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个体经济的发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__区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宏观环境及现状
进入新世纪以来,党和国家对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党的十六大报告第一次积极评价了非公有制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和活跃市场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并系统阐述了非公制经济的基本方针和政策:“两个毫不动摇和一个统一”,即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进而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党和国家又提出了要“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把非公有制经济作为生产力的力量来评价,明确指出:“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并进一步提出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方向,即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这样,党和国家为个体、私营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理论条件。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面临新的历史机遇,新一轮的跨越式发展是时不待我,不进则退。
近年来,区委、区府为推动经济的发展,提出了“重工活贸、强农兴旅、城乡并举、富民兴区”的发展总思路,__区个体、私营经济由此得到了快速发展的契机。从企业数量上讲,__区个体、私营经济在全部企业中已占具了绝对多数。就其性质而言,__区个体户、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是主体,是普通群众依靠自身力量实现小康的基本形式;私营经济中的股份制经济是民营经济发展的高级形态,它是一种混合经济,具有资本社会化的明显特征,也是我区私营经济发展的方向。总之,个体、私营经济作为“民本经济”,已成为千万老百姓通过自主创业而从事的经济事业,是发展生产力、解放生产力的经济,是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承担者,是人民群众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是创造社会财富的基本源泉。因此,大力鼓励和发展以个体、私营经济为主的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我区实现“十一五”规划的经济目标,促进我区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保障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的重要措施。研究我区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状况,发现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影响因素,探讨加速我区个体、私营经济良性、快速发展的措施,对于实现我区经济腾飞,具有巨大的现实与长远意义。
二、__区个体、私营经济的特点
1、数量多,规模小
据调查,截止20__年底,我区缴纳国税的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共计4885户,占全区纳税总户数的83.23。其中个体工商户4626户,占纳税总户数的78.82,私营企业259户,占纳税总户数的4.41。虽然数量占具了绝对多数,但由于其中个体工商户又占大多数,企业相对较少,因此整个个体、私营经济的总量在全区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占得不高。以20__年“两税”收入为例,江阳区全年“两税”收入为9155万元,个体“两税”收入为766万元占8.37,私营企业“两税”收入为942万元占10.29,个体、私营企业加起来还不到“两税”收入的20。而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个体、私营企业税收一般都占整个收入总量的30以上,有的甚至能达到50,差距十分明显。被调查的个体、私营企业还普遍存在创建时间短,企业规模较小,生产方式单一,发展缓慢等问题,只有少部分注册资金达到一定规模的企业能够通过自身“造血”机能发展壮大,大部分个体、私营企业都由于先天不足,淘汰更新率高。
2、区域分布集中
__区由于地域较广,所属十几个乡镇街道的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差距较大,企业的地域分布较为集中。总的说来市区(中心半岛)发展好,乡镇差;离市区近的乡镇发展好,较远的发展差。而在两次调增增值税起征点后,有的乡镇个体集贸税收就几乎没有了。从调查的259户私营企业来看,其中区本级的有140户占54.05,蓝田(包括茜草、邻玉两镇)有86户占33.21,其余的十几个乡镇总共才有33户仅占12.74。
3、产业结构较单一
__经济历来主要有三大支柱:白酒、化工、机械制造。由于历史文化传统的根植性,__区个体、私营经济主要由传统产业衍生而来,其企业主要由关键企业带动而产生。加上__区位处城区,流通业发达,商贸企业也是个体、私营经济的支柱。以调查的259户私营企业为例,其中制造业160户占61.78,批发零售业72户占27.8,水、电、煤等资源企业3户占1.16,农林牧渔业4户占1.54,其他行业20户占7.72。制造、商贸企业占具了私营企业的近90。至20__年底,在4626户个体户中,批发零售业3470户占75.01,制造业875户占18.92,商贸、制造业更是占具了近95。总体而言,个体、私营经济产业结构高度集中。
4、资本来源渠道单一
个体、私营经济的特点就是经营方式灵活,注重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确保对企业的控制
权和对利润的最大占有,因此大部分私营企业在经营理念上都不愿与他人联营或向他人借贷。再加上现在银行对私营企业和个人贷款条件的种种制约,私营企业的融资环境较困难,造成其资本来源渠道单一。从调查的259户私营企业看,私营独资企业有205家占79.15,私营合伙企业13家占5.02,私营有限责任公司41家占15.83。其资本来源渠道绝大多数是利用自有资金,与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发展方向不相适应,也制约了企业的更进一步发展。5、个体、私营经济增长贡献不明显
“十五”期间我区私营经济增长较快,但由于基数低,经济贡献的绝对量仍不够大。20__年私营企业纳税共371万元,到20__年就达943万元,五年纳税共增长254.18,年均增长达50.84。但由于国家政策因素影响(两次提高个体税收的起征点,使纳税个体户锐减近70,说明我区个体工商户经营规模较小),个体经济所贡献的财力比重略有降低。20__年个体纳税达1696万元(包括个人利息所得税495万元),到20__年为1660万元(包括个人利息所得税894万元)。
三、__区个体、私营经济存在的问题
1、管理不规范。
从调查情况看,我区私营企业大部分与现代化企业制度要求相距甚远。有限责任公司仅占六分之一,没有一家股份制企业,大部分企业投资者、经营者合一,企业管理制度不健全,产权不明晰,责任不清楚,家族式管理普遍,家长式作风盛行,决策缺乏科学化。虽然规模较小的家庭式企业并不等于必须实行家长式管理。但由于创业者并不一定就是最佳的管理者,企业规模较小的优秀管理者并不一定能管好大型企业。因此,个体、私企要发展壮大必须从制度入手进行分清产权和责任,从管理入手加强人力资源、财务、质量、市场等基础性管理。
