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海绵城市的含义

海绵城市的含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海绵城市的含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海绵城市的含义

海绵城市的含义范文第1篇

[关键词]海绵城市;房建工程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大量的人口聚集给城市房建工程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近几年极端天气频发,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在此背景下,海绵城市的理念再次受到人们的关注,经过科学的设计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应用于房建工程,一方面可以实现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另一方面可以避免极端天气对人们日常的生产生活的影响[1]。

1海绵城市的含义

海绵城市是我国在《2012低碳城市与区域发展科技论坛》中提出的一种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借助相关的配套设施实现雨水在城市中的自由迁移,避免突发的极端天气对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不良影响。我国为了推进海绵城市的建设专门制订了相关的政策。在房建工程中落实海绵城市的理念,需要从房建工程的多个方面来进行落实,其中主要包括构建生物滞留系统、雨水收集系统等,最重要的是要结合施工地点的生态环境,构建宜居的居住环境[2]。

2在房建工程中构建生物滞留系统

生物滞留系统指在地势较低的区域,通过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系统蓄渗、净化径流雨水的系统,如图1所示。生物滞留系统是海绵城市中房建工程的重要一环,后续维护时需要注意生物滞留系统表面积、土壤渗透率系数及成层土等效渗透率系数以及排空时间控制。生物滞留系统表面积应根据GB51174—2017《城镇雨水调蓄工程技术规范》由生物滞留系统表面积计算公式计算得出Af=V/[fmt+dbcnr+dp(1-nz)]。其中Af是指生物滞留系统表面积(m²);V是指调蓄容积(m³);fm是指土壤入渗率(mm/h);t是指降雨历时(h);dbc是指生物滞留系统种植层和砾石层的总厚度(mm);nr是指种植层和砾石层平均孔隙率;dp是指生物滞留系统表面蓄水层厚度(mm);nz是指植物横截面积占蓄水层表面积的百分比。结合公式分析可知,降雨的下渗量、畜水层的蓄水量以及种植层和砾石层的蓄水量直接影响生物滞留系统表面积的大小。土壤渗透率系数及成层土等效渗透率系数也是生物滞留系统设计的另一个重要参数,生物滞留系统是多层结构,不同层的填充物不同,渗透率系数也存在差异。为了更好地表达生物滞留系统的渗透率问题,提出了等效渗透率系数的概念。等效渗透率的计算公示如下:ke=(dp+ds+dg)/(ds/ks+dg/kg),公式中ke表示等效渗透系数(mm/h);dg表示砾石层厚度(mm);kg表示砾石层渗透系数(mm/h)。借助土壤渗透率公示可以帮助设计者更好地优化生物滞留系统,更好地实现反硝化功能。排空时间控制是生物滞留系统运行维护的重要参数,由于生物滞留系统运行过程中土壤渗透率系数可能随着时间而减小,也可能因为植物根系的生长而增大,因此无法通过控制土壤渗透率系数来有效控制排空时间,一般是借助系统底层的穿孔排水管来控制排空时间。穿孔排水管的设计需要借助公式a=V/[tfCdg(df+ds+dg-hs-hg)]来实现,其中a表示开孔面积(m²);Cd表示孔口流量系数;g表示重力加速度(m/s²);df表示生物滞留设施表面层平均蓄水厚度(mm),df=dp/2;ds表示生物滞留设施种植层厚度(mm);hs表示种植层水头损失(m),可借助hs=kdds/ks计算;hg表示砾石层水头损失(m),可借助hg=kddg/kg计算;kd表示生物滞留设施外排能力(mm/h);dg表示生物滞留设施种植层厚度(mm);ks表示种植层土壤渗透系数(mm/h)。通过以上几种公式结合房建工程的实际需要就可以设计科学的生物滞留系统。以某生物滞留系统表面积计算为例,该系统服务面积为2000m2,雨量径流系数为0.6,设计降雨量为25mm,设计蓄水层厚度250mm,种植层厚度为400mm,平均孔隙率为25%,设计渗透系数为25,砾石层厚度为250mm,设计渗透系数为250,平均孔隙率为40%,排空时间不得超过24h,且不得低于12h。则其调蓄容积为V=2000m²×25mm×0.6=30m³;假定降雨历时3h,则其表面积Af(1)=30m³/(25mm/h×3h+400mm×25%+250mm×40%+250mm)≈57m²,Af(2)=(30m³×400mm)/[25mm/h×(250mm/2+400mm)×24h]≈38m²,取其中较大值为该系统的设计表面积。

3在房建工程中构建雨水收集系统

海绵城市也被称为“水弹性城市”,因为海绵城市具有适应环境变化的灵活性以及对雨水造成的自然灾害的抵抗力。因此在房建工程中要注重构建起雨水收集系统,下雨时,它会吸收、存储、渗透和净化水,并根据需要“释放”存储的水。因此一套完整的雨水收集系统应该包括雨水的收集、预处理、储蓄、净化、控制以及污水处理回用系统[3]。房建工程中的雨水收集需要通过提高人工铺设地面的渗透率来实现,比如常见的透水混凝土,在公共场所路面施工时大面积采用透水混凝土可以有效保障雨水渗入地下。在透水混凝土的施工过程中需要注意摊铺之后7d之内不得行走,避免混凝土内部的连接受力破坏;同时在混凝土终凝前要注意洒水养护。雨水的预处理主要是根据当地的法律法规,对雨水收集系统中所收集的雨水中对环境有污染的一部分弃流,从而消除雨水中包含的土层废弃物。雨水的储蓄系统需要结合当地的降雨量来设计,其容积一般约为平均降雨量的1.5倍。雨水净化系统是指借助物理、化学方法对收集到的雨水进行过滤除菌,经过这些步骤的雨水可直接流入收集池,收集池中应设立液位显示器用于对水位的实时检测。雨水控制系统是指能够对整个雨水收集系统进行检测和控制的系统,借助这套系统用户可以实现整个雨水收集系统的自动化工作,避免因降雨量过大导致的雨水收集系统异常的情况。污水处理回用系统由污水处理系统和回收利用系统两部分构成。雨水储蓄系统历经长期的浸泡,蓄水模块表层会粘附很多的污渍,此时可利用水的冲压冲击力开展內部清理,并将废水根据污水泵排入园林市政工程管网;为考虑使用人的多元化要求,依据雨水的储蓄量,个性化、针对性地设计雨水回收系统方案,以控制操纵系统的数据信号命令为准,利用离心水泵将清洁后的雨水送至各水点,如道路两旁绿化用水、园林景观用水、消防用水、地下室自动洗车等场景。

