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经济发展指数

经济发展指数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经济发展指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经济发展指数

经济发展指数范文第1篇

关键词:经济发展方式;幸福指数;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也是提升人民幸福指数的首要任务。只有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社会全面进步,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政治经济文化需求,中国经历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但也出现了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尤其是中国的经济发展方式已到了非调整不可的转折时期,也就是必须推动发展方式的重大转变,要在转变发展方式中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升人民的幸福指数。

一、经济发展是提升人民幸福指数的根本前提

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告诉我们,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物质财富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社会的发展首先决定于经济的发展。人民幸福与否,从根本上说决定于经济发展的总体进程。只有经济的充分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才有现实可能,提升人民幸福指数才有根本前提。虽然物质富裕不一定幸福,但贫困肯定幸福指数不高。历史事实证明,物质财富匮乏所造成的贫困,是造成社会发展不和谐的根本原因。由于物质资料的缺乏,根本满足不了社会所有成员的需求,人们为了维持基本生存条件,就会相互争夺生活必需品,社会就会处在严重的对抗和冲突之中,就会产生社会动荡,引起社会的不和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民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但现有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拥有物质财富的程度,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还不相适应,必须坚持把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努力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以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要防止因为强调各方面的全面发展而忽视经济发展在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不能放松。必须牢固树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战略思想,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当然,经济增长并不等于社会福祉。经济增长用GDP来衡量,而GDP仅是一个流量指标,并不反映一个社会财富的积累和福祉的提高。社会福祉则是一个存量指标,意味着经济增长过程中有形的和无形的财富的持续积累。它包括居民所能够使用的越来越多的社会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和由于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所带来的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等,甚至可以包括人的幸福感、满足度。

二、提升人民幸福指数要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幸福指数反映了经济发展的质量,经济平稳快速发展,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有利于社会财富稳步增加,有利于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有利于增强人们对经济发展前景的信心。没有持续而稳定的经济发展,就不会有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幸福感、满足度的增强,可见,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对于提高幸福指数至关重要。与一些国家相比,中国经济发展的福祉转化度较低。虽然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超过了一些发达国家,但是这些国家的民众从经济发展中所得到的福祉相比中国要高。由于经济高增长带来的社会福祉转化度一直很低,如果经济低增长,社会福祉就更低。因此,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一直是中国各级政府追求的主要目标之一;由于过分追求经济数量的增长,热衷于追求GDP,而轻视或忽视推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致使中国获取等量的GDP却需要耗费大大高于发达国家的资源和能源,经济发展已出现资源能耗“瓶颈”制约,可持续发展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为了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从过去那种单纯追求速度、盲目扩大数量的发展转变到数量和质量、速度和效益相统一的发展方式上来;必须把经济发展的重点放到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上,在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前提下保持经济快速发展。为此,要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优化经济结构。只有结构优化才能实现良性发展,而调结构需要调整产业结构、区域经济结构、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等。在调整产业结构中,要按照经济发展规律有序推进三次产业的演进升级;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调整方面,应把有效扩大内需作为第一拉动力,使内需成为推动经济平稳持续发展的最主要力量,并使内需、投资和出口发挥对经济增长的协同带动作用。

2.统筹协调发展。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3.注重社会公平,共享发展成果。在“让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的政策实施几十年后的今天,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这不仅是满足人民群众新期待的需要,也是促进社会各阶层和谐共处、扩大国内需求、释放发展潜力、保持发展连续性的必然要求。

三、可持续发展要求以人为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的背景是人类生存和发展受到威胁,首先关注的是人的生存和发展。其思想基础的核心要义是:人类是自然界无限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具体的发展形态,作为自然界这一无限发展的大系统的组成部分,人的世界是一个与自然相互依赖、相互竞争的有限发展系统。人类与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建立在人与自然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基础上,人类由此来获得自身发展的基本条件,人类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毁坏这些基本条件。只有在有限的发展条件下,人类运用科学的技术与手段去开发自然、保护自然,并通过竞争和协调机制,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永续共存,从而谋求自身的持续发展。