2、融资困难。
个体、私营企业融资难是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这当中既有外部因素,也有企业内部原因。一是金融机构的信贷差别对待不同所有制企业。贷款难就成为私企融资的最直接的体现。二是民间资金缺少规范的融通渠道,而民间借贷风险大、成本高,也让很多私企望而却步。三是股票、公司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门槛过高,手续繁杂,耗时过长,致使大多数中小企业难以利用资本市场筹集发展资金。四是信用担保体系尚未形成构架,担保机构少,品种单一,制度不完善,造成企业寻保难。五是部分个体、私企缺乏诚信,加之个人、企业信用信息征集与评价体系缺失,造成金融机构对其“惜贷”的现象。
3、产业升级困难较大。
由于我区多是规模小、档次低的中小私营企业,多数企业产品科技含量较低,生产设备工艺落后,劳动生产力低下,企业生产成本较高,且缺乏市场竞争力和长远的发展规划,只能走仿制的路子,或生产低档产品,形不成名牌企业和拳头产品。特别是我区酒类企业十分明显,由于有“泸州老窖”这一大品牌,许多小酒厂都靠生产其下游低端产品“过日子”或摸仿老窖打“球”,而一旦老窖打个“喷嚏”,许多企业就得倒闭。
4、政府服务体系还不健全
政府职能上还需进一步转变,从体制上改变监管过多服务过少的现象。政府部门在对个体、私营企业的支撑上还存在许多制约因素:一是还存在歧视性政策。在行业准人方面还存在对个体私企的诸多限制,在土地征用、人才引进、信息的获取、户籍管理等方面仍存在不公平待遇。二是缺乏统一归口的宏观管理部门,对个体、私企存在多头管理,宏观管理体制不顺,统计口径不一。三是部分基层行政执法单位执法素质差、执法混乱,特别是对个体户、私营企业的诸多不合理收费现象没有得到根本性遏止。一些执法部门的基层站所,有名目繁多的收费或花样很多的摊派,不断翻新,什么换证费、检查费、报刊费、管理费、伸缩性很大的罚款以及各种“为难”行为等等,企业难以正常经营。
5、人才匮乏。
一是投资经营者的文化水平和素质偏低。个体、私营企业的发展受投资经营者素质的影响最大,特别是在我区私营独资企业占多数的情况下,投资经营者的思想观念、创新能力、管理能力、对所从事行业的熟悉程度等都决定了私营企业的经营好坏。但从调查情况看,我区个体、私营企业投资经营者的文化素质都不高,虽然大多都是从事自己熟悉的行业,但由于个人的局限性及资金、技术的限制,大多都是对我区传统产业的重复投资,对新兴产业、高科技、高技术产业涉及不多。二是专业技术人才、专业管理人才十分缺乏。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要选人用人,但个人为了发展更要选择企业。个体、私营企业由于自身实力所限,加上地处西南内地,高素质的专业技术、管理人才,特别是那些能“画龙点睛”的关键人才难以引进和留住。
四、大力发展个体、私营企业所应采取的对策
1、高度重视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
党的十六大指出:民营经济与国有经济一样都是我国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承担者,为社会主义市场体制改革和经济增长提供了有效保证和持久活力。我区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对__区经济建设也做出了巨大贡献。一是对财政收入的贡献。20__年,我区个体、私营经济缴纳国税收入共计1709万元,占全部财政收入的7.17。二是对繁荣市场、消除短缺经济的贡献。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从1999年以来,我国民营经济中的个体私营经济完成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已经基本占到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50左右。三是对社会发展和稳定做贡献。个体、私营企业是吸纳城乡劳动力,带动老百姓脱贫致富的重要渠道。而且目前再就业的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中大部分都在个体私营企业里工作。社会的发展和稳定离不开个体私营企业的发展。总之,个体、私营经济在我区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政府部门必须在观念上高度重视,利用自身优势,在发展方向、目标、步骤、措施上制定出即期计划和长远规划,从政策、资金、信息等方面大力扶持个体、私营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2、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主要是在政策上扶持。表现在:首先,营造有利于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硬环境”。政府要根据区域经济的特点,结合区域经济现状,在坚持民营化、中小化、特色化的基础上加强规划,引导培育个体、私营企业集群化,大力推进工业园区建设和个体集市建设,使之成为个体私企的孵化器和都市工业的集聚地。政府
还要大力进行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交通、能源、劳动力条件,使各种资源的流通更加通畅、便捷。其次,优化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软环境”。要因地制宜地制定适用于我区个体、私营企业的政策法规,在市场准入、经营许可证和生产许可证发放、原材料和能源采购方面体现个体、私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同等的机会与条件,要制定合法、合理的财税金融政策,积极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壮大,并坚持政策前后的一致性和公平性,绝不能掺杂其他因素搞个别特殊化,为企业营造一个公平的、规范的经营环境和社会环境。3、鼓励技术创新,促进产业提升
针对个体、私营企业整体规模偏小、管理水平偏低、产业结构趋同和技术水平较低的先天性缺陷,积极引入先进的企业制度,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从国有、外资等多方面引进资金、技术,发展科技含量高的产业,争创名牌,促进产业升级,形成较强的竞争力。为鼓励个体、私营企业创新创业,可以主要由政府出资成立科技发展创新基金会,从各行各业挑选专家级人员组成委员会,专门面向中、小企业负责审批资助一些创新项目或定期科技创新信息。这样可以为那些有“金点子”、有创研能力的个人提供发展机会,为那些有技术、有产品、有市场的私营企业提供资金援助,更可以成为个体、私营企业发展壮大的“助推器”。
4、加大扶持力度,拓宽融资渠道
资金不足是制约个体私企发展的重要因素。国有商业银行对民营企业的融资要求,不论企业和项目如何,大多都因为防范风险而较少介入。因此各级政府要加大扶持和引导力度,积极鼓励银行进一步优化中、小企业的信用评级制度和贷款审核体系,适当放宽低风险信贷品种的审批条件;要逐步消除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歧视,在企业上市、发债、兼并、收购等直接融资方面给民营企业以支持;要总结经验,发展中小企业担保基金,研究创立风险投资基金,开启股票二板市场,为私营企业直接、间接融资拓宽渠道;各类金融机构特别是地方商业银行还要根据当地企业发展状况创新信贷业务,满足私营企业不同类型的融资需求,为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壮大营造宽松的金融环境。