4基于自然环境开展房建工程

海绵城市理念的提出,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房建理念,借助海绵城市人们可以在保持经济发展的同时合理布局构建宜居环境。海绵城市的建设方向有2个。(1)尽量保持原有的生态系统,减少人类活动对其造成不良影响。(2)通过人为干预,恢复和修复已经被严重破坏的生态。在对人口稀少地区进行开发时,需尽量保持原有的生态系统,减少人类活动对其造成不良影响。以某开发区的建设为例,开发区占地面积约20km2,年平均降雨量为665mm,开发时为了保护环境专门在居住区、商业区、公园区之外开辟了生态保护区。其中在商业区建筑物密集,不利于采用促渗,可以采用雨水收集;居住区要从促渗减排两方面入手;公园区可以利用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开展雨水的净化调蓄;生态保护区以水源涵养为主[4]。人口密集的城区原本的生态环境已经被严重破坏,通过人为干预,恢复和修复已经被严重破坏的生态,是房建工程的主要设计方向。以北京某安置房项目为例,工程建筑面积约18.9万m2,除了配套的住宅楼外还配备有相应的海绵设施安装和绿化种植。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以“渗、滞、蓄、净、用、排”的方式利用雨水。首先是借助雨水调蓄池、透水铺装等方式收集雨水,其次是利用下凹绿地、植草沟、环保型雨水口等方式对雨水进行储蓄和净化,最后再通过给、排水管路将处理后的雨水应用于道路洒水、绿植灌溉、工业生产等各个方面。在此项目中硬质屋面面积9664m2,雨量径流系数0.9;沥青路面5796m2,雨量径流系数0.9;硬化铺装1985m2,雨量径流系数0.9;透水铺装7056m2,雨量径流系数0.4;普通绿地9329.5m2,雨量径流系数0.15;下凹绿地面积9329.5m2,雨量径流系数0.15;经过合理的规划,该项目的综合雨量径流系数0.49,完全符合DB11/685—2013《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要求。

5结束语

海绵城市下的房建工程必须考虑到人类活动对自然造成的影响,减少自然灾害对人类生产生活造成的影响。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开展房建工程时,需要考虑到当地的实际自然环境。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与绿色能源充分应用于房建工程中,将人类可持续发展理念纳入房建工程的考虑范畴。

参考文献

[1]侯毅攀,马骞,牛兆丰.海绵城市雨水收集在房建项目中的具体应用[J].砖瓦,2021(4):58–59.

[2]程习刚.“海绵城市”理念在通州区某建筑工程中的运用探究[J].建设科技,2020(7):55–58.

[3]陈传帅.海绵城市雨水收集在房建项目中的具体应用[J].城市住宅,2020,27(4):137–138.

海绵城市的含义范文第2篇

一、海绵城市营建的时代背景

近年来,随着我国飞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许多城市都面临着内涝频发、径流污染、地面沉降、水资源短缺同时雨水资源大量流失等诸多的城市雨水问题,因此在城市环境建设过程中营建完备的雨水管理系统刻不容缓。2014年10月,国家住建部提出建设“海绵城市”的指导理念,它比喻城市像海绵一样对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具有弹性空间:降雨时城市能够就地或就近吸收、存蓄、渗透、净化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干旱缺水时有条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从而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同时丰富城市景观,增强城市生态功能,让城市更加宜居。至此,营建集景观美学与生态美学为一体的城市环境成为景观设计发展的必然趋势,而雨水景观也往往以一种独特的美学价值附着于某些特定的空间场所之中。

二、雨水景观的文化和审美

(一)中国的雨水文化

在中国文化中,“雨”不仅是一种自然现象,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符号,不同时节、不同场所、不同轻重缓急的雨都能激起赏雨者丰富多变的心理体验,从而创造出多变的雨水文化,并进一步营造出多样的雨水景观。作为中国文化重要物象的“雨”,对其审美大致可区别为两种感情基调,其一是萧索、哀愁、孤独、伤感等消极情感,多见于夜雨和秋雨当中;其二为欣喜、期待、感动、畅快等积极情感,多见于春雨和夏雨当中。

对雨的欣赏古已有之,常常见诸于各类文学作品、书画艺术及古典园林之中。比如唐朝大诗人杜牧在诗歌《江南春》中写到:“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把雨景塑造推到了江南美学的中心位置;又如明代画家孙克弘的山水画《雨景山水图》,图中画远山雾霭、近树清波,板桥屋舍点缀其中,中国山水画的意境往往产生于留白之处,画中留白处的氤氲水汽正渲染了雨后浸染的春季景色。