人的生存和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终极目标;同时,人的发展又是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可持续发展理论突出了人的主体地位,其实质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这与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是统一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终归结于人的全面发展,要在转变发展方式中推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落实好以人为本的根本要求。

1.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尊重和发挥好每一个社会成员的主体地位作用,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摆到经济社会全部工作的优先位置,在经济发展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使人们的物质生活不断提高,政治民主不断进步,文化生活不断丰富,思想道德和科技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人自身的政治、经济、文化、利益不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程度逐步提高。

经济发展指数范文第2篇

内容摘要:本文根据广东省2000~2009年的统计资料,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广东省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各子系统的综合发展指数,再采用模糊数学隶属度函数中的分布密度函数构建协调度计算公式,并求出基于经济系统的广东复合系统的协调指数。最后根据系统协调发展指数的动态分析,其结果呈现“U”型,即“优质协调-协调-优质协调”。

关键词:协调发展指数 复合系统 经济系统 主成分分析

当前,广东省正全力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正式提出“双转移”战略,着力推进珠三角地区相关产业加快向粤东西北地区转移,推进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和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升珠三角核心竞争力、带动粤东西北地区发展。因此,本文以经济系统为中心,深入分析和全面评价广东经济系统与人口系统、资源系统、环境系统之间的协调关系,这对于加速广东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综合发展指数评价模型与方法

(一)评价指标体系

广东省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是一个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具有非线性、动态性等特点。为全面真实地反映广东省系统协调发展状况,评价指标的选取必须具备相当的完备性和可行性。为此本文参考Omer(2008)所构建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针对广东省自身发展的基础和环境特点,以《广东统计年鉴》等文献资料为数据来源,搜集2000-2009年广东省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4个子系统的原始数据,构建指标体系列于表1。

(二)评价模型

由于复合系统涉及较多指标数量,本文评价各子系统的综合发展指数的过程中,运用SPSS软件的主成分分析法对多维变量进行降维,使降维后的变量能反映原变量绝大部分的信息,尽可能减少重叠信息的不良影响,克服变量之间的多重相关性。

首先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以避免量纲差异所产生的影响;构造相关系数矩阵;计算相关系数矩阵R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计算主成分;计算复合系统各个子系统的综合发展指数。本文将人口子系统、资源子系统、环境子系统和经济子系统的综合发展指数分别记为:Fp,Fr,Fev,Fec。本文利用SPSS16.0软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根据上述公式分别计算广东省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子系统的综合发展指数(如表2),该指数可以代表各子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

以经济系统为中心的协调指数

由于复合系统包含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4个子系统,因此,可持续发展状态协调函数既包括描述一个子系统对某一个子系统的状态协调函数,也包括各个子系统之间的状态协调函数。根据模糊数学建模方法,借用隶属度函数中的分布密度函数对协调度进行描述:

描述两个系统之间相互协调发展状况的状态协调函数U( i , j ) :

其中,,式中:U( i , j )表示i系统与j系统的协调发展指数;u( i / j )表示i系统对j系统的协调发展指数;u( j / i )表示i系统对j系统的协调发展指数;x表示i系统综合发展指数;x′表示j系统对i系统要求的综合发展协调值,通过对i系统和j系统的综合发展指数进行线性回归,得到关于j系统的拟合值;u2表示i系统综合发展指数的均方差。

上式表明,u( i / j )和u( j / i )的值越接近,i系统与j系统的协调发展指数U( i, j )就越大,说明两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程度越高;反之,u( i / j )和u( j / i )相差越大,说明两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程度越低。特别地,当u( i / j )和u( j / i )相等时,U( i, j )=1,说明两系统完全协调。

描述三系统之间相互协调发展状况的状态协调函数U( i, j,k ) :

,式中:U( i, j,k )表示i系统、j系统和k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指数;u( i / j,k )表示i系统对j系统和k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指数。

整个复合系统之间相互协调发展状况的状态协调函数U( i, j,m,n )。

式中:U( i, j,m,n )表示i系统、j系统、m系统和n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指数。

广东经济系统为中心的协调指数研究

通过对表2中各个系统的综合发展指数建立协调发展模型,再利用公式计算基于经济系统的两系统、三系统、四系统(整个复合系统)的协调发展指数,见表4、5、6。协调度等级划分如表3所示。

