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经济发展新形态

经济发展新形态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经济发展新形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经济发展新形态范文第1篇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 农商行 SWOT分析 对策建议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的结构以及发展的方式亟待转型,而金融作为发展实体经济的核心动力,也在进行着转型,以为了适应经济新常态的变化。银行作为金融业的重要主体之一,也正经历着“新常态”的考验,而农村商业银行(以下简称农商行)作为金融业中服务农村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支持农业服务主要力量的重任,在一些农村地区农商行甚至也是农民获得金融服务的唯一渠道。因此,从农村信用合作社向农村股份制商业银行改革转型的农商行来说,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农商行必然会涉及经营模式、金融政策等方面的转型,面临着机遇和挑战。

二、文献综述

经济增速下行是经济新常态一个表现特征,面对宏观经济下行的环境,潘美丽(2015)给予经济新常态,运用SWOT分析法,分析了我国银行业整体的机会和威胁,并结合我国商业银行自身存在着的优势及劣势,认为经济增速减缓加剧了金融风险,同时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业推动着金融业态的重构,银行业应积极主动地调整、转型,以适应经济新常态。

而在我国,在金融市场依然占据主导地位的农商行来说,郑权(2014)指出,在面对愈加激烈的竞争,农商行必须得认清自身所处的环境,以及自身的有适合劣势,才能适应市场的竞争,通过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强化内部管理,调整和优化物理网点,同时对农村市场进行细分,开拓目标市场,加强从业人员的队伍建设完善激励机制,提高农商行的竞争优势。诸小龙(2015)则从市场细分角度出发,认为可以寻求农商行发展的突破口。因此把市场具体分为了农户市场和高校市场,因为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人口老龄化等问题,加之农村人口的外流,未来的市场也将会是年轻人的市场,故应注重高校市场,占据市场份额。

由于我国特殊的城乡二元结构,我国不断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徐照宣、史小超(2015)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角度,分析了县域农商行的发展环境、发展模式,认为通过继续推进股份制改革、控制政府干预以及加强产品创新和风险控制等方式来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同时实现农商行自身的更好发展。

陈定华(2012),陈智慧(2015)等则认为在新时期,互联网金融时代的背景下,都提出了农商行应运用互联网,开发更多便捷的金融服务,以吸引客户,挖掘客户,从而提高农商行的竞争力。

综上所述,面对经济新常态,银行业转型以适应经济经济新常态变化,而农商行作为银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农商行也应适应这种变化。但鲜有文章从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分析农商行的转型。因此本文试图从经济新常态视角出发,通过SWOT分析,挖掘农商行转型的突破口,并给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三、农商行转型的SWOT分析

(一)农商行优势(S)分析

农商行前身为农村信用合作社,是中国人民银行批准设立,并由社员入股组成,实行民主管理,主要为社员提供金融服务。随着金融业的不断发展,农信社改制为农商行,不单仅为农村金融服务,也为更多的客户提供金融服务。由于农商行通常是由当地原来的农信社等农村金融机构发展而来的,有一定地缘优势,拥有稳定的客户资源,在农村金融市场份额中有着相对的优势。

同时,农商行始终立足服务农村金融,是普惠金融、支出农村金融发展的主力军,因此获得了国家在很多政策方面的支持。

(二)农商行劣势(W)分析

面对经济增速的下行,农商行也受到了影响,并且农商行由于服务农村金融的特殊性,其风险控制能力较差,抵抗风险的能力较弱。从2014、2015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分机构类的季度数据来看(如图1所示),农村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相对较高,在2015年第四季度达到最高2.48%,这与经济下行相关,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信贷员风险意识的不足,业务操作不规范的缺陷。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银监会数据整理。

同时,与其他银行机构相比,农商行金融产品单一,不能满足客户需求,加之现农村环境有所改善,很多农民不再将资金存放银行,而是进入资本市场,获得保值或更多收益。

(三)农商行面临的机遇(O)分析

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我国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以及消费者的需求逐步增加。从整理来说,我国2014年第三产业增长8.1%,同时城乡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也达到了8.0%,两者均高于当期GDP增速。从中小企业到城乡居民,其对金融需求都快速增长,因此就需要农商行把握机遇,满足客户需求,提供金融服务。

同时,我国不断推进新农村的建设,政府加大对三农的扶持力度,给予农民补贴,减轻农民负担,这就使得农村商业银行资金更加充裕2。其次,普惠金融服务、农村金融服务的推广,以及返乡农民工创业增多,农民思想的转变,贷款需求旺盛,都为农商行提供了很好发展机遇。

与此同时,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可以让农商行利用自身优势,服务城镇化建设,并从城镇化建设中得到更好的发展。

(四)农商行面临的威胁(T)分析

随着农村金融市场准入政策的放宽,一些小额信贷公司及村镇银行陆续进入农村金融市场,向农商行发起挑战,市场竞争加剧。同时互联网金融的崛起,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地域的限制,使农民资金投资不再受之限制。加之2011年来,我国银监会从技术指标层面上加大了对银行经营的安全性及风险性等方面的监管,从而农商行的经营难度加大,面临挑战。

四、农商行转型发展的对策建议

依据SWOT分析,得出下列SWOT分析矩阵,并得到相应的战略:

依据农商行SWOT分析矩阵,可以得出以下的对策建议:

首先,根据S-O战略,农商行可以依靠地域优势,积极满足客户需求,进一步提升竞争力。根据农商行未来发展,结合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的特色,在满足东堤经济发展需求的同时,又可以实现自身发展。同时农商行也应立足于农村金融服务来满足旺盛的农村金融需求。

其次,依据S-T战略,农商行在立足于农村金融服务的同时,应开拓新市场。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农商行应进行具体的市场细分,针对不同的目标群体,有针对地开展金融服务,从而应对金融市场中来自其他金融机构的竞争。

再次,根据W-O战略,抓住我国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的机遇。由于农商行受国家政策影响较大,同时自身的风险控制能力较差,抗风险能力较弱,因此政府可以建立补偿机制,使农商行主动进入农村金融市场,并且帮助农商行参与地方经济的基础建设,提升农商行竞争力。

最后,根据W-T战略,在面对监管从严的外部环境下,农商行从自身出发,提高风险控制能力,在不同的发展形势下,谨慎扩张投资、贷款,同时加强信贷业务员的培训管理,建立绩效考核机制和激励制度,并注重优秀人才的培育,服务广大客户,从而提升农商行的品牌。

参考文献

[1]任志龙,张军.农信社向农商行转型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河北金融,2012(06).

[2]郑权.农村商业银行发展策略研究[J].新经济,2014(02).

[3]潘美丽.给予经济新常态的银行业转型发展的SWOT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5(11).

[4]诸小龙.浅析农商行从细分市场中寻求突破的方法[J].现代营销,2015(10).

[5]徐照宣,史晓超.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县域农商行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经贸导刊,2015(06).

[6]陈定华.智慧的银行――银行发展新趋势[J].国际金融,2012(08).

经济发展新形态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常态;银行业;发展;前景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01-90 -02

一、当前银行业发展现状

中国银行业是我国金融体系的主体,近年来,中国银行业改革创新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整个银行业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和促进作用,有力的支持中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截至2015年9月,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187.8758万亿元,同比增长15.0%。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存量的66.9%,同比高出1.11个百分点。总负债为173.4636万亿元,同比增长14.2%。2015年上半年,各项贷款余额96.66万亿元,各项存款余额123.97万亿元。拨备覆盖率为198.39%,流动性比率为46.18%,核心一级资本净额达97062亿元,资产利润率(ROA)为1.23%,资本利润率(ROE)为17.26%。在过去几年里,由于经济的高速增长以及宽松的货币政策,中国银行业维持了高速扩张的势头。但是在资产质量、经营管理和风险控制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许多银行面临沉重的历史包袱,如果处理不当,银行系统可能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障碍,甚至影响整个经济的稳定。

二、中国银行业在经济新常态下面临的挑战

从经济总量来看,当前经济增长形势十分严峻,主要原因在于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物价持续下滑,呈现微通缩形态等。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出现大幅下滑,貌似与政府改革和结构调整的方向一致,实际却大相径庭。政府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由投资驱动型的增长模式转变为消费驱动型的增长模式, 但这需要在投资增速放缓的同时,消费能够接过投资拉动增长的接力棒,在这种经济形势下,银行业面临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市场竞争发生深刻变化

2014年股市上证指数由2122.13点上涨至3239.36点,涨幅高达52.87%,雄冠全球,民间借贷、影子银行以及互联网金融发展迅猛,以余额宝为首的网络“宝宝”军团一度占据媒体焦点的头条,在金融市场中大肆抽离商业银行的资本,存款向其大量流入,对传统银行业造成了极大冲击。中国商业银行第一次面临着新兴行业的挑战,不进则退,很显然,在创新的社会中,银行业将面临着自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转型挑战。

(二)客户行为发生深刻变化

客户群体从60后延伸到00后,银行客户的金融行为正在不断变迁。尤其是年轻客户希望拥有更多自主选择权,更在意用户体验,对服务的便捷性、易用性提出很高要求。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客户获得银行服务的方式也大大改变,越来越多的客户借助移动终端来享受金融服务,网点不再是最重要选择。同时,客户也逐步从注重价格转变为更加注重价值体验,产品竞争将升级为品牌和服务的竞争。

(三)盈利方式发生深刻变化

在“新常态”经济形势的背景下,宽松的货币政策已在逐步实施。2013年两会期间,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对媒体表态,将大力促进利率市场化的实施,并要在两年之内看到结果。央行随之分别在2014年第二季度两次实施定向降准,第四季度降息, 2015年第一季度又接连降准降息,以刺激大市场。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行进的大背景下,将面临利差缩小、利润降低的挑战。

(四)经营管理发生深刻变化

国内外经济下行大大加重了银行业的经营风险,同时,随着资金成本的上升,银行为转移成本压力,可能主动选择将贷款投向收益较高的行业或企业,而偏好稳健的客户将可能被放弃。这种逆向的选择一定程度上诱使银行资产质量继续下降,信用风险增加。

三、中国银行业发展新趋势

我国银行业将继续推进深化改革和创新发展,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也面临不少风险挑战,经济新常态下,银行业发展呈现出了新趋势,可以归纳为“五个新”。

