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绿色经济市场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Abstract: As the world's attention on building energy efficiency is increasing. Green housing has become a prevailing concept that China has gradually put into practice. Starting from the connotation and extension of green housing, the article took Nanjing as an example, launched specific market research for different groups of people in order to find out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green housing market in Nanjing through data processing and analysis. Then the article did typical case study according to value engineering theory to find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promotion of green housing and gave feasible advice about developing strategies for developers.
关键词: 绿色住宅;市场调研;开发战略
Key words: green housing;market research;developing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F29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2-0001-04
0 引言
2013年1月,发改委和住房与城乡建设部了《绿色建筑行动方案》[1],明确了推广绿色建筑的重要意义和重点任务,各地开始如火如荼地开展绿色节能建筑的推广工作。我国建筑节能工作的研究和推广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速度还是比较可观的。短短几年内,节能维护结构、水源地源热泵系统、太阳能规模化系统以及能量管理和节能诊断系统等关键性技术已经在新建的项目中实现了广泛的应用。作为绿色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绿色住宅因为其在全寿命周期内能最大限度地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和高效的使用空间而受到南京市广大购房者的青睐,为顺应市场需求,许多开发商争相开发新型楼盘。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行业竞争日趋同质化,想要避免同行业内其他企业的竞争,房地产开发企业必须通过市场调研,在透彻了解市场情况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市场开发战略。
1 绿色住宅的发展背景
1.1 绿色住宅的内涵与外延 绿色住宅与一般住宅相比,其主要的不同之处在于:一般住宅随着建筑设计的标准化、生产用材的产业化,形式的一律化、单调化,形成了大江南北住宅“千城一面”的格局;而绿色住宅更为注重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和居住者的舒适健康,秉承着健康环保、“天人合一”的建筑理念,因地制宜,推行本地材料,随着气候地貌、自然资源和地方风俗等地域差异、文化差异而使建筑呈现出各具特色的风貌。
绿色住宅涵盖了建筑规划、设计、建造及改造、材料生产、运输及回收再利用等所有与建筑活动相关的环节;涉及到建设单位、勘测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建筑产品研发企业和有关政府管理部门。狭义而言,绿色住宅是在其设计、建造以及使用过程中节能、节水、节地、节材的环保型住宅。广义而言,绿色住宅是人类与自然环境协同发展、和谐共进,并能使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它包括持续农业、生态工程、绿色企业,也包括了有绿色象征意义的生态意识、生态哲学、环境美学、生态艺术、生态旅游以及生态伦理学、生态教育等诸多方面。
