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小学语文;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作为开拓性的高智能思维活动,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小学阶段是学生思维能力、综合素养培养的基础阶段,小学语文教育作为小学教育中的“三大支柱之一”,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阅读教学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根本。因此,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已成为现今教育界、学者及相关人员关注的课题之一。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优势
创新思维是一种具有开拓性、发散性、创新意识的高智能思维活动[1]。创新思维是打造现代化创新型人才的核心基础,也是推动社会发展及建设的重要因素。它是在明确事物本质的基础上,实现的新的、建设性、创意性的想象,具有多种表现形式。
语文本质来源于生活以及对生活的创造,语文表达能力的高低可有效地反映人思维创新能力的强弱,语文阅读作为语文教学内容的基础内容,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2]。就小学语文阅读教材的内容而言,语文课文文章的选择与编排,在一定程度上是文质兼美、逐步推进的。学生通过阅读和学习过程中,可充分领略到文章作者的思维与情感活动,并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激发自身的创作性思维灵感。同时,学生在逐步学习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创造思维能力。以此同时,小学语文阅读教材的体裁形式的多样化,在一定程度上开拓了学生的思维视野,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创作性思维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可以说是有针对性的、循序渐进的培养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方法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具有其本身特有的优势,笔者通过自身的经验,对如何使其优势得以最大化的发挥,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探究得到以下几点方法。
1.构建良好的课堂氛围
实践证明,积极、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可有效的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表达的欲望。所以,教师要想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构建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必不可少的途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其一,时刻关心学生的个性发展,及时与学生进行友好、平等的沟通,用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感。其二,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所思所想,及时的给予鼓励和奖励,针对学生的错误观念及时并正确的给予纠正,从而提高学生敢于表现、勇于创造的精神。例如,教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时,经常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同时对于学生的回答给予直接性的评价“你回答的非常正确”、“你的想法真棒!”等,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勇气,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主学习能力
传统单一而呆板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思考和思维想象力。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主体意识的提高成为教学的新目标,而其主要目的在于学生创新性思维及综合素养的培养。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从而实现教学目标。例如,在阅读拓展训练教学时,教师通过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并问到“看到它你想到了什么?”。不同的学生说出了不一样的结果,有说想到了太阳、有说想到了苹果、有说想到了皮球、有说想到了企鹅等等,每当学生回答时教师都给予神态上的鼓励和言语的引导,从而得到了更多的答案。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有效的引导,注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与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3.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参与性
实践证明,学生课堂的参与性对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学生主动参与语文阅读教学活动,充分的发挥了其主体地位的作用,同时对知识的掌握、理解、创新、辩证、想象都有很大的提升。所以,教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的探知欲,激发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并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开拓。例如,教师在讲授《卖火柴的小女孩》时,首先让学生进行阅读,并在阅读的过程中提出思考问题“卖火柴的小女孩点燃了几根火柴?她都看到了什么?如果可以她还能看到什么?”学生在阅读后,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来进行思考,并回答。教师在适当的时候进行引导,从而得出最适宜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充分的带动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参与性,激发了学生的思考与想象能力,同时也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4.引导学生语文阅读学习的想象能力
“没有做不到事情,只有想不到的结果”我们身边的事物都是通过想象进而在实践中得以实现的[3]。所以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引导,从而提高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例如,教师在阅读教学时,根据教学内容收集相关的图片或关联的视频资料,让学生在对文章理解的同时,进行联想并让学生进行后续故事的编排,可以是故事的后续发展,也可是故事中其他人或事物的空白细节填充等。通过这种方法,激发并引导学生的现象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5.注重学生阅读过程中不同形式的思维培养
“多向性思维、类比思维、逆向思维、联想思维”是创新思维体现最多的表现形式,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分析,使学生对不同形式创新思维得到充分的理解和认知,有利于学生的多角度思维的养成,从而达到教学目的[4]。例如,教师在教授《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时,提出这样的问题“通过阅读这篇文章,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命名么?你的文章名字是什么?”,有的学生回答:“可以,我的题目是《白骨精三戏唐三藏》”有的同学生说是“我认为也可以是《唐僧三逃妖魔掌》”等。教师通过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让学生从多角度出发看待同一个主体,从而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模式。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问题情境或采用质疑、内容补白等教学法从类比思维、逆向思维、联想思维等方向对学生进行培训,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并通过营造积极、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语文阅读学习中开拓思维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进而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为现代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本友.文本与理解―语文阅读教学的哲学诠释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2.
