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旅游管理的专业类别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论文摘 要: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在教学体系系统性设计方面存在较大不足。SOLO分类理论以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为主线,以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为考核对象,实现了教学设计的整体性,思路清晰、简捷明了。为此,旅游管理专业基于SOLO分类理论进行了专业整体课程优化设计,对本专业的21种可观察学习成果进行分类,根据认知规律进行排序,获得了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三个学年的课程和实践教学整体设计方案。
2011年3月2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就“十一五”教育改革发展及“十二五”教育工作召开新闻会,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在会上表示,201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6.5%,到2015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36%,接近中等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如此大量的学生走入社会,各高校当务之急是专业建设,课程优化设计是专业建设的重中之重。
一、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需要系统性改革
旅游管理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各开设院校普遍存在教学设置偏差、教学方法落后的现象。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在旅游企业如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景点等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从事接待、服务与基础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要达到此目标,高职旅游专业毕业生必须具备良好的素质及合理的知识结构,如具有较广阔的历史、地理、园林、建筑、植物、民俗、宗教等方面的知识素养,以及能够掌握旅游基本理论和旅游业经营管理的基础知识。但以上两方面都需要学生内化后通过一定的实践才能显现出价值来,其隐性存在的特点致使学习效果评价障碍重重。有些学校进行了PBL教学改革或项目化教学改革,这些大胆尝试的目的是打破旧有的知识体系教学设计,将目光转向能力培养,逐步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知识传授型教育向能力训练型教育的转变。他们的积极探索意义重大,正确引导了高职旅游专业教学改革的方向。但是,这些教学方法在单独的模块化教学方面优势突出,而在整体教学体系系统性设计方面略显不足。
二、SOLO分类理论指导下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优化设计
(一)SOLO分类理论主旨思想
SOLO是Structure of observed learning outcome的缩写,译为“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此理论更加注重整个教学的系统设计。它以可观察的学习成果作为为教学和考核对象,将学习成果按性质不同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学习一门新学科时首先获得的分离的、互不相关的教学内容,其加总后形成量变。量变进一步深入之后,质变发生了,所学的内容相互联系起来,构成一个连贯、一致的整体,此类学习成果为第二类。当学生的思维建立起抽象体系后,就可以解决以前从未遇到的新问题,此类学习成果为第三类。以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为主线,即简单到复杂、量变到质变、表面到抽象的认知规律。因此形成了第一类、第二类、第三类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由于此分类理论,以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为考核对象,以第一类、第二类、第三类学习成果的循序渐进培养为教学设计思路,使专业教学整体设计更具系统性。为此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计进行了SOLO分类理论指导下的课程改革尝试。
(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优化设计思路
课程优化设计焦点在于对各种教学资源的重新构建和组合,包括学生“学什么”和“怎么学”两个向量,目的是使教学质量不偏移。为此课程设计步骤分为三步,一是找到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即学什么,这部分内容主要通过深入的企业调研来完成;二是对学习成果进行类别定义。定义原则为:分离的、互不相关的教学成果定义为第一类学习成果;相互联系的、连贯的、一致的整体教学成果定义为第二类;抽象思维后可以解决以前从未遇到的新问题的教学成果定义为第三类。第三步是根据认知规律调整教学顺序,即怎么学,调整顺序的原则如下:第一类、第二类、第三类循序渐进。
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依据服务面向不同有所区别,但本质上应定位于:具有良好的整体素质,合理的知识结构,较高的职业综合技能,在旅游企业如旅行社、旅游景点等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从事接待、服务与基础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适合的工作岗位(毕业后3-5年)为:接待经理、外联经理、计调经理、导游经理四个。以上岗位的优秀工作者都将成为企业调研的跟踪对象。通过对62家企业248位以上岗位的优秀员工进行工作过程实时跟踪,形成了岗位职业能力的重要指标,此即旅游管理专业的可观察学习成果共计21项。再对以上学习成果进行类别划分,形成了11项第一类、5项第二类、5项第三类可观察学习成果。
1.接待经理岗位可观察的学习成果(职业能力项)中第一类是客户心理、分析旅游线路、推荐门市销售三部分,第二类是签订旅游合同,第三类是旅游风险规避和;
2.外联经理岗位可观察的学习成果(职业能力项)中第一类是旅游市场调研,第二类是旅游市场开发和客户开发与维护,第三类是旅游产品销售;
3.计调经理岗位可观察的学习成果(职业能力项)中第一类是旅游要素采购,第二类是旅游线路设计和成本核算,第三类是突发事件处理与预防
4.导游经理岗位可观察的学习成果(职业能力项)中第一类是客户档案管理、为游客提供食宿等生活服务、游客个性化服务、迎送服务、景点讲解、商品导购讲解等,第三类是导游培训
(三)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优化设计结果
按第一类——第二类——第三类的教学顺序,对以上能力点的相关培养环节(包括课程和实训)进行前后序调整,形成了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方案。
1.专业必修课。顺序开设《导游基础知识》、《导游业务》、《旅游政策与法规》、《旅游安全与急救》、《领队业务》、《旅行社经营与管理》、《计调实务》、《旅游文化》、《旅游英语》、《现场导游》、《接待实务》、《中国旅游地理》、《旅游市场营销》、《旅游经济学》14门课程。
