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

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

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团体辅导; 大学生; 心理辅导; 大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4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3)04-0094-01

一、高校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的环境条件

1.高校中人员组成大量团体

高校中人员集中,能够自然组成大量团体,具备团体构成的人员优势。实践证明,团体对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因为人具备特有的社会属性,每个人必须成为社会团体的一份子,内心的社会需求必须通过社会团体才能得到满足。即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团体,每个团体中的个体在帮助那些有着共同成长课题和有类似问题及困扰的人时,团体心理辅导就成为最为经济有效的方法。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者在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时,应当发展团体辅导内容形式多样化并针对不同团体不同需要制定相应的辅导内容。

2.通过团体心理辅导树立学生自信心

刚度过或仍然处在叛逆期的青年在成长中更关注同伴对自己的评价,也更容易接受来自同龄人的建议。

在团体心理辅导中,个人所处的团体可以让学生了解并且体验到自己是被其他学生支持的,自己的言行是被所处团体接受并规范的。由于团体的参与者能够认识到别人也有跟自己相同的问题,自己支持别人,也得到别人的支持,可以增进信心,有助于班级的归属感、凝聚力及团结。

3.团体心理辅导使教师与辅导员的工作更富有成效

在团体的场合与老师进行有效沟通,获得以老师为友伴一样的愉快经验,可以有效消除学生心中存在疑惑戒心和顾虑,使其不再避开老师的辅导。学生与辅导员的接触,可以克服胆怯、减轻压迫感,改进自己的态度。同时,辅导员可以了解更多学生的问题所在,进行更多更有效的交流沟通,循序渐进因人而异为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使其面对出现的问题是能够有正确的认识和积极的心理准备,顺利度过每一个困难。在团体中具有敏锐观察力的辅导员,必然可以鉴别需要特别援助的个人,通过专业知识分别对每个个体进行辅导,因材施教,使得团体中的每一个体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并树立个人信心。最后,经过团体讨论,交流分享,将使学生对学校的各项活动感到更有意义,能够认识更和谐的关系。

二、团体心理辅导是提高心理教育效率的有效途径

1.团体心理辅导具有感染力强、影响广泛的特点

团体就像是一个浓缩了的微型社会,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可以将家庭、学校或社会生活真实地再现出来,学生可以通过角色假设、心理剧、角色扮演等方式体验和模拟真实的社会交往活动,掌握因此带来各种心理压力的处理方法。通过模拟交往,团体成员学会了许多社会生活经验,逐渐学会了应该怎样与人相处,怎样观察社会,懂得了应该遵守团体规范,并且在各个生活团体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2.团体心理辅导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特别注重互动性、实践性,力求做到形式多样、生动有趣。同一个主题的团体辅导可以有许多不同的活动及表现形式,活动不同、表现形式不同,同学们的体验角度和感悟的深度也有所不同,但同时达到的目标却是一致的,这使得辅导效果在多次却不单调的辅导中得以巩固。

三、团体心理辅导是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发展的有效措施

我国大学教育中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相对落后于发达国家,在大部分学者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中,大多只反映了个体良好适应社会生活所应有的心理状态的一般要求。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真正的心理健康者,应该是内心世界极其丰富,精神生活无比充实,潜能得以发挥,人生价值能够完全体现的人。发展性团体心理辅导正是将这一理论用以具体实践,体现了心理健康的发展性标准。

大学生进入大学,经历着重要的人生转折,并且是其社会化的过程中重要的阶段,对于自我的成长、心理素质的发展、潜能的开发有着强烈的渴望和追求。从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来看,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始于20世纪80代年,但长期以来,许多高校把为少数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提供援助、支持、矫正、治疗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这远远不能满足绝大部分学生对心理健康的需求。发展性模式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要实现这一要求,就必须在高校开展发展性团体心理辅导。

四、团体心理辅导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手段

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高等院校的一项重要任务,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大学生的整体素质。人的素质不仅包括生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能力素质,更重要的则是心理素质。心理素质作为整体素质的组成部分,是人的全部高层次素质的基础,没有健康的心理,其他素质的培养则成为空谈。心理素质在整个素质系统中具有基础性的作用。而团体心理辅导正是培养学生优良心理素质的工具,在这方面它具有个体心理辅导所无可比拟的功能。因此,开展团辅是高校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必然趋势。

