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低碳经济的实质

低碳经济的实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低碳经济的实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低碳经济的实质

低碳经济的实质范文第1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 GATT WTO 贸易摩擦

一、低碳经济的含义、研究现状及战略目标

美国学者莱斯特·R·布朗(1999)对低碳经济进行了最早的探索,提出的能源经济革命论,提出了在面对“地球温室化”的威胁的情况下,要尽快实现从以化石燃料为核心的经济转变为以风能、太阳能等为核心的经济,并且布朗(2002)提出基于化石燃料的经济方式向基于新能源为基础的经济方式转变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建议积极建构无污染排放和无碳能源经济体系 。而“低碳经济”(Low-carbon Economy)的概念首次出现在2003年英国政府发表的《能源白皮书》(UK Government,2003)中,指出“低碳经济”是基于更少的环境污染和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而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低碳经济既为创造更高的生活质量提供了途径和机会,也为开发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了条件和机会,同时也能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低碳经济强调以低能耗、低污染及低排放为基础的绿色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重视。2009年9月联合国的《2009年世界经济和社会概览:促进发展,拯救地球》报告,其核心内容为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前提下如何实现经济的增长,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从表面上看,低碳经济的目的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实质上实现低碳经济是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一次新变革,必将全方位地改造建立在化石能源基础之上的现代工业,向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发展。

近年来,我国学者也对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我国学者庄贵阳认为,低碳经济的实质问题是能源效率和新能源结构问题,其核心为能源的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其目标是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即在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双重支持下,致力于建立一种较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减缓气候变化。游雪晴等认为发展“低碳经济”就是发展低能耗和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付允等认为低碳经济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应对全球变暖的最佳经济模式。杨迎春认为发展低碳经济在很大程度上会带来贸易摩擦,并提出一系列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可以看出,自英国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后,国内外学者对低碳经济的概念、实现的可能性、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等方面给予了自己的理解和探析。尽管他们研究的角度不同,所提出的概念也有所差异,但研究的目的是一致的:即尽可能地使低碳与经济协调发展。

发展低碳经济就是给本来单一保证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加入了一个新的约束条件,也就是说在经济的持续增长的基础上还要保证低能耗和低碳排放。全球化的背景下,出口贸易作为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力量之一在各国经济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世界范围内发展低碳经济,势必会引起国际贸易行为的新调整。为适应这一新的调整变化,各国需制定新的贸易战略,对贸易政策、贸易结构和方式甚至贸易环节都会进行优化和改进,各国贸易战略的不同使得未来贸易领域各种形式的贸易摩擦不可避免。

二、WTO体制中关于发展低碳经济的相关条款

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就是在实践中贯穿低碳经济理论,把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为低碳型的经济发展新模式。发展低碳经济在世界各国已成为潮流,国际贸易也正向低碳化发展,低碳经济将不可避免的给一国的国际贸易带来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结合WTO体制中与低碳经济发展的有关条款和协议,将使贸易壁垒和绿色壁垒变得更隐蔽,将对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开展对外贸易产生重要影响。

1.GATT第20条的环境例外

在1947年关贸总协定签订之初,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还没有引起国际社会普遍关注。所以当时的关贸总协定上基本上不存在环境保护的相关条款。GATT第20条“一般例外”条款中的(b)条款和(g)条款是仅有的两条与环保有关的条款。根据第20条的引言,只要“不对情况相同的缔约方构成武断的或者不合理的差别待遇”,或者“不对国际贸易构成变相的限制”。GATT缔约方均可以采取“为保障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命健康所采取必要措施”((b)款);或“与国内限制生产和消费的措施相配合,为有效保护可能用竭的天然资源的有关措施”((g)款),以上为GATT基本条款中有关环境保护的所有内容。

2.《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议》中WTO序言中关于环境保护的规定

WTO序言中明确指出:任何缔约方在处理对外贸易与经济关系时,应在提高本国居民生活水平、保证居民充分就业和大幅度稳步提高居民实际收入与本国有效需求的基础上以扩大货物、服务的生产与贸易,同时应在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下使世界资源尽可能得到最优利用,并以处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的各成员方相适应的发展方式,谋求既保护和保存环境,又增强保护和保存环境的手段。

由WTO的序言可以看出,其重要目标之一是既要实现经济增长,又要最佳地利用世界资源和最小程度的损害环境。WTO的这一目标虽然没有明确要求各国发展低碳经济,但是却间接知道了各国应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走低碳经济形势。序言在世贸易组织框架内相当精准的界定了贸易与环境的关系,这对GATT来说是一个重大改进。

3.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TBT)

技术标准问题中发生最频繁也是最难处理的就是食品与药品的卫生与安全标准。该标准在国际贸易中常被用作保护主义的幌子,起初各国在进行对外贸易时在该标准上经常出现相互刁难的现象,以至于最后各国希望制定统一的标准,东京回合时趋于成熟。

为解决各国技术标准差异所带来的难题,1973-1979年,在东京回合谈判通过了《关于贸易的技术壁垒协议》,也称“技术标准守则”。该守则主旨为:强制性或者自愿性的技术管理和技术标准以及产品的检测等均不得造成对国际贸易不必要的障碍。乌拉圭回合会议在东京回合守则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WTO技术守则(即《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其目的在序言中和第二条第二款都有所体现。序言中提到:任何国家均可以采取必要的手段和措施以保证其出口产品的质量和保护人、动植物的生命健康和环境以及防止欺骗行为等,但是前提条件是这些措施不能成为缔约国之间进行贸易歧视或变相限制国际贸易的手段;该协议在第二条第二款规定:“成员国应保证技术法规制定和执行的目的与效果不应该给国际贸易带来不必要的障碍。因此技术法规不应该是阻碍贸易而应成为达到合法目的的必手段。此类合法的目的特别是包括国家安全需要,防止欺骗行为,保护人身健康或安全,动植物的生命,健康或环境”。该协议强调用于判断相关产品是否符合本国标准的程序必须是公正公平的,并且敦促各成员国之间相互承认各自的技术规章、技术标准以及鉴定结果。该协议承认各成员国有权采取适当的措施保护居民、动植物的生命健康及环境,但又规定这些措施不应成为国际贸易的障碍。TBT的实施有效地改变了各国出口产品结构,增加了低碳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比例,促进了各国低碳经济的发展。

