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动物与人类的关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很久很久以前,动物和人类是一对好朋友。他们互相帮助、互相依靠、和睦相处,谁也离不开谁。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人类自身的原因,造成了动物与人类的关系恶化,而且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
首先,人类对动物的肆意捕杀,一方面造成了动物的大量减少,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动物对人类的敌意不断增强,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动物与人类的友好关系。事实上,一直以来,人类残害动物的行为一直没有停息过,吃孔雀、吃猫头鹰、吃猴脑、吃丹顶鹤、吸熊胆,真是到了“万物皆入口”的地步!您想,这样怎么能不引起动物的愤怒呢?怎么能让动物不挺身而出、奋起反击呢?这也是造成了动物攻击人类、甚至伤害人类生命的重要原因。
其次,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人类自身的一些不良行为,不仅破坏了地球环境,也破坏到了动物的生存环境。工厂的污水、汽车的尾气、对森林的过度砍伐等不良行为,都对大自然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同时也对生存在大自然的动物造成了直接的伤害,使动物生存艰难,种类、数量越来越少,破坏了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最终使人类走向灭亡。
教育也是一种历史现象,有了人,有了人类社会,就有了人类的教育。教育始终与人类社会相伴随,人类起源时教育也就在其中了。我们将人类早期的社会生活视为一个有机的系统,那么要维系社会系统的持续运行,使系统保持开放,系统各个基本要素发挥正常的功能,必有其机制存在。这种机制,使系统各要素互为存在的条件,从而系统才成为有机体。教育正是如此。如果说劳动提供了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婚姻关系确立了人类繁衍的方式,那么教育,正是因为教育,人类取得的一切进步才不至于中断,社会发展才有保证。教育就是这样,它与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的活动有着直接的紧密的联系,它们互为条件,互相作用,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集合,形成合力,从而创造人类文化,不断推进人类社会的发展。一教育是最为复杂的社会现象之
一
在人类社会早期,它的复杂性还在于,在十分漫长的岁月里,它不是一个独立的领域,它与人类的全部活动交织包容,附着在人类活动过程之中,是一种弥散的存在。在整个社会生活中,教育不过是一个组成要素,一种维系社会运行的机制,要清晰地描述它是困难的。但,它又是须臾不可或缺的。因此,研究教育的起源,应首先弄清人类为何需要教育,教育有什么作用,这得置于人类社会的产生、发展的过程中加以考察。
首先,教育的发生,人的本质属性的矛盾性是其内在根据。人类学的研究表明,人与多数动物相比,是一种“有缺陷的生物”。人的原始特性是他的未特定化,即人的本能的匮乏。我们知道,大多数动物出生后很快就能独立生存,其生存能力是通过遗传获得的,是本能的,而人之初生,赤身,孱弱无力,没有先天赋予的生存装备,因此人的生存装备需要外界赋予,具有人工性,例如抵御寒冷的衣服,对付野兽的武器等等。人出生十来个月后才能站立,然后蹒跚学步,十多年后才能成熟,并得到生存能力。然而,这种生存的能力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后天由外界赋予的。正是这种人的未特定化产生了对教育的需要性。人的这种很长的成长过程就是通过学习来获得独立生存能力的过程。人只有通过这一过程,才能学会掌握和运用其生存所需的人工性装备。