5、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和完善个体、私营企业服务体系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最近的一份研究报告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能源利用效率有了很大提高,万元GDP能耗由1980年的7.98吨标准煤降到了2003年的2.6吨标准煤,下降了近2/3。正是由于这个进步,中国用能源消费翻一番支撑了GDP翻两番。我们在看到这个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中国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的巨大差距和能源短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制约等问题的严重性。例如,中国每创造1美元GDP所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4.3倍、德国和法国的7.7倍、日本的11.5倍。中国的GDP不到世界GDP的4%,但是石油和煤的消耗却分别占7.4%和31%。当然,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而且正在工业化的过程之中,能源消耗比发达国家相对高一些是不难理解的。但是,当前这个问题已经到了制约经济增长的地步。去年以来,虽然电、煤、钢材等主要能源和原材料生产增长迅猛,但是消费量增长更快,有19个省区市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拉闸限电。由于国内资源供应存在明显的缺口,进口数量大幅增加,价格大幅上涨,国内铁路运输和港口紧张。目前中国已成为煤炭、钢铁、铜等世界第一消费大国和石油、电力第二消费大国。能源问题不仅制约了中国国民经济在当前一个时期内的正常发展,从战略上看也是制约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一个瓶颈。正如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马凯在《人民日报》上撰文指出的,未来20年,如果不解决能源问题,现有的能源结构和生产方式很难支持国民经济翻两番的目标。中国已经成为一个石油进口大国。2003年中国自己原油的产量大约是1.7亿吨,进口将近1亿吨,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石油进口量还会逐年上升。能源战略学者们预计,到2030年中国的石油进口量将与美国目前的石油进口量相当。成为石油进口大国,不仅是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挑战,同时也给中国的国家安全问题提出了新的课题。能源问题是一个综合战略问题,应该从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上来解决这个问题。
1、引入绿色增长统计方法。现在的GDP统计不能完全反映自然与环境之间的平衡,它将质量好的和坏的产出一视同仁地计算在国民财富之中,将不可再生的能源和生态环境看成是自由财富。中国科学院的一份研究表明,1985年至2000年的15年是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期,GDP年均增长率为8.7%。但如果扣除损失成本和生态赤字,即自然部分的虚数和人文部分的虚数后,这期间中国的“真实国民财富”仅为名义财富的78.2%。这意味着,过去15年中国GDP的实际年均增长率只有6.5%。当然对这种统计方法还有不同意见,但是不少国家和国际组织已经在按照传统方法统计GDP的同时,也同时平行地采用这种方法。这样做有利于加强全社会对节约能源,保护资源和环境的绿色增长意识。
2、在调整经济结构上狠下工夫,使中国的经济真正向高效、节能结构转变,尤其是要在发展能源消耗少、附加价值高的第三产业方面多努力。在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中,第三产业的比重只有30%左右,这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而且也大大低于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要争取用10年左右的时间,将这个比重提高到世界平均水平上(联合国发表的世界发展指标,2003年世界平均水平大约为50%左右),然后再向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靠近。
3、建立和加强战略石油储备。战略石油储备是石油消费国应付石油危机的最重要手段,所以西方国家都把建立石油战略储备作为保障石油供应安全的首要战略。美、日是建立战略石油储备最早、储备量最多的国家,美国战略石油储备的目标是5.8亿桶,可供300天使用;日本拥有可供160多天使用的石油储备。显然,战略石油储备已超出一般商业周转库存的意义。它不仅具有保障供应、减少风险、稳定价格的作用,更着眼于石油的政治后果,力图使本国在国际政治的风云变幻和激烈竞争中站稳脚跟,取得主动,避免受制于人。
4、实行节能和开发新能源并举的方针。中国应该采取包括控制高耗能产品、引进节能技术和采纳体现节能原则的价格政策等在内的综合节能措施,通过5到10年的努力,使节能工作有一个全面的突破。与此同时,国家还应该在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上发挥更加积极的指导作用。新能源开发,不仅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技术发展水平,更是关系到占领未来能源利用制高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措施。中国在本世纪头20年的能源开发战略之一,应该尽量使能源结构“多元化”,大力开发水电、核电以及太阳能、生物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以赢得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发展替代能源,不仅可以减少中国能源系统的脆弱性,而且可以保证在未来的国际能源产业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中国的可再生能源资源基础雄厚,却因为成本高、规模小、缺乏激励政策而发展滞后。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除了可以初步替代化石燃料的远期目标外,近期可以解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边远和农村地区的用能问题。
二、中国银行系统的股份制改造问题
中国银行系统长期存在经营效率不高、资本充足率低下、坏账率高企不下等问题。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并为日后的危机埋下了伏笔。高盛公司在其2002年12月的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贷款比率接近40%,是亚洲之最糟糕者,从当前中国银行业的发展趋势看,中国的银行体系最值得担心的倒不是类似东南亚金融危机中东南亚国家的银行业所出现的摧枯拉朽般的例闭风潮,最应当担心的倒是像日本的金融体系那样,因为迟迟不实施彻底的金融改革,不仅使得银行体系一蹶不振,而且还严重制约了日本经济的复苏和增长潜力的发挥。姑且不论国际上对中国银行业的评价是否危言耸听,单是在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银行业自身所暴露出的问题就已经足令我们警觉。拿资产质量来说,到2003年9月底,已实行五级分类的银行不良贷款率平均为18.74%,其中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高达21.38%,而股份制商业银行为8.4%,外资银行则仅为4.26%。