2.专业任选课程。顺序开设《旅行社经营与管理》、《会展概论》、《管理学基础》、《经济学基础》、《旅游美学》、《旅游公共关系》6门课程。
3.实践课程及交付成果。为增强学生动手能力,高职高专层次专业教学应开设大量的实践课程。在职业背景下,实现前述21个可观察学习成果(即职业能力)的培养。
第一学年以认知实习为主的体验教学。训练包括客户心理分析、旅游线路推荐、门市销售、旅游市场调研、客户档案管理、客户迎送服务、景点讲解等11个一类能力项。通过对旅游企业实地调研,加强学生对就业岗位、工作环境等的感性认识,促成第一类可观察学习成果(即职业能力)的培养。
第二学年以生产性实训为主的双轨教学。一部分学生进入旅游教研基地,在接待、外联、计调、导游等岗位熟悉工作程序与工作内容,实现签订旅游合同、旅游市场开发、客户开发与维护、旅游线路设计、成本核算等五项第二类可观察学习成果(即职业能力)的培养。
第三学年学生带课题进入企业实习,课题设计全部与第三类能力训练相关,包括旅游风险规避、旅游接待管理、旅游产品销售、突发事件处理与预防、导游培训等五项,实现了第三类可观察学习成果(即职业能力)的培养。
三、SOLO法在课程优化设计中的实施难度
(一)应用知识教学尚存差距
高等教育的学习者任务是双重的。第一必须掌握一些认知范畴的知识,如概念、基本技能、事实资料等;第二必须掌握、应用前述认知知识的方法,从而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对按以上课程体系完成教学任务的08级毕业生进行回访,发现第二部分的能力未能更好的发挥,尚需在以后的研究中找出答案。
(二)课程开发是团队工作
对能力、工作任务分析、可观察教学成果等事项的信度严重影响课程整体设计的水平,参与人员需要精通学科知识并对课程广泛涉猎,需要一支至少是由任课教师、课程理论专家和企业专家组成的队伍来共同完成此项工作。
结束语
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体系设计,虽然存在瑕疵,仍不影响其优秀教学成果的显现。我们形成了基于SOLO的高职课程体系优化设计的思路,并将其应用于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优化设计中,实施此方案的08级毕业生获得了用人单位的高度认可。后续研究我们将深入更多的专业领域,通过优化设计实现课程的精准定位。
参考文献:
[1]李俊,鞠燕梅.高职院校在专业教育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J].文教资料,2008(6):242.
关键词:旅游管理;人力资源;酒店;利益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C
作者简介:许志杰(1974-),男,汉族,河南南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市场营销,塔里木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新疆阿拉尔843300
1前言
酒店实习管理涉及到酒店、学校以及学生三方的关系,尽管在课程设置上它属于学校的实践课程的一部分,但是学校对此并没有特别的管理权限。学生在校外接受实践教育必须服从企业规章制度,认同企业文化,而学校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风格与类别相差迥异,学生在酒店实习中要逐渐地接受与调试才能够从校园学习中转换过来。在酒店实习中,学生要兼顾处理到各种因素,校方能否发挥积极作用关系到实习效果好坏的关键。针对高校旅游管理酒店实习中存在问题的研究有助于全面的认识酒店实习实践课程设置,可以从整体上提出优化课程的建议。
2高校旅游管理酒店实习相关利益分析
高校旅游管理教育是和旅游行业对口的专业,其人才为旅游业的发展作出重要的贡献。作为旅游中一部分的酒店行业,自然就成为旅游管理专业学习的一部分。酒店行业作为服务性企业,归根结底是以获得利润为主要目标的。而学生的实习为酒店管理的预算成本带来了巨大的利润空间。一旦酒店实习达成,学校、酒店、学生就处于三方博弈的利益竞争状态。首先,学校因为专业的特殊性在教育课程设置上将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课安排为酒店实习。这种教育安排将学生接受学习的地方从学校转移到酒店,纯粹的理论知识转变为实践知识,学校节省了部分师资力量以及教育设施,减少了对学生管理的成本。同时,将学生批次地安排到酒店实习可以从酒店利润中实现分成。酒店引入学生实习可以缓解酒店的工作压力以及人力资源紧张的状况。学生被酒店安排到客房部等工作辛苦的地方,在学生实习期间实习的工资较正式员工的工资要低,也就是说酒店用较少的资金获取了同样的生产力。学生在酒店实习中根据学校统一安排,为了修完学分参与酒店实习工作,但是在工作中所得到的回报要远远少于实际中的付出。同时,学生在实习中获得了行业发展的认知,也在接触社会中创建自己的社交关系圈,掌握了相关的技能,完善了自身的素质。
3高校旅游管理酒店实习出现的问题分析
旅游管理酒店实习将学生纳入到社会中的一个环节,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理应获得相关的报酬,在实践中学生要处于学校与社会中的中间状态,还要解决自身遇到的各种问题,这些问题有的是来自学校组织上,有的是酒店管理上,有的出于学生自身的不适应。
3.1学校组织方面的问题
学校在安排学生进行酒店实习管理中没有进行实习具体问题的分析,在动员学生进行实习准备时将遵守的条例规则明确地列出,但是却没有详细地介绍处理问题的方式。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将理论和实践课相结合,但是却没有师资力量在实践课上悉心指导。学生进入酒店实习完全的由酒店方面统一管理员工,所以实践课变成了学生从工作中自我认知自我学习的单纯课程。
3.2酒店管理方面的问题
酒店在对学生实习上并没有采取特殊情况特殊化处理,而是根据酒店人力资源使用情况将学生安排到一些紧缺人手的客房部,特别是一些酒店根据特殊需要对实习学生采取差别化对待,一些相貌和个子较高的学生将会被挑选。酒店在公司的管理模式上将学生与正式员工同等对待,在人力资源分布上学生没有多样化的选择,不能定期地调换工作。
3.3学生自身的问题
学生在酒店实习中没有校园学习的优越环境,学生将完全的处于被管理以及约束的状态。学生要按时高标准地完成酒店安排的工作。处于学校与社会的过渡地带,学生还要在逐步的调适中找到自己的状态。在一些较远的地方实习,学生还要处理与其他员工语言上的沟通问题以及生活上的矛盾问题。学生从优越的环境下进入到艰苦的工作状态,还要面临着自己的心理压力。
4优化旅游管理专业酒店实习的对策
酒店实习管理出现的问题关键在学校酒店以及学生三方没有形成合理的机制,在遇到问题时,三方不能共同解决,这就导致了在实际实习中矛盾现象偶有发生。
4.1严格筛选实习酒店名单
实习酒店的确定关系到实习环境,学生实习的质量。学校在对学生的酒店实习工作前应该到实地考察了解酒店的相关情况,并与酒店管理层商议实习事项,明确实习权利责任主体的范围。对酒店进行资格审查,观察酒店是否能够为学生提供实习的条件以及酒店能否帮助学生提高实践能力,完善综合素质。
4.2建立实习反馈机制
学生在实习时,校方要时刻对其进行跟踪评价,帮助学生及时改进实习中出现的问题,建立实习反馈机制可以将酒店管理纳入其中,通过酒店的管理评价来定位学生做出的工作。实习教师要带队进行指导,通过划分小组的形式将学生密切地联系起来,在相互的帮助与监督中提高实习的质量。
4.3重视实习学生情况变化
学生在实习中会遇到各种的问题,这些问题学生自身不能够完全的解决,需要外界提供帮助。校方要在实习中重视学生心理的变化情况,及时地疏导学生的情绪,同时校方要建立导师联系制度,规定导师指导特定学生实习,帮助学生实现理论与实践上的对接。指导教师要积极地做好实习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实习观念。
参考文献:
[1]苏勇军.“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在高等院校旅游专业中的应用研究——以宁波为例[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9,(1):8-10.