综上所述,团体心理辅导对帮助学生适应高校生活和成长有其独特的效能,它不仅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方式,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活动。受教育者在团体心理辅导教育中得到的帮助是在个别辅导中不能获得的。当然,团体心理辅导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个人深层次的问题不易暴露,个体差异难以照顾周全等。所以,我们在大力推进高校团体心理辅导的同时,还要兼顾个体心理辅导等多种心理健康教育形式的开展,真正发挥出为大学生拥有一个健康心理保驾护航的作用。

注释:

①张春兴,教育心理学,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年2月,P59。

②刘宣文,学校发展性辅导,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2月版,P80。

③吴增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年12月版,P44。

④檀明山,哈佛教授常讲的心理健康故事,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5月版,P103。

参考文献:

[1] 孙小梅.我国大学生心理辅导现状[J].心理辅导,2011,09.

[2] 封国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性模式探悉[M].中国高等医学教育出版社,2007,02.

[3] 苏光.高校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探悉[M].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出版社,2007,05.

[4] 张春兴.教育心理学[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02.

[5] 刘宣文.学校发展性辅导[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11.

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团体心理辅导

大学室友本是最亲密的朋友,但是,从震惊全国的2004年云南大学的马加爵事件,到2013年复旦大学研究生黄洋被害事件,再到2016年四川师范大学芦海清被害事件等等,高校接连出现多起“同室操戈”的寝室悲剧,不得不让人在震惊的同时,感叹着“同窗共读,相煎何急!”因此建设一个和谐的寝室文化显得尤为重要,下面着重探讨在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中团体心理辅导的运用。

一、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大学生寝室文化”这一概念是在1986年由上海交通大学首先提出,1997年原国家教委发文予以肯定,2002年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公寓管理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学生公寓是学生日常生活与学习的重要场所,是课堂之外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和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大学生寝室是大学的细胞,是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家”,据调查统计,89.5%的大学生平均每天在寝室的时间在10小时以上。

1.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生寝室一般是由4个及其以上的大学生组成,是大学的细胞。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是大学文化建设的一个子系统,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2.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有力保障

寝室是大学生“三点一线”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有力保障。大学生要有充足的精力投入学习,在寝室有足够的休息是最基本的“硬件”,在寝室能够享受到良好的寝室文化氛围则是最重要的“软件”,可以说这二者缺一不可。

3.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必不可缺的土壤

寝室是大学生主要的活动场所,保守估计一般大学生平均每天呆在寝室的时间在10小时及以上。在寝室这样相对封闭和私密的环境中,室友们的不同的家庭背景、教育经历、生活习惯、性格、爱好等真实地通过寝室室友之间的相处和交往表现出来。和谐的寝室交往氛围可以让室友们拥有良好的内心体验,反之则会让室友们产生各种负面情绪,从而影响大学生学习、生活等。

二、团体心理辅导的优势

团体心理辅导(groupcounseling),又称小组咨询、群体咨询、集体咨询、团体咨询,是一种在团体情境中运用心理学技术为团体成员提供帮助与指导的辅导方式。它通过团体内部成员之间相互的人际交往,促进成员在交往中通过体验、观察和学习,帮助成员认识自我,悦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人际关系,建立新的认知和行为方式,发展良好的生活适应力,培养自助和助人的能力。团体心理辅导在我国已有十几年的实践与经验,它有如下几方面的优势。

1.团体心理辅导效率高、感染性强

团体心理辅导是辅导老师对多个团体成员即以寝室为单位的在校大学生进行集中的心理辅导。此方式节约了时间、人力和场地等,极大地提高了心理辅导效率,符合经济原则。一个寝室就像是一个浓缩的微型社会,需要解决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共性。在心理辅导老师的带领下,通过一些活动,团体能为个体提供一面镜子,得到多方面的回馈。团体心理辅导参与者可以在成员身上观察发现自身的缺点和别人身上的优点,相互学习,相互感染,相互影响,共同进步。