[2]程丽.基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措施分析[J].科学中国人,2016,05:214.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整合;优势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当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教师必须充分发挥网络资源优势,为学生创造情境,激感,启迪思想,使他们通过直观、形象的图文资料,步入文本境界,感悟课文内容,达到既定的学习要求。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传统教学模式正在得到改变,代之而来的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各科教学。教师把现代信息技术引入课堂,尤其是语文课堂,学习内容情景交融,使得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多姿多彩,课堂气氛空前活跃,教学效果得以明显提高。
平时的教学实践和外出听课学习,使我深深地感受到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它独特的作用。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儿童的情感是易于被激起的,如果他们的认识活动能伴随着情感,那么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会更为丰富、更为深刻、也更为主动。如果教师的语言、情感、教学内容连同渲染的课堂气氛作用于儿童的心理,促使他们主动积极地投入到整个学习活动中,一定能达到儿童整体和谐发展的目的。现代信息技术无疑为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和最佳的视听觉效果。
如教学《可爱的草塘》这课时,可以利用悬念引入法。屏幕上出现草堂的美丽景色,教师提问:“同学们知道这么美丽的地方吗?你们想不想和老师一起去这里游览一番?”学生们肯定异口同声地回答:“想去!”这样的情景和提问的引入,大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产生了强烈的学习动机,对学习课文起到了良好的铺垫作用。又如教学《鸟的天堂》这课时,首先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在屏幕上展示几幅充满旺盛生命力的大榕树的画面,同时播放鸟儿婉转清脆的叫声。这时,一双双渴求的眼睛因视屏的精彩而亮丽、声情并茂的画面而流光溢彩,生趣盎然,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教师抓住这一契机,继而提问:“文中作者是如何描写大榕树的?为什么说它是‘鸟的天堂’呢?”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形象直观,突破难点。
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过程中的障碍就是我们教学的难点,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这一方面的功能,就能帮助学生解除语言理解及表达方面的困难,从而降低难度,使教学中的难点得以顺利突破。其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所起的画龙点睛的作用是借助其他教学手段难以达到的。《落花生》一课,理解父亲谈花生的两段话的意思是重点,特别是借花生说道理是难点,在教学中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优化组合来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重点和难点。
利用活动幻灯片:右上方是“落花生”图,形象地演映出落花生“矮矮地生长在地里,果实埋在泥土里,一定要挖出来才知道”的特点;右上方是“高挂枝头、鲜红嫩绿,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的苹果、石榴”;下面是活动文字片。在教学中,我让学生一边看图,一边听录音,一边品味文字意思,使声形结合、声画并举,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从图画形象上观察感知到同类植物的不同之处,从语言文字中品味出作者抓住事物的特点对比的写出两种事物本质的不同,从图文创设的意境中,从视听创设的感知中,学生自然品味出父亲将花生和苹果等作比较是为了突出花生“藏而不露”的特点,从而反映花生“谦逊朴实,不哗众取宠”的品质。同时让学生读读议议,使学生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发生共鸣,自然的悟出“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一哲理,文章借物喻理的难点迎刃而解。
三、高效促进,积累语言。
学生语文知识的丰富,语言能力的提高,需要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指导学生记忆,对语言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和储存,能起到培养语感,积累语言的重要作用。
一年级《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主要介绍了不同动物脚印的形状。一位教师制作了一群动物走过雪地留下脚印以后及各种动物分别走过雪地留下脚印的课件。首先在初步感知课文阶段,第一次演示课件,让学生对各种动物的脚印有初步的认识;在讲读课文阶段,教师又一次演示课件让学生对每一种动物脚印的形状有深刻的印象;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再次演示课件,让学生耳听音乐伴奏,眼看画面,口中背诵课文,深入地体味文章的美感;最后让学生边看课件,边进行动物脚印形状的练习。这四个教学环节既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又积累了学生的语言。
四、再现情境,发展语言。
语言的运用表达是评价学生语文能力的主要标志,在学生理解语言和积累语言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功用,以画面再现情境,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运用能力。
