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村镇建设用地分类标准

村镇建设用地分类标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村镇建设用地分类标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村镇建设用地分类标准

村镇建设用地分类标准范文第1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非城市建设用地;规划控制

ABSTRACT:The urban non-development land can be regarded as a great achievement which shaped by the transition from the city constructionto urban and rural construction in the China system. Researching on the urban non-development land planning can be get great guiding significance. Based on the concept about the urban non-development land and the evolution process,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problems existed in the urban non-development land planningandconstruction,combined with the research on the problems about the regional of construction

proposed a more efficient process by taken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as the basis, activeplanning guidance, and actively planningcontrol.

[key word]Urban planning,Urban non-development land,Planning-administration

[分类号]TU984

1引言

一直以来,二元管理都是我国城市和农村发展体制的大主题[2][3],主要表现在:以现在化大生产为主的城市经济体制和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农村经济体制并存。城市的基础设施与农村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等形成鲜明的对比。城市与农村的相互沟通以及并行发展被二元管理体制大大的限制了。造成了城乡收入差距大,生活水平对比高的特点。城市与农村发展的不平衡已经成为了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加大对非城市建设用地规划发展研究的力度,改变城乡体制政策异同的长期状况对规划编制的影响,通过对非城市建设用地规划发展的研究,来实现对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合理控制,产业发展的城乡互补,社会和谐发展等大量持续发展体制的脚步已经刻不容缓。

2存在的问题

2.1概念上的模糊

非城市建设用地是相对于城市建设用地的概念而来的。城市建设用地来源于我国1991年实施的《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137-90)。该标准中规定,“城市建设用地应包括分类中的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绿地和特殊用地九大类用地,不应包括水域和其他用地”(第四章第一条)【4】。非城市建设用地由城市建设用地衍生而出,它的概念并没有在国家级法规、标准中被正式定义。那非城市建设用地的含义可以理解为以上九大类城市建设用地之外的水域或其他用地,其中包括水域、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村镇建设用地、弃置地、露天矿用地等(第二章第五条)[4]。即可以定义为城市行政区内在规划期内未被用于城市建设的用地,也就是在城市总体规划中除去九大类城市建设用地之外的地称为非城市建设用地。

2.2规划管理不统一

非城市建设用地规划由于一直没有在国家级正式文件中被定义与罗列,编制和修订城市规划时各项指标都来源于城市建设用地(建设用地),非城市建设用地变成了规划中的盲区[5]。如某城市要配备一批城市基础设施,在计算数量时首先要确定规划区内城市建设九大类用地的比例、人均建设用地等指标,而人口测算的基准是城市户籍,规划区内的非城市建设用地中的非城市户籍居民的生产生活则没有被纳入规划论证范围。

2.3非城市建设用地规划现行规范标准过低

非城市建设用地设计中主要功能是防尘降噪,空气交换、水源聚集、绿地产氧等多种生态功能【6】【7】。而实际上,有些非城市建设用地,由于现行的规范标准过低,加之技术手段不健全,管理方法不完善,使得村庄跟集镇按照标准来规划时存在很多问题:土地、水、森林等资源在开发规划中得不到很好地保护,土地不能集约利用。政府不对农村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使得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缺乏总体规划引导控制,发展混乱。

3城市内非城市建设规划存在的问题

土地使用率低,违法建设严重违法建设的存在、人为对非城市建设环境忽视规划,使得在非城市建设用地上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已建设绿地功能不突出,资源利用率地下,基础设施缺乏。相较于中心城市,非城市建设用地规划总体上由于缺乏有效管理手段,技术支持等相关指导性因素,加之社会管理及历史原因等复杂综合性因素,使得城市内非城市建设用地管理混乱,土地管理分割,违建现像突出,特别是城市各区的结合处尤为突出。有些地区违章建筑占总建筑面积的20%之多,如图1北京市海淀区非城市建设用地违法建筑。由城市与乡村土地管理机制不同而产生的夹道建设情况明显。如成都市金牛区的踏水桥社区,根据居民安置需求,只需50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用于安置农民,而该社区建筑面积竟然达到了130万平方米,大大超过了安置农民的需要,这超过的80万违法建设,作为商品房进入了市场。这样大规模的违法建设,如果持续发展,将对整个城市生态功能造成巨大的影响。

图 1北京市海淀区非城市建设用地违规建筑被拆

4控制办法

加强非城市建设用地的引导和控制,可以按照三个层面的关系来做,首先做总体规划、其次做分区规划,最后完成详细规划。在确定规划原则的基础上做出总体规划。以总体规划为依凭,分析现状,研究办法对分区指定完整规划。在此基础上具体的对土地的控制和引导做出全面详细的规划。与其同审批同实施。如图2 为成都市非城市建设用地规划。

