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语文教育方法

语文教育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语文教育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语文教育方法

语文教育方法范文第1篇

一、农村初中语文教育现状

1.教师对素质教育改革了解不够全面

农村由于信息资源落后,发展也较为落后。教育也同样如此,在我国素质教育改革开展得如火如荼的时候,相对于较为落后的农村来讲,其普及面与实施力度还远远不够。主要是因为教师对素质教育的认识不够全面和深入,目前,很多初中语文教师依旧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展开教学。新课改的新理念、新思维很难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去,从而使教学改革滞后。此外,由于农村发展得比较缓慢与落后,教育的资源也跟不上教学改革的要求,教学的信息更新也跟不上要求,甚至可能出现教材上出现的新知识是符合时展的知识,但是农村的学生与教师却是从未接触过的。这致使我国农村素质教学改革的步伐很难前进,并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2.学生存在的认知差异大

由于生活环境的差异,农村与城市孩子在教学上存在很大的认知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四点:(1)学生的生活圈子小。当城市里的孩子开始参加各种学习夏令营、冬令营时,农村的孩子还在帮助家里做农活;当城市里的孩子开始运用QQ、微博、微信等各种通讯软件时,农村的孩子可能大部分连电脑都没有用过。这样的现实差距造成了学生的生活圈子小,使得他们在学习上与城市学生的认知差异较大。(2)缺少家庭教育。随着市场经济建设的逐步深入,农村劳动力大多都去了比较发达的沿海城市务工,使得大部分的学生成为“寄人篱下”的留守儿童。在原本生活圈子小、知识信息与社会层面不多的环境下,还缺少了父母教育。这就使得农村孩子的生活更加单调,教育资源更加匮乏。(3)阅历少。由于家庭环境、地域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使农村学生的知识层面较小,视野不够宽阔,阅历少,与城里的学生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对基本的生活常识与社会知识不够了解,不能够为课堂上的语文教学奠定基础。

3.师资力量不充足

虽然我国一直都在提倡支持西部农村教育,每一年都有大批的人才涌入农村,支持农村教育,这使得我国的农村教育中的师资问题得到了一定的缓和,但是依然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教学的师资问题。再加之很多支教教师进行支教的时间都比较短,支教教师缺乏教学经验,专业水平不足,等他们获得一定的教学经验之后,他们的支教时间也差不多够了,这使得农村教学师资人才的流动量很大,不利于农村教育的稳步发展。且一些具有教学经验的语文教师都开始往城市里发展,以求高职位、高薪水,这就更加速了农村语文教育的师资匮乏。

4.学生整体语文素养不高

所谓的语文素养,是指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语文能力,即阅读鉴赏能力、写作能力、交流与沟通能力、对问题的分析判断能力等等。语文素养是在新课改的背景之下提出来的,符合当前语文教学形势的发展,符合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和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当前,农村初中语文教学除了面临上述几个问题之外,另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就是学生整体的语文素养不高,这主要是由于农村小学语文教育没有为其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滞后,教学知识往往局限于书本,拓展性不强。在这样的环境之下,有些学生就算语文成绩很好,但是语文整体素养却不高,不能够利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去分析和解释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这是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的。

二、对初中语文教育进行改革的策略

由以上分析可知,我国农村语文教学的现状是不够完善的,面临着很大的问题,因此,采取一些相关的改革措施非常重要,也非常有必要。由以上的问题分析可知,现在农村语文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就是要努力提高教师的教学素质,引导学生学会独立自主地思考与学习,积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与创新学习的能力,从而使农村教育跟上时代的发展,实现农村语文教学的现代化、科学化。

1.转变传统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中,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但是新课改提出,教学改革要将教学的主体地位转换成为学生,教师要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地去发现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并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去解决,然后教师再根据学生解决的方式和解决的结果进行合理的教学评价,不断地激励学生,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语文学习当中可以感受到被重视的感觉,从而增强学习的主动性。而传统的“满堂灌”的教授方法显然已经不能够满足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

2.重视课外拓展,提高学生文学修养与语文素养

语文是一门语言性的学科,相对于死板的理论知识来说,更多的是需要学生对这一门语言的感知力与感受力,即是我们常说的语感。语感的重要性使得培养学生的语感已经成为新课标中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课外拓展,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激励学生多阅读欣赏课外书,增加学生的语文课外阅读量,潜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语感。此外,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多积累语言知识,将生活与语文学习联系在一起,在具体的生活环境中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写作能力等,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3.加强教学评价,完善教学激励机制