由于中国经济在近些年间的持续高速发展,我国房地产行业也同样面临着产业结构的整合、升级和优化,同时,建筑与设计也逐渐呈现出专业化和高科技化的趋势。与过去的建筑物相比,现代城市建筑对于温控和通风的需求显得更为突出,同时,对其运行成本、环保指标、用户感受和与建筑外观的结合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建筑的能源结构调整和技术革新都有着超乎想象的进展。因此,大范围推广能够达到节能环保效果的绿色建筑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对于房地产开发商来说,只有不断了解技术前沿信息,关注被成功由理论转化为实践的最新技术,把客户需求与前沿技术结合起来,才能在新的历史机遇面前,获得更高的收益。
1.2 绿色住宅的综合评估体系 近十余年来,绿色建筑的概念从理念到实践,正在不断完善。发达国家制定了多个绿色建筑评估体系,通过具体和可操作的指标体系,为可持续发展建筑赋予了明晰的概念界定。
英国BREEAM评估法是最早的绿色建筑评估系统[3]。20世纪90年代初,英国建筑研究所对多种建筑类别公布了五种适用评估版本。BREEAM评估法主要根据地球环境和资源利用、当地环境和室内环境三个方面进行评估。该评估法在英国并非义务,但却颇受业界关心。
美国绿色建筑协会所倡导的LEED评估法是如今运用最广泛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3]。这个评估体系于1996年正式执行,共包括了69个绿色性能指标,其中7个指标是必要选择,62个是自行选择。涉及当地环境、节水效益、能源与大气、材料和资源、室内环境等多个领域。对这些选项进行计分后,获26分即可获得LEED认证,52分以上可获得最高等级铂金认证。
而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识”,一方面是政府组织行为,即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及其地方建设主管部门开展的强制性评价;另一方面是社会组织行为,即自愿参与的非强制性评价。我国政府结合中国能源状况的国情,提出绿色建筑的核心是“四节一环保”,即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保护环境,具体来讲就是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绿色建筑。
我国在绿色建筑的发展上起步较晚,2005年,我国首次颁布已编制5年之久的《中国绿色建筑导则》,同年举办了“首届国际智能与绿色建筑研讨会”,并在会上颁布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4]。同时,公众对建设部正在研究制定的《建筑节能管理条例》在推进绿色建筑发展方面也寄予了厚望,而《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国家康居示范工程建设技术要点》、《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等作为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过程中的起重要指导书。目前,在我国绿色建筑标准体系中,应用较多的还是2006年出台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 50378-2006。
1.3 推广绿色住宅的必要性 随着全世界经济的发展,各国建筑能耗都在逐渐上升,逐渐成为一个国家总能耗的重要组成部分。表1显示了世界上主要国家建筑能耗占其总能耗的比例[5]。从中可以看出,发达国家建筑使用能耗占总能耗的30%~40%,这个比例是相当可观的。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建筑能耗占我国能源消耗量的比例也逐年上升。根据相关统计显示,我国现有建筑的总面积高达400亿平方米,每年新增的建筑面积约为19亿平方米,照这样的增长速度,预计到2020年我国还将新增建筑面积约200亿平方米。建筑业的大量用地,使得在建筑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消耗的能源总量占到社会总能耗的近30%,加之建材的生产能耗和建筑垃圾,建筑耗能占全社会总能耗的比例高达46.7%。而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面临经济发展的巨大压力。要争取在未来15年内保持年均7%以上的GDP增长,将面临资源约束和环境恶化带来的巨大挑战。因此,建筑节能尤其是绿色住宅的推广迫在眉睫。
2 南京市绿色住宅市场调研
为更好地引导江苏省绿色建筑的健康发展,提高绿色建筑建设水平,江苏省建设厅成立了“江苏省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公室”,办事机构设在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建筑节能与科研设计处。截至2011年,江苏省已评出绿色建筑标识项目共32项,总面积524万m2。其中住宅类项目22项,共441万m2,包括保障性住房12项,共228万m2。