这样的现状,不仅不利于这四家银行自身的发展,还隐藏着很大的金融风险。中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承诺,在2007年将允许国际大银行在中国境内全面享受国民待遇。如果中国不能加快解决其现有的银行坏账等问题,国际大银行进入后,将会迅速争夺高质量的银行客户和储户。这样一来,中国的国有银行将面临灾难性的后果。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中央政府已经对加快银行业改革进行了部署,并且向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进行了注资。目前这两家银行实施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试点已经全面展开。在这两家银行先行一步的基础上,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的注资和股份制改造工作也将于2006和2007年进行。这两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实施股份制改造的核心是要办成真正的商业银行,主要内容是:按照现代商业银行要求,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和严明的内部权责制度,形成良好的财务约束和内在风险防范机制,同时要进行相应的财务重组,加快处置不良资产、充实资本金,建立良好的财务基础和严格的财务标准。通过股份制改造,使试点银行成为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和效益良好的现代金融企业。
针对中行和建行两家试点银行目前的财务状况,国务院已经动用450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等为其补充资本金。不同于通常使用国家财政直接注资国有银行,动用外汇储备一则可以减少中国外汇储备迅速增加之风险,提高中国外汇储备的使用效率;二则可以减少财政注资方式在法律政策上的障碍。因为,如果通过财政注资的方式,就得列入政府财政预算,经过各种程序的讨论通过,在法律程序上是比较困难与复杂的。而以外汇储备的注资方式,不仅完全是国务院行使的权责范围,而且注资后,国家外汇资产总量没有发生变化,只是一部分外汇储备变为国家对中行、建行所持有的股份。也就是说,这种注资方式完全绕开了法律上的障碍。新注入的450亿美元外汇储备,是作为两大行的资本金投入而注入两大银行的。为管理好这部分资产,经国务院批准,依法注册成立了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负责向试点银行注资,并作为出资人,督促银行落实各项改革措施,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力争股权资产获得有竞争力的投资回报和分红收益。此次注资使两家国有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分别达到8.01%和10.08%,达到了巴塞尔协议所规定的8%的标准。
中央政府针对银行业采取的注资和股份制改造的措施是完全必要的,但是应该汲取6年前对银行注资失败的教训。1998年国家曾经用发行30年长期国债的方式为四大国有银行补充了2700亿元资本金。设计方案时按照1997年底各行的风险资产规模,令其资本充足率达到8%的法定标准,计算了注资需求,并确定了注资方案。但是,随着资产规模连年扩大,资本充足率逐年下降,四大国有银行的体制却没有实质性进展。
此次使用外汇储备注资能否做到安全、增值,取决于国有商业银行改革能否藉此机会取得实质性进展,即两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能否实施股份制改造,办成真正的商业银行。尤其要在注资之后,重点关注五个方面的问题:
1、资本充足率的可持续性问题。注资之后,即使大规模核销不良资产,在适当补充次级资本之后,国有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在当年保持在8%是有可能的。但是,考虑到国有银行的资产扩张速度,每年都以20%、30%甚至更高的速度进行,国有银行的盈利能力预计不会显著高于2003年这样经济快速增长的年份,因而在注资之后不长的时间内,国有银行就可能再次面临资本金不足的问题。此时,国有银行的可能选择,或者是上市,或者是寻求新的股票发行的机会,或者是收缩自身的业务。如果要实行严格的资本充足率约束,那么,在商业银行的业务结构不太可能明显改进的条件下,业务的收缩就难以避免。
2、银行不良资产处理进程中的监督制约机制问题。1998年国有银行剥离不良资产13000亿元,为了清理这些不良资产,专门成立了4家资产管理公司,预计进行为期10年的清理工作,尽管资产管理公司付出了相当大的努力,但是进展并不如预期的那么乐观。反观这一次注资行动,也会相应伴随相当大规模的不良资产清理,而目前中行和建行都宣称在不长的时间内寻求上市,如果在上市之前大规模地清理、核销不良资产,可能会形成突击清理核销不良资产的,这期间必须建立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
3、对不良资产的状况进行充分的信息披露问题。此次动用庞大的资源用于国有银行核销不良资产,实质上动用的是公共资源来为历史形成的不良资产“买单”,其理论基础是因为国有银行承担了改革的成本。那么,对于这些即将由公共资源买单的不良资产,就应当进行充分的信息披露,加强公众的监督。实际上,国有银行不良资产的形成,在时间段上主要是1992―1993年、1997―1998年等几个经济周期波动较为剧烈的时期,地区分布上以广东、海南等地区最为突出。对于这些时段、这些地区的不良资产,是否归结为承担改革的成本还有待观察。
4、注资之后的国有银行是否有合格的股东的问题。目前,中行和建行的股权由中央汇金公司持有,那么,汇金公司是不是一个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符合现代公司治理要求的股东,值得关注。例如,汇金公司是否有足够的约束和激励来监督这两家银行的运营,是否有足够的决策机制来保证汇金公司行使股东挑选经营者等的权力,如何考核汇金公司的经营业绩等等。目前看来,汇金公司的职能类似于新加坡动用储备进行投资的国家投资公司,但是实际上新加坡的国家投资公司的投资效率是比较低的,并不是值得仿效和学习的样板。
5、大规模核销和注资之后的商业银行是否能够保持较低不良资产记录的问题。在中银香港重组上市过程中,海外投资者最为关心的,并不是动用了多少资源来冲销和剥离不良资产,也不是聘用了多么著名的投资银行,而是关心银行内部是否建立了足够的风险管理机制来防范新的不良资产的大规模发生。因此,要想赢得投资者的信任就必须在风险管理政策与流程方面作出切实而显著的改进。
三、建立现代化的和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保障体系问题
社会保障问题,不仅仅涉及到1.4亿多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还涉及到8亿多适龄劳动人口;不仅仅是一个社会安定问题,同时对建立一个高效率的劳动力市场和完善的资本市场有着重要意义。过去10年来,中国成功地启动了社会保障制度的根本性变革。以社会统筹、个人账户和自愿养老金为“三个支柱”的社会保障体系已具雏形。如果设计和管理得当,这三个部分将能够互相补充和加强,为未来数十年中国养老金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一个基本构架。但是,在贯彻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是:管理结构分割;覆盖面狭窄造成了财务困难;社会保险系统不完整;由于社会统筹部分长期存在赤字,地方政府便经常挪用个人账户的缴费来填补,从而造成了个人账户“空转”;此外,为个人账户投资提供服务的资本市场也尚未成熟。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问题可能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赤字的继续增加会要求越来越多的财政补贴,个人账户空转和其他系统性的问题将进一步损害整个制度的信用,从而使贯彻各项社会保障政策、扩大覆盖面越来越困难。为此,建议中央政府在四个方面进一步改进社会保障、尤其是养老金体系的工作。