[2]陈国生,陆利军.基于“工学结合”理念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旅游研究,2011,(1):82-86.
[3]胡萍.基于TQM理念的酒店实习管理探索[J].中国商贸,2011,(6):54-55.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所产生的强大力量,助推着各行各业的发展,使人们进入了网络时代。在如今这样一个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旅游的形式和途径都发生着深刻的改变,一方面,旅游者获取旅游信息的途径繁多且方便,另一方面,这也给传统的旅游管理模式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地理信息系统的运用,能够提高旅游管理的效率,实现其科学化,并促进旅游业朝信息化方向发展。
一、地理信息系统概述
作为新兴的一门科学技术,地理信息系统融合了全社会多项学科的不同知识,以全球地理的详细情况为地理信息系统的根基,并通过把科研人员收集到的各项地理数据输入计算机,进行大量的云计算,对输入的众多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得出大量的结论,再通过筛选和查找,找到对用户有用的结论,再把这些结论和相关数据反馈给用户,使用户快捷的得到他们想要获取的内容,同时,也可以更好的为地理科研人员服务,帮助其进行研究和决策。这样的一套系统需要硬件和软件两个部分的内容提供支持,硬件支持包括计算机在内的外部输入设备和进行云计算的超级计算机,再加上把分析处理好的数据发送给用户的输出设备。软件支持包括各种用来分析和处理数据的计算机软件,以及科研人员为此编写的专门为地理信息服务的系统。
二、地理信息系统在旅游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一)为游客出行提供更大地便利
游客们旅游时比较关注的就是详尽的旅游信息,他们期望了解到旅游景点的具置,达到的交通方式及路线以及附近的餐饮住宿及娱乐设施情况。而旅游地理信息系统即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库中包含与旅客所需信息相关的图像、文字和具体数据等,能够为游客提供更加全面的信息,方便旅客查询。同时,旅游机构也可以根据地理信息系统来查询游客相关情况,更好的为游客服务。而数据系统中的信息主要有以下几个类别:
1、地理位置及周围环境查询。游客可通过地理信息系统的相关应用平台来查询旅游景点地理位置和地况等,具体的信息包括景点的地址,景点的历史文化背景介绍,值得推荐的看点和游玩点,附上图像及文字信息,并有详细乘车路线。除此之外,地理信息系统还可以为游客提供目的景点周围的环境信息,如周围的餐饮住宿、娱乐休闲场所的具置,并且提供为游客直接预订酒店和餐饮的服务。
2、交通信息查询。游客可从地理信息系统平台查询到其期望的交通信息。例地理信息系统将提供建议交通方式,如飞机,火车,动车,汽车等。同时,该平台将支持游客网上预订车票。对于自驾的游客来说,地理信息系统将提供最短路线。又如,在指定城市可查询其道路和公交,地铁路线,并可计算出与目的地之间的距离,游客可以获取到公交站,地铁站站名及位置等有利信息。
3、旅游机构查询的信息。旅游业部门可以通过查询地理信息系统来了解景区的开况、发展现状,进而更好地控制景区开发的资金投入和建设进度等等。旅游机构则可以根据地理信息系统提供的各种数据如客流量,游客消费分布等,来了解游客需求,合理安排旅游路线,制定游客所需要的服务设施。
(二)帮助科研工作者和游客制作图表
地理信息系统可以进行与地理相关的所有图形和数据编辑操作,不仅操作十分便捷快速,而且省时省力,准确率高,同时,还可以更好的进行数据筛选和进一步的处理工作,成本也大大降低,更方便使用。
首先,得益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强大的数据库,不管是文字类数据还是图形类数据,都能够最大限度的满足适用科研工作人员的工作需要。比如,旅游单位可以从地理数据系统上查找到详尽的旅游景点图,并把这些图片结合起来,构建出叠加的旅游专题图。从而,游客在旅游的时候可以通过这套详细的地图,按图索骥,形成对旅游景点的全方位的立体的印象,更好地在景点内进行游玩,用更少的时间找到自己喜欢的景物、建筑等,极大地提高了旅游的体验和感受。
其次,作为电子版的地图,它最大的一个优点就是便于携带,并且可以进行放大和缩小,使游客可以随时随地地查找和检索旅游信息。并且,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游客还可以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电子设备进行有效定位,精确度可以按米来记,不仅有助于寻找经典位置,还保障了自身定位安全。此外,地理信息系统甚至还可以设置语音提醒,通过语音的方式避免了看地图的麻烦,即使是视力不方便的老年人甚至残疾人也可以很好的使用地理信息系统。
最后,地理信息系统还可以显示出景点人数,拥挤情况,道路状况,厕所及其他公共设施的位置,路口放大图,道路周围环境,最佳行驶路线等信息,极大的给用户的出行和旅游带来了方便。
(三)帮助旅游管理部门进行科学的旅游规划
地理信息系统拥有其专业的空间分析功能,而且这一重要功能已经被广泛地运用于城市规划中。同样,地理信息系统也可用于辅助旅游开发。例如可以利用其数据分析功能,将各种模型如旅游需求预测模型、旅游资源评价模型等置入地理信息系统,系统便可以自动分析得出结果,可以为旅游部门做出合理决策提供正确及时的信息。此外,还可以利用地理信息系统 的空间分析功能,对有发展潜力的地区,从人文,自然景观,交通等方面进行分析,为其规划提供科学的证据。同时 ,可以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进行数据分析挖掘,为旅游管理服务 。旅游管理部门可以从地理信息系统存储的信息中,挖掘出有用的数据 ,获得有利于商业运作 、提高竞争力的信息,从而使旅游规划部门能够根据这些有效信息进一步开发规划旅游景区。