4.卫生和植物检疫措施协议(SPS)

该协定虽然不是专门用于发展低碳经济的协定,但内容大部分与低碳环保密切相关。SPS规定,多边贸易中只要不在缔约国之间造成武断的或者是不可理的歧视待遇,各缔约方可以采取必要的措施以保护人类和动植物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使之避免遭受饮食或者饲料中的添加剂、污染物及致病生物体的影响,并使人类健康免受来自动植物携带的病虫害或者其他危害等。为了寻求各缔约国在更广泛的基础上有效协调卫生与动植物检验检疫措施,鼓励各方采用国际标准和准则。但同时也规定只要在科学上证明是合理的,或者是以适当的危险性评估为基础的,允许缔约方各国采用高于国际标准的措施。综上内容得出各缔约国应遵循的总原则是:一方面承认缔约国为了保护本国的公共秩序和环境资源,有权制定并实施本国的环境保护政策;另一方面协议要求各缔约国的政策和措施不能妨碍WTO体制的正常运转,禁止以发展低碳经济的环保要求为借口实行变相的贸易保护主义,缔约方同时还须注意标准和法规的透明度、对其他缔约方的技术援助以及缔约国中的发展中国家的特殊待遇等。由于生产力水平、工艺水平等存在差异,发达国家的低碳标准普遍高于发展中国家,一些发达国家出于多重目的制定了一些单方面的标准和规则,对低碳经济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其出发点是多方面的,可能是单纯从保护生态环境及人民身体健康的角度出发,它是世界贸易发展的新动向,反映了各国对环保的普遍重视,有其合理的一面;另一方面,有些发达国家打着发展低碳经济的幌子,其实是为了达到贸易保护的目的,从而构筑非关税贸易壁垒。

三、低碳背景下WTO争端解决机制的局限性

WTO是目前世界上协调各成员间贸易摩擦最权威、最有效的组织,在协调各成员间贸易摩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如本文第二部分所述,WTO争端解决机构解决与环境有关的贸易争端的法律依据仅仅是WTO框架下与环境有关的若干贸易规则,其框架下没能将环境和贸易单独立法。所以,WTO争端解决机制在处理此类问题上存在不可回避的缺陷,低碳经济新形势下的各缔约方的贸易摩擦将日益暴漏其协调机制的局限性。

低碳背景下WTO宗旨中的所提倡的环境保护和其所提倡的自由贸易存在矛盾。正如本文在第二部分WTO宗旨中所述,宗旨中存在一个难以取舍的矛盾,一方面强调以实现各缔约国自由贸易为终极目标的同时,另一方面将“可持续发展”列为其基本目标之一。当各国把自由贸易与环境保护同时作为追求的战略目标时,WTO就可能陷入难以取舍的两难境地,因此WTO体制下解决与环境相关的贸易摩擦和争端存在局限性。另外,为了平衡国际贸易利益与缔约国的其他利益,WTO及GATT制定了一些例外条款,这些例外条款也很容易变成为被利用的对象,尤其是在发达国家,一方面站在支持自由贸易的立场,极力推行便利国际贸易的政策措施;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坚持从本国利益出发,当涉及到本国利益或者本国利益受到损害时便毫不退让,使WTO争端解决机制在处理争议时的受到制约和限制。各成员国实施低碳经济战略,从长期看符合全球利益,而短期则更多表现为国别利益。当各国在贸易领域出现冲突时,WTO能否有效地发挥其职能将面对严重考验。

参考文献:

[1]李会忠,陈淑菡,何青,马述忠,陈洁.WTO规则与环境保护[J].中国与WTO,黑龙江对外贸易,2001·6

[2]付允,马永欢,刘怡君,牛文元.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年第18卷第三期

[3]袁男优.低碳经济的概念研究[J].城市环境与城市心态,2010年2月第23卷1期

[4]施用海.低碳经济对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J].国际经贸探索,2011年2月第27卷第二期

[5]杨迎春.低碳经济趋势下贸易摩擦及WTO机制困境[J].世界贸易组织动态及研究,2010年7月第14卷第4期

[6]黄河,赵仁康.低碳经济与国际贸易规则的重塑[J].外交评论,2010年第五期

[7]蔡高强,胡斌.论WTO体制下的碳关税贸易措施及其应对[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5月第34卷第3期

[8]方时姣.发展低碳经济的几个问题[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9年/7月/20日/第B03版,创新论坛

[9]马树才,李国柱.中国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关系的Kuznets曲线[J].统计研究,2006,V23(8):37-40

低碳经济的实质范文第2篇

【关键词】:低碳理念;城市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应用

【引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在物质生活丰富的今天,环境污染却越来越严重,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很多环境保护者提出了“低碳”生活,强调它对于环境的重要性,同时风景园林建设者也提出了把低碳与园林建设相结合,低碳风景园林建设就成为了人们大力推广的城市建设项目。

1、 低碳园林的相关内涵

低碳园林景观设计是基于低碳理念而生的,随着低碳理念的发展,其在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所体现。在当前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想要保证城市的外部形象,维护城市周边的生态环境,就需要重视园林景观设计的低碳理念发展,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改善居民生活环境。低碳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主要就是指人们在进行生态环境改造的过程中,尽可能减少人为对大自然的控制行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园林设计的低碳理念的实现。

