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经济的发展阶段

经济的发展阶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经济的发展阶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经济的发展阶段

经济的发展阶段范文第1篇

[关键词]信息服务业GDP发展阶段

[分类号]G350

1 引 言

“十一五”期间是我国实现软件与信息服务业跨越式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时期。为推动我国各地区信息服务业发展,我国地方政府纷纷出台了各种信息服务产业发展政策。本文将借助对各地区信息服务业政策发展阶段系数这一新指标的引入和分析,探讨我国地方政府信息服务业发展政策的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和具体定位。

2 信息服务业各产业领域的经济环境分析

信息服务业是典型的生产行业,它一般是通过信息的收集、存储、加工、传递、交流,向社会提供各种信息产品或服务。因此,信息服务业的发展与本国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密切相关。与之对应的,不同地域的信息服务业发展政策也必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在文献[2]中,通过对我国各地区信息服务业的“十一五”发展规划的内容分析,解析出了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发展信息服务业的24个热点区域。为方便进一步分析,首先计算各产业领域所涉及地区的人均GDP,如表1所示:

其中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及“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的7省市(北京、黑龙江、湖北、江苏、陕西、上海、浙江),2007年人均GDP分别为57 431元、18 463元、14 733元、32 985元、12 843元、65 473元、35 730元则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这一领域所涉及地区的人均GDP为其算术平均数33 951.14元。

文献[2]将信息服务业24个发展热点领域按照东中西部省份的关注程度不同以及产业层次的不同,通过层次聚类分析划分为5大类,即“东部应用类”、“中西部应用类”、“网络基础类”、“政府基础类”和“数字内容产业”。通过表1可以看出,东部应用类和中西部应用类所涉及区域的人均GDP差别最明显,分别位于表的前后两端。网络基础类和政府基础类处于中段,但网络基础类所涉及区域的人均GDP依然普遍高于政府基础类。基于表1的数据,进一步使用每一类产业领域中各热点领域GDP的平均水平估算了5类热点领域所涉及地区的人均GDP值。表2显示了上述4个类别所包含的产业领域所涉及地区的人均GDP情况: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当前我国地方政府信息服务业发展政策的研究和制定与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即经济环境密切相关。人均GDP高的发达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传统信息服务业领域,如物流信息服务、中介信息服务等发展已具相当规模,同时,这些地区已普遍进入工业化进程的后期阶段,北京、上海等地区更已进入了后工业化阶段。在这些地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已初具雏形,本地区的经济水平和产业布局决定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能够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软服务”。在这种情况下,具有高渗透性和高附加值特点的软件信息服务业和金融信息服务业等成为地区信息服务业发展的重点领域。

与此同时,我国大多数欠发达省份还处于工业化进程的初期或中期,产业结构中,第一、第二产业尚占据较大成分,因此,旨在推动农业和制造业发展的三农信息服务、物流信息服务、地理信息服务、科技信息服务、信息咨询与信息中介等产业领域成为地区发展信息服务业的迫切需求。此外,受到中西部地区信息服务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薄弱,居民信息素养不高、可获取信息资源有限等实际情况的制约,大力发展社区信息服务以及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也成为这些省份制定信息服务业政策的考虑因素之一。3各地信息服务业发展阶段的政策分析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地方政府提出的发展信息服务业热点领域,与本地区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地方政府发展信息服务业的政策侧重点具有明显差异。这提示我们,信息服务业各领域所涉及地区的人均GDP这一指标,在很大程度上指示了这些领域所处的信息服务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基于上述分析,可以进一步从政策分析的角度估算各地区信息服务业的发展阶段系数。具体方法是,用各地方省份的产业政策中涉及的信息服务业领域的人均GDP的均值,表示该地区的信息服务业发展阶段指数。从这一指标的具体含义来说,一个地区的信息服务业发展阶段系数越高,说明这一地区的信息服务业热点领域所涉及地区的人均GDP水平越高,也就是说,这一地区的信息服务业发展阶段与高度发达地区的信息服务业发展阶段相近。

在之前的研究中,通过对“十一五”规划中相关政策表述的内容分析,将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的信息服务业发展政策中的热点区域列举,如表3所示:

将各产业热点领域所涉及地区的人均GDP值代入计算,可以得到各地区信息服务业发展阶段系数,如表4所示①:

从表4可以发现,就信息服务业发展政策而言,从地区间横向比较的角度看来,当前我国各地区信息服务业的发展阶段系数并不相同,反映出各地区间信息服务产业发展的层次和水平的差异比较显著;从地区内部经济运行情况与产业发展阶段系数的对比来看,我国各地区的信息服务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并不完全相同,有些地区的信息服务业滞后于经济发展,有些地区则领先于经济发展水平。以下使用定位图的分析方法,并以发展阶段系数为纵轴,经济发展水平(人均GDP)为横轴,描述我国不同省市自治区信息服务业的发展阶段系数和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人均GDP)的比较情况,如图1所示:

图1中,四个象限的划分以我国各省市区信息服务业的发展阶段系数和人均GDP的均值为界限。由此,可以将我国各地区的信息服务产业发展政策制定策略划分为4类:

第一象限中,一些发达省市,包括上海、北京、浙江、江苏、天津5省市,经济发展程度和信息服务业发展阶段系数都很高。表明这些地区的信息服务业和经济发展处于一个相互促进、良性互动的发展状态,即经济发展的高水平推动高附加值、高感应度的信息服务业领域,如软件信息服务业、金融信息服务业等的发展;而这些产业领域的发展,又会促进本地区经济的进一步转型和产业升级。

第二象限中,少数中西部欠发达省份,如重庆和湖南,其经济发展程度不高,但是信息服务业发展阶段系数很高。这些省市的地方政府制定的信息服务业规划中,信息服务业发展的热点领域更加偏向于第一类发达省份。这说明,这些地区的政府信息服务业发展政策采取了一种超前发展的策略。其目的在于:通过超前发展与东部发达地区相同或相似的现代信息服务业,创造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良好环境。这种策略的优势在于:一方面,可以通过优先发展高精尖的信息服务产业领域,达到提升本地区产业层次的目的;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发展与东部产业集群相匹配的信息服务业,营造良好的招商引资环境,吸引东部发达省份和发达国家先进制造业入驻本地区。

第三象限所包含的省市区个数最多,这些省份大多为我国中西部较不发达省份,且其信息服务业发展阶段也比较落后。其中,四川、湖北、河南、黑龙江、安徽、山西、陕西、海南8省市的策略非常接近,在图中形成了一个密集区域(虚线圈出),这些省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信息服务业发展阶段系数非常接近,其政策指定的基本导向也与重庆和湖南两地相似,即试图通过大力发展先进信息服务业,创造产业升级和招商引资的良好环境,从而拉动经济的发展。

第四象限中,个别发达省份,以广东为典型代表,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但信息服务业发展阶段系数却不高。这说明,这些省市区的信息服务业政策制定与其他省市相比而言,具有滞后于经济发展的特点。当然,这种滞后不能简单地解释为其政策落后于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而需要结合当时当地的具体环境进行分析。以广东为例,虽然其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与江苏、断江等地持平,但其省内除珠三角以外的广大腹地经齐发展水平并不高,故在其信息服务业发展规划中,还着重强调要发展三农信息服务和公共信息服务等为广大欠发达地区提供支持的具体领域。此外,山东、辽宁、福建、内蒙古4省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但目前言息服务业发展阶段系数较低,这说明上述4省区的言息服务业发展尚有较大的政策提升空间。以内蒙古勾例,该区近年来以能源为导向的工业发展非常迅猛,下一步,需要通过扶持和培育一批优秀的面向能源和刚造业技术改造与信息化的信息服务企业,以保障该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经济的发展阶段范文第2篇

能否找到市场发展的规律与脉搏,抓住门店不同发展时期的核心发展特点,是推动孕婴童门店快速发展与扩张的关键。

行业内的很多人会将孕婴童门店的发展分为初期、中级、高级三个阶段或者干脆用单店、区域性连锁或者全国性连锁来进行划分,而笔者则乐意用互联网式的词语“流量红利、价值红利、服务红利、粉丝红利”等术语来描述孕婴童门店的发展阶段。同时,我们还发现,这几个术语可以更加准确的描述不同时期的孕婴童门店发展的阶段,并能够让我们准确的抓住不同时期孕婴童门店所应该采取的经营策略。