关键词:智慧旅游 现代服务业 对策
当前,随着我们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旅行出游已经慢慢成为我们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我们开始看重其内涵和品质,游客们不再满足以前的走马观花,开始享受旅游所带来的整体感观,开始将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结合到旅行休闲当中,享受这两者相融合所带来的各种便利与乐趣。智慧旅游的出现与发展就是符合了这种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也代表了现代旅游业发展的方向。在我国“十二五”规划阶段,中央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2009年,国务院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提到了“将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1]2010年,我国《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信息技术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当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明确了“鼓励信息技术在旅游各环节的应用服务创新,加强新技术与旅游文化的对接融合,推进信息技术在节能环保和旅游资源开发中的应用,建立旅游信息化应用示范体系”等方面的工作重点。[2]国家大力推进旅游信息化试点工作,2012年温州市获国务院批准成为国家首批智慧旅游试点城市,从而使智慧旅游建设成为温州市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必经的发展路径。
一、温州市智慧旅游建设现状分析
温州,素有“东南山水甲天下”之美誉,境内名山秀水众多,风光旖旎。国家A级以上旅游区有19处,国家级森林公园有5处,国家自然保护区有2处,另外,市县级景区合计有30余处,风景区陆域总面积达2279平方公里,占全市陆域面积20%,被誉为“太平洋西岸最适宜于人类居住的区域之一”。可以说,温州市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智慧旅游潜力巨大,市场广阔。
温州市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智慧旅游。2013年在《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2013年温州市服务业发展行动计划的通知》上指出“积极推动智慧旅游试点工作,完善智慧旅游城市建设规划,筹建旅游信息管控中心” [3] 。2014年《温州市人民政府关于下达2014年温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中提到“把旅游休闲产业作为服务业的龙头来抓,深化智慧旅游试点,发展新型旅游业态。” [4]目前,温州旅游主管部门与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等信息服务提供商进行合作,共同组建温州旅游信息中心。例如,向游客提供12301旅游服务热线和114查询热线,实现电话订票和信息咨询服务;同时,逐步实现景区数字化,对景区道路与车辆进行有效的监控与管理,并对景区的游客提供“吃住行”一条龙信息服务;构建“移动一卡通”业务平台,满足温州市民出行和消费的便利需求;大力发展旅游电商平台,专设智慧旅游频道,实现线上线下旅游资源的宣传推广和包装销售。
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推动下,温州市首批35个智慧旅游体验点已基本建成,部分景区的手机导游APP也已正式投入使用。鹿城区、楠溪江、洞头等旅游景区和温州国旅、海外等旅行社全面启动全省首批智慧试点单位建设,例如,楠溪江推出了景区APP、景区无线WIFI覆盖等服务;洞头智慧旅游岛项目已进入实质建设阶段。2014年11月27日,全国部分省市旅游信息化工作座谈会在温州举行,国家旅游局在会上充分肯定了温州智慧旅游试点工作。
二、温州市智慧旅游发展瓶颈分析
(一)温州市旅游行业信息化体制不完整
现代旅游是一种强调客户体验的全方位旅游,包括吃、住、行等各个方面,旅游角色包括游客、旅游企业和监督管理部门等。由于行业类别不同、各个部门发展阶段不同,使得这些实体旅游组织已经各自根据自己的情况建立了信息化体系和服务平台,而这些不同的信息平台承载的服务是相差极大的,导致各种信息相对独立,无法有效汇总。以温州市旅游行业为例,由于管理部门的职责和利益划分不清楚,存在着“多头共管,责任不清”的模糊空间,从而造成一定的管理混乱,导致了旅游信息渠道不通畅,信息分布不均衡,难以形成符合旅游行业全局发展的管理信息体系。如何降低旅游信息化和智能化投入建设成本,如何通过“统一标准、资源共享”方式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避免“重复建设,资源浪费”,这是温州市智慧旅游建设的难点之一。
(二)智慧旅游相关人才匮乏
