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地摊经济发展现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英国;低碳经济;现状;经验借鉴
2003年英国最早提出“低碳经济”这一概念以来,迅速为世界各国所采纳,成为了世界各国追求的经济发展的一种新型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英国在低碳经济理论方面的研究比较超前,已经形成了很有特色的英国模式,为发展低碳经济英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
一、英国主要国民经济部门的低碳政策
英国发展的低碳路径图是现今为止低碳经济发展上比较先进的技术,它依据社会不同部门对二氧化碳的具体排放量大小进行分类,不同行业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低碳措施,从而达到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的目标,各部门的具体表现主要有:
(一)能源部门
能源部门的低碳化是英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核心。英国在能源低碳化发展方面的实践和措施很有借鉴意义和利用价值。主要有发展新能源、核能和还有尚未被证明的碳能源替代物等等。虽然这些措施备受学者及其他国家的质疑,新能源、核能等如今仍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唯一选择和全新的发展路径[1]。纵观英国政府在能源部门发展低碳方面的表现主要有:1.实施碳税或严格的排放交易方案来干预碳排放价格对气候变化的外部性;2.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解决市场失灵技术的发展;3.确保备用能源的更新投资。
(二)交通部门
英国地面交通是继能源部门第二大的二氧化碳排放源头。小汽车占主要排放量。英国交通部门提出的低碳策略主要有两方面:短期内减少传统汽车的碳排放强度,通过技术改进和鼓励驾驶员更换高效的汽车;中期内改进交通运输效率,开发新技术;如电池电动汽车、插入式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等[2]。这些目标一旦实现将影响国家续加燃料的基础设施和电力需求。相对于技术层面而言,温和的需求策略不足以扭转高排量汽车销售量持续上升的势头,但人类出行方式对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有显著地影响。
英国交通部门制定的一系列政策意在鼓励人们转变出行方式,最有力的政策措施:燃油税—它是英国最重要的间接税收入来源之一。燃油税有助于纠正运输的外部形态和车辆有关的消费税和车辆购置税等,它可以通过碳效率的高低而区分开来。
(三)房地产部门
建筑业和工业联合占据了英国温室气体排放量的2/3左右,降低住宅业和工业排放量的关键就是提高能源效率,但是在低经济成本甚至零经济成本下,是否存在着提高可利用的能源效率措施仍存在很大争议。英国气候变化委员会预计,英国能源效率提高1%,英国将于2020年工业和住宅业的非电力能源使用与2007年相比会下降23%,电力能源的使用也会下降大约13%左右[3]。中期来看,建筑业低碳发展的焦点会从降低能源效率转换到发展可再生热能。
英国房地产建筑部门的政策风向让人难以捉摸,存在很多的政策措施、市场和行为方面的障碍。除了建筑业外,英国没有其他部门的低碳议程可以看见如此多的政策试验,包括:1.企业可以通过签订自愿气候变化协议来避免气候变化税的负担;2.在可再生热能源利用方面,运用可再生热奖励机制;3.服务业CRC能源效率计划,主要依靠名誉效应—即通过性能排名表和价格激励相结合的作用得以实施;4.住宅能源效率。这一系列的措施在提高住宅业和工业能源效率的过程中混合使用已发挥最大效率。
(四)农业部门
农业在英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中占大约10%左右,其中大多数以甲烷和一氧化二氮的形式存在,农业的碳排放与能源部门碳排放相比鲜为人知。同样地,农业的低温室气体选择也不像其他部门脱碳那样被很好的理解。而且在供应方面的某些行为可能会引起有悖伦理和环境污染的问题[4]。例如动物克隆和转基因食物等。需求方面可以改变饮食习惯,虽然上述措施难以避免引起各界争议。但是农业减排在越来越紧的低碳任务中所占比例不断增加。
英国农业是本国监管最严格的部门之一,其脱碳的政策也主要依赖于志愿行为。但英国通过对现有减排政策的调整为农业减排创造机会。比如欧盟硝酸盐指令和共同农业等政策。因此,农业减排主要来源于政策的发展。比如高价格和高规格引起的化肥使用量的显著减少。废物处理中激进的垃圾掩埋税造成甲烷排放量的大幅下降等现象。
二、英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具体措施
(一)碳排放量的定价机制
英国对碳排放进行定价有两种通用的方式:征税和排污权交易。这两种方式在英国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已有相当长的历史。碳税政策的强制实施对限制碳排放量起到明显作用,也备受英国各界政党的欢迎。碳税理论上对于减少碳排放量起到显著作用,然而政策实施起来却有很大困难。然而,排污权交易相对碳税实施过程中更加容易,它可以被用来规范和限制工业、农业等部门的碳排量水平[5]。英国实施的发放排污许可证的做法主要是对碳排放进行定量管理,通过发放有限许可证的办法,利用市场机制的作用,限制碳排放量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除此之外,英国政策制定者将碳税和能源税相结合以满足政策的多样化目的和应对各个行业的压力。
(二)促进低碳创新
脱碳技术是低碳战略创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低碳政策改革的关键。英国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例如科研补助、创新奖、专利和税收抵免等,这样有利于激励低碳改革者不断进行低碳创新。低碳创新市场失灵需要政府干预还是碳价格组合与研发经济支持的调整。Aghion(2011)表示有必要加强政府部门限制碳排量,他发现汽车行业低碳发展路径的依赖证据,这使得对传统高碳的研究比低碳创新更容易。高新技术公司发现他们很难获得融资,因为他们主要关注新工艺的的生产而不是新产品本身。