2 、低碳理念在城市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2.1 选择乡土树种

植物种植设计是现代园林绿地生态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植物品种的选择与植物景观生态群落的建立等内容,其中,对乡土植物的大量选择利用是植物品种选择的一项基本原则。对于节约型园林绿地规划设计,由于乡土植物不仅具有成本低、适应性强。当地特色明显等先天性的独特自然优势,同时乡土植物对环境和土壤的适应能力很强,少有病虫害,具有可靠的生态安全性,而且节约水资源,有些仅依靠降雨就能生存良好,从而减少灌溉、施肥等养护成本。

2.2 合理选择材料,建设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园林

植物的选择是降低养护成本的关键,植物有很强的地域性,因此在园林设计中,如何根据不同的环境条件,选择最合适的植物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是园林适地适树的原则;在园林设计中,以丰富的植物种类相搭配的绿地,较单一植物种类组合的绿地而言,不仅是景观效果上有差异,在水肥管理和病害虫防治方面也占有明显优势,所以园林设计过程中应当认真选择植物材料,才能有效控制后期管理成本,实现生态节约型园林的目的。

2.3 增加园林的生命周期

园林的生命周期是衡量低碳园林建设好坏的重要指标,设计师在考虑园林造型优美独特的前提下尽可能的保证低碳园林长久的使用寿命,即在长时间内可以不被更新或者移除。让园林的抗压能力和可调节能力尽可能的大,这就要求我们的园林设计师能采取一定的修复措施,在风景园林有一定的损伤后,能够及时修复,保证碳排放量一如既往的符合标准,这样才可以缩短更新园林的频率,真真正正做到了低碳环保。

2.4 进行季节交错种植

对于园林植物景观来说,如果一年四季仅仅采取一种植被生长模式,那么对于园林景观的局限性太大,不利于城市的低碳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理念,因此在进行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际的园林所处地区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情况,选择合适的植被进行种植,这样能够使得植被的生长随着具体的气候而改变,以体现城市园林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和低碳发展理念。在当前大多数北方地区,所实行的四季植物交错种植是非常有效的,往往在春夏等天气比较温暖的季节,园林景观中的常绿阔叶林能够充分吸收空气中的CO2,释放O2,对土壤中的水分以及相关的营养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而到了秋冬等季节,园林设计师将一些红叶植物等放置在园林景观布局中,这样天气转寒之后,这些植被就能够大大提升城市的形象,吸引大量的游客参观,从而促进城市旅游业的发展。

3、 低碳园林的发展趋势

首先就是需要遵循约型设计,在进行园林景观建设过程中,应当尽可能合理利用自然环境,减少人为改造,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大大降低人力和物力的损耗,且最大程度上降低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节约生态资源;其次,需要遵循环境友好型设计理念,在进行气候建设过程中,保护生态环境,增加城市的绿化面积,使得城市工业发展所产生的污染物能够尽可能被植被吸收,从而保持城市生态环境的平衡合理发展,对周边生态环境起到一定积极的作用;最后,城市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还需要遵循一定的生态文明建设,在进行园林建设的过程中,能够发挥绿色植物的作用,吸收城市生活产生的大量CO2,维护城市发展的低碳理念,从而为环境友好型社会奠定一定的基础。

结束语

总而言之,生态节约型园林绿化的规划设计理念,是我国为了适应日益加剧的能源短缺和顺应建设节约型社会而提出的,其建设理论与思路在节约、可持续、自我维持、循环再利用、高效率、低成本等方面体现了生态园林的实质与内涵。但是,目前针对低碳园林绿化建设的相关技术环节仍然缺乏具体的标准。因此,我国应尽快制定并推行相关标准的实施,从规划设计阶段开始就树立低碳设计理念,从而实现生态园林城市,促进我国园林植物绿化事业沿着节约型、可持续的道路健康稳步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来伊楠.生态与文化视角下徐州园林景观特色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6.

[2]敬婧.基于节约度与美景度评价的南暖温带城市园林植物群落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6.

[3]牛艳君.河南地区景观植物在城市园林绿化中的应用研究[D].河南工业大学,2016.

低碳经济的实质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低碳经济; 流转税; 税收

低碳经济是兼顾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实现温室气体排放的低增长或负增长的经济模式。在全球气候变暖、生态环境恶化的今天,发展低碳经济成为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矛盾的有效手段。目前我国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阶段,面临巨大的资源需求和环境压力,更需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由于开征新税种面临诸多问题,改进现行流转税制度以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则可能是比较可行的方案。

一、税收是矫正环境外部效应的重要手段

发展低碳经济需要矫正环境的外部效应。在环境领域存在市场失灵,会引发外部效应问题。外部效应是指私人边际成本与社会边际成本或私人边际效益与社会边际效益的背离。当私人边际成本与社会边际成本不一致时,就会产生负外部效应;当私人边际收益与社会边际收益不一致时,就会产生正外部效应。环境问题的外部效应包括环境污染引发的负外部效应和环境保护产生的正外部效应。

(一)税收可以矫正环境污染引发的负外部效应

高能耗高污染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耗费大量的能源,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污染物,这些污染物损害了人的健康,引发环境污染的负外部效应。由于存在这种负外部效应,社会边际成本(MSC)不仅包括该产品生产者的私人边际成本(MPC),还包括受到污染不利影响的旁观者的成本(MEC),生产此类产品的社会边际成本(MSC)就大于生产者的私人边际成本(MPC),社会边际成本曲线((MSC)在供给曲线(MPC)之上。假设此时社会边际收益(MSB)等于私人边际收益(MPB),从整个社会角度看,社会边际收益曲线(MSB)与社会边际成本曲线(MSC)的交点处才是最优产量(Q')。如图1所示,负外部效应将导致市场生产的产量(Q)大于社会最优产量(Q')。英国经济学家庇古在《福利经济学》中曾提出,对造成负外部效应的企业应征收调节环境污染行为的“庇古税”,即对具有负外部效应的产品征收相当于其外部边际成本数量的税收,使私人边际成本提高到与社会边际成本相一致的水平。因此,征税会迫使厂商提高产品的价格,而价格的提高必然会使需求量减少进而导致供给量即生产量减少,从而达到节能减排,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目的。