近几年,随着信息化建设,政府的办事效率有了大幅的提高。但从整体上来看,管理部门的部分工作人员原有的知识存量已远远不能适应当前形势发展,原有的思想和意识根深蒂固,仍然停留在传统的业务处理方式上。如何转变观念,培养信息化管理的意识,丰富相关的专业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都成为一个新的课题。在温州,专业人才欠缺一直是阻碍整个旅游行业发展的巨大屏障。对于旅游行业发展来说,智慧旅游建设离不开先进的技术手段,相关人才除了需要熟悉旅游行业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信息化管理和操作的专业知识。我们有些地方高校尚未意识到智慧旅游行业的市场前景,还没有开设相应培训机构和课程,也没有相应配套的人才培养方案。而相关人才队伍的建设是一个行业能否健康成长的重要标志,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三、优化温州市智慧旅游整体水平的对策与建议
如今,温州智慧旅游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促进了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但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信息化建设整合相对落后、人才严重不足”等诸多问题和困难,亟待解决。
(一)进行旅游资源整合,构造温州市智慧旅游管理综合平台
智慧旅游的主要目标应该是围绕旅游各个环节,对不同角色进行服务。这些角色之间又存在着各种联动关系,需要有一个纽带将他们联结起来,建设智慧旅游管理综合平台就符合了该目标。在这个平台上,政府管理部门可以对旅游行业进行规范性管理,提高应急事件响应速度,完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经营者们可以通过共享资源降低运营成本,从而提升竞争力;游客除了获取旅游信息外,还能明了旅游中的增值服务和后续的服务保障,享受旅游的整体过程。这些都有效地提升旅游行业的服务品质和内涵,从而促进旅游行业的健康发展,为智慧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温州市智慧旅游管理综合平台应该是集信息汇总、资源整合、咨询服务、金融结算、产品包装等为一体的服务体系,应该体现电子政务、电子商务、智能服务、云计算存储、物联网技术等新兴信息技术与旅游行业协同发展的综合趋势。依托该平台,可以衍生多种应用,提供各种旅游服务:如酒店预订服务、订票订餐服务、智能导游服务、交通管理服务、天气情况预测等。使我们游客和旅游企业除了能感受到先进技术带来的便捷,还能体会到真正“以人为本”的个性化服务,并且促使旅游信息渠道变得通畅,信息分布变得均衡,有利于形成符合温州市旅游行业全局发展的综合管理体系。
(二)培养专业人才,建立旅游信息化服务队伍,切实提高智慧旅游服务质量
当前,无论是国家之间的竞争,还是行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都是人才的竞争,谁先拥有高科技技术人才、现代化管理人才,谁就能在不断发展的智慧旅游建设中占据优势。为此,温州旅游管理部门可以积极探索与温州本地高校合作,制定和完善有关智慧旅游人才培养和引进的政策,探讨人才定向培养模式,努力培养既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又掌握了丰富旅游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旅游企业也可以主动地和高校联手合作,培养满足本企业发展需要的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和待遇,努力做到“培养好人,还要留得住人”。同时,可以建立和完善智慧旅游的培训机制,定期对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和旅游从业人员进行培训,更新其知识和技能,使其尽快适应旅游业信息化不断发展的需要。
四、结论与建议
目前,温州市智慧旅游建设还处于初始发展阶段,应该随着新兴科技高速发展、行业结构持续调整以及用户对于旅游服务质量的不断提高,而不断地做出调整和完善,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具有智能化、现代化的旅游城市。同时,我们要不断对智慧旅游建设当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进行研究和总结,为温州旅游行业的健康发展出谋划策。■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EB/OL]
[2]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EB/OL]
[3]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2013年温州市服务业发展行动计划的通知[EB/OL]
[4] 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温州市人民政府关于下达2014年温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EB/OL]
目前,旅游业上升为国家综合性战略产业,人才队伍建设成为重中之重。导游人员是我国旅游行业的服务窗口,导游人员的素质和形象直接关系到旅游行业的服务质量和整体形象。事实上,根据国家旅游局所作的“国内旅游服务质量抽样调查”表明,国内旅游在食住行游购娱等各项服务中,导游服务的社会声誉最差、满意度最低、使用程度最低。这些问题,尖锐地暴露在国内旅游业发展中。导游服务是旅游接待过程中多种服务中的一种,然而又是诸种旅游接待服务中居于中心位置、始终处于主导地位的服务。导游服务在旅行社、游客和各旅游接待单位之间起着连接和纽带的作用,导游服务的质量高低对于旅游目的地的接待服务具有某种代表性,起着一定的标志作用。国家旅游局对国内旅游者的权威性调查从各方面对我国的导游服务敲响了警钟。导游服务质量问题已成为我国旅游服务质量的一块“短板”,应该在全行业内引起关注。
一、导游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导游个人素质问题
