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中语文教育教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育;教学;人文精神;渗透
长期以来,高中语文教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工作始终是一项非常艰难的工作,而且该工作仍然处于探究式发展阶段,在改革发展期间,日益显露出一系列令人自省的教学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讲,高中语文在教学目标方面最重要的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大力培养学生自身的民族意识。因此,高中语文老师所发挥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能够以其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引导以及熏陶学生养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
一、高中语文教育教学中人文精神渗透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理念偏差。目前,大部分高中教育都过于重视应试教育,教学重点在增强学生应试技巧、提升学生记忆力以及理解力上,几乎很少注重人文精神培养。不管是学生还是语文教师,都将高考放在第一位,存在严重的认知偏差,逐渐淡化了人文精神渗透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价值。(二)教师能力有限。一些高中语文教师因受到自身条件的相关制约,不能够就人生进行进一步的思考,所具有的人文素养也比较有限,针对文本当中体现出来的人文精神在自我解读上相对肤浅。此外,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期间,这些高中语文教师难以凭借自己的思想来引导以及激发学生正确思考,从而造成学生自身人文素养水平很难得到快速提升。(三)课程设置欠科学。现阶段,尽管高中语文课程在整个高中教学课时中所占的比例非常大,然而人文精神渗透与培养的时间相对较少,大部分时间都用在文言文理解以及应试知识点讲解上。高中语文教师不能够很好地指导学生进行知人论世文章阅读,导致学生仅仅知道作者以及文章主题,但是对作品创作背景等内容知之甚少。
二、高中语文教育教学中人文精神渗透的策略分析
(一)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从专业化角度出发,教师以及学校属于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引导者。首先,学校教师必须要改变自身观念,树立起良好的理念,注重人文精神培养,引导学生在短时间内改变自己所持有的错误想法,积极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文精神。其次,学校须营造良好的人文教学氛围,从而使广大高中生在该氛围中得到熏陶,能够自觉渗透与培养人文精神。(二)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实质上,高中阶段学生在价值观方面还不能够真正形成,所以说,高中语文教师的观念将会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产生直接性影响,教师自身观念的正确与否以及人文精神渗透情况与学生的未来发展息息相关,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必须要从自身做起,重视自己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断提升人文素养,从而使学生以教师为榜样,主动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此外,学校应该就高中语文教师所具有的人文素养情况进行严格审核,注重语文教师在人文精神层面的培训教育,促进教师素养的逐渐提升,满足学生需求。(三)注重教学过程与学生课外人文精神渗透在高中语文教学期间,语文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日益解放思想,让学生能够以开放的心态来表达自己的看法。比如在学习《归园田居》时,指导学生畅所欲言,对“唯有饮者留其名”的内涵发表意见,在文本内涵理解的前提下,促进人文精神培养。教师应根据学生个性特征以及心理特征,强化因材施教,更好地实现人文精神培养目标。此外,高中语文教师应该以家庭作业方式强化人文精神渗透,进一步巩固课堂效果。比如学习完《陈情表》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为自己的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扫地以及捶背等,进一步提升渗透效果。教师还可以定期带领学生参观名胜古迹等,从而使学生可以近距离体会人文魅力,在人文环境当中得到自我提升。(四)实施人文评价。学生评价属于高中语文教学的最后环节,同时也是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该环节关系到学生学习观的形成,并与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关系密切。所以,高中语文教师进行学生评价时,应注重评价所具有的人文性,具体来说,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第一,大力倡导“以发展为本”的评价体系,实现评价目标所具有的层次性以及动态性,尊重学生的差异性;第二,重视质性评价模式的不断推广应用,最大限度取消量化评价模式,实际评价期间,教师可以采用观察方式以及访问方式等进行学生评价;第三,采用鼓励评价法进行评价。一般情况下,当学生受到鼓励时,自身的学习状态将会更好,而且劲头更足。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尽量运用鼓励语言,给予学生少一点批评。
三、结语
总而言之,高中语文教学期间渗透人文精神有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在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人文精神是至关重要的,同时也是时展的要求,所以,高中语文教师必须要顺应时展的步伐,优化教学理念,实现人文教育与高中语文教育的有机结合。
作者:李汉军 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回中
参考文献
[1]罗慧玲.论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渗透[J].赤子,2015(14).
