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村环境污染问题

农村环境污染问题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村环境污染问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村环境污染问题

农村环境污染问题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村环境污染 环境保护 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X53 文献标示码:A

一、会同县农村环境污染现状

会同县是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山区县,境内树木繁多,农村居民居住分散,经济发展相对滞后。随着农村经济建设的发展,其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环境质量每况日下。一是农村生活污水、垃圾收集处理设施、设备滞后,生活污染日显突出;二是畜禽散养,废水、废渣排入环境造成污染;三是农业生产过程农药、化肥、农膜不合理使用造成面源污染;四是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加剧了农村环境污染。这些形成了面源污染与点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工业及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的农村环境新格局。

二、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形成的原因分析

(一)面源污染问题:(1)大量化肥、农药、农用柴油、农膜、生长调节剂等农用产品的不科学使用和处置是农业面源污染来源之一。生长调节剂造成了农村小环境质量恶化、土壤土质及肥力的下降,影响农产品安全。农民在生产中使用的农膜,基本未回收,随便丢弃,造成农村环境中难降解的白色污染。(2)目前会同县共有大中型养殖场10 家,化学需氧量产生量为2237吨,氨氮87.6吨。已成为农村主要污染源,而会同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和污染防治水平较低,大量养殖废水和畜禽粪便未经处理直接进入土壤、河道中,对土壤和水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

(二)农村生活污染:(1)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村民消费观念与消费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人均产生的垃圾量逐年增加。人口逐年增多,垃圾排放总量也加速增长。据调查,按人均垃圾日产生量为0.5公斤计算。会同县农业人口每天垃圾产生量为160吨,年垃圾产生量约5.86万吨,生活垃圾主要包括厨余、废纸、塑料、废衣物、废建材等。其中有机废弃物厨余和废纸占50%以上。生产垃圾主要为秸秆、塑料棚膜、农药瓶等。目前,生活垃圾无害化、资源化程度偏低,垃圾在房前屋后、田间地头、河堤等地方散乱丢弃和堆放,甚至进入河道水体,不仅损害水利设施,还对土壤、水环境造成极大的危害。(2)农村生活污水来源主要为人粪便、厨房产生的污水、家庭清洁、生活垃圾堆放渗滤等产生的污水,富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氨基酸、动植物脂肪、尿素和氨、肥皂及合成洗涤剂等物质。农村生活污水排放量逐年增长,基本都是不经处理直接外排进入农舍附近的沟渠,对地表水和地下水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3)随着城市污染治理力度的加大,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向农村地区转移增加。会同县地处偏远山区,境内森林资源较为丰富,成为了造纸、化工、冶炼、建材等高能耗、高污染行业的理想迁入地,成为了农村新的污染源。由于监督管理不力,企业环境意识较差,利益驱动等因素,导致农村环境污染加剧。目前会同县农村工矿企业CODcr和固体废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占到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40%,污染物处理水平低下,加之乡镇企业布局不合理,给农村环境容量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三、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对策:(1)目前我县农民的整体素质偏低,环保意识淡薄,对环境质量缺乏迫切要求。因此,人为破坏环境问题十分突出,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做好几个方面工作:一、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村环保知识宣传教育,充分利用县委党校培养干部,中、小学课堂宣传环保生态知识,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提高农民的环境意识,调动农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广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二、开展环境保护知识和技能培训活动,培养农民参与环保能力。三、广泛听取农民对涉及自身环境权益的发展规划和建设项目的意见,尊重农民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2)解决农村环境基础设施问题,必须落实好资金。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我国已实行中央和地方政府按照一定比例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农村环境保护的制度。我县去年争取800万中央资金用于农村环境整治,筹集资金主要优先用在两个方面:一是推进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和无害化处理建设。按照中心镇、一般乡镇、村庄区域区分,制定不同标准、分类组织实施。把农村垃圾处理纳入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由政府投资,采取“户分类、村收集,乡运输,县处理”的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全面处理。二是处理农村生活污水,主要采用净化沼气池,小型人工湿地等方式分散处理。将农村净化沼气池建设与改厕、改厨、改圈结合,提高污水处理率。(3)把现代科技与传统农业技术结合。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广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积极引导农民科学合理施用化肥和农药,提倡和推广有机肥料,支持创办规模化养殖场,采用科学化的排污治理手段,把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相关加工业结合起来,建立新型生态农业体系,走循环经济之路,加大实用型沼气工程的建设,实施畜禽养殖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使农业经济走上了健康、可持续发展之路,达到了经济、社会和生态三大效益的统一。(4)目前全县农村环境监管工作水平刚刚起步,地方政府应高度重视,逐步建立乡、村两级的环境管理体系,加大农村工矿企业污染监管和治理力度,禁止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城镇垃圾从城市向农村转移,严格执法,认真抓好农村地区工矿企业污染减排,不能达标的企业限期治理、限产限排直至关闭,严格环境准入审批制度,淘汰污染严重的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引进生产技术先进、节能环保的项目,遏制农村工矿企业给农村环境造成污染。

