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环境污染的严重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环境管制;污染密集型行业;企业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0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2)07-0067-06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2.07.011
近年来,随着环境保护运动的发展,民众环境意识的提高,以及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兴起,各国政府对于环境保护的投入不断增加,环境管制标准也日益提高。有关环境管制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已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学者们从微观层面、中观层面和宏观层面对此问题做了大量研究,各种新论也不断涌现。但是,目前国内外学者们在环境管制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问题上还远未形成共识。本文利用我国省级面板数据,对政府加强环境管制对污染密集型企业竞争力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目的在于从微观层面客观评估我国环境管制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为协调我国环境管制和企业竞争力关系、并最终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1文献综述
西方学者对环境管制与企业竞争力影响的实证研究得出了差异较大的结论:一些学者如Robison[1]、Kalt[2]、Ederington & Minier[3]、Triebswetter & Hitchens[4]、Tewari & Pillai[5]等人的研究认为,政府加强环境管制将显著地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降低生产率、并损害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但另有学者的实证研究发现环境管制造成的成本增加对企业的影响虽然为负,但影响很小,不至于降低企业竞争力。例如Walter[6]、Wheeler[7]、Levinson[8]、Grossman & Krueger[9]等人发现环境管制带来的成本在产品总成本中所占的比例很小,与劳动力成本差异、基础设施完备状况等其他因素造成的成本差异相比,环境成本的差异并非是决定性的,环境管制对企业竞争力没有明显的负面影响。但是,Joshi等人[10]对于环境成本的估量,表示了不同意见。他们认为环境管制除了可见成本(在会计账目中分类为环境成本)之外,还有隐藏成本。基于企业会计账目的环境成本统计结果会低估环境管制带来的成本增加。以钢铁企业为例,环境管制带来可见成本上升1美元的同时,还会引起9-10美元的隐藏成本上升。不过,这些研究虽然对环境管制成本占企业总成本的大小、环境管制对企业竞争力影响的大小有不同意见,但都赞同加强环境管制会带来企业成本的增加,并进而对企业竞争力造成负面影响。按照这种思路,在环境管制标准不统一的情况下,如果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政府加强环境管制,实施了比其贸易伙伴更严格的环境标准,这个国家或地区的相关产业会相应地增加生产成本。假若没有保护措施和机制,这些产业在市场上将会因产品的价格相对较高而失去原有的竞争优势,这些产业很可能因此转移到其他国家或地区。
经济学方法在分析环境管制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时,往往假设技术条件、市场环境等不变,这时成本优势就成为影响竞争力的唯一因素。但现实中市场条件是不断变化的,短期成本往往不是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决定性原因。管理学家Porter教授[11-12]认为从动态角度来看,环境管制不仅不会对企业竞争力产生负面影响,甚至还会增强企业竞争力。他乐观地认为政府加强环境管制与竞争力之间没有必然的冲突。他将环境管制引起的压力类比为市场竞争压力,认为设计适当的环境管制会激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这些创新不但可以补偿企业为环境达标而付出的成本,还可能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也就是说环境管制与企业竞争力可以实现“双赢”。波特教授的这些观点被称为“波特假说”(Porter Hypothesis),自提出之后便引起了学者们的激烈争论。
关键词:垦区、农场、环境、对策
一、垦区农场环境污染现状
黑龙江垦区作为大型国有企业,实行的是农牧业为主的国营农场发展模式,虽然与农村有较大区别,但生产职能上基本相同,只是管理方式和运营模式上存在差异,实际上是特殊环境下的特殊体制农村。垦区农场在发展中,虽然实现了规模化、机械化,但大量化肥、农药的施入和畜牧业的强力发展,结果带来了农畜环境污染严重,整体环境质量下降,间接或直接地影响了垦区人民生活的健康发展,加大垦区农村环境治理,改善垦区环境质量已成为环境保护工作开展的中心工作。具体污染表现如下:
(一)化肥污染:据统计,化肥在使用过程中浪费严重,约有70%逸失于环境中,造成环境污染,主要表现几个方面:一是部分化肥随农业用水和地表流入河、湖、库、塘,污染了水体,造成了水体富养化。二是不合理使用化肥,使土壤板结、地力下降。三是化肥中重金属、无机盐等有害成分,长期施用对农用环境造成影响。四是氮素化肥浅施、撒施后部分逸失进入大气,造成污染。