村镇建设用地分类标准范文第2篇

200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号),提出节约集约用地、保护耕地要求,同时加强村镇建设用地的管理,鼓励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要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2006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和国土资源部决定在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小城镇开展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的试点工作,并出台了《关于在全国部分发展改革试点小城镇开展规范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试点工作的通知》(发改办规划[2006]60号)文件,通过在全国范围内市、县、镇选择试验区,探索盘活农村存量集体建设用地措施与途径,既保障城镇建设用地需求,又能实现建设用地总量不增加,耕地与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的目标。

1 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分析

农村居民点整理是一项“转千年意识、改百年旧习、享现代文明”的庞大系统工程。一方面,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对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缓解用地矛盾、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城镇化,缩小城乡差距,解决“三农”问题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另一方面,农村居民点整理将在我国加快城镇化进程、缩短城乡贫富差距中发挥积极作用,同时可以一定程度上增加对城镇工矿用地的供给,保障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1.1 白云区农村居民点用地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村居民点用地分布散乱

根据专项调查,白云区农民居民住宅分布较为散乱,一些进城务工的农民,经济条件有了好转后就搬迁到公路边建房居住,而且相互不愿房连房、院连院,故单家独院有增加的趋势。这种分散的独立小院不仅土地利用率低,而且占用的多是平坦、肥沃、水源有保障的优质土地。

(2)农村居民点人均用地偏大

由于白云区东部特殊的多山的地理条件,2012年白云区农村居民点用地8318.03公顷,人均用地311.46平方米,高于国家《村镇规则标准》(GB50188-93)中规定的人均最高限150平方米。

(3)农村居民点的“空心”现象严重

在对农村居民点的实地调查中发现,传统村落内一改过去的热闹场面,所剩人口大多是老幼年者。这些外迁户或外出户中的大多数还保留着原有的宅基地,出现宅基地的空置。

1.2 农村居民点用地城乡挂钩潜力的测算

(1)农村居民点用地城乡挂钩潜力内涵

农村居民点城乡挂钩潜力是指依据城乡挂钩政策,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规划用途分区基础上,按照土地集约利用的要求,采取科学的工程技术手段,通过对农村居民点和农村工矿废弃地的整理(复垦),在减少农村建设用地的同时,相应增加一定数量城镇工矿用地的面积。其潜力大小取决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生活水平、城镇化速度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2)白云区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理论潜力测算

由于土地变更调查与人口统计方法有所不同,街道中还存在少量农村居民点却无农村人口,但实际上,街道内的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过少,不具备挂钩整理条件,则不计算人均面积。因此本规划只对四镇农村居民点的潜力进行计算并规划整理。另外,四镇中有一些实际是农村居民点的用地被归入建制镇用地,

根据2012年白云区土地利用更新调查资料,四镇农村居民点面积为8316.05公顷。根据白云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推算,2020年四镇总人口将达到85万人,城市化水平将达到70% ,城镇人口将达到59.5万人,农村人口将减少至20.5万人。根据《村镇人均建设用地指标》(GB50188-93),选用120.1~150类Ⅴ级,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为120.1~150平方米/人(可减0~20平方米),结合新一轮规划的核心思想――节约和集约用地、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总规模和白云区的实际情况,确定本规划期间四镇人均农村居民点面积按照150平方米控制。同时,参考《广州市白云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年)》关于规划至2020年农村居民地用地的规模,综合测算,到2020年,白云区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控制为3988公顷,则2012-2020年间农村居民点城乡挂钩理论潜力规模为:

农村居民点城乡挂钩的理论潜力规模 = 2012年农村居民点面积-2020年农村居民用地规模 = 8318.03公顷-3988公顷=4330.03公顷。

(3)白云区农村居民点城乡挂钩的现实潜力测算

受经济条件以及农民传统观念的制约,同时考虑到两栖人口的现象,要把理论空置的农村居民点用地全部置换为城镇建设用地是不太现实的。同时,基于正在编制的《广州市白云区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并参考多方面的考虑,可保守地把四镇农村居民点用地的理论潜力按26.38%计算为本规划期间可实现的整理潜力:

农村居民点城乡挂钩的现实潜力=理论潜力× 农村居民点用地实际可整理率=1141.92公顷。

2 建制镇用地整理潜力分析

白云区建制镇集中分布在十四个街道,由于街道都已为建成且人口分布密集,十四个街道中建制镇用地整理可能性不大,潜力为零。四个镇范围内,如机场噪音控制区、流溪河沿岸保护控制区等的敏感区域需要整村搬迁,搬迁后可整理为农用地的,还加上存在部分实际上是农村居民点用地但被划分为建制镇用地的情形。根据专项调查,四镇合计共有342.43公顷城镇用地可以整理为农用地。其中以人和镇为主,面积为189.56公顷,占全区的55.36%,其他三镇平均分布。