从表4可以看出:在2000~2009年间,经济与人口系统的协调发展指数较高,均为优质协调,这主要是由于两者的综合发展指数均呈现平稳发展趋势;资源系统在2000~2009年间,发生较大变化,在2000~2005年呈现平稳的增长趋势,然而在2006年大幅降低,此后又呈平稳增长趋势,导致了资源子系统综合发展指数曲线中奇异点的出现,同时也直接导致了“经济-资源”系统协调指数较低,仅2003年和2006年为优质协调,并且波动很大,且在2004年和2007年改变平稳趋势,转而下降;环境系统在2000~2009年间呈现平稳的发展态势,与经济系统综合发展指数趋势基本一致,因而两者协调发展指数较高,均为优质协调。

从表5可以看出,在2000~2009年间,“经济-人口-环境”协调得很好,基本保持在优质协调水平,这主要得益于广东经济、人口和环境的综合发展水平按时间序列基本呈现比较一致的上升趋势。然而在此期间,资源系统的发展过程发生了较大波动,这也直接导致了“经济-人口-资源”和“经济-资源-环境”系统的协调发展指数曲线出现奇异值,自然也就影响了它们的协调发展指数。

从表6可以得出,2000 ~2009年间广东省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系统的平均协调发展指数为0.946,整体上属于协调状态。然而,也存在较大波动, 2004年和2007年协调发展指数相对较低,改变了总体上的优质协调水平,这是受“经济-人口-资源”和“经济-资源-环境”协调性的直接影响的结果,同时也是间接受资源系统综合发展水平波动影响的结果。基于经济系统的广东省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复合系统协调发展状况,总体都呈现出“U”型特征,即“优质协调-协调-优质协调”。在整个复合系统的协调发展过程中,人口、经济和环境系统相对比较稳定,出现“U”型特征,主要是受资源系统的影响。协调性较差的年份均与资源系统密切相关,这和广东省资源子系统的综合发展指数较低的事实相吻合。虽然总体来说,广东省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复合系统的协调发展状况还是可以的,整体处于优良的协调状况。但是,为了能够使广东省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复合系统更加协调,我们还必须更加注重资源的利用和环境的保护。

结论与建议

综上分析可知,广东省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发展总体处于一种协调状态,呈“U”型的协调。而这种协调容易受到资源、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广东省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复合系统的协调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加以调节、控制。

广东省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的过程中,关键是坚持资源节约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把资源、环境安全提到优先地位,确保不出现重大资源环境危机。提高战略性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增强资源的保障能力和配置效率。对资源进行合理开发、优化配置、高效利用、有效保护和综合治理,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其次,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步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提高其比重和水平。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把经济发展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有机的结合起来。

第三,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立人口综合管理与优生优育体系,稳定低生育水平,控制人口总量,提高人口素质。大力倡导可持续发展理念,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提高公众的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绿色消费意识。

参考文献:

1.门可佩,蒋梁瑜.基于经济系统的江苏协调发展指数实证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1(2)

2.陈玉娟,查奇芬,黎晓兰.熵值法在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中的应用[J].江苏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8(3)

3.李艳,曾珍香,武优西等.经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方法研究及应用[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3(5)

4.范中启,曹明.能源―经济―环境系统可持续发展协调状态的测度与评价[J].预测,2006(4)

经济发展指数范文第3篇

[关键词]智能完井技术; 应用现状

中图分类号:TE2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7-0047-01

1. 概述

智能完井系统被称作是井下永久监测控制系统,它是一种能够采集、传输和分析井下生产状态、油藏状态和整体完井管柱生产数据等资料,并且能够根据油井生产情况,以远程控制的方式及时对油层进行监测控制的完井系统。通过在油气生产井或注入井中安装的各种传感器如温度、压力、流量等,实时动态采集井下生产的各种数据。地面的中央控制系统对采集到的各种数据进行筛选、分析和归纳,判断井下生产的各种情况,并通过数据模拟和油藏模拟得出最佳的开采方案或注人方案,进一步从地面驱动安装在井下的流量控制装置,从而实现对井下生产或注人进行动态实时管理的目的。