1、导游讲解中反映出的导游知识素质问题。导游讲解的主要问题表现在:导游讲解太少或根本不讲的哑巴导游;导游光讲神神鬼鬼的传说神化,对景点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科学价值缺乏了解;导游讲解信口开河或闹笑话,缺乏基本的知识;导游语言千人一面,刻板背诵导游词。
2、导游服务中反映出的导游职业素质问题。游客投诉较多的导游接团中的漏接、迟接,反映出应变能力、预测计划安排不足等职业技能不过关,另外也反映出职业责任感不强。游客投诉较多的擅自更改线路、增加购物点的问题,甚至有的导游对不购物或购物少的游客“给脸色”、“说冷话”等,一定程度上反映导游个人素质和职业道德的低下。有些游客投诉中的导游协调处理不积极或失当,导致游客和供应方在出现矛盾时加剧冲突,最后引起双方较大损失。这样的案例反映出导游的服务工作责任感差或者工作技能低。
3、导游与游客交往中反映出的导游个人综合素质问题。导游与游客交往缺乏沟通技巧,或经济目的唯一,沟通品位低下,以至于社会上对导游存在“油、精、奸”等看法,这与导游的专业技术水平低,个人综合素质较低有关。
(二)旅游管理问题集中体现在导游服务过程中
1、组团社与地接社团款纠纷。团款纠纷是导致较大旅游投诉案例的重要原因之一,出现这样的问题首先受到游客责难的就是导游,如果导游处理稍有不当,自己就会成为投诉对象之一,成为两家旅行社纠纷的“陪葬品”。
2、游客与旅行社旅游合同纠纷。尽管国家旅游局和各省旅游局都分别推出了旅游合同范本,并要求旅行社必须与游客签订旅游合同,但还是有一些旅行社不与游客签订合同或者在合同条款上设置“陷阱”,游客受骗的同时,处于一线服务地位的导游被作为旅行社的代表,必然首先受到游客责难。还有的是尽管签订了规范的旅游合同,但在履行合同过程中没有充分依照法律程序而带来的纠纷,导游作为履行旅游合同的一分子遭到投诉。
3、旅游旺季供给短缺造成接待标准降低。这是旅游旺季最多见的投诉,多出现在旅游旺季的热点地区,超过旅游舒适容量带来游客体验水平降低,导游无力回天,很容易成为供给方的替罪羊。
(三)导游管理体制问题
1、导游职业定位问题。刘辛田(2005)的研究表明,按照我国目前的职业分类体系,导游职业不属于专业技术人员类别,属于旅游及公共游览场所服务人员小类,归于饭店、旅游及健身娱乐场所服务人员中类。因为不属于专业技术人员,所以导游没有专业技术职称。国家旅游局的《导游人员等级评定制度》多年没有有效实施,况且导游员职称也并没有进入我的职称序列,没有切实与职称评定的初、中、高级建立对应关系,只是旅游企业内部的名号而已,甚至在一些旅游企业中也得不到相应的报酬福利。
当前的这种导游职业定位直接或间接导致了导游职业的社会地位低,高素质旅游人才不愿进入;导游资格考试的门槛较低(仅为高中毕业),大量社会人员非理性涌入,掀起报考热潮,考到资格证后,临时性赚钱的多,认真对待工作的少;从业导游职业前景差,许多人仅仅是趁年轻考个导游证挣钱,有机会就改行,很少有人打算把导游作为长期职业认真做,因而导游钻研业务、研究旅游文化的少,一心只要提高收入,这是制度造成的导游素质问题。
2、导游隶属问题。导游的隶属问题不光涉及导游自身的身份,而且直接涉及导游的监督、日常管理,间接影响导游的培训、奖惩晋级和福利待遇等一系列问题。因为我国的旅游市场管理不允许导游人员私自组团带团,并将之视为“野导”打击惩处,所以目前我国的导游员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由职业者”,导游的隶属关系主要在旅行社和导游服务公司。其中,属于旅行社的导游又分两种:一种是旅行社的正式员工,各种关系都在社里,从社里领工资,除导游工作外还可能兼做内勤等其他工作,这类导游福利待遇有保障,学习培训和日常管理都正规,导游工作能力和经验都比较丰富,相对素质较高,绝大多数高级导游都属这一类:另一种是旅行社的“挂靠”导游,各种关系都不在社里,只将导游资格证押在社里,有团时以社里导游的名义带团,无团时自便,这种导游是兼职,有工作或是学生,做导游的目的是出于爱好、专业实习、第二收入等目的,因无规范的培训学习管理,这类导游相对业务和经验较差,工作责任心和导游技巧较低,以初级导游为多,旅行社也多将其作为旺季导游人手不够时的补充,实际上越是旺季越需要经验丰富素质较高的导游,这种挂靠导游往往难以应对。
导游服务公司是为大量社会导游提供中介服务的机构。但实际上,导服公司问题很多,最典型的是导游人员反映其光收管理费不介绍带团机会,更不提供学习培训;而旅行社因其介绍的导游素质太低无法用,宁愿自己找。政府执法人员进行的旅游市场执法检查发现,导服公司的许多导游因无带团机会,要么自己想办法组团带,成为“野导”;要么不再交费,不参加年检,沦为“黑导”。
3、导游薪酬问题。南开大学国际商学院旅游学系本科生科研创新小组(2003)的研究表明,在现行狭义的导游人员报酬机制中,导游的收入结构不合理,导游没有或少有工资,却反而要付给旅行社“人头费”等费用;导游以回扣为主要收入来源,而回扣收入又是不合法的。这样的收入结构事实上鼓励了导游导购,是造成导游服务问题的直接原因。导游薪酬机制直接导致了从业导游工作中价值取向的偏离,阻碍了导游队伍的素质提高和导游队伍的稳定性、职业道德建设等方方面面。
4、导游奖惩晋级问题。导游的奖惩是对导游监督管理的手段。目前的IC卡制度对于违规导游扣分,扣分超过十分的直接吊销资格证的规定,对于导游的监管起到了作用。但IC卡执法检查的比例较低(全国平均20%多),对绝大多数导游,尤其是较偏远景区约束力差。导游员等级制度一直没有切实实施,晋级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导游的社会声誉和从业前景,阻碍了导游队伍素质的提高。
二、导游服务质量问题的视角转换