3 采矿用地整理潜力分析

根据2012年白云区土地利用现状,白云区四镇共有24.97公顷的采矿用地。从历史的角度上,多山的白云区内曾经分布有较多的采石厂,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采石厂部分严格执行复绿复耕工作,部分则自行废弃致使自然复绿,致使在2012年变更调查中,采矿用地仅有24.97公顷。根据全区的专项调查,白云区可以整理的废弃的采石场面积为5.7公顷。

以上三项合计,2013-2020年间,白云区农村各类建设用地的现实整理潜力为1490.05公顷。

村镇建设用地分类标准范文第3篇

关键词:非建设用地;规划;理论

中图分类号:F25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城乡化建设的不断加快。城乡规划设计已经成为城乡未来发展的重要依据。在城乡的规划设计当中,渐渐的出现了一种新的设计思想,那就是“反规划”思想,其主要是将城乡的非建设用地作为规划开展的首要任务,这种思想也越来越被人接受。可见非建设用地在城乡发展中的重要性。下面我们就对非建设用地的规划理论与方法进行一下细致的分析与探讨。

规划的基本概念和类型

基本概念

对于城乡的非建设用地目前尚未有一个统一认识,其在概念上主要存在这样三种差别:非建设用地,非城市的建设用地,城市的非建设用地。非建设用地基本概念主要是来自于国家相关土地分类标准的规定,其中包括了农业用地与未利用土地。但是,他将一些能够发挥出生态功能的用地归类到了建设用地之中。还有相关专家则将城市的用地分类中,绿地以及城镇之外的各种绿地还有相关的其它用地与农田等统一归类为非建设用地;非城市的建设用地,其概念来自于国家城市用地以及规划建设的用地标准等相关文件。其中主要包括村镇的建设用地,在规划期内没有被用于城市建设中的用地。其强调的是在规划范围之内,除用于城市建设以外的土地;城市的非建设用地是说在城市的区域范围之内,从宏观再到微观上的一切人工或者自然的植物群、山水以及具有生态潜能的系列用地。

类型的划分

在不同的城市之中,根据不同的地质、地理、生态环境以及管理重点等条件对非建设用地的类型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划分,例如在杭州有四类,深圳分七类。本文通过非建设用地的特性以及控制管理中的差异将城乡的非建设用地初步的分成两级五类。分别是根据管制的强度分成的两级:引导性与强制性。根据具有的功能分成的五类:战略储备、环境改善、资源安全、景观保护以及生态安全类。

规划相关的理论基础

规划具有的重要意义

非建设用地在规划上主要有两方面的重要意义。第一,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是为了对生态较为敏感的地区以及景观资源进行保护,确保城市在生态结构上的完整性与连续性,确保区域生态的安全;第二,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出发,有效的控制了发达城市的建成区域无序蔓延,促进了城市土地的合理利用。因此,有机的将建设用地与非建设用地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耦合的状态,在城乡的非建设用地规划过程中,并不是将建设用地的规划完全抛弃,而是要打破传统的规划方式,在综合了城市的发展阻力与动力的基础之上,对非建设用地的范围进行明确的了解,将城乡规划从“引导建设”为主逐渐转化到“保护控制”上来,最终达到城乡规划合理发展的目的。

规划具有的理论依据

①城市的生态学理论。非建筑用地可以说是城市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具有开放、动态以及非均衡性等特点。

②景观生态的规划理论。利用景观生态学的理论,构成非建设用地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基质、廊道以及斑块,通过对景观的空间结构进行合理的规划,使这些要素在空间的分布更加合理,保持物质流、能量流以及信息流的通畅。例如动物的浅析,水污染的缓解,气候的改善等等。景观生态学所强调的是格局以及生态过程的完整性与连续性。对于单元之间的生态流非常注重。这就需要对水系进行强化,维护生态要素之间的联系。

③生态服务功能的理论。非建设用地存在很多生态服务的功能,例如保护水源、保持水土、排洪蓄水、降低污染、增湿降温等等,利用非建设用地的这些功能对城市的土地利用以及空间布局进行有效的优化,是保证城市良好有序发展的重要前提。

规划内容以及方法

总体的技术路线

对城乡的非建设用地进行系统合理的规划,必须要依据城乡的生态现状,并且清楚其中存在的问题。透彻分析其生态服务功能以及整个生态过程。了解各个地块之间生态功能所具有的重要性的高低。进而得到对应的城市生态限制等级,再结合人口的规模以及生态所具有的承载力进行细致的分析,确定非建设用地的空间布局以及用地总量。建立起城市生态的安全格局,整个过程如下图:

空间布局

大多数的非建设用地都是采用自由式空间布局的方法。主要是由当地的水文条件、自然地貌以及城市建设发展的现状来决定的。有专家通过景观的过程进而确定具有明显战略意义的空间位置以及联系,建立起对控制与维护生态过程存在重要意义的生态安全格局。还有专家通过分析规划区的用地组成,提出了基于自然环境方面的城乡空间结构。制定出能够与两大用地系统相互耦合的土地利用的整体规划。

规划控制的方法

城乡的非建设用地在控制措施方面还比较缺乏,仅仅是在自然保护区域以及基本的农田方面有较为完整的控制法规。因此,要借鉴与城乡建设用地中的控制指标做法,对城乡的非建设用地初步的建立起控制指标机制体系,这其中主要包括对生态保护建设的引导以及控制性指标两项。其中,控制性指标具有非常大的强制性,其主要目的是对用地的类型进行强制性的规定,保证地块中非建设用地的主体性。生态保护建设的引导通过限建的等级以及限建的要素,对于生态保护的要点、对象、空间布局以及产业的发展等方面做出具有引导性的指标。用以保证生态结构完整性、连续性,保证生态服务功能能够发挥出最大的效用。

对非建设用地提出的配套政策

为了保证非建设用地的规划能够有效的实施,需要制定一套合理的配套政策。其主要涉及的方面有土地、财政、产业、环保以及区域的协调等。比如建立起生态的标准制度,鼓励环境友好以及资源节约型的企业进行投产。大力发展生态旅游行业以及农业观光行业。完善生态的补偿制度,强化与周边地区之间的沟通,共同建立区域的非建设用地,确保区域生态的安全。

总结:

本文首先提出了非建设用地的概念,以极其重要的意义进而对非建设用地规划设计的内容以及控制方法进行了浅要的分析。合理有效的对非建设用地进行规划设计,有助优化城市土地利用率,优化空间格局的布置,进而保证生态格局的安全,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博.城市禁限建区内涵与研究进展[J].城市规划学刊,2008(04)

村镇建设用地分类标准范文第4篇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居住用地;发展

中图分类号:TU984.1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3)04-0095-03

1.大成桥镇简介

大成桥镇为湖南省宁乡县下辖镇,位于宁乡县中部。现大成桥镇于1995年由原大成桥乡、成功塘乡和油麻田乡合并设立“大成桥乡”。2007年改为镇建制,下辖2社区7个行政村。

大成桥镇煤炭资源丰富,为宁乡县主要煤产地,90年代中期最高煤产量近百万吨,近几年由于过度开采,煤炭资源频临枯竭,甚至许多地方的房屋出现了开裂、塌陷等问题,形成“天坑”,过度开采导致的地质灾害成为近几年该镇发展较为严重的问题。

2010年7月,温总理视察后,对该镇地质灾害问题的处理做出了重要批示,紧随其后的镇区整治工作轰轰烈烈开展而未。在《镇规划标准》中,居住用地指各类居住建筑和附属设施及其间距和内部小路、场地、绿化等用地;不包括路面宽度等于和大于6m的道路用地。在《长沙市村镇建设规划指南》中规定,中心镇镇区居住用地占建设用地比例为28%-38%,一般镇镇区居住用地占建设用地比例为33%-43%。由此可见,居住用地所占比例在各类用地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故其用地选择也必将对镇区乃至整个镇域发展有重要影响。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和具体问题下,大成桥镇对于镇区居住用地的选择,不仅是该镇的发展问题,也是关键的民生问题。

2.大成桥镇镇区居住用地现状问题分析

2.1布局无序,呈“粗放式”发展

通过实地的勘踏,大成桥镇区建设用地布局整体分散,呈“粗放式”发展。从该区的地形来讲,镇区用地坐落在低山丘陵的平坦地带上,镇区建设用地界线与非建设用地界线没有具体的约束,两者参差交错。在用地性质上,由内而外形成典型的“建筑用地—耕地一山地”的结构。尤其是近几年,村镇经济的迅猛发展,镇区规模也不断扩大,建设用地盲目向外扩张,对于周边耕地的侵占较为严重,导致严重的土地浪费。

从建设用地性质来讲,一般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商业用地等都选择了人流、物流较为集中的位置布置,集约程度相对较高;但居住建筑布局大多凌乱不堪,没有整齐的规划,建筑与建筑之间拉开很大的距离,集约化程度不高;建筑朝向也是“各取所好”,给人带来一种“脏、乱、差”的视觉感受。