(二)农药的污染:我国农药的利用率较低,大部分农药散失于环境之中,使大气、土壤、水体、农畜、水产品受到污染并通过食物链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一些高毒农药的施用在杀死害虫的同时,也杀死、杀伤害虫的天敌和其它益鸟,影响了生态平衡。田间施药时部分农药落入土中,严重污染土壤。农药的大量使用造成生态平衡失调、物种的多样性减少,使农场本来较脆弱的农业生态系统更加脆弱。
(三)塑料薄膜污染:农膜的使用一方面给农业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给农田土壤带来污染,被称为“白色污染”。垦区每年大约有近千吨塑料薄膜残留在土壤中,使土壤的通透性变差,另外地膜中有害物质的分解还会对农产品品质产生较大影响,由于大部分农膜使用非降解地膜,农作物减产20-30%。这对农业发展来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隐患。
(四)空气污染:秸秆焚烧,虽然灰分可当化肥并省去了清除秸杆的麻烦。但给大气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并增加了二氧化硫和降尘的含量。
(五)工厂污染:由于城市环保力度加大而使大量工业企业转移到农场,这种污染转移造成了污染加剧。造成了农场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六)城镇化问题:随着垦区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连队人口向农场场部转移,由于环境意识的薄弱和经济发展水平限制,造成城镇生活污染不断加剧,进而对其周边农业区域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更大的污染。
二、解决垦区农村环境问题存在的意义
黑龙江垦区是一个机械化程度高的现代化农业地区,农业的发展状况对黑龙江省乃至全国粮食安全影响重大,农业及农场的可持续发展,是垦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和优先领域,它直接关系到整个垦区经济社会建设的成败。环境保护在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使农业生态环境由恶性循环走向良性循环,实现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关系到垦区农业能否持续发展的一件大事。垦区农场环境的污染主要有农药、化肥、塑料薄膜等农用化学物质形成,破坏生态平衡、降低产品质量。
三、垦区农场环境污染治理主要存在的问题
一是缺乏长效机制。农场环境是垦区环境保护的薄弱环节,基础设施落后、监管力度不够、环保意识薄弱,区域污染难以得到及时有效控制。二是畜禽养殖业增长速度过快,难以控制,规模化养殖场治理费用高,企业无力承担,治理率低;三是农场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存在技术和资金方面困难,沿溪流江河随意倾倒排放,造成土壤和水体的严重污染。四是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有机肥用量减少,造成环境有机污染负荷加大,污染物消纳能力降低。五是全社会环保意识仍然较淡薄,对区域性污染危害的严重性和长期性认识不足,对农场的环境保护整治力度不够。
四、相关对策
(一)加大农场环境保护的执法力度,建立农场环境保护长效管理机制。一是开展区域性的环境污染综合治理活动,建立农场环境和卫生长效管理机制;二是落实环境保护领导责任制,将环境质量和环境保护工作列入各级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主要内容,确保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三是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抓紧出善有关农场生态环境保护的考核办法,明确任务职责,实施目标考核,使农场生态环境保护走上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二)设立农场环境治理基金,解决区域环境治理。各管理局要将环保投入列入本级财政预算的重点内容并逐年增加,加大对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的资金投入,设立基金,重点解决辖区污水和生活垃圾的处理。
(三)加大对农场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把“人人环保”的意识引入农场环境污染治理。一是环保局和广电部门联合,利用各种形式宣传农场环境污染状况、危害,让群众了解到环境污染危害的严重性,培养良好的环保习惯,提高农场环境保护意识,自觉关注自身和社会利益,提高职工生活质量。二是在中小学广泛开展环境保护教育,通过学生带动家长影响社会;加强对农民等生产者科技文化教育,多方位,多角度提升农场人居环境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能力。
看看身边日益增多的建筑物,身边的一树一草,有没有人想到这是地球的某个角落,而人类,只不过是居住在地球上的一种生物,地球是凡居住在地球的每一种生物赖以生存的场所,是索取生活资料的来源。因此作为高等动物的人类更因该珍惜保护地球——我们的母亲。但是……
为了满足人类的私欲,人类开始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为此自然界报复了我们——给我们留下了难以解决的一大堆环境问题。
水是人类生存的必需品,在地球占有重要的地位是环境中一个重要的因素,但水资源污染也越来越严重。
《诗经》中许多篇章都提到过在很久以前黄河水还比较清亮,黄河上游及晋陕一带的森林植被还比较多。在西安有“八水绕京城”一说,可见那时黄土高原上还水草丰茂。但是从明朝开始,土壤、植被就开始变差了,为什么?原来是为了争土地,为了金钱 ,导致人们乱砍乱伐,导致大自然报复我们,使母亲河由清澈到现在的“一碗水,半碗泥”。