参考文献

农村环境污染问题范文第2篇

一、农村非政府组织介入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独特优势

在整个社会非政府组织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农村非政府组织近年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这为农村环境污染的治理选择提供了新的途径。学界一般认为,“非政府组织是依法建立的、非政府的、非营利性的、自主管理的、非党派性质的,并且具有一定志愿性质的、致力于解决各种社会性问题的社会组织”。农村非政府组织主要是指以维护农村社会公益为目的、萌发成长于农村社会的自治性组织,具有组织性、民间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志愿性和公益性等特征。

(一)农村非政府组织能够有效弥补农村环境治理的制度设计不足农村非政府组织除了具备非政府组织的一般特征外,还具有地域性特征。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农村的情况各有不同,基于不同的村情社情基础上成立起来的农村非政府组织必定不会像一般非政府组织那样,而是和不同农村特殊的地理环境、风俗习惯等相适应的,其组织架构、人员构成、运作方式也就必然具备一定的地域特征。这种地域性就使得农村非政府组织在环境污染治理上非常接地气,它们能够深切地体会到环境污染给农村带来的危害,也非常清楚造成污染的原因,能够提出并实施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在当前国家环境保护立法层面上相对忽视农村环境污染治理这一制度设计不足的现实下,农村非政府组织在环境保护上的意愿和认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因制度设计缺陷所造成的对农村环境污染治理问题的忽视。

(二)农村非政府组织能够填补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主体缺位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我国目前针对农村环境污染的治理出现了主体缺位,即没有特定的组织或团体真正有意识、有担当地承担起治理污染的主体责任。另外,由于农村污染具有随机性、分散性、隐蔽性的特点,而且大部分农户经济水平还很低,单个农户也很难成为有效的责任主体。因此,迫切需要寻找一个新的责任主体,而农村非政府组织就是一个恰当的选择。农村非政府组织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常设性机构,有自身的领导机构和组织原则,实行自我约束和管理,其成立带有志愿性质,其成员大部分是志愿者,参加者都致力于该组织所关注的特定的社会问题,环境污染问题即是其一。比如,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村环境污染中起到非常重要的新的责任主体作用。一方面,该组织可以通过培训强化农民的环保意识,也可以通过经济手段来改变现有的种植养殖方式,使其变得更加环保;另一方面,通过该组织可以在农户和政府之间架起桥梁,起到上传下达的作用,充分发挥政府和农户的各自职能,促进环境污染问题的解决。

(三)农村非政府组织能够有效缓解农村环境治理的投入不足问题在整个国家尤其是城市污染日益严重的情况下,指望政府在农村污染治理上投入大量资金是不现实的,即便是政府有所投入,也只是杯水车薪。因此,必须为治理污染找到新的筹集资金的渠道,而通过农村非政府组织中的各个团体的积极参与,能够最大限度地筹集到治理污染所需的资金。把这些捐赠资金用于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环境污染治理资金的不足。同时,农村非政府组织在治理环境污染中对资金的使用采取民主开放的公众参与机制,直接处于公众的监督之下,相当程度上避免了暗箱操作,最大限度地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率。