2.2沿道路一字排开,“一层皮”模式

大成桥镇区有省道S209从中穿过,S209在宁乡段又称为宁黄公路,是宁乡县城与交通重镇黄材镇的必经之处,东至长沙,西至娄底,交通非常便利。受交通条件影响,镇区建设用地基本围绕S209进行选择,形成商住结合的街区店面形式。这类建筑以二层建筑居多,基本为砖混结构,多为上世纪90年代建筑,建筑质量一般。其中,底层临街一面作为个体户经营的商业门面,二层及以上作为居住使用。镇区居住建筑大多沿S209建设,一字排开,形成以S209道路为中心的“一层皮”用地结构。这种“条线型”结构虽然在用地选择上较为简易,施工方便,但是从整体上来讲对于交通的影响比较大,“一层皮”也将镇区的生活线拉得很长,发展后劲不足。

2.3多种功能混合,缺乏协调发展

功能混合,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从居住用地上的建筑使用功能的混合。以大成桥镇老街区的民居为例,虽然从规划上来讲,将他们划为居住用地,但实际上,镇区的许多居住建筑兼有多种使用功能。临街建筑基本为商业门面、餐饮或是娱乐场所等,位置稍偏的有许多被出租成仓库或小型旅社,但是其建筑最初建设的时候都是以考虑居住为主的,单体建筑内部和邻里之间都只考虑了居住功能的相关要求,后来变更为各种使用功能是因为市场利润的驱使。但事实上,这些建筑在变更其使用功能后许多都没有按照相关规范进行严格的整改,比如仓库、小型旅社、娱乐场所的防火防灾、紧急避难通道等等这样一些设施,基本都不符合相关的规范要求。这样为周边的居民留下了极大的安全隐患,一旦发生意外,后果不堪设想。

其次,是居住用地与其他建设用地之间的组织混乱。以居住用地与商业用地、道路用地之间的组织为例,问题较为明显的是S209沿线一带。大成桥镇区的“一层皮”式的用地模式,居住用地、商业用地都围绕S209沿线建设。作为省级干道和过境干道,S209交通流量非常大。沿线两侧的商业建筑和居住建筑无疑又是镇区的主要活动中心,人流和物流都非常繁忙。过境干道直接穿越镇区内部,使得S209的交通压力在本区段骤然增大,尤其是逢年过节,该区段常发生交通事故,这与我们用地选择不当、组织缺乏规划也有一定的关系。

2.4建筑缺乏地方特色,配套设施不足

在原有老街区,镇区居住建筑多以90年代建筑为主。在建筑外观上显得较为杂乱,建筑的色彩、材质、装饰等等都是各取所好,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管理,整体上给人凌乱无序的感觉,缺乏地方特色。

同时,配套设施也没有跟上发展步伐。中小学虽然在最近几年的整治过程中进行了扩建,但是,镇区的公共服务设施依旧滞后。整个镇区除了镇政府前面有个大广场之外,其他地方几乎没有公共的活动空间,公共绿地更是几乎没有,这与不断向外扩建的居住用地形成鲜明对比,公共资源在个人利益当中一步步被压缩。这也是在我们规划当中应该予以重视的问题,我们不能够将“城市病”又复制到广大的村镇建设当中来。

2.5地质灾害影响严重

这是今年来大成桥镇最为严重的问题。大成桥镇是宁乡中部的主要产煤基地,90年代中期最高煤产量近百万吨。由于长期的煤矿开采导致相应地质层“被掏空”,近几年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地质灾害,导致许多地区塌陷。以镇区为例,许多的民居,包括镇中心医院、学校等公共建筑,都出现了开裂、沉陷、倒塌等问题,地面形成各种各样的“天坑”,当地居民寝食难安,直接影响到了居民的正常生活。

3.城乡一体化对于城乡发展的指导与要求

城乡一体化发展是我国新时期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城乡一体化是新的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提出来的国家发展战略,其主要内涵是通过充分发挥城乡各自的优势和作用,使城乡间的劳动力、技术、资本和资源等生产要素在一定的范围内合理流动,以达到城乡互补、相互融合、共同繁荣的目的。它是城市化的高级阶段。

规划由“城市”变为“城乡”,空间层面上由规划“重城轻乡”转变为“城乡并举”,村镇发展被提升到更为重要的位置,发展潜力巨大。通过对于政策的解读,城乡一体化对于村镇发展提出了更为全面的指导与要求:

3.1重视土地整理与农村新型社区布局

“乡”规划将作为城乡一体化规划的重要内容。通过政策的引导和资金支持,实现土地整理。具体的是将小块的农田整理为大块农田,促使散居的农民进入新型农村社区或在集中居民点居住,这样可以达到几个目的:一是使农村人口的耕地面积增加,二是使农村的建设用地集中,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三是可以将农村建设用地节约的指标用于城市建设,获得的土地出让收益反哺给农民用于建设新型农村社区。