其次,人与动物另一个区别是其行为并非受本能的指引,而是受思想指导的。人有思想,因而其活动是能动的,具有很强的目的性。马克思在比较动物界与人类的区别时曾深刻地阐述了人类思想的性质,他指出:“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人的大脑的充分发育,脑容量的增大,是思想发生的自然物质基础,然而,人的思想也不是先天生成的成熟系统,而是要在后天学习和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这也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
第三,教育是传递社会文化的工具。这也是人类社会的基本机能之一。人是具有极强社会性的生物,人不能离开社会单独生存。人类把自己的经验系统化、社会化,积淀成特定时期的文化,并代代相传,作为后代进一步发展新经验、开拓新知识领域的基础,从而使文化越来越丰富。否则,让个体单独去探索如此丰富的人类经验,是难以想象的。人类意识到了这是社会赓续发展的客观需要,因而自觉地把传递这些经验当作自己的使命。
第四,教育也是人类社会运行和发展的重要机制。人类取得的一切进步,都有赖教育予以保存和传承。教育是表示:当人们尝试着解决生活中无数问题的时候,从应付生存环境的偶然做法,进一步演进到起初是零散的,随后成为有条理的关于自然、社会及自身的知识的授受过程。所谓有条理的知识,就是可重复运用并可传授给他人的知识。这种由零星的、个别的、不稳定的知识,变为有条理的、共有的、稳定的、靠学习获得为主的知识之过程,是一个逐渐积累、不断扩展的漫长过程,与人类最初的社会活动有着客观的、横向的、内在的联系。教育,使人明白如何为人,如何生活与生产、恪守规范与习俗、知晓责任与义务、明确地位与角色、懂得光荣与耻辱……等等,成为人类维护在社会中的互相关系、保持社会正常运行的重要机制,也是人类进化得以连续的基本保证。教育不是亘古不变的抽象物,教育本身是历史的、具体的,有其自身的时代特征。在人类初期,人类本质属性的内在要求,人脑的发育以及随之而来是思维能力的逐步发展,人类社会活动的广泛进行,社会延续的客观需要──总之,教育发生的条件,主观的客观的都具备了。在人类社会早期,教育与人类生活的基本内容是混同的,人是如何生活的,那么教育就是如何进行的,教育是人类生活内容的组成部分,也是生活的方式,教育寓于人类最初的社会性活动之中,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教育最原始的本意。
二
教育是传递社会生活经验并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在人类社会初始阶段,教育是涵盖最广的社会现象之一,人类社会生活在各个层面、方面与其有着广泛和紧密的联系,无时无处不直接间接存在其影响和作用。
首先,教育与人类劳动有着横向的联系。这种联系是如此紧密、重要,甚至劳动本身就是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劳动与教育密不可分。但不能因此简单地结论,教育就是起源于劳动。教育所面向的是人的全部生活,从幼年到成人,在不同的生活层面,都有教育给予的影响。而劳动,毕竟是人类生活的一个方面,主要是成人的活动。如果我们考察教育起源,仅仅从人类社会生活的一个方面,人生的一个阶段出发,其局限是显而易见的。许多学者对此已有论述,这里不再赘述。笔者强调两点:
1劳动在人类起源过程中有着十分突出的重要作用,这无庸置疑。但许多材料可以说明,人类对自身、社会和自然的认识是同步的,互为条件的,即是说人类在认识自然的同时,也加深了对自身、对社会的认识,没有人类对自身和社会的认识,孤立地认识自然是无法想象的。石器是能够保留至今的关于人类劳动最显著的遗存,通过石器我们依然能够发现人类对自然规律的某种认识与掌握和由于劳动的出现而引起的人类社会的变化。劳动促进了人类的进化,包括人类思维、身体机能和人类的社会组织等方面,反过来说,人类其他方面的进步,也促进了劳动的发生、发展。教育于其中也有自己的地位和作用。这里,所有关系都是互动的,绝非线性因果关系。没有人的思维的发展,没有人类对自身、社会和自然的认识,没有教育保存、传递人类所取得的进步,那么,即使生活中出现了某些新的因素,也只能理解为动物本能的扩展,无助于理解人类的全部进步,当然也无法理解教育的起源。因此,就方法论而言,应当摒弃线性因果决定论,将教育、劳动等置于系统之中考察,尤其是注意其互动,或能得出较为可靠的结论。
