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物流工程概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植物碎石床湿地技术;出流改道;应用
0.前言
星云湖与抚仙湖为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中的二个姐妹湖,二湖与隔河相连,现状为>Ⅴ类水质的星云湖水流入基本为I类水质的抚仙湖,使具有“纳污吐清”特性、湖水更换周期达167年的抚仙湖受到严重的威胁。为了尽早扭转这一趋势,云南省决定实施抚仙湖、星云湖综合治理出流改道工程。
1.人工湿地的工艺流程及主要设计参数
1.1试验工程
1.1.1地点和目的
试验地点选在星云湖边,直接对星云湖出流湖水进行试验,试验结果不但对工程的设计有直接的指导意义,而且有很高的科学参考价值。本试验选在星云湖南岸江川县路居镇大凹村湖边,距星云湖500米。本项目试验不但为工程上马提供设计参数,还将为以后工程的运行提供管理维护经验。
1.1.2试验工艺流程及主要设计参数(以1000m3/d为例)
(1)工艺流程。
星云湖水高等水生维菅束植物净化池除藻池一级水生物塘一级植物碎石床二级水生物塘二级植物碎石床植物砂滤池出水
(2)设计主要参数。
①进水水量:1000m3/d。
②进水水质:星云湖水体平均浓度CODMn7.13mg/L;BOD54.15mg/L;叶绿素a48.61mg/m3;TN4.602mg/L;TP0.257mg/L;非离子氨0.060mg/L。
③主要构筑物设计参数(单位:米)。
A.一级水生物塘: (20.6+18.2)/2×7.5=145.5m2。
B.第一级植物碎石床: (17.9+14.6)/2×19.3=313.6m2。
C.二级水生物塘: (13.5+14.05)/2×9.2=125.1m2。
D.第二级植物碎石床: (14.01+12.55+16.85)/3×24.1=348.7m2。
E.植物砂滤池: (16.75+16.9)/2×8.9=149.7m2。
A~E的面积: 1082.6m2。
④水力停留时间。
A.一级水生物塘 5.59小时。
B.第一级植物碎石床 1.81小时。
C.二水生物塘 5.71小时。
D.第二级植物碎石床 1.77小时。
E.植物砂滤池 0.25小时。
A~E的停留时间: 15.13小时。
(3)布水。
流程各单元均采用平行布水,各单元之间进出水采用上进下出或下进上出方式。
1.1.3生态工程植物品种的选择
生态工程的植物品种主要选择适合当地条件的高等维管束植物。
(1)一级水生物塘。
考虑到以后出流水水质净化工程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如水质、气温等生境条件。故一级水生物塘选用星云湖中的凤眼莲。
(2)第一级植物碎石床。
考虑到植物碎石床是本环境工程(即出流水水质净化工程)重要部分,同时此部分不在湖里和湖边带,故选用目前国内外人工湿地优良品种。经过近三年的筛选,主要植物为:芦苇、伞草、野姜花、风车草、菖蒲。
(3)二级水生物塘。
凤眼莲、大薸。
(4)第二级植物碎石床。
芦苇、伞草、美人蕉、马蹄莲、花叶芦荻。
(5)植物砂滤池。
芦苇、花叶芦荻。
1.1.4试验结果
本试验工程2001年9月5日建成栽种植物,经运行40个多月。40个月的运行试验结果说明,经本试验工程处理后的星云湖出水水质能够改善达到地表水III类水水质要求。结果见表2—1。由表可见试验湿地连续运行3年多的处理效果是很稳定的。
1.1.5现场试验结果及在出流改道工程中的可适性分析
从现场1000m3/d模拟试验测试结果(表2—1)可以看出:
(1)采用本生态净化工艺,星云湖湖水出流水能达到地表水III类水标准。
(2)本试验工艺除藻和去除叶绿素a效果好,去除率达99.87%和98.45%,成本又很低,不需耗能和不采用其它理化措施。
(3)非离子氨的去除能力也高,可达93.33%。
(4)BOD5去除率可达60.84%,CODMn去除率相对较低为:34.87%。
(5)TP去除率可达68.83%,TN去除率达到50.0%,NH3-N去除率54.13%。
(6)凤眼莲、大薸、芦苇、伞草、野姜花、花叶芦荻、美人蕉、风车草、马蹄莲比较适合本试验生长环境。
若采用本模拟示范试验的人工植物碎石床工艺及在星云湖出流前用挺水植物净化处理,净化1m3水仅需1.0平方米面积,水力停留时间小于24小时,就能够达到抚仙湖、星云湖出流改道工程中星云湖出流水III类水水质要求。
由于1000m3/d现场示范的条件和出流改道20万m3/d人工湿地条件基本相同,所以现场试验成果应该能够适应出流改道工程中的人工湿地。
表2—1出流水污染控制环境工程现场示范试验结果表(1000m3/d)
1.2人工湿地工程
1.2.1挺水植物带工艺设计
挺水植物带成U字型,占地总面积68.9亩,其中植物种植面积为54.2亩,沉砂区面积7.2亩,植物采用星云湖类芦苇。
1.2.2一期人工湿地工艺设计
人工湿地及砂滤池的运行水位控制在有效水深1.5m;一级生物塘水深不低于2.0m;二级生物塘的运行水位控制在有效水深2.0m。
第一期人工湿地占地面积为193.9亩,由处理系统1至处理系统4组成,含18个子系统。
(1)各子系统流程。
第一级植物碎石床第二级植物碎石床第二级水生物塘第三级植物碎石床砂滤池。
(2)进水布水方式。
一、二级人工湿地碎石床进出水采用穿孔管布水,从上部进水,从下部出水;二级生物塘采用“下—上—下”进出水方式;砂滤池采用上进下出方式布水,在顶部设置进水管均匀布水。
(3)设计坡度。
一、二级人工湿地碎石床设计底坡度0.3%~0.5%,设计水面坡度0.1%~0.2%;二级生物塘设计底坡0.3‰~0.5‰,设计水面坡度0.1%~0.2%;砂滤池设计底坡度0.2%~0.3%。
(4)工艺尺寸。
第一级人工湿地碎石床:35m×36m×1.5m,设计深度1.5m(内填碎石)。
第二级人工湿地碎石床:35m×35m×1.5m,设计深度1.5m(内填碎石)。
第二级植物塘:35m×32m×2.0m;设计深度2.0m。
第三级人工湿地碎石床:35m×53m×1.5m,设计深度1.5m(内填碎石)。
砂滤池:35m×18.5m×1.5m,设计深度1.5m(内填砂)。
1.2.3人工湿地水力负荷设计