美学家宗白华在《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中写道:“风风雨雨,也是造成间隔化的好条件。一片烟水迷离的景象是诗境、是画意。”中国古典园林与诗歌、绘画艺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一方面促进了人们在园林中追求诗情画意的雨景意境,另一方面又直接为雨水景观的营造提供了灵感和素材。比如苏州拙政园中的“留听阁”,这处景观是最佳的赏荷之处,它的命名就直接出自诗人李商隐的名句“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夏季盛放时可观荷花满池,秋雨来临时可听雨打残荷。可见雨水和阳光、植物一样,都是营造景观的天然素材,它是可观、可听、可闻、可感的,通过巧妙的设计应用往往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雨水景观的美学内涵

“美”是一个至高无上的观念,它的含义也绝不仅仅是形体的优美与漂亮,而是包含了更深刻的意味。雨水景观的“美”是中国古典园林营造中的精髓,它融合了古人传统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情趣,这种饱含诗情画意的景观营造模式在当代海绵城市营建的时代背景之下依然散发着无限的魅力。究其美学内涵,可从功能美、形式美及意境美三个方面进行探析。

1.功能美。雨水具有清洁纯净的美。“当暑而澄,凝冰而冽”:在凛冽的寒冬,它凝固成冰而清冷;在温热的时节,它呈现出液态的洁净与清澄。世间万物,只有水具有本质的澄澈、清洁与明净,并能涤洗万物与心灵。就生活实用性而言,雨水景观可以改善环境中的局部小气候,调节温度、增加湿度、提升空气中负氧离子的含量、降低粉尘污染。在农耕社会里,雨水是重要的灌溉资源,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便是根据一年之中的降雨量进行区分。除此之外,雨水还有食用及入药的作用。古人认为未降落到地面上的“上池水”“无根水”具有治愈疾病的作用,现代医学研究证实“无根水”能保持某些药材的药性不被破坏、保持茶叶的原有风味,故中医常用它作为服药时的药引,而文人雅士们也爱用它泡茶,以获得更佳的口感。

2.形式美。雨水景观可以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形式,瀑布、叠水、溪流、河湖,每一种自有每一种的趣味。雨落水面、银花四溅,雨滴屋檐、似珠似线,淅沥细雨、烟雾一片。相近的形态之间还可以通过改变路径、高差及流速,以形成层次更丰富、更细腻的雨水景观形态。

3.意境美。山水文化滋养下的中国雨水景观不仅有功能美与形式美,更重要的是目视、耳听、鼻嗅、体触等多种感官共同激发下所产生的意境美。雨以自己的形、声、雾,结合园林万物,展现了雨水景观特有的魅力,这种魅力的呈现又是全方位的,观雨、听雨、赏雨、戏雨……多变的雨,造就了多变的雨水景观的意境美。

雨景的意境美以声景的塑造最为典型,最佳的搭配是雨与植物的组合。中国古人在造园时,创造性的在建筑物旁边种植芭蕉、梧桐、荷花等阔叶植物,再配合着传统建筑屋顶的瓦片和配置的山石,下雨时,淅沥的雨点滴落其上,这些组合式的美妙声音传入人耳,或心旷神怡、或如醉如痴,如此便形成了一幅鲜活的“听雨图”,通过雨声的塑造呈现出多元的雨水景观意境美。

三、探求海绵城市营建中雨水景观的设计方法

在海绵城市营建中利用雨水打造景观时,应当在深入分析景观美学的基础上,充分学习传统文化、挖掘文化特质,满足雨水收集、存蓄和利用的同时,将雨水处理与景观设计手法相结合,创造出寓工程技术于景观设计为一体的雨水景观。

海绵城市建设中利用雨水的大体步骤是:收集―储存―净化―回用,下面具体探讨相应的景观设计方法。

(一)雨水的收集呈现动态美

雨水的收集过程可以呈现出水的流动性,从而形成溪流、跌水、瀑布、涌泉等多元景观形态。雨水的集流分为绿地集流、铺装广场集流以及屋面集流三种类型。

1.绿地集流的水质较好、易于利用,在设计中通过降低绿地的高程,使其低于两边路面或铺装地面,从而消纳屋面排水及地面不透水铺装的径流;同时,在不影响游人活动和植物生长的前提下,在低洼处设置下凹绿地收集雨水,形成溪流与水潭的形态,营造出季节性、变化性的景观。

2.铺装广场集流量较大,首先为了减少道路、广场、停车场的地表径流,可以采用多孔沥青和透水的混凝土、陶瓷砖、草地砖等透水铺装材料,采用透水铺装结构,在不影响交通的情况下,使雨水进入路面结构和下面的土壤层;同时,利用管道将集流的雨水输送到地表或地下的蓄水池中,进行下一步的处理及利用,过程中便可塑造水道、跌水及瀑布景观。

3.屋面集流主要通过屋顶花园及屋面排水的方式进行处理,屋顶花园的设计旨在将屋面绿化,一方面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另一方面为建筑物提供更高效、更节能的绿色空间;屋面排水的景观化处理更易产生特别的效果,比如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环秀山庄,利用屋檐雨水引至假山山顶,再呈瀑布状泄流而下,形成园景中的“飞雪”景点,将雨水的动态美与景观营造有机结合在了一起。

(二)雨水储存的静态美

雨水的储存可以利用河道、池塘、湖泊、湿地等水景,蓄存雨水的地表径流,将水体与景石、植物、栈道、平台、汀步等要素相结合,使水显得灵动,丰富空间的层次感,从而展现水的静态美。雨水的储存包括地表蓄水和地下蓄水两种类型。

