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范文第1篇

在县域治理制度层次中,每一个层次的具体操作功能与地位均存在着相应的差异。基于制度经济学的视角来看,以纵向层次划分,县域治理的制度可以分为制度的策划与制度的实施环境。制度的实施环境是外在影响因素,而制度的策划则是其内在影响条件。针对区域经济发展与治理而言,较高层的制度体系为国家层次的宏观法律规定,中等层次的制度层面则包括省级、县级的规则标准,这些较为宏观层面的制度层次在广义上将其定义为制度环境。在县域治理的范畴中,其中组织内部设置的规则、程序及其他治理措施则是属于制度策划的内容。外在的制度环境从宏观上确定了县域经济活动治理的方向与范围,其结构体系则决定了其实施结构,它为县域治理的活动提供了规则制约基础。制度环境是决定其县域治理结构实施的可靠性与效率的关键。

二、县域经济发展的制度动力因素分析

人的实际工作动力,行为准备均与制度有着紧密的联系,制度安排的不同同样也会产生不同的激励与约束效果,影响着人的行为活动。就县域治理而言,县域内部政府的管理措施的制定、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安排、个人的消费规划等活动按照具体制度执行是决定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整个社会市场内部人们的活动行为安排是否符合制度规则的标准,对制度是否存在价值认同感,是创造县域内部良好制度规范的基础。一个良好的制度导向是决定广泛社会群体生产、生活具体价值的关键。若社会组成的广泛民众能够对制度产生依赖,预见遵照及维护制度秩序的光明未来,便能与其相互配合,共同合作,将个人行为活动的作用扩大到社会层面,便能够成为县域内部经济发展的有效动力。因此,制度是实现个人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媒介。另外,县域内部制度的制定还必须与其实际情况做到和谐统一,与其具体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达到整体一致。制度具有其相对的实效性,然而社会是处于不断变化与发展的过程中,若相关的社会制度不能满足其发展的需要,则必然会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阻碍。因此,必须深化对制度的创新与改革。基于新制度主义的角度来说,制度的创新与变革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假定各县域内部的资源量是一定的,其经济发展的动力则主要是决定于其社会制度的更新及其区域内部整体结构系统的调整。然而制度的创新的动力主要来源于大部分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社会群体,社会群众具有强大的创造性。将其与结构治理动力比较而言,制度创新的动力是一种较为高效的动力,是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因此,制度的改革与创新能够刺激县域内部的经济活动,从而实现其经济的发展,是其强大的动力。从我国制度创新的具体实践而言,现已有部分地区在制度更新推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其价值观念的更新、规则章程的变革安排、整体操作机制的调整与创新等。制度的能够为县域内部经济的发展创造有效的制度媒介,为社会市场上广泛的竞争主体与人员活动提供相应的限制及激励条例,能够优化县域资源的配置,进而提高其竞争能力,推动经济的发展。然而,针对当前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状况而言,目前的制度环境虽然出现了较大的改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已深入确立,然而传统的计划经济理念依然对其制度的规划产生着根深蒂固的影响。人们并没有意识到新的制度环境下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从而导致传统的制度体系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制度的动力层次包括三个因素,其中价值观念是其核心影响因素,它是影响整个制度体系制定与落实的关键。因此,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必须转变传统计划经济的观念体系,将当前经济发展的体制及其他机制的革新与变化作为其制度改革的重要依据。跟随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重视发挥市场内部经济主体的竞争积极性,促成系统内部的资源整合,对管理体制实施整治与更新,关注其服务作用,从而有效发挥制度创新的动力作用,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

三、结束语

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范文第2篇

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我县实际,就是要按照“科学发展、创业振兴”的总要求,正确把握好三个关系:

一是“好”与“快”的关系。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首要的是经济发展,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十七大报告指出,“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尽管现在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很多,如资源要素的制约、深层次的利益调整、转型发展时期矛盾多压力大等,但是作为国贫县,既要讲快,更要讲好。要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优化经济结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资源要素利用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着力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