二、农村非政府组织介入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现实困境

农村非政府组织在农村环境污染治理中发挥了比较重要的作用,但是各种主客观条件的存在也制约着其发展,致使其在农村环境污染治理中面临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环境污染治理中农村非政府组织的法律地位和保障相对缺位现代化的治理体系是多元主体合作共治,是对传统治理模式的突破。农村非政府组织参与农村治理,需要以一定的公共权威为基础,但现实中其权威的认同面临挑战。一些乡镇政府,虽然支持发展农村非政府组织,但是把它们当成自己的附属机构,“对非政府组织采取了一种既鼓励发展又强化行政管理和政治限制的谨慎态度”[2]。一旦二者发生冲突,非政府组织的合法性便荡然无存。一些村民对非政府组织也并不认同,一方面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农村非政府组织自身公信力不足。由于合法性问题的存在,农村非政府组织在参与农村环境治理工作上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这是目前其所面临的一大困境。另外,从立法层面上讲,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相对完整的关于非政府组织的法律文本。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制定了几部关于非政府组织参与行政活动的法律规章,这些法律规章虽然弥补了我国关于非政府组织的法律空白,但是都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而且少见相应的司法解释和具体的实施细则。尤其是在实践中,过于强调登记注册程序,实际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缺乏对农村非政府组织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地位、性质、具体活动原则等规定。这就使得农村非政府组织在污染治理中的地位显得尴尬,有“名不正、言不顺”之嫌,直接影响了农村非政府组织在环境治理中优势作用的发挥;同时,也会导致政府对农村非政府组织的随意化管理。

(二)农村环境污染治理中农村非政府组织的社会公信力有待于加强农村非政府组织要想有成效地致力于各种社会公益活动,就必须在其所服务的对象、当地政府以及捐助者面前具有公信力,有作出承诺并实现承诺的能力。我国的农村非政府组织发展尚不成熟,广大民众对其了解和认识比较有限,甚至存在部分认识误区,这就使其发展缺乏宽松的社会环境和民意认可,不利于农村非政府组织的正常运行以及公益活动的开展。另外,相当一部分农村非政府组织是从政府机构中演化而来的,独立开展活动比较困难。其独立性的弱化很容易导致其公益活动具有浓厚的官僚化和商业化色彩,有的甚至开展经营性活动,这就背离了其公益性和非营利性的基本特征,无形中就使得农村非政府组织的社会公信力大打折扣,也会使其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丧失民众基础和人才支持。

(三)农村环境污染治理中农村非政府组织的资金、人才相对缺乏经费短缺一直是制约我国农村非政府组织在环境污染治理中发挥作用的主要“瓶颈”,而人才尤其是专业人才的相对缺乏也限制了其工作的开展。从理论上说,非政府组织的经费来源十分广泛,既有财政拨款和社会捐助,又有会费和各种附加收入,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当前,我国‘内生型’非政府组织和‘外生型’非政府组织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经费短缺的情况,约有半数左右的非政府组织活动经费来源于政府的财政拨款、补贴以及项目经费,而会费仅占20%”[3]。由于经费短缺,农村非政府组织无法吸纳优秀的专业人才,在开展公益活动时总是受到人才的限制。在环境污染治理实践中,由于缺乏专业人才,农村非政府组织很少对治理活动提出合理化的建议,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农村非政府组织介入环境污染治理的成效,使得政府和民众对其治理能力产生怀疑,进一步影响了其参与环境污染治理工作的良性发展。

三、农村非政府组织有效介入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路径选择

农村非政府组织在农村环境污染治理中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制约着其作用的发挥,但这些困境亦是我们解决的方向和突破口。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求突破。