2.改善情感体验、形成规范

团体心理辅导是将具有不同人格特点的个体以寝室为单位组织到一起进行辅导,参与者之间有一定的共性,有和谐共处的一致愿望。团体成员之间希望获得更多的彼此了解、关怀、支持、鼓励、欣赏、帮助等正向互动,少一些彼此挑剔、指责、讽刺、欺骗、打击等负向互动。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有效实现使参与者在团体活动中彼此发现团体成员的优点,产生对团队成员新的正向认识,进而产生亲密感、归属感,安全感,减少参与者的心理防卫,实现相互支持、相互帮助,达到增强参与者的自信心,提高参与者的人际交往能力。团体成员可以在互动中获得愉快体验,可以形成团体共识,从而形成团体规范,并为团体成员所认可和遵守。人是社会性动物,个体作为团体的一份子,需要和期待在团体中才能得到满足,即个体的成长都离不开团体,个体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都需要不同的团体给予支持和帮助,因此团体的约定俗成的规范在团体交往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3.有助于更好巩固效果

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注重在实际情景中,通过尝试各种生动有趣活动方式,为团体成员提供与室友更多的交往机会,体验亲密的内心感受,满足室友们社交的需求。在团体心理辅导的过程中,团体成员可以在其他参加者和辅导老师的反馈中获得裨益,也可以给其他参加者提供帮助,团体成员一起尝试新的行为,来改善原有的相处状态,是团体成员获得归属需要的满足,具有给予自己和他人爱的能力。参与者在心理辅导中感受的充满信任和爱的能力,更容易迁移到现实生活中去,从而达到巩固团体心理辅导的成果。

4.有助于发展适应的行为

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很大程度上与认知有关。片面的、非理性的认知常常是个体产生负面情绪的主要原因。在寝室人际交往中有相当大比例的个体缺乏对自我的客观评价,缺乏对他人的理解,容易对他人产生片面或不正确的认识,从而对他人缺乏包容、信任、或过分依赖等,难以与寝室室友建立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这些人际交往方面的不良适应,均可以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得到有效的改善和矫正。

三、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中的运用

1.甄选团体心理辅导成员

心理辅导老师准备宣传资料、招募和甄选团体心理辅导成员。团体心理辅导老师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对将进行的以寝室为单位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进行广泛宣传,尽可能让有需要的大学生了解相关信息,进而自愿报名。此外,即使是主动报名、自愿参加的申请者并不一定都适合成为团体辅导的成员,因此需要在参加报名的大学生中通过面试、心理测验、书面报告等形式进行筛选并和适合团体心理辅导的团体成员签订团体心理辅导协议。签订协议后对团体成员进行深入的了解,收集参与者的个人、家庭等方面的信息,分析每个参与者的情况、问题。心理辅导老师根据掌握的信息和团体成员一起拟定心理辅导计划和心理辅导目标。

2.建立信任的团体心理辅导关系,营造和谐氛围

信任的团体辅导关系、和谐的团体氛围是团体心理辅导成功的前提和关键。第一次进行团体心理辅导时,心理辅导老师需要运用适合团体成员的暖场活动,尽可能让成员之间相互信任、尊重和配合。为保障团体发挥正常功能,成员之间要遵守团体的相关规则。建立好规则后,团体心理辅导老师运用寻找相似性、鼓励成员相互交谈、用心聆听等方法,充分让成员投入到团体之中,建立充满凝聚力的团体,为团体心理辅导的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

3.团体心理辅导实施阶段,促进团体成员自我探索

心理辅导老师先通过各种心理辅导方法如角色扮演、心理情景剧等带领成员体验和模拟真实的社会交往活动,鼓励成员主动探索和感受个人的态度、感受、价值和行为等,加强对自我的认识,学会悦纳自己,在提升自我自信心的同时,学会认识别人,理解和接纳别人。再将团体辅导中的感悟和处理问题的方法运用到实际生活和行动中,不断改善自我的适应力。

4.协助团体成员总结团体经验

团体心理辅导老师采用各种形式有效把握最后一次团体辅导时机,让团体成员在圆满、积极、温馨的氛围中结束团体辅导,有助于成员将在团体辅导中体会和学习到的情感支持、积极心理体验、重建的理性认知、适应行为等得以完整梳理和巩固,为未来没有心理辅导老师和团体成员扶助的生活做好准备。

