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加快经济高质量发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全省“重点工作攻坚年”动员大会,发出了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决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动员令。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2020实施“六大赋能”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活力发言材料,欢迎大家阅读。
淄博市委书记 江敦涛
全省“重点工作攻坚年”动员大会,发出了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决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动员令。淄博市将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以实施“六大赋能”为动力,深入落实九大改革攻坚行动,确保高质量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实施产业赋能抓攻坚。聚焦产业结构偏重、核心竞争力不强这一主要矛盾,坚持以创新绿色、动能转换优存量,以着眼未来、高端引领扩增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聚力实施新材料、智能装备、新医药、电子信息“四强”产业攀登计划,全力抓好265个市重大项目建设,集中培育20个左右优势产业链条和特色产业集群。组织实施“旗舰”“雏鹰”企业培育工程,推行“六个一”平台招引新机制,以产业组织理念精准突破“双招双引”。
实施科教创新赋能抓攻坚。聚焦创业创新不活跃问题,强化平台思维、生态思维,以大学城、科学城、创业创新谷“两城一谷”建设为抓手,深化与知名高校院所的战略合作,加快新材料实验室、新材料技术产业研究院等专业平台建设,健全“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的梯次孵化体系,完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力争年内科技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均达到600家。
实施金融赋能抓攻坚。聚焦金融产业规模小、支撑能力不足问题,下决心打造区域性科创产业金融高地,培育引进一批关联性中介机构和优秀团队,加强与知名基金公司合作,加快做大金融产业规模,充分发挥金融的产业生态价值,更好服务实体经济,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活力。
实施改革开放赋能抓攻坚。聚焦疫情防控中暴露出的短板弱项和高质量发展的瓶颈制约,加快推进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流程再造、人才体制机制改革等改革举措,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聚焦城市开放度和经济外向度不高问题,突出强化开放意识,主动融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和山东自贸区建设,加快淄博综合保税区申建和淄博内陆港建设,不断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
实施文化赋能抓攻坚。聚焦文化底蕴深厚、文旅资源丰富但开发利用不足问题,以齐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建设为龙头,突出做好文旅、工旅、农旅、学旅等融合发展文章,以市场化方式强力推进38个重点文旅项目,加快打造国内知名旅游目的地城市。
在党的十报告中,不再用“平稳较快发展”,代之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不再用“又好又快”的提法,代之以“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寓意深刻,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这是继续推进我国经济沿着科学发展道路前进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
十六大以来,我国不断增强科学发展紧迫感、使命感,提高主动性和自觉性,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主动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了积极进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积极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支撑作用增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有所提升。但我们也要看到,我国经济经过十年快速发展,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位,但是在质量和效益上仍然远远地落后于经济发达国家。虽然我们年年讲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讲又好又快发展,但经济发展方式粗放的特征仍比较明显,发展效率总体不高,发展代价过高过大,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矛盾仍十分突出,质量和效益不高,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尚未形成。
经济发展方式与经济发展环境有密切联系,特定的发展环境必须用相应的发展方式与之相对应,发展环境发生变化,发展方式也必须与时俱进。从国际看,自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受到巨大冲击,出现了以总需求增长放缓和全球经济结构深度调整为主要特征的新变化,我国经济发展面临更多挑战。从某种意义上说,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就是发展方式的竞争。欧美国家为了摆脱经济衰退和债务危机,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进口收缩,我国出口遇到极大的困难。要在更趋复杂的国际环境中趋利避害,在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主动权,必须加快构建更具活力更富有竞争力的发展方式。从国内看,经济发展内生条件发生新的变化,人口老龄化加快,劳动力低成本优势减弱,生产要素供给条件发生重大变化,能源资源约束更趋强化,产业结构、需求结构、要素投入结构、城乡区域结构失衡问题日益突出,中等收入阶段风险凸显,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要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必须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
面对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的现状,必然要求我们改变以往经济工作的思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务必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未来5年乃至更长时间,我们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使发展的立足点切实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
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深圳如何在“十三五”时期继续保持优势?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在广东代表团驻地专访深圳市市长许勤详解深圳发展规划。
从“深圳速度”到“深圳质量”
“深圳标准”
《中国经济周刊》:深圳的发展曾得益于特区优势,如今深圳如何发挥优势激发特区的发展活力?