全国一百八十五个城市的二百五十三个主要的地下水开采城段中,污染趋势加重的占百分之二十五。淮河流域浅层地下水面污染有所加重,有毒有机污染物在地下水中有一定程度地检出,造成地下水污染的主要原因是工农业污染和城市生活用水的污染。
目前,全世界每年约有4200多亿立方米的污水排入江河湖海,污染了5.5万亿立方米谈水,相当于全球径流总量的百分之十四以上。
很多时候,因为环境污染而引起资源不能再生,甚至退化,特别是土地资源,我国土地利用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各类土地资源都不同程度地遭到破坏。
我国的土地荒漠化正以每年1000至2000平方千米的速度蔓延。因过度开垦、过度放牧引起的草原退化、土地沙化面积有160多万千米。风沙蔓延导致许多地方的牧场、良田和村庄被毁坏、埋没。土地是立国之本,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来说,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保护耕地有为重要尤为重要。
在众多的环境问题中,有一个问题已被重视,那就是全球变暖。
现在全球平均温度已升高了0.3~0.6℃,其中11个最暖的年份发生在80年代中期。全球变暖会造成很多严重的后果,如冰川消退,海平面上升,荒漠化等,还会为生态环境等带来破坏。
然而,在我们身边也能看见环境污染的存在。每当我站在马路旁时,我就能完全感受到大气污染的严重性。汽车从我眼前驶过时,就会卷起地上的尘土,车驶过以后,汽车的黑尾巴才是主菜,它那浓度颇高的二氧化碳使人透不过气来,那种气味真是……很难闻,让人难受,看看路旁发育不良的树,真让人怀疑这也是它的杰作。甚至有人夸张地形容马路的空气污染情况连二楼都能感受到。
[关键词]突发环境污染 应急管理
突发环境事件尤其是突发环境污染事件是当今世界各国都面临的一个重大环境问题,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其中的环境污染突发事件不但包括常规性环境污染,也包括由于重大化学品、危险品的生产、运输、使用和消亡过程中污染导致的环境污染突发事件。
一、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分类
突发环境污染事件不同于一般的环境污染,具有发生突然、扩散迅速、危害严重、污染物不明及处理的艰巨性等特点。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包括重点流域、敏感水域水环境污染事件;重点城市光化学烟雾污染事件;危险化学品、废弃化学品污染事件;海上石油勘探开发溢油事件;突发船舶污染事件等。辐射环境污染事件包括放射性同位素、放射源、辐射装置、放射性废物辐射污染事件。
根据污染物的性质及通常发生方式,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可分为:(1)有毒有害物质污染事故:指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因生产、使用、贮存、运输、排放不当导致有毒有害化学品泄漏或非正常排放所引发的污染事故。(2)毒气污染事故:实际是上面事故的一种,由于毒气污染事故最常见,所以另列,主要有毒有害气体有:一氧化碳、硫化氢、氯气、氨气等。(3)爆炸事故:易燃、易爆物质所引起的爆炸、火灾事故。(4)农药污染事故:剧毒农药在生产、贮存、运输过程中、因意外、使用不当所引起的泄漏所导致的污染事故。(5)放射性污染事故:生产、使用、贮存、运输放射性物质过程中不当而造成核辐射危害的污染事故。(6)油污染事故:原油、燃料油以及各种油制品在生产、贮存、运输和使用过程中因意外或不当而造成泄漏的污染事故。(7)废水非正常排放污染事故:因不当或事故使大量高浓度水突然排入地表水体,致使水质突然恶化。
二、突发环境事件的预警分类
按照突发事件的严重性和紧迫性程度,《国家突发环境污染事件总体预案》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分为四级:Ⅰ级(用红色表示)为特别重大环境污染事件,Ⅱ级(用橙色表示)为重大环境污染事件,Ⅲ级(用黄色表示)为较大环境污染事件,Ⅳ级(用蓝色表示)为一般环境污染事件。
三、突发环境污染的危害
1.污染和破坏生态环境。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在瞬间排放出的大量具有危害性的物质,会对周围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和污染。
2.威胁生命和人健康。突发环境污染事件所排放出来的有害有毒物质,特别是易燃易爆的有害物质,将直接严重威胁生命和人体的健康。
3.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由于其高危性的特点,一般均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4.危机城市生命线。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危害一般相当严重,可能危及城市的生命线。
四、应急管理的相关理论
1.应急管理的概念。应急管理是针对特重大事故灾害的危险问题提出的。应急管理是指政府及其他公共机构在突发事件的事前预防、事发应对、事中处置和善后管理过程中,通过建立必要的应对机制,采取一系列必要措施,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有关活动。危险包括人的危险、物的危险和责任危险三大类。首先,人的危险可分为生命危险和健康危险;物的危险指威胁财产和火灾、雷电、台风、洪水等事故;责任危险是产生于法律上的损害赔偿责任,一般又称为第三者责任险。其中,危险是由意外事故、意外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及蕴藏意外事故发生可能性的危险状态构成。
2.应急管理的指导原则。在应急管理中,人们通过实践总结出一些原则,并依据这些原则来进行应急管理的决策和处置。