(三)克服行为障碍
关于节能理论和低碳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已经被多次提及,主要有知识代沟、信息不对称、隐藏交易成本、管理问题、有限理性等,消除这些差异的政策具有多样性,往往先于对低碳经济的关注。英国几十年发展的低碳处理措施主要有:价格激励、标准规制、信息通道、服务和专门技能通道和对能源公司供应义务等[6]。英国公司对声誉激励机制的使用通过对每个参与的企业都会有一个对环境保护贡献大小的公开排名,以激励企业对碳排量进行限制。特别是与消费者直接接触的企业,他们就像关心成本一样关心他们的声誉。
(四)加强政策协调
低碳创新和克服政策效率障碍需要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虑,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有时增强有时互相抵销,政策组合通常是解决市场失灵的最好方式。然而,可再生能源促进了低碳投资措施的实行、降低了价格、促进了有效的碳排放交易方案的实施,强迫可再生能源进入减排活动以影响碳价格。
三、英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经验总结
本文主要借鉴英国经验,分析实现低碳经济转型的具体实践经验,探讨有关法律的先决条件和低碳经济发展政策的挑战。虽然我们初步的研究不能作为详细的政策分析的替代品,但我们的研究结果仍然可以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实施低碳政策提供有用的见解,具体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坚实的法律基础
鉴于发展低碳经济的长期性和脱碳政策时间不一致性问题,政府虽然试图推迟实施具有困难的措施,然而在经济低迷时期,英国还是提出一个明确的长期承诺和短期目标,建议和监视独立机构,提出英国2023年至2027年将在商业界和金融界执行严格的碳预算法。
(二)低碳经济的高度电气化
几乎所有的脱碳策略的核心都落脚于低碳电力部门,电力占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很大一部分,干净的电力是减少经济其他部分成本效益的最好方式。同时,它也是挑选低碳经济赢家最有风险的技术,英国主要关注于电力的低碳化,通过技术创新、电力脱碳从而减少电力部门的碳排量。
(三)低碳转型是一场革命
调整脱碳需求和技术相结合的创新行为将刺激低碳政策在重要的部门间广泛实施,低碳技术将成为低碳转型的主导因素,人类行为的改变将对低碳经济转型起到重要的互补作用,低碳化将是未来各国发展的必然选择,它将是推动经济乃至社会进步的主要力量。
四、对我国的启示及采取的措施
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也远远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这使得中国不断增强的国际影响力大打折扣,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和批评的对象。中国未来的发展需求表明,中国需要发展低碳经济,这也是实现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必要条件。基于英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经验和我国的具体国情,提出以下几方面建议:
(一)制定相关法律措施
应对气候变化问题非一蹴而就,我国发展低碳经济也刚刚起步,经验不足,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显得尤为重要。节能减排不能单靠中央的行政性指导和命令,而要依照法律法规办事,违法的有法律处置而不是行政撤职处分。这样有利于形成一个自觉、守法、有序的节能减排机制。
(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产业与贸易结构升级
我国现在经济结构仍以制造业为主,产业结构不够合理,技术发展路后对资源的利用率不高,从而导致了高碳排放量。为此,我国有必要向发达国家寻求高新技术和资金支持。与此同时,我国也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改善产业结构,提升能源利用率,改革出口结构,以逐渐减少污染物和碳的排放。
(三)提高公众低碳意识
我国要想发展低碳经济,全民参与节能减排是必然的选择。英国低碳经济发展就是源于民众低碳意识相对较强,英国人民的减排意识不仅涉及到日常生活、交通还包括办公等等。我国应广泛宣传低碳、加强人民低碳意识,使低碳生活深入人心,让低碳走入千家万户。
(四)建设低碳城市,走新型城市化道路
应控制城市建设规模和城市建设速度,提高城市建设质量。研究和制定中国未来城市人均建筑拥有面积的限值,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结构紧凑型城市。各级政府也要对新建项目严格审批,控制开工总量。尽快实施物业税,通过市场机制减少市场对建筑的非理性需求。
参考文献:
[1]傅学良,刘淑华,王晓田.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工具选择[J].党政论坛,2010(11):2-4
[2]胡雪萍,周润.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1(09):135-139.
[3]陈柳钦.低碳经济:全球经济发展新趋势[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10(01):46-52.
[4]姜崧.国有林区低碳经济发展策略研究[J].农机化研究,2013(08):241-244.
[5]B METZ,O R DAVIDSON,P R BOSCH,R DAVE,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J].Climate Change(2007)58:365-369.
[6]F URBAN·R.M.J.BENDERS·H.C.MOLL,Renewable and low-carbon energies as mitigation options of climate change for China[J].Climatic Change(2009)94:169-188.