许勤:深圳经济特区因改革开放而生、因改革开放而兴。改革开放是深圳的根和魂,是深圳永恒的使命。党的十之后,离京视察第一站就来到广东深圳,要求我们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勉励我们坚定不移走改革开放的强国之路、富民之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总体部署,明确了改革的总目标、时间表、路线图。作为我国第一个经济特区和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近年来深圳经济特区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全面深化改革破难题、增活力,以全方位开放聚资源、促发展,努力打破制约发展的“天花板”和“玻璃罩”,在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和新一轮对外开放中,更好地发挥经济特区的引领示范作用。
《中国经济周刊》:深圳曾创造过“深圳速度”,近年来又提出了“深圳质量”“深圳标准”,请您谈谈这个转变。
许勤:深圳能迈出很好的一步,实际上很重要的是非常忠实地落实总书记的要求、落实十以来的各项工作部署,很好地去按照新常态下的新规律去办事。要以创新来实现动力转换、以转型推动结构优化、以质量引领速度换挡,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深圳经济社会再升级、再发展,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像我们从发展思路上这几年提的就是深圳速度向深圳质量转变、打造深圳标准,它主要就是为了采集一流标准。
2010年,在深圳经济特区成立30周年的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我们按照中央关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着眼于深圳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积极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提出了打造“深圳质量”,把质量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坚持质量引领、以质取胜,全面提升经济、社会、文化、城市、生态质量,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2012年,我们认真落实中央提出的“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结合经济发展形势,在“深圳质量”理念的基础上,提出了“有质量的稳定增长和可持续的全面发展”的总要求,并将其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
2014年,按照总书记关于“标准决定质量,只有高标准才有高质量”的要求,我们进一步提出了打造“深圳标准”的新要求,着力推进标准、质量、品牌、信誉“四位一体”建设,全面提升经济、社会、城市、生态、文化和政府服务质量,为加快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三个转变”做出新探索。
回顾过去几年的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较快的地区,深圳较早地遇到了人口、土地、资源、能源等方面的瓶颈制约,通过坚持质量引领、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和绿色低碳,较早转变了经济发展方式,有效破解了发展瓶颈,保持了有质量的稳定增长、可持续的全面发展。
过去5年打造“深圳质量”的实践,有力地印证了总书记关于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判断是完全正确的,有力地佐证了“五大发展理念”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前瞻性,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只要我们不折不扣地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就完全可以在新常态下实现速度换挡、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增长。
未来深圳的产业发展方向?
《中国经济周刊》:深圳的经济发展速度长期领跑全国,您认为深圳未来的产业发展方向是什么?
许勤:深圳很早以前就提出未来深圳要做什么,深圳应该做的不仅是要输出一流的、高质量的产品,也要输出一流的、高质量的技术,最终产品可以不是实物产品,而是技术,靠专利许可去赚钱、靠技术干股去赚钱,要走到那一步是一个产业升级的过程。
2012年、2013年当深圳的战略新兴产业已经开始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的时候,我们就开始思考下一步什么产业会形成规模。我们现在定的是生命健康产业,这是个非常大的产业,服务对象包括老人、孩子、残疾人、特殊群体等,从助听器、轮椅,到小孩、特殊群体的专用设备。这些产品的技术附加价值都很高,而且人们以后一定会对自己的健康、对自己的身体更在意,这个产业我们已经早早布局。
《中国经济周刊》:近年来深圳创新创业氛围很浓,市政府如何布局高新科技产业?