智能完井技术通过实现液流控制,使井身结构和油井的生产状态得到积极的改进与提高,同时通过对井下数据的采集来监测油井的生产响应,然后将数据分析同预测性油藏模拟配合应用,结合控制系统的反馈数据资料,寻求一系列积极有效的生产措施,为油井的高效生产带来更大的价值。

2. 智能完井技术的发展历史

20世纪80年代末,智能完井技术通常只限于对采油树和油嘴附近的地面传感器进行远程监控、对地下安全阀进行远程液压控制、对采油树阀门进行液压或电动液压控制。最初利用计算机辅助生产主要在两个方面:对采油树附近的油嘴进行远程控制,实现气举井生产优化;对抽油机井进行监控。随着该技术的发展、智能控制系统的成功运用以及各种永久性置入传感器可靠性的提高,经营者开始考虑对井筒流体进行直接控制,以便获得更大的商业利润,这就要求设计出一种能提供监测和控制功能的高水平智能系统。

在初期阶段,智能完井井下液流控制装置是基于常规的电缆起下滑套阀的工作机理而设计的。这种阀的构造设计具备了井下开关和变位节流功能,这些功能一般都采用液压、电力或电动液压激活系统来完成,而后进行的新技术开发工作促成了具有抗冲蚀功能节流装置的问世,并且其结构可耐高的压差,除此以外,还开发了基于常规井下安全阀技术研究的其它装置,以及可用于井下生产管柱开关的球阀等。

在90年代后期,BakerHughes、Schlumberger、ABB和Roxar等几家公司都开发了对井下进行监控的智能完井技术。1997年Baker Oil Tools 和Schlumberger公司联合开发了电子智能流量控制系统。Baker Oil Too1s 还单独在自己的CM滑套的基础上研制了一个水力操作系统。这两种系统于1999年和2000年在巴西的Roncador油田和挪威的Snohe油田得到了现场应用。

3. 智能完井技术的现状

目前有三种智能完井系统:全电子智能元件系统、光纤传感器的水力系统和具有电子永久性井下参数测量仪的水力系统。

全电子智能完井系统采用电子传感器,结合电动滑套开关,每个滑套开关或智能生产调节器都采用一种无级可调油嘴,连接到电动机和井下参数测量仪上。而井下的动力电和数字信息传输都是通过用环氧树脂充填的绞织双线接头提供给智能生产调节器的。为了精确控制流量,在选好了智能生产调节器之后,由井下电动马达驱动调节阀,可以使调节阀的位置开启到任意角度,实现井下流量的无级调节。而后面两种水力控制的智能完井系统依靠电子和液压传感器驱动井下滑套开关,每个水力操作滑套由地面的两条水力管道驱动,靠滑套依靠压力响应打开或关闭,水力滑套开关则由地面的两个水力管线控制。地面控制器可控制滑套,遥控操作井下开关,还可控制油嘴和水嘴。其中,由于光纤传感器具有分布式测量能力,可以测量被测量空间的空间分布,给出剖面信息,所以光纤传感器的水力系统能够让传感器更准确地进行井下各种参数的采集和监测,并且它可单独地采用水力滑套实现分层开采,使其互不干涉。

4. 智能完井系统的主要功能及其技术优点

(1)根据各个层段生产指数的变化可以判段和确定节流生产段的效果。

(2)能测量和调节每个产层的关井压力、流动压力和质量流量,从而更科学、更简化地管理非均质油藏。

(3)消除了关井时横向流动的影响,可以进行每个产层地压力升降分析;消除了多层合采混合流动分析所引起的误差,更容易进行物质平衡计算且更加精确。

(4)帮助采油工程师和过程控制工程师更有效地判断、测量和调节管理过程。

(5)能在井下产层处进行控制和测量,促使操作者能够调整变化的生产剖面,从而优化生产。

(6)能关闭或者抑制产水层段,从而改善举升性能、易于处理及排放产出水。

(7)可以利用邻层气进行气举,提高枯竭层段的产量。

(8)通过遥控调节气举阀,优化常规气举方法。

(9)实时获得关键信息,把生产测井工作量减至最少。

(10)有时候不需要井下作业就可以对选择层位按程序处理。

(11)可减少干扰作业次数,节约操作和风险费用,直接提高安全性。

5. 智能完井面临的挑战

现在已投入应用的智能完井系统采用了监测与流量控制设备之间的闭环链接技术,通过将油藏状态传感器得到的数据,同油藏模拟分析得到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然后来改进与完善智能完井系统,这就意味着现有的智能完井系统尚存在下列三种生产控制受限的技术难题需要解决:

(1)在智能完井的人工举升油井中,为了优化油井的生产状态,需要采用优良的实时控制技术。若在油井生产状态时输入参数(如气举注气量、电潜泵泵抽排量和地面油嘴的设定),则要求油井在几分钟内有所响应。

(2)在油井优化开采方面,总体的控制系统需要根据油田现有生产设施情况来优化油田的开采。油田对这种生产参数的监测有着直接的关系,但是控制时间并非恒定不变,因为油田对工艺控制输入参数的响应在数小时或数天内便可测试到。

(3)在油藏优化管理方面,油田的控制输入参数受油藏模拟软件输出参数的影响,而模拟软件的有效性则需采用智能完井系统提供的数据通过历史拟合予以确认。油藏优化要求传感器输出与控制指令之间不存在关联关系,其目的是要顾及油藏的非均质性,使控制功能同油藏的响应情况相匹配,但是油藏的响应可能会在数月或几年才能测试到。当传感器能够提供准确、详细的油藏特性数据资料并且见到了响应时,为井下生产控制而进行的油藏模拟所获得的参数将不能准确并及时的指导井下作业。

6. 结束语

经济发展指数范文第4篇

关键词:环氧树脂胶粘剂 应用进展

一、引言

环氧树脂是指分子中含有环氧基团的高分子化合物的统称,在各类环氧树脂中,产量最大,应用最广的是由环氧氯丙烷与二酚基丙烷在碱的作用下缩聚而成的具有线型结构的热塑性的高聚物。作为胶黏剂使用时,一般为低分子量液体环氧树脂,其分子量一般在340-700之间。环氧树脂有极强的粘结力,它对大部分材料如:木材、金属、玻璃、塑料、皮革、陶瓷、纤维等都有良好的粘结性能,只对少数材料如聚苯乙烯、聚氯乙烯等粘结力较差。近年来,环氧树脂总的发展趋势是寻找高耐热性、高强度、高韧性,以及能在低温或其他特殊环境下固化的、操作简便的新颖树脂体系。通常情况下,工程上应用的环氧树脂胶粘剂主要是由基料、稀释剂、固化剂等原料配置而成的,由于其低廉的成本,良好的粘接性能和简便的粘结工艺已在汽车制造、电子电器及航天工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现阶段,随着对环氧树脂特性的深入研究,新工艺、新配方得到了不断的使用,具有高性能的环氧树脂胶粘剂陆续出现。因而对于近年来环氧树脂胶粘剂发展状况及相关技术应用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环氧树脂胶粘剂特性与应用分析

环氧树脂具有许多独特的优良性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良好的加工工艺性;

2.高度的粘结力;

3.收缩性小;

4.稳定性好;

5.具有优良的电绝缘性能;

6.由于结构中含有环氧基、醚键等,同时结构很紧密,所有有良好的机械性能;

7.因含有稳定的苯环及醚键,因而热稳定性也很好;

8.吸水率低,室温下的吸水率在0.5%以下。

由于环氧树脂具有优良的粘结性、绝缘性以及耐化学腐蚀性等优异的特点,所以在许多工业部门,包括造船、化工、电器直至国防、航天飞船等方面都得到极为广泛的应用,它可以作胶粘剂、作层压材料、作浇筑等磨具,并可以用作涂料等,特别是近年来,许多性能优异的新品种相继问世,使环氧树脂的用途越来越广。环氧树脂对金属与金属,金属与非金属等材料都有很强的粘结力,故而用途广泛的胶粘剂,熟称“万能胶”。用它粘合拖拉机及起重机上的吊件可以承受12吨的载荷。由于环氧树脂可以在室温固化,固化后又可经受高低温作用,这就对一些不能经受高温的精密部件的紧固极为适用,光学仪器,蜂巢结构材料等的的胶粘剂已广泛使用环氧树脂。