(一)发展新常态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银行业经过不懈努力,保持稳健运行。同时,正由过去十余年规模、利润高速增长的扩张期进入规模、利润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一是资产规模保持增长。2015年三季度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同比增长15%,增幅较去年同期上升了1.4个百分点;总负债同比增长14.2%。二是净利润增速明显放缓。2015年上半年,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净利润8715亿元,同比增长1.53%,增速下降显着,大型国有银行的利润增速下降到了1%左右。三是资产质量下降但可控。受实体经济持续下行的影响,上半年,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1.76万亿元,新增不良贷款3222亿元。

(二)运行新亮点

我国银行业总体保持平稳的经营态势,也呈现出不少亮点:一是资产结构调整。银行业调整生息资产结构,发展投资类和交易类资产,债券投资、股票投资、基金投资等。二是收入结构优化。中间业务收入占比显着提高,银行业盈利来源不断丰富,资产托管和收付委托等投资银行业务,以及各类理财等业务,正成为重要的收入增长点。三是发力“互联网+”。银行系互联网金融产品和业务种类日益丰富,不仅仅局限于支付、结算等基础银行业务的互联网化,更是涉及小微信贷、供应链金融等各项业务。四是综合化经营提速。五大行基本形成以银行业务为主,基金、信托、保险等非银行业务为辅的综合化经营架构,各类银行也纷纷紧随,综合化经营盈利增长的拉动作用开始显现。

(三)转型新变化

面对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发展格局的持续深刻变化,中国银行业积极推动战略转型,并取得重大进展和成效,差异化经营特征日渐显着,同时也迎来了一些新的变化:一是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得到增强。、二是加快互联网与银行的融合进程。作为助推国家“互联网+”行动计划的主要金融力量,商业银行越来越重视互联网与银行的融合进程,充分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大创新力度,全面打造服务互联网生活、互联网制造和互联网贸易的数字化银行。三是“走出去”效益进一步提升。

(四)管理新重点

新常态下,银行的管理重点也发生了变化:一是探索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2015年6月交通银行成为了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首家试点银行,推出了将探索引入民资、探索高管层和员工持股的混改方案,标志着银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探索已经拉开序幕。二是积极推动提高银行专营化水平。深化事业部制改革,促进“部门银行”向“流程银行”转变;推进专营部门改革,实现业务合理集成,缩短经营链条,缩小管理半径;探索部分业务板块和条线子公司制改革。三是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

(五)服务新机遇

我国银行业始终以服务国家建设作为基本职责和天然使命,按照“十三五”规划重点,主动将业务发展与国家战略实施相结合,在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助推国家战略顺利实施的同时,抓住蕴含的新机遇,

四、“新常态”下银行业的发展的建议

(一)以互联网思维推动银行业创新

滴滴打车在两年内用户数猛增至2亿人,大众点评仅上半年业务增速达300%,从马云到马化腾,从支付宝到财付通,这是互联网时代的产物,未来,以互联网思维推动银行业的创新主要应从如下三方面入手:其一,加快研发时效,致力产品创新。余额宝的出现为银行业带来巨大的存款威胁,迫使商业银行也研发创新产品与之对抗。银行业在把握互联网思维方向的同时,要致力于加快延伸产品的研发推广时效,在产品组合创新、功能创新、服务创新等方面不断推陈出新。利用传统银行业深厚根基,与互联网平台合作,拓展新产品,提升客户体验。同时,通过平台互补,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的客户优势,拓宽客户基数。其二,持续扩大移动终端消费群体。手机银行是网银产品的延伸与创新,就目前而言,虽然在内容上没有网银丰富多样,但其可携带的便捷性大大增强了用户体验,有助于客户忠诚度的培养。因此扩大使用银行移动终端产品的消费群体,不仅有助于业务拓展,还有便于银行业更及时得到用户信息回馈,是银行业的一条发展之道。其三,优化用户的个性化体验。不断创新以优化用户的个性化体验,是银行业拓展发展空间的必经之路。未来银行业为客户提供的是更丰富的价值以提升客户的生活品质,从产品、服务、客户端全面提升客户体验。

(二)智能化银行

银行业要改革不仅要在思维上转型,还需要技术和经营模式上的创新,即银行服务的智能化。目前,互联网思维大行其道,商业银行要想抓住机遇拓展发展空间,就要顺应潮流,取长补短,开拓创新。高智能化的自助终端机可以解决很多柜面上非现业务,机器的效率要大大的高于普通人类,智能化系统解决了终端的业务,银行业柜面人员的数量会减少,银行人员将更多转化为承担客户沟通环节,充分了解客户的需求,创造更多的服务收益。通过技术革新带来的经营模式创新全面提升银行业的核心金融服务能力。

(三)拓宽获利渠道

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之下,存贷差将会越来越小,回首2015年的数次降息,存贷款利率同时下降,存款利率上浮限制放开,利率市场化的到来使得利差收窄,银行不得不另辟蹊径,寻找新的利润来源。首要提高中间收入的环节,提高中收对冲利差缩小带来的风险。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之下,金融市场会变得更加开放,投资市场的产品也必然会增多,这些产品尤其是新产品普遍知名度较低,而中国人的理财方式过于保守,并不会去关注,即便它的功能全面风险可控,却缺少一个让大家知晓的平台。而银行在金融市场中的地位占有优势,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为这些新产品做代销渠道,向客户发售,银行则赚取佣金。未来银行在硬件上要拼技术和产品,软件上要拼思维和人才储备,因此未来的银行将会更加充满竞争性,不仅是在发展战略上还会是在人力资源上。