二是发展与民生的关系。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十七大报告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民生的改善要靠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来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更要靠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要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上,更加重视优先发展教育,更加重视以创业带动就业,更加重视社会保障,更加重视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更加重视生态文明和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更加重视社会稳定,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相协调。:

三是硬实力与软实力的关系。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硬实力建设和软实力提升互促互进,是增强县域综合竞争力的关键所在。资源要素、经济财力等是硬实力,文化、制度、体制机制等是软实力。制度创新包括体制、机制创新,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强大动力。贫困地区要实现发展,“软实力”显得更为重要,必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大力推进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不断增强科学发展率先发展的动力活力。

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范文第3篇

5小时路程

两个经济版块紧相连

今年5月,连接“林城”贵阳和“花城”广州的高速公路(厦蓉高速贵阳至水口段)、快速铁路(贵广快速铁路)项目建议书先后得到国家发改委的批准。这“两高”路的建设,意味着目前两地间20多小时的漫长路途将缩短为公路8小时、铁路5小时。作为南方最大的能源输出基地,贵州将为珠三角源源不断地输送不竭资源和动力,并成为客商投资、商旅、休闲的新的乐土,而珠三角,乃至港、澳地区也必将为“欠发达、欠开发”的贵州省经济增长提供强大动力。

据了解,厦蓉高速公路贵阳至水口段将分为两段建设,其中水口至都匀段全长207公里,投资187亿元,由中央专项资金和贵州省共同筹资建设;都匀至贵阳段全长约78公里,比现有的从贵阳经麻江到都匀高速公路缩短55公里,项目投资约70亿元,这段路在贵州高速公路建设史上第一次通过公开招商的方式由企业投资建设。贵广快速铁路根据铁道部与黔、桂、粤三省区协商的结果,将成立“贵广铁路公司”负责项目建设和管理经营,5月28日,铁道部已责成成都铁路局、柳州铁路局和广州铁路(集团)公司共同抽调人员组成“贵广铁路公司筹备组”,负责加快推进项目前期和公司组建工作。

万山耸峙的高原

从此通途向大海

以“两高”为主的交通建设为何成为当前贵州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贵州省发改委主任刘远坤说,交通和能源是促进贵州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的两大支撑。“两高”建成后,既为贵州经济增长提供了重要动力,更将从根本上化解长期困扰贵州经济发展的“找准出海口”和“拒绝边缘化”两大困局。

作为一个“三不沿”的内陆省份,贵州一直在寻找自己的出海口。贵州把出海口选在上海,但上海和贵阳之间直线距离就有1500多公里,使贵州面向上海的发展关山阻隔。西部大开发中,贵州在区域经济合作中曾被列入成渝经济区、“南贵昆”经济区等,但由于天然的地理条件和内在动力不足,这些区域战略最终只能使贵州跟在西部其他地区后面,亦步亦趋,成为西部的“西部”。

更为严峻的形势是,虽然贵州地处西南腹地和交通枢纽,若不超前布局交通规划,贵州将立即面对被无情边缘化的严峻形势。最近我国铁路第六次大面积提速,而且,按照提速方案,原来由成都、重庆开往华东、广东方向的12趟列车将不再走川黔线,而是经由通行速度更快、线路更短的渝怀铁路,“甩开”了贵州几个主要城市。原来贵阳曾是西南地区的铁路枢纽,但现在渝怀铁路标准比川黔铁路高,从成都、重庆等地连接中、东部的较为快速的通道又把贵阳甩在一边,贵州正在被边缘化,结果将是人流、物流越来越难流通。