环氧树脂粘接力的机械性能,物理性能和电性能,可以通过不同类型的树脂和用不同类型的辅助剂来加以改。还通过特殊配方和应用工艺,缩短固化时间,提高耐热性,并且可以在短时间内耐热温度达300℃以上。作为胶粘剂它有如下特点:能胶合薄厚不同的各种材料,能胶合二种不同金属材料或各种金属和非金属材料,连接后又完全平整的表面;胶缝不漏气,耐化学腐蚀,有绝缘和密封性等性能;不用钻孔,因而不会减小强度;应力均匀;胶合工艺简单,能够大幅降低生产成本。

三、国内外环氧树脂胶粘剂发展现状分析

1.国外环氧胶市场现状分析

近10 年来,美国和西欧环氧树脂消费市场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和117 %。1999 年美国消费量为5万吨,如果按照之前2005~2010年美国年增长率的2%计算的话,那么到2015年美国环氧树脂消费量将递增到20万吨左右。美国近年来消费增长主要在汽车和工业方面,其消费比例分别为20 %和35 % ,今后几年其消费比例不会发生较大改变。美国目前有200 多家公司生产环氧胶粘剂,其中较大的有十几家,环氧树脂胶粘剂约占环氧树脂总产量的10 %。

西欧环氧树脂胶粘剂占环氧树脂总产量的5.8 %,主要集中在英、法、德3国,其产量约占西欧环氧胶总量的60 %。

而我们的近邻日本,其环氧胶市场2010年产量为3.7万t,消费比例最大的是建筑业,占53 %;其次是土木工程,占30 %。

2.国内环氧胶粘剂市场现况分析

我国环氧树脂是从上世纪50年代末开发研制的,经过40 多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环氧胶粘剂产量和消费量逐年递增。1999 年我国环氧树脂粘剂产量为2.5万吨 ,2002 年即达到3.5万t ,2010年为9万吨。目前我国大陆及台湾省有多家从事环氧树脂胶粘剂研发生产的科研单位和公司,如天津合成材料工业研究所、黑龙江省石油化学所、长春人造、兴亚化学等单位。在我国环氧胶主要用于土木工程、建筑、电机、制鞋、木工、胶合板和电子工业等领域。

四、环氧树脂胶粘剂最新技术应用进展

1.高强度环氧树脂胶粘剂

要提高环氧树脂强度,一般通过添加第二组分来增韧树脂,提高环氧树脂的韧性。主要有液态橡胶增韧、聚氨酯增韧、弹性微球增韧、热致液晶聚合物( TLCP) 增韧和聚合物共混、共聚改性等。

2.水性环氧胶粘剂

环氧树脂本身一般水性化较难,目前使环氧树脂水性化的方法主要有:醚化、酯化、接枝和聚合型乳化剂乳液聚合等方法。对引入羧基使环氧树脂水基化的乳液,可以应用能与羧基交联的固化剂,比如聚氮丙啶树脂和碳酰胺等。

3.环氧树脂压敏胶

由环氧树脂、丁腈橡胶、双氰胺和22甲基咪唑等的丁酮溶液,涂布纸上干燥后得到压敏胶带,其耐热性能和耐湿性能优良。如环氧树脂与羧端基聚丁二烯、唑啉等配合制备压敏胶,其剥离强度也非常高。

五、结语

现阶段,随着国内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对于环氧树脂胶粘剂尤其是具有优良性能的高端产品的需求量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而相对落后的工艺现状已成为限制国内环氧胶发展的主要因素。因而避免低工艺水平项目的重复建设,不断拓展高端产品及绿色产品成为我国环氧树脂胶粘剂生产企业的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经济发展指数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高职;通信技术;发展趋势;发展瓶颈;分析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12. 069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12- 0109- 01