2人类史前史证实,古猿到人的转变,所敲打的第一块石器使之成为人类早期的生产工具,这是人类劳动发生的明证,是猿向人转变的最重要的标志,但绝非唯一标志。恩格斯认为,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是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而生产又分为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人类自身的生产两种。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阐明了人类自身生产方式是如何决定性地制约、支配着原始时代的社会发展过程,指出:劳动愈不发展,社会制度就愈在较大程度上受血族关系的支配。这种支配关系,同劳动等方面一起构成了人类最初社会生活最基本的内容。恩格斯强调劳动在人类起源过程中的作用,但从未轻视家庭发生的历史意义。马克思在《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中指出,血缘家庭是人类的第一个社会组织形式。这是人类起源又一个重要标志。笔者认为,劳动只有在人类社会中才有明确的地位和作用,不然人与动物就难于分别。与此同理,人类教育也只有在人类社会中才有确定不移的意义,不然人的教育与动物群体中存在的某些“教育”因素也难以分别。
其次,人类早期的教育与古猿的本能的“教育”行为有着纵向的联系。这种联系是连续的,不能分割的,但是,又是可区别的,有着本质的不同。由于人是从古猿进化而来的,人又是一种“有缺陷的生物”,这些天生的缺陷,并非是从人开始才有的,古猿也是如此。因此,古猿为使幼仔适应生存,一定程度的“教育”也是存在的。这使人们经常感到困惑,似乎可以得出结论,人类的教育源于古猿的教育,而古猿的教育又是本能所为,由此推演出“生物起源论”。如果,我们这样来看待问题,也许能获得一些有益的结论。古猿是人类的远祖,而进化为人类的仅仅是古猿的一支,这需要有这样那样的条件和机遇,才能使这一支古猿与其他古猿不同,变成了今天这个样子。并非所有古猿都能进化成人类的。尽管古猿与人类有着割不断的亲缘关系,古猿的“教育”与人类的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过程上是连续的,衔接的,甚至在人猿转变关头还可能是重叠和交错的,这一切都会模糊人们的视线。然而,古猿在未进化为人类之前只是动物界的成员,人与动物毕竟有分野,有本质的不同,因此,人的教育与古猿的“教育”也不是一回事。马克思认为,“动物和它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因而动物的生产带有片面性,“只生产它自己或它的幼仔所直接需要的东西”;而人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表现为人能“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其能动性表现为人的生产带有普遍性或全面性,可以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包括人类社会),成为改造自然界(包括社会)的主体,婚姻关系的变化和劳动的产生,就是人类能动活动的确证。人正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造和支配自然界(包括人本身),造成了人与其他动物的最后的本质的区别。这种能动性就是超越生物本能的人的本质力量。正是这种本质力量,才成为人类教育发生的根源,同时教育也是这种本质力量的体现及其得以保持和不断扩展的手段和途径。人之成为人,人类社会绵绵不绝,正是人类本质力量的获得和教育的发生使然。