关键词:低碳经济;现状政策选择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
低碳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理念,低碳经济的提法最早源于英国在2003年的能源白皮书“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认识,低碳经济是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从技术角度认识,低碳经济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在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作用下,利用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等各种低碳技术,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朝着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
综上所述,广义的低碳经济是以低排放、低能耗、低污染为标志的绿色生态经济模式。目标是控制碳排放,维持生物圈碳平衡;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转变。可以说,发展低碳经济是一场涉及价值观念、国家权益、生产生活方式的全球性革命。
二、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现状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把环境保护作为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制定低碳经济政策,积极推动低碳绿色增长。尤其是为了应对此次全球金融危机,一些国家更是把开发新能源、发展低碳产业作为重振经济的重要动力。
德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重点是发展生态工业。德国的生态工业政策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严格执行环保政策;制定各行业能源有效利用战略;扩大可再生能源使用范围;可持续利用生物智能;推出刺激汽车业改革创新措施以及实行环保教育、资格认证等方面的措施。为了实现从传统经济向绿色经济转轨,德国除了注重加强与欧盟工业政策的协调和国际合作之外,还计划增加政府对环保技术创新的投资,并通过各种政策措施,鼓励私人投资。德国政府希望通过筹集公共和私人资金,建立环保和创新基金,以此推动绿色经济的发展。
法国的低碳经济政策重点是发展核能和可再生能源。2008年12月,法国环境部公布了一揽子旨在发展可再生能源的计划,这一计划有50项措施,涵盖了生物能源、风能、地热能、太阳能以及水力发电等多个领域。除了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之外,2009年,法国政府还投资4亿欧元,用于研发清洁能源汽车和“低碳汽车”。此外,核能一直是法国能源政策的支柱,也是法国低碳经济的一个重点。
美国选择以开发新能源、发展绿色经济作为此次全球金融危机后重新振兴美国经济的主要动力。美国政府低碳经济政策可以进一步分为节能增效、开发新能源、应对气候变化等多个方面。其中,新能源的开发是核心。2009年2月15 日,美国出台了《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投资总额达到7870亿美元,该法案将发展新能源列为重要内容,包括发展高效电池、智能电网、碳储存和碳捕获、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和太阳能等)。在节能方面最主要的是汽车节能。此外,为应对气候变暖,美国力求通过一系列节能环保措施大力发展低碳经济。
三、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实践
在低碳经济的实践上,英国作为低碳经济的先行国,在2006年通过了全球第一个有关低碳经济的法案一《气候变化法草案》,制定了到2020年减少碳排放30% ,到2050年减少碳排放60%的目标。日本、丹麦和挪威等国的低碳经济和低碳技术也取得了迅速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果。国内对低碳经济的实践则主要集中于碳交易和创建低碳城市。
(1)碳交易。2006年,世界二氧化碳排放权交易总额达280亿美元,交易的二氧化碳量达到了13亿吨。目前全球有四个交易所专门从事碳金融的交易,包括欧盟的eu ets、澳大利亚的new south wales、美国的chicago climate exchange和英国的uk errs等。此外,还有很多知名金融机构活跃在这些市场上,包括荷兰银行(abn amro)、巴克利(barclayscapita1)、高盛(goldman sachs)、morgan stanley和ubs等。美国的chicago climate exchange是全球第一个也是北美唯一自愿性参与温室气体减排量交易,并对减排量承担法律约束力的组织和市场交易平台,它也是全球唯一同时开展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物、六氟化硫6种温室气体减排交易的市场。在中国,2006年兴业银行基于品牌和市场价值与ifc合作签署了《能源效率融资项目(chuee)合作协议》(即《损失分担协议》),成为国内首家推出“能效贷款”产品的商业银行。根据该协议,ifc向兴业银行提供2亿元人民币的本金损失分担,以支持最高可达4.6亿元人民币的贷款组合,兴业银行则以ifc认定的节能、环保型企业和项目为基础发放贷款,ifc则为贷款项目提供相关的技术援助和业绩激励,而中国银行和深圳发展银行则分别推出了“挂钩海外二氧化碳排放额度期货价格”的理财产品。
(2)低碳城市的创建。低碳城市是由新能源利用、清洁技术、绿色规划、绿色建筑和绿色消费等一系列要素构成的城市可持续发展模式。2008年,国家发改委与联合国自然基金会开始“低碳城市发展”的全面推广,上海和保定成为首批试点城市,由国家发改委、建设部、科技部、环保总局、商务部等专家组成的项目技术顾问组也正式亮相。同年,世界自然基金会了《保定:全球可持续能源生产的“电谷”》,肯定了“保定模式”在发展可再生能源方面做出的贡献。广东省珠海市也在2008年邀请专家研究低碳经济,欲申报国家低碳经济区。
四、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选择
低碳经济是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是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然而,中国正处在工业化发展阶段,发展经济、减少贫困和满足就业等仍是实现现代化的最大任务,向低碳经济转型还面临着许多现实条件的制约。为实现这些目标,必须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适时适度地创新公共政策,根据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环境的新要求,创立一种具有积极价值的、适宜的政策安排。
(一)、调整产业结构,限制高碳产业的市场准入,倡导产业低碳化
产业结构对碳排放会产生较大影响,同等规模或总量的经济,如果技术水平相同而产业结构不同,则会导致碳排放量相差较大。以工业制造业、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则是能源大户,需要大量消耗能源。我国正处在工业化高速发展时期,第二产业在一定的时期内还会显示强劲的势头,这也是发展的客观需要。所以,根据国情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倡导产业低碳化,这是我们当前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二)、增大陆海碳汇
森林可以吸收大量co2 .相当于减少了co2 排放,是良好的碳汇。据研究,我国人工造林的固碳率为1.4吨碳/(公顷?年),相当于每公顷林地每年可平均吸收5.1吨co2 。2005年.我国森林面积达到1749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13.92%。增加到18.21%,为促进全球碳汇建设和温室气体减排做出了巨大贡献。根据国家《林业发展“十一五”和中长期规划》,到2020年我国森林覆盖率将达到23% 按照我国国土面积约960万km (合96000万hm )计算,相当于2020年比2005年新增森林面积4600万公顷,每年可新增碳汇430.1万吨,相当于减排1578.4万吨co22005.2020年间累计新增加碳汇5.2亿吨,相当于累计减排18.9亿吨co2。另外,海洋也是重要的碳汇之一有研究表明,过去200年中人类燃烧化石燃料和制造水泥过程中释放的co2 .被海洋吸收了近一半。我国在东海进行的大洋碳通量研究也表明,东海是co2 的汇。因此,通过加大力度开展研究,尽早比较准确地确定我国邻近海域的碳汇结构和强度.有望进一步增大我国的碳汇规模。
(三)、创新文化政策,倡导生态文化
生态文明是党在经济和社会转型的紧要关头所形成的又一重要思想创新,并提出了文化“软实力” 的概念。文化是基础国民教育,它奠定国民的品味教养;文化是生活,它决定我们所见、所感、所思的整体环境的真善美或假恶丑;文化是经济,文化产业在现代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已不言而喻。低碳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全民普遍共识的、绿色的生态文化的构建。生态文化作为正在崛起的新兴文化,是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体系,是人们最优化的解决人与自然关系问题所反映出来的思想观念的总和,体现在人类为解决所面临的种种生态问题环境问题,与自然和谐相处,求得人类更好地生存与发展的种种措施和手段上。创新文化政策就是要形成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为核心的生态文化,在生活中坚决抵制铺张浪费的奢侈文化,生态的观念深入人心。
五、结束语
目前,我国正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进行创新型国家建设和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这与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基本上是一致的。从经济的角度讲,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与其相适应的经济发展模式:工业化初级阶段,经济发展依赖的是原始生产要素的高投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工业化中级阶段,经济发展以投资和科技进步为主要带动力量;工业化高级阶段则以信息和现代服务业为主要发展方向。中国的经济转型摒弃了传统的“高投入、高污染、低产出”的经济发展模式,走出一条“低投入、低污染、高产出”的路子。公共政策的创新使我们主动融入到低碳经济的实践和世界发展的潮流中,获得更多的可持续发展的资金和技术,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一个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新模式。
参考文献:
[1]冯之浚,金涌,牛文元,徐锭明.关于推行低碳经济促进科学发展的若干思考[n].光明日报理论版,2009-04—21.