许勤:深圳可以说是信息技术全球最领先的城市之一,早在几年前深圳就确定了无人机这个重点,当时更多的是看到了未来。
另外我们非常关注航空航天产业的发展,我们跟航天中心、国家航天科技集团都进行了合作。我们要把相关技术民用化。比如宇航员的生命维持系统,那是一个绝对精密的健康医疗体系,它可以检测到身体里任何一个小的变化,确保宇航员能够在一种非常健康的状况下在太空工作生活。这些检测技术实际上在深圳很快就可以民用化,比如用于老人的心血管检测。
还有就是我们的机器人、可穿戴设备和智能装备,未来深圳要往电子信息产业升级这个方向走。
《中国经济周刊》:“十三五”时期,深圳如何布局和规划,实现新常态下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
许勤:“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也是深圳经济特区加快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的关键时期。“十三五”时期,深圳经济特区发展重点概括为:紧扣一个总目标(勇当“四个全面”排头兵),聚焦一个定位(加快建设科技和产业创新中心),落实一条主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抢占一个制高点(发展信息经济),打造一大战略平台(前海蛇口自贸片区)。
《中国经济周刊》:请您详解一下抢占一个制高点中的发展信息经济。
一、“一个中心、两大战役”对建设山区科学发展试验区具有重大意义
“一个中心、两大战役”是新时期衢州发展战略思路的继承和创新,符合中央和省委要求,切合衢州发展实际,顺应百姓期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推进“一个中心、两大战役”是贯彻落实省党代会精神,建设山区科学发展试验区的重要举措。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确立了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的发展方向,开启了我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科学发展的新征程,吹响了加快迈向现代化的新号角,从“两创”到“两富”,反映了浙江现代化建设向纵深推进。我市第六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两地三城’(即浙江海洋经济的绿色腹地、山区经济的示范高地,神形兼备的人文生态城、开放包容的活力创业城、和美富庶的民生幸福城),为加快‘两个崛起’(即在全省后发崛起和四省边际率先崛起),实现富民强市”的总体目标,体现了“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目标要求。“一个中心、两大战役”是我市贯彻落实省党代会精神的具体举措,使“两富浙江”和建设“两地三城”的任务更加明确、路径更加清晰、操作性更强。同时,省委、省政府从统筹区域发展、全面实现现代化的高度,把衢州确定为浙江山区科学发展试验区。建设山区科学发展试验区关键是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创新区域发展模式,积极探索山区科学发展新路子,使衢州成为全省山区绿色产业发展试验区、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我们必须紧紧抓牢、大力推进“一个中心、两大战役”。工业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只有加快工业经济的发展,才能增强山区科学发展的动力,提升山区科学发展试验区的实力和竞争力。城市是山区科学发展试验区的重要平台,加强城市建设和管理有利于提升中心城市首位度,促进资源要素集聚和综合利用,为山区试验区建设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加快发展旅游业是山区试验区建设的题中之义,是绿色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衢州的潜力所在。因此,推进“一个中心、两大战役”是建设山区科学发展试验区的内在要求、重点所在,是实现“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科学跨越”必然路径。
推进“一个中心、两大战役”是立足发展阶段,实现加快发展高质量发展的的迫切要求。总书记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科学发展理念具体落实到经济领域,就是要实现可持续的加快发展、高质量发展。当前衢州仍处于工业化中期,属于发达省份的欠发达地区,与全省平均水平有较大差距,2011年衢州GDP总量只占全省2.7%左右。从周边地区看,四省九市相互竞争激烈,赶超步伐加快,衢州排位并不处于明显优势。尤其是今年以来,衢州经济发展遇到了近年来最为严峻的挑战,经济下行压力之大超乎预期,多项指标增幅在全省排位后移,企业的经济效益大幅下滑,企业经营面临较大困难。阶段决定战略,形势决定重点。日益激烈的区域竞争格局决定了必须加快发展、高质量发展,建设“两地三城”、加快“两个崛起”决定了必须加快发展、高质量发展,保持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也要求我们必须加快发展、高质量发展。不加快发展,就会落后;低质量的发展,就难以为继。在当前的发展阶段和形势背景下,必须紧紧抓住“一个中心、两大战役”,切实发挥工业经济的引领支撑作用,带动城市经济和旅游经济双轮驱动,同步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抢抓机遇,迎难而进,克难攻坚,努力实现加快发展、高质量发展,为与全省同步提前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推进“一个中心、两大战役”是调整经济结构,加快推进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国际金融危机使得全世界产业结构面临新的调整,转型升级是“华山一条路”。