五、结语

新常态给中国银行业带来严峻的挑战,也蕴含着新的发展机遇。未来银行业的发展,将更多以价值为导向,从单一提供金融服务到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价值服务,这种变化用两句较为通俗的话来总结,便是:银行不仅做客户的财富管家,也要做客户的生活管家;银行不仅做客户的财富帮手,更要做客户的生活帮手。一个新战略的成功,一定是基于市场、客户本身的需求的,它本身就存在于市场之中,银行要做的就是选择合适的方式切入并执行这一套战略。不管是自建平台,搭建完整的互联网生态也好,还是与异业合作,在特定的市场领域中展开合作,只要出发点都是基于利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力量给客户更好的服务、更有价值的产品,并随之慢慢赶紧固有的公司价格和产品体系,最终都一定能获得成功。

参考文献:

[1] 连平.新常态下中国银行业发展呈现五大趋势[J].中国银行业,2014,(09):32―35.

[2]李仁杰.新常态下银行的经营[J].中国金融,2014,(20):16-18.

[3]中国银行业协会.中国银行业发展报告[Z].中国银行业,2015,(06).

[4]李志辉.中国银行业的发展与变迁[D].复旦大学,2008.

[5]董希淼.新常态下中国银行业走向何方[J],中国银行业,2014,(09):36-39.

经济发展新形态范文第3篇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民营企业;难题;转型发展

中图分类号: F276.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3-0000-02

民营企业已经发展成为我国经济的中坚力量,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经过多年的发展,民营企业的规模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不过大部分的民营企业仍然属于弱质企业,转型难度较大。在新常态经济背景下,以往高消耗、高污染的经济发展方式已逐渐被取缔,走向更为科学、合理的经济发展道路。经济新常态对于社会经济有了更严苛的要求,为了适应经济的新常态发展,民营企业必须尽快进行转型,完善自身的管理模式,实现民营企业的健康发展。

一、经济新常态下我国民营企业所遇到的难题

我国大部分的民营企业在转型时都遇到了各式各样的难题,导致难以与经济新常态发展相匹配,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内部原因导致民营企业与经济新常态发展无法匹配

就我国民营企业而言,自身多方面的因素都导致其难以适应经济新常态发展,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民营企业的管理理念难以跟上时代的发展。我国大部分的民营企业都是个人或团体白手起家,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逐渐扩大规模,企业管理观念较为落后。一旦发生了劳务纠纷,企业往往不太愿意通过法律途径来解决,对企业的形象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②民营企业的管理结构不太健全。管理模式大多数为家族式管理,这种管理模式使得企业的经营权与所有权未分开,通常企业主有着较大的权利,能够直接做出一些重大的决策,对于企业的转型造成一定的阻碍。③民营企业通常处于产业链的下游。就目前情况而言,大部分的民营企业的产品技术含量较低,产品价格较为低廉,且缺乏附加值。企业难以打造一个固定的品牌,通常以廉价的劳动力来占领市场。④民营企业缺乏优秀的人才。民营企业建立之初,企业主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通常会压缩人力成本。现如今,市场的竞争日益加剧,企业规模在在不断扩充,对于优秀人才的需求量大大增加。不过,相对于外资或者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的福利待遇缺乏竞争力,难以吸引一些高端人才的加入。

2.融资困难导致民营企业与经济新常态发展无法匹配

对于民营企业而言,融资难是阻碍其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之所以会出现这一问题,主要包括2个方面的原因:①民营企业的规模通常不大,且资产的担保值不高,自身的负债的能力较弱。加上大部分的民营企业都处于产业链的下游,产业较为地段,自身的管理机制不够健全,使得企业抗风险的能力较差,所以金融机构往往不乐于为民营企业提供贷款。②由于我国相关政策的影响,导致银行等金融机构更乐于为国有企业提供贷款,使得一些规模较小的民营企业失去了融资的渠道,融资较为困难,最终可能面临破产。现阶段,市场环境一直在发生变化,企业所面临的挑战日益严峻。融资难问题一直都存在,很难吸引高端人才的加入,加上企业的生产成本也在不断提升,使得民营企业的发展道路越来越艰巨。

二、经济新常态下我国民营企业转型发展的对策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背景之下,我国的经济正处于上升期的合理减速,经济结构在不断的调整和优化,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一些难以适应经济发展的民营企业将会被市场所淘汰。为了能够与经济新常态的发展相匹配,企业必须加快转型升级的脚步。

1.民营企业必须树立先进的经营理念

现如今,企业面临着整体经济下行的压力,为改变企业发展难的局面,首先必须要树立先进的经营理念,对于其他企业的优秀经验理念要予以借鉴,强化自身的市场竞争意识,对于市场环境要有充分的认知,不断的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需要改变以往以低价劳动力来占领市场的观念,转变为高附加值的竞争。而对于技术层面,要主张自主原创,而不是一味的模仿,突出自身产品的独特性,慢慢形成自身特有的品牌。民营企业不仅仅要提升自身的经济竞争实力,同时也也需要提升自身的社会责任感,严格规范自身的经营行为,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另外,还可以与同行业的其他的企业携手,共同推动责任竞争标准的制定,共同为行业的规范化经营做出自己的贡献。