[2]夏垫堡.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j].环境保护,2008 (7a):33—35.
[3]陈晓春,张喜辉.浅谈低碳经济下的消费引导[j].消费经济,2009 (4): 71—74.
摘要:低碳经济是目前国内和全球的热点研究问题。文章在对广州低碳经济发展现状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客观评价了广州市与国外低碳市场的差距。同时,提出应该通过大力开发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调整产业结构、倡导低碳生活、植树造林、鼓励使用公共交通和低碳技术的研发等措施发展广州的低碳经济建设。
关键词:低碳经济;广州;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40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10)07-0067-06 收稿日期:2010-04-17
一、低碳经济的概念
作为具有广泛社会性的前沿经济理念,低碳经济其实没有约定俗成的定义,它涉及到广泛的产业领域和管理领域。“低碳经济”一词最早是在2003年英国政府发表的能源白皮书《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Our Energy Future-Creatinga Low Carbon Economy)中出现,是指在不影响经济发展的前提下,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降低能源和资源的消耗,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和污染物的排放,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金乐琴,2009)。低碳经济的核心是低碳产业、低碳能源、低碳技术和低碳消费,它是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之后,世界经济形态新出现的革命浪潮,成为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主要特征和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改善的主流模式。低碳经济的实质就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其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低碳经济指的是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实施一场能源革命,建立一种较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减缓气候变化(庄贵阳,2005)。随着实践的发展,低碳经济的内涵还将不断得到拓展,人们将从不同角度提出更多对于低碳经济的理解。
这些年我国在低碳经济的努力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1990-2005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6%。在此基础上,在哥本哈根会议召开前夕,我国又提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
二、广州市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
世界上众多的国家和城市就如何发展低碳经济也制定了很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欧盟将低碳经济视为“新的工业革命”、英国将低碳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美国将低碳产业作为重振经济的战略选择。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虽暂时还没有承担二氧化碳减排的责任,但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世界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国,正面临着巨大的国际和社会压力,同时我国也先后采取了一系列的节能减排措施。广州作为全国经济发展的先进城市,在发展低碳经济发面也做出了自己的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广州市发展低碳经济的有关政策措施
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世界上无不是从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优化产业结构上下功夫,近几年来广州市也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的低碳政策,现列举如下:
1 节能减排。《广州市“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总量控制目标修订方案》、《广州市2008年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和工程任务》、《广州市节能减排工作实施方案》、《广州市小火电关停方案》、《广州市“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方案》、《广州市2007年能源及减排工作总结和2008年工作计划》、《广州市“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责任书(2006~2010年)》、《区循环经济“十一五”规划》、《萝岗中心区能源综合利用规划和建筑节能规划》、《节能中长期规划》、《清洁生产审核管理办法》和《重点行业清洁生产评价体系》、《广州市交通行业节能减排工作方案》等。
2 循环经济。近年来,广州市结合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卫生模范城市、生态工业园区、新农村建设等活动,将节能、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等工作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内容,先后制定了《广州21世纪议程》、《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方案》、《广州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广州国际生物岛循环经济技术规划》、《强制回收的产品和包装物回收管理办法》和《城市生活废弃物分类处理和再资源化办法》等政策法规文件,为广州市开展循环经济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3 产业结构调整。近年来,广州市按照生态城市发展要求,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努力实现经济和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先后制定了《资源节约与利用方案》、《广州市清洁生产实施方案》、《广州市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广东省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和《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等政策,发改委在深入调查研究和广泛征询各有关方面意见的基础上,结合广州市工业实际,也制定了《广州市工业结构调整实施意见》。
(二)广州市节能减排的现状