语文教育方法范文第2篇

 

一、目前小学语文教育存在问题

 

1.教授方法有限,未实现有效教学。教学过程中的“教”与“学”脱钩,学生课堂上的更多时间是在被动地接受教师对于教材的理解,多为文本字面的解释和句法的分析;教师的授课方式单一,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致使学生只是一味的被灌输知识,得到的课堂启发少,未掌握有效的主动学习方法;授课过程缺乏科学性,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机会多,发散思维,独立思考的机会少,多元化交流少,很难让学生集中精力于教师的导向。

 

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教的枯燥无味,学生听得不得要领,此类教学活动对学生产生消极影响或者造成伤害从而导致教学效率极低甚至是零的教学。

 

2.教学目标不够明确。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工作的出发点,也是教学活动的输出,一旦设置不合理,即会导致教学活动的偏差,甚至失误。现存情况为部分教师为将教学目标落地,仅是盲目的照抄教参,抄其他老师教案,课前不认真备课,将“写教案”流于形式或为应付检查。

 

课堂上照本宣科的将教参上列明的教学目标强加于学生,不考虑同班级学生实际掌握情况。目标表述泛化,教学目标研究不够深入,教师只是单纯的罗列出教学目标,而忽视了其与课堂目标、课时目标、课后要求及其他阶段性目标的衔接递进关系,没有形成对教学内容的独有理解,从而导致教学指导未达到预期效果。

 

教学目标的设立远离学生“最近发展区”,不重视学生学习起点,不符合学生学习实际情况,教师在字、词、段落剖析方面的关联性缺乏有效手段,仅为带领学生圈划课本上的每一个句子。

 

3.教学过程缺乏情感,课堂气氛不够活泛。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过于重视课本内容及技巧性教学,而忽视了教学过程中应该蕴含的情感教学,忽视情感的培养,对于教学内蕴含的情感、学生对课文产生的情感持有漠视的态度,导致语文教学活动低效、枯燥无味。教学设计过程中,“授人渔”远少于“授人鱼”,授课缺乏开放性,缺乏知识的关联性,缺乏发散思维的培养。

 

教师的课堂提问不能抓住课文中的关键,一味反复的提问会导致学生产生厌烦畏惧心理。教师教授过程缺乏激情与热情,语调平滞呆板,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精神松懈,学习效率低。

 

二、提高小学语文教育的解决对策

 

1.转变教学思路。教师必须努力打破常规的教学模式,创新出新的教学方法,以学生发展为教育活动中心,以问题探究为研究手段,从发现问题到成果交流等几方面组织和实施教学,摒弃被动被老师灌输的教学模式,教育活动中,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性学习”转为“主动创新性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实践。教学过程中应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营造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氛围,结合每一位学生的特点进行相关教学。

 

2.制定合理有效的教学目标。做好课前备课,对所教授的内容深入剖析,把握文章规律,理清文章脉络。课前教师要认真研读课文,抓住文章的重点、难点;掌握朗读强调及要领,以便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示范朗读;推敲、锤炼文字匠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针对于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将课文内容与学习方法、文章情感与作者态度等不同教学目标有机融合在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制定教学目标时,一定要遵循新课标中提出的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要相互融合渗透,统一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以知识和能力为基础,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为载体,准确把握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掌握学生已有知识和未掌握知识,了解学生实际接受能力和需要锻炼的能力,最终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

 

3.师生互动,活泛课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选择开放的教学内容,创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并根据学生的特点,适当的对所教内容进行补充或删减,从而提高学生的小学语文学习的综合能力。

 

要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提供活泛的教学土壤,建立友好、充满爱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积极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要与学生真挚坦率相处,与学生一同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积极与学生探讨,鼓励不同理解,允许学生有自己的分析判断。

 

教学活动中,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要充分考虑上课的时间、地点、学生及教学设备等各因素产生的影响,处理好课堂上人与人,人与物的关系,充分发挥各方面作用,利用现代教学手段,鼓励学生分享学习经验,使学生自己观察,独立思考。教师要思考如何有效衔接前后教学环节,使学生活跃起来,饶有兴趣的完成学习。