(一)通过法律体系的建立健全赋予农村非政府组织在污染治理中的合法性要大力推进非政府组织立法工作,加快制定关于农村非政府组织发展与实施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相关法律,建立配套的法律法规体系,确保农村非政府组织的合法权益,为其参与农村环境治理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一方面,在对现行与非政府组织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修改和完善的基础上,要尽快出台《非政府组织管理法》,对设立非政府组织的相关细则予以规定,使非政府组织建立过程合法化,日常运行公开透明化、公益活动民主规范化,从根本上改变把农村非政府组织当作一般机关事业单位来管理的传统做法,使非政府组织在法制化的道路上健康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进一步完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充分保证农村非政府组织介入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合法性,对其从事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活动提供法律保障,为其参与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

(二)通过大力宣传增强农村非政府组织在污染治理中的社会公信力农村非政府组织要想赢得民众的认可和支持,主要途径就是加大对自身的宣传力度,使民众真正了解农村非政府组织的宗旨、地位和功能。一方面,农村非政府组织自身与政府要向广大农民宣传党和国家关于支持和鼓励非政府组织发展的相关法律政策,并积极介绍其他地方农村非政府组织发展所取得的成绩和先进经验,让农民打消对农村非政府组织发展的思想顾虑,形成准确的思想定位,从而提高广大农民建立农村非政府组织的自觉性,促进农村非政府组织的健康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在农村非政府组织参与农村环境污染治理过程中,也要加强宣传力度,邀请农民参与进来,让他们在治理活动的整个过程中能起到过程监督、流程观摩、结果反馈的作用,农民能够切身体会到农村非政府组织对于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所起到的积极作用,也必然会积极支持,甚至投入农村非政府组织的发展中。这样,农村非政府组织在环境治理中,不但提升了自己的能力,也会得到社会民众的认可和支持,有利于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三)通过加强农村非政府组织的自身建设来提高其募集资金和储备人才的能力农村非政府组织自身建设应该着力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提高募集资金的能力,二是储备人才的能力。一方面,充足的资金是农村非政府组织参与环境治理取得实效的基本保障,因此,从各个途径募集其运行与发展所需的资金是当务之急。当前,农村非政府组织还主要是依靠政府的财政支持来维持支出,但是这些资金还不足以保证其可持续发展,必须拓宽募集资金的渠道,除了要通过各种方式吸引民间的捐助外,还要努力争取各种形式的资助与帮扶。另一方面,农村非政府组织人才匮乏尤其是专业人才匮乏是制约其可持续发展的一大“瓶颈”。当前农村非政府组织的规模普遍偏小,且局限于在特定的区域开展活动,这就使得其在进行工作人员选拔时受到很大的局限。因此,除了尽可能在更大范围内选拔优秀人才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对现有的工作人员进行在岗培训,通过培训来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

农村环境污染问题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对策

收稿日期:20120331

作者简介:于治远(1953—),男,辽宁新宾人,工程师,主要从事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工作。中图分类号:X7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2)05021902

1引言

近年来,通化市在生态建设示范区创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水源保护与管理、自然保护区监管、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部分农村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农民生活质量有所提高。但农村环境形势依然严峻,农村生活污染、农药化肥污染、畜禽养殖业污染、乡镇工业企业污染、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比较突出,亟待解决。

2农村主要环境污染问题

2.1生活污染

农村生活污染主要包括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通化市农村年产生活污水2 000万t,年产生活垃圾约44万t,长久以来,农村环境普遍存在“脏、乱、差”现象,农村生活垃圾随意倾倒、生活污水任意泼洒、畜禽粪便随处可见,对农村水质、大气、土壤都存在一定程度的污染,是目前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问题之一。

2.2畜禽养殖业污染

近年来,通化市规模化畜禽养殖业迅速发展,畜禽养殖数量迅速增加,养殖规模不断扩大。但与发展不相匹配的粗放型管理方式和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健全等诸多因素,导致通化市规模化畜禽养殖业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对农村环境造成了一定的污染。

2.3农药化肥污染

通化市耕地面积269 028hm2,种植品种主要以玉米、大豆、水稻为主。全市大部分为山区,坡耕地较多,农药化肥的有效利用率较低,氮利用率在25.3%~628%之间,磷利用率在10.8%~20.8%之间,大部分没有被作物吸收利用的氮、磷随农业退水及降水径流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长期施用化肥也导致全市农田土壤有机质含量逐渐降低。