在电子商务中,有一个“流量红利”的术语,即“随着访问流量中新客户不断增加与用户平均销售额不断增加,所产生的销售红利”。

孕婴童门店的初始经营阶段,行业竞争还不激烈,也存在这样一个阶段,即只要门店选择好,客流量大,消费者进店率高,门店营业额就高,营业额高,经营毛利就高。

门店“流量红利”阶段的一大特点就是:进店率决定竞争力,营业额决定利润额。

基于这一特点,在流量红利阶段,孕婴童门店的选址非常关键,“门店选址”成为这一时期的孕婴童门店竞争的核心策略。所以,我们会发现,这一时期孕婴童门店多开在医院与妇幼保健院附近或者人流量比较大的核心商圈。

随着行业发展的成熟,孕婴童门店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大大小小的孕婴店开了不计其数,门店为了保证合理的经营毛利与发展需要,门店开始注重品项管理与品类管理,开始向精细化管理要效益。

门店开始真正的关注哪些能够为自己带来经营价值的客户与产品,笔者将这一阶段定义为“价值红利”阶段,即你能够抓到一个购买力强的初生儿客户远比维护几个没有什么购买力的婴幼儿已经成长为儿童的“过季”客户要强;销售一款高毛利的新兴品牌产品也远比销售几款通路货要强。

门店价值红利阶段的特点就是:门店开始向精细化管理与品项管理要效益,价值客户的数量与高毛利产品的销售决定了门店的盈利能力。

基于这一特点,在价值红利阶段,门店开始注重会员管理与会员建设,开始建立自己的会员体系;同时,门店开始关注高毛利产品的销售占比,开始寻求并拥有一些自有品牌(即直营品牌,直接与厂家合作、区域独家经销)的产品。

对于孕婴童门店的竞争冲击,远不止来自于同行之间的竞争,还包括电子商务的竞争,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门店与消费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的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消费者开始习惯购物以前,通过手机了解一下产品信息,对比一下线上的产品报价;门店已经进入了同质化的竞争时代。

同质化竞争时代,客单价决定营业额,营业额决定利润额,顾客进入门店,能否让顾客产生连带销售,直接决定了门店的竞争力。而连带销售的产生核心在于门店店员的专业性的推介能力;门店必须通过给顾客提供更多的咨询顾问式服务去赢得顾客,这就是门店“服务红利”阶段的经营特点。

在进入门店服务红利阶段,门店必须注重团队建设,因为为消费者提供专业化的服务,打造专业性的团队是关键,那个团队更专业,那个团队就将赢得这场竞争。

当前我们已经看到了很多企业与门店开始关注这方面的建设,例如圣元在通过“木兰决”提升其全国营养专员的服务能力,全国更多的孕婴童连锁门店开始要求店员报考“营养师”以便于更好的服务消费者,育婴博士更是联合众多行业专家成立了“育博商学院”服务广大孕婴童门店向“服务红利”阶段转型。

门店的服务正在精细化,但是如果你认为仅仅提升了门店的服务质量就可以让你的门店一劳永逸的站在婴童门店的竞争前沿,那你就大错特错了。

孕婴童门店在由“流量红利”、“价值红利”阶段向“服务红利”阶段转型的过程,同时也在向“粉丝红利”阶段转型。

移动互联网时代,“粉丝经济”一词正在风靡全国,它是泛指架构在粉丝和被关注者关系之上的经营性创收行为。最初多基于“明星、名人”等,但是现在已经完全变了,一个“逻辑思维”的微信账号,开设一年,一次性募集会员上百万,营收据说达到了800万;一个卖龙虾的小店(魅惑小龙虾)与一个卖煎饼果子的店铺(黄太吉煎饼)都可以做成巨无霸的生意;社会已经完全进入了粉丝红利时代。

婴童渠道下一次的变革不是连锁规模、也不是电商,而是粉丝经济与粉丝所带来的经营红利。谈到粉丝经济与粉丝红利,很多人就认为只有互联网企业才可以做,只有名人才具备粉丝效应,其实不然。