(二)税收可以支持环境保护产生的正外部效应

低碳技术、节能减排技术的研发会产生环境保护的正外部效应。由于这些新技术研发的利益是私人的,产品附加价值高,企业可以高价格的形式获得大部分利益。但是在这种私人利益之外产生了正外部效应,即创造了其他人可以利用的技术,而且对改善人类的生活环境有利,这就使社会边际收益(MSB)大于私人边际收益(MPB)。在这种情况下,以私人边际收益为基础的需求曲线不能反映社会边际收益,社会边际收益曲线(MSB)将在私人边际收益曲线(MPB)之上,在社会边际收益曲线(MSB)和社会边际成本曲线(MSC)的交点处将产生社会最优产量(Q')。如图2所示,正外部效应使市场生产的产量(Q)小于社会最优产量(Q')。此时,政府就可以通过税收优惠降低技术研发企业的税负,使技术产品的私人边际收益与其所产生的社会边际收益对等,以此鼓励低碳、节能减排技术的研发,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二、现阶段碳税的缺失使改进流转税制度成为当前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政策选择

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而抑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直接手段是征收碳税。碳税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为目的,对煤炭、天然气、汽油和柴油等化石燃料按照其碳含量或碳排放量征收的一种税,但现阶段开征碳税还面临诸多问题。由于二氧化碳是因消耗化石燃料而产生的,碳税的征税对象将最终落到煤炭、天然气、成品油等化石燃料上,这与资源税、成品油消费税等存在一定的制度交叉,因此通过设置独立的碳税还是通过改革现行资源税、成品油消费税来实现碳减排存在争议。同时,在分税制财政体制下,新设税种如何划分将涉及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在中央与地方间利益分配关系不能得到协调前,开征碳税就会受到来自地方政府的阻力。现阶段我国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还未完善,在政府对资源定价进行行政干预的前提下,可能会导致化石能源的价格并不能受其影响,这将不利于碳税发挥其激励和约束作用。碳税的开征还面临经济和社会方面的问题,例如开征碳税会抑制经济增长,加剧区域发展的不协调,影响公民的福利水平等。因此,现阶段较现实的选择是通过改进流转税制度促进低碳经济发展。

在现行税制体系中,流转税占据重要地位。流转税包括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关税等税种,是一种间接税,具有易于转嫁的特点,其税负由最终消费者承担,而纳税人的税后收益通常不受影响或影响较小。因此可以利用流转税的这一特性,降低低碳企业税负。降低税负可以增加企业的投资动力和能力,促进企业有选择地自我积累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增量调整,使国民经济中低碳企业的比重不断增加。同时,税负的降低又会使低碳企业的利润率相对提高,吸引其他企业资源流入,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存量调整和优化,促进国民经济结构的改变,进而推动低碳经济发展。

三、从低碳视角分析我国现行流转税存在的制度缺陷

(一)增值税对低碳经济的导向作用不明显

增值税作为流转税的第一税种,其制度设计对低碳经济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基于此种认识,现行增值税已进行了相关税收优惠,如对以垃圾为燃料生产的电力或者热力(包括利用垃圾发酵产生的沼气生产销售的电力或热力)实行增值税全额即征即退,对燃煤发电厂及各类工业企业产生的烟气、高硫天然气进行脱硫生产的副产品和利用风力生产的电力等自产货物以及作为节能低碳建筑原材料的部分新型墙体材料产品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50%,对委托自来水厂(公司)随水费收取的污水处理费免征增值税,对部分大型水电企业实行增值税退税。

但增值税对低碳经济的导向作用仍不明显:1.增值税的抵扣范围有限,对低碳经济发展不利。2009年的增值税转型,允许将购置的物质资料的价值和用于生产、经营的固定资产价值中所含的税款在购置当期进行一次性扣除。但是作为低碳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低碳技术主要来源于研发机构,而研发机构大多不属于增值税的一般纳税人,其因购买设备而发生的进项税额无法从销项税额中抵扣,这样将削弱研发机构研发低碳技术的积极性。2.税收优惠范围过小。现行增值税在支持范围上与《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和《清洁生产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享受优惠的只是很少一部分产品,许多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资源和产品未包含在内。税收优惠政策在新能源方面表现得也不明显。例如对政府鼓励发展的太阳能、生物能、地热能、核能等新能源以及低碳环保技术设备的引进和推广缺乏有效的增值税优惠政策。

(二)消费税对碳排放的控制调节机制还未建立

消费税是对特定的消费品和消费行为征收的一种税。消费税的课税范围、税率水平等体现了一定的低碳导向。如对成品油生产企业在生产成品油过程中作为燃料、动力和原料消耗的自产成品油,用外购和委托加工回收的已税汽油生产的乙醇汽油,利用废弃动植物油脂生产的纯生物柴油,免征消费税;将鞭炮、焰火、成品油、摩托车、小汽车等纳入了消费税征收范围,限制了这些产品的消费;调整汽车的消费税税目税率,体现“大排量多负税、小排量少负税”的征税原则。但消费税的征税范围过窄,仅限于五大类十四个税目的消费品,其中与环境有关的仅有八种。一些污染环境、能耗大的消费品,如电池、氟利昂、化肥、一次性产品(简易相机、剃刀、饮料容器、塑料袋)、煤炭、火电等没有纳入征税范围。因而消费税对碳排放的控制调节机制还未建立。