2.1 市场分析 笔者为了了解购房者对绿色住宅的了解和接受程度以及业主的居住感受,分别对购房者和业主各发放了600份问卷。其中受访的业主为南京朗诗国际街区、银城东苑、锋尚国际等多个绿色住宅小区的住户。表2和表3显示了目前使用中的绿色住宅业主的学历和收入情况。
由以上两表的结果可以看出,目前绿色住宅的受众大多为高学历高收入人群,因此开发商可以将这一人群作为客户定位的重点,同时,受访业主家庭月收入非常集中地处于10000-29999元这一区间,其中又以家庭月收入处于15000-19999元的业主占绝大多数,这也给绿色住宅的合理市场定价、客户定位提供了一定的指导性意义。
受访的购房者为笔者在南京市房产交易中心、各楼盘售楼处等地随机抽取的人群。调查发现,有16.5%的受访者完全不了解绿色住宅,接近七成的受访者表示只是听说过和初步了解,只有16%的少数购房者表示对绿色住宅的内涵很了解。图1显示了购房者对绿色住宅的了解方式。
由以上图表的结果可以看出,对于大多数购房者而言,绿色住宅的概念并不陌生,但仅处于初步了解阶段,还有相当一部分被访者完全不了解绿色住宅。超过七成的受访者对于楼盘的了解是通过朋友介绍的,这是绿色住宅住宅的一个突出特点。在住宅业利用平面媒体、电视、网络媒体如此普遍的今天,对绿色住宅的了解停留在口口相传阶段,一方面凸显了绿色住宅在宣传推广方面的力度有待加强,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购房者在选房过程中,对于绿色住宅营销传统而常见的推广媒介持信度不足。因此,对于开发商来说,现阶段需要加强对绿色住宅概念的推广和营销。
2.2 案例分析 南京朗诗国际街区是朗诗在南京开发的第一个绿色住宅项目。基地地处南京市雨花区板桥新城东北组团,东起规划道路四号街,西至板桥大道,北起湖景路,南至八号路。
小区采用地源热泵集中空调系统,利用土壤及开式冷却塔作为冷热源,采用4台地源热泵机组及2台制冷机组为末端天棚辐射及新风系统提供冷热量。新风系统夏季由热泵机组+制冷机组提供7℃/12℃的冷冻水,冬季则由热泵机组提供35℃/30℃的热水;天棚辐射系统夏季由热泵机组+制冷机组提供 18℃/20℃的冷冻水,冬季则由热泵机组提供28℃/26℃的热水。不同季节运行工况的转换靠阀门的切换实现。两台开式冷却塔则完全根据热泵系统运行情况及地下温度监测情况实时开启,即在夏季运行时为地埋管系统放热提供补充,以保证地下热场平衡,避免冷热堆积。
末端新风机组带全热回收,热回收形式为转轮热回收。对住宅内的回风进行热回收以预热/预冷新风,从而降低机组自身的运行能耗。该项目实现了分户独立设置分集水器,满足分户计量和室内室温调节。表4展示了该项目的增量成本和节能的相关数据。
从增量成本[6]的角度来看,该项目的绿色技术增量成本为324元/m2,超出了绿色建筑评价三星级标准的平均水平182元/m2。该项目的总投资额为74000万元,绿色技术总增量成本为4114.3万元,占总投资的5.56%,增量比例低于品牌推广型建筑的平均水平15.9%,从这个角度来看该项目的成本合理。
从项目的增量成本效益来看,该项目的增量成本效益为733160元/年,按其设计使用年限70年计算,其增量成本效益总量为5132.1万元,该项目的效益费用比为:
CE=SE/LCC=1.25
由此可见,该项目的效费比大于1,项目理论上可行,但是其投资增量的回收期约为56年,项目全生命周期内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并不可观。另一方面,该项目实际的使用寿命目前还无法确定,能否在后期运营过程中收回增量成本也不得而知。
根据相关标准,节能60%的情况下绿色住宅投资增量的回收期为7-8年,由此可以看出,虽然获得了绿色住宅三星级评价标识,但是该项目的绿色住宅关键技术还是相当不成熟的,这也是南京市现有的绿色住宅项目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节能技术的落后使得绿色住宅的前期投资增量大大增加而后期运营成本减小不明显,这就使得开发商不得不提高开盘价格以尽快实现投资的回收,而高昂的价格不仅限制了绿色住宅的购买人群,也阻碍了其进一步的推广。因此,开发商在现阶段降低绿色住宅开发成本的关键一步就是组建自己的研发团队,引进先进的人才和技术,这对开发商的综合实力提出了一定的挑战。
3 市场开发中的战略研究
根据市场调研得出目前南京市绿色住宅市场的SWOT分析如表5。
根据前述的市场调研和分析,笔者针对开发商提出其在市场开发过程中的产品差异化战略。房地产企业开发的产品在质量、性能上明显优于同类的企业或者产品的性能满足了被竞争对手忽视的市场需求,从而形成产品的差异化,提高竞争力。对于绿色住宅的开发商来说,要形成产品的差异化而获得竞争优势,必须从产品本身和营销手段两个角度实现。
3.1 组建研发团队,降低开发成本 根据前文的分析,目前南京市绿色住宅的技术落后是导致其成本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开发组建自己的技术研发团队,降低产品的成本从而获得价格和品质方面的优势,是其实现产品差异化的关键步骤。