广州市高度重视节能减排工作,注重运用财政税收的杠杆撬动市场大门,设立了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专项资金,对开展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示范项目优先给予补贴和补助等方式鼓励与促进企业进行节能降耗,2003~2004年共有123家企业进行了508项与节电相关的技术改造。广州市节能减排效果显著,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企业层面上,加强了清洁生产的推进工作,全市已有7家企业荣获广东省清洁生产示范企业,37家企业进行了清洁生产审核,12家通过了广东省环保局主持的验收。有了政策和财政上的支持,越来越多的企业将节能减排作为提高能效的重要手段,不遗余力的进行技术改革。
2 区域循环层面上,已投资55亿元,在增城新塘镇建立了环保工业园区,园区企业实行资源共享,污染物集中处理,废物综合利用。
3 工业结构方面,通过整治、淘汰能耗大、产出低、污染严重、生产力落后企业,将汽车、机械装备、石油化工、电子信息等先进制造业作为支柱产业,能效比大幅度提高,工业对环境的压力已明显减小。广州市在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的情况下,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下降。2005年新增工业总产值1000亿元,工业废水排放量却比1998年减少了22.4%,工业粉尘排放量下降了97.66%,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了67.20%,万元工业产值废水排放量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7%,万元生产总值能耗由2000年的0.91吨标准煤下降为2005年的0.78吨。2008年广州开发区单位GDP能耗下降4%,万元GDP综合能耗降至0.43吨标准煤;万元GDP水耗为6.3吨左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超过55%;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93.8%(国家统计局,2008)。
从图1中可以看到情况还是不容乐观的,整个广州的万元GDP能耗虽然逐年下降但还达不到全国
平均水平的一半,而作为广州的近邻深圳2005年的万元单位GDP能耗为0.59,达到了新加坡和韩国水平。所以为了实现“十一五”的单位GDP能耗减排20%目标(即单位GDP能耗下降到0.66吨标煤/万元)还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
(三)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现状
广州市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应用和产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新能源占广州市总能源消费的比重还较低,产业规模较小。目前广州市太阳能利用主要是光热利用,在工厂、医院等公共建筑安装的太阳能集热板约40万平方米,普及率约5%。完成了一批新能源的应用示范,如太阳能光伏发电、太阳能路灯、交通信号灯等一批新能源的示范项目。广东商学院、爱群大酒店等开展了热泵空调和制热水节能工程示范,番禺中心区医院将采用太阳能节能一体化技术和热泵制热水系统,南沙区安装了风光转换电三位一体的示范性路灯等。环保部门在全市范围内推进饮食服务业“油改气”,交通部门推广使用LPG清洁能源,现已建成29座LPG加气站,市内85%的公交车和100%出租车使用LPG。
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生产及装备方面:南沙久泰能源公司年产15万吨二甲醚项目已经投产;广日集团垃圾焚烧发电成套装备、迪森公司的生物质颗粒和生物质油项目试点初步成功;东方电气(广州)重型机器有限公司(核岛关键设备)在核电装备领域处于国内先进水平;新兴的能源高新技术产业,如迪森能源集团(生物质油装备、生物燃料锅炉)、广东同益电气有限公司(热泵)、广州市雅图风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广州红鹰能源科技公司(小型风电机组、太阳能风电互补机组)、久泰能源(广州)有限公司(二甲醚)、广东中科天元再生资源工程有限公司(生物质燃料)等一批企业发展迅速,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技术和材料、热泵、输水储水装置等方面的装备业发展有了良好开端。
(四)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京都议定书》规定的碳交易方式有三种,即联合执行机制(JI)、排放贸易(ET)和清洁发展机制(CDM),前两者主要针对缔约国的发达国家和经济转型体,而唯一包括发展中国家的弹性机制就是清洁发展机制,简称(DMfclean DevelopmentMechanism),它允许工业化国家的投资者在发展中国家实施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减排项目,从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以履行发展中国家在《京都议定书》中所承诺的限排或减排义务,鼓励企业通过cDM项目履行自身减排职责。到目前为止,广州市参与CDM项目的企业还很少(见表1),截至2010年2月,我国共批准了2411个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而且同期广东省获批的CDM项目也达到60项。因而广州在这一方面的发展还是很落后的。
(五)广州市与国外低碳城市的差距
广州市低碳经济虽然取得了一点的发展,节能环保理念也越来越得到政府的重视,但与国外一些发达城市相比差距还是很大的。从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来看,其中使用低碳或无碳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非常有效的办法。但从广州的能源结构来看,广州市能源消费中煤炭的比例在50%左右,原油消费比例为40%左右,液化石油气的消费不足3%,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清洁能源所占比重偏低,与发达国家的水平有一定的差距(发达国家的煤炭消费一般小于30%),以煤炭、石油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不但造成能源利用率低、能耗指数高,而且环境污染严重。这样非常不利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减排。“全球最环保城市”的韦克舍市,2005年的能源供应中已有50.7%来自可再生能源,供暖系统更是有高达88%的能源来自于可再生能源,化石能源仅占能源供应的37%,所以在二氧化碳排放中,从1993年到2005年,它的人均排放量年均减少24%。作为世界太阳能之都的德国弗莱堡,电力来源更是有65%来自于太阳能和热点材料,并且热点材料80%来自于碎木料、20%采用天然气,这就使得二氧化碳减排大约60%。
从图2可知,2000~2008年,广州市GDP上升了3.44倍,电力消耗也上升了2.45倍,此期间广州市的电力消耗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与国外发达城市还有相当的差距,如果把能源结构考虑进去,在节能减排方面,广州与国外这些低碳城市的差距就更加显得遥远了。
三、对广州市发展低碳经济的建议
(一)大力开发新能源、可再生能源
根据广东省气候中心《广州太阳能资源评估报告》,广州地区2005年至2006年太阳年辐射总量为4GJ/m2;每年日照时数超过6小时的天数为107天,广州太阳能日变化不大,只要有太阳直射辐射,则在一天中的任何时段其利用效率均比较稳定。热泵技术推广应用条件好,2007年广州市年平均气温已超过23℃,最低气温为5℃,湿度在50%-95%,非常适合利用空气源热泵生产生活热水。此外,广州市水资源较为丰富,从化市东北部的流溪河及增城市北部增江,河流的纵坡较陡,有一定的水力蕴藏量,珠江水和一些较大的地表水库也可为附近建筑的地源热泵应用提供水源。虽然广州土壤与环境温差不大,但地质条件较好(粘土层较深)的地方,也可以适度应用地源热泵技术。南沙、万倾沙沿海一带的风能具有一定开发价值。广州市地处珠江三角洲平原区,水力资源有限(广州市新闻中心,2010)。