 

4.小组合作学习方法。学生作为教学活动主体,其学习意愿的强烈程度是与教师的教学手段及教学引导方法相关联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积极倡导学生实施动手实践、主动思考、自主探索及相互协作的学习方式。例如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能够充分发挥小组成员的团队学习功能,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5.如何合理发挥小组学习的作用,首先要做到合理分配小组成员,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及心理素质等各方面进行综合评价,遵照“异质同组、同质异组”的原则进行分组,充分考虑各成员之间的差异互补,各小组之间形成公平竞争,增强学生团队协作意识。

其次,明确小组成员责任,突出每个个体团队中的作用,选择一名组长,协调组织学习及其他活动,给予其他成员充分的信任,根据个体特点,分配合适的角色,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积极性。

 

最后,培训学生的合作能力,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准确把握小组学习的时机,强化小组团队激励,适当评价各小组团队的阶段性成果,评价小组成员在小组活动中起到的积极的作用,激励学生自我提升以实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教师在选择方法过程中,只要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利用现代教学理论,大胆尝试,不断完善,一定会有很大收效。

 

三、总结

 

小学语文教育的作用关乎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学科,作为语文教育者,我们要提升自身教学能力,掌握更多先进理论及教学方法,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鼓励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思考,为学生未来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语文教育方法范文第3篇

小学阶段是学生进行基本文化知识积累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个阶段学生的年龄跨度比较大,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相应存在较大差异。教材编写人员充分考虑到这一点,低年级和高年级之间的语文教学存在较大差异,不同年级间的学习重点和学习内容存在相应差别。我国各个省市和区域学习的语文教材版本各不相同,但是基本教学内容可以分为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几大方面,这些教学内容的设定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让他们充分了解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独特魅力,同时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

二、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创新

目前,我国多地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已经对教育教学方式进行了一定的创新,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利用多媒体,开展微课

目前多媒体在教学中已经得到了广泛普及和推广,多媒体更直观、生动的展示方式,可以快速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但是对于低年级小学生而言,他们的认知能力仍十分有限,如果不能对其进行反复说明,则很容易被形式花哨的多媒体素材吸引,忽略教育教学的实质内容,出现严重的本末倒置问题。因此,部分教师开始尝试微课教学,教师通过利用教学视频,完整地融合课标要求,对学生提出教学问题,让他们充分思考。微课的优点在于更具有针对性,对难点问题的解析更透彻,同时可以有效缩短教学时间,给学生更多思考机会。早在2010年,广东省的多所小学就已经开始了微课教学,这种模式收到了学生和教师的一致好评,很多家长表示孩子学习语文更主动,学习成绩有明显提升,许多教育杂志都对这种教学方法进行了全面报道,并给出了一致好评。

(二)尊重学生,进行课堂翻转

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是教育人员不断创新的结果。传统语文课堂主要依赖教师讲解,导致很多小学生对语文课程缺乏兴趣,课堂气氛沉闷。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与教师的地位发生了一定的转化,学生更多地占据主体地位,这种教学模式更适合高年级小学生,因为他们对教学重点更明确。翻转课堂与微课堂一样都是国家教育部管理中心重点推进的项目,更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通过分组、讨论的形式,对教学内容形成独特理解,并在教师指导下找到正确答案,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在互相合作中形成更亲密的同学、师生关系。目前,很多小学语文教师鼓励学生多进行课后学习,在与学生讨论之后,让学生自发组织讨论会、话剧表演等课堂模式,在课堂中充分尊重学生的观点,并对其中偏颇提出清晰的指正,很多家长表示这种新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将语文教学当成一种乐趣。

(三)创新形式,进行课堂游戏

课堂游戏的设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这种教学方法是基于小学生爱动、爱玩的天性设计的。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很强,但是生拉硬套并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很可能适得其反,利用课堂游戏模式,学生可以在玩耍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学到知识,有效达到教学的真正目的。但是进行课堂游戏要注意不能脱离主题,教师要围绕教学计划和课标要求进行有益的教学设计。如某小学一年级的语文教学中,为了教会学生“b和p”的发音和拼写,教师设计了摆字母、做实验、贴花瓣等教学游戏,让每一个孩子都充分参与到教学中,充分了解这两个拼音字母之间的区别。也有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游戏,将教学内容与学生喜爱的卡通人物等融合在一起,吸引学生注意力。