如在《卢沟桥的狮子》一文的教学中,有一段描述狮子形态的文字。学生对这一段描述的内容是极其陌生的,但教师此时可以充分发挥电教媒体的优势,边运用课件展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在学生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再次运用课件,屏幕上出现一幅幅画面:有蹲坐在石柱上的狮子,有低着头的狮子,有偎依在母狮子怀里的小狮子,有被大狮子按在地上的小狮子……在学生观察画面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练习说话。学生在观察画面时,已有经验储备,按照课文中的“有的……好像……有的……好像……有的……好像……”句式进行说话练习,这样一来,既加深了理解,激发了想象,又发展了语言,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
现代信息技术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教学手段,借助这一手段,可以促进教学思想和观念的转变,引起教学内容、方法、模式的更新,也形成师生角色的新转化。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善于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技术辅助教学,实现教懂、教准、教活、教精,使学生达到乐学、善学、勤学、活学,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地发展,使阅读教学进入最佳状态,从而推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的进程。
参考文献:
[1]张常伟.《试论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主要途径》[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10).
首先,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必要延伸。它能有效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由于课堂时间是有限的,课堂内的阅读也是有限的,在课内阅读中学生只是走过堂式的被动阅读,阅读具有更多的目的性,即为学阅读而阅读。教师在课内阅读中更多的是传授阅读方法。这种习得的阅读方法,学生只有在课外无限的阅读中加以运用、实践,方能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如果没有大量的课外阅读,学生的能力是很难得到提高的。
除了阅读方法外,通过课外阅读还能巩固在课内学过的字词,也能获得更多的新词,大大丰富了学生的词汇。在遇到新词时,通过上下文或查阅资料获得新词意思,也能提高解词的能力。
其次,加强课外阅读能增强学生见识,农村学生由于生长的环境相对封闭,见识少,从课外书上可见到自己不曾见识的事物,在写作时,不至于因为无知而无话可说:比如《我家的小档案》,学生不知如何下笔,很多学生是不知小档案为何物,更别说《我家的小档案》了。
第三,通过课外阅读不但可以了解很多不知的事物,还可以学得新的句型与写作章法,这句法与章法积累多了,在自己写作时就能加以变通与运用,从而提高了写作能力。
对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新语文课程标准》也作了明确规定:“5-6年级要拓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背诵优秀诗文60篇。”可见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相当比重,而农村学生几乎很少阅读,原因有客观的如办学条件差,社会家庭等因素,也有主观的,如对课外阅读不够重视,缺乏兴趣等。总的概括如下:
1、阅读兴趣不高。由于受家庭影响,没有形成一种读书的家庭氛围,好多学生读书积极性不高。虽然老师也有强调他们要多看课外书,但他们却因缺少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方法,囫囵吞枣,受益不深,因而感受不到课外阅读带给他们的快乐。
2、阅读环境不完善。好多学习生条件不具备。学校也没有开设课外阅读课,从而使学生的课外阅读受到限制。
针对小学生阅读的实际,当前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
1认真搞好阅读教学环境的完善
学校、家庭、社会都要积极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使每个学生都有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
1.1学校要完善。学校应多方集资逐步完善教学设施。每个农村小学应着力建起图书室。图书室是学生读物的主要来源,信息时代要求我们的学校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图书馆意识。提高学生利用图书馆查索工具找到所需信息和知识的能力,有了图书馆,可以组织学生上课外阅读指导课,这样让学生感受到图书馆是一个学习的乐园,是学习知识的好场所。
1.2家长要配合。通过家长会、家访向家长宣传课外阅读对丰富学生知识、开发智力、增长见识的重要意义。要求家长经常带孩子到书店、图书馆帮助孩子选择合适的书。一般而言,低年级学生以拼音读物为主,中高年级学生逐步过渡到纯文字,选择读物要做到:①内容健康,因为不好的阅读材料会误导学生。②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③类型要多样,古诗、儿歌、童话、寓言、历史故事、神话故事、科普知识等都应涉及,阅读面要广泛。除陪孩子购书外,家长还应多陪孩子一起读书,总之,家长要努力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
2采取恰当措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地探求知识,老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强、好胜心强的心理特点,通过多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2.1榜样激励。教师要经常向学生介绍伟人、科学家及身边成功人士是如何读书的,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的课外读书兴趣。革命导师马克思的一生都在书中度过的,他一生学习了几种语言,阅读了大量的国内外资料,将军看书时竟把墨水当酱油吃……古往今来,凡是对人类有所作为的人,无不是博览群书,勤奋学习的。
2.2好书引读。根据学生特点,教师可选择一些精彩画面的书给学生看,让学生猜猜里面写了什么。学生易被吸引,就会热情地阅读,还可选一些贴近孩子生活的读物让学生读,学生读来倍感亲切就会去读。这样可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3收获激情。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学习的愿望。”要经常召开读书汇报会,如利用早读,交流所摘录的好词佳句,举行朗读比赛,摘抄本展评,讲故事比赛等形式,让学生交流读书体验,教师要即使给学生鼓励,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读书情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获取知识,在博览群书中采集各种类型的信息材料,使学生逐渐把读书作为精神生活中不可少的内容。