生活废弃物等生物质资源有待开发利用。广州市10区2市每天生活垃圾产量已达11000吨,每年垃圾产生量高达400万吨,预计到2010年将达每天13000吨,每年垃圾产生量近500万吨。广州市地处亚热带,生物质资源比较丰富,木屑、秸秆等农林废弃物资源较丰富且未得到有效利用。
因此,应在规模化推广利用太阳能热水器、空气(地)热能、水电、沼气、垃圾综合利用等技术成熟、经济性好的可再生能源,以及二甲醚等新型替代能源,提高广州市能源结构中的新能源比例;加快推进生物质成型燃料、生物质液体燃料、新能源公交车、屋顶光伏发电、太阳能光电(热)与建筑节能一体化等应用示范和产业化发展,拓展和营造新能源利用的市场上下大力气。
(二)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
由于在产业结构中,真正消耗大量能源的是工业制造业、建筑业及交通运输业,而第三产业单位消耗的能源非常有限,表2为2000年到2008年广州市的产业结构的变化情况。
从表2中可以看到,广州市第三产业比重呈现上升趋势、第一、第二产业的比重都有些下降,这符合近年来广州市的发展规划和政策方向,但与发达国家60%~70%的比重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例如,德国、日本、法国第三产业比重2002年分别为69.2%、68.1%和72.4%,而美国2001年就已达75.2%(毕伟玉,2007)。2007年新加坡比重为66.1%、台北为90%和首尔73%,2008年的香港,第三产业(服
务业)占GDP比重更是高达92.3%。因此,未来广州市应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减少国民经济对工业增长的依赖,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基础上,努力发展现代物流、金融、现代会展业以及文化产业,抓住广交会这个有利的平台,努力打造科技广州,使其成为未来广州的一颗明星产业。
(三)加大宣传力度,倡导低碳生活
培养全民低碳意识,创新低碳消费文化。这要求政府通过一系列的媒体,包括电视、报纸、网络、杂志、广播等,对广大民众进行节能、绿色消费等方面的教育、培训。以召开第16届亚运会为契机,加大节能减排的宣传力度,发放宣传手册提倡市民环保意识,倡导市民从我做起、从个人做起、从现在做起,点滴着手,也可以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来约束人们的行为,或制定一系列的经济措施来约束人们的衣食住行,倡导生活中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每一张纸、少用塑料袋,不使用一次性用品、出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等低碳生活方式,广州作为我国先进城市的代表,节能减排也不能落在全国的后面,努力完成绿色亚运的承诺,让全世界看到我们的绿色行动。
(四)保护和增加广州市的森林和绿地,增加碳汇
“碳汇”通俗的讲主要是指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多少,或者说是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有资料显示,森林面积虽然只占陆地总面积的1/3,但森林植被区的碳储量几乎占到了陆地碳库总量的一半。所以,森林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与气候变化有着直接的联系。树木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了大气中大量的二氧化碳,减缓了温室效应。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森林的碳汇作用,有资料显示森林每生长1m3木材,大约可以吸收1.83TC02(朱广菁,2007)。截止到2009年,广州市(10区)建成区绿地面积达11392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1.3%:全市有林地面积达到29万公顷,广州森林覆盖率为44.4%,在广州东北部山丘地区,有15.93万公顷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在城郊农村和东南部平原水网地带,有1.16万公顷乡村风水林、农田林网和沿海防护林;在城市中心区,白云山、越秀山、海珠生态果园,以及绿树成荫、星罗棋布的191个城市公园、1000多个城市绿岛,构成了市域范围30多万公顷的绿色生态屏障。
在发展低碳经济的今天,广州应充分利用山水环抱的自然地理条件,按照生态优先的原则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利用森林绿地的“碳汇”功能,构筑城市生态绿地系统的空间结构,完善城市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绿化隔离带,对低效林、低产林进行改造,实施“森林围城”和“山水城市”建设战略,构成“青山、碧水、绿地、蓝天”的景观格局,将广州建设成最适宜创业和居住的生态型城市。
(五)加快发展公共交通,鼓励市民使用公共交通
广州市政府对交通行业创建环保模范城市责任提出考核目标,近年来,市交委大力推进以城市公交使用清洁能源民心工程、营运车辆排气污染整治、水路运输降耗为重点的交通行业节能减排工作,全市6759辆公交车和16700辆出租车使用液化石油气清洁能源,成为世界上公交车使用液化石油气清洁能源最多、最成功、最安全的城市之一,使广州市机动车尾气排放污染物一氧化碳(CO)、碳氢化合(HC)和氮氧化物(NOX)总量分别减少45%、40%和20%;严格依法查处营运车辆尾气排放,使城区内营运车辆尾气排放抽检合格率从2005年初的60%提高到现在的90%以上;水路运输单位能耗从2000年的5.17吨标煤/万吨吞吐量下降到2007年的3.51吨标煤/万吨吞吐量,下降了32.1%。广州交通行业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另一方面,广州市目前的个人汽车拥有量在国内排在前列,家用汽车的每百户拥有量由2005年的6辆增加到2009年的19辆,这给城市交通出了很大一道难题,在节能减排方面是很不利的,虽然目前的交通工具都是以节能为发展方向,但随总量的增长,污染物的单车排放量是在降低,可总量却一直在上升,随着2009年国家开始征收燃油税,这也是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人们过多使用个人汽车的措施。广州市应抓住这个时机,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法规进一步限制私人汽车的使用,鼓励市民换乘公共交通。
进一步推广液化石油气(LPG)清洁能源的使用范围,实现公共交通全部使用LPG,鼓励更多的私家车使用清洁能源,加快向发达国家绿色车辆的技术的引进,加大自己的绿色燃油技术研发,进一步加大对低碳经济发展关键技术投入的力度,努力实现全城绿色交通。
【关键词】 港口;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技术引进;自主开发
我国《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指出,交通运输行业是能源资源消费和温室气体排放的重点领域之一,应“促进经济发展模式向高能效、低能耗、低排放模式转型”“必须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加快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交通发展方式和消费模式”,并提出港口行业能源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指导意见。
1 我国港口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及问题
1.1 现 状