三、结语

语文教育方法范文第4篇

教师教学方式过于单一,我们培养的学生不是一个单一的教学个体,而是处在一个生理、认知及情感同在发展的一个阶段,如何将学习到的知识放到社会中去,使自己拥有更多的选择权是我们需要探索和解决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将每一门课每一个教育细节都贯穿于理性教育的理念,不应该将求知与成绩作为学生的唯一,而是要将传统与现实、理性与感性,贯穿于每一个教育细节中去,使我们体现教书育人,塑造心灵的教育理念,不应该将求知作为唯一的教学模式,以传统教育环节来看,我们只是以讲台做为讲授与传播的主要途径,更重要的是无法发挥教育成果,使学生逐渐丧失教育热情,容易产生厌学情绪,严重阻碍了小学语文教育的知识学习能力,不利于这一学习启蒙阶段的认知学习,不利于孩子求知欲和个性的发展。无法在成长的阶段成为对社会立足的人,这样不仅严重阻碍了语文教学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也使学生丧失了教学的主动性,失去了主体地位,严重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越来越多的学生不能拥有自己接受教育的理念,不利于教学模式的创新和发展。

2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2.1提高学生对启蒙阶段语文知识的兴趣。兴趣作为学生最好的老师,如何将学生的兴趣放到教学上来,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关心的问题,首先需要了解每一个学生真实的想法,培养学生对语文教学的兴趣,将学习兴趣作为学生接受知识的最佳途径,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提点,将学生感兴趣的语文活动、语文话题进行有效引导,使学生激发学习的兴趣,利于教师更好地传授语文知识和学生语言组织能力的培养。叶澜曾经在教育概论中提到,每一个孩子的童年时期都是一个学会学习并且热爱学习的阶段,如何在特殊的环境中学习并热爱学校、热爱集体、热爱家庭,做一个社会的小主人是我们教育者关心并需要解决的问题,小学所获得基础能量是知识,后续技能是学习并养成一个好的学习习惯,使我们拥有更加积极向上的态度去拥有更多的选择权,生活中充满希望,力量与智慧,积极地学习习惯和人生态度才能使人走出困境,拥有幸福完满的人生。[3]而我们总是忽视孩子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态度的培养,处在每个阶段的儿童都很容易遇到失败、挫折。当我们不去帮助每个孩子的求知失败,而只是将获取知识作为衡量孩子知识的标准时,我们便塑造了一些不能认同失败的人,因为每一个学习伙伴或者老师家长给她们塑造一个失败的阴影,就脱离了原始的教育理念,使学生的思维能力不能提升,忽视整体的教育环境。

2.2积极地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教育不仅是面向当前的,更是面向整个社会的,如何使学生在未来的社会中拥有更多的选择权,就在于我们怎样才能获取知识,增强个人责任感,每一个青年在接受教育的同时都会受到来自不同教育者的声音,每个人所受到的教育也是不同的,怎样形成不同的教学理念形成独立富有创造性精神的学习环境需要我们在不同的教育阶段了解我们想要做什么,可以做什么,才可以更好地培养自己的判断精神。小学阶段是处于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并富有想象力的阶段,如何针对学生的一系列问题,进行详尽认真的解答发挥想象力是提高学生创新思维,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学校阶段是人生较为重要的学习阶段,各学科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如何将小学语文观念上做到与时俱进,创新教育方法,提升教学质量才是关键。无论用发展的眼光亦或是回顾的理念都需要阶段创新性思维。语文教育主要是通过对语言及文学作品富有创造力的思维进行点滴学习,如何帮助学生发挥自主学习的能力,帮助学生学习和认知的各方面能力,通过识字、朗诵、背诵、阅读进行正常的交流与学习。