1、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社会保障的两个重要目标是实现收入再分配和分散风险,而实行大范围的社会统筹是保证这两个目标的关键。中国现在的养老金制度名义上以省为单位,实际上常常是市、县各自为政。现在应该向世界绝大多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做法靠拢,尽快实行全国范围内的统筹。应该由中央政府在养老金缴费和待遇方面制定全国统一的规则。虽然应该允许各地区在待遇标准上存在差异,以适应价格水平和生活水平的差别,但是这种差异不应该妨碍养老金权利全国范围内的转移和劳动力的流动。同时应该建立一个全国性的养老金缴费和发放的管理系统。这个系统的一个基本要素是跟踪个人账户信息的全国性数据库。只有这样才能培育一个全国性的劳动市场,并且防止地方从全国统筹基金中任意地支付当地的退休金。全国性的养老金管理系统是中央政府的一部分,因此它的费用应该列入中央预算。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都应由这个系统进行管理。
2、改进和落实个人养老金账户。建立个人账户的方案是为了提高国民储蓄率和完善养老金系统,但是这个方案在绝大多数地区都流于形式,应该迅速扭转这种情况。当前有两个方法来改进和落实个人账户:一是通过发行政府债券来充实个人账户资金;二是通过国际上最近的一个新的养老金方式,即采用养老金缴费名义账户的方法来解决个人账户问题。它的做法是:每个人都通过逐年缴费在名义账户里增加信用,养老金管理部门每年在他们的账户里再加上按照预定利率决定的利息收入。这样,每个人在退休时都能得到根据他们注入的资金精算而成的一定数目的养老金。这个方法在瑞典、意大利和波兰都已经有了成功的经验。实行这个方法,不用增加中央财政的负担,同时风险较少。
3、转国有资产充实社保基金。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正处在一个变形的过程中。旧体制遗留下来了许多问题,其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对现有退休人员和很快就要进入退休年龄的人员,国家有着支付他们养老金的义务。这个义务构成了当前养老金体制的一个“隐性债务”。这个隐性债务应该由国家通过向社保基金划转资产的方式偿还。划转国有股充实社保基金具有两个方面的潜在优势:能够减少对政府财政补贴的要求(2003年为540亿元)并改进养老金系统的财务状况;只要社保基金持有这些股份并且依靠红利来支付养老金,它就有可能像一个战略持股人那样,通过公司监理、投票权和在董事会拥有席位等途径,来维护包括要求合理水平的红利在内的所有者的权利。在许多国家,养老基金作为长期战略持股人在监督公司运作和改善治理结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正如当初智利通过建立强制性个人账户来促进股市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一样,中国的社保基金介入公司治理将给包括改进立法和管理等在内的企业改革进程带来更大的推动力。在划转部分国有股之后,由于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仍将继续是国有企业的大股东,所以国资委和社保基金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互相补充。
一、发展不均衡
建国初期,甘孜州个体私营经济还有一定数量,此后受客观环境的影响,到1978年减少到只有23户47人。改革开放以后,甘孜州个体私营经济又得到了逐步恢复与发展。但总体来看,发展速度很慢,个体工商户发展不稳定,与全国平均增长水平相比存在较大差距,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从1988年到1998年10年之间,甘孜州个体工商户年均增长速度为6%,个体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年均增长速度为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1998年相比,2001年个体工商户还减少了882家,负增长7%。
从总量情况看,甘孜州的个体私营经济总量少,规模小。到2001年,甘孜州18个县共有个体工商户11686家,私营企业435家,见下表2。
2001年,甘孜州GDP为275671万元,从业人员51万人,个体工商户产值及从业人员分别占全州的9%和4%;私营企业产值及从业人员分别占全州的1.7%和0.6%,全部个体私营经济产值及从业人员分别为占全州的10.8%和4.5%。而在我国东部一些地区,个体私营经济的产值已经占到了GDP的60%以上,就业人数也占到了2/3左右。可以看出,甘孜州个体私营经济无论在数量上还是生产规模上都很小,与东部地区存在较大差距。甘孜州个体私营经济的行业分布结构也不合理,大部分分布在运输与商贸餐饮行业,农牧业中微乎其微。2001年对主要行业个体私营经济的统计表明:第一产业类的经营户61户,仅占0.65%,第二产业类经营户为572户,占6.08%,第三产业类的经营户,占93.8%。第三产业的经营户主要集中在商品流通、餐饮和交通运输行业;个体私营经营解决的就业人数也是第三产业类最多,占了77.6%,而第一产业类仅占0.99%;第一产业类的销售收入为153万元,第二产业类为3307万元,第三产业类为21927万元。可以看出:一、二产业少,三产业经营户多,第三产业的个体私营经济的贡献最大,农牧业中个体私营经济的贡献最小。
从全州的空间范围上看,康东片区个体私营企业发展较快于康北和康南片区,户数占整个甘孜藏区的46.5%,作为甘孜藏区首府的康定县就集中了349户私营企业,而康南和康北分别占28.7%和24.8%。康南6县中就有4个县没有私营企业,康北8个县中3个县没有私营企业。可见,甘孜州私营经济的空间分布呈现不均衡的状态。
从民族结构上看,甘孜州个体私营经济的民族结构也不均衡。1994年对66户个体工商户的问卷调查表明,其中汉族54户,藏族8户,回族和白族4户。据2002年对8家优秀私营企业抽样调查表明,4家藏族企业平均注册资本为495万元,其中最高的注册资本为800万元,而4家汉族企业平均注册资本为1686万元,最高为4500万元;4家藏族私营企业的净资产平均为797万元,汉族私营企业平均为3145万元。可以看出,藏族企业所占比重和资产规模均低于汉族企业。
二、制约因素
制约甘孜州个体私营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1、区域市场发育程度低。甘孜州大部分为高原山区地形,传统上就是一个农牧业大区。广大农牧民散居于各地,交通条件差,劳动分工水平低,缺乏专业化生产,商品交换关系也就极少发生,市场发育水平到目前仍然极低,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本地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也不利于外地资本的进入。
2、收入和资本积累水平低。甘孜州90万人口中,农村人口就占了78万人。2002年,全州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只有908元,制约了城镇和乡村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的形成和发展。在城镇,个体工商户的经营性收入除去各种开支后也所剩无几,资本的积累进程十分缓慢,制约了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的经营规模和经营层次。