2.4乡镇企业污染

通化市乡镇企业主要分布在农副产品加工、矿产、医药、食品、木制品加工、建材、造纸、水电等行业,普遍存在生产工艺落后、经营方式粗放、污染治理资金不足等问题,乡镇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加剧了农村的环境污染。

2.5水土流失

通化市地处长白山区,2/3面积是山区,水土流失的原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引起地表土壤侵蚀过程比较缓慢,而人为因素造成的水土流失速度快、作用强。多年来,人们乱采滥挖、不合理开发矿产资源等人为因素导致水土流失严重。

3防治对策

3.1逐步完善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工作

目前,通化市农村仍有部分村庄村民饮用自家打井水,没有必要的水质监测。已采用集中供水的乡镇和村庄对水源的保护和管理还不够规范,水质监测和保护措拖还不够到位。为确保全市农村饮水安全,应加大农村自来水工程的推广力度。要对现有的集中供水水源地加大保护力度,尽早完成水源区划工作,并按照区划做好设立界标、警示牌、护栏,清理整顿污染源等相应的保护管理工作,同时做好水质例行监测工作,确保让全市农民喝上干净水,放心水。

3.2因地制宜开展农村生活污染治理

目前,农村生活污染问题比较突出,是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问题之一。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农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的污染防治工作,抓住机遇,争取资金,结合当地实际,因地制宜地逐步完善农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基础设施建设。生活垃圾在做好定点存放,集中收集的基础上,要选择合适的场地修建“三防”式垃圾处理场,对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生活污水可以选择小型人工湿地进行治理、投资小、见效快、易于管护。

3.3改变农业种植结构

长期以来,农业生产大量施用农药化肥对水体、土壤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全市农村要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提倡使用农家肥和生物、有机肥料,生产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作物,只有逐步提高农民科学种田水平和改变种植结构才能有效地减少农药化肥对环境的污染。

3.4加大监管力度

近年来,畜禽养殖业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大部分粗放经营,管理不严,对环境污染尤为严重。应在全市农村进一步加大畜禽养殖散养改圈养的力度,逐步改变农民落后的畜禽养殖方式。在农村和养殖场大力推广建设“四位一体”(即温室、畜禽舍、沼气池、厕所一体化)能源生态工程等畜禽粪便综合利用成功模式。同时进一步加大规模化畜禽养殖业监管力度,严把畜禽养殖项目审批关,严禁在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等敏感区域新上畜禽养殖项目,进一步加大日常监管力度,逐步减少畜禽业环境污染问题,最终实现畜禽养殖业经济与环境的“双赢”。

3.5改善水土流失状况

多年来,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和各种人为因素导致通化市水土流失状况不容乐观。全市环保、农业、林业、水利、国土等相关部门应各负其责,相互配合,齐抓共管,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减少农业生产化肥施用量,加大25°以上坡耕地退耕还林和植树造林力度,严厉查处乱砍盗伐和私挖乱采违法行为,强化矿产资源管理,逐步改善水土流失状况。

农村环境污染问题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农村环境污染 现状 对策

前言: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至今为止,我国仍需依靠于土地。所以,如果农村问题无法得到重视与解决,将会对我们生活造成巨大的影响,同时也不符合“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农村发展的政策要求。所以,政府及相关人士应该积极地就我国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以求农村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本人将在此就我国农村环境污染问题进行简单的探讨。

一、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现状

由于农村在教育上比较落后,政府管理上得不到跟进,所以,农村居民对于农村的环境问题认识不深,认为只要自己种好地,种好菜,能够生活下去就可以了。但正是因为他们的这种想法,再加上政府管理不够,使得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当前,我国农村的环境污染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农药以及化肥等使用不当