(三)营业税对具有低碳概念的新兴行业支持力度不够

营业税在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方面主要体现在对节能服务业的税收优惠。在营业税现已出台的政策中明确指出要鼓励企业运用合同能源管理机制,加大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工作力度,对符合条件的节能服务公司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取得的营业税应税收入,暂免征收营业税。这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新兴的节能服务业的发展,但是“暂免征营业税”的规定不能使企业形成对未来的预期,扶持力度仍有待提高。营业税的税收优惠中还对单位和个人(包括外商投资企业、外商投资设立的研究开发中心、外国企业和外籍个人)从事技术转让、技术开发业务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业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这些措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低碳经济的发展,但支持力度仍然不够。

(四)绿色关税保护壁垒尚未形成

我国目前与环境有关的关税政策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提高税率限制某些产品的出口。20世纪90年代开始对部分资源性产品征收出口关税,主要目的是限制出口,保护资源。从2006年11月1日起,对110项商品加征出口关税,其中煤炭、焦炭、原油等能源类产品税率为5%。另一方面是降低税率,鼓励某些产品的进口,2006年11月1日起,将7项有利于技术创新和制造节能产品所需的关键设备和零部件的税率降低为0~3%;煤炭、成品油、氧化铝等26项资源类产品的税率由3%~6%降低为0~3%;2007年,国家又对多项商品实行进口低税率,主要是煤炭、石料、成品油、石焦油、天然软木等资源能源产品。但目前的关税并没有起到环保的作用,提高出口税率与降低进口税率的目的不是出于保护环境而是出于对资源的需求和保护本国资源的需要,而且关税中缺乏对危害生态环境的进口限制、对引进环保技术的税收优惠和对清洁产品的出口鼓励。因此绿色关税保护壁垒尚未形成。

四、完善流转税制度,促进低碳经济发展

(一)扩大增值税的转型范围,鼓励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2009年1月1日起,我国改生产型增值税为消费型增值税,但其实施范围仍局限在工业范围内,其他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则惠及不多。从长远看,我国要实现经济转型及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第三产业应是发展的重点。第三产业有容纳就业人数多、消费倾向比较高、污染和能耗相对低等优势,同时,发达国家的经验也体现了第三产业占主导的经济结构对于经济长远健康发展更为有利,因此需要扩大增值税的转型范围。目前,我国正开展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试点地区先在交通运输业、部分现代服务业等生产业开展,再逐步推广至其他行业。这次改革扩大了增值税的征税范围,将增值税的转型范围扩大到第三产业,有利于实现完全的消费型增值税。随着试点范围的不断推广,将会更有力地推动低碳经济发展。

(二)完善税收优惠政策,加大税收导向作用

增值税方面,扩大税收优惠范围:第一,制定低碳产品认证标准,从法律层面对低碳产品的开发进行鼓励和引导,对于符合标准的低碳产品进行税收减免。对于节能效果显著且因价格因素制约其推广的低碳产品,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或先征后退政策。第二,参考国务院的节能产品目录对相关节能产品给予不同程度的税收优惠,对于高效节能的产品可以免征增值税,一般节能产品减征增值税。第三,将利用太阳能、生物能、地热能、核能等新能源进行生产的电力产品纳入增值税优惠范围。第四,参照我国2009年颁布的《关于研发机构设备采购税收政策的通知》,对低碳技术研发机构进口的有关低碳技术研究开发的设备免征进口增值税,采购的国产设备退还其所缴纳的增值税。

营业税方面,加大税收优惠力度:第一,将节能服务行业“暂免征收营业税”的政策修改为固定期限(例如5年)的免征营业税。第二,继续推行营业税对技术转让、技术开发以及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业务的税收优惠,特别是对从事节能减排和新能源技术转让、技术开发等业务减征或免征营业税。第三,对具有低碳概念的新兴行业免征或减征营业税,以鼓励低碳行业的发展。第四,对建筑业中环保住宅技术及装修过程中低碳装饰品的使用给予一定的营业税优惠,促进建筑业的低碳发展。

(三)改革消费税,强化其调节作用

一方面,扩大消费税的征税范围。第一,从环境评价和能源效能的角度,将一些无法回收利用、污染严重的产品(如汞镉电池、电子产品、一次性产品)以及能源消耗大的家电和对臭氧层造成破坏的氟利昂产品纳入消费税的征税范围。第二,将碳排放量高,具有负外部效应的行业纳入消费税的征税范围。煤炭是我国的主要发电能源,也是二氧化碳的主要排放源,因此,可考虑将工业用煤炭、火电等纳入消费税的征税范围。

另一方面,调整现行消费税税率。根据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情况的变化,对不同的产品根据其对环境的友好程度分别设定差别税率。第一,对品质较高的汽油、柴油适用低税率,对含铅、苯、硫、磷、烯炔等成分高的汽油、柴油适用高税率。第二,对排气量相同的汽车视其是否安装尾气净化装置实行区别对待,分别设置不同税率。第三,在现有对摩托车的税率分两个档次的基础上,按排气量大小由高到低划分多个档次,分别适用不同的税率。

(四)完善关税制度,建立绿色关税保护壁垒

第一,严格限制可能对我国生态环境造成重大危害产品的进口,大幅度提高这些产品的进口关税。对环保产品按产品技术标准实行有差别的关税待遇,将不符合标准的外国产品挡在关境之外。第二,对进口的国内目前不能生产的污染治理设备、环境监测和研究仪器以及环境无害化技术产品等减征进口关税。特别是对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资源、产品和技术设备的进口给予相应的关税优惠政策。第三,提高高能耗、高污染、资源型产品的出口税率,同时降低高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产品和环保设施及材料的出口税率,改善我国的产品出口结构。通过以上改进不仅可以限制国内稀缺资源的大量外流,还可以有效地防止发达国家对我国进行“污染转嫁”,建立起绿色关税保护壁垒,为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关税上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朱柏铭.公共经济学[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2] 张治宇.论碳减排下的中国流转税制度创新[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