1.地表蓄水的景观形态很丰富,包括水池、水渠、堰塘、湖泊等。地表的各类蓄水池用来收集、贮存非饮用水的水源,可用于清洁环境、喷洒绿化,必要时还可用作工业用水,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缓解城市供水压力。多元的地表蓄水设施还可以极大地改变城市生态面貌,无论是人工形态的水池、水渠,还是自然形态的池塘、湖泊,在暴雨来临时,都可以把雨水引入蓄水池中,减少城市积水;干早时节,水气的蒸腾作用会使干燥的空气变得清新、湿润;从池底渗透下去的水,还可以补充地下水资源;同时,形态各异的蓄水景观还能美化环境,供人观赏、游玩、嬉戏、互动,减少城市的热岛效应。

2.地下蓄水池是利用人行道、车道、停车场的地下结构空间,采用透水铺装,其下依次铺设砾石层、土工织物,干净的碎石,再用不透水的土工膜将该结构包围起来,作为一种蓄水池使用,这种类型的蓄水设施往往属于不可见的隐蔽工程。

(三)水质保持与净化的生态美

水质的保持和净化是通过沉淀、过滤、曝氧等生态处理技术来实现的,设计过程结合景观营造手法,展现水的生态美。

从景观设计的角度出发,可以设置人工湿地来净化雨水,将雨水的收集、储存、净化与景观营造相结合,依靠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处理雨水并加以利用。人工湿地将进入湿地系统的污染物质进行分解、吸收、转化和利用。涌泉、跌水等动态水景可以给水体曝氧,池塘、湖泊等静态水体则可以为水的自我净化提供场地,不同品种的水生植物不仅可以净化水质、分解污染物,又可以通过合理的植物配植方式,同时满足景观美和生态美的双重要求。

四、结语

在海绵城市营建过程中,对雨水景观的处理应从功能美、形式美、意境美三个方向着手分析,从静态美、动态美及生态美三方面着手设计,将雨水利用和场所打造联系在一起,挖掘雨水所蕴含的艺术特质,表现出景观设计中雨水景观独特的美。在多形式、多层次、多角度利用雨水的同时,让人们关注雨水,和雨水产生互动体验,创造与场地契合且具有归属感的雨水景观。

海绵城市的含义范文第3篇

关键词:城市景观;生态化设计;手法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2-0022-02

城市是一个自然和人工高度复合的巨系统,城市景观是人类文明的集中展现,从农耕文明到现代文明,城市一直是大众向往的乐土,但是“人炸”(population)、“环境污染”(pollution)、“资源枯竭”(poverty)的“三P危机”正将城市推向深渊,生态环境恶化成为全球性问题。人类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的严峻性迫使人类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思已有的自然观和生态观,20世纪60年代景观生态学应运而生, 基于生态化的景观设计,对改善城市环境和建设生态城市都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景观生态化设计概说

(一)景观生态化设计概念

一个花园当没人照料时,便会有当地的杂草侵入,最终将人工栽培的园艺花卉淘汰;一池水塘如果不是用人工水泥护衬或化学物质维护,便会生长出各种昆虫、水藻、杂草,并最终演化为一个物种丰富的水生生物群落。自然系统的能动性远远超出人为的设计能力,而生态设计或许就是意味着充分利用自然系统的这种能动作用。

景观生态化设计,从本质上说,是应用生态学原理对土地和户外空间进行的设计。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都称为生态设计。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说,景观生态设计是对人类生态系统进行的设计。

(二)景观生态化设计内涵

生态设计的主要目的在于利用自然生态过程与循环再生规律,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以及发展的可持续,从而提高人类居住、工作、休闲、学习、娱乐等方面的质量。一个完整的生态设计应同时考虑城市的生态过程与生态功能,自然环境的审美功能和精神功能,这也是生态设计的三个基本要素。人性化、生态化和艺术化是景观生态化设计的主要内涵。人性化指人是城市的主角,设计是为人服务的,人性化是景观生态化设计的基本原则。生态化指生态优先是景观生态化设计的基本理念。艺术化指城市环境是人类创造的最大的艺术品,因此它也有与艺术一样的审美功能。人性化、生态化、艺术化三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过分强调一方或者忽视一方都会导致景观生态设计的缺陷。

(三)景观生态化设计误区

目前在景观生态化设计中主要存在三个误区:第一个误区是过度生态化,过分地强调环境的自然属性,认为只有城市建成环境达到原生自然的状态才是唯一的生态化路径,这种观点忽视了城市建成环境的人工属性;第二个误区是伪生态化,即要么简单套用生态理论,完全不顾设计方案的成本,要么只喊喊生态口号,并无生态之实;第三个误区是过于技术化,生态技术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其建立在文化观念、技术储备、经济支持等基础之上,具有一定的使用门槛,景观设计过于技术化往往导致设计方案理念先进、技术超前,但难以实现。

二、景观生态化设计手法探析

(一)原生态自然式的景观设计

生态环境是景观设计的载体,生态环境的差异直接决定了景观格局的不同。生态优先就是要首先尊重原生态系统,保护自然环境不受或尽量少受人类的干扰。对于任何一个景观设计,设计师首先应该考虑的是自然允许我们做什么?自然又能帮我们做什么?整个地球都是在一种自然的自我设计中生存延续,从这个角度出发,那些让生物无法生存的用混凝土加固的护岸、没有生态系统的人工湖都是不合适的。

我们所设计的景观要通过物质空间要素表现出来。这些要素包括自然的要素如气候、土壤、水分、地形地貌、动植物等,又包括人工的要素如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等。自然式的景观设计除了要了解自然系统本身演变及其与人类相互作用的前提外,还要从生态系统的观点出发,对诸要素进行综合考虑,选择最合适的景观模式,选择与环境相适配的植物,选择与自然相和谐的材料。