正因为城乡一体化对于村镇规划的重视与指引,这也为村镇居住用地选择提供了政策保障。我们对居住用地如何进行选择,将对村镇的土地整理以及农村新型社区的布局将直接影响到最终的规划效果。

3.2在规划中更加注重城乡对接与互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化

所谓的“城乡一体”,实际上是通过城乡互补最终实现城乡发展的“双赢”局面。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是乡村社会发展的基础。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是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小城镇通过延伸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至农村集中居民点,为乡村居民提供教育、培训、医疗、娱乐等服务,提高乡村居民社会和经济活动的便利性,而村镇作为小城镇发展的“后花园”,将为城市发展提供更多的农副产品和广阔的消费市场。要实现城乡发展的互补,基本的公共服务设施就成为了城乡交流中最为重要的“纽带”,在城乡联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作为村镇的建设用地选择,也必将从城乡融合的角度出发,将建设用地尽量的考虑选择在交通便利、通信方便的地段,使之能够更多的享受城市提供的教育、医疗、娱乐等服务,实现城乡间的良性互动。

3.3注重人的“城市化”,提升农村人口素质

现阶段的城镇化,大多都只是更多的关注城镇规模大小,即地域空间上的“乡”变“城”,但事实上,“城乡一体化”的最终落脚点应该是人的“城市化”,最终应该“以人为本”,从根本上使农村人口能够像城市人口一样享受更高层次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在城乡一体化的规划过程中,要求我们始终将人的“城市化”放在重要位置,通过兴建各种技能培训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教育,通过更多的方式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扩大对村镇居民在医疗教育、技能培训、网络通讯等方面的覆盖面,从而提高村镇居民的人口素质,使村镇居民能够从根本上摆脱“农民”身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城市人”。

按照城乡一体化思想的指导,我们在进行村镇居住用地选择的过程中,也应该从围绕如何提升村民文化素质的角度出发,考虑村镇居民的居住、工作、学习、游憩、公共活动等生活空间的组织,使各个功能区之间能够联系方便,通过城市的带动作用和区域的规划协调,提高自身素质,构建和谐的生活环境。

4.大成桥镇镇区居住用地选择探讨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和具体问题下,结合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要求,本文对于大成桥镇镇区居住用地选择主要从位置选择进行初步探讨,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4.1选择交通便利、水源充足的区段。省道S209穿越大成桥镇区,联系宁乡东西方向,交通流量大,因此在居住用地选择过程中也应该充分发挥交通区位优势,尽量选择靠近S209的地段。沩河支流王柏河依老镇区经过,可作为镇区水源点,故宜靠近该河进行新的居民点选址。近几年由于煤矿的开采,导致该区某些地区地层塌陷,地下水污染严重,水井干涸,居民生活用水都靠外来自来水厂提供,这给镇区居民带来了很大不便。因此在新的选址过程中要特别处理供水问题,选择在水源充足的地段,以利于居民的生产与生活。

4.2顺应地形地貌,避免对山水等自然风貌的遮挡和建设性破坏。作为农村的特色山水风景要予以保护,尽量不占或少占优质农田,顺应地形,选择坡度平缓的地段选址,集中安置,节约开发成本。

4.3避让各类保护区,不得在保护区类进行居民点选址,以免对保护区的环境、绿化等造成影响。大成桥老镇区东边有一观音庙,是该镇重要的宗教文化场所,香火鼎盛。因此在居民选址过程中,应该对该区予以保护,在观音庙周围20m范围内禁止建设。

4.4避让地质灾害严重的地段,如滑坡、泥石流、沉陷等,保证居民生活安全。近几年的煤矿开采导致大成桥镇的地质沉陷较为严重,在新的选址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避让灾害频发地段,经过严格的土地勘测之后,选择土质优良,地基稳固的地段。

4.5尊重现状,尊重村民的生活习惯。受长期的生产生活影响,大成桥镇镇区居住用地已经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用地模式,形成自由式聚居形态,形成鲜明的“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农村人注重邻里关系,故都以“聚居”为主。同时,农村土地资源相对丰富,居民在“聚居”的前提下喜爱“独门独户”的房屋选址,前坪后院,既能满足农业生产的要求,又保证了相对的独立性和私密性。我们在选址过程中,也应该尊重居民的生活意愿和文化背景,尊重村民的生活习惯。