[关键词]地理教学 培养 现代环境意识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飞速发展,祖国各地变化日新月异。作为自编的乡土地理教材向学生全面的介绍了本州各县市工农业、经济文化、旅游业等变化。这不仅对学生是一种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教育,也是对学生进行本州地理环境意识的教育,同时也是一种地理美学的教育。统观教材无不为之叹服,但在编辑上忽略了对学生现代环境变化意识的教育,树立环境意识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通过对环境意识的教育,使学生看到环境污染的严重性,水土流失和耕地面积减少的严峻性,同时要使学生认识到这种污染的环境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对人类都有极大的危害。
就拿我湘西自治州这片沃土来说,以前,崇山峻岭古木参天,各河流两岸山青水洁,恰似一方万物俱全的“天然公园”。而现在就大不一样,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飞速发展,引发的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我县在1993年7月23日出现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水灾,整个县城被水淹没,损失惨重,接着95年5月31日县城又被洪水淹没。在这前后的几天中,我州相继被洪水淹没的有几个县,特别是泸溪县城被洪水围困三天之久。难道这种自然灾害是自然原因,而与人为原因没有密切地联系吗?94年以来各地的大小车辆也迅猛地增加,农村的剩余劳力大量涌向城市,道路窄,车辆堵塞现象经常发生,加上车辆排放的废气使空气受到了严重的污染,又如在现代生活中塑料袋的使用越来越普遍,严重地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由于人们只注重于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环境效益,结果产生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由于改革开放,大办经济开发区,工程项目的增多,使各地的耕地面积日益缩小,加之山区对森林资源的破坏、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大气污染、水土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等也愈来愈严重。在乡土地理教学中,教师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进行实地考察,弄清人类对自然环境有哪些污染,造成哪些自然灾害,让学生提出见解,如何协调好自然与环境的关系。
在乡土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访问:是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径。
询问当地人们本地的环境有何变化,诸如:空气、河流、森林覆盖面积、河流的含沙量、土壤肥力等等。使学生对本地的环境有初步的了解,这样也提高了学生学习乡土教材的兴趣。例如:60—90年之间,我县城被洪水袭击的次数仅有2次。近十几年来,县城被洪水袭击的次数就达4次。并且每次河水的含沙量比往都有所增加,河水的水位比以往都有所升高。又如:我县水土流失面积1992年为2164815亩,占全县总面积的37.87%。每年通过河道输出地悬移质为129万吨,相当于冲走4056亩农田的耕作层。养分和表土大量流失,土壤肥力下降,单位面积产量不高。随着人口增长,继而又大量开荒,导致土地利用的恶性循环。
二、实地查看,弄清污染原因。
是扩大学生视野,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通过实地查看,使学生弄清家乡的环境发生了那些变化,诸如:河流、大气、植被、土壤等是否和访问时一致,弄清环境污染是人为因素造成的还是自然因素所为。使学生认识到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性,增强环境意识。这样利于培养他们的实际工作能力。同时,使他们负起自觉保护好生我养我的这片土地的使命。例如:我县每年排放污水总量7051000吨:万元产值排放污水3674吨:年排放废气(CO2)总量3118吨:万元产值排放废渣13.7吨。又如:县城内一段的猛洞河,河水污染严重,居民废气物的倾倒、粪便的排泄、以及各厂矿企业废水的排放,使河水污染十分严重。夏天下河洗澡,只能望而生畏。
三、提出合理性的建议:
通过课堂学习和野外实地考察,要求学生自拟标题撰写地理小论文,提出如何治理各种污染,有何措施。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独立的工作能力。进而将他们热爱家乡的感情更加升华,从而达到了培养学生环境意识的目的。例如:合理性建议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十分重视土地的开发利用:2、保护森林,严格控制采伐量:3、加强对农业生产的技术指导,特别是化学农药和化肥的使用:4、新建厂矿要有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5、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普及,提高全民环境意识。
四、引导学生关心家乡建设:
在乡土地理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乡土地理的兴趣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关心家乡的各种建设。把所学的地理知识运用到家乡的各项建设中去,从控制人口、珍惜耕地、保护环境等方面给当地的领导出主意、提建设,以便合理安排当地的各项基本建设,大搞植树造林,保护农田。把家乡建设成环境优美的城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