3认真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在现实中,不少学生的课外阅读的效果不尽人意。主要是由于阅读方法不当,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广大教师和家长要互相配合加强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使学生善读书、增强课外阅读效果。
3.1要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习惯是在长期的阅读实践中渐渐形成的,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在培养天天阅读的习惯,这要求针对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选择适合的读书时间,不能想读就读,不想读就好几天不读,所读之书一旦选定就要读完,不能虎头蛇尾,半途而废,读书要一本一本地读,切忌粗枝大叶,而且每天的阅读量要适合自己,开始可以少读些,慢慢地就可增加阅读量。其次是要培养“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对书上的好词佳句,不理解的字词可以边读边用笔圈一圈、划一划,有感触时,也可以写一写。最后是作笔记的习惯,要引导学生摘抄好词佳句,精彩片段。
3.2要培养恰当的阅读方法。 曾有人这样指出:不同之书,应 区别对待,应读之书宜缓宜熟,应用之书宜速宜简。读书方法有多种:粗读、略读、精读、品读等。小学生背诵的古诗词、名人名言可品读,对一些报纸,信息资料可略读。小学生读书一般的程序是:先领略全文,把握主要内容,接着到各部分,理解词句,再到整体,领悟作者的写作思想与写作技巧。这些方法教师主要在课内阅读中加以培养。
课外阅读关键在于坚持,教师及家长要经常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执行情况,督促学生完成定时定量的阅读任务,只要持之以恒得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读书就会逐渐成为自觉行为。课外阅读将给孩子同样多的乐趣,将给孩子一个多彩的世界。参考文献
[1]石忠仁《教育原理》
关键词:语文教学 阅读教学
小学语文新课程中对小学阶段学生的阅读量进行了明确的规定,拓展了阅读范围。阅读教学是探究性学习模式的一种,让学生在对文学作品理解、感悟、鉴定与评价的过程中完成教学内容。小学语文教学中帮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培养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积累语文知识,训练阅读理解技能,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一、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是形成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基础,是母语教育的主要载体。《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丁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这段话全面、深刻地概括了阅读教学的基本目标:在阅读教学中体验情感、丰富积累、培养良好语感;在阅读教学中掌握阅读策略和阅读的多种方法;在阅读教学中增长知识、丰富文化积淀、丰实文化底蕴,提升文化品位;在阅读教学中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培养审美意识、提高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全的人格。阅读是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旨在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学生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提高阅读质量。阅读教学重视朗读和默读的训练;加强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以利于学生积累、体验、培养语感。阅读可以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小学阶段要求学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在教学中还应注意学生阅读时的心理卫生和用眼卫主。
二、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1.明确新课标的要求,改进教学理念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将语文阅读教学当做教师、学生与文本的联系与对话。在教学观念中,语文阅读教学不仅仅是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也不仅是教师阅读方法与知识技能的传授,而是为教师、学生、阅读文本三者提供一个纽带与桥梁,让三者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完成交互与影响的互动。传统的观念认为教学就是知识与技能传授的过程,教师与学生不可能充分沟通。而现代教学理念中,教学过程是活动的、变化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能力水平与兴趣爱好为基础,摒弃传统的固定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在教学中产生足够的兴趣。
2.个性化阅读模式,提高教学有效性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将语文阅读定义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改变了传统的教师指导教学模式,强调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个性感受。阅读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只有经过足够多的阅读沉淀,才能够有语感的产生,才能够充分理解文章的内容与语言的应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以教师的传授为主要内容,减少了学生阅读的内容。现代教学应当紧扣教材推荐相关读物,课外阅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推荐读物时,可以巧借课文内容,向学生推荐课外阅读书籍。