目前,我国港口致力于低碳经济发展的主要手段是节能减排,政府和港航企业各尽其职。政府主管部门主要负责研究政策和法规,制定节能减排标准,指导、监督和考核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情况。港航企业负责确定实施的具体办法,包括制定企业节能减排管理制度,开展节能减排宣传,开发和应用节能减排技术,加强工作人员相关技术培训等,从而实现节能减排的约束性目标。[1]目前,从我国港口的节能减排技术来看,主要是设备的“油改电”及供电系统的改进,而在清洁新能源的研究开发和利用方面做得很不够。本文选择《港口统计年鉴2010》所列港口为例,结合各港口“十二五”发展规划,说明我国港口低碳经济发展现状(见表1)。
1.2 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1.2.1 忽视资源和环境在港口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港口企业在加速发展过程中,部分港区受经济利益驱动,可持续发展理念淡化,忽略了对环境的保护及清洁生产,致使发展超过区域资源环境的承受能力,各项资源占用过多,环境恶化,社会成本增加,他人利益受损。以上海港为例,每天靠港大型船舶造成的有害物质排放达39.3 t,CO2排放达3.1万t[2],这无疑会对周边环境构成严重威胁。另外,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和机构在低碳港口的开发、规划和运营管理方面缺乏科学全面的评价指标,缺乏引导公众参与港口低碳化建设的举措,未能形成完善的监督体系,使得部分港区长期存在的环境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
1.2.2 能源利用结构单一化和高碳化
资料显示,目前我国能源消费构成中煤炭占有比重很大,达到近70%。大部分港口在能源需求方面对化石燃料特别是石油的依赖程度仍较高,而对其他能源特别是可再生清洁能源的利用很少甚至没有,呈现出能源结构整体单一和高碳排放的局面,这与我国的能源储备情况有关。长期以来,我国的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占80%左右),石油和天然气次之,而水电、核电、风电的利用量虽有增长趋势,但在能源的生产和消费结构中所占比重很小(生产比重不足1%,消费比重不足10%),达不到能源结构优化的要求(见表2和表3)。其主要原因是煤炭易于获取且价格低廉,发展水电、核电、风电成本高且有许多技术难题不能解决。在这种情况下,缺乏政策及资金支持就很难扩大生产和利用清洁能源的规模。
1.2.3 技术瓶颈制约低碳经济的发展进程
与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港口在低碳生产技术的研发上较为落后,有些技术在短期内尚不能自主攻关解决,而购买国际先进技术的资金成本太高,影响港口使用新技术降低生产资源消耗的积极性。虽然已有部分港口在探索低碳生产技术,但效果不明显。另外,一些港口的管理者急功近利,不愿投入资金用于技术攻关,不愿更新和升级旧有设备,不愿尝试替代燃料的使用,也未能建立起激励机制以鼓励技术人员攻关和一线操作人员提高机械的操作能力,故生产中仍然存在资源浪费和能耗过大的现象。
2 低碳经济是港口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2.1 宏观分析
首先,低碳减排已成为一种国际趋势,尤其是主要发达国家,已就港口低碳发展道路达成共识。目前除英国外,欧盟、日本、美国等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正加强合作,向低碳社会经济发展道路迈进。
其次,在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大会上,总理代表我国政府对世界承诺,到2020年,我国单位GDP的CO2排放要比2005年下降40%~45%,并且将此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要完成这一目标,需要各行各业包括港口行业的努力。因此,港口行业作为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的重点领域之一,必须响应国家号召,发展低碳经济,制定节能减排指标,以免受到不必要的宏观层面的问责而影响整体发展。
2.2 中、微观分析
经济全球化趋势已不可逆转,我国港口不仅面临区域竞争,还面临国际竞争。目前,我国大陆地区能源供应量/GDP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及部分发达国家水平(见表4),说明我国大陆地区正面临巨大的节能减排压力,必须加快这一领域的工作。
3 措施与建议
3.1 重视资源、环境在港口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应统一制定港口低碳经济发展规划,优化港区布局,打造布局合理、服务高效、安全环保的现代化港口;引导企业建立低碳发展模式,制定科学全面的评价指标,形成完善的监督体系。港口企业必须加强港口环保节能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低碳环保的企业文化,并以“绿色、生态、低碳”理念培训教育员工;保障港口周边原生态环境以及重大港口工程的生态修复工作,绿化环境,增加碳汇;完善港口岸线使用管理,提高港区岸线资源利用效率;统筹利用综合运输通道线位资源和运输枢纽资源,促进各种运输方式在枢纽节点的有效整合,从而降低运输能耗。
3.2 促进能源利用多元化、清洁化、高效化
我国港口应逐步改变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发展核能、风能、太阳能以及碳排放低的生物质能,如生物乙醇、生物柴油、沼气等。充分利用清洁能源,提高二次能源利用率。作为港口企业,最清洁的用能方式就是利用电能,而港口的地理位置也使其具备了比较容易获取清洁电能的优势。如福建省是海洋大省,那里的港口岸阔港深,沿海风能资源丰富,并有利用潮汐、波浪、海流、温差等发电的广阔前景。[3] 另外,应对高碳能源进行低碳化处理,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3 推进低碳技术引进与自主研发并举
低碳技术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要素,而我国对该技术的掌握落后于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如英国政府控制的碳捕获和封存技术对于全球实现温室气体控制目标能起到关键作用[4],但我国目前尚未掌握该技术,这就需要引进,加强国际低碳技术的合作与交流。同时,我国政府和相关企业也应组织力量,加快自主研发,实现技术性节能减排。中国海运集团与上港集团从2009年开始,联合开发移动式岸基船用变频变压供电系统,并于2010年3月首次试运行取得成功。如果该技术成果推广至全国港口,以 t级以上的各类船舶在我国港口靠泊装卸货物期间所消耗的燃油计,每年相当于减少CO2排放917万t,SO2 排放12.6万t,氮氧化物排放19.5万t。青岛港多年来坚持科技兴港,开发应用的集卡“最优路径”项目作为世界攻关成果,在美国向世界港口同行作专题演讲。这些均说明我国具备低碳技术的研发潜力。
3.4 加强一线人员培训,提高操作技能
发展低碳经济离不开低碳技术,而技术的掌握和设备的使用离不开一线员工的努力,对他们进行业务操作流程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作业能力和效率,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是实现低碳生产目标的关键。如秦皇岛港工人在生产中发现皮带机的空载时间过长,电能浪费较大,通过精确计算皮带机运行轨迹,改变工艺流程,先启动上游给料设备皮带机,使得皮带机的空载时间大为缩短,从而大大降低了生产能耗。[5]
总之,经济全球化趋势已不可逆转,我国港口将参与国际港口企业的竞争,只有实现低碳生产,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才能增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涂建军,方平和.港口企业节能减排方式探讨[J].交通企业管理,2011(6):1-2.