[3] 孙桂娟,等.低碳经济概论[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

低碳经济的实质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城市 低碳发展 定位 路径

一、引言

碳排放主要集中在人口、工业、交通、建筑相对集中的城镇地区,城市的不断膨胀带来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激增,“低碳城市”这一概念正是在低碳经济理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关于低碳城市的内涵,夏堃堡(2008)认为低碳城市就是在城市实行低碳经济,包括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一个良性的可持续的能源生态体系。付允等(2008)认为低碳城市就是通过在城市发展低碳经济、创新低碳技术、改变生活方式,最大限度减少城市的温室气体排放,彻底摆脱以往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废弃的社会经济运行模式,形成结构优化、循环利用、节能高效的经济体系,形成健康、节约、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最终实现城市的清洁发展、高效发展、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姚为克(2008)认为低碳城市的核心是经济创新和制度创新,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以低碳社会为建设标本和蓝图,建设低碳城市。张换波(2010)概括出低碳城市是市政府以低碳理念为指导,通过一定的制度和管理措施推动,以低碳技术和创意为基础,以能源生产和使用为主要对象,由公众广泛参与,通过发展当地经济生产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而为全球碳排放减少作出贡献的城市发展活动。

关于低碳城市的发展路径,付允等(2008)提出主要分为四个系统:一是能源低碳,主要提倡减少煤炭使用,充分利用各类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二是经济低碳,主要优化产业结构,严格限制高耗能产业的发展,积极发展第三产业;三是社会低碳,主要通过调整交通战略和空间战略来促使人们养成依赖步行、自行车及公共交通的绿色交通方式,同时改变以往高消费、高浪费的生活方式;四是技术低碳,主要是通过发展二氧化碳捕捉以及清洁能源开发等技术来作为发展低碳城市的支撑体系。

对于工业化进程中的城市来讲,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提高能源效率、发展低碳产业、低碳交通、低碳建筑,引导低碳消费,形成低碳化生产和生活方式,促进城市经济快速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和谐,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二、城市低碳发展的机制

一是产业政策引导,构建低碳产业政策工作协调机制、低碳产业发展联动机制、低碳产业发展引导规范机制、低碳产业投入稳步增长机制等,有效配置低碳产业资源,重点发展节能减排产业;保护幼小低碳产业成长;减少低碳经济发展中的震荡,减少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碳排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二是技术创新激励,形成良好的低碳技术创新激励机制,构建低碳能源替代机制、企业自主研发与应用低碳能源技术的政策导向机制、低碳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促进低碳技术创新的采购机制,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组织制度和组织体系。

三是低碳标志约束,给从原材料采购、生产到使用和废弃全过程排放的温室气体量低于国家标准的产品发放低碳标志,增强消费者和生产者的社会道德和责任感,引导企业努力生产低碳排放型产品,诱导消费者积极选购“低碳商品”。

四是废物回收强化,构建城乡一体生活垃圾处理机制、废物处理产业化运作机制、城市废物管理市场化运行机制、废物处理投入多元化机制。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综合利用融为一体,使物质资源得到充分,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五是低碳理念培育,“低碳”理念要贯穿于城市制度、技术、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各个领域,即在政府的规划、政策和制度的推动下,以引进和发展低碳技术为核心,研发低碳产品、生产低碳能源,全社会广泛参与,推行低碳文化,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城市可持续发展道路。

三、武汉市低碳发展定位

1、武汉市碳排放现状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武汉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4620.18亿元,比上年增长13.7%,三次产业比重为3.2∶46.4∶50.4,产业结构逐步调整优化。2009年,武汉市单位GDP能耗1.11吨标准煤,比上年下降6.04%。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1.59吨标准煤,下降18.6%。通过测算,2009年武汉市能耗为5128.4万吨,碳排放量约为13333.84万吨,万元GDP碳排放为2.89吨。

若要实现武汉市2020年碳强度下降40%和45%,即万元GDP碳排放分别为2.12吨和1.94吨,则武汉市碳强度年递减率必须达到3.35%和3.9%。通过测算,2008年武汉市单位GDP能耗下降6.2%,2009年下降6.04%,若武汉市碳强度从2005年开始保持6%的递减率,那么到2015年武汉市的碳强度为1.905吨/万元,2020年碳强度为1.398吨/万元,即实现了2015年比2005年下降46%,2020年比2005年下降60%,该数据远远高于国家提出的40%~45%减排目标。但是,在“十一五”期间碳强度递减率实现6%的基础上,“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中,由于基数变小,减排难度会更大,而且武汉市作为以重化工等高耗能产业为支柱的特大城市,工业化不断向纵深推进,人们消费水平要不断提高,碳强度的下降难度会不断加大。

2、武汉市低碳发展的目标

武汉市是中部地区和武汉城市圈的龙头城市,是国家“两型社会”的试点城市,武汉打造低碳城市,要充分利用国家发展战略带来的机遇,挖掘武汉市自身发展的潜力,力争把武汉市打造成中部地区和武汉城市圈发展低碳经济的示范城市、生态宜居和旅游城市。发挥武汉低碳城市的辐射作用,带动中部地区和武汉城市圈的低碳经济发展,为全国其他城市建设低碳城市提供经验和支持。

打造武汉低碳城市的总体目标是:通过能源结构调整,促使武汉市从“碳基能源”向“低碳能源”和“氢基能源”转变,改变以往高消费、高排放的生活模式和生产模式,提倡低碳建筑和公共住宅,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和轨道交通,建构多中心、紧凑型、网络化的城市空间格局,以实现城市经济社会的低碳发展,最终建立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特征的低碳城市模式。近期目标为降低武汉经济活动的碳排放强度,超额实现国家规定的节能减排目标。长期目标是城市社会经济活动的碳排放总量的降低,争取到2050年城市人均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届时的世界平均水平,甚至更低。