门店“粉丝红利”阶段,最大的特点就是:向回头客要效益,向转介绍要增量,口碑、顾客忠诚决定了门店的竞争力。

这个阶段,门店必须关注消费者的互动与反馈,粉丝红利阶段,消费者需要的是参与感、存在感与被尊重,它需要以固定的话题或者活动为载体。

苹果、小米手机都是粉丝经济的鼻祖,他们通过与消费者的互动与参与,形成了大批量的粉丝与忠诚消费群;孕婴童门店也可以做到。

笔者在孕婴童行业从业比较久,就会发现,有很多不大的婴童门店与连锁机构具备发展粉丝经济的潜质。例如,广西的一个小型婴童连锁机构,在门店店庆的时候总会买一个大大的蛋糕,放在门店外面,邀请会员与当天到店的顾客进行拍照与共分享,每次总能吸引批量的新客户成为他的会员。笔者还有一个做孕婴童连锁的朋友,他们非常重视与社区的互动,总是在社区店内定期与社区内的妈妈与准妈妈、婴幼儿展开一些譬如婴幼儿疾病防御沙龙、爬行比赛的活动。

经济的发展阶段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区域创新系统处于不同的阶段对区域经济的支撑和引领方式不同,对应的经济发展方式的本质也不一样。以区域创新系统理论为指导,对区域创新系统发展阶段进行了划分和特征刻画,据此将经济发展阶段划分为要素驱动、质量驱动、创新驱动、网络驱动四个阶段,建立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河北省为例进行了定量判定。

1区域创新系统及其发展阶段划分

区域创新系统是在一个开放的区域内,企业、政府、大学和科研机构、中介机构等创新单元相互联系和交流,政府宏观引导创新活动的区域创新网络,是一个为创造、储备和转让知识、技能和新产品相互作用的创新网络系统,也是各创新主体自身及与环境相互联系,共同发展的一个复杂适应性社会系统。根据国内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笔者认为,区域创新系统可以分为创新主体发育、创新主体互动、创新网络形成和创新系统成熟四个阶段。

(1)创新主体发育阶段。区域创新系统在形成初期其组成要素规模小,且体系不完整,系统的发展主要是各创新主体的成长与发展。企业需要进一步扩大规模,加强技术研发投入,努力成为技术创新的真正主体。高等院校在实现人才培养功能的前提下,需要进一步加强社会服务职能,充分提高自身依托基础研究服务企业的能力。科研院所也要充分提高自身科研实力,积极融入区域经济建设。中介机构此时还不健全,需要进一步健全机构,充分发挥其在区域创新系统中的沟通与链接职能,此时的政府科技经费投入是创新经费的主要来源,政府鼓励和激励创新的政策体系还需要不断建立和发展。政府在加大对创新的投入力度的同时,应通过财政开支、税收等政策对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进行财政补贴,实施税收优惠。政府通过宏观调控能力、地方性金融政策,加大对区域公共设施和公共社会服务的投资,优化投资环境,间接促进企业的创新活动,从而使企业逐步发展壮大,建立合理的创新投入体系,促使企业真正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从而使创新系统逐渐发展到下一阶段。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中介机构的充分发展及环境系统和辅助系统的建设是这一阶段的重点。

(2)创新主体互动阶段。随着创新主体的不断完善,区域生产要素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为了实现创新驱动经济增长的主要目标,创新必须面向经济建设,即创新必须与经济发展的需要紧密联系。因此,作为知识创新主体的高校和科研院所要想使自己的科研成果适应市场的需要,就必须加强同技术创新主体——企业问的联系。这一阶段开始由政府单独推动技术创新逐步转变为向市场多元主体共同推动技术创新,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在市场作用下进一步加强,中介机构得到较大发展,企业与创新系统的实力得到增强,表现为新产品不断涌现,引进基础上的消化吸收和国产化水平不断提高,企业技术改造速度加快,经济得到较快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较快改善。这一时期的特征是市场和政府共同推进技术创新。辅助系统的完善与主体系统的构建是这一阶段的战略重点。

(3)创新网络形成阶段。随着区域创新系统中各创新互动越来越频繁和越来越密切,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中介机构在创新系统中作为创新单元相互联系和交流,这些创新单元在政府的宏观引导下逐渐形成了进行创新活动的创新网络。中介机构与创新系统中的其他子系统之间的交流合作,会在区域创新系统内部形成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良好运行机制,政府的宏观调控促进了高校与科研院所的基础研究工作,促使企业进行创新活动,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和科技经费投入力度,形成合理的投入产出结构。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大学和科研机构成为技术创新所需知识、思想、技术和人才的重要来源。创新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将产、学、研等创新行为主体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和机制联系起来,加强他们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有利于知识、信息、资金、人才等创新资源流动的、开放的创新网络。