5.团体心理辅导效果评估

团体心理辅导监督与评估是对团体心理辅导的全过程进行的辅导效果的质量评估。团体心理辅导老师可以根据团体心理辅导前、中、结束期采取行为计量法、标准化的心理测验和问卷法等多种方法对团体心理辅导进行评估,了解团体心理辅导的成效。对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评估进行分析,成功的经验继续发扬,不足之处,在今后的工作中进行改进。大学阶段是青年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黄金期,加强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在寝室文化建设中运用团体心理辅导,能够帮助大学生有效化解心理困惑与危机,增强大学生的自我调整能力,构建理性的认知,传递正能量,培养其积极的学习、生活态度,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减少不和谐因素,让大学生拥有自助和助人的能力,为未来快乐的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燕.浅谈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

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范文第3篇

关键词:孤独大学生;故事疗法;团体心理辅导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建立和维持与他人满意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他们在积淀知识的同时,也非常期望能被社会或他人接纳与认可,渴求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需要友谊的滋养与爱情的抚慰,以从中获得激励、自信和归属感。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的影响,这些需求时常难以满足,因而与其他年龄阶段的人相比,孤独感表现得尤为强烈。

故事疗法,它是使用生活中的故事或者书籍中的故事作为心理治疗的辅助手段。它可以间接反映被辅导者的心理问题、情绪态度、观念行为,还可以让被辅导者通过听故事、讲故事、角色扮演参与故事,促进其思考和领悟。更为重要的是故事疗法能帮助辅导者和被辅导者快速建立良好的心理关,解除阻抗,进行有效的心理重建。故事疗法外在形式表现为给学生讲故事,其核心是创设一个与学生对话的情境,改写他们原有的思考习惯,帮助他们获得对自身现状的不同理解。

本文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和资料,以大学生为被试,尝试用故事疗法对孤独程度高的大学生进行团体咨询干预,目的在于推动孤独问题在我国的科学探讨,并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一、研究方法

1.被试

山西师范大学在校本科生。从大一、大二、大三年级中随机各选取两个班,文、理科各半。用自编《大学生孤独感问卷》(该问卷探索性因素分析(EFA)中取样适当性KMO的指标为0.850,显著性水平为.000。)施测后,按顺序从高分到低分选取20人,随机分为实验组和控制组(每组10人)。(实验组中的人选采取自愿原则)

2.实验设计

本研究的实验设计为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设计。

3.研究工具

(1)自编《大学生孤独感问卷》

(2)自编团体咨询活动方案

4.干预方案的设计

以“阅读人生百味,反思提高自我”为主题的故事疗法团体辅导,由笔者担任辅导教师,每周围绕一个辅导目标和主题,每次1.5小时,为期8周。

故事疗法团体辅导方案的内容(见表1)依据前期的调查结果,参考国内外团体咨询的干预研究和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以对孤独感的影响因素(自尊、归因方式、人际信任、社交技能、应付方式、自我表露、家庭、社会支持系统)作为干预对象,活动分8次进行,每次围绕一个主题。

5.统计处理

采用SPSS12.0对实验前后各项指标进行分析处理。

二、研究结果

从表2我们可以发现,实验组被试的变化显著的高,控制组的变化显著的低。在对实验后测得到的孤独感分数进行检验后,得出结果如下:实验组与控制组在后测时的孤独感分数有显著性差异(p<0.001),故事疗法团体辅导干预方法有显著性效果。

三、讨论

大学生作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一般被认为是健康的。但是,骆光林等人所做的调查却显示:在991名被调查者中,有146人经常感到孤独,占14.7%;有686人偶尔感到孤独,占69.2%;经常或偶尔感到孤独的学生比例高达83.9%;只有152人没有感到孤独,占15.3%。这说明大学生中孤独感的覆盖面还是蛮广的。