(1)水力停留时间:19.3h;其中第一级生物塘:5.8h第一级植物碎石床:1.7h;第二级植物碎石床:1.7h;第二级生物塘:7.7h; 第三级植物碎石床:2.44h。
(2)水力负荷:0.8~1.0m3/m2.d。
1.2.4植物设计(一期)
(1)植物品种设计。
植物品种设计采用与实验相同的方案,主要品种有:凤眼莲、芦苇、伞草、野姜花、风车草、菖蒲、大薸、美人蕉、马蹄莲、花叶芦荻等。
(2)植物栽种规格。
1)植物碎石床:10棵/m2;2行/m2,每行5棵。
2)水生物塘:50棵/m2。
1.2.5人工湿地施工及初期运行
人工湿地于2005年12月开始建设,2008年10月主遂洞贯通可通水进行湿地植物的移栽,通过近一年的植被养护,环保部门对人工湿地出流水检测结果为除TN、TP稍超标外,其他指标均达到地表水III类水标准。水质指标TN、TP超标主要因为进水量可能偏大(大于设计进水量1.16m3/s)及湿地植被生长不均和生长量未达到设计生长量。
2.结束语
规范课程名称
在分析“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过程中,笔者注意分析比较了“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供应链物流学”“供应链管理方法”“供应链与物流管理”等有“供应链”关键词的课程教学大纲内容,发现主体内容就是“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内容,与该课程教学主要内容重合率非常高。尽管不叫“供应链管理”课程,但有的高校采用的教材就是“供应链管理”教材。另外,从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关系来看,物流已经成为供应链管理的一个要素,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这些课程实质上就是“供应链管理”课程。名称上的不统一在一定程度上给教学工作造成了负面影响,因此有必要把这些课程名称统一为“供应链管理”课程,为促进各高校“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的交流以及提高教学效果奠定基础。>>规范内容体系课程内容体系包括的内容说法不统一,但课程内容体系应该既要有对教师“教”的基本要求,又要有对学生“学”的基本要求。因此,比较合理的“供应链管理”课程内容体系应该包括课程性质(依据面向的专业而定)、课程教学目的与目标、课程教学内容及相应目的与目标、学时分配、教学要求(对各个教学环节提出的要求,包括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学生自学、作业环节和考试环节等)、教材选用及参考书推荐和其他说明(如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等)。
科学设定教学目的和目标
应紧密围绕相关专业人才培养这个根本目标来明确“供应链管理”课程的整体教学目的和目标,并把整体教学目的和目标分解落实到各个章节之中,形成以各章节具体教学内容为基础的具体的教学目的和目标。总的来说,“供应链管理”课程的教学目的应该是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一些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思想、理论观点,以及结合管理技术、物流技术、工程技术的分析思路与方法。
需要指出,在设定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过程中,要注意二者的区别。教学目的是对教师要教什么的说明,着眼于教师的教,应采用“了解、领会”等描述心理过程的内隐体验动词或“掌握、应用”等词语。教学目标则着眼于学生学习的结果,宜采用“归纳、说明”等表述特定动作的外显行为动词,表义具体,深广度明确,具有可操作性。另外,鉴于“供应链管理”课程具有比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特点,在设定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过程中,还要注意避免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能力培养的缺陷。精选课程内容课程内容是课程内容体系的核心,要通过课程内容的教学最终达到课程的教学目的和目标。由于“供应链管理”课程内容涉及面非常广泛,每一方面的内容都有其存在的必要,因此精选课程内容就成为完善该课程内容体系的关键。从对我国高校“供应链管理”课程内容的分析来看,精选后的课程内容应该包括供应链管理概述、供应链构建、供应链业务外包、供应链合作伙伴、供应链采购管理、供应链物流管理、供应链生产计划与控制、供应链库存管理、供应链信息管理、供应链业务流程重组、供应链管理方法和供应链绩效管理等12部分内容。这些内容也是供应链管理的最基本的理论知识。考虑到供应链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在不断提高,也要把供应链管理战略作为供应链管理概述的一部分纳入课程内容。为了体现供应链管理课程的特点,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这些课程内容中都要以案例分析、模拟实验、课程设计、现场参观等形式加入实践教学内容。
关键词:物流学学科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
1引言