(4)创新系统成熟阶段。这一阶段是区域创新系统发展的高级阶段,企业作为创新主体已经充分显示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高校科研机构作为知识创新的源头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介服务机构运行良好,创新系统的创新产出和创新人才都能满足社会需求,主导产业技术水平和产品竞争力也颇具水平。创新系统的对外输出占有突出份额,此阶段的特征是政府的职能得当,发挥宏观调控、充分激励和鼓励创新的作用,使市场在组织、调整、配置资源方面起着主导作用。这一阶段的经济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

2基于区域创新系统的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划分与指标体系建立

区域创新系统发展阶段不同,其对经济支撑和引领的力度和方式也不同,对应的经济发展方式的本质也不一样。在区域创新系统主体发育阶段,经济发展主要通过企业等主体规模扩大和资本增加,表现为生产要素的积累,经济发展方式以要素积累的驱动为主。在区域创新系统创新主体互动阶段,经济发展逐步转变为依靠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鼓励主体合作、改善经济运行的结构和质量,经济发展方式以经济运行的质量改善为主。在区域创新系统网络形成阶段,经济发展依靠各创新主体进行知识的整合、密切的合作,充分配置区域内的资源,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等已经形成技术创新合作网络,合作创新在区域内普遍存在,因此经济发展方式是真正的创新驱动。在区域创新系统成熟阶段,如上所述,这是区域创新系统的高级阶段,其对区域经济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也发挥到最大,知识经济发展模式已在区域内基本建立,主要依靠知识经济和创新网络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经济发展方式为网络驱动。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又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到位的过程。因此,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有助于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程度和进程。遵循全面性、合理性、动态性和可行性的原则,结合我国经济发展实际,我们建立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程度的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技术创新与科技进步、主体互动、经济效益、可持续发展等6个方面设立了20项指标,作为考核和评价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程度的指标体系。借鉴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依据区域创新系统发展阶段的理论与实践,我们将区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过程划分为要素驱动、质量驱动、创新驱动、网络驱动四个阶段。根据经验数据,给出了20项指标不同阶段的临界值(见表1)。据此,可对某一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行定量判断。

3河北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阶段定量判定

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河北省经济发展中的一项战略性工程。要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河北省必须促进经济增长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的迫切需要。

经济的发展阶段范文第4篇

首先,世界经济将步入后金融危机时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目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严重性和经济复苏的曲折性超过了人们的预期。由于这场金融危机是经济全球化以来爆发的第一次全球性危机,其深远影响将超过以往任何一次经济金融危机,必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世界经济发展的走向和格局,引发全球性的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世界经济也将进入恢复性的低速增长期。

一是世界发展模式深度调整。世界最大的经济体美国试图改变消费模式,提高储蓄率,减少贸易赤字,提出5年内贸易翻番,成为世界最大的贸易国,这将迫使出口导向的国家和地区转向内需发展,并引发国际贸易争端多发和升级。中国外贸出口已占世界份额的9.6%,离10%的天花板相距不远,面对发达国家包括发展中国家争取更多的全球贸易份额的形势,我们必须改变外贸出口方式,学会运用WTO规则解决国际贸易争端。

二是实体经济重新得到重视。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和英国谋求经济转型和“再工业化”,推动产业回归和振兴制造业,围绕发展高端制造业的竞争更加激烈。同时,由于国际资本流动性减弱,加快“走出去”投资,实行低成本扩张,建立跨国的研发中心、资源基地和营销网络等正当其时。

三是气候极端变化催生新技术革命。面对全球气候变暖,节能减排将成为具有国际性约束的硬指标,这一方面会催生以发展低碳经济为重心的绿色工业革命,促进以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工程为标志的新技术、新产业、新产品、新市场加快形成,并成为各国抢占的制高点;另一方面对中国及浙江淘汰落后产能、压缩过剩生产能力、限制“两资一高”产品的出口等形成更大压力。

四是国际金融体系面临深刻变革。现行以美元为主要储备货币的国际货币体系,将发生缓慢而深刻的变革,人民币在实行新一轮汇率改革的同时,加快发展跨境结算,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将加快建立,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将有自己的“世界金融中心”。对此,毗邻上海的浙江加快发展区域性的金融中心面临历史性的机遇。