长期处于这种情绪情感状态下,不利于大学生健康个性的形成,不利于大学生形成社会归属感,不利于大学生养成我们所期待的自信的、和谐的、适应的人格特征,所以对这种负性的情绪情感状态的干预应该提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位置。现在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都是针对全体学生进行的,大多数课程涉及的内容包括认识自己、智力训练、情绪认识、人际关系、培养学习兴趣、心理调试等,主要是进行普及性的心理知识传授和训练,在这样的课程中,针对特殊群体的大学生进行干预和矫正的效果是微小的,所以出现了团体咨询。但是现在学校中存在的针对特殊的团体进行训练也仅是针对一些问题行为比较明显的大学生,如攻击性大学生或者社会交往不良的大学生,对于孤独感这种内心体验进行针对性训练的心理健康课程很少,这可能是由于孤独大学生一般处于被老师和同学所忽视的社交地位和孤独体验的内在性所决定的。所以,孤独感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影响大学生健康个性形成的负性情绪情感体验应该引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充分重视。

本研究的结果表明,通过干预实验,大学生的孤独感得到了显著改善,认知偏差有了明显改变,人际交往能力、与家庭的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这些结果说明故事疗法团体辅导的干预方法对改善大学生孤独感是有效和可行的。故事疗法作为一种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方法在大学生的心理辅导中并未得到广泛应用,把这种方法应用到孤独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中,有其成功的必然因素。其一,故事在轻松愉悦中发挥它的作用,取代了直接说教(好言相劝或者粗暴相对)。其二,讲故事能快速架起专业助人者与受众之间的沟通桥梁。其三,故事具有典范作用,能展现心理冲突的情况,提供可能的解决途径,并在较长时间内发挥效用。其四,故事疗法与团体心理辅导相结合,利用团体心理辅导的特点(如多向沟通,资源多样化,情感上相互支持,感染力强,影响广泛)提高了该疗法的成效。

目前,故事疗法在孤独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中的应用还处于初步尝试阶段,随着今后对故事的不断积累和研究提炼,将会进一步得到完善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骆光林.大学生孤独心理的调查与分析.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1999,26(3):112-115.

[2]李传银.大学生孤独心理的干预研究.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101(1):46-48.

[3]王素芬.大学生对孤独的认知及应对策略研究.金融教学与研究,2006,105(1):50-51.

[4]曹桂芳.用阅读治疗当前大学生心理问题.辽宁工学院学报,2007:108-110.

[5]汪国琴.故事疗法在新生适应性辅导中的运用.思想理论教育,2009(22):64-67.

作者简介:

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范文第4篇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 心理公共课 SCL-90

1.问题的提出

Blos阐述了青少年在青春期末和成年早期,个体通过构建自体影像迅速发展,包括职业生涯的概念、其他能力、价值观,最终迎来自体和客体恒定性的确立,实现超我的整合。[1]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中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心理辅导的形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生活适应的助人过程。[2]自从20世纪90年代初传入中国后,国内一些教育者和心理咨询工作者通过从不同角度探讨团体心理辅导对于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影响,证实了它在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解决心理困扰,发挥个人潜能,改善人际关系方面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但研究者多是对自愿参与的群体进行研究,而能否把团体教育辅导活动推广到所有青少年身上,特别是纳入大学生心理健康公共课程体系中,解决大学生常见和共有的一些发展性问题,当前的研究还不深入。[3]

本研究试图探讨团体心理辅导作为一种大学生心理健康公选课的教育环节,它能在哪些方面对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有比较好的促进作用,以便将其更好地应用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去。

2.研究方法

2.1对象

选取某高校1764名学生。实验组510人,其中男生213人,女生297人;对照组1254人。平均年龄18±2岁。

2.2实验设计

采用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前后测设计。测查包括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0及自编问卷《团体心理辅导自评问卷》。团体心理辅导前后对两组学生进行SCL-90的测验。团体辅导结束后对实验组的学生进行自编问卷《团体心理辅导自评问卷》测查。

2.3研究程序

2.3.1根据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制定团体辅导方案

研究者所在高校心理咨询中心统计数据表明,一年级学生人群中多出现新生适应问题;二年级学生是各类心理问题较多产生期;三年级较多表现在个人发展、人际等的冲突;四年级则以择业考研的困惑为主。研究者根据本科生主要的心理问题制定团体心理辅导方案。