语文教育方法范文第5篇

一、深刻认识传统文化教育意义,发展有生命的语文教育

原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长、著名学者刘国正认为:“中国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如胶似漆,密不可分。多年来,我们对这方面探索甚感不足。学习传统文化,使语文教育丰富多彩,不再是干巴巴的几条筋,还增进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著名学者吴宓先生曾提出传统文化教育的作用是“涵养心性,培植道德,通晓人性,谙悉世事,表现国民性,增长爱国心,确定政策,转移风俗,造成大同世界,促进真正文明”。陶行知也说过“智仁勇三者是中国重要的精神遗产,过去它被认为‘天下之达德’,今天依然不失为个人完满发展之重要指标”。由此可见,传统文化对于语文教育的意义和作用是显而易见,不言而喻的。

(一)传承传统文化是弥补学生素养缺失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实用经济思潮对传统文明的冲击,社会各界对传统文化宣传的缺失,学校教育过早地进行“理、化、数”的禁锢,教师自身人文素质的不足,家庭在传统礼仪文化教育上的忽视等等,都是造成目前学校教育中传统文化缺失的重要原因。由于人文素质教育的不完善,当前学生普遍正义感、责任感淡化,道德修养不足。不少学生埋头于科技理论知识学习,不注意伦理道德修养和文明礼仪修养,在诚实、守信、认真、勤奋、谦虚等基本文明方面表现欠佳。

(二)传承传统文化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必然要求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从现代意义上讲,“人文”应该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中,逐步形成的社会道德、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等。人文素质教育旨在通过各种教育活动,使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被内化为受教育者的人格、气质和修养,从而成为维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课标强调,语文教育要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明确指出注重利用传统文化培育学生人文素质是当今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特别是语文教育工作者都背负着一个不可回避的使命,那就是首先成为传统文化的拥趸和实践者,进而将传统文化的种子更广泛、更深入、更有效地散播到学校、学区,甚至是社区,实现传统文化与语文教育的互促互进。

(三)传统文化与语文教育的内在一致性是促进二者相长的必然选择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育无论在表现形式,还是在内在追求上,都存在着天然的、有机的联系,而这种联系决定了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关系。传统文化与语文教育联系的图例示范如下:

从上图可以看出两点:一是传统文化讲究的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即“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与新时期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相一致;二是语文教育可以从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的养分,同时又可以反哺传统文化,丰富文化内容,扩大文化影响力。

二、精选传统文化载体,构建适宜时代需要、学生特点的语文课堂

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博大精深,举凡国学典籍、戏剧曲艺、建筑设计、饮食医药、天文历法等,艺术种类繁多,必须加以取舍,选取最能适合社会发展特点与易于学生接受的传统文化载体。为此,在选择这些载体时必须注意以下原则:

一是与语文教育联系紧密原则,即语文教育选取的传统文化必须具有语文味,有利于满足现代社会对学生听、说、读、写等能力培养,绝不能是遥不可及的文化的空中楼阁。

二是让学生喜闻乐见原则,即语文教育选取的传统文化应该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才能保证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有效性。

三是便于课堂和课外开展原则,即语文教育选取的传统文化必须适合语文课堂教学的需要或者课外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不要为文化而文化,而应将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有机融合。,实现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相得益彰。

(一)腹有诗书气自华——注重国学经典诵读

民族精神必以民族文化为载体,民族文化又以中国历史上优秀的语言文学作品最为精粹,学习古代文学作品,其根本意义在次。朱自清先生说过:“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再说做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民,至少对于本国的经典,也有接触的义务。”读四大名著,感历史人生;品《论语》《孟子》《道德经》之为学,可以深化对文学经典、国学精粹的认识,领悟为人处世的道理,感受传统文化深刻内涵。比如,《论语》中提到的“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并不是常人所解释的,学得好就去做官,学得好就是为了做官。反而应该看到这两句的并列关系,是说做官做得好就要学习,学习好了就自然懂得做官了。这样仔细解读就有了正本清源的效果。再比如《论语》中讲“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这些都是“自我觉醒和自我认识”的提示,告诉我们要成为高度的自觉者,谨慎地对待身边的人和事,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忠实对自己的了解,从而不断完善自己,学会用仁、礼对待别人,成为仁爱之人。这些道理在物欲横流、浮躁喧嚣的世界里正是自我修心的良方。