再次,人类的早期教育与模仿有着非常直接的联系。模仿可能是早期人类教育最直接、最有效因而也是最常见的途径。就个体而言,人从生命的第一天起,就在同伴的包围之中,并对他们的行为进行模仿,以获得生存能力;就群体而言,人类祖先在最初必然要向动物学习,模仿动物完美无缺的生活技能,并互相授受,以应付恶劣的生存环境。因此,人类最初的教育起源于模仿,这似乎顺理成章。然而,这两种模仿活动,如果脱离了思想的指引,那么,就其本质而言都是本能的,是与动物一样,与“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与人类教育无涉。由于,人本身是从动物演化而来,人之初期动物性并未泯灭,在人猿转变之际,人的动物性占有一定的成分,动物所特有的本能的活动还是常见的,但,这并不妨碍从混沌中分离人的教育。人的教育与古猿的“教育”,最大的也是最后的区别是是否受意识的支配。当人类的自我意识萌发时,并将对自身、对社会、对自然界的认识,有目的地授受时,人与动物的教育了就划清了界线。尽管模仿依然可能是教育的途径与方式,但在本质上已不可同日而语了。此外,人类最初获得的进步,也并非单纯依赖模仿能够得到传承。例如,人类最初婚姻关系的变化,是人类自我觉醒、自我认识的伟大开端,是从种的蕃衍方式上将自己同动物相区别,表明了人来自动物,又高于动物,是人类社会最具本质意义的进步之一。血缘婚姻关系体现了最早的人类社会规范。这是同本能与习惯斗争中建立起来的规范,这种规范,需要群体的认同,并建立起正常遵守的机制。这种规范,所克服的是本能,无法靠“模仿”来推行,有时强制则是必要的。无论人们使用什么方式来维护规范,教育都是必不可少的。劳动也是如此。当人类祖先试着敲打石头制造工具时,科学和技术也就发生了。人类开始了认识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过程。石器从选材、敲打、形状确定到使用方法等是一个连续的、不断重复的过程,需要长期的经验,表明人类社会对工具的制造与使用已经有了某种程度的系统的认识,并积累了相应的技术规范。元谋人遗址与同时代的西侯度、小长梁文化遗址所出土的石器主要有四种:石片、石核、尖状器、刮削器。在不同的区域,在很长时间内,石器的型式几乎没有变化,说明人类祖先已形成了一个稳定的知识体系和技术体系。“模仿”学习可能是一个保持知识和技术的重要途径,但不是唯一的甚至不是主要的途径。因石器的制作,仅是人类劳动的一个重要方面,远非劳动的全部内容。笔者认为,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决非仅仅是个体意义上的,而更重要的是集体意义上的、社会意义上的教育。这种教育是具有某种系统性、某种组织性的,通过教育,确定个体在社会生活中的位置和作用,还有人们之间的互相关系,它同劳动一起,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在劳动的其他方面,如采集活动、火的使用与保存、对自然条件的适应和利用,还有生活的其他层面,也一样发生着类似的情况。
三
笔者认为,欲研究教育起源,必先研究人类之起源,教育起源不过是人类起源的有机组成部分;欲研究人类之起源,必先研究人类本质之形成,人类本质是人与其他一切生物的分野所在,人类教育正是人类本质构成的基本要素,也是人类本质的社会实践。人的本质内涵十分丰富,即使是最初的人类也是如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本质形成的过程,就是人类起源的过程。在特定的历史阶段中,人类本质内涵构成之基本要素的形成,是人类起源的标志,其核心是社会性内容。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是一个有机互动、相辅相成的系统,考察任何一项基本要素,都可以得到全息的图景,这包括劳动的产生、工具的制作、婚姻关系的演进,还有同等重要的思维、语言、社会因素以及人的身体机能尤其是脑的发育,等等,不可分割地交织在一起,教育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它的存在并与劳动等方面构成的互为因果的反馈循环关系,不断推动着人类进化和发展,不顾一切地强调某一方面在人类教育起源中的绝对作用,都是不真实的。