著名的景观设计事务所West8曾设计一个机场绿化的方案,充分体现了生态优先原则。他们首先和当地林业机构合作进行了生态方面的研究,确定桦树最适合在这里生长。于是每个植树季节都在此种植桦树,作为绿色的生态质地,并在桦树下种植可以固氮的红花草,作为有机肥料供给树的生长,还安装了一些蜜蜂蜂箱,用以传播红花草的种子,形成了一个小的生态圈。具有代表性的还有沃克事务所对索拉纳园区的总体规划,他们力争使工程建设的影响减到最小,保护了大片可贵的大草原与岗坡地等当地自然景观。

(二)乡土化的景观设计

倡导根植于所处的环境,维护地域特征是乡土化景观设计的重要原则。设计应尊重基地及其周围环境中的植被状况,多运用乡土的植物,使之切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并反映当地的景观特色。“大草坪”曾在中国大地上流行,“大草坪”只能看不耐踏,失去了在其上活动的功能,消耗了大量的浇灌用水(尤其对于干旱少雨和水资源紧缺的地区)、人力、物力、财力,而得到的生态效应却很少。根据景观生态学的异质性原理,城市绿地应该从大草坪和观赏花木的集合地走向可持续的、具有丰富物种的生态化绿地。苏杭一带夏既酷热,冬又寒冷,根据当地气候在景观设计时往往控制常绿阔叶和常绿针叶树的比重,在开敞空间中种植一定比重的落叶树,以便冬天室外能获得阳光。

很多设计师已经认识到了乡土化景观设计的重要性,他们在设计中或者充分利用基址上原有的自然植被,或者建立一个框架,为自然再生过程提供条件。俞孔坚在中山岐江公园设计中就运用了大量的当地乡土植物,如白茅、象草和莎草等,营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景观,在改善场地生态系统的同时,使公园的地域和文化氛围更加突出。上海世博会后滩公园在自然江滩及内河湿地的自然基底上,于内河湿地其间设计了一系列亲水栈桥、平台,形成了一个具有弹性容量的步道网络和集聚丰富体验的审美空间。

(三)保护和节约型的景观设计

保留与再利用作为一种生态的景观设计手法自20世纪70年代来一直受设计师的青睐。设计中尽可能使用再生原料,最大限度地发挥材料的潜力,减少生产、加工、运输材料所消耗的能源和施工中的废弃物,保留当地的文脉。

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工业时代向后工业时代的转变,出现了大量的工业废弃地。景观设计师面对曾经有过辉煌历史的工业元素和工业遗留的斑斑痕迹,不是去掩盖和消灭,而是尊重场地现状,采用了保留、艺术加工等处理方式。1972年Richard haag主持没计的美国西雅图煤气场公园开历史之先河,首先应用了“保留、再利用”的设计手法。韩国西首尔湖公园将废弃的工厂建设成为一座具有未来感的现代公园,将工业碎片完美地陈列在这里。

资源的循环使用服务于新的功能可大大减少耗费。成都的活水公园通过汇集地表污水,进化处理后的污水作为水流雕塑、戏水池和人工湿地塘用水;在德莱塞特尔设计的柏林波茨坦广场中,地块内的建筑都设置了专门的雨水收集系统,广场的水景用水、卫生洁具的冲洗、植物的浇灌等用水都来自于收集的雨水。除了达到节约的目的外,很多细节上的设计还可以起到环境保护的作用。法国巴黎是温带海洋性气候,雨流细缓,为了使雨水能及时渗入地下补充地下水,巴黎的公园地面大部分都采用泥土、沙石或砾石。在德国等地区,通常精准计算本地雨水分布清况,保证每一滴雨水能够完全渗透到本地块地下。德国巴伐利亚洲环保部新楼设计,该区90%的屋面和80%的地面排水是通过处理而均匀的渗入地下,硬质地面利用地面坡度和设置雨水渗透口使雨水均匀地渗入地下;半硬质地面如镶草卵石、块石铺面,雨水直接渗入;屋面雨水大部分通过屋面绿化储存起来,经过蒸腾作用向大气散发,其余部分则经排水管系统向地面渗透或储存,为水景提供主要的水源。反观我国的公园,大多都采用大理石、磨石等精致的硬质铺地,能渗入地下的水连20%都不足,地下水得不到及时补充,北京暴雨被淹足以窥知,想必这也是近年来常出现极端恶劣天气的部分根源。

(四)生态恢复型的景观设计

生态恢复型设计是指在设计中运用种种技术手段来恢复和再生已遭破坏的生态环境。在设计时除了完成常规性设计要求和目标,更多从怎样恢复被破坏的生态系统,补偿遗落的景观文脉、补偿社会经济发展力,倡导健康、自然的新审美价值观等方面进行考虑。

最突出的当属景园建筑师K·希尔针对德国圣弗特堡地区长期煤矿开采所造成的整体环境酸化问题。她在占地18平方英里的主污染区设计了纵横交错的步行林荫道网络,沿途设置机井并开挖水渠,利用机井抽水促使周边地区清洁的地下水向该区域流动,抽出的污水经透明的净水装置处理后用于绿化灌溉。通过水渠日清、大地日绿的鲜明变化使当地人们感受到环境质量的提高。