[2]李字海.浅论高中语文教学的人文精神渗透问题[J].求知导刊,2014(9).
【关键字】高中语文;人文教育;策略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特别是中学基础教育,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重技术,轻人文,以分数取人,忽视或无视学习者人文精神的成长。在这种教育大环境的影响下,语文教学也出现了一些失误和弊端,其中最严重的就是人文内涵被忽视和淡化。在某些高中的语文课堂上,枯燥乏味的语文基础知识依然是教学的重要内容;照本宣科、满堂灌、死记硬背、抄黑板……这些早已不合适时宜的陈旧教学方法仍然被广泛应用,并成为有些语文教师用以提高教学成绩的“灵丹妙药”,至于学生的个人发展,特别是精神发展则被严重的忽视了。
1 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的现状
语文学科是人文学科中的基础学科,语文教育说到底就是人文教育。语文教育的本质就是教人如何做人,这种观念古今中外从来都没改变过。但是当前高中的语文教育却发生了偏差,陷入了人文性缺失的困境。
1.1 语文教育理念走入误区,忽视人文精神的培养
从目前的教育现状来看,虽然在形式和理论上人们的认识是比较先进的研究性学习、合作教学、对话教学等,然而,实际操作却是“新瓶装旧酒”、“换汤不换药”,依然是热衷于归纳总结教学方法、教学程序和教学模式,轻视道德教化和思想修养。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人文精神成长被彻底忽视,有的教师几乎是完全按照高考考试范围设置教学内容,考什么,教什么,不厌其烦,不列入考试范围的内容则干脆不讲,根本不顾语文教学的特点和规律。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但应试教育只重分数,忽视人格培养和道德发展,更忽视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学生脱离了自我需要,脱离了他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理解和情感,造成学生自己真正想说的话找不到语言来表达,学生根本体会不到语文的美感,体会不到学语文的乐趣。
1.2 语文课程安排欠缺合理性,人文思想流失严重
在课程设置方面,语文这门学科在高中阶段尽管课时并不少,但内容主要被语言、文法、修辞等“理性”内容和八股式写作技巧的枯燥训练所占据。学生被框在课堂里,框在语文教材里,学生缺乏必要的生活积累和生活常识,远离了生活实践。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说到:“不观于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于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于海上,何以知风波之患。”因此,语文教学需要开放的课程体系,需要由教室的小课堂走向生活的大课堂,惟有如此语文教学的路才会越走越宽。
2 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的策略
2.1 更新语文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指“教师在对教育工作本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教师的教育理念不仅会影响教育教学的行为,而且对教师个人的学习和成长也有重大影响。在大力倡导人文教育的新形势下,高中语文教师应当尽快转变教育理念,树立符合人文教育的先进理念。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是语文教学中进行人文教育的具体实施者,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是人文教育得以顺利实施的首要前提。
2.2 调整语文课程安排,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指挥棒的影响下,高中语文课程设置单一,教师对语文教材的使用也不尽科学,这就极大地制约了语文人文教育的全面实施。因此,必须树立开放的高中语文课程体系,充分发挥语文教材的人文教育作用。
人文教育的最大特点是“渗透”,它往往是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中激发、涵养人的美感,陶冶人的情操,启迪人的认识,规范人的行为。因此,要加强高中语文人文教育,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让人文思想在语文课堂闪光,就要从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两方面入手。
2.3 提高教师人文素质,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固然主要需要他们自身的努力,但同时教师的人文素养程度对学生的影响不容忽视。常言道:要教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培养具有人文素质的学生,必须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真正具有人文精神的语文教师,他们的每一堂课,无论是阅读教学还是作文教学或其他内容的教学,都是充满人文精神的教育。
师生关系是支撑教育大厦的基础,人类的教育活动是在师生关系中展开、完成的。人文精神的培养需要创建一种积极的充满人性味的师生关系和校园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展露个性,发展人性。因此,加强高中语文人文教育,必须在语文教育教学中要构建民主、平等、对话的新型师生关系,营造语文人文教育的精神氛围。
纵观整个世界教育发展趋势,我们日渐明显的感受到教育越来越倾向于“人文化”,越来越重视人文教育和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以促使学生成长为完善的人。为了适应社会和现代教育的发展需要,必须加强语文学科内的人文教育,特别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倡导人文教育。只有这样,我们高中的语文课堂才能更精彩,学生的精神思想才会更丰富,心灵才会更充实,目光才会更敏锐。借助人文教育,学生将学会更真切地关注人类、关注世界、关注历史、关注人类永远的未来。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中语文;人格教育;主要内容;意义;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推进人格教育应该注意教学资源和教学配置的应用,注重结合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接受能力等实际情况,适时地调整教学手段,这样才能很好地实现期望的教学效果。本文对高中阶段语文教学中的人格教育进行了简单的分析研究,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以期能更好地推进高中阶段语文教学中的人格教育。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格教育的主要内容