在我国农村中,化肥和农药是农民用以种得良好的农产品的最为主要的方法。但是,在农药和化肥中存在着很多危害环境、破坏土壤质量,甚至是污染水质与大气的成分,所以,如果过多使用,虽然保证了农产品的产量,但同时也不可逆的破坏了环境,降低了土壤的肥力,使得土地使用寿命缩短,最终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除此之外,农药和化肥还会对人体产生危害,使患病、中毒甚至死亡。

(二)城市污染大面积向农村转移

在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城镇化已经开始大面积地转向乡镇,许多工厂、企业等等开始在乡镇中建立起来,这就导致了农村工业化,也就相当于是把城市里的污染物引入农村。再加上政府的管理力度不够以及农村居民对环境问题了解不够,导致原本就不良的农村环境进一步被破坏,使得农村的土地、水源及空气的污染进一步被加重。而且,农村工业化也会导致农村可用土地面积减少,这样就加剧了农民与企业之间的矛盾,不利于民风的建设。

(三)农村垃圾处理不合理

在农村,由于生活原始,信息封闭,村民对于垃圾的处理仍然是采用着原始的方式——焚烧。这样的方式,虽然可以快速地处理垃圾,促进农村环境的整洁,但是,燃烧过程中的一些有毒有害气体会被释放到大气中,从而污染大气,加剧环境负担。不仅如此,这些气体还会危害人体的健康,导致农村居民患上一系列的呼吸道疾病等。而且,通过燃烧垃圾还会使得大量的能量被浪费,得不到良好的利用,同时不符合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四)村民环境保护意识缺乏,政府重视力度不够

通过以上的各种现状,我们可以看出,一系列的问题追本溯源,就是因为村民们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不够,没有意识到环境保护对于他们的生活来说是多么重要,对于他们的发展是多么的有意义。还有就是政府的重视不够,宣传和教育强度低,对于农村的环境保护的管理力度低,导致农村环境问题不断加重,而呈现出今日这种状态。

通过以上的讨论可以看出,现在的农村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不可再被忽视,政府一定要加大管理力度,帮助农村恢复到原有的状态。

二、农村环境问题的治理措施

既然,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已经越来越严重了,那么我们就要更快地想出相应的对策来帮助我国农村的发展。本人就此提出了以下几点意见。

(一)加强环境保护教育力度,尽量普及农村居民环保知识

要改变现状,就一定要从根本做起,也就是说,一定要从农村居民的思想抓起,要让他们主动认识到他们是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让他们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对于维护他们生存是具有多么重大的意义。所以,相关部门应该要做到定期地为村民们提供相应的环保讲座、知识普及大会等等,并可以通过开展一系列的环保活动周、环保之星评比等来提高农民们环保积极性,从而为环境保护的进行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政府的管理制度,制定相关条例

在农村环境保护的实施中,政府的参与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只有在政府的参与下,才能够让环境保护在农村中得到落实。那么,政府就一定要加大对农村环境保护的管理力度,例如制定相关的一些条款条例来约束农民们破坏环境的行为,而且要进行定期的检查,对于有破坏环境行为的居民进行相应的惩罚。

(三)研究新型种植技术,促进生态建设,提倡农村可持续发展

就农民生产来说,相关人士可以根据农村种植生产的需求,研究并开发出一系列符合农村环境保护要求的能量转化技术以及低毒、低害、高效的,符合农村生态建设与发展要求的农用药品,通过这些新技术和新药品的综合利用减少农村垃圾的堆积焚烧和农药的使用,以此推动农村生产的生态化、清洁化,并同时可以保证产品的安全性。如此一来,不仅促进了农村环境保护的进行,还同时可以保障农村的可持续性发展,达到了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协调统一。

(四)加强对乡镇企业的管理,减少工业对农村的污染

除了农村居民的管理之外,乡镇企业的管理一定要同时得到重视。为了能够严格控制乡镇企业的污染情况,政府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以此来对乡镇企业污染规范化,同时还要注意乡镇企业的建设位置,以此来对其实施集中管理,对于有污染行为的企业进行大力度的惩罚,从而推动企业发展的清洁化。