四、武汉市低碳发展路径

1、大力推进节能减排

提高能源效率是武汉市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首要选择。武汉市可以选择冶金、石化、建材、电力、钢铁等行业中年耗能总量10万吨标煤以上的重点耗能企业开展节能工作,发挥其示范和带动作用,进而推动高能耗行业乃至各工业部门的节能降耗,使合成氨、烧碱、水泥、铝冶炼、磷化工、石化等重点行业的年节能率达到或超过4%。

2、促进重点产业低碳化发展

(1)推动以钢铁、石化、汽车和电力产业为主的重化工业的节能减排。对于钢铁产业,要关停和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应用成熟技术回收和循环利用二次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优化调整企业用能结构;加大投入,加快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和实施能量系统优化系统节能工程。

对于石化产业,提高轻质油收率以降低能耗;解决炼化业规模经济问题;建立加工劣质原油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推行炼化一体化和加快推广热电联产技术。

对于汽车产业,一是要调整汽车产品结构,包括大力发展小型汽车;乘用车柴油化;大力发展混合动力、天然气发动机及纯电动汽车等新型替代能源汽车。二是采用汽车节能技术,包括用先进高效的内燃机技术、发展1.0L排量及以下车用发动机、回收报废汽车等。对于电力产业,抓好火电厂的节能减排;促进可再生能源发电,秸秆发电、垃圾发电;结合发电调度计划,着力推进电力结构调整。

(2)发展高技术产业。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巩固光电子、通讯设备两个优势产业,扶持集成电路、半导体照明和光伏两个新兴产业并规模化运用水平,发展软件与信息服务、信息技术应用,发展显示器件、计算机及数码产品两个重点产业,以光谷为核心辐射全国。

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武汉市应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不断扩大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与示范,以发展城市混合动力、纯电动和代用燃料公交、出租车为重点,建设新能源汽车标准化充电站、加气站等公共基础设施,完善新能源汽车产业配套服务系统,使武汉市成为首家或首批国家新能源汽车生产和示范基地。

发展新能源开发产业。武汉市新能源开发产业未来可以形成以光谷能源产业园(产业基地)为中心的,太阳能、风能、核能、先进能源技术及装备、生物质能、氢能等重点产业领域多点支撑、共同发展的格局。

(3)发展生态旅游业、绿色物流业和创意产业等第三产业。发展生态旅游业,紧密结合并依赖相关低碳产业的产品和服务,如生态农业、生态农产品加工业、绿色物流业、绿色餐饮业、绿色建筑(住宅/宾馆)、旅游纪念品制造业等,把武汉建设成为中部地区最大的商务会展型和都市休闲型旅游城市,成为中部地区的旅游中心城市。发展现代物流业,依托武汉市的经济地理优势,全力打造武汉新港,发展现代物流园区,把武汉建成中部地区物流中心。

3、建设低碳社会,推进四大领域

(1)推行低碳建筑。武汉市低碳建筑的发展要从建筑的设计和运行两个方面入手。首先要在建筑设计上引入低碳理念,武汉地区建筑节能的设备可采用太阳能热水系统和太阳光发电系统,对新建住宅小区要实行统一安装太阳能热水系统,采用太阳能LED技术;采用地源热泵技术、水源热泵空调和土壤源热泵空调来供热、制冷和提供生活热水;同时居民区绿化率要达40%以上,以解决居住区内夏季热岛效应。其次,在运行过程中,从各个环节上做到“节能减排”,有效降低每个家庭的碳排放量。此外,在建筑设计和施工中,住宅要严格执行2001年10月实施的行业标准《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标准》,其他建筑也要参照执行;对现有建筑,需要加大改造力度和速度,尽快满足节能标准。

(2)开发低碳交通工具。首先,继续推进“免费自行车租赁”项目和“公务员自行车”工程。其次,必须加快强制淘汰废旧汽车,缩短高耗能、高排放的老旧公交车型报废期限;鼓励城镇居民出行乘用公共交通,使公交出行率保持在60%以上。大力发展地铁、轻轨和新能源汽车等新型交通工具,使低碳公共交通工具更加多样化。

(3)提倡低碳生活方式。1999—2002年间,我国每年大约有26%的能源消耗量和30%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是由居民生活行为及满足这些行为需求的经济活动造成的。武汉市应通过政府宣传和引导职能的充分发挥,不断加大低碳生活的宣传力度,普及减碳知识,提高人们的减排意识,引导居民实践低碳生活,倡导和实施一种低碳的可持续的消费模式,在维持高标准生活的同时尽量减少使用能源多的产品。

4、发挥碳汇潜力

近年来,武汉市共完成退耕还林58.5万亩,封山育林52万亩,长防林12万亩,森林覆盖率已达26.48%,并且获批为“国家森林城市”。在此契机下,可以通过进一步提高森林覆盖率,加强森林植被的管理,增加城市绿化面积,提高人工造林吸收碳的效率,降低成本等方式,充分发挥碳汇潜力。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推广增汇减排的农业措施,加强对水稻等农作物的碳汇工作,并且重点开展湿地碳汇研究工作。通过采用合理的农业管理措施,减少农田土壤释放CO2或增强土壤固氮能力,增加土壤碳库。

【参考文献】

[1]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道路[M].科学出版社,2009.

[2] 国家统计局:武汉统计年鉴2009[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3] 庄贵阳:低碳经济: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的发展之路[M].气象出版社,2007.

[4] 迈克·詹克斯:紧缩城市——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形态[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5] 鲍健强等:低碳经济: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J].中国工业经济,2008(4).

[6] 顾朝林等:气候变化、碳排放与低碳城市规划研究进展[J].城市规划学刊,2009(3).

[7] 夏堃堡: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J].环境保护,2008(2).

[8] 付允等:低碳城市的发展路径研究[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8(2).

[9] 徐荣祥:跨越式发展与科技创新——浅谈武汉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选择[J].长江论坛,2003(6).

[10] 沈金华、曾翔旻、聂佩进:武汉市节能减排面临的挑战与应对之策[J].长江论坛,2008(2).