物流学是一门综合学科,物流产业是一个新兴聚合型产业,它的理论与实践必然在中国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被称为"第三利润源"的现代物流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正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竞争的国际化、需求的多样化、市场的一体化使现代物流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高级阶段。许多专家指出,现代经济的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物流的水平。物流实践的发展,需要对物流学理论更深入、更规范的研究,需要更多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物流人才,这就迫切需要建立和不断完善物流学学科体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适应我国物流发展的要求、适应物流学理论研究和物流人才培养的要求。本文提出关于对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两种设计方法,望引起各界同仁们的争鸣和共同探讨。
2.构建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必要性
从二十世纪初,美国人提出物流这一概念开始,就有许多争论,并逐步深化与发展,到目前为止,各国对物流的定义也不完全一致,但大同小异。物流业已成为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一个重要产业,已是既成的事实,物流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已无可质疑。物流作为一门科学,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各国研究的成果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兴趣。但是,物流尚未作为一个学科屹立于众多成熟的学科之林,这个学科就是“物流学”。直至目前,物流学还是一个没有进行充分研究的新学科,建立和不断完善这样一个学科是否有必要?是否可能?这个学科下面又应该包含哪些子学科、其学科体系究竟如何?这是长期致力于物流实践、物流理论研究、物流教育和培训的专家们共同关心的问题。
2.1物流实践的发展急需明确物流学学科体系
目前,物流学学科体系的不明确和物流学理论研究上的滞后已严重影响了中国物流实践的发展。物流实践活动对商品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影响日益明显,已引起了各方面的广泛关注。然而,指导理论和实践研究的物流学学科体系至今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致使物流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还没有真正研究清楚,物流学学科的本质还没有被全面揭示出来,进而直接导致了人们对物流认识的偏差。
2.2新兴的物流学呼唤建立自己的学科体系
物流学理论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物流概念、物流技术和物流模式,产生了许多传统学科无法解释的问题,带来了传统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这就必然要求建立起物流学学科。通过理论研究,我们越来越认识到,物流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是由管理学、经济学、工学和理学等相互交叉形成的新兴学科;物流学学科有着自己的理论体系和研究内容;作为一个学科,物流学有着自己的学科体系。从物流学理论研究出发产生的建立物流学学科体系的需求,是学科发展的必然。
2.3物流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学科体系的支撑
为适应物流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深入,社会和经济发展各对层次物流人才需求的急速增长,目前我国物流教育正在快速发展(见下表),从2001年仅有一所高校招收物流专业,到2003年9月已有47所高校在办物流专业。但是,我们的同仁中仍在对有关物流的学科专业的内涵进行着讨论。例如,对物流工程,有的定义为“从系统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称为物流系统工程,简称为物流工程”,有的定义为“物流工程是从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有的定义为“物流工程是指在物流管理中,从物流系统整体出发,把物流和信息融为一体看作一个系统,把生产、流通和消费全过程看作是一个整体,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物流系统规划、管理和控制,选择最低的物流费用、高的物流效率、好的顾客服务,达到提高社会经济效益和企业经济效益的综合组织管理活动过程。”这样,就从方法论、工学、管理学三个角度对同一概念产生了三种定义。物流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学科体系的支撑,试想,在这种内涵混乱的情况下,必然产生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的问题,而这个问题正是由于物流学学科体系的不明确产生的。
近三年我国招生物流专业的高等学校数
专业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物流管理
1
7
37
物流工程
2
10
2.4物流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对今后学科的调整和完善会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目前我国的物流学学科体系正在建立过程中。由于受管理体制条块分割、分业管理等问题的影响,我国物流业呈现一个分散的状况,再加上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物流教育条块分割的状况也未得到彻底的改变。因此,各学科专业的研究领域、研究目标、研究的重点不明确。新设的物流工程和物流管理等专业,在很大程度上是原来某一物流相关学科的转型,使物流学学科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因此,目前迫切需要对物流学学科体系进行构建,以期对今后物流学学科体系的调整和不断完善起到指导作用。