2.民营企业必须加大人才战略的实施力度

二十一世纪最为宝贵的资源便是人才,为了实现企业长期、健康的发展,必须要有优秀的人才伍作为支撑。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营企业经济取得了迅猛的发展。不过,在发展的同时,却受到了不少的制约,其中人才匮乏就是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大部分的民营企业的企业主自身素质不高,且缺乏专业的管理团队以及高端的技术人才。民营企业必须尽快解决这一难题,加大人才战略的实施力度,以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首先,要提升企业主的综合素质。对于民营企业而言,企业主具有把舵的作用,提升企业主的综合素质对于企业日后的经营法相有着重要的意义。企业主必须具备先进的法治思维,以及现代化的经营理念。其次,招纳大批量的高端人才。民营企业必须要完善当前的福利待遇结构,制定合理的职位晋升空间,给予员工人性化的关怀,从而吸引和留住高端的人才加入,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3.民营企业必须具备现代化的品牌意识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进步,产品同质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广大消费者在消费时也越加理性,以往的“价格偏好”慢慢转变为“品牌偏好”。通常情况来说,民营企业在刚发展之际,主要是以价格优势来占领市场份额,从而获取一定的利益。不过,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之下,市场越来越多元化,以往的价格战逐渐被市场所淘汰。企业一定要具备现代化的品牌意识,让广大的消费者能够了解产品背后的品牌内涵,这样才能够吸引广大的消费者,成功的占领市场份额。当企业成功的打造了自身的品牌之后,还需要对品牌进行维护和管理,提高自身名牌的知名度以及美誉度,这能推动市场的进一步开拓。除此以外,在打造企业品牌效应的同时,民营企业还需要进行内部诚信的建设,树立一个诚实守信的企业形象,赢得广大消费者的信任和好感。

4.民营企业必须采用新颖的科技平台

市场竞争的白热化,使得企业一定要重视产品的市场关注度,引入新颖的科技平台。只有具备了新型的技术以及可靠的产品质量,才能够保障企业长期的发展。采用新颖的科技平台,能够提升企业产品的关注度,从而加强企业的竞争实力。现如今,互联网已经走进了人们的生活,互联网为个人与企业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各个行业的运作离不开互联网这一平台。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民营企业需要具备先进的意识,加大对于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平台的使用,让广大的消费者通过互联了解到自身的产品,并拓展便捷的互联网购买渠道,从而增加产品的销量。

三、结语

综上所述,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民营企业遇到了前所有未有的挑战与机遇。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转而走向更为科学的可持续性发展模式。民营企业必须要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国内外其他优秀企业的转型经验,不断的调整和完善内部的管理方式,树立现代化的品牌意识,与同行业的企业联手,建立抱团式的合作机制,从而顺利的实行企业的转型,以适应经济的新常态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勤,孟泉,李倩.经济新常态下企业劳动关系风险预测研究――基于245家企业调查数据[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5(11).

[2]宋衍涛,任语鄢,刘宝芬.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地方政府管理创新研究――以民营企业转型升级为分析视角[J].广义虚拟经济研究,2016(1).

[3]张志超.创新和转型升级是传统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以河南森源集团公司为例[J].中国市场,2015(29).

经济发展新形态范文第4篇

Key words: economic new normal;small micro enterprise;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new situation

中图分类号:F2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20-0168-03

0 引言

当前,我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引领着我国小微型企业实现新跨越。新常态经济是经济学范式转换,是经济发展模式转轨,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它有四个主要的特征,“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具体来说就是,中国经济必然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从结构不合理转向结构优化,从要素投入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隐含风险转向面临多种挑战。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小微型企业都要主动来适应经济的这种“新常态”。

目前,各国学者关于小微型企业的定义不尽相同,2011年,香港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创造性地提出小微型企业这一概念,细化了企业分类。20世纪最后十年是我国小微型企业的鼎盛时期,进入新世纪后,小微型企业开始走下坡路,发展速度明显放缓,各种问题频繁出现。因此,必须采取一系列措施推动微小企业的发展。

1 我国小微型企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第一,融资困难,资金缺乏限制小微型企业的发展。

小微型企业是市场机体的基本组织,是经济社会的基层网点,在获取社会资源分配上处于劣势地位,资金小且来源渠道窄、固定资产占比少、现金流不稳定等导致了小微型企业经常被大型企业、垄断型企业和上市公司挤兑。小微型企业由于实力薄弱、数量众多根本不具备对金融机构尤其是大型金融机构和银行的议价能力,另外给小微型企业贷款风险度高、惩罚追责严厉,所以小微型企业很难进入正规金融机构的“法眼”和服务半径。资金是经济的血液,难以受到银行和正规金融机构的青睐,或者银行给小微型企业贷款的利率很高,因此小微型企业不得不向民间借贷靠拢。本来小微型企业的利润就很微薄,严重的借贷负担压的小微型企业喘不过气来。缺乏资金小微型企业不能发展,没有发展的小微型企业就没有资金,就这样小微型企业陷入了恶性循环。