其二,中国经济进入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阶段,但这个转变不是消极的,而是通过大调整大布局大建设实现大优化大发展大提高。目前,中国虽然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贸易国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但人均水平还很低,综合经济实力和竞争力还不强,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着力解决或缓解长期存在的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动力结构,以及城乡结构、地区结构、分配结构等的失衡问题,由此释放更多的发展潜力和空间,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由不可持续向可持续的转换,实现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增长,仍是中心任务。从市场需求和政策取向看,以下三个方面的结构转换将构成中国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空间和动力。

一是内需扩大和消费结构升级。中国有13.25亿的人口,拥有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人均GDP按照世界银行最近年度《世界发展报告》提出的中上等收入经济体在3706至11455美元之间的标准,已达到中上等收入经济体的门槛水平,进入具有历史意义的既有消费需求又有消费能力的阶段。按照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理论,中国尤其是浙江等沿海发达地区开始进入大众高消费阶段和追求生活质量阶段。也就是说,中国及浙江已进入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的重要阶段,居民消费由一般消费品的普及向耐用消费品的普及转变,对住宅、汽车以及公路交通、各种家用电器、高档食品,教育、文化、旅游,以及品牌和奢侈品的需求大幅增长,由此必然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升级。

二是以城市化为主导的城乡结构加速转换。根本解决“三农”问题要靠工业化和城市化。城市是人类群居生活的高级形式,是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标志。城市化是人口、产业和高端生产要素不断向城市集聚的过程。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2009年,中国城市化率达到46.6%,浙江城市化率为57.9%,正处于城市化由30%到70%快速发展的中间阶段,是农村人口、产业、资源要素等快速向城市集聚的阶段,也是城乡由分割向融合和一体化发展的阶段。去年,全国城市投资占投资总额的86.3%,城市消费占67.9%。如果未来10年中国的城市人口比重能上升到2/3,年均20万亿元以上的投资规模就可以维持20年,年均社会消费额就可以从目前的10余万亿元增加到20万亿元。届时,则无论国际市场怎样风云变幻,中国经济也可岿然不动,并且由此可以拉动浙江经济走向由内需主导的长期持续平稳较快发展的轨道。

三是新一轮区域经济布局构筑新的发展格局。区域非均衡发展一直是中国经济快速成长的重要原因。上世纪80年代初实行的经济特区政策,拉开了中国经济非均衡发展的序幕。90年代末以来,国家逐渐形成东部率先、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和中部崛起的完整布局。从2009年起,中央又开始谋划新一轮的区域发展格局,陆续将13个区域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经济圈”陆续划定。7月中央召开的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今后10年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目标和任务,提出把西部地区“建成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资源深加工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遏制”。最近,中央又对经济特区采取重大支持政策,深圳特区面积由现在的395平方公里扩容为1948平方公里,扩大了4.9倍,接近香港面积的2倍;厦门特区的面积由131平方公里扩大到1573平方公里,厦门特区“长大”11倍;珠海特区也扩大到全市,扩容了7.5倍。总体上看,将来沿海省市的发展重心更多转向滨海新区、特区等“沿海地区”;西部省市区的发展重心更多转向地域广阔、资源富集、人口稀少的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如、新疆、内蒙古、青海等省区。这样,就构成了中国未来5年及更长一段时间各省市区“比、学、赶、帮、超”的发展格局,无疑会推动中国经济长期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据此,中国的经济发展版图和人口分布将面临重大趋势性调整。

第三,浙江经济已步入工业化后期阶段,面临不转型就不能发展、不发展就会落伍的严峻形势,谋划新的发展思路和发展空间十分紧迫。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在缺少陆域自然资源、缺少国家资金投入、缺少特殊优惠政策的条件下,一路奋起直追,由资源小省发展为经济大省,进入全国第一方阵,创造了中国区域发展的奇迹。然而也要清醒看到,以“轻、小、民、加”为主要特征的浙江发展模式是阶段性的,随着发展环境和发展阶段的变化,浙江的发展模式也必然要进行新的探索和创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坚持在转型中发展,在发展中转型,着力破解长期存在的结构性、素质性、体制性、资源性和社会性的矛盾和问题,既是浙江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也是浙江发展的历史性机遇。

经济发展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慢进也会退。转型是手段,发展是目的,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因此,面对国家提出的长三角地区率先基本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和力争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两个率先”的目标,面对“十二五”各省市区加快转型发展的竞争态势,面对人民群众的新要求和新期待,浙江有能力也有条件谋划好新的发展思路、路径和空间。下一步,应着力打造“三个浙江”,开辟浙江发展的新天地。