(一)从管理者视角转向游客体验视角。从旅游管理者角度,目前对导游服务质量的监控有两个主要渠道:一是政府管理部门的旅游执法人员的监控,主要是IC卡计分监督;另一个是游客投诉及处理。这两个渠道反映的问题就是我国目前导游管理中最主要和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但是,从管理者角度对导游进行的执法监督和投诉处理并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导游的服务质量。因为执法监督主要针对导游违规行为或“黑导”等市场问题,不直接针对导游服务质量;游客投诉也大多是游客在涉及较大经济纠纷时的一种选择,游客目的多是为获得经济赔偿,不能反映导游服务质量,游客不投诉并不等于对导游的服务满意。所以,要深入全面地分析导游服务质量,不能单单从旅游管理者的角度,应该更多地从游客体验角度,甚至可以说,导游服务质量根本性的提高,首先是分析研究视角的转变,从旅游管理者的视角彻底转变到游客体验视角。从游客体验入手深入发掘导游服务问题的根源,再从管理体制改革着手来提高服务质量,这是本文提出的从根本上研究解决我国导游服务质量问题的基本思路。
依照这一思路,针对上文导游服务的三方面主要问题,本文提倡导游服务质量问题改善应该基于游客体验,从游客的需要和满意出发,改革现有的导游管理和培训体制。
(二)从导游管理和培训两方面着手提高导游服务质量。游客需要的导游是知识广博、自身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的导游,更需要的是有着积极正确的工作态度和责任心的导游。前者要求导游培训练内功,工作中继续不断学习;后者要求改革管理体制为导游人员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和职业前景。因此,从游客需要和满意出发,导游的在岗学习和培训问题既是培训制度建立和完善的问题,也是导游管理体制改革的问题。
导游学习培训体制是导游管理的一部分,也是提高导游服务质量的核心。导游管理体制改革的成功与否,根本上是看能否使在岗导游得到有效的培训,切实提高服务质量。而在岗导游的学习培训能否落到实处,关键在于建立合理的导游管理制度,使导游自身激发出不断学习提高的内在积极性。
三、改革导游管理体制,为导游培训建立良好的职业环境
我国目前的在岗导游学习培训问题,很大程度上根源在于导游的职业管理体制不完善,导致导游人员素质和服务质量提升难以取得根本性突破。当前,改革导游管理体制主要解决选拔机制和薪酬体制问题。
(一)选拔优秀人才进入导游队伍。导游人才选拔的第一关注重个人素质和知识,为导游队伍整体的高素质奠定了基础。
1、建议提高导游资格考试门槛。导游资格考试作为导游职业的准入证,因其门槛低,吸引了大量社会人员,多次掀起报考高峰。但低门槛直接造成当前的导游人员素质降低,影响导游职业声誉,因此建议各省在实际分析本地导游工作量基础上,科学计算导游需求数量,有计划的提高导游资格考试的门槛,建议达到大专以上水平,并逐步优化人才学历结构,对现有的低学历的导游要限期参加旅游院校的学习培训,提高学历水平。
2、用好旅游院校培养的旅游专业人才。2008年我国有旅游大中专院校1,775所,旅游专业教师37,737人,在校生84.5万人,投资巨大的旅游院校培养的旅游人才具有旅游知识技能全面,个人素养较好的特点,旅游行业应充分用好这些人才。可以借鉴师范生取得教师资格的方法,鼓励这些旅游专业人才以评代考取得导游证,走上导游岗位。
3、聘请民间导游和专家型导游。旅游是文化行业,需要具有文化科技专业知识的专家,引导游客理解文化,提高导游讲解层次。高等院校、文化科研院所的文化、历史、旅游、建筑、生物、科技专家都可以聘请为专家型导游,这样的导游学养深厚、见识广博,对游客来说是一次难得的与高层次人才交往的机会,会留下深刻的体验。还有一些有特殊身份或经历,或者和某一旅游景点、旅游目的地有特殊关系的人,都可以聘请为民间导游,对游客来说,与他们的交往能更深刻地理解旅游地文化,得到更好的旅游体验。
(二)导游薪酬合理化问题是提高导游职业声誉的重点
1、旅行社给优秀导游的薪金和福利。曾经有许多文章呼吁给导游固定的薪金,以减少导游对回扣、小费的追求,但实际中执行的并不理想。例如,海南省就曾规定,旅行社给导游的固定薪金不得低于300元/月,但实际很难推行。的确,作为自由职业的导游,让旅行社给付固定薪金,旅行社的确很难接受。但是,让旅行社付给经常为其带团,并且业绩优秀的导游固定薪金和相当于社内专职导游的福利待遇,旅行社并不会过于为难,这还可以作为旅行社留住优秀导游的奖励方法。
2、导游管理部门对导游的各种工作奖励。旅游局、导游服务公司、旅行社等导游管理部门对导游实行范围较大的工作奖励,并将其作为导游常规收入的重要部分,这种奖励不仅是薪酬,而且起到激励导游主动积极提高服务水平的作用。厦门市完善导游福利保障,导游服务公司为注册满两年的社会导游员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
3、回扣严格杜绝、佣金透明管理、小费逐步提倡。回扣、佣金、小费是三个不同的概念。回扣来自旅游商品的超高标价,是有害于旅游业长期发展的不正当收入,我国导游管理条例明确规定,导游不得收受回扣;佣金是旅游产品链中的相关企业付给旅行社的中介费,是旅行社业务成熟时的主要收入来源,这部分收入理应由旅行社管理,不应算导游收入;小费是消费者对服务人员工作优秀的一种自愿奖励,导游凭借杰出的工作表现,赢得游客的好评,在游客自愿的前提下,导游可以小费。而且游客自愿给付的小费可以激励导游工作积极性,是西方消费者流行的做法。但我国消费者目前还没有广泛养成给服务人员小费的习惯,但随着国际化意识的增强,我们应该逐步提倡小费的做法。
4、用好IC卡,重视游客体验,切实对导游服务质量进行监管。2002年实行的导游IC卡管理制度,是对导游服务进行监管,进行导游日常管理的有效方法,但是这一制度并未切实实施。主要问题有,由于设备、人员的原因,IC卡执法检查比例较低,全国平均只有20%左右,有的省市甚至没有执行;检查流于违规行为,但无法评价服务质量,也就是说执法部门眼中的“合格”导游仅是不违规的导游,与游客体验中的合格导游服务还有差距;处罚相对轻、处罚范围小,例如即使在执法检查较好的陕西,2005年的导游执法检查中,被处罚扣分的只占检查人数的2.4%。这些问题有的是管理部门执法不严的问题,但更多的是没有充分发挥IC卡监管的作用,监管内容和项目不详细,没有切实从游客体验角度出发,制定详细的服务质量监管条目,没有充分重视游客对导游服务质量的评价,这些问题都是在IC卡制度完善过程中应该研究考虑的。