渴望跨越的贵州

从此插上腾飞的翅膀

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范文第4篇

云南省多民族省份,各民族独特的文化与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共同构成了云南丰富的文化底蕴。文化是推动市场改革和发展的内在动力,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云南丰富的民俗和历史文化极大的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在我国服务业一般被视为第三产业,服务业在云南省的产业结构比重中占据了“半壁江山”,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也是不可小视的。工业在促进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作为一个欠发达的省份,“工业强省”成为了云南省经济发展的战略决策,近几年,全省的工业发展趋势保持较好的水平,从而有效的促进了经济的增长。不可否认,云南省经济主要是靠要素来拉动的粗放式的经济增长,这种增长方式在长远的发展中不具备优势,在现有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基础上,云南省经济增长还需要挖掘新的动力源。良好的环境是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在云南省经济发展的有利环境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桥头堡战略和一路一带一廊建设的提出,这些战略规划为云南省经济发展提供了机遇,主要体现在云南省加强了与周边地区和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国家巩固和谐稳定的措施为云南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周边环境;“桥头堡”战略地位的确定,为云南省在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政策条件。除此之外,这些战略的实施建设,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云南省基础设施的完善。例如:国际大通道的建设,使得在云南省内形成了完善的交通体系,从而带动其他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云南省经济发展环境有其有利的一面,但是也存在着一些不利因素。虽然与东南亚、南亚等地的联系更加紧密,交流与合作也愈加频繁,然而相较于其他省份云南省外贸实力相对薄弱,没有有效利用环境优势形成明显的战略优势。在此背景下,云南省如何利用好有利环境,破解发展中的桎梏成为云南省经济增长和发展所关注的焦点之一。

二、云南省经济增长潜在因素及有效利用环境优势策略探析

经济良性发展需要根据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审时度势,在原经济增长动力源继续发挥推动作用的基础上,积极挖掘新的动力源。从目前的主要增长动力源可以看出,技术和创新在促进经济增长中处于劣势地位。因此,发挥技术和创新的作用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一个关键点。结合云南省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经济要发展需要解决好小微企业的发展问题。小微企业现阶段发展存在的最大困难就是融资问题,则可以采取科技与金融结合的模式。政府为中小企业搭建科技金融平台,促成银行和企业的有效对接,并建立高效多层次的投融资机制和监管制度。利用金融和科技相结合的创新形式切实解决好中小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使其发挥自身优势,为经济增长和发展服务。在“桥头堡”战略的背景下,云南省正集中精力发展工业,发展过程中工业集聚带来的成果有利于推动了经济的增长。云南省具有丰富的资源,各个地区都具有自己发展的“特色”资源,因此形成了区域性的产业集聚,这为云南的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助推力,当然如何解决产业集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十分紧迫。云南省产业集聚主要面临的问题就是集聚水平较低,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三个产业发展不平衡以及关联性不强,第二是产业集聚结构雷同,缺乏“特点”。针对云南省产业集聚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针对不同的地区,结合地区的区位特点、资源优势,重点培育和发展中小企业,扩大产业集聚的规模,从而带动相关产业的壮大和集聚,发挥多个产业集聚效应,抓住“桥头堡”发展机遇,深化和完善大中型企业改革,使其成为集聚的核心力量。大中小企业共同发挥产业集聚效应优势,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

三、结语

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范文第5篇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株洲;产业结构优化

中图分类号:F121.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0-0179-02

“十一五”时期,株洲市坚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三次产业呈现相互促进、互为支撑的良好态势。株洲市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13∶50.5∶36.5调整为2009年的10.5∶54.7∶34.8。服务业对经济的支撑作用增强,生产业实现增加值143.3亿元,年均增长16%,快于GDP增幅2.2个百分点,占GDP比重为14%,年均提高0.5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0%;文化产业发展加快,增加值由2005年的21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48亿元,占GDP比重由4%上升到4.7%。2009年工业对株洲市经济增长贡献率为55.3%,拉动株洲市经济增长7.85个百分点但工业高增长背后的高投入和高消耗,将给株洲经济下一步的持续健康发展带来很大压力。在当今和未来世界经济中,服务业是增长最快的行业,某种意义上来说,一个城市甚至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化水平,主要取决于经济结构中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比重。