第二,税费较多,政策支持不够影响小微型企业的发展。

目前我国小微型企业要缴纳的税种较多,税费负担或无形负担比大企业还要重。据相关部门统计,尽管近年来缓解小型微型企业税费负担,国家陆续出台若干政策,但收效甚微。国家对于小微型企业的个别税种设置存在重复征税现象,随意性大,小微型企业正是在这种苛刻的税费挤压下艰难侥幸的生存,部分小型微型企业缴税总额高于净利润。

第三,先天不足,自身底子薄阻碍小微型企业的发展。

小微型企业大多是依靠自身积累逐步发展起来的私人企业或者个体企业,这些企业天生底子薄,管理混乱且“人治”行为明显,家族成员对管理大包大揽,产品科技含量较低,竞争力薄弱。小微型企业基本限于本地资源性产业和传统产业,产品类型比较类似,缺乏创新特色,同行业之间竞争激烈,经营状况惨不忍睹。

第四,法律法规不完善,弱化了小微型企业的发展保障。

对小微型企业经济、税收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只是过渡,更何况政府的扶持机制存在缺陷,所以要为小微型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有利的法律保障,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对小微型企业的发展进行规制迫在眉睫。政府出台的各项政策性法规实施力度很弱,不能适应数量最大、最具市场活力的小微型企业的发展形势,而且仅仅依靠政策扶持推动小微型企业的发展是不现实的,因此要完善各类扶持基金利用制度和相关的法律法规。

2 我国小微型企业发展对策的探讨

新常态,新阶段,发展仍是第一要务,要用好新机遇,一心一意谋发展。小微型企业一定要抓住经济新常态这个机遇,乘势而上,找到新动力,拓展新局面,突破小微型企业的发展困境,实现小微型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2.1 经济新常态下,切实加大政策落实力度,优化政策环境,力图新作为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要力图新作为,优化小微型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加快小微型企业的发展。我国小微型企业的发展潜力无限,小微型企业的未来也是很美好的,因此,应切实加强国家政策的引导扶持作用,改善小微型企业发展的外部政策环境,切实尊重小微型企业的社会贡献。政府要密切关注小微型企业的发展走向,提高对小微型企业的研究深度,制定出具体的并且有针对性的政策法规,努力贯彻落实给予小微型企业的政策扶持和关怀。政府要转变角色并掌握好适度原则,尤其是在小微型企业的管理和发展中要掌握好度,确立公平宽松的政策导向,采取实实在在的扶持举措,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以引导小微型企业自主发展,促进小微型企业做大做强。

2.2 经济新常态下,努力完善法律保护程序,美化法律环境,拓展新局面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完善小微型企业发展的法律环境,拓展小微型企业发展的新局面。目前为止,国家还没有一部完整的专门为小微型企业制定的法律,政策扶持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法律缺失的紧迫性,但是过分或者完全依靠政策来弥补法律空缺是不可取的。为此,应对现有的法律进行完善,加强小微型企业立法,保护小微型企业公正公平和符合法治要求的立法原则,为小微型企业能在良好的法律环境中发展奠定基础。完善小微型企业的立法设计以及商业银行关于小微型企业贷款融资的规章制度,制定小微型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设计小微型企业金融法律服务体系,为小微型企业提供免费法律服务,建立有效的企业维权机制,营造小微型企业公平发展环境。

2.3 经济新常态下,全力拓宽融资渠道,改善融资环境,创造新机遇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创造新机遇,扩宽融资渠道,推动小微型企业的发展。一直以来,融资明显处于不利地位的小微型企业不仅受到了金融机构和银行的歧视,融资难也是我国小微型企业发展艰难和面临严峻挑战的最重要原因。

首先,利用政府职能完善金融扶持与服务体系。在解决小微型企业融资困境方面,政府要引导民间资本进入资本市场,为小微型企业的融资提供更多更方便的选择,值得注意的是,政府直接扶持型政策体系对小微型企业融资环境的改善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其次,重视并关心中小型金融机构的发展,加大薄弱环节信贷投放力度。督促金融机构认真落实各项国家政策,提高为小微型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质量,利用信贷政策导向评估,为小微型企业的融资提供保证,引导各级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型企业信贷投放力度。最后,建立和完善小微型企业的担保体系。研究和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小微型企业信贷担保制度,构建小微型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坚持支持发展与防范风险相结合、政府扶持与市场化操作、开展担保与提高信用相结合的原则。比如,国家设立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基金的资金来源包括中央财政预算安排、基金收益、捐赠等。

2.4 经济新常态下,认真加强自身水平建设,提升内部环境,找到新动力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小微型企业要从自身做起,找到发展的新动力。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秩序的完善,各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对于小微型企业来说,国家和政府的扶持不是小微型企业健康持续发展的最根本保证,资金也不是解决小微型企业生存的唯一途径,自身水平的提高才是关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用科技武装企业,转变发展方式,增强企业竞争力,这才是小微型企业美好未来的可靠保障。小微型企业要充分利用资源,不断积累经验,重视知识,尊重人才,创新技术,改进管理方式,通过加强和提升自己的水平来实现小微型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 案例分析