3、金融信贷因素的制约。甘孜州目前经营性金融组织只有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非公有制经济融资渠道狭窄。全州有75%的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感到资金不足,普遍存在贷款难的问题。而金融组织对非公有制经济主体的信贷支持极为有限,许多金融组织出现大量存差。2001年甘孜州存款余额为40亿元,贷款余额为15亿元多,存贷差额为24亿元多,这部分资金往往又通过多种渠道回流到了内地经济较发达的地区。
4、经营者队伍素质不高。个体私营经济从业人员大多属农牧民、无业居民和各行业下岗职工,文化水平低,素质差。这导致了从业人员经营素质和业务水平低,对市场和行业的未来变动趋势以及企业的发展方向难以把握。尤其是很多私营企业主,缺乏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意识,极大地制约了其自身的发展壮大。
5、地方政府行为因素的影响。首先,在政策制定方面,没有为个体私营经济提供一个公平的政策环境,尤其表现在税收政策和行业准入等方面缺乏对个体私营经济的合理引导。其次,在甘孜州各级政府部门中,部分人员观念落后,顾虑重重,不能放手支持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再次,个别部门或人员政策观念薄弱,甚至对个体私营业主巧设名目,吃、拿、卡、要。
此外,甘孜州属于民族地区,有着特殊的社会结构,其民族、人口、民风民俗、文化、宗教习俗等都不同于其他汉族地区,导致了发展环境较差,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
三、对策建议
针对甘孜州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以下思路和建议。
1、地方政府要加快制度创新,提高对个体私营经济的服务效率。
(1)加快行政管理制度和政策创新。在甘孜州个体私营经济的起步阶段,政府一方面要加快对过去遗留的不利于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制度和政策的清理,另一方面要尽快制定出一套有利于甘孜州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制度和政策,调动和激励群众尤其是藏族群众参与到经济活动中来。
(2)鼓励个体私营经济进入传统农业、旅游产业和高科技领域;支持个体私营经济兴办第三产业领域的咨询、信息、技术服务、旅游服务、项目评估、会计服务和为企业营销服务的服务业机构;鼓励和引导个体私营经济参与能源、交通、水利、生态环境治理等基础设施项目和市政工程项目的投资和经营。
(3)明确发展目标,强化政府服务职能,提高政府服务效率;大力引进企业所需的各种先进技术和专门人才,解决好个体私营企业职工的职称评定、社会保障等问题。
2、鼓励并支持个体私营经济成分参与国有企业的经营、改制、改组,鼓励私人和私营企业通过承包、租赁、参股、控股、兼并、收购、“还本租赁”、“还本承包”等形式,积极参与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的资产重组;允许私营企业以知识产权、注册商标和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参股、控股国有中小企业,推动公有制经济的产权结构调整,盘活国有资产。
3、加快城镇体系建设,培育区域市场体系,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条件。生态移民、旅游开发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以小城镇为经济中心,积聚人气,提高消费水平,扩大消费规模,形成初步的集镇市场、加快建立甘孜州区域市场体系;在推动商品市场发展的同时,逐步建立多种要素市场,并形成有效的市场调节机制。
4、改善甘孜州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金融环境,努力解决其发展的资金问题。
(1)在现有的金融组织不足的情况下,积极引入其他金融机构或者组建其他地方性金融组织,形成多元化的金融服务体制,把民间资金集中起来,形成地方金融市场。
(2)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要积极转变经营观念,调整经营方向和结构,创新信贷工具和信贷方式,增加面向本地个体私营经济的信贷资产业务,允许用房屋、机器、设备、土地使用权、有价证券以及自筹资金达到50%以上的在建项目作抵押,允许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依法相互担保和联合担保。
一、2012年一季度,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将实现较快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呈下滑态势,我区经济将呈下行趋稳态势
(一)地区生产总值一季度同比将增长13.3%左右
2011年,受国内经济增长放缓等因素影响,我区地区生产总值季度增速从上半年开始呈现下行趋势,降幅逐季扩大(见图1)。全区宏观预警指数由2011年11月的31点逐月回落至今年2月份的26点,继续在正常区域回调(见图2)。
我区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国内市场。2012年全国经济增长目标下调为7.5%,低于上年实际增速1.7个百分点,国内有关研究机构预测一季度经济增长8.4%,较2011年回落0.8个百分点,这也意味着我区经济增速也将继续延续上年下行态势。另外,从我区先行指数走势看,先行指数从2011年4月份开始逐步下降,10月份到达谷底后开始回升。根据我区先行指数领先于经济发展趋势6-10个月的经验判断,今年一季度我区经济下行态势将愈加明朗,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3.3%左右,上半年同比增长14%左右,三季度经济将稳步回升,增长15%左右,全年经济将保持14%左右(见图3)。
(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一季度将同比增长16%左右
我区工业预警指数从2011年8月份的正常区域逐步调整为今年前2个月的偏冷区域,工业下行趋势明显(见图4)。今年前2个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6%(见图5),较去年同期回落2.6个百分点,在全国的位次由去年的第12位下降为第19位。
尽管受国内市场需求下降、我区工业企业利润下滑等影响,但总体看,促进我区工业增长的利好因素较多。
一是制造业发展势头良好。去年以来,我区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步伐加快,制造业对工业经济的推动作用增强,60个制造业产业集群实现的销售收入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的1/3,其中,化学、装备制造工业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提高了7.3个百分点。今年前2个月,制造业增速明显快于传统产业,其中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汽车制造业、专业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速分别快于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1.3个、38.6个和27.8个百分点。新型煤化工示范工程加快推进,风电装机稳步扩大,云计算产业开始起步,制造业和新兴产业对全区工业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将逐步显现。国家加快铁路建设,将带动铁轨、薄板等冶金产品生产较快增长。