一、现代服务业的内涵界定

“现代服务业”是中国所特有的提法,在国外,现代服务业的提法多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美国学者倾向于使用“知识服务产业”来描述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将其定义为以提供技术知识或专利为主并支援制造业发展的服务业,或具有技术背景的服务业。该定义偏重以技术服务为特征的硬知识服务。欧洲学者倾向使用“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并尝试给予描述性的定义。穆勒等人广义地将其定义为主要为其他公司提供有高知识附加值的服务公司。这种一般性定义难以反映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形式和活动的多样性。迈尔斯等人认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是指那些显著依赖于专门领域的专业性知识,向社会和用户提供以知识为基础的中间产品或服务的公司和组织。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包括两大类:面向新技术集中使用者的传统专业服务如促销广告、金融服务、会计和法律服务等以新技术为基础的知识密集型服务,如软件设计和其他计算机相关活动。

虽然目前关于现代服务业的专著、论文和课题日益增多,现代服务的内涵目前尚没有一个明确的统一界定。在中国现行的统计制度和对服务业的分类中,并没有“现代服务业”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具体分类条目,对于现代服务业的内涵和界定一直以来都存在争议。对于现代服务业的含义和分类,我们综合国内外的相关研究以及服务业的服务对象和功能后认为,“现代服务业”是指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形成的以知识技术为支撑的新兴服务业和随着现代经营理念、社会需求变化,在传统服务业的基础上不断变革和升级的新型服务业的总称。现代服务业一般具有以下五个基本特性:高技术性、知识性、高增加值性、从业人员高素质性和动态性,主要包括以下四大类:(1)基础服务业,主要包括通信服务和信息服务、交通等;(2)生产和市场服务业,包括金融、物流、批发、电子商务、农业支撑服务以及中介和咨询等专业服务;(3)个人消费服务业,包括教育、医疗保健、住宿、餐饮、文化娱乐、旅游、房地产、商品零售等;(4)公共服务业,这类服务主要是由政府提供的,是免费提供或收取最低费用的服务,包括政府的公共管理服务、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医疗以及公益性信息服务等。这些现代服务业用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创造需求,引导消费,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高层次、知识型的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它具有现代与传统的交融性、要素的智力密集性、产出的高增值、供给的多层次性和服务的强辐射性等特点。现代服务业广泛渗透在服务业各主要行业和领域,不断服务着社会,方便着生产、丰富着生活,成为城市国民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

二、发展现代服务业对株洲产业结构优化的意义

产业经济理论和国际经验表明,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期一般发生在一个国家的整体经济由低收入向中上等收入水平转化的时期。在该时期,逐步发达的现代服务业可以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供良好的创业氛围,并与现代制造业形成互动机制,从而强力拉动经济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两型社会建设下,株洲迫切需要加快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生产业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一)是“两型社会”建设和株洲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需要

现代服务业具有能耗低、污染小、效益高等特点,有利于突破资源约束瓶颈,减轻环境压力,是株洲实践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必须大力发展的产业之一。株洲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在发达的现代服务业基础上,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进而实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发展道路。由此可见,现代服务业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具有突出的重要地位。没有现代服务业的支撑,工业化只能停留在比较初级的阶段。这是由于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在工业产品的附加值构成中,纯粹制造环节所占的比重越来越低,而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中物流与营销、研发、人力资源开发、软件和信息服务、金融服务、会计审计、律师等专业化生产服务和中介服务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并逐渐成为企业提高竞争效益的主导因素。另外,随着新型工业化的发展,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为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条件和支撑,科学技术不仅直接推动了服务经营模式和管理模式的转变,而且推动和影响了市场机制和政府监督方式的完善。加快现代信息技术成果在整个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应用,可以促进产业技术进步和创新,更好地实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目前,株洲正处在工业化快速发展时期,第二产业仍是株洲发展的主要动力,但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逐渐增强,现代服务业在产业结构升级中的作用也日益突出。同时,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第二产业的发展也需要现代服务业来推动和。因此,借鉴先进地区发展的经验,在大力发展第二产业的同时,努力发展面向生产的现代服务业,可以为新型工业化提供高水平的生产中间投入,占领经济价值链的中高端环节,不断挖掘经济效率提高的源泉,从而加快株洲工业化进程,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二)是提高株洲城市服务功能的需要