[11] 蒋金荷:提高能源效率与经济结构调整的策略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10).

[12] 吴琦、武春友:基于DEA的能源效率评价模型研究[J].管理科学,2009,2(1).

[13] 仇保兴:我国城市发展模式转型趋势——低碳生态城市[J].城市发展研究,2009(8).

[14] 刘志林、戴亦欣、董长贵、齐晔:低碳城市理念与国际经验[J].城市发展研究,2009(6).

[15] 辛章平、张银太: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J].城市问题,2008(4).

[16] 金乐琴、刘瑞: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J].经济问题探索,2009(1).

[17] 叶祖达:城市规划管理体制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J].城市规划,2009(9).

[18] 肖歆:探寻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路径[J].经济师,2009(9).

[19] 上官方钦、郦秀萍、张春霞:钢铁生产主要节能措施及其CO2减排潜力分析[J].冶金能源,2009(1).

[20] 赵伟建:江苏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节能减排的实施建议[J].江苏化工,2008,8(4).

[21] 戴亦欣:中国低碳城市发展的必要性和治理模式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环境,2009(3).

低碳经济的实质范文第5篇

关键词:湿地公园;植物造景;设计

1 湿地公园的植物选择

在湿地公园的植物选择中,首先要选择保持生态系统平衡的一些植物,并且要具备防止外来物种干扰的特质,同时也要考虑到植物的生态习性,例如在选择水生植物的时候,要考虑的方面有很多,比如该种植物对重金属的承受能力,净化水质的能力等;其次还要考虑到植物本身的特性对于生态环境的正向作用,还是以水生植物为例,在湿地公园的生态环境中应该选择根茎发达的植物种类,这样有利于防止水流的过快流速造成的泥沙流失,有稳定生态的作用,为湿地公园带来良好的生态效益。第三,如果想要增加湿地植物的群落,还可以增加植物的物种,在进行多种物种选择的时候要经过一定的筛选,在进行湿地公园植物选择的时候最好的效果是种植后能够吸引更多的野生动物,这样湿地公园就可以作为多种动物的栖息地,形成整个湿地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2 湿地公园中的植物造景设计

2.1 对原有植物系统的合理保护

湿地公园不是字面上理解的湿地与公园两者的结合,而是利用城市中的湿地环境,进行合理的开发和维护,让原本荒芜的湿地变成适合人们游览的景观公园。因此在进行湿地公园中植物的造景设计中,要以一种风景区的理念进行设计,要更贴近自然的湿地进行设计,在湿地公园中一定要重视原生态物种的保护,在进行湿地公园的选址过程中,要尽可能的选择游客可以方便出行的地方,并且保证湿地公园的安全性和游客的安全性,还要考虑的就是要尽量减少对原生态的破坏,在游客对湿地公园景物进行游览的时候要按照统一的路线,最好要有相应的讲解人员进行讲解,这样游客在进行游览的时候不但可以欣赏到植物造景的美丽,也可以接受一些知识的熏陶,针对一些需要进行重点保护的植被,应该进行重点保护,在保证湿地公园不被破坏的基础之上让游客尽可量的欣赏到湿地公园的生态风景。

2.2 从美学角度进行植物造景设计

在湿地公园的植物造景设计中,美学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进行单一的植物景观设计就没有多种植物造景设计来的美观,整体感强,进行多种植被的设计,会受到游客的喜爱,但是这样多种的植物景观设计也不是全然都会产生美观的效果,有的时候设计不当反而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这主要也是针对湿地公园的具体状况来进行设计的,例如早水港沿岸,由于这个地域本身的特点,进行单一植被,像旱柳的大面积种植,也会产生良好的效果,总之在进行湿地公园的植物造景设计中,要根据具体的情况来进行设计,这样才真正的展现出湿地公园的美来,为游客带来美的体验。

2.3 充分利用湿地公园本身植被的特点

针对湿地公园植物造景的设计中,不要将过多认为的造景设计应用在湿地公园的设计中去,这样会导致湿地公园的景观没有相应的重点,所以在对湿地公园本身的植被进行建造的时候,要先以湿地公园本身的一些景物作为植物景观设计的整体,这样就能凸显出湿地公园的重点,在辅以相应的搭配,最好的效果就是让人产生出一种浑然天成的感觉。在实际的设计中,应该充分的利用山、水等自然风景,以这些为主体,再进行一些植物造景的设计,这样不但不会喧宾夺主,还会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让人有一种自然的美感,让游客流连忘返。

2.4 对于湿地公园的生态设计

在湿地公园的生态设计上,应该适当营造缓坡的视觉效果,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单一植物的局限,建造缓坡还有利于湿地公园的生态保护,并且有利于一些动物的栖息,增加了湿地公园物种的多样性。再有一点就是对于湿地公园中一些常见的枯木应该予以保护。我们从整个视觉效果以及自然生态系统的特点角度出发,可以发现其实保留枯木可以让游客观赏到整个生态系统,而这些枯木的存在会和周围生机勃勃的绿色植物形成一种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就可以反映出整个生态系统,让湿地公园更具有灵动性;枯木存在的另外一个好处就是可以让一些候鸟栖息,这也是一个独特的风景线,对于野生动物的保护非常有利。在进行湿地植物景观设计中,也可以进行分块的设计,这种设计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并且让游客看到了整个生态系统中包含的多样性的物种,保障生态系统的结构稳定。

3 总结

湿地公园是一种生态系统的真实写照,它不同于其他意义上的公园,它实际上是一个生态环境的系统呈现。因此我们在针对湿地公园的植物造景设计中,首先要考虑到的是保护原有生态系统,然后再辅以一些合理化的植物造景。我们进行湿地公园的植物造景设计,最根本的目标就是营造出一个动植物和谐生存的正向生态循环系统。让人们在工作之余投身到大自然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感,欣赏到纯天然的湿地生态系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