3.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设计方法
学科是指学术的分类,是指一定的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学科发展历史表明,一个学科的成熟将要引发这个学科与相关学科的集成。对于在一定层次和高度已经认识清楚的事物,人们将会在更高的层次上来认识。物流学学科的发展也是这样的。以前人们所认识的重点是物流各要素所组成的这些学科。目前我们认识到,这些学科必需进行集成才能达到更大规模的优化,而这个更大规模的范围就是物流学学科的研究范围。
研究物流的目的是要有效地管理控制物流的全过程,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前提下,使其消耗的总费用最小,因此,经济指标是衡量物流系统的基本尺度。研究物流学必然涉及经济学的有关内容,特别是近代兴起的技术经济学和数量经济学都和物流研究有密切关系。在对作为物流要素的对象物的研究中,以及对对象物产生时间维和空间维物理性变化的方法、手段的研究中,又涉及到工程技术科学的许多领域。在运输技术、仓储技术、搬运和包装技术中融合了机械、电器自动化等学科的成果。对物流系统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必须以数学特别是应用数学、运筹学等为基础,也要以电子计算机作为手段来实现分析和控制的目的,这些都是物流学的研究范畴。综上所述,物流学可以说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或是管理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
鉴于此,我们对物流学学科体系的构建提出以下两种设计方法,供大家讨论和完善。
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第一种设计方法:
将物流学作为管理学学科门类下的一个一级学科,物流学下面进一步分为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三个二级学科。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这种意见见表1。
学科门类
一级学科
二级学科
管理学
物流学
物流管理
物流工程
物流经济
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第二种设计方法:
在管理学学科门类下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中设立一个二级学科——物流管理工程,该二级学科下可设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等多个研究方向。将物流经济作为经济学学科门类中应用经济学下产业经济学二级学科的一个研究方向。这种设计方法可鼓励多学科共同研究物流问题。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这种意见见表2。
学科门类
一级学科
二级学科
研究方向
管理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
物流管理工程
物流管理
物流工程
供应链管理
物流系统分析
等等
经济学
应用经济学
产业经济学
物流经济
等等
在上面两种设计方法中,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基本构成都是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三个子学科,有必要对这三个子学科作一分析。
3.1物流管理
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对物流的定义为:“高效、低成本地将原材料、在制品、产成品等由始发地向消费地进行储存和流动,并对与之相关的信息流进行规划、实施和控制,以满足用户需求的过程。”西方物流(LOGISTICS)理论强调物流学科研究的重点就是对物流系统的管理。在我国,物流管理学科应该作为国内物流学的重点子学科进行研究。
物流活动是由物流组织来完成的,而“管理是一切组织的根本”。企业的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物流业务的具体运作、物流过程的控制、物流效益的考核与评估等都是管理,需要管理理论的指导。物流与许多的管理学专业有关,如工程管理、工商管理、信息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但物流管理学科有着自己的研究范围。
(1)物流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可以概括为:同现代生产经营、科技、经济、社会等发展相适应的物流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和工具。
(2)物流管理学科的内涵
物流管理研究的对象是物流系统,它是由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物质资料(物品)的运动构成。物流管理研究的核心是社会经济活动中物品实体运动的客观规律,它包括物品运动的时间及时性、路径合理性、速度的经济性以及物品运动过程中的停滞和相关形质变化的必要性等。物流管理学科是研究以经济效益为目标,运用现代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手段来分析处理物流活动,设计建立物流系统,以及对物流问题进行决策的科学。因此,物流管理学科必须以经济学、管理学、运筹学为基础,以网络化的电子信息技术为支撑。