0 引 言

现在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随着互联网和手机等设备的普及应用,通信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受到特殊的历史因素影响,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我国的通信水平一直较落后,无论是传统的有线互联网通信技术,还是新兴的无线数字网络通信技术,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都存在一定的差距。人才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如何提高通信人才的素质,成为了很多专家和学者研究的问题。

1 高职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

1.1 我国高职通信技术的现状

随着企业对一线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大,政府部门加大了高职教育的投入,尤其是近些年来,中、高端人才市场的趋于饱和,很多高校的毕业生工作困难,而高职教育培养的应用型及实践型技术人才是目前社会上最为急需的人才。在高职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很多家长认为,高职教育要比普通的本科高校教育水平差,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进入高职类院校,导致了我国缺乏基层技术人员的缺口巨大。另一方面,实际的高职教育中,通信技术专业因为设备昂贵、更新较快等因素,高职院校通信实训基地的建设情况达不到教育出来的学生能与企业进行零距离对接,目前毕业生的能力与企业做要求的能力脱节。

1.2 高职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

经过前面的分析可以知道,我国的高职通信技术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而教育经费的不足,是导致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虽然职业教育经费的投入也在逐年增加,但是考虑到我国高职院校的数量很多,很难在短时间内解决所有高职院校的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在这种背景下,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学校可以借助企业有效资源来进行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实习的机会,如果实习期间表现良好,可以直接选择留在企业工作。而企业可以获取一批上班即可上手工作的员工,大大缩短了企业新招员工的培训时间,节约企业培养员工成本,从而达到校企互赢。对于通信行业来说,相关设备和技术的更新换代速度很快,学校如果建立实训基地,需要很大的成本购入设备,在使用一段时间后,这些设备就可能被淘汰,而利用企业的设备进行教学,就可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

2 高职通信技术发展的瓶颈

2.1 影响高职通信技术的因素

与普通的本科教育相比,高职教育具有明显的针对性,专业性更强,学生在毕业后,通常只需要熟练工作的过程,能够很好地掌握相关设备的使用,以及操作技术等。最直接影响高职通信技术教育的因素包括部分高职院校仿照本科院校办学模式,把高职教育办成了本科压缩模式;培养目标的定位不准确,模糊不清,导致部分高职教育办成了纯学历教育;教学模式仍以知识讲授为主,没有按照岗位需求开发课程和教学;老师自身的素质不强,动手能力差;实验设备落后,不能仿真企业真实工作场景等,此外学生自身的兴趣,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2.2 高职通信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经过了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经济和教育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尤其是近年来教育经费投入的增加,不断地进行教育改革,高职院校的教育水平已经有很大的改善,通过调查发现,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相比,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上,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而且受到教学设备和教育理念等因素影响,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善这种情况。此外我国高职院校中,由于整个行业人才的缺失和经费不足的情况,使得学校很难聘请到既有教学经验,又有企业经历的双师型素质的老师。通过近几年的教育改革,高职院校的教学基础设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尤其是在东南沿海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在地方政府的调整下,实训基地的建设较好,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由于通信技术发展较快,设备的更新速度很快,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通信技术专业实训基地的器材无法赶上技术更新的速度。

2.3 高职通信技术发展的瓶颈

我国现在已经建成了第三代通信技术网络,我国自主研发的TD-SCDMA标准得到了应用,并且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第四代通信标准LTE,并且开始在一些地区商用,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通信技术,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同时随着中兴、华为等公司的发展,网络相关设备的使用,也都是国内公司生产的。在这种背景下,我国通信行业急需大量的人才,而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基层技术人员的主要场所,是通信网络建设的中坚力量,但是通过实际的调查发现,我国基层技术人员专业素质较低,主要是在高职教学中,缺乏足够的实践环节,实验室的设备不够先进,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无法熟练地操作最新的设备,这已经成为高职通信技术发展的一个瓶颈。

3 结 语

通过全文的分析可以知道,现在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通信技术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近些年无线通信网络的发展,我国已经建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通信网络,并在此基础上,研发了第四代无线通信标准,因此急需大量的基层技术人才,而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基层技术人才的主要场所,高职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和瓶颈,也受到了人们的重视。

主要参考文献

[1]张雷霆.对高职通信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9(29):10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