3.融合阅读与写作,增强阅读教学的效果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将阅读教学建立在学生积极主动进行活动的基础上,以主观情感与思维为核心,强化体验与理解过程,熏陶情感,启发思维。阅读教学效率提高的重点是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教学过程中将写作与阅读融合在一起,让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悟得到充分的延伸。阅读是写作的前提,写作过程中需要的大量信息与技巧都是由阅读进行训练的,没有阅读训练作为基础,就没有写作中源源不断的灵感与充足的素材。小学语文教学中需要从教材阅读中积累足够的写作素材,训练作文的写作方法,将阅读与写作融合起来,提高阅读理解的教学效果。
4.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提高课堂阅读的效率
多媒体教学方法具有形象、生动、直观的特点,教学过程中需要深入挖掘教材的内涵,利用多元化的教学资源,以多媒体为载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灵活生动的展现。音频与视频方式能够设定有效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对文章内容与思想境界充分理解,深刻感受文章的中心思想。
三、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师的范读是一种直观、形象的阅读指导。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深入解读和掌握教材,可在学生阅读前或学生阅读效果不理想的情况下,为学生范读一遍,将会起到很好的效果。特别是那些写景抒情的文章,教师更应该有感情地为学生范读一番,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被带入优美的情境中,有助于学生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及文字赏析能力。教师在范读时,要指导学生边听边用心思考,感受教师阅读的语速或语感,从而顺利进入文章的意境。
例如,在阅读《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时,有这样的段落“西北风呼呼地刮过树梢。紫貂和黑熊不得不躲进各自的洞里。紫貂捕到一只野兔当美餐,黑熊只好用舌头舔着自己又肥又厚的脚掌。”教师绘声绘色地范读之后,学生听出了紫貂得到美餐时的喜悦,黑熊舔自己脚掌的无奈,然后尝试着自己阅读,慢慢地就会读出文章的韵味。这样,不仅改善了教学方法,也有效地改变了学生在语文课堂的学习方式,整个过程中,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美感,阅读的兴趣也被激发了。
四、结束语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阅读教学所占的比重最大,所用的时间最多。阅读教学的效率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语文教学的质量,关系到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目标能否圆满实现。小学语文教学中核心教学内容是阅读理解,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以教材为中心,尽可能拓展语文教学资源,以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构建语文阅读理解的平台。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应用 策略
引言: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发展,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也在逐步的提高。但是,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依然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难以实现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不断优化教学目标,合理设计教学环节,创新教学方法,才能不断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才能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1]。下面我们主要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如何提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没有明确阅读教学的目标。在新课程的标准下,语文老师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往往过于追求营造课堂气氛,在语文课堂上对一些话题的铺垫和延伸过于繁多,因而出现了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主次不分、本末倒置的混乱现象,从而忽视了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优化和整合知识与技能目标。
2、没有坚持"以生为本"原则。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老师固然重要,但是学生才是学习的主要载体。许多语文老师对"以生为本"的认识不够到位,在课堂教学中依然是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交流互动太少,没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对知识的接受学习程度来推进课程,以至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率也比较低。