(二)要识琴中趣,还劳弦上声——注重传统艺术品鉴

古书讲到“琴道”时常说,陶渊明静坐,膝上常抚一无弦无徽之琴,道“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意思是只要参透琴的意境,何必拨动琴弦,令其发出声音呢。陶渊明说的或许是人们在精神世界里应该保有的一份独立与清净,不管会不会抚弹高雅的古琴,都应该有所怀抱。让学生泛知古琴、古筝之基本常识,享受现场表演,更能在自己拙笨而真挚的拨弦声中荡涤心灵,真正地劳弦上之声,更识琴中之趣啊!书法高居中华传统艺术之冠,生息发展历经千年而不衰,它禀承了儒、释、道的思想精华,特别是体现了儒家的“中庸” “中和”思想。古人云,中和之极归于平淡,大和之美方臻大道之境。连法国总统都盛赞“中国书法艺中之艺”。语文教师应该将书法训练作为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让学生掌握指实掌虚、掌竖腕平的执笔基本,横平竖直、重心平稳的结构要领,亲历书法世界中的“正”“清”“和”,贯通人生与书写中和谐在矛盾中化解的对应关系,彻悟现实中清静无为的精神幻化为书法中虚实、布白的似无还有的审美志趣。

三、采取有效策略,实现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互促互进

博大精深的国学经典、感人至深的传统艺术既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也是语文教育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因此,语文教育必须彻底摒弃呆板、单一的灌输、填鸭方式,注重对传统文化的运用、渗透,在理念上要大力提倡,在方法上要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切实采取有效策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实现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互动。

(一)诵读经典,知书识礼

学校人文素质教育必须先割除重理轻文或者只学、只考、只闻读书声的办学理念。将人文素质这个全方位的大课程融入到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教室、课堂、黑板、宣传栏等阵地,将国学经典融入其中;我们可以适当地组织相关的美学美文欣赏与诵读的比赛;我们还可以通过家长会引导家长们重视孩子们的国学教育。如果能坚持营造儒雅轻松的诵读氛围,就有理由相信学生们在诵读经典美文的过程中,能潜移默化地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逐渐提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比较全面地掌握传统文化中关于爱国、爱家、道德、伦理、尊老爱幼……等一系列塑造人文素质的重要思想。当然,熏陶积累不应是被动的无思考的诵读,而是强调有理解、有分析、有比较、有批评地自我建构。人文素养的塑造也不能仅仅靠单纯的传统文化思想教育来解决,更需要在重视传统文化的整体社会风气中慢慢熏陶养成。

(二)书写经典,怡情养性

笔者认为,书法是素质教育天然的载体。书法能够通过作品把书家个人的生活感受、学识、修养、个性等悄悄地折射出来,所以,通常有“字如其人”“书为心画”的说法。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挖掘教材中隐含的书法教育的潜在因素,穿插一些历代书法名家学书的故事,适时激发学生对学习传统书法的兴趣。中华书法禀承了儒、释、道的思想精华,特别是体现了儒家的“中庸”“中和”思想,学生能在实践中体会到书法艺术中的哲学内涵,比如礼让、向上、和谐等等精神志趣,从被动接受到自觉修得,通过感受汉字去了解、体验民族的文化、思想、情感与民族精神。当然,中国传统文化中能和书法一样怡情养性的艺术品类还有很多,譬如古琴、古筝等等。

(三)静态文物,动态体验

目前,可以学习借鉴国外已成体系的整体教育模式,即博物馆与学校整合教育资源,在寓教于乐中传承国家传统文化。也就是以博物馆的文化资源作为学校教学素材,在帮助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让学生在参与、体验中继承传统文化,培养高尚情操和增强审美能力。比如,在讲《过秦论》一文时,学生对“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一句中建筑的特色表示了极大的兴趣,教师虽然展示了相关的建筑图片,可是学生仍然感觉隔靴搔痒,此时如果能带他们参观一下陈家祠,让他们留意一下广东四大名园,亲身游历,或许就能一解困惑。再比如,学生总是很难记住“觥筹交错”的写法,或许带他们见识一下西汉南越王博物馆里的玉角杯,他们就能更感性地理解觥筹的含义了。课本用文字传承中华五千年的历史与智慧,博物馆则用文物承载悠悠中华文明史。千百年来文物默不作声,如果我们不能主动亲近它们,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就无以发扬光大。因此,对这些静态的历史、文物,我们完全可以让其扮演重要角色,与学校课程有机结合,使其真正成为学生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学习资源和创新源泉。同时让孩子们从中得到美的教育,提高文化艺术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