但弱肉强食,适者生存,是自然的法则。曾经,出现过人为鱼鳖,然而更多的,还是鱼为人食。
其实,各类动物都比人类出现得早。而在人类早期朴素的情感、认知状态下先民们也谦逊地承认动物对自己的价值与意义,并且以形形的图腾崇拜予以再现,譬如我们中国人就崇拜龙。
可是,随着人类的认识与实践能力的日益加强,特别是近代工业革命以来,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人类开始习惯于以一种功利性的眼光居高临下地审世度物,开始自视为“万物之灵长”。形形的动物依人类的标准被分成各种类别:有用无用、好的坏的、可爱凶恶等等。中华鲟,也因今天人类活动的无限扩大,而面临着灭绝的危险。
庆幸的是,在“人是万物之灵长”这一观念之外,还存在着另一种对待动物的态度。在基督诞生前,比苏格拉底更早的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就提倡“与麋鹿共处”、“同与禽兽居”;庄子指出“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万物‘齐,熟短熟长”:北宋张载主张“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世人皆为我同胞,万物皆是我同类,自然万物同根同源,人类并没有什么特别高贵之处。自然万物虽然各属其种,各行其道,但相互之间应该共存共荣,而不能彼此残害。
更值庆幸的是,自上个世纪全球生态环境危机爆发以来,“天人合一”、“物无贵贱”这一古老的东方智慧,正在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并焕发青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热衷于回归自然,并将伦理关怀普及到人类以外的生命,对自身在自然界中的价值和地位有了全新的理解,对动物的态度也一改过去居高临下的俯视、怜悯或分析,而是将动物视作与人类平等的生命存在。于是人们发现,包括中华鲟在内的一切动物,和我们人类一样,都是自然生物链中的一环,有着极美的生之姿态、独立的生存方式以及属于自己的秘密与梦想。当大坝阻断了中华鲟洄游金沙江产卵的通道时,他们又在葛洲坝坝下找到了新的产卵场繁衍后代,来完成他们的生命延续之旅,他们有着超乎人类想象的美丽、聪明与坚强。
尤可喜者,面对中华鲟的种族衰减,国人没有坐视。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们就开始了中华鲟的抢救保护。八十年代,国家又专门设立了中华鲟增殖放流的研究机构。时至今日,研究保护工作可谓成绩斐然、硕果满枝。现在,我们可有把握地说,中华鲟这个濒危的物种在全人工条件下能保存下来了。
同样历经亿万年而逐渐成型的动物界。必然与先期形成的植物界存在一种对应关系。植物和动物,作为不同的生命存在,两者间的相互关系,各自不断演变和进化的规律,人类已在自然科学范畴内作了长期大量的探究和阐释。无论是现代科学。还是从远古走来的不同文明。都发现和认为动植物紧密关联、相互作用。构成一个有机的生命体系。
作为动物界中极为特殊的一类生命——人。远非动物或高等动物的概念可以归类和界定。天地造化的万物之灵——人类,其与植物的关系,既有天然处于一个生态体系中的相互关联,还因人具有显性作用和影响自然的能动性。而有着更多的特殊性。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社会活动。影响着自然、改变着自然;自然中与人类生产、生活关系密切的动植物,也以不同的方式和程度影响着人类的生活,人类的健康。甚至人类思想和精神。
在众多影响人类的植物中。有一种极为特殊的植物——烟草。这种与人类结下不解之缘的植物。这种古代印第安人宗教仪式、治病救人、定心安神的“神圣之物”。到今天。却变成了现代社会普遍认为的健康杀手。烟草作为一种客观存在本身没有变化。那究竟是什么决定着这两种截然相反的认知?