一是抓住浙江作为国家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地区的机遇,充分发挥海洋资源丰富的优势,再造一个“海上浙江”。浙江虽是陆域资源小省,但却是海洋资源大省,开发海洋潜力巨大,这是未来浙江与其他地区相比的独特优势。2010年7月,浙江列入国家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地区,建设港航强省、发展海洋经济迎来历史性机遇。根据国家试点要求,浙江将规划打造我国重要的国际枢纽港、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新型临港产业基地、世界级城市群新型城市化先行区、海洋综合开发体制改革试验区、全国清洁能源和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如果实现这些目标,浙江就能把潜在的海洋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经济优势,完全可以打造一个与陆域经济总量大致相当的“海上浙江”。

二是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四大建设”的决策部署,科学规划发展产业集聚区,再造一个“陆域浙江”。扎实推进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建设,不仅是浙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突破口和抓手,也是浙江未来发展的制高点和竞争优势。“四大建设”的基础和前提是大平台,如果没有发展集聚区这一大平台,就很难推动大项目,形成大产业,培育大企业。因此,要选择交通条件优越、产业导向明确、建设空间条件较好、符合生态环保要求的若干重要区块,纳入省级层面统筹规划,精致开发。如果浙江能科学规划建设10余个大平台,每个大平台在100平方公里以上,就可腾出1000多平方公里的建设空间,换上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新兴战略性产业等“好鸟”。如果这些大平台按照杭州“大江东新城”每平方公里将创造100亿元的产值测算,再造一个“陆域浙江”是完全可能的。

经济的发展阶段范文第5篇

我国许多县市是农业大县。农业大县有几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农业产业面积大,大农业面积一般在几十万亩以上;二是农民多,一般占总人口的70以上人口为农民;三是从事大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多;四是农业产品数量多,粮多、猪多、棉多、菜多、林多、茶叶多。农业大县的优势是农业,要不要大力发展工业呢?能不能大力发展工业呢?发展什么工业呢?怎样发展工业呢?工业有许多优势,一是比较效益高。旺旺食品所用大米加工后可以增值44倍;二是税收高。据对历史资源分析,我国每百元工业净产值提供的财政收入达45元左右,而农业只有2元左右。全国90年代以来,工业部门提供的财政收入在全国财政收入中占的比重为40%左右,而农业只有4%,商业只有24%;三是有利于农民增收。浙江省去年农民人均收入增加了15%,增加部分的85%来自二、三产业,来自第一产业的只有15%,在第一产业占的15%中,养殖业又占40%。四是可带动农业的发展,因为工业的许多原材料来自农业,并可通过工业反哺农业。五是大力发展工业有利于解决县域劳动力特别是农业剩余劳动力就业,因为农业劳动力已经饱和,且还有约几亿农业富裕劳动力,这些剩余劳动力就业的根本出路不在农业,而主要在工业和服务业。六是县域既是生产大场所,也是消费大群体。改革开放及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工业已经成为各县域经济及其财税增长的主体。新型工业化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不仅直接壮大GDP总量,而且可根本上提高绝大数人口的收入,极大地刺激生产和生活消费,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

全国县域经济竞争力百强县原来多数也是农业大县,它们成为全国县域经济竞争力百强县从产业层面看主要也是工业作的贡献。中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产业结构是一产、二产、三产比例是11.8∶55.3∶32.9。一产占的比例只有11.8,三产占比例为32.9,二产占的比例最高达55.3,最高的县(市)达77.7。湖南县市之间经济发展的主要差别在工业。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内产值较高的长沙县、浏阳市、宁乡县、望城县、邵东县、醴陵市、耒阳市,就是因为大力发展工业,第二产业产值所占的比重高;相反,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内产值较低的桂东县、古丈县,就是因为工业产值占的比重很低。县域经济发展的水平与高度和该县工业发展的水平和高度呈正相关关系,县域工业发展的水平和高度决定该县域经济发展的水平与高度。由此可见,农业大县完全有必要大力发展工业。

问题首先在于农业大县能不能大力发展工业,回答是十分肯定的。

首先,农业大县有大力发展工业的原材料资源,各种农、林、牧、副、渔产品非常丰富。大米、油料、棉花、大豆、蔬菜、木材、水产品、猪、牛、羊、马、鸡、鸭、鹅、蛋等,都是大力发展工业的宝贵的原材料。农业大县大力发展工业所需的电力、煤炭、淡水等资源现在多数县市也都有一定基础。