3、教师提问的方式不够正确。在语文教学中,不管采取什么方法进行教学,总伴随着一些问题。而课堂提问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要求,针对相关教学内容,设置一系列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思考或回答,以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课堂问题设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学习方法的掌握,从而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甚至会影响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学习兴趣等等。如果提问的问题过于具体化,每一个小知识点都以问题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学生只知道回答老师的问题而不是主动的思考问题。这样学生没有独立的思考空间,就会造成学生想问题的思维方式越来越局限、思路越来越狭窄。究其原因,是教师的提问方式不够正确。
4、没有及时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很好体现,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而今强调尊重赏识学生、以人为本,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主体地位得到了体现。但是在阅读课中,教师为了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总是以"很好"进行笼统评价,学生怎么回答都能得到老师的鼓励,以致学生误以为自己怎么说都是有道理的,只要说出来就是对的、是有创意的,这并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二、如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1、优化阅读教学目标,合理设计教学环节
在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根据单元和课堂阅读教学内容,认真分析教材中的阅读内容,深入研究各单元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准内容的结合点,准确的把握课堂阅读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以及阅读教学的目标,将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能力目标、情感目标以及认知目标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培养学生的的阅读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等,让学生在阅读的体验中更好的掌握学习方法和提升学习能力。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还应该根据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规律,合理的利用语文教学资源进行科学的教学方式的创新设计,是新课程背景下实现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有效性的重要环节。
2、开展自学交流合作,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在课前必须要做好精心的准备,设计整理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在阅读教学开展中,教师可以把阅读提纲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自学。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毕竟很有限,在"自学交流"这个环节,语文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个明确的说法,告诉他们应该自学什么内容,比如教材内容的背景、体裁以及着重要注意的问题等。
例:在学习《生命生命》时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有这样一个片段:师:同学们,现在请你们把第二段中自己认为最美的句子读给大家听,把快乐与大家分享,好吗?生1:我认为"冲破坚硬的外壳,在没有阳光......茁壮成长"这句话最令我感动!生2:你说得真好,我同意你的意见,香瓜子在艰苦的环境下不屈不挠、茁壮成长,的确令我们感动。师:同学们,你们真聪明,能从不同的角度体会到了生命的珍贵和香瓜子对生命的渴望。哪谁能用朗读的形式来表现香瓜子对生命的渴望呢?(一学生朗读)生1:你读得真不错,我也想读一读。师:你们俩读得真好,让老师感受到了香瓜子对生命的渴望!生2:老师,他们读得语气很美,我仿佛看到了香瓜子在恶劣的环境下屈壮成长的画面,我想和他们比一比。
3、激活阅读教学过程,提高有效性的核心。学以思为贵。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一定要注意多启发,多反问,不要包办代替,要鼓励他们想问题、提问题、钻研问题。另外要提倡学生合作学习,取长补短。"合作学习"就是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放手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寻找解决策略,教师所做的正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工作。在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中,学生要发言,要听取学生的意见,在评价中要当小老师。这样,学生参与的质和量都得到了提高,主体地位更加突出。
这样就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且教师也可以划定学习小组,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小组中巡回指导,尽量关注到每一位学生,这样才能真正使每一位学生学到更多的内容,进而才能达到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三、总结
总之,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开展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在日常教学中积极积累工作经验,不断创新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正确的、客观的看待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且积极的探索和研究一套普遍适用的语文课堂有效性阅读教学的策略,从而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范晓燕.美的真体验--浅析语文阅读中的美[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