(3)物流管理学科的目标
物流管理学科的目标概述为: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的方法与科技成就,阐明和揭示物流管理活动的规律,发展物流管理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提高物流过程的运作效率。该学科作为一个专业,培养具备坚实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理论方法、管理数学及计算机应用等基础理论;掌握物流系统分析、物流管理方法等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物流计划、预测、决策、经营、管理等工作能力的专门人才。
(4)物流管理学科的特点
物流管理学科具有理论与应用并重的特点,将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应用于物流管理实践领域,通过分析宏观和微观物流发展的规律,研究发展适合宏观管理和企业管理特点的新的物流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
(5)物流管理学科研究的意义
物流管理实际是对物流活动的管理,通过这一管理使物品得以合理配置和运动,但是,“物流”或“物流系统”作为概念所反映的物质实体是“物”而不是“人”。物品是企业构成的三个基本要素之一,它的运动不仅存在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中,而且还由于它的运动,使社会经济主体之间形成供应链。科学地进行物流管理,不仅可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还可消除或缓解经济主体之间联结点上的矛盾。
3.2物流工程
“物流工程”是一个技术含量很高的学科。大型的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一般都是高度自动化的物流设施,建设前需要大量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分析和工程设计,建成后需要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维护和管理;物流的载体——运输车辆、自动立体仓库、装卸搬运设施的建设等,也需要进行科学的规划和设计。物流系统分析、设计、实施都涉及大量的工程和技术,因此“物流工程”涉及到工学的许多学科方向,如机械、建筑、电子、信息、材料、交通运输等等。
在众多的理论研究中,“物流工程”有多种含义(见本文第一部分)。我们认为,“从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是真正意义上的物流工程,国家也是把物流工程划在了工学学科门类下。
(1)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多目标决策的、复杂的动态物流系统,主要从工程角度研究上述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2)物流工程学科的内涵
物流工程学科主要是对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实施与管理的全过程进行研究。设施设计是工程的灵魂,规划设计是物流系统优劣的先决条件。物流工程为物流系统提供了软件和硬件平台。一个良好的物流系统不能仅留在规划阶段,需要通过具体的工程建设来实现,物流工程的实施过程就是完成整个系统的硬件设计、制造、安装、调试等过程,同时也需要规划软件的功能。在进行物流系统分析、设计和实现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其经济性指标,又要考虑技术上的先进性、科学性。因此,物流工程学科主要是以工学学科作为其理论基础的,它既是技术学科,也有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的渗透。
(3)物流工程学科的目标
物流工程学科的目标概述为:运用工学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根据物流系统的基本要求,对复杂物流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和实施,以提高物流技术水平,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
(4)物流工程学科的特点
物流工程学科具备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的特征。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方法,不仅要运用自然科学中常用的科学逻辑推理和逻辑计算,同时,也常采用对系统进行模型化、仿真与分析的方法。研究中常采用定量计算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
(5)物流工程学科的意义
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意义主要在于培养一批具有工科背景的物流人才。物流业的发展需要大批掌握物流工程同时掌握管理方面坚实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能够熟练运用现代物流工程理论、系统规划设计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具备独立从事大型物流工程项目规划、实施、管理等工作能力的专门技术人才。
3.3物流经济