绿色住宅的研发和设计,需要综合运用当代建筑学、建筑技术科学、人工环境学、生态学及其它科学技术的成果,把住宅建造成一个小的生态系统,为居住者提供舒适、健康、环保、高效、美观的居住环境。相对于一般住宅,绿色住宅的研发和设计对企业研发设计团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对于房地产产品而言,其差异化主要依赖于设计阶段,因此,为了适应研发设计需求的变化,房地产开发企业必须重新塑造绿色住宅关键技术的研发能力,重构企业内部研发团队,这是实施绿色住宅产品差异化战略的必要保证。
绿色住宅的设计涉及了能源系统、水环境系统、绿化系统、废弃物管理系统等九个领域,每个系统的专业性都比较强,如果仅仅依靠企业内部的研发团队,不仅难度较大,还有可能大幅度增加研发成本。因此可以考虑从每个系统出发,寻找外部技术团队建立合作关系,也可以在这样的过程中逐渐提高企业自身的研发能力。但是这样的外部系统各模块之间相互关联对企业的战略管理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果没有一个强有力的管理者,很容易因为其中一个环节出现问题而满盘皆输。
3.2 聚焦目标客户,实现多样化营销 根据前述市场调研和分析,由于技术的革新没办法在短期内实现,目前南京地区绿色住宅市场的主要目标客户群体为高学历高收入人群,因此现阶段实现产品的差异化可以继续瞄准中高端住宅,定期进行市场调研,通过多种手段收集业主的反馈意见,不断针对业主注重的方面着重进行新技术的研发和升级,作为企业的主打优势,推出绿色系列楼盘,根据业主的反馈进行细节上的调整,对业主不甚满意的地方在新的产品中加以改进,使业主看到项目技术的持续性和进步,实现产品的差异化。
同时,为了吸引更多潜在的购房者,开发商需要在营销手段上多做一些文章。根据之前的市场调研,大部分购房者对绿色住宅全生命周期的综合效益并不了解,因此开发商在宣传上要注重绿色理念的营销,而不仅仅是产品的营销。让购房者树立绿色消费的理念,从而接纳一定的价格差,也在无形中给自己的产品带来了巨大的优势。
4 结论
由于绿色住宅在南京乃至全国本身出于发展初期,很多开发商对它的认识不足导致制定战略时出现了误区,使得市场陷入同质化竞争的怪圈。本文从市场调研出发,根据调研的结论,结合具体案例提出了针对性的开发战略。当然,企业的战略实施和结构调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一段时间的市场适应和融合,尤其在目前的政策导向下,需要房地产企业及时做出迎合市场发展的决策,希望本文能对有助于战略南京市绿色住宅市场的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战略调整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绿色建筑行动方案[J].中国勘察设计,2013(2):50-55.
[2]黄蓉.我国绿色节能建筑发展的综述[J].科技创新导报,2011(27):27-28.
[3]W.L. Lee,J. Burnett. Benchmarking energy use assessment of HK-BEAM, BREEAM and LEED[J].Building and Environment, 2008,43(11):1882-1891.
[4]程志军,叶凌.绿色建筑技术应用分析及《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修订建议[J].建筑科学,2012,28(2):1-7,22.DOI:10.3969/j.issn.1002-8528.2012.02.001.
刘力:中国并不缺乏设计机构,可以说遍地都是,我们在这个市场上要生存,就得采用独特的方式。近年来,我在这些方面设计了几个创意点。
第一是给地产界提供全程服务解决方案。我们有一个专门从事市场分析研究的团队“五合智库”,使得洲联集团是现在市场上唯一一个拥有专业市场研究机构的设计公司。这样有利于我们贴近市场,从开发商角度考虑、解决问题。有些地产商也许拿到的地块没有什么优势资源,比较难做。可是既然拿了地就得做,甚至还想做好做大。然而,说得容易,你能有什么创意?怎么靠这个项目凝聚人气,拉动经济?洲联由于具有专业市场分析人员、专业策划人员、专业规划人员等各个行业精英,大家跨专业亲密合作,为一个项目出谋划策。我们做的,实际上已经远远超过了市场对设计师的本职要求,而这正是我们的特色,是一个很大的亮点。
第二个方向是领先的工程技术,比如建筑生态节能技术。我们是中国最先大规模推广生态节能的建筑设计企业。现在大家都在做绿色建筑,要了解一个建筑是否是绿色,要看它总体是否节能和环保。现在欧洲第一个绿色建筑认证系统,就是DGNB,这是一个全面衡量一个建筑是否绿色,是否可持续发展的系统,而我们公司是该标准唯一的中方合作伙伴。
第三,作为一个设计公司,我们在形象创意设计方面一直领先,擅长于大型公建项目,以独特的形象带来视觉冲击力。
提倡房地产低碳,在设计方面有什么标准?是越省钱越好吗?