其次,农业大县有大力发展工业的廉价劳动力资源。一个农业大县一般有二三十万、几十万农村劳动力,其中可以转为工业的劳动力达50左右。且这些劳动力价格低廉,一般一个从事工业的农业劳动力月工资才500-800元,每小时工资3.3元左右。

再次,农业大县有大力发展工业的必要的土地资源。我国土地总的说不算宽裕,但农村与城市比,农村发展工业用地还是有的,农业大县可以充分利用山地、丘陵、荒山荒坡,大力发展工业。

第四,农业大县有一定大力发展工业的技术资源。这些县都有一定的工业基础,乡镇企业、个体私营企业比较发达。一个县有几万甚至十几万在沿海的务工人员,他们中有一部份有一技之长,回乡后可以充当企业骨干力量。同时,加强各类管理与技术人员培训、引进,大力发展工业所需管理与技术人材是可以逐步解决的。

第五,农业大县中有小部分人员己通过各种途径完成了原始积累,各个县市均有一定的民间资本,每个县市大约有上亿元的工业存量资产,有少则几亿多则几十亿的城乡居民银行存款。同时,还可以通过招商引资引进资本。国家也将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放宽对农村贷款额度,这些都有利于解决农业大县大力发展工业所需资金问题。

但农业大县大力发展工业关健在选准发展工业的路子。农业大县的优势必竞在农业,大力发展工业必须从这一实际出发,完全离开这一实际情况去发展工业,农业大县经济发展也会走向歧途。一方面是农业大县的实际,另一方面又要大力发展工业,这是对客观存在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办法是创新经济发展思路:找到二者客观存在的结合部,这一结合部就是大力发展与农相关产业的工业,如农产品、林产品、畜牧产品、水产品的加工、运输、仓储、销售等,大力发展这些产品的浅加工、二次加工、三次加工、多次加工,如玉米深加工、大米深加工、大豆深加工、肉类深加工等等;大力发展为农村服务的生资、农药、农机、交通、运输、信息、金融、旅游服务业;大力发展与农相关的生物制药、中草药业、保健品业、家电业、房产业、建材业、煮饪业等。

农业大县在把发展工业放在第一位的同时,也要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和第 三产业。发展农业和第三产业必须走专业化协作之路,在各个县市按产品进行分工协作,同一产品有许多县市同时生产又规模都不大时,应根据具体情况,按品种在县市进行分工,实行专业化生产。

农业大县大力发展与农相关工业有几个着力点:

一是增强“工业立县”、“工业强县”、“工业富县”意识,以工业的理念和方式发展工业型农业,实施“工业强县”或“加工强县”的发展战略。消除一切不利于工业发展的观念、体制和政策障碍。打破地方保护,在市场准入、金融服务、税收优惠、土地使用、对外贸易等方面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鼓励支持、保护与农相关工业的创业活动。

二是从各县市的优势与特色出发,确定几个有区域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建立“一县一色、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经济体系。不同的县市有不同的优势与特色,专业化的基本点就在发挥各个县市的优势,放大各个县市的特色,这样的专业化就是有根基、有活力、有市场、有前途的专业化。切不可不管有没有优势,有没有特色,盲目搞专业化,这样的专业化是脱离客观实际的专业化,是万万不可搞的。

三是举全县之力培育特大型农产品加工、销售龙头企业,以这样的企业大量收购和消化农民的农产品,生产出高附加值的工业产品,销售给国内外市场,实现农产品的高价值。有条件的县市也可以以农业、农村为基础,组建农、工、商,产、供、销联合公司。

四是为与农相关工业发展开创空间。积极招商引资,内引外联,以此弥补县域资源、技术、资金的不足,开放就是要把县域土地、劳动力、资源及水电价低廉及环境条件好等优势,转化为招商引资、城市建设和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优势,承接大中城市或其它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资源综合利用型、配套协作型产业的梯度转移,建设农产品加工和辅助产品生产基础,延长产业链,培育规模经济。

五是增强农村工业化的后续力。工业化必须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政府必须尽快花大力气搞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信息网络建设,让农民尽快接触信息化,接受现代文明。加强对农民的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