人格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培养学生养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并且具备完善思想道德水平。在高中阶段人格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水平,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念,从而能成为一个具备完整人格的人。高中语文教育中的人格教育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进行有目的的人格教育的内容,语文教师除了要教授课本中的语文知识之外,还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知识,促使学生理解其中的人格教育的内容,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人格,完善自身的道德修养,这是高中阶段语文教学中人格教育的主要内容。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格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高中阶段人格教育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人格教育对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人格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高中阶段是学生思维和心智逐渐成熟的阶段,在这个阶段进行人格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高中阶段学生的心智逐渐成熟,会有一定的逆反心理,社会也会有各式各样的信息充斥校园,学生可能会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学生很可能会被这些不良信息腐蚀,甚至会走上犯罪的道路。语文学科是一个基础学科,学生们普遍学习语文的能力较强,语文教学中推行人格教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人格教育的文章,这些文章中主人公都有着健全的人格、良好的道德修养,在教学中教师对这些人物的精神和人格进行深入挖掘,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人格教育内涵,能够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价值观念,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有积极的推进作用。我们学习苏教版语文教材中收录的《我有一个梦想》这篇文章时,就可以理解到马丁・路德金的精神,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理解马丁・路德金的精神和人格魅力。
(二)人格教育的实施有利于促进素质教育的推行
我们进行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完善人的发展和精神面貌的养成,包括现今推行的素质教育也是为了满足人终身学习的目的。人格教育能够完善人的精神面貌,促使人们形成良好完善的人格,培养学生养成明辨是非的能力,并且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养成终身学习的理念。素质教育的内容是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师起一个引导学生学习的作用,这就与人格教育的内容不谋而合,人格教育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理解教材中的人格教育内容,要求教师将教育主体放到学生身上,进行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和深化人格教育内涵,这就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目的,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推进人格教育可以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三、高中阶段语文教学中推进人格教育的措施
(一)教师注重言传身教的重要作用
语文教育本身就是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双向交流,在整个教育中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教师是语文学习的引导者和设计者,学生是教学的实践者,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推进人格教育时,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推行人格教育,教师应该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充实自己的知识,以自己的一言一行感染学生养成良好的价值观念,健全自己的人格。比如,在进行教学时,教师首先应该保证自己的仪容整洁,符合教师的标准,平时与学生的交流应该平易近人,不能自吹自擂,在学生面前注意自己的形象,给学生做出一个良好的道德标准,注意言传身教的作用。教师是学生行为的标杆,只有教师自身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在进行人格教育时才能有理有据,促使学生养成完善的人格。
(二)充分挖掘教材中人格教育的内容
语文教学中推进人格教育除了教师言传身教,教师还应该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人格教育的典型人物。比如,在语文教材中收录的《我有一个梦想》这篇演讲稿的作者马丁路德金,演讲者的演讲稿中有着饱满的热情,以演讲的方式反抗当时的种族歧视,教师应该让学生发现马丁・路德金的反抗精神,并且引导学生描述马丁・路德金的精神品质,从而学习这种精神,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另外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教师也应该引导学生理解海伦・凯勒的精神,引导学生理解作者身残志坚的品质。教师从教材中挖掘人格教育的内容技能引导学生健全人格,还有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对人格教育的推进有积极的作用。
四、结语
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语文教学本身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从而培养学生养成健全的人格,这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所在。高中语文教师应该认识到自己的使命,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格教育的内容,培养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并且在实际的教学中不断探索,找出合适的教学方法,正确推进高中阶段的人格教育。
参考文献
[1]常金元.怎样将人格教育渗透到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2013(8).