4.6从城乡一体化的角度出发,加强城乡联系。大成桥镇区距宁乡县城20km,距省会长沙60km。上距洛湛铁路横市站12km,下距长石铁路宁乡站29km,通过S209实现与宁乡县城交通联系。尤其是大成工业小区落成以来,园区先后引进了特步鞋厂、铝厂等数家企业并均已投产,使得大成桥镇经济发展迅速,与县城的联系也更为密切。因此在镇区的居住用地选择过程中,也应该从产业发展出发,宜选择靠近工业小区的地段,通过工业产业带动镇区经济的发展。同时,不断发挥自我优势,吸引投资,实现与宁乡、长沙的对接,成为宁乡县城的“后花园”,最终实现“以城带乡、以乡促城”的双赢局面。

4.7合理组织镇区内部各功能分区,注重居住用地与周边环境的协调。城乡联系如果看作是实现镇区发展的外部拉力的话,镇区各功能的组织合理则可看为自身发展的内部动力,因此镇区自身的协调尤为重要。经调研,镇区现状情况居住与商业、交通之间的组织依然不尽合理,故我们更应该从现状进行梳理。比如,对于居住用地与交通间的矛盾,反对沿过境干道S209的“一层皮”式的开发,对居民点进行合理选址,实行“组团式”发展,既能保证居住用地的交通便利,也同时也能保证过境干道的交通舒畅。总之,在居住用地选择的过程中,要适当考虑周边用地的功能,从全局出发,综合协调,使镇区内部健康发展。

4.8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城市化”。真正的城乡一体化,应该是从最初的“物质环境的城市化”逐步落实到“人的城市化”。新型城镇化建设,不是盲目的将所有农村盖高楼、修马路,最终的落脚点应该是解决人的“姓城姓农”问题。许多地方的村镇在新农村建设浪潮中,规模一个比一个大,环境一个比一个优美,但实际上,居民的文化素质问题并没得到真正的提高,就业问题依然严峻,出现了“种地无地、就业无门”既上不去,又下不来的尴尬情况。因此我们在镇区居住用地的选择过程中,也应该与教育科学、技能培训、网络通讯、医疗卫生等方面综合考虑,不能只是单纯的将居住用地只考虑“人的居住”,更应该考虑“人的发展”。

5.结语

综合以上分析,镇区居住用地选择的正确与否对于村镇建设的发展尤为重要。我们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在规划过程中做好镇区居住用地的选择。通过多角度、全方位的信息搜集和实地勘踏,为大成桥镇建设的长远发展做好用地选择工作,尽量避免造成资源的浪费和人为的安全隐患,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节约土地,立足长远,全面、健康地推进大成桥镇的城乡一体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涂海峰,王鹏程,陈曦,“城乡统筹”和“两型社会”新农村规划设计探讨,规划设计,2010.

[2]张宏元,王倩,郑雄彬,“十二五”规划背景下城乡发展的机遇挑战与应对,规划师论坛,2011.

[3]孟庆,马兵,规划由“城市”向“城乡”转变的思考,规划管理,2008.

[4]李兵弟,城乡统筹规划:制度构建与政策思考,城市规划,2010.

[5]吕京庆,刘培培,1980年以来国内城乡一体化研究综合述评,青岛理工大学学报,2010.

[6]杨榕,谢志强,中国城乡统筹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及对策研究,中国发展,2011.

[7]孙贵艳,王传胜,肖磊,董冠鹏,快速城市化地区农村居住用地布局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2011.

村镇建设用地分类标准范文第5篇

关键词:低碳环保;川东地区;生态规划

低碳生活就是在生活中尽量采用低能耗、低排放的生活方式。低碳生活既是一种生活方式,同时也是一种生活理念,更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环保责任。近年来,建设“低碳城市”和“生态城市”的理念已融入各大城市的规划之中,以城市作为单元来实现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做法已越来越突出,但在倡导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低碳生态的理念不应局限于指导城市的规划建设中,区域范围内的小城镇与乡村应被视为一个整合单元来实现低碳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发展小城镇是我国城镇化过程的必由之路,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的战略性选择。

一、川东区域介绍

川东地区指老四川东部,主要是指重庆、广安和达州及周边区域。这一区域属于亚热带温润季风气候,地理环境较为复杂,山峦纵横,水脉交错,河谷槽沟地貌突出。川东地区属亚热带气候区域,夏季湿热多雨,冬季阴冷潮湿,由于地形和大气环流双重影响,川东区域多为静风区,空气对流小,多雾,阴天较多,日照较少。山坡河谷植被较浓密,植物品种丰富,植被覆盖率高,具有非常优越的生态环境资源优势。川东地区在采取低碳、生态的方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干扰,实现保护与开发建设的共生共融的发展模式势在必行。