2.3.2活动流程

本次团体心理辅导共6次,每周一次,每次2.5―3小时。每次活动的框架:(一)热身活动;(二)主要活动;(三)结束活动。具体活动方案如下。

(1)建立团体阶段,首先给大家讲解团体的意义和流程,然后通过“刮大风”、“微笑握手”、“超级访问”,“滚雪球”营造团体、和谐的气氛;再建立小组,确立组名、组歌、小组规范。通过纸笔练习收集大学生对大学学习生活的憧憬和入大学以来令你最不满意(或苦恼)的事情;最后全体高唱歌曲《明天会更好》。(2)以“我的自我我最知”为主题,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自我。(3)以“生命的价值我探寻”为主题,让学生学会认识自己最关注的东西,自己的价值观。(4)“经历风雨,方见彩虹”,通过与优秀学生对话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如何正确面对大学生活中遇到的困难。(5)“我真的很不错”,让大家学会接纳自己。(6)“我的未来不是梦”,让大家总结团体辅导中的收获,对未来充满希望。

2.4统计分析

使用Excel整理所得数据,采用SPSS11.5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团体心理辅导自评问卷》结果分析

团体辅导结束以后对实验组的学生进行匿名的《团体心理辅导自评问卷》调查,有430人参与了调查,回收有效问卷357份,男生148人,女生209人。调查结果显示有292人(82%)表示对本次团体心理辅导比较满意,52人(14.6%)表示非常满意,14人(3.4%)表示不满意。对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在了解自我、了解他人、关心他人、自信心、开放自己、责任感这6个方面的改变情况进行统计,具体人数及所占比例统计如下:

表1 团体心理辅导自评问卷6个维度上得分的结果

从表1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在每个维度上都有80%以上的学生认为通过团体心理辅导自己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改变,其中有95.5%的学生认为自己在了解他人的能力方面有所提高。在自信心方面获得改变的人数比例相对较少。

3.2SCL-90测查结果分析

3.2.1团体辅导前使用SCL-90对研究对象进行心理测试

表2 团体心理辅导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在SCL-90量表各因子得分上的比较

注:P

表2的测试结果表明在团体心理辅导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各因子得分上没有显著差异。

3.2.2团体辅导前使用SCL-90对研究对象进行心理测试

为避免成长因素的影响,我们在辅导结束后对团体辅导组与对照组进行了SCL-90的测查。

表3 团体心理辅导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在SCL-90量表各因子得分上的比较

注:P

表3的分析结果表明团体辅导结束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在人际关系、焦虑、敌对、恐怖因子上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但是在其他因子上差异不显著。

4.讨论

团体辅导结束后实验组和对照组会在人际关系、焦虑、敌对、恐怖因子上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实验组的学生在了解他人等的能力上获得提高。而其他因子如强迫症状影响因素比较多,可能需要更有针对性地解决。团体心理咨询是一门以心理学为基础的专业知识、理论与技术,团体心理咨询的技术和方法也被广泛地应用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2]

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在我国,传统的心理健康公共课以课堂讲授为主,重心理学理论知识宣讲,轻心理素质训练实践活动,渠道简单、手段单一,学生虽获得了一定的心理学知识,但在提高自身心理素养方面效果还不够理想,在如何将心理学知识与社会生活实际问题相结合方面缺乏一定的手段和技巧。心理健康公共课程建设滞后于学生发展的需要,缺乏前瞻性。将团体心理辅导巧妙融入心理健康公选课程中,优化心理健康公共课程教学体系工程,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Blos,P.The concretization in adolescence.The adolescent passage.New York:InternationalUniversitional Universities Press,1979.

[2]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5.