二是东部盟市工业发展步伐加快。前2个月,除锡林郭勒盟外,其它四盟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速均高于全区平均水平,其中兴安盟、呼伦贝尔市分别以28.5%、26.9%的增速位居全区第1位、第2位。随着产业体系的不断健全、基础设施逐步完善,蒙东对全区工业经济的支撑力将进一步加强。
三是中小工业企业对于全区工业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有所加强。2011年,在国家出台一系列促进中小企业经营发展政策的推动下,我区深入开展了“促进中小企业政策落实年”活动,全区4200户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21%。今年前2个月,全国中小企业PMI指数分别回升到52%和55.2%,结束长达8个月50%以下的低位运行局面,显示小企业发展形势稳定向好。在此形势下,我区中小企业对于全区工业经济的贡献将逐步提高,从而进一步提高全区工业增长的稳定性。
综上分析,预计今年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将同比增长16%左右。
(三)固定资产投资一季度将同比增长28%左右
我区固定资产投资预警指数从2011年2月份开始逐步回调,所处状态由去年的偏冷区域逐步调整为今年的趋冷区域,呈现缓慢上行态势(见图6)。今年前2个月,50万元以上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1.3%,高于上年同期22.4个百分点(见图8)。分产业看,在制造业、采矿业投资的拉动作用下,第二产业投资增速同比提高67.9个百分点;制造业、采矿业同比分别提高101.5个百分点、32.7个百分点;受去年农田水利建设投资基数较大等因素影响,第一产业投资同比下降70.4个百分点。
初步判断,推动今年我区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利好因素较多。一是自治区工业重点建设项目年内投资1678亿元,比2011年1109.3亿元多569亿元。工业投资是我区投资的主体,工业投资规模的扩大,将带动一季度整体投资增长。二是2012年国家计划安排铁路建设投资5000亿元,我区力争完成呼张客运专线、呼准鄂铁路项目、东乌与包西联络线和锡二铁路等铁路建设330亿元,加上全区交通建设计划完成投资500亿元,开工建设霍林郭勒、阿拉善通勤机场,将拉动交通基础设施投资较快增长。三是今年我区计划新建各类保障性住房27.77万套,投资约426亿元,将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商品房投资下降带来的缺口,从而拉动整体投资增长。
综上分析,预计今年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将同比增长28%左右。
[关键词] 县域 市管县 省直管县 体制改革
县域经济是以县(市)级行政区划规定的范围为管理对象,以发展本地经济为宗旨的经济,是具有区域性、层次性、开放性特点的经济系统,是一个功能相对完备和健全的经济单元,是一个县(市)范围内的经济的总和,是区域经济的概念之一。县域经济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其经济活动内容的广泛性、综合性和丰富性。县域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区域经济,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和能动性,是功能较为完整的综合性经济体系。党的十六大首次把“壮大县域经济”作为一项重要任务鲜明地提了出来,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县域经济的发展空间广阔,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可以说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需要,是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由之路。县级经济对国家政治的稳定、政权的巩固、经济的发展、小康的进程等都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一、市管县体制的由来与存在的问题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实行地改市、市管县体制。这种管理体制是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延续而来,强调中心城市对省级行政的产物。市管县出现的直接原因是为了保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任务的落实。另外,由于当时农村以农业为主,交通和通讯不发达、行政辐射的面积有限,需要中心城市对县、乡进行面对面的指导和管理。从历史观点和中国国情分析,市管县体制有其有利一面,特别表现在某些市管县政府与市场力量等合力推动了中心城市的经济发展,并解决了一地两府的矛盾。但对城乡分治的二元经济格局的转变、城乡资源的整合和城乡社会协调发展却带来了一定的负面效应。严格地说,市管县的地级市政府是城市政府,它凭借政治资源优势弱化了县(市)政府公共权力,并沿用传统的城市剥夺农村的方式维持农村依附城市的制度安排,进一步固化了城乡两种不同的社会发展模式。这种体制还人为地强化了中心城市对县(市)域经济的行政干预和人财物资源的索取,形成了城市与农村的不合理的竞争态势,使市县(市)关系紧张,与开放的市场经济背道而驰。同时,这种体制不仅增加了行政层次,拉长了行政距离,助长了、等级观念等不良作风,更为严重的是广大农民的民生之事得不到解决,人民群众不满意。长期以来,多数市管县的城市政府把经济建设强调到惟一的程度,把经济增长、投资增长作为硬指标硬任务,并作为官员、干部政绩考核的主要标准。一般而言,城市的经济增长决定某一区域的经济增长。城市与农村相比,农村除了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外,几乎没有其他可以用来创造收入的资本,而城市相对集聚了一切资源优势,增加投入且能在短期内形成国民收入,进而直接影响官员政绩。因此,市管县城市政府一般有很强烈的重城市、轻农村,重经济建设、轻社会发展的偏向。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官员任期制和干部年轻化的年龄约束,助长了政绩短期行为,更进一步强化了市管县体制下的城乡分治倾向。在这种政绩行为诱导下,市管县的城市政府统筹城乡发展有很大的难度。
二、省直管县的改革与县域经济发展
从全国百强县发展来看,这些百强县的发展有着内外的各种因素,分析这些因素对我们发展县域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些百强县发展的经验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突破传统市管县体制
2002年浙江入选中国百强县有26个,列全国之首,比第二位的江苏多9个。浙江之所以有这样的成绩,与浙江“省管县”的财政体制有关。从1994年以来,浙江实行省直管地同时直管县的模式,即“市县分治”,市只管区。地区一级财政只对省财政有结算关系,而且其预算内财政收入仅限于地级政府所在市,而与行政辖区内的县(市)没有对应的财政结算关系。预算内的财政结算,县(市)财政与省财政直接结算,对地级市没有上缴任务。少了地级市这一中间层级,避免了“市刮县”的现象,调动了县级党政干部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二是浙江给县(市)扩权。浙江省在实行“省管县”财政体制的基础上,按照“能放都放”的原则,除人事权外,把省、市两级政府经济管理权限的所有权都下放给县。权限下放,打破了计划经济时代很多经济权限按行政层次划分的束缚,有利于政策、制度执行的规范化,有利于优化投资软环境,促进了政府转变职能。2002年8月,浙江省委、省政府一举打破以往上级向下级“放权”采取的逐级让权的传统做法,省级政府行政部门绕开市级政府行政部门直接“放权”。全省共有17个经济强县(市)同时受到“扩权”的惠泽。“扩权”的范围包括12大类、313项具体的审批权限,几乎囊括了省市两级政府经济管理权限的所有方面,涉及计划、经贸、外经贸、国土资源、交通、建设等10多个政府部门。县里在经济管理权限上几乎和行政上级地级市“平起平坐”了。