二、构建低碳环保指标体系

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以产业发展目标为导向,结合相关生态城市案例,创新性的引入绿色星级建筑比例、综合径流系数、非传统水源利用率、乡土植物比例、可再生能源利用率等地块资源与环境开发控制指标,落实于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的强制性要求和指导性要求中,用于规范和指导土地开发,引导生态指标等内容能以法定的方式最大程度落到实处,引导乡镇建设向绿色健康、资源节约、生态文明方向发展。

合理制定绿色建筑评价体系,规划根据乡镇气候特点、建筑使用功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与潜力等因素,研究选择适宜的绿色建筑技术,制定绿色建筑技术体系,从而引导乡镇的绿色建筑健康、适宜发展。

乡镇建筑应达到国家绿色建筑一星级及以上标准,其中行政办公、文化设施等公共服务类建筑应设高星级,对于占用过多生态资源的用地应设高星级绿色建筑进行生态补偿。

三、基于低碳环保理念下的规划方法探索

在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的大环境下,延续“低碳、生态、绿色”的规划理念,以生态集约建设为目标。

(1)先底后图、生态保护

从地形、水系、植被等方面进行系统分析,形成生态敏感性综合评价图,按照“先底后图”的绿色规划理念进行分析形成生态本底,再以此为基础进行建设用地布局,尽量减小村镇建设对原有生态系统的影响,维持原有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村镇建设区内生态系统本身要结构合理,生态稳定,使系统中的能流、物流畅通,达到结构良性、关系和谐、功能高效的目的。

(2)生态共生、功能复合

重视与周边生态环境共生,体现在对现状生态本底的尊重和生态环境的维系。加强与周边地区功能上的协调以及基础设施、生活配套设施的相互衔接,提倡规划区内功能的适度复合。村镇建设区与生态系统相契合,加强生态系统内的联系,使其具有连续性,并将游憩、观赏等功能加入生态系统内的山体、水系、绿地等空间载体中。

(3)山水廊道、组团生长

在满足发展需要和地质安全的前提下,最大程度保留现状的山体、水体等自然生态本底条件;建立与水环境相互渗透的廊道联系,使水体环境与人工环境相融合,建立基于水体景观要素的、与公共活动空间紧密联系的开敞空间系统,构筑山水生态廊道,形成组团发展的布局模式。各个村镇的发展历史、绿化基础、自然条件互不相同,在绿地面积、数量、空间格局等绿地指标和空间形态的规划设计上要从实际的需要和可能出发,因地制宜。

(4)低碳生态、整合多赢

整合绿色资源与道路、景观、建筑、人文、生态等各子系统,建立符合当地特征的生态技术体系,通过生态低碳技术的运用和生态环境的建设,创造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共赢,发挥土地的最大价值。

四、运用符合地域特征的生态技术

先期对能源、水资源、生态环境等进行评估诊断,并从规划层面控制对这些资源的消耗和破坏,合理引导资源的节约、高效利用,建设以土地集约高效开发、生态环境保护良好、村镇风貌突出等为特征的特色村镇,规划在能源、水资源和固体废弃物等方面提出以下做法:

(1)在能源利用方面:结合可再生能源转换系统性能特点,分析各建设用地可再生能源实际供应与能源需求之间的匹配程度与特征,并从可再生能源的容量、品味、可靠性、稳定性、技术难度、经济性和环境条件等方面进行可再生能源资源评估,建立可再生能源工程实践利用优先级,建立工程应用可行性判定准则,从而制定科学合理的村镇可再生能源利用规划,并将可再生能源利用目标科学分解纳入建设用地控制指标中。

(2)在水资源利用方面:大力开发雨水回收利用、中水回收利用等非常规水源,采用低影响开发的方式增加降雨径流的下渗量,涵养区域地下水,提高用水效率。

(3)在固体废弃物利用方面:根据固体废弃物不同区域种类不同的性质,建立“源头削减、分类收集、分类运输、综合处理”的现代化城市垃圾处理系统,减少固体废弃物综合处理量,同时还可以充分利用部分固废所储藏的剩余价值。

五、小结

在低碳环保村镇的规划建设中,应注重以下四方面:一是在科学分析和论证的基础上,合理制定生态安全格局,明确开发建设中不可突破的刚性格局,严格控制;二是建立符合地域特征的低碳生态村镇解决方案,从生态指标体系到规划要素,再到规划方案和途径;三是制定符合低碳生态发展的用地复合功能,围绕主导产业、优化用地结构,降低能耗;四是制定相应的政策支撑和强化符合地域特征的生态技术运用,特别是强化可再生能源、水资源利用等新型生态技术。

参考文献:

[1]李旭佳.川东民居研究[J].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