城市发展以产业为支撑,城市伴随着工业化、国际化进程而发展壮大。当前,株洲正处在工业化和快速城市化阶段,随着区域一体化和市场化进程的加快,株洲城市经济总量在整个国家、地区所占的比重日益提高,城市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大都市必然产生大服务。株洲是湖南省“一点一线”区域经济带的重要城市,也是全省经济最发达的长、株、潭“金三角”一隅,担负着为都市圈内其他城市提供生产服务和发展机会、带动都市圈整合发展的任务,担负着吸引外部经济要素、对外辐射经济功能的窗口和枢纽职能。株洲本身要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断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完善城市功能,全面推进城市现代化发展,同样离不开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三)是株洲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

由于株洲二产业中重工业比重偏大,实现节能减排目标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从资源消耗来看,“十一五”前三年株洲市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1.8%,完成“十一五”节能总目标(21%)的64.9%。2008年单位GDP能耗为1.39吨标准煤/万元,绝对量高于全国0.288吨标准煤/万元,高于全省0.165吨标准煤/万元。从污染排放来看,“十一五”期间二氧化硫总量在2005年的基础上削减25.2%,化学需氧量在2005年的基础上削减2.4%。至2008年底,这两项指标分别完成“十一五”减排目标的87.7%和14.8%。目前株洲市重化工化趋势短期难以扭转,现有产业结构与发展模式下,“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的“三高”问题仍然比较突出。现代服务业是消耗资源最小的产业,也是排放污染物最少的产业。从能耗和污染排放水平来看,与第二产业相比较,现代服务业单位产值能耗很小。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是加快株洲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是有效缓解能源资源日益短缺、提高资源利用率的迫切需要。

(四)是株洲缓解就业压力的需要

现代服务业的就业增长弹性大,劳动密集、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并存,在吸纳劳动力方面有独特优势,是扩大就业的主攻方向。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既是株洲优化经济结构的战略要求,也是创造就业机会、提高就业质量的最现实的选择。调查显示,对第三产业投资1万元,可以解决7~8个人就业,而同样的投入,在第一产业中只可以解决1个人就业,在第二产业中可以解决1.7个人就业。第三产业产值和就业超过第二产业是完成工业化的一个显著标志,加快新型工业化的发展为第三产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和就业空间。2004―2009年末,株洲在第三产业吸纳就业人员由64.8万人发展到72万人,解决了大批从第一、二产业转移出来的富余劳动力。从2005年起,服务业的就业人数开始超过第二产业的就业人数,其中发展较快的有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近年来,随着株洲国有企业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因高校扩招而延缓至今的就业高峰问题,株洲同样面临着沉重的就业压力。立足株洲实际,加快发展具有株洲特色的现代服务业,必将为缓解就业压力提供重要帮助。

现代服务业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强大动力。信息传输业协调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使产业结构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而升级。科技、计算机服务、软件业等生产服务业为三次产业提供服务形式的生产资料,提高产业效率,推动产业升级。教育、物流、金融业为三次产业提供高素质人力、充足的物力和强大的财力,推动产业效率提高。商务服务业提高资源配置的综合效率,促进产业优化。投资环境改善,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生产效率提高,信息化、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的提高,产业竞争力的加强,都离不开现代服务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黄华.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J].广东经济,2008,(12).

[2]申朴,孔令丞.现代服务业为主导:产业结构优化路径的选择[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