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二级心理辅导站;心理健康;团体辅导

0 前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健康已成为社会衡量人才的基本标准之一。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尚未完全成熟,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面临着学习及就业压力,使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近年来,由于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而引发了许多危机事件,这些事件值得全社会给予关注。在党的教育方针的指引下,众多高校建立了以学院为主导的二级心理辅导站,充分发挥了二级院系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主导作用,积极开展适合本院系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1 高校二级心理辅导站的建设意义及优势

院系二级心理辅导站是指在高校原有校级心理咨询中心的基础上,由院系设立的致力于本院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机构。院系二级辅导站的建立有以下优势:第一,协助校级心理咨询中心开展各项工作,还能充分发挥院系层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育人功能。尤其是扩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普及面,让广大师生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绝不是只针对少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更重要的是对多数学生进行发展性辅导,即帮助学生了解个人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学业、就业、人际交往、自我认知等问题,预防或消除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提升心理素质。第二,学生对院系辅导站的辅导者和辅导地点较为熟悉,更容易吐露自己的心声,辅导者也便于对本院系学生进行跟踪教育。第三,二级辅导站的设立有助于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队伍,通过对班主任、朋辈心理辅导员、班级宿舍心理委员的系统培训,让更多的学生及时得到帮助。[1]第四,二级辅导站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更具有针对性,更符合学生的心理现状及心理预期,能够将心理工作开展的更具有实效性。

2 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优势

团体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提供心理帮助的一种辅导形式,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适应的助人过程。团体辅导覆盖面广,在学校心理咨询人员少、资金紧缺的状况下尤为适用,它一方面可以扩大学生的受益面,提高心理咨询的效率。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地改善学生的不良的思想状态,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因此,把团体辅导应用于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中,既照顾到学生思想问题中的点,也照顾到了面,又使学生接受起来比较轻松自然,这就为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良好的途径。

3 二级心理辅导站利用团体辅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团体辅导作为一种教育方法,将教育学和心理学更加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不仅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而且为高校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全新的思路。近年来,团体辅导已经在高校中受到重视并开始应用,以团体辅导作为提高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一种方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的发展趋势。院系二级心理辅导站的建立,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利用团体辅导的优势对学生班级建设、人际交往、压力管理等方面进行影响。

3.1 团体辅导对大学班级建设的影响

建设和谐班级是高校加强学生教育管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团体心理辅导能促成班级内部和谐,使班级个体和整体处于和谐的状态,同时也能通过协调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促进班级的外部环境和谐,为学生顺利实现自我服务与自我管理、学生培养方案的有效实施奠定基础[2]。在院系二级心理辅导站的指导下,帮助辅导员和班主任将团体辅导运用在和谐班级建设中,我们需注意一方面要正视团体心理辅导的作用,在班级建设中答案尝试团体辅导的方法,另一方面要不断总结经验与创新,为采取团体心理辅导法促进和谐班级建设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工作模式,提高工作效率。

3.2 团体辅导对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影响

当代大学生在不同程度上承受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当这些压力不能及时有效得到缓解释放时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社会适应甚至生命都会造成巨大威胁。因此,压力及其管理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学生目前的学业压力、生活压力更多的反应在班级层面,通过班级心理委员的定期反馈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3]。在院系二级心理辅导站的指导下,可针对性的对专业或者年级存在的类似问题,制定针对性强的团体辅导方案,招募同质性团体成员,在较便捷的时间和地点展开阶段性的团体辅导活动,及时、有效缓解学生当下心理压力。

3.3 团体辅导对大学生人际沟通的影响

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基本条件之一,人际沟通的水平不仅影响着学生的在校生活和学习状况,也是为大学生走入社会,适应社会角色的转变打下基础。据相关调查表明,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中,人际关系困扰所占比例为47.8%,而有32.1%的大学生表现出轻度的人际交往困扰;15.7%的大学生表现出严重的人际交往[4]。在院系二级心理辅导站背景下,可依托辅导员或者班主任对存在人际交往困扰的学生开展团体心理辅导。以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帮助学生认识到良好的人际交往模式,认清自身存在的错误认知观念,掌握更多有效的人际交往模式。通过团体辅导可以更好地改善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困扰,促进人际技能的提升。

4 结语

高校二级心理辅导站既是为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的机构,也是新形势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向深层次延伸的重要载体。在二级心理辅导站的指导下,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利用团体辅导的优势,增加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关注度、参与度,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扎实、做牢固,致力于培养出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张曼.院系二级心理辅导站工作模式初探[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31(1):145-146.

[2]汤帮耀.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和谐班级建设中的运用研究[J].中国农业教育,2013,6: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