刘力:低碳其实是一个目标,是要从各个方面来努力的,不是说越省钱越好,如果这样的话,延安窑洞就是最节能、最环保的低碳住宅了。这里忽略了一个前提,就是舒适。现在很多企业做建筑时打着环保绿色招牌,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就像是一个水桶里,最短的木板才代表盛水量,而这些企业打广告的却是最长的那块木板。实际上,房子的节能效果要从整体上来衡量。
从专业角度来看,低碳住宅比现在的普通住宅成本要高吗?
刘力:现在建筑的成本更高了,举例来说,如果普通住宅开发成本是一平米2000元,那么我们加上生态节能系统后可能要一平米3000元。成本好像是提高了,但是我可以保证的是,即使能源价格上涨3倍,在10年间,业主节省的电费可以弥补初期一次性投资增加的费用。
对开发商来说,他愿意做这种高成本的节能住宅吗?
刘力:其实这要看市场,看老百姓买不买,现在老百姓还不能完全了解这个概念,所以得靠政府、媒体和产业链各个环节一起来宣传。
能谈谈你个人的经历吗?
刘力:我是清华大学念的本科和硕士,然后到英国去读了8年博士,在一家外国公司干了一年,接着在2000年左右回国发展。
你掘到第一桶金是什么时候?
刘力:其实,我们这个行业没有第一桶金的概念。第一桶金指的是一个白手起家的人挣得的钱,然后可以用这笔钱再进行投资。我们的企业是靠纯智力投入生存的,不需要投资厂房这样的固定资本,所以没有第一桶金的说法。如果一定要给自己定义一个第一桶金,我或许更愿意理解为自己所设计的第一批作品。
关键词:绿色贸易壁垒;农产品出口;国际贸易;影响;对策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7-0164-02
一、绿色贸易壁垒的主要相关理论
(一)绿色贸易壁垒的内涵
绿色贸易壁垒也称环境贸易壁垒,从其意义上说,它是指那些以维护人类健康和环境安全为目的而采取的限制甚至禁止有关国际贸易活动的法律、法规、标准、政策及其相应的行政措施,以避免这些贸易活动可能导致的环境污染,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1]。
(二)绿色贸易壁垒的产生及原因
谈起绿色贸易壁垒,也许大家并不陌生,但在刚开始其实并没有“绿色贸易壁垒”这一专业名词,其相关的概念都被包含在技术贸易壁垒之中,所以绿色壁垒其实是技术贸易壁垒的一种形式。绿色贸易壁垒作为一种非关税壁垒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20世纪90年代开始兴起于各国[2]。从其背景来看,以下因素加快了绿色壁垒的产生和发展:
1.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迫切需要改善环境。随着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环境污染问题也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存和健康,从而引发了人们对于环境保护的思考。国际社会关于环境保护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涨,世贸组织也在相关文件中指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Environmental requirements aim to improve the use of resources and reduce pollution by setting specifications for products and production methods.They cover objectives such as energy efficiency,emissions performance,waste minimization and recycling,forestry management,and soil,wildlife and natural habitat protection.Because environmental requirements set specified targets,they provide greater certainty about outcomes for the environment。”[3]
2.传统的非关税壁垒已不能满足发达国家对外贸易的需要。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受到重创,为了重新崛起,西方各国开始考虑实行贸易自由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GATT和WTO的运行,关税壁垒不断降低,非关税壁垒也受到了限制。发达国家为了限制一些发展中国家进口产品,开始寻求新的贸易保护,贸易壁垒应运而生[4]。发达国家工业的迅速发展,产生的经济污染也给环境问题带来伤害。这些问题的产生使得国际社会不得不开始关注环境问题。其中WTO和GATT在对外贸易中也对环境问题做出了相关规定,这些环保浪潮的兴起促进了绿色壁垒的产生和发展。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生产力水平的差距是绿色壁垒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在国际贸易中,发达国家凭借在国际贸易中占据的主导优势,由此造成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对外贸易问题上尖锐化。发达国家为了保护快速发展的经济,不得不考虑从别的国家获取资源。另外,发达国家为了保持其在国际贸易中的领导地位,便让检验不合格的进口产品限制在本国市场之外,因此使得绿色贸易壁垒迅速在国际市场中发展开来。
二、河南省农产品出口总体现状
(一)河南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现状