在美国纽约高万斯运河海绵公园建成之前,工业污染和水体污染一直困扰着高万斯运河。公园建成后,不但污染的水体可以在这里通过缓流、吸收和过滤的方式得到净化,而且原本僻静的运河滨水区也再次重焕生机。海绵公园一方面把地表水纳入水监管体系,重构下水道和雨水径流系统,同时辅以生物技术;另一方面通过种植绿地改善城市空间,公园所选植物能在多种环境中正常生长,还具有从污水中分离出重金属的能力。

(五)植入高技术的景观设计

科学的发展推动了技术的进步,利用高科技技术和材料已成为当今生态设计的重要手法之一。技术与生态之间是一种新的共生关系,不要强调“人造”和“自然”的界限,景观设计的介入总是在改变着自然。

目前在西方景观设计中具备高技术含量的举措较为广泛,包括:利用植物进行污水处理、利用真菌或细菌将有机垃圾降解、土壤污染治理、植被恢复、绿色能源使用等等。2000年德国汉诺威世博会荷兰馆屋顶花园上运用风能的风车。反映了当代设计师对新能源的关注。目前,我国许多地方也建成了采用太阳能灯具的公园,如上海炮台湾湿地森林公园。景观设计领域还突破了沙、石、水、树木等天然材料的限制,开始大量地使用塑料制品、光导纤维、合成金属等新型材料来制作景观作品。如舒沃兹在瑞欧购物中心庭院的水池设计中,将池底分格条采用光纤代替灯光效果,创造了创造了富有时尚气息的现代景观。

三、结语

生态伦理思想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就有所体现,例如“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生态设计不仅仅是保护场地、利用可再生资源、种植绿色植物等手法的简单叠加,而是通过这些手法为日益枯竭的资源和衰败的环境寻找新的发展平台。当前,我们应在生态理念的指导下,运用更多更新的生态设计手法,去构筑安全、健康、优美的城市景观体系。

自然有它的演变和更新的规律,在生态景观设计中,自然不是为人类表演的舞台提供的一个装饰性的背景,而要被看作生命的源泉。正如康德在他的著作《判断力批判》所说:“自然只有在貌似艺术的时候才显得美,艺术也只有使人知其为艺术而又貌似自然才显得美。”

海绵城市的含义范文第4篇

当日子逐渐丰裕的时候,人们开始急于抛弃一切可能与那个年代有任何粘连的事物。回力鞋逐渐被耐克、阿迪达斯、安踏等名牌所取代,曾经的辉煌如同绚丽的烟花匆匆破空消逝。令人意外的是,如今这业已淡出人们视线多年的“老古董”,却仿佛一夜间成为欧美潮人的新宠,就连最权威的时尚杂志《ELLE》法国版也为它“著书立说”,身价扶摇直上。这股复古风又从大洋彼岸刮过来,让中国大城市的时尚达人趋之若鹜。

回力鞋沉浮的生命历程,对比目前一些享誉一时的品牌,它又缘何能起死回生,带给我们什么启示?为此让我们有强烈深窥的欲望……

一统江湖 春风得意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众多国产品牌可谓笑傲江湖,乐凯胶卷、凤凰自行车、健力宝、英雄钢笔、蝴蝶牌缝纫机等,虽时至今日,昔日王者纷纷走向凋零,但它们给那个年代的人们留下的却是难以割舍的情结。我们看到当时品牌高度集中的上海,走出来一个洋溢着时尚气息的身影,它就是回力鞋。

诞生于上世纪30年代的回力牌运动鞋,凭借其精良的制作工艺和时尚的外观设计,很长一段时间内,被视作当时国产的耐克和阿迪达斯。90年代之前,很多年轻人都因为拥有一双回力鞋而引以为荣耀,王朔小说中描绘的主人公更是将拥有一双回力鞋作为梦想来追求,足见回力在那个年代的受欢迎程度。

回力做鞋的历史是从胶鞋开始的,1927年,民族资本家刘永康和石芝珊等人,集资创办了上海义昌橡皮物品制造厂,它是正泰橡胶厂前身,当时生产的是“八吉”牌套鞋。1930年增资改组为正泰信记橡皮制物厂,1934年又易名为正泰信记橡胶厂。

30年代胶鞋市场后来开始“分化”,套鞋逐渐遭市场冷落,取而代之的是雨天换穿的全胶鞋,同时,布面胶鞋(跑鞋)开始在大城市中流行。当时的正泰信仪橡胶厂,特别是大股东刘永康,敏锐地嗅出市场需求,决定开发生产布面鞋,以求在商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于是派人专程到广州,聘请熟悉企业管理的能人薛铭三,出任正泰信仪橡胶厂的经理。薛铭三毕业于清华大学经济系,深谙企业管理的策略,新官上任,到厂后办了两件大事,第一件事是创立“回力”牌商标,第二件事是首创胶鞋成型流水线作业。

回力商标的诞生放在今天看,也是十分重视市场反应和充分利用传播媒介的。当时的上海《申报》就刊登了由正泰信仪橡胶厂的“回力”球鞋征求改名揭晓的大幅广告,主要是让大家投稿、投票,看回力这个名字合不合适。这一做法让回力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1935年的时候就正式注册了“回力”图案商标。

回力的图案商标,画的是一个拉弓箭的勇士,“WARRIOR”英文原意就是勇士的意思,中文谐音“回力”,寓有“回天之力”的含义,这较企业过去局限于“财源广进”等字意的商标命名,显然别出心裁。当时设计这商标的人是袁树森,浙江美院毕业的,如此富有时尚感和意蕴的商标,自然很受社会欢迎。袁树森也因设计“回力”商标入选,而受聘于上海正泰信记橡胶厂,负责胶鞋设计如万里鞋、A字弓形底运动鞋等,荣获国家银质奖的565篮球鞋,同样出自他手。