烟草本相,不但包括这一客观的生命存在信息,而且由于始终是“人”在研究、反映,人的认知手段和认知心理极大地影响着所谓“本相”所反映的内容。烟草消费本身对人的影响就充满矛盾。吸食烟草的过程中伴随着有利于心理调节的“尼古丁的双向调节作用”。这就生动地显示烟碱对人的心理存在安定和激活的矛盾效应。吸烟摄入的主要功能成份(烟碱)作用于人的神经系统的特性。使烟草成为能显性、正面影响人的精神状态和心理调节的植物。而对于人的生理而言,烟草烟气中所含的数十种微量成分。对人的健康又存在直接的危害性。吸烟可导致或加重多种疾病。
我们说生命智慧无处不在。从烟草的消费对人的身心影响来看。就生动、直观地给了我们一些认知宇宙自然中存在方面的启示。这种一切生命都存在的一体两面性。也许能启发我们让我们更加放低自己,融入生命中去用心感知,认知到存在的本元,看到宇宙万物存在的真实影像。
文明是人类用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观念等的具体体现。社会文明这种客观存在也有其一体两面性。在认知和反映宇宙存在的基本哲学观不同的基础上分化为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中华文化作为东方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思想和哲学体系。对存在的认知和反映的体系是系统的、整体的。看到事物阴阳一体的两方面是同时存在的。用这一认知大体系去认知烟草。可以看到:烟草不仅是一种植物。还是一种与人的身心整体有直接关联的植物。在多个维度上都是对立统一的整体。要有效真实反映烟草及烟草消费。就应该将烟草作为一个整体。将烟草与人作为一个密切关系的更大的整体来系统、全面地认知。不但要研究烟草本身,还要深入研究认知消费烟草的“人”;不但以现代科学的方法研究,还要结合特定的思想、文化去研究;不但要研究烟草对生理的影响,还要研究吸烟对人心理的影响;不但要看到烟草危害性的一面,还要关注有益人的心理健康的另一面;不但看到几十种有毒有害物质。还要看到烟草烟气中与有害成份同时存在其他上万种烟草物质成份。
不过,也存在问题。人与黑猩猩是何时分手,怎样分手的?两者的差异主要在什么地方?今天,研究人员的一项新研究有了意想不到的重要结果,由此得出了人与黑猩猩分手的新看法。
分道扬镳的时间
美国研究人员对人和黑猩猩的基因组的对比分析后,最近得出了一个令人吃惊的结论,人和黑猩猩分道扬镳的时间比过去想像的还要近得多,这个时间不超过630万年前,也许还可能是更晚的540万年前。同时,在人与黑猩猩分道扬镳后一部分人还曾与黑猩猩同居过一段时间,因而创造了一部分人与黑猩猩杂交后的灵长类杂种,如类人猿。
一般而言,在灵长类的进化树上,人与黑猩猩的祖先开始分手是在900万年前,但是,在化石记录上却有着重大的空白。新的基因组研究结果提示,人与黑猩猩的完全分离,也即两个物种的形成距今还不到400万年,而且这种分化可能发生了两次。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布罗德研究院(Broad lnstitute of MIT)和哈佛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在2006年5月18日的《自然》杂志上详细描述了他们的发现。
研究人员对人和黑猩猩基因组同一区段的遗传密码以及其他几种灵长目动物的基因进行了对比研究,对相应的碱基对中的密码A、T、G和C进行对应比较,发现了两者分岔的地方。同时在评估了相应的突变率后,研究人员计算出了发生突变的时间有多长,并确认人―黑猩猩的最初物种形成处于约630万年前。从开始到结束,这个完整物种的形成跨度比任何现代猿类形成的时间都要长得多。
研究的主要作者、布罗德研究所的尼克・帕特森(Nick Patterson)认为,差异是巨大的,有些基因组区域在500多万年前还未出现,而有些区域是在400万年前出现。更为大胆的推测是,人一黑猩猩物种形成的最早时间应当是在400万年前的那段时间内,因为这段时间没有基因漂流。也就是说,人与黑猩猩的进化分化跨越了约400万年时间。