河南省作为传统农业大省,但农产品出口量在全国来说并不大,而且相对于农产品出口大省山东省来说差距较大。2006―2013年,河南省农产品出口额呈增长趋势,但相对于全省总出口额来说河南省农产品出口额占全省产品总出口额比率并不大,2006―2013年均未超过10%,这种趋势的造成很大程度上是由绿色贸易壁垒引起的。
随着河南省政府和企业对农业的扶持,农产品出口速度呈快速增长趋势。其中在2014年,河南省共出口农产品达93.1亿美元,出口总额再创新高。至2014年河南省新增8家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总数已达17余家,位居全国第二。从出口种类来看,主要集中在香菇、蔬菜及其制品、果汁、禽肉等少数优势产品,而产量居全国前列的小麦、棉花、油料等出口量很小[5]。
(二)河南省农品出口的主要市场
河南省农产品的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亚洲、欧洲和北美洲地区,在这些地区中,又主要集中在美国、欧盟、日本等市场[6]。从2011年情况来看,河南省出口到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的农产品分别达到7.12亿美元、1.47亿美元和1.13亿美元,所占比重分别为66.25%、13.7%和10.51%,三大洲占河南省农产品总出口额的比重达到了90.46%,而新拓展的市场所占比重之和尚不足10%[7]。而三大洲都是绿色贸易壁垒比较盛行的地方,由此看来,河南省农产品还需向非洲、大洋洲等洲际国家开拓市场,加快农产品出口。
(三)河南省农产品出口的主要贸易方式
随着河南省近年来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河南省农产品出口贸易方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但以传统贸易方式出口的农产品比重仍然高于其他贸易方式。加工贸易对技术和人才要求较高,而河南省生产技术相对比较落后。但随着河南省经济和科技实力的增强,加工贸易方式也得到了一定发展,已逐渐成为农产品出口主要方式。自2008年以来,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产品的出口额增长迅速。出口额由2008年的15多亿美元增长到2013年的228多亿美元,并且超过了传统贸易方式。
三、规避绿色贸易壁垒,扩大农产品出口
(一)加大科技投入,建立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
随着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传统农业的生产技术和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因此,要改善河南省农业生产技术,不得不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培养一批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专业人才,并研制出一系列现代化的生产技术。另外,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在河南省并不普遍,没有形成大规模的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不能形成统一的出口市场,限制了河南省农产品的对外出口。
(二)广泛建立农产品行业协会,应对绿色壁垒
农产品行业协会是由同类农产品供应链中的众多市场主体为实现共同利益和可持续发展而自愿组成的具有行业代表性的社会团体[8]。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外农产品行业协会便纷纷要求进入中国市场,为本国农产品开辟国际市场,由此可见,农产品行业协会对农产品的重要性。河南省目前虽然也建立了农产品行业协会,但目前只有4家,郑州市2家,南阳市1家,濮阳市1家。所以,加快建立农产品行业协会的步伐,对于积极应对绿色贸易壁垒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转变农产品出口贸易方式,向加工贸易发展
目前,河南省农产品的出口贸易主要是传统贸易方式。因此,农产品出口不注重对环保质量的检测,很容易因为农药残留超标不符合出口国家的检测标准而遭到出口国的绿色壁垒限制。而且出口初级产品的利润也较低,所以转变农产品出口方式,促使农产品出口向具有高附加值、高标准的加工贸易发展,对于扩大农产品出口、规避绿色贸易壁垒十分必要。
(四)适应市场化潮流,开展绿色营销
现如今,绿色营销已经成为一种人们比较关注的营销方式,也更容易使消费者接受。因此,开展绿色营销也成为出口企业应对绿色壁垒的一个有效手段。企业可针对贸易国特定的绿色壁垒,积极进行市场调研,探索相应的绿色营销方式,研发绿色产品、绿色包装,树立绿色形象,形成一个绿色营销体系[9]。在推广绿色品牌的同时,形成良好的市场口碑,加快农产品出口的步伐。
(五)做好ISO14000国际标准认证
ISO是世界上最大的非政府性标准化专门机构,它在国际标准化中占据主导地位[10]。ISO14000系列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编制的环境体系管理标准,在制定环境标准时综合考虑了其他国家的情况,最大限度地使标准能在国际社会中普遍适用[11]。因此,实施ISO14000标准是对外贸易的“绿色通行证”。而河南省农产品出口的市场大部分是欧美国家,所以河南省企业必须提高农产品出口质量检验标准,使农产品获得ISO14000国际环境认证,这样才能使河南省出口的农产品检验能够通过发达国家严格的检验标准,顺利进入发达国家市场。
参考文献:
[1] 王红梅.绿色贸易壁垒对中国贸易与环境的影响及对策[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2).