湖北省黄冈市泰鹏建材有限公司,是湖北省一家小微企业,位于黄冈市黄州区中环路三清国际家居城。国家为了照顾小微型企业的发展壮大,制定并落实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可以享受增值税减免等优惠。泰鹏建材有限公司也得到湖北省财政厅小额担保贷款支持,至2015年4月1日,泰鹏建材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该公司成立以来减免增值税5198.2元、所得税101元。

同时泰鹏建材有限公司得到了一些融资平台的帮助,其中就有“速贷通”,其主要依据小企业提供足额有效的抵(质)押物担保,或建设银行认可的担保公司担保,而对小企业客户发放的快捷、便利贷款业务。“速贷通”曾获得中国中小企业协会、中国银行业协会和金融时报社评选的《最佳中小企业融资方案》。适用于融资需求紧急,信誉良好,规模较小、财务报表不健全,但可提供足额有效抵(质)押物或建行认可担保公司担保的小企业,泰鹏建材有限公司通过融资平台进行融资,如表1。

泰鹏建材有限公司公司旨在创造一个“客户至上、责任为本”的优秀企业,注重内部员工的能力提升,并定期开展内部培训学习活动,见表2。

综上所述,在国家法律政策的优惠指导下,泰鹏建材有限公司通过多样化的融资平台进行融资,并注重公司内部员工的能力提升和业务培训,组织多次的培训学习,目前,泰鹏建材有限公司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有着很好的前景。

经济发展新形态范文第5篇

(广州海格通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东 广州 510663)

【摘 要】分组调度作为基站通信系统的一个核心技术,如何在吞吐量极大化和公平服务之间实现较好的折中一直是研究热点。基于用户的信道状态统计信息,利用静态或低速移动的用户的信道状态时变但统计特征保持稳定的特性,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分组调度算法。该算法对多用户的联合信道状态概率空间进行巧妙的事件域切割,并计算出其发生的具体概率值,据此对这些用户进行可量化的合理调度,实现对公共无线信道的高效和公平利用。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可以在系统总吞吐量极大化的同时实现用户分配速率的趋同,为化解吞吐量极大化和公平服务之间矛盾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关键词 分组调度算法;联合信道状态概率空间;吞吐量极大化;服务公平性

0 引言

作为基站通信系统的核心技术之一,分组调度应该以怎样的方式来更加合理有效地分配和利用无线资源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1-4]。而如何在系统吞吐量极大化和公平服务之间实现较好的折中一直是该技术的研究热点,但至今也没有完美的解决方案。现有的一些常用算法包括最大信噪比算法、轮询算法、比例公平算法[5-9]、M-LWDF算法[10]等。

其中最大信噪比算法一直把信道分配给信道状态最好的用户,可实现系统吞吐量极大化,但该算法没有考虑任何公平性,很容易导致信道条件较差的用户发生‘饿死’现象;比例公平算法则充分考虑了各个用户的实时信道状态和用户业务的公平服务,是单载波的CDMA-HDR中采用的信道分配机制;M-LWDF算法则进一步考虑了业务的时延因素。但这些资源动态分配算法都仅仅考虑各个用户的实时信道状态,因此无法实现系统调度性能的最优化。

无线信道的时变性一般是大尺度衰落和小尺度衰落共同作用的结果。大尺度衰落是由距离产生的信号路径损耗以及由各种大型障碍物的阴影造成的,小尺度衰落主要是由于多条信号路径的相长干扰和相消干扰造成的。当发射机与接收机之间的距离没有大幅改变时,一般来说大尺度衰落不随时间发生较大变化,而小尺度衰落随时间的变化可能会很剧烈,但这种变化一般是满足一定概率分布的。

设基站正在为M个用户进行不同的下行业务传输,为简化问题,这里认为基站可以理想获得每个用户在业务信道上的信道信息,且基站的发射功率保持恒定。另外为了保证用户信道状态保持统计意义上的稳定,默认系统这些用户在整个业务过程中都是处于静止或低速移动状态,使得下行信道虽然是时变的,但相邻的两段时间内的信道状态的统计数据比较接近。

本文利用上述特性,对上述用户的联合信道状态概率空间进行巧妙的事件域无缝切割,并利用过去一段时间内的用户信道状态统计数据来计算切割后每个事件域的发生概率的预期值,以此来制定下一段时间内的分组调度策略,首次实现了可量化的调度过程。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表明,新型算法充分考虑到了用户的远近因素,实现了相对理想的调度效果,可以在用户业务总吞吐量极大化的同时实现用户平均调度速率的趋同,一定程度上摒弃了无线资源管理领域中系统吞吐量极大化和公平服务之间互为矛盾的传统观点,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

1 用户联合信道状态概率空间的事件域切割及发生概率计算

本节主要给出对M个用户的联合信道状态概率空间如何进行事件域切割,以及切割后对每个事件域的发生概率大小的计算过程。

设一个基站需要同时支持M个均匀分布在小区内的用户不同的下行业务需求,且基站可以实时获得这些用户的下行信道状态信息(共L种),且采用自适应调制编码技术在共享信道上来获得最大的传输效率。在整个业务过程中,所有用户都处于静止或低速移动状态,使得它们的信道虽然是时变的,但相邻的两段时间内的信道状态的统计数据比较接近。这些用户的下行信道保持相互独立,且这些用户的信道状态概率分布矩阵为:

2 新型分组调度算法

本节主要给出调度算法如何在尽量极大化系统吞吐量的同时进行无线信道资源的量化合理调度,实现各用户的平均调度速率的趋同。

设对L种用户信道状态而言,其一一对应的调制编码方案的符号速率分别为r1,r2,…,rL,且一个调度时隙的时间长度为T,包含了X个数据符号。而系统在每次含K个时隙的下行调度开始前已经记录了这M个用户在之前K个调度时隙时间内的信道状态的统计信息(见图1),记为:

根据上述调度过程可知,上述调度算法充分利用了静态或低速移动用户的信道状态时变但统计特征保持稳定的特性,利用前一段时间用户的信道状态统计数据来预估后一段时间的调度速率,从而以可量化的方式来灵活调整用户的信道分配,在保证信道使用权尽可能归属于某个信道最好的用户的同时,使得信道条件较差的用户获得一定的优先权,另外让那些预估调度速率过大的用户让出适量的调度机会给那些预估调度速率过小的用户,从而尽可能实现所有用户的调度速率的趋同。

3 仿真及结果

为验证上述调度算法的分配效果,下面给出相关的仿真结果。设一个单载波基站系统需要同时支持8个均匀分布在小区内的用户的下行业务需求。系统在每个调度时隙上都可以根据用户的理想反馈采用表1中方案来获得最大的传输速率。

对信道带宽和符号时间进行归一化后,基站在每个调度时隙里采用这7个调制编码方案的下行吞吐量依次定义为1/4、1/2、1、3/2、2、3和4。

这里综合考虑大尺度衰落和小尺度衰落方面的影响,在整个调度过程,用户都处于低速和静止状态,即大尺度衰落因子变化速率较慢,且不同调度时隙上的信道情况保持相互独立。基站下行发射功率为48dB,初始化时8个用户的大尺度衰落系数依次为[-34.8, -33.1, -35.2, -31.2, -32, -32, -30.6, -30.2] dB,调度区的调度窗口包含K=1000个调度时隙,且每个用户在相邻两个调度区的大尺度衰落系数变化值从区间[-0.2,0.2]dB上随机抽取来模拟用户的低速移动,而在含100个调度区,总共含105个调度时隙的调度过程中小尺度衰落系数均为满足均值为1的瑞利衰落分布。

图2给出了在整个调度过程中基站在每个调度区内的每个时隙的平均下行吞吐量;而图3(a)和图3(b)分别依次给出了在整个调度过程中第1至4个用户,第5至第8个用户在每个调度区内的每个时隙所获得平均速率值。从图2可以看出,基站下行吞吐量在3.96至3.99之间,基本上逼近了基站的下行容量值,实现了下行吞吐量的极大化;而图3(a)和图3(b)则表明,8个用户获得的实际调度速率相差不大,已经基本实现趋同。

总而言之,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提供的调度算法可以在极大化系统吞吐量的同时,使得每个用户获得非常接近的调度速率,使系统的无线信道资源获得了合理和高效的利用。

4 结束语

本文针对单载波基站系统的处于静态或低速移动的下行用户,利用用户信道时变,但信道状态统计特征在较长时间内都保持稳定的特性,首次对用户信道状态离散概率空间进行了事件域切割,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型预测性调度算法,实现了系统下行信道的合理使用。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可以在系统总吞吐量极大化的同时实现用户平均速率的趋同,给出了一种能够很好解决无线资源管理领域中系统吞吐量极大化和公平服务之间的矛盾的方法。

参考文献

[1]A.Jalali,R.Padovani,R.Pankai.Data throughput of CDMA HDR a high efficient-high data rate personal communication wireless system[C]// IEEE VTC 2000 spring.2000:1854-1858

[2]Holtzman J M. Asymptotic analysis of proportional fair algorithm [C]// 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Personal,Indoor and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s. 2001,2:F33-F37.

[3]Yakun Sun,Weimin Xiao,Robert Love etc.Multi-user Scheduling for OFDM Downlink with Linited Feedback for Evolved UTRA[DB/OL].IEEE Xplore,2006.

[4]Hoon Kim,Keunyoung Kim,Youngnam Han etc.An efficient scheduling algorithm for QoS in wireless packet data transmission[C]// The 13th 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2002,5:2244-2248.

[5]Xu,X.Shen J.W.Mark.A dynamic fair scheduling scheme for WCDMA systems.IEEE Inter.Conf.on 3G Wireless Commun,2001,3:39-42.

[6]Westphal C. Monitoring proportional fairness in cdma2000 high data rate networks[C]// GLOBECOM’04. IEEE,2004:3866-3871.

[7]Adibah H,Basukla R,Sandrasegaran K.Performance of Well Known Packet Scheduling Algorithms in the Downlink 3GPP LTE System[C]// Proc.of MICC’09.[S.1.]:IEEE Press,2009.

[8]L.Xiao,S.D.Zhou,Y.Yao.QoS-oriented Scheduling Algorithm for Mobile Multimedia in OFDM [C]// 2007. PIMRC 2007, 14th IEEE Proceedings on Personal Indoor and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s, Sept.2007,1:545-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