1948年,正泰橡胶厂根据人体呈弓形的脚底,设计出弓形的球鞋,这个弓形里面装有特制海绵,有弹性,这个弓形底后来用到565篮球鞋。1956年,解放后的回力被收归国有,也就在这一年,经典的565篮球鞋问世。回力565的外观让人惊艳,深蓝色高帮帆布,设计简洁大方,颜色和款式非常时尚,居然和今天匡威流行的高帮帆布鞋款式一模一样。

565除了外观颇受欢迎外,功能性也很强。鞋底是用绿色橡胶制作的,鞋底中间略凹,像吸盘一样具有很强的吸附力。1979年时,回力将高帮篮球鞋改成低帮的,就是后来风靡全国的WB-1型,80年代初正式批量生产,这款鞋直到90年代中期都很火,甚至火到了国外,最火的时候,刚刚从硫化罐里面高温硫化出来,热乎乎的鞋子,就被厂门口排队的汽车一车车拉走。那时经销商拿到这个WB-1,就等于是拿到现金,因为完全不愁销售,拿到就可以卖掉。在回力的销售历史中,这样一款鞋的单品销售就创造了几千万双的纪录。品牌顶峰时期,回力鞋的年销售额一度达到七八亿元的规模。

此外,作为中国运动球鞋的鼻祖,回力从解放前的全运会后就一路伴随着中国的体育运动。1948年,“全运会”在上海江湾体育场举行期间,正泰橡胶厂就精心设计一场宣传大戏,除了在运动场内设置醒目的大型广告牌吸引观众的眼球外,更轰动的是,正泰橡胶厂还租了一架飞机撒广告单,用以宣传回力的新品,蔚为壮观。而在1984年,中国女排就是穿着回力鞋参加洛杉矶奥运会,并夺得了冠军。

可见,回力早期不管是产品设计还是营销策划,时刻走在时尚前沿。回力鞋也一度将上海市名牌产品、国家银质奖和西班牙国际奖等国内外质量大奖收入囊中。由于长期坚持质量优先,回力鞋具有广泛的市场亲和力。那个年代,是回力一统江湖的年代。

英雄末路 美人迟暮

“其兴也勃焉,其衰也忽焉。”

然而 回力在经历了七八十年代的短暂辉煌后,老态渐显。计划经济制度下,国家统购统销,鞋厂只需完成上面布置的生产计划即可,不必也不得自寻销路。“闭门造鞋”式的生存,为回力的衰落埋下了伏笔。

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取消统购统销,外地很多鞋企在1983年、1984年的时候,就开始自谋出路,自己编制经销网络。而上海则比较晚,1993年、1994年国家才真正放开管制,导致回力这样的企业市场经济步伐比别人晚10年。劳动密集型的上海制鞋业在这之后开始向外迁移,回力总厂下属企业陆续搬出上海内环区域,由于竞争激烈,回力总厂的下属企业相继破产,1994年,回力关掉第一家分厂,从此每一两年关一家,直到2000年,回力鞋业总厂因资金短缺正式停产,旗下的7家分厂和1家研究所全部关闭。关闭前,华谊集团将“回力”品牌收回,成立新的上海回力鞋业有限公司,与原来的回力总厂划清关系,原来回力总厂的2000多员工只留用140多名技术和销售骨干,其余下岗分流。

另外,随着市场大门的放开,国外品牌大量涌入,阿迪达斯、耐克、匡威等国际知名品牌走进人们的视野,它们用料考究、做工精良、花样繁多,轻易地俘获了众多追求新奇时尚的消费者。与此同时,国内民营企业也如雨后春笋般,许多制鞋企业仿佛一夜间遍地生长。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3万多家制鞋企业,胶鞋企业大概1万多家,温州、广州、晋江都是鞋都、鞋城,广东东莞则做高档鞋。国产的李宁、安踏等球鞋声名鹊起,而回力却不再是人们的首选,更遑论是时尚的代表了。更有众多纷纷崛起的中小企业运用其灵活而低成本的运作模式,进一步抢走了回力鞋的部分中低端市场。

90年代后,已经70岁的回力,如同迟暮的美人、末路的英雄,早前所有的芳华遽然褪色,它已经不再是曾经的本土第一品牌了。很长一段时间,它都是静静躺在批发市场的小摊上,喧嚣的大都市里难觅其踪。人们对回力鞋的印象慢慢跟农民工阶层联系在一起,因为它廉价、耐穿,没有了高端品牌的那份华贵。

峰回路转 柳暗花明

回力失去往日的风光,实在令人扼腕叹息,可谁曾料到,这看似朴实无华的回力鞋,如今竟成为欧美潮人抢手的俏俏货。它的身价至少翻了25倍,达到让人惊愕的50欧元(约500元人民币)。它的“粉丝”横跨演艺圈和时尚圈,《指环王》、《加勒比海盗》男星奥兰多・布鲁姆,PLAYBOY女郎安娜・尼古拉・史密斯,他们站在时尚前端,引领了这阵复古的中国风。“这绝对是挑战Converse在年轻人心目中的时尚主导地位!”最权威的时尚杂志《Elle》法国版这样评论回力鞋。

2005年,法国人派特斯・巴斯坦到上海参加他的武术学习班。派特斯喜欢搜集各个品牌的球鞋,回力被公认为老牌的“Sneaker Freak”(球鞋怪人)。他惊奇地发现,武术班上所有的同学都穿着回力鞋,鞋身简洁的红色条纹,让这双“功夫鞋”透着时尚感。派特斯嗅出回力身上浓郁的中国味道,他欣喜若狂,仿佛能够看到三年后这双鞋在欧美火得一塌糊涂的情形。