[2] 严艳荣,刘成群.绿色壁垒对我国花卉产品出口的SWT0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2,(21).
[3] WORD TRADE ORGANIZATION.Harnessing trad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a greeneconomy[J/OL].https:///english/
res_e/publications_e/brochure_rio_20_e.pdf[J/OL].
[4] 桑玉芬.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5] 胡红月.河南省食品农产品出口现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1).
[6] 何学松.后危机时代绿色贸易壁垒对河南省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及对策[J].江苏商论,2012,(2).
[7] 车.河南省农产品出口市场研究[J].中国商贸,2010,(4).
[8] 丁长琴.农产品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0,(5).
[9] 吕玉花,毛健.行业协会对提升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作用[J].经济导刊,2010,(6).
关键词:茶叶贸易;绿色贸易壁垒;法律策略
我国是一个茶叶生产及出口大国,茶叶生产及出口在促进农民增收、农业经济发展及减轻国内积压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一直以来在全球茶叶贸易活动中,我国茶叶出口总量居于领先地位,但是因严重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使得我国茶叶出口贸易发展受到极大阻碍[1]。为有效保障我国茶叶出口贸易健康稳定发展,对绿色贸易壁垒及相应的法律策略进行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绿色贸易壁垒的概念及特点
1.1概念
所谓绿色贸易壁垒,就是在国际性贸易活动中,各国家基于保护环境,维护人类健康等名义,制定的一系列严苛的环境要求对产品进口予以限制。通常依照形式将绿色贸易壁垒分为绿色标准、绿色包装、绿色关税、绿色环境标准等。因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人们环保意识逐步增强,以致于绿色贸易壁垒出现。在国际社会中,制定诸多环保相关的法律法规。其中有些属于绿色保护措施,有的则会形成绿色贸易壁垒。如果国家所制定出的法律法规的目的是保护人身健康和生态和谐则属于绿色保护性措施;如以环境措施构建门槛,限制乃至禁止国外产品进入,保护自身贸易就是一种绿色贸易壁垒。
1.2特点
和一般贸易壁垒相比,绿色贸易壁垒有其自身特点,具体表现在:
(1)内容广泛性,绿色贸易壁垒主要包括包装、产品品质及标准、法律政策等方面。从产品层面看,主要包括初级产品、工业半制成品及成品等产品。因绿色贸易壁垒有着较为广泛技术及适用范围,所以其复杂度明显大于许可证、配额等非关税贸易壁垒。另外,绿色贸易壁垒很容易导致连锁性反应,往往会从一国影响到多国[2]。
(2)形式合法及名义合理,在WTO环境相关条例中明确规定,任何一个国家均可在一定范围内实施公正、合理,同时不会限制国际贸易的环保措施,这就使绿色贸易壁垒的形式具有合法性。但在实际贸易活动中,部分国家已环保为借口对本国内的产品及市场进行保护,在某种情况下绿色保护和绿色贸易壁垒在动机上存在一定的交叉性,难以辨认。
(3)不公正及歧视性,有些进口国家往往不考虑到发展中国家出口贸易的利益,对于不同国家产品实施相同市场准入机制。因这类规定复杂而又多变化,且往往具有双重标准,导致国外产品难以达到规定要求。一旦出口产品未达到对方标准要求,该类技术性标准就可能阻碍产品的出口,进而构成贸易壁垒。通常贸易双方基于绿色标准的差异就是绿色贸易壁垒之实质。而此种差异在提升本国产品质量同时,也损害参与贸易活动另外一方的利益,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贸易发展。