物流学科研究大量的物流资源优化配置、物流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宏观物流产业的发展与增长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靠的是经济学理论,包括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理论在物流研究中的具体应用。
日本行政管理厅统计审议会对物流的定义是:“物的流通是与商品的物理性流动相关联的经济活动,包括物资流通和情报流通。物资流通由运输、保管、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以及运输基础设施活动组成。”日本的物流定义中强调了物流是一种经济活动,物流在日本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从经济学科的角度,研究物流经济问题无疑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1)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经济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物流产业的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问题。
(2)物流经济学科的内涵
物流经济学科应以宏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中国宏观物流问题的关注为基础,以深度分析宏观物流发展趋势及宏观物流产业发展政策为特色,致力于探索和建立经济发展中的宏观物流理论体系;同时应关注微观物流经济的研究,研究重点集中在与企业问题有关的物流企业制度、物流项目评估、物流市场需求预测等政策和理论问题上。
(3)物流经济学科的目标
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目标为:研究物流产业发展政策及其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关系,对物流业发展提出决策建议,成为有关决策部门和企业的思想库和参谋部;加强物流经济理论体系建设并与国际物流经济学科接轨。
(4)物流经济学科的特点
物流经济学科同样具备多学科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的特征。相关学科有运输经济、物流管理、物流工程、技术经济、信息经济和会计学等。该学科的特点就是要紧密结合物流业改革和发展的要求,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宏观和微观的物流发展问题进行理论探讨。
(5)物流经济学科研究的意义
物流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物流不仅是国民经济的动脉系统,同时对实现资源配置具有重要的作用。物流还以本身的宏观效益支持国民经济的运行,改善国民经济的运行方式和结构,促使其优化。特定条件下,物流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一个新的物流产业可以有效改善我国产业结构。因此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必将促使国民经济向更加合理的、协调的方向发展。
4.对物流学学科体系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的相关建议
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物流人才的培养应该满足多样化的需求。物流学学科的设置应立足于培养复合型物流人才。按照这一思路,对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建设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提出如下几点相关建议:
(1)保留现有某些按物流环节设置的物流类专业。这类专业有交通运输、油气储运工程、包装工程等,它们既是按物流环节设置的专业,也分属不同的行业。这些专业都有他的特定的领域适用性,不一定要全盘改造成为物流工程专业。
(2)尽快构建和完善物流学学科体系,进一步明确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等学科专业的内涵。
(3)加强高校、学术团体、企业之间的交流,对物流学学科体系问题进行不断的探讨,逐渐深化,,在适当的时候向国家提出调整学科专业目录的建议。
主要参考文献:
[1]丁俊发,现代物流与中国经济发展,首届中国物流学会年会,2002,R
[2]何明珂,物流系统论,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M
[3]宋伟刚,物流工程及其应用,机械工业
出版社,2003,M
[关键词]商品混凝土;优化策略;混凝土配送
中图分类号:TP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5-0158-01
我国建筑业在改革开放的步伐下,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和发展,也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商品混凝土在规模不断扩大的建筑工程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它在城市建设及发展中也有重要地位。调查表明:60%的商品混凝土都用于房屋建设,其余的大部分几乎都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因此,商品混凝土在20多年的生存历史中,其行业从小到大、从混乱管理到管理的规范化一步一步发展至今,和我国甚至全球的产业财富都密切相连。如今,我国经济发展促进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建筑中的新理念对商品混凝土的发展和创新也有促进作用。