派特斯带着商业眼光,找到了回力鞋的生产厂商,希望能够取得回力鞋的海外经营权,几轮谈判下来,派特斯终于如愿以偿,直到签署协议时,中方代表仍对这位法国人投以质疑的眼光。这双在中国地摊儿上廉价到每双12元,各路赝品如野草肆意横生,一位老外竟然想到国外卖上50欧元,不是疯子就是痴人说梦。当时没人会想到,这一牵手,成为回力鞋“灰姑娘”式的华丽转身。

经过对面料、外形、标志、包装等一系列精心修改后,回力鞋俨然换上了时尚的装扮,跟随派特斯来到法国。这个富有异国情调的浪漫之都,成了回力重获新生的地方。回力的广告频繁地出现在《Jeune&Jolie》、《Cosmopolitan》上;ELLE在2006和2007年对回力进行了四次报道;PLAYBOY女郎安娜・尼古拉・史密斯亲自为其代言;成功跻身巴黎香榭丽舍大街各大专业运动鞋店;并且,回力在法国的零售商已经跃升到160多家。

回力品牌系列的命名多取自中国武术,如“螳螂”、“龙尘”、“猴爪”、“少林精神”等经典款。而面向欧美市场推出的经典限量版“回忆回力”,则出自十七位国内外知名设计师之手,他们对老回力进行了再加工,原先只有帆布、条纹元素的“质朴回力”立马变成了“妖娆回力”,那些有着彩珠、图腾、铆钉甚至是轻纱的回力鞋,开始“旧貌换新颜”,成功跻身时尚运动鞋新贵。

也许,回力鞋最令人瞠目结舌的地方不是它的形式,也不是它的销售地或价格,而是派特斯所赋予回力鞋的眼光,很独到,却也恰到好处。我们可以把回力“麻雀变凤凰”的新生看做是一场“派特斯猜想”,这里最重要的部分莫过于对回力品牌文化的深度挖掘,它的素雅和简洁成为来自东方的一面旗帜,插上时尚圈潮流的阵地。回力能够峰回路转,派特斯是个躲不开的人物。

重整旗鼓 王者归来

历经一轮又一轮的艰苦锤炼,回力学会了适应。

这次欧美刮起了复古时尚风,回力鞋的一炮走红引发了寻找和消费国货精品的热潮,对回力来说应该是一个复苏的绝佳契机。回力鞋业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桂成钢清醒地意识到这一点。回力也顺应这波潮流,开始大打转型牌,生产多类型、多面料球鞋,注重个性化设计,以迎合年轻人的偏好。例如,回力开始推设计师手绘限量版帆布球鞋,白净的球鞋上面,顾客喜欢什么图案,设计师就画什么图案,甚或顾客也可以自己用彩笔DIY一把。回力还在上海松江大学城举办竞赛,让学生来设计。回力希望借此改造回力鞋古板单调的形象,让更多的时尚元素融入设计当中,吸引处于消费主流的年轻人市场。

回力对于消费心理的判断无疑是正确的,经典国货不能只停留在经典传统,就像传统洋品牌来到中国后,绝非一成不变,他们每年推新款、变新样,借由持续的产品创新迎合消费者喜新厌旧的心理需求。

回力以往以低端市场为导向,球鞋的价格在几十元左右。若想往高端市场发展,必须在现有的客户群中作取舍。如果回力的主力商品是球鞋或运动鞋,它就跳不出这个模式。它的市场必然是在年轻族群的身上,因此,回力应更多关注品牌的重新定位。

回力目前定位于专业的运动鞋,作为方向没有问题。但是这还是一个很大的市场,有诸多竞争对手。作为一个跟进者,必须有与对手明显区隔的特色,寻找一个差异化的细分市场是站稳脚跟的关键。回力鞋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周炜认为,作为专业运动鞋制造出身,回力鞋的未来应抓住全民健身的机会,继续朝着专业运动鞋的方向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利用回力品牌原有的优势,最大化挖掘忠实客户群的价值。

制造的变局,回力鞋开始学习耐克和阿迪达斯的道路,走虚拟化经营,把品牌、设计和营销握在手里,其他低价值环节外包出去。虽然总部仍在上海,但是在中原和西南地区去挑选质量最高、成本最低的制鞋厂,由其代工。例如回力公司找到福建的运动鞋厂家,借用他们冷粘工艺的技术力量,授权他们开发“回力”品牌的高档运动鞋,每双价格可以卖到100-300元。通过整合其他企业的资源,“回力”系列已经包括了注塑雨鞋、皮鞋、拖鞋、休闲鞋等多种产品,回力公司不仅丰富了自身产品线,还可以从其他企业那里收取授权使用费。

除了完全剥离生产环节,桂成钢希望将原来的批发销售渠道体系转变为专卖店体系。以前由于缺少自己的渠道,回力只能依靠批发商的网络。但这个渠道的特点是量多价低,导致回力鞋的价格始终上不去。低廉的价格大大压缩了回力的利润空间,反过来影响回力的设计、技术和原料投入。另外,低廉的价格使得品牌现象难以得到提升,遏制了品牌的发展。根据回力品牌目前的影响力,先开设专卖店进行市场拓展,等积累了一定经验后,可以选择加盟的形式。

无论是跨国运动品牌耐克和阿迪达斯,还是国内的李宁、安踏,专卖店都是销售终端的主要形式,但对比这些品牌动辄数千家的专卖店,回力公司150余家的专卖店数量仍然偏少。据悉,未来3年,回力公司的目标是将专卖店的数量扩张到2000-3000家。能否如愿,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