[2]潘常宝.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格和人生教育[J].课外阅读:中下,2012(4).
【关键词】高中语文 人格教育 学科优势 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5)02-0041-01
一、人格教育的重要性
希拉・施沃茨在其《中学文学教学》中提出“一个国家的语文教学,主要是从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上让学生明白每个人的不同,每个人都有其位置,而培养他们的自信是正确认识自我,增强学生处理事情能力的关键。”人格培养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高中语文学科在人格教育实践中更具优势。语文素质是综合的,既要从学科知识、劳动、审美和道德上来转化为自身素养,又要从听说读写等能力上来形成健康人格。铸造人的性格,发展人的个性,强调对人的行为能力的培养是当前教育工作的最高追求。高中语文在传统教学中过于重视文化成绩,忽视了人的情感及审美教育,更对人格的养成带来缺失。反观世界各先进国家的教育,都十分强调社会文化在学生健康人格塑造中的积极作用,关注学生的人格培养,注重学生的自我价值要比智力开发更可贵。语文课堂作为人格教育的重要环境,在传承文化知识的同时来渗透人格教育,从教学内容的生动、精炼中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文化内涵,抒发学生对作品的情感体验;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借助于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的导入,调动学生在课堂知识学习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参与到自身学习态度及自我意识的养成上。可见,对于语文教学不能片面的追求知识、技能和技巧的掌握,更多的是从课堂教学中将健康人格作为重点,从发展学生的人际关系、增强学生的自信,提升学生对公平、正义、诚信、和谐等优秀品质的养成,才是树立语文人格教育的内在要求和根本体现。
二、语文学科在发展学生人格教育中的优势
语文学科在培养学生人格形成中具有重要的优势,其表现主要有:一是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是人格教育的重要载体。语文课堂中的优秀文学作品是良好的人格培养素材,也是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知识源泉。其思想对于构建学生的精神世界,发展学生的人格认知,完善学生的伦理结构具有较大促进作用。新课标提出语文不仅是一门工具性学科,更是人文性学科。在语文知识的传递与整合中,学生能够从中获得人格修养的提升。如在学习《大堰河――我的保姆》中,从作品的思想情感和审美意境中,将语文知识与学生的内心情感建立关联,激发了文学知识的感染力。再者,从中国古典文学的讲解中,将民族精神与民族情感进行升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意识,引导学生肩负起民族大义的信心。对于语文语言与思想的双重融合,在发挥工具性的同时,也强化了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学知识的应用能力。从听说读写中加强思维训练,从语言交际中感受文化精神,在语言与思想的共同交流中实现学生心灵的成长。二是语文知识包含人生教育和生存教育。语文不仅仅是对现实文化知识的传递,更多的是从文化的广阔视野中培养学会的终身教育与人生教育。一个人从一出生就开始了文化的学习,高中阶段的语文教育是构建终身语文学习的基础,也是关键期。从人生意义的梳理上,利用语文知识来强化民族文化的学习,从中构建学生的优良品质,增强学生的审美境界;在生存教育中,运用语文教学帮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联系知识与实践,实实在在地把握语文的基本能力,从而懂得学以致用。三是语文学科是华育人格和修养身心的重要力量。语文教育对人的主体性的作用是延续的。从最初的值感知、到掌握和运用语言文字,再到从历史经验的摄取中拓宽视野增长智慧。语文教育在整个过程中将文化性的熏陶与人的生命意义实现联结,也从中唤醒了人性与生命的价值,升华了人的情感。
三、从语文学科中渗透人格教育
高中阶段的人格教育缺失较为突出,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对于塑造学生的人格品质十分必要。以高中阶段语文教材入选的文言作品为例,古人在歌咏名山大川,抒发自我志向中,其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无形中闪耀着人文主义精神光芒。在人生观的培养上,借助于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对个人生命的慨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正是这种对人生的忧患意识才促使他在有限的生命中创造无限的价值;再如司马迁在《史记》的创作中,自身躯体及人格尊严受到侮辱而毫不退缩,仍然以昂扬的姿态奋力书写圣贤先哲。在社会责任感培养上,结合《荆轲刺秦王》中荆轲的牺牲精神,面对强秦而蹈死不顾的责任感;再如《离骚》中屈原为理想而上下求索,身处逆境而不屈服,其高尚的品格和精神气质表达了对家、国的历史使命感;这些精神涵养无不是健全学生人格素质的巨大力量。在自强与进取心的培养上,孟子的“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荀子的“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将坚韧与自强不息作为铸成大事的必然选择,更能够从先贤的恒心与毅力上,感化并促进学生奋发有为。在宽容意识的培养上,以《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不肯与会”的大度,深深折服了廉颇,并留下了“负荆请罪”的佳话,实乃学习宽容的榜样。在仁爱精神培养上,将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作为构建仁者爱仁的理想,以宽厚仁德来构建和谐关系。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的中国,文化历史悠久,而语文教育是实现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因此,将传统文化渗透到高中语文教育中去,有着以下几方面的意义:
1.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育过程中的渗透,能够营造良好的文化发展氛围,从而激发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
2.传统文化与高中语文教育的融合,有利于减缓社会现代化对于传统文化的冲击,使得当代学生更加重视传统文化的学习。
3.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课程中的出现,可以将其中良性的理念传输给学生,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制约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育中渗透的因素
实现传统文化与高中语文教育之间的融合,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很多情况下,还需要克服很多的缺陷和不足。具体来讲,可以将其归纳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传统文化社会氛围不理想,全民传统文化素养不高,难以为高中生传统文化的学习营造良好的环境。
2.语文教师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程度不高,不懂得如何实现传统文化与高中语文课程的融合,自身传统文化素养不高,也难以有效的促进两者的相互融合。
3.传统文化教育方式单一,难以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方式的调整和改善,这也是造成高中语文传统文化教育工作质量难以提高的重要原因。
三、传统文化渗透到高中语文教育的实现途径
如果上述提到的传统文化与高中语文教育融合问题难以得到有效的解决,势必会给予高中语文教育质量的提高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应该坚持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从如下的角度入手:
1.将传统文化纳入到高中语文教育体系中。针对于目前高中教师忽视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的现状,积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以便将传统文化纳入到高中语文教育体系中去:(1)结合高中语文教育的目的和高中生的学习情况,对于传统文化进行梳理,总结和归纳出符合高中语文教育精神的传统文化素材,在此基础上将其纳入到课程体系中去。(2)合理安排不同传统文化的比重,将符合现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价值观念的传统文化精华展现出来,使得学生从古文化的层次去理解现阶段的核心价值观。(3)积极健全图书馆中关于传统文化的书籍,为教师开展更好的传统文化教学打下基础,以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传统文化营造良好环境。
2.积极开展高中传统文化教育的第二课堂。高中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的融合,还可以通过第二课堂实践活动的方式来开展,由此实现传统文化更好的融合到语文课堂中去。具体来讲,主要涉及到以下几种形式:(1)举办某一传统文化的主题活动,邀请语文教师和学生参与进去,以朗诵古诗词的方式开展,使得更多的高中生参与进去,接受传统文化的洗礼。(2)在校园内部开展大型的传统文化为话题的写作比赛,邀请学生参与这样的比赛,学生可以在参与这样活动的过程中,强化交流和沟通,从而使得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不断提升。(3)积极利用高中校园网,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作用,在网络环境上构建虚拟的传统文化讲坛,以便发挥传统文化在营造健康校园网方面的作用。
3.注重营造良好的高中传统文化教育环境。良好的高中传统文化教育环境,不仅仅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参与,还需要家长和社会的参与,只有这样全面的传统文化教育氛围,才能够保证学生接受到的传统文化教育是有意义的。具体来讲,需要做好如下的工作:
(1)高中可以借助家长会,传统文化活动实践的方式,向家长宣传高中语文教育和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使得其意识到家庭成员应该如何去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氛围,以形成合力。
(2)强化高中语文教师队伍传统文化的培训,使得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技能不断提升,以便更好的开展传统文化的教育教学,这也是促进两者相互融合的环境因素之一。
(3)高度重视高中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将传统文化纳入到校园文化内容中去,使得高中学生处于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环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