2.深入实施工业立县战略,壮大县域经济实力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县域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从本质上讲,县域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工业化的过程,就是从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向现代经济社会结构转换的过程。全国百强县强在哪?一个共同的特征是工业相对发达。工业立县、工业强县战略,坚持抓项目建设,加快了县域经济规模扩张,大大增强了县域经济实力。许多经济强县的经验表明,工业发展快,县域经济才能发展快;工业强特别是骨干企业强,县域经济实力就强。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工业强县,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能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培植优势支柱产业和名牌产品。从全国看,县域经济就是特色经济,县域经济的实力来自特色所产生的竞争力。广东把发展壮大园区经济是提高县域工业聚集水平、培育新的增长点,实现集约发展的有效途径。县域工业发展一定进园区,不走“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污染老路。以资源引项目,以项目引资金,以存量引增量,采取园区招商、规划招商、重点项目招商、产业招商等方式,把乡镇企业、外来企业集聚到园区,保护环境,延长产业链,形成聚集型园区经济,推动形成簇群经济和块状经济。要求发展园区经济一定要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和地理条件确定园区的功能定位,选准位置,搞好规划,正确招商引资,做到边建园区、边招商、边发展,开发一片,建成一片,投产一片,见效一片,滚动式发展,防止盲目圈地,浪费资源。
3.县域经济的产业发展要从多样化转向特色化,使区域特色块状经济成为县域经济增长的支柱
寻找市场,按市场需要生产,多样化的产业和产品结构,是20世纪80年代浙江乡镇企业和县域经济起步阶段的特色。20世纪90年代以来,浙江把小城镇建设与专业市场、乡镇工业园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专业化分工、社会化协作的企业群和特色产业集聚区,有效地促进了县域产业从多样化转为特色化。特色块状经济的发展,孕育了相应的专业市场,达到了贸工一体化发展,以工兴贸、以场兴块,推进了二次创业的良好局面。像萧山、诸暨一样,浙江的绍兴、鄞州、慈溪、义乌等县市均有较好的特色块状经济。各地具有特色的块状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农村居民的收入,加快了农村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增强了县域经济的综合实力,极大地促进了浙江县域经济的高速发展。
4.坚持对外开放,借助外力求发展
县域内的资源是有限的。发展县域经济必须突破区域界限,在全省、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按市场经济规律配置资源,面向国际统筹规划,科学决策。加强与县外地区的经济联合与协作,才能加快了各种生产要素在县域内的集聚,促进县域经济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利用外资和吸引外资企业,拓宽自己的市场,离不开政府营造有利于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有序竞争的环境。世界500强有11家公司到顺德投资;有16家企业落户江苏太仓市。台湾十大笔记本电脑生产厂商已有6家落户江苏昆山,笔记本电脑出货量已占全球的四分之一。为此,我省一些县(市)要尽快走出政府建设资金不足――对市场主体规费过重――市场主体设立减少――政府建设资金来源更少的恶性怪圈,不断改善经济环境,加速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提高对外开放度。通过招商引资,可以加快本地资源、资产与外地资金、技术、人才的有机融合,带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5.坚持突出发展民营经济,不断增强县域经济活力
民营经济是县域最具活力的增长点。实践证明,哪个县民营经济发展快,那里的县域经济活力就强.经济规模膨胀就快。浙江省温州市在发展县域经济过程中,始终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壮大民营经济上.目前该市民营企业已发展到5万多家.其中注册资本超亿元的超过干家。去年民营经济总量达976亿元,占全市经济总量的80%以上,民营经济已成为温州经济的主体。只有把民营经济放在经济工作的突出位置,做大做强民营经济,才能带动带活县域经济。把民营经济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是壮大县域经济的重要基础。民营经济是集“民资、民智、民力”于一体的民本经济,是充满活力的经济,是植富于民的经济。浙江萧山区1万多家工业企业中,97%以上是民营企业;绍兴县工业结构以轻纺为主,企业结构以民营为主,工业销售的85%来自民营企业。因此只有转制搞活、放手发展、开放引进、发展壮大一批民营经济,并使其在县域经济中发挥主导作用,才能推动县域经济的快步发展。
6.通过城镇化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来实现
从1978年到1997年的20年中,浙江县域经济发展基本上是以农村工业化为主导。1998年,浙江针对城市化大大滞后于工业化的实际提出了加快实施城市化发展战略,浙江县域经济发展进入了以城市化来提升工业化的发展新阶段。县域城市化建设突破了以建制镇为重点的小城镇建设时期的局限性,开始以县城和中心镇建设为重点,提高县域城市化的水平。各地实施了一系列加快城市化进程的改革新举措,确立经营城市的新理念,运用市场机制的新手段,培育多元化的投资新主体,县域城市化建设取得了神奇的进展。如浙江的苍南县龙港镇,当初为五个小渔村,建设发展到今天已成了集聚了23万人口的经济发达,功能完善,设施齐全,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农民第一城”。以县城和中心镇建设为重点,城镇化提升了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形成层次分明、布局合理的城镇体系。努力培育二、三产业,增强城镇产业支撑。积极引导农村工业向小城镇集中。强化城市经营理念,不断提高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进一步完善劳务输出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加强农村劳动力实用技能培训,增强就业能力;规范劳务中介组织发展,建立通畅的劳务输出渠道。完善户籍管理、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等政策,维护进城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薄贵利:稳步推进省直管县体制[J].中国行政管理,20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