四、学习型导游职业管理制度的逐步形成
将在岗导游的学习培训制度化、经常化,成为职业规划的一部分。导游业内管理注重服务技能、职业道德和终身学习的激励,建立学习型导游职业管理制度。主要方法是导游等级制度、较大覆盖率的先进奖励和多途径的学习奖励制度、对导游的内部积分奖励等。
(一)注重服务技能和职业道德的学习培训。一旦通过资格考试,取得导游从业资格,各级导游管理部门就应该重视导游的服务技能和职业道德的学习培训。其中,树立榜样、模范,表彰一批服务技能优秀、职业道德高尚的优秀导游,并定期举办传艺正德的学习讲座。大范围表彰导游技能创新和职业道德表率,在整个行业多树模范,营造学习氛围。
(二)运用多种奖励激励方法,激励导游终身学习的积极性。在导游行业设立多种奖励,奖励可以涉及导游知识、服务技能、道德素养等方面,可以由导游互评、游客评议、旅游企业和导游管理部门评议等多种渠道,获奖面可以广至从业导游数量的50%左右都可获得不同奖项,以增强激励效力。奖励方式以物质和精神奖励结合,尤其可以奖励导游普遍关注的福利待遇,如增加薪金、增加住房公积金及养老保险的缴付比例、公费学习进修,让自由职业的优秀导游可以享受到稳定职业的待遇,这有利于激励导游提高业务水平,也有利于导游行业优秀导游队伍的稳定。
(三)对导游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社会上流行对导游职业的看法,认为导游是“青春饭”,导游队伍内也存在这样的认识,导致导游工作中短视的看法,学习知识、提高服务水平的学习氛围差,争先进、当模范的争优意识差,人员流动性大。要提高导游整体服务水平就要通过对导游的职业生涯规划,树立长期的从业愿望和提高职业的满意程度。当前,最紧迫的就是建立导游等级评定制度,先建立初级导游、中级导游、高级导游、特级导游的职业发展途径,让有志于导游工作的人有长期的发展目标。
五、根据导游工作特点,创新学习培训方法途径
我国旅游市场发展日新月异,旅游产品推陈出新,游客旅游消费需求和行为不断变化,导游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满足游客的服务要求。导游工作的特点是紧密结合旅游发展实践,在景点学,从服务企业中学,从与游客交往中学。因此,对于在岗导游的学习和培训不能局限于传统的培训和考核,应该结合导游工作实际积极创新学习培训方法途径,才能满足导游学习的需要。
(一)结合大型旅游活动,进行专门的导游培训。近年来,各地市大型节事活动精彩纷呈,例如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国家旅游局每年也开展主题宣传。充分利用这些大型活动,进行导游员专题培训,例如“2009生态环境旅游年”,可以开展导游员的生态环境专题培训,适应主题旅游活动的要求。在大型活动策划中,要包括导游人员培训的内容,为这些大型活动服务的导游人员必须接受专门学习培训才能上岗。
(二)积极开展网上培训,统筹推进导游全员培训。自2007年起,南京市旅游局开通导游员网上课堂,推出20期网上课件,内容涉及奥运专题、南京解放60年回顾、江苏世界遗产解读、明城墙、六朝石刻等。杭州市旅委在导游年审培训中做到“网络化、菜单式、以人为本和名师授课”,开发了10个专题网络视频,内容涵盖全市导游业主要工作和历史文化知识。
(三)建立旅游企业与导游互动的学习机制,积极促进导游在工作中学习提高。旅游企业应成为导游学习培训的主阵地,鼓励导游到旅游企业中学习,鼓励旅游企业将自己的服务特色,将旅游景点最新的旅游信息提供给导游,积极促进导游员在工作中自主学习。这种旅游企业与导游员互动的学习,应该建立机制,纳入导游培训管理中。烟台以海滨旅游区、蓬莱阁景区、长岛景区为基地,培育讲解开埠文化、仙道文化的专业性导游,以张裕酒文化博物馆、国际葡萄酒城之窗为基地,培养研究葡萄酒专业知识、应用文化、衍生文化的专业型导游。烟台有15个各具特色的高尔夫球场,积极联络旅行社,培训了解高尔夫文化、打球及比赛规则的专业型导游。
(四)实施名师名导工程,开展导游争优培优,宣传良好的职业形象。武汉2008年成功举办“武汉快乐导游大奖赛”,探索赛训结合、以赛代训、以赛促训的培训新模式,选拔出一批优秀导游,展现了导游的智慧、才艺、品质、毅力和职业操守。黄山市鼓励优秀导游在岗进修,对取得硕士学位的财政补助1万元,取得博士学位的补助3万元。
(五)推动岗位技能训练和经验交流,加强优秀导游团队建设。多种形式搭建导游同业互学互促平台,例如建立导游员经验交流的文字媒体平台,导游工作简报、刊物、专栏等。上海在2009年的“青年导游员大赛”中,注重了导游员同业的交流和互学提高,在初赛环节采用半开放形式,复赛中同一语种选手在同一辆车上,互相观摩学习取长补短;还将精彩的导游词汇编成册,供大家学习交流,使选手在比赛中获得了难得的互相学习的机会。
经验交流、互学互促,有利于形成优秀的导游团队,导游团队建设又会促进优秀导游员的培养。上海春秋国旅汇聚众多优秀导游员,在多次职业技能比赛中得奖,与公司注重导游团队建设分不开。公司多次请上海知名高校教师,组织参赛导游的强化培训,甚至还专门请形象设计公司,对参赛导游从外形、举止、仪态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包装,带出一支形象好、技能强、素质佳的导游人员队伍。
主要参考文献:
[1]陶汉军.导游服务学概论[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
[2]刘辛田.我国导游管理实践中的关键——职业定位和薪金制度[J].宜宾学院学报,2005.3.
[3]南开大学国际商学院旅游学系本科生科研创新小组.对建立合理的导游人员职业机制问题的探讨[J].旅游学刊,2003.6.
[4]伍延基.导游人员资格认定的另一种途径[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5.3.
[5]邹伏霞.导游人力资源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