一、 商品混凝土配送的相关理论概述
(一) 商品混凝土的概念
商品混凝土是有强度等级,且能用于商业的一种把集料运用胶凝材料相互集结形成的复合工程材料。我们常用的水泥混凝土就是把砂石这种集料与水为胶凝材料按比例搅拌、成型、养护而得到的。
混凝土在我国的使用量最大,很多的多层框架和建筑中都会用到混凝土作为结构。很多高层住宅的结构也是砌体和混凝土相互混合;包括电视塔、筒仓在内的一些特殊构筑物同样使用混凝土。另外,高架桥、铁路、工业建筑等工程中都会用到混凝土结构。混凝土在不断深入的改革开放形势下的应用会越来越广泛。
(二) 配送的概念
配送是一种综合并且比较特殊的活动形式,是指企业在适宜的经济范围内,按照订单要求,对商品挑选、加工、包装后,采用合理的配送方案,准时把商品送到客户指定地点。配送让物流和商流密切相连,含有物流和商流这两种活动。
商品混凝土在其配送中,一般是对品种多样的混凝土商品进行大批量且距离较短的位移。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配送作为比较新颖的物流方式在不断变革发展的物流业中逐渐时兴起来。混凝土要想在市场竞争中保持竞争优势,企业就要最大限度的满足市场需求。为了及时供应和满足需求,企业就要在及时供应生产物资的情况下,优化商品混凝土的配送策略,让客户享受更完美的服务[1]。
二、 实现商品混凝土配送优化的各种途径
我国现在配送商品混凝土的都是独立经营的物流企业,搅拌站、施工单位和配送企业之间缺少共同合作,致使配送企业有较强的区域性,施工现场也缺少和配送企业之间的交流沟通。这不但影响施工企业应享的服务质量,对于配送企业来说,也影响其盈利能力。所以,我们要以施工企业和配送企业双赢为目的,实现配送优化途径。
(一) 整合商品混凝土市场
我国的商品混凝土企业都是独立经营的小规模企业,企业竞争导致出货量相差较大;搅拌配送等设备得不到有效利用;商品混凝土厂建造过多;工厂工作人员过多等问题,这就让商品混凝土企业的资源造成浪费,同时,国家能源资源也有很大损失。
我国认识到商品混凝土的配送中心非常重要时,就通过较大物流企业吞并经营不好的小搅拌站;采用行政干预手段收购规模较小的配送企业的方式进行整合商品混凝土市场,整合生产资源,降低企业相关产能利用率,以致混凝土生产以及物流企业增加盈利能力。
(二) 建立混凝土行业数据库
我国目前的混凝土行业还没有建立数据库,配送商品混凝土工作都是工作人员根据经验配送。没有共享和积累混凝土数据的意识,致使政府缺少调控商品混凝土的数据依据。企业也由于缺少发展战略依据,造成决策时出现错误,因此,行业数据库必须建立。
在网络盛行的信息化时代,我们可以运用网络建立混凝土行业数据库,让施工企业和配送企业实现资源共享,促进两企业间的交流沟通。通过建立商品混凝土信息网,让配送企业了解需求信息,以致科学合理安排商品混凝土的配送及车辆调度工作。
(三) 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在商品混凝土配送中的应用包括GIS地理信息系统和GPS导航定位系统。利用定位系统可以全程监控配送动态过程,了解搅拌车的卸料及配送情况,确保及时修正发生的问题。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和配送路况及时间共同建立数据库,能够选取较好的配送方案,提高调度效率,增加配送效率。
(四) 信息共享与三方协同
信息交流在商品混凝土配送中有重要作用,施工单位对混凝土的需求及混凝土企业的供料信息都离不开信心的交流,要想提高配送企业的盈利能力和配送企业的服务质量,我们就需要建立商品混凝土配送中心供需信息系统,确保施工企业和配送单位有效的信息交流;建立配送企业服务过程中的合理补救预警,防止服务失误导致更大的问题发生;加强配送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客户服务管理,促使配送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以上策略可以促进施工单位、混凝土搅拌站和配送中心的三方协同,实现企业之间互利共赢。
(五) 优化配送路径
优化配送路径是商品混凝土配送中相对重要的部分。商品混凝土配送优化实际上应把搅拌车的配送路径优化包含在内。搅拌站或配送中心到施工现场之间不同的商品混凝土运输路径对运输成本都有很大影响。所以,科学合理的选择商品混凝土时间快、路程短的配送路径既能降低配送成本,合理优化配送路径,还能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2]。
三、 商品混凝土配送的各种优化策略研究
(一) 分析商品混凝土配送的中心选址优化策略
在物流系统中,战略意义较强的商品混凝土配送中心选址属于投资决策问题,决定着商品混凝土这个行业的商品流通和物流合理化的社会效益。所以,搅拌站或商品混凝土场的位置选择非常重要,因为资源分布、运输条件、需求状况等的影响,导致配送中心选址的不同方案带来不一样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我们在选址时要以商品混凝土的最低配送成本为原则,结合建设配送中心的各种费用、交通状况、地质条件等影响因素,选择最科学合理的商品混凝土的配送中心位置。
(二) 商品混凝土配送的中心车辆调度优化策略
商品混凝土的有关车辆调度问题是对软时间窗和硬时间窗进行整体综合考虑的事情。严格控制施工现场的时间浇注间隔,才能避免工程项目质量受影响。对于硬时间窗而言,搅拌车要在运送时间的最大约束范围内做完发车到卸料的全部工作。而对于软时间窗,搅拌车可以有片刻缓冲时间,若在客户要求的时间之前到达,搅拌车就会因为等待卸料降低其利用率,那么等待的时间会受到处罚;若在要求时间之后到达,也会受到成本惩罚,软时间窗在建立模型时要把约束条件转换成和成本相关的惩罚条件[3]。
四、结语
综上所述,商品混凝土选择合理的配送中心以及对车辆有效的调度既可以提高服务质量,降低企业建设成本,还能让企业的利润实现最大化。本文就是以施工企业和配送中心的共同利益为中心,对施工现场严格约束施工时间,确保混凝土质量及施工进度。
参考文献
[1] 梁娃,郭君.商品混凝土配送中心选址优化策略[J].企业导报,2013,(4):80-81.