衢州产业结构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二、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2011年衢州第一、二产业比重高出全省水平3.6和3.8个百分点,而第三产业比重低7.4个百分点,必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推进工业化,提升城市化,突出以旅游业为重点的三产发展。同时,衢州工业以传统重化工为主,大多处于产业链上游和价值链低端,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特征明显,产业层次较低,核心竞争力不强。在资源环境约束加剧、要素成本不断上升的“倒逼”下,必须把加快工业转型升级作为增强经济竞争力的根本动力,加快推进产业升级,大力引进新项目、新技术、新设备,拉长和拓宽产业链,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制造业与服务业良性互动,促进工业经济走上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的路子。城市是新型工业化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主平台,当前衢州的城市化水平仍较低,2011年城市化率仅为44.8%,落后全省17.5个百分点,打好城市建设和管理战役,有利于有效扩大内需、增强内生发展动力,有利于集聚高端要素、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全市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旅游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龙头产业,对于融合工业经济发展、提升城市品质有着重要作用。衢州地处钱江源头,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全市森林覆盖率高达71.5%,具有打造休闲养生基地的基础,生态旅游业发展潜力巨大。打好旅游业大发展战役,有利于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培育特色产业优势。
二、进一步明确“一个中心、两大战役”的重点工作和具体举措
抓住重点带动面上工作,推动事物发展不断从不平衡到平衡,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也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历史进程中一贯倡导和坚持的。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时代,正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当此之时,坚持问题导向部署经济发展新战略,在协调推进各项工作的同时,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显得尤为重要。
在我国这样经济和人口规模巨大的国家,不可能一夜之间就实现高质量发展,我们必须跨越两大关口:第一个关口是非常规的现阶段特有的关口,特别是要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第二个关口是常规性、长期性的关口,也就是要大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
具体到XX来说,跨越这两大关口更加迫切——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尚未得到彻底解决,发展质量和效益亟待提高,发展优势和后劲亟待增强,特别是产业结构不优,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偏低,优强企业较少;创新引领作用不足,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产业转型升级需要聚力加力;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依然较大,县域经济的支撑能力较弱,脱贫攻坚任务尤为艰巨;民生领域欠账较多,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和水平偏低;生态文明建设任重道远。再加上宏观经济形势依然存在诸多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外部挑战与自身深层次问题交织,如果不能抓住突出短板和薄弱环节,分清轻重缓急,加强协同攻坚,就会陷入“眉毛胡子一把抓”“补了东墙短西墙”的困境,跨越关口或许就成了“驰于空想”“骛于虚声”。
既要“筑屏障”,也要“填洼地”,更要“辟蹊径”。根据中央、省委、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有关部署,结合XX实际,县委围绕事关全局性、长期性、基础性、根本性的突出问题,完成了“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的路径设置,即围绕加快建设四川三产融合示范县和深度参与川渝合作示范区、打造绵阳南向东出战略支点总目标,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区域发展“两个短板”。