面对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只是做到以上几点当然是不够的,村民们还要做到自主自觉地保护环境,认真地但其自己对环境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

总结:面对以前的城市的“先发展,后治理”老路,农村的环境问题的解决不能够再次重蹈覆辙,所以,我们现在一定要根据农村发展的特点,加大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解决力度,以保证我们的农村可以得到更好、更快、更清洁的发展,走上文明发展的道路,从而保护好属于我们的家园,为我们自身提供一个更加美好、更加和谐的生活环境,让我们能够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成为一个真正的,拥有强大综合实力的国家。

参考文献:

[1]关万里,侯宝强.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分析和防治对策 [J]. 现代农业. 2008 (06)

[2]宋修权.农村环境污染状况调查及防治对策 [J]. 科技资讯. 2007 (17)

农村环境污染问题范文第5篇

农村最突出的三类环境问题

当前,农村突出的三类环境问题:一是现代化农业生产带来的各类污染。二是由于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的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管理滞后造成的人居环境污染。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规模迅速扩大,但在“新镇、新村、新房”建设中,规划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普遍未能跟上,每年产生约1.2亿吨的农村生活垃圾,几乎全部露天堆放。每年产生超过2500万吨的农村生活污水几乎全部直排,使农村聚居点周围的环境质量严重恶化。三是乡镇企业和集约化养殖场布局不当、治理不够产生的工业污染。

农村环境污染为何愈治愈劣,我想主要基于以下几个因素:由于重视程度不够,加之农村现代化以及农村环境污染的特点,导致目前的环境管理体系及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难以应对污染问题财政渠道的资金来源不够,导致污染治理不力;扶持措施不力,导致农村污染治理的市场化机制难以建立;治理模式不适,导致农村污染治理效率不高。

对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思考与对策

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是典型的发展不当和发展不足带来的。解决此问题必须看到一个重要约束一一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里,我国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可能仍将继续存在,仍然会有相当多的人以小规模的农业经营为生。此约束决定了农村污染治理可采取的措施是有限的。它们首先必须确保农民受益并有利于改善农民的生活,任何激进的、外部输入性的、单纯管制性的政策都有可能面临失败。许多新兴工业化国家如韩国等的经验也说明这种问题必须在不影响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目标和发展速度的情况下统筹解决,即兼顾“生产发展、生活改善、生态良好”。这与中央提出的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目标的思路是一致的。

据此,在新农村建设中应采取以下4方面的对策。

一是要重视农村环境保护基本制度和基础体系建设。基本制度包括有关法规、标准、管理制度及其支撑体系。制订《全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在管理制度建设中,应抓好3个重点:首先是逐步推行建设前环境影响评价、“环保三同时”和排污收费等环境管理制度。其次是加强环境保护的机构和能力建设,完善农村环境管理基础体系建设,逐步实现城乡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一体化。第三是将农村环境保护体现在国家和地方的有关计划和规划中。在地方规划中应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

二是推行农村环境管理和污染治理的“自上而下”的筹资机制和“自下而上”的决策机制。在新农村建设中应全面贯彻“以城带乡、以工促农”政策,推行农村环境管理和污染治理的“自上而下”的筹资机制,加大财政资金的专项转移支付力度,明确解决农村环境问题的资金渠道和部门责任,使农村的环境管理体系建设和聚居点的污染治理基础设施建设有明确的资金来源。同时,应加大排污费资金用于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比例,以体现对受害者的补偿。“开源”之外,必须采取有力的“节流”措施,即要有针对性地解决部门分割、重复建设以及“自下而上”决策等问题。对于农村面源污染这样涉及面广的污染,应将治理资金集中到一个部门统一调配。对于农村聚居点的公共服务资金使用方式和方法,应逐步建立农民自主决策机制。

三是多方配合扶持建立乡镇企业和农村聚居点污染治理的市场化机制。应从财政、税收、信贷、价格等渠道制定优惠政策,降低乡镇企业和农村聚居点的污染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营成本,为专业污染治理公司留出足够的市场化条件F的生存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