研究组还发现,人与黑猩猩的X色体,即雌性染色体,有很大的相似性。人的X染色体平均年龄比其他常染色体“年轻”约120万年,而最后的变化发生在约540万年前。这意味着,在630万年前的最初物种形成后,早期的人类祖先也许与最早的黑猩猩一起生活并繁殖,生产了灵长类杂种。这就有助于解释为什么人和黑猩猩X染色体上的差异是如此之低。
进化的解释
如何解释这种人与黑猩猩揖别的进化呢?布罗德研究院的尼克・皮特森认为,人和黑猩猩两个物种进行的遗传信息的结合和匹配并不总是运行良好,混血种经常造成繁衍的麻烦。而这种麻烦是由X染色体上的不同引起的。
人与黑猩猩的最初分离是在约630万年前。此后某个时候,最早的人类祖先――叫做“托迈”(Toumai)的与黑猩猩差别不太大的两足动物――的后代,与黑猩猩的祖先并创造了一个灵长类杂种。
为了明确了解人类的进化以及与黑猩猩是什么样的关系,下面一个时间表可以提供这种进化关系:约在2500万年前,猿的祖先与其他灵长类分离;在1400万年前,大猩猩,黑猩猩和人类的共同祖先与猩猩的祖先分离,在600万~700万年前,黑猩猩和人类的共同祖先与大猩猩的祖先分离,这就是现在皮特森等研究人员通过基因分析认为的在630万年前人一黑猩猩物种的形成,在400万~600万年前,黑猩猩的祖先与人类的祖先分离。
这个进化关系表明,在进化树上人与黑猩猩是最近的亲戚。黑猩猩的祖先与人类的祖先分离后,经历了独立的进化过程。但是,根据皮特森等研究人员的研究,认为人类的最早祖先也还与黑猩猩的最早祖先有过而产生过灵长类的杂种。
同样,基因研究的结果表明,人与黑猩猩的差距与人与其他灵长类的差异是最小的,只有大约1.5%-2%的差异。但是正是这种小小的差异使得人与黑猩猩的智能、行为,心理和生理变得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从神经语言学、神经心理学等高级神经活动和心理活动来看,人与黑猩猩以及猴子的差距并不是有好几个数量级的差异,而可能是人类的婴儿与成年的差别。有几个事实可以说明问题。
两者的差异
早在2000年,一个美国和法国科学研究小组的研究发现,给婴儿和成年猴子讲日语和荷兰语,两者都不懂词的意义,但两者都能区分它们是日语还是荷兰语。研究人员还不能确定是否是靠提示才使得婴儿和猴子区分这两种语言,只是在倒着说日语和荷兰语时,猴子和婴儿都不能区分这两种语言,这表明他(它)们的神经在处理语言的输入方面确实有相同的机理。这个事实也说明,婴儿的语言能力与成年猴子的能力在某些方面差不多,据此可推论猴子的智力在某些方面可能相当于婴儿。因为语音处理并不是人类所特有的能力,而是所有灵长类动物的能力。而且收听节奏等语言特征的能力可能是来源于同一灵长类的进化历史。
黑猩猩的表现更能说明问题。在美国专门研究黑猩猩的伍特塞德黑猩猩研究所内有一只27岁的叫做米哈尔的黑猩猩,它于1976年被研究人员从西非的喀麦隆带到该研究所。此后米哈尔与一只大它两岁的叫做科科的黑猩猩一道接受动物研究员帕特森女士的调教,后者的任务之一是教它们说话。结果这两只黑猩猩掌握了500多种美式手语,能听懂一些英语,而且还能帮助帕特森女士教其他黑猩猩学说话。
两只黑猩猩的才能还各有区别。科科1998年曾在互联网上进行过语言表演,通过一个翻译,它告诉观众它渴了,想喝水。而米哈尔则更有美术和音乐天才,它能画一些画,而且它的画在美国一些美术馆展出过。尽管有人怀疑过米哈尔和科科的才能,但对黑猩猩和猴子这样的高级灵长类动物具有某些与人类相似的智能是肯定的。遗憾的是米哈尔已在2000年4月24日突然去世,研究人员认为它是死于与人一样的心脏病――心肌梗死。
学习的机制
对黑猩猩和猴的研究还发现,黑猩猩和猴可以像人一样进行模仿学习。比如一只黑猩猩学会了洗掉水果上的泥再吃水果,其他黑猩猩也跟着学会了。此外黑猩猩还能进行更高级的学习一一推理学习。将黑猩猩关在一间屋子内,在较高的地方挂有香蕉,旁边有几个箱子。刚开始黑猩猩也干着急吃不着香蕉,但它们团团乱转一阵后就能静下来想办法,最后尝试着把箱子叠起来并站上去摘取香蕉。另外黑猩猩还可以用树枝等作为工具和武器,用石块砸开坚果的外壳等。当然猕猴、鼠、狗等哺乳动物也可以进行推理学习,只是这种学习已经是动物的最高级学习形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