一般由项目背景、项目概要、市场分析、项目策略、产品线规划、销量预测及价格定位、主要性能参数、工程更改范围、物料成本分析、项目投资、项目计划、财务分析、提请批准事项等组成。1)项目背景主要分析项目实施的原因、必要性及目前项目进展状态。2)项目概要主要包含产品代号、投产时间、生命周期、总销量预计、总投资、产品生产地点、物料成本目标、财务分析等主要指标概述。3)市场分析主要分析产品的细分市场定位、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竞争车型及格局、目标客户群;产品竞争力、市场机会、市场营销策略等。4)项目策略包含产品策略、制造策略和采购策略。产品策略是明确产品开发主体、技术来源、技术水平、销售市场等;制造策略是明确从冲压到总装四大工艺的通过性分析、冲压自制件数量、焊接生产线设计理念、涂装及总装生产线建设原则等;采购策略是明确零部件、模具开发、关键设备等供应商选择原则。5)产品线规划为该平台各车型的车身样式、内外饰特征、发动机及变速器配置、排放标准、生命周期等。6)销量预测及价格定位是产品生命周期内全系车型销量预测、竞争车型与本产品的价格对比及优劣分析。7)主要性能参数为竞争车型与本产品的各项参数对比:车型尺寸、整备质量、动力总成配置、燃油经济性、法规要求、安全星级、性能目标等。8)工程更改范围是明确本产品为全新开发还是在某产品基础上进行更改,如果为更改产品,需明确更改的内容。9)物料成本是明确本产品的物料成本目标及对标分析。10)项目投资包含投资明细及总投资估算、资金来源、对标分析等,分资本性及费用性。11)项目计划主要为项目建议书、项目启动、验证数据、第一辆集成车完成、产品工艺验证、非售车、可售车、批量生产等项目关键节点。12)财务分析主要包含净销售收入、边际成本、边际贡献、结构成本、净收益、净现值、内部报筹率、盈亏平衡点、投资回收期、对标分析、如项目运营失败对公司影响等。13)提请决策事项是基于项目要求及以上各项分析,提请董事会批准项目实施及投资。
2生产能力建设类项目
一般由项目背景、中长期规划目标及分阶段实施计划、政策法规、建设策略、平面布局、物流路线、项目投资、项目计划、财务分析、提请决策事项等组成。1)项目背景、项目投资、财务分析、提请决策事项与产品开发类项目的内容类似。2)中长期规划目标及分阶段实施计划主要分析未来5年内规划的能力总体情况、实施地点、周期、步骤、能力损失或增加分析、目前状态及目标。3)政策法规主要分析涉及本项目能力建设相关的国家及地方政策法规要求、项目实施潜在风险评估及应对方案等。4)建设策略主要包含项目建设原则、产能及生产产品规划、产品通过性、建设质量标准、人机工程、生产班次、运行效率、安全环保消防目标等。5)平面布局为项目的车间及生产线、零部件及整车分配中心、公用站房及道路、职工停车场、办公区等平面布置方案。6)物流路线分与项目有关所有零部件供货及整车发运的厂外物流、供应商直供件及零部件分配中心分装件到车间线旁的厂内物流。包含物流路线、物流量、主要物流时段、物流频次、道路压力等。7)项目计划主要为公司及政府对项目的审批、关键供应商定点、项目设计及建设、安装、调试、试生产、生产爬坡等项目关键节点。
3报告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