[2] 吴逸峰.上海港:港行携手建绿色港口[N].香港商报,2010- 07-07.
[3] 黄晓科,曾静.海西低碳经济发展路径研究[J].科技和产业,2010(12):27-28.
关键词:房地产;发展;现状;分析
房地产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是各种权益在土地、建筑物及固着在土地、建筑物上的实现。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房地产业这个经济体已经带动了如家电、建材、冶金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形成了一个支撑宏观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产业群体,构成了国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所以,房地产业的发展对宏观经济稳定与发展具有极端重要性。那么,在这样的背景下,房地产行业经济如何平稳着陆,又有哪些风险?
从2010年至今,中央政府一直坚持着对房地产的调控,从政府连续出台的“四大框架性文件”即“国十一条”、“国十条”、“新国五条”和“国八条”以及“五大调控工具”即土地、融资、开发、市场和税收的同时运用可以看出,中央政府对房地产的重视。目前的主要问题是政府近期对房地产业采取怎样的一系列调控措施,如何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把握合理需求与投机需求的关系;二、局部与全局的关系;三、房地产与其他产业的调控关系。业内人士认为2014年“两会”的召开并没有让国家对房地产调控的力度降低。因此,如何为房地产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是解决资本市场、土地市场的首要问题,从根源上创造有利因素促使房地产业的健康科学发展。在今年年初召开的“两会”更进一步印证了这个观点。
所以,房地产的开发项目虽有着不小的风险,如对房地产业管理控制不合理,将有可能在市场经济中产生负面的影响,但同样也存在很大的机遇,为国家社会解决居民住房问题提供条件,为民众提供更多可供选择的住房,以及房地产开发商通过项目的成功开发获得社会赞誉和丰厚回报。
近年来,Z市的房地产在该市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也取得了迅猛发展,如:价格日趋合理,规模日益扩大,市场日趋成熟,购房群体日益扩大,但是Z市房地产市场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比如房地产项目开发过于集中,楼盘楼间距过小,楼盘周边环境吵杂,价格上涨幅度过大等,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1)价格上涨幅度过大。Z市的房地产发展过程中,由于政府从利益的角度出发,出售给房地产商的土地价格逐年上涨,且开发商项目利润逐年加大,这就导致了房价不仅成本加大,房价也持续走高。近三年时间,市区中心地段房价基本上涨了一倍。
(2)项目开发过于集中。根据数据分析,Z市房地产市场目前存在的一大问题是项目开发过于集中,在市区中心地段新开发楼盘扎堆,道路配套设施尚不完善,人流过大,生活、休闲场所太过拥挤,居民生活受到不小影响。
(3)楼盘周边环境过于吵杂。Z市的房地产市场发展过程中,由于居民为方便生活工作,普遍选择市区中心地段购房,而市区又是各种商户云集,车水马龙的地方,导致市区楼盘周边环境较差,居民居住如同处于闹市,白天黑夜都不得安宁。
从市场需求来看,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各地区新城镇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准不断提升,人们对品牌大型楼盘的喜爱程度正在加强,加上Z市未来发展前景,使得区域内房产成为市场追捧的热点。Z市在大型品牌楼盘的补充、居民自住舒适度、业主投资增值等多方面将得到肯定,能够满足人们多元化需求。
从Z市范围来看,项目高起点、高标准建设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大型住宅小区,融入天人合一的休闲理念及地方特色文化,一改广东省县级城市建设房地产小规模轻品牌的实际问题,项目以全国知名品牌为主,对解决中国的住房问题具有相当明显的前瞻性优势,其优势在于分散人口居住,发挥市郊优势,降低居民生活成本、拉动当地经济内需、增加政府财政税收、提高就业率等。
根据Z市房地产市场相关数据显示,中高档房产产品对于Z市居民及周边城市有购买欲望的人来说,是绝无仅有的居家住所、远景投资、养老休闲的项目。可见,该类型的项目在当地房地产市场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探讨Z市房地产行业的发展现状,对当地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Z市原有的经济是以发展当地农副产品和旅游业为主,项目的开发引进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软投资”,除了打造自有品牌还吸引合作、合资甚至外资模式,对产品开发进行内涵式发展,提高了经济的广度和深度,采用科学手段,环保、低碳模式,提倡原生态居住环境,把房地产开发与当地农副产品相结合为企业带来多渠道、全方位的发展形势。随着住房质量的提高,餐饮业、娱乐业也相应跟进。由此可见,该项目在经济的一系列产业链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为Z市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客观的前景和效果。
根据房地产项目研究的相关理论,结合Z市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实际情况,对此进行科学全面的分析和预测。本文的研究有较强的指导意义,不但可以给项目决策者制定决策提供相关根据,而且可以指导具体项目的建设及经营,及给予以后相似文献的研究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