(一)全面发力、突出重点,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要致富,先修路”,以交通代表的基础设施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官”,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最基本的要素保障。基础设施建设在XX高质量超常规发展格局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既事关XX发展的环境,也关系到长远发展后劲;既是保证发展的基石,也是拉动投资增长的途径。基础设施对促进增长、创造就业和提高生产力至关重要,没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各个产业的发展就缺乏支撑和载体,各种资源就难以体现出应有的市场价值。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有利于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便利程度,而且是驱动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重要引擎。从目前来看,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短板,仍然是制约XX经济社会高质量超常规发展的重要瓶颈。如果把一个地方看做一个躯体,那么交通网、能源网、互联网这些基础设施网络就像它的神经、血管一样不可或缺,而且必须功能配套健全,遍布每个角落,时刻高效运转,只有这样躯体的整体机能才能正常发挥。对于XX来说,基础设施的布局合理与运转正常,至关重要。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整体,缺一不可。基础设施建设如果迟缓,就会降低发展的效率,增大运行成本,降低XX的竞争力。全面推进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必将有力支撑XX经济社会高质量超常规发展,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在重点工作方面,各级各部门要按照《县委常委会2019年工作要点》的安排部署,坚持近中远布局、点线面统筹,下气力抓好对XX长远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工程项目,以通达条件改善助推城市开发和产业突破。要以S209线(XX段)改建工程建设为重点,深入实施交通“项目年”建设,全力推动三金路、三百路等重大交通项目建设,确保尽快开工启动。要加紧谋划和推进一批重大交通枢纽项目,加快绵遂内、成金三、绵遂渝铁路和通用机场的项目审批、规划选址等前期工作,力争早日启动实施,尽快补齐铁路、航空交通缺失短板。要全力配合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以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稳步推进道路绿化、厕所、停车位、客运招呼站点以及公路养护站等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加快“四好农村路”建设,促进农村公路建、管、养、运可持续协调发展,方便农村群众出行以及农产品流通。
各级各部门要紧紧围绕全县交通规划布局,横下一条心、立下愚公志,以高铁、城际铁路、高速公路为主骨架,国省干线公路为主体,农村公路为基础,通用航空为补充,以势如破竹之势全力构建XX沟通内外、互联互通、运行高效的立体式综合交通网络。同时也要统筹推进信息、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构建功能完备、高效安全、保障有力的基础设施网络,形成有效支撑XX发展、更好服务“11331”发展战略的综合基础设施体系,从根本上改变XX基础设施滞后的状况。
(二)五路共进、全域振兴,加快补齐区域发展短板。一个个乡镇的发展犹如一块块砖石,共同垒起县域经济发展的摩天大楼。乡镇经济是农村经济的主体,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难点在农村,重点在乡镇,工作突破口与发展潜力也在乡镇,乡镇发展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全县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进程。
当前,我县乡镇发展与周边发达地区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配套。多数乡镇公共基础设施不全或等级偏低,没有或少有文体活动场所等公共基础服务设施,商业配套设施也严重不足。二是建设管理水平有待提高。一方面,不少乡镇在建设过程中注重经济效益、忽视地域文化,注重外延扩张、忽视内涵塑造,造成特色褪失。部分地区仍存在规划执行不到位、规划执法难、不严格履行基本建设程序等问题,导致城镇开发粗放甚至无序,质量安全隐患不容忽视。另一方面,多数乡镇公共设施陈旧、道路损毁严重、雨天排水不畅、绿化覆盖率低,虽然即将建设垃圾压缩处理中转站,但是中转能力多数仅能满足场镇需要,虽然48个乡镇的污水处理厂即将建成,但是污水收集管网建设仍然较为滞后。三是城镇产业规模小,发展不稳定。多数乡镇规模以上企业较少甚至没有、拉动力不足,市场发育程度较低,很多仅扮演着当地农副产品和工业制成品交易场所的角色。部分城镇尽管有不少产业,但是相当程度存在产业结构单一、技术含量不高、产品附加值低等问题。与城市相比,多数乡镇经济发展受外在条件影响较大,发展基础并不牢固。总之,由于地理位置、经济资源、历史文化、产业结构、思想观念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我县各乡镇在经济规模、经济实力、发展质量等方面差异较大。加之财力有限,导致多数乡镇无力提供和改善公共服务,发展后劲不足。特别是对于大部分经济较为落后的乡镇而言,财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财政收入仅够维持机关正常运转,无法承担各种社会公益事业及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