2绿色贸易壁垒给我国茶叶贸易带来的影响
2.1积极影响
为了协助我国茶叶行业有效应对欧美等国家设立的绿色贸易壁垒,同时为有提升出口茶叶的品质及绿色性,我国农产品管理部门不断加大出口茶叶质量相关的培训与指导。深入田间、地头,就茶叶出口质量标准要求、种植规范及质量监管体系等专业知识对茶叶种植、生产及企业管理者进行系统讲解,大大提升了茶叶生产者的质量意识和安全意识,有效保证了茶叶质量安全。在政府、茶叶出口协会及企业一同努力下,我国茶叶的整体质量得到大幅提升,促进了高端茶叶出口贸易发展,茶叶出口市场也日益多元化。
2.2消极影响
绿色贸易壁垒虽说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茶叶质量提高,茶叶出口得到发展,但是绿色贸易壁垒给我国茶叶贸易带来消极影响更为明显,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
(1)茶叶出口量减少。在欧盟实施农产品、食品农药残留标准以来,及茶叶进口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消费者对茶叶质量及绿色安全性要求日益提高,这直接导致我国茶叶出口量大幅降低。
(2)增加出口成本。茶叶的生产、包装、销售等环境均纳入到绿色贸易壁垒中。欧美等国家设置的绿色贸易壁垒明确要求在茶叶生产、加工、包装、储存及销售等环节中要充分体现环境科学性,进而构建无污染、无公害的环境保护和管理机制[3]。这就使得我国茶叶出口企业为达到进口国所提出的严苛环境要求,只有不断加大投入,强化质量检验、认证等环保相关工作,有效调整产品包装出口标签。而这些举措的实施,使得企业成本大幅增加,而内在环境成本也相应提升,进而造成茶叶出口总成本增加。
(3)减少市场占有份额。当前,我国是茶叶种植品种最为齐全的一个国家,具有丰富、多样化茶叶资源。据统计,2012年我国茶叶国际市场占有份额降至20%以下。伴随茶叶出口配额许可管理取消及茶叶经营权的逐步开放,更多茶叶企业进行出口贸易,但是茶叶出口市场仍处于无序状态中,不利于茶叶出口的有序发展[4]。
3应对茶叶绿色贸易壁垒的法律策略
为有效应对茶叶进口国家设置的茶叶绿色贸易壁垒,促进我国茶叶出口贸易的稳定发展,应制定科学有效的法律策略,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3.1制定并完善茶叶质量标准
政府管理部门和茶叶社团等应在全面分析茶叶相关国际标准基础之上,完善制定能够和国际接轨的茶叶质量标准体系,进而为我国茶叶生产、出口贸易给予重要的法律支持。另外,要特别重视农药残留超标问题,应根据国际食品安全法典(CAC)相关规定及标准严格管控。为使茶叶种植户和茶叶生产出口企业生产出无公害、安全且满足国际食品安全标准的绿色优质茶叶,就需要制定出高质量技术标准,以提升整个茶叶产业的档次及品质。在制定标准过程中,需要茶叶生产企业、出口企业、科研机构及政府相关部门一同参与。
3.2建立健全茶叶监管及认证机制
在整个茶叶生产过程中,应充分重视茶叶质量的检测,有效落实从种植、加工到消费饮用的全过程质量管理和控制,同时还应在生产到销售的每个环节中,严格执行相关标准及规范要求。茶叶生产企业、茶叶流通管理部门及茶叶质量监督管理部门应各司其职,强化合作,发挥自身的功能效用,有效服务于茶叶种植农户及茶叶生产、出口贸易企业。同时,为实现茶叶出口的顺利通畅,政府部门应不断强化绿色环境相关的认证工作。另外,为强化出口茶叶质检力度,质检部门应做好这几项工作:一是不断加大投入,配置先进的质检设备及仪器;二是重视并强化茶叶种植、生产等相关人员的业务培训,并组织茶叶商会、政府农业、质检及商务等部门的专家、技术人员对茶叶质检人员开展技术理论和技能培训,以强化茶叶质检工作效率和质量。三是建立统一化管理机构,对茶叶生产及销售等行业实施全面性、专业性管理,认真履行茶叶质检及监督等职能。
3.3完善茶叶绿色包装制度
随着全球循环经济发展的推进,为充分利用好各种资源,降低对环境生态有破坏的废弃物产出率,使废弃物逐步资源化、无害化,以强化我国茶叶等农产品出口能力,这就需要尽快建立和完善茶叶绿色包装制度。在茶叶出口贸易中,绿色包装制度的落实有助于减小进口产品带来的环境影响力,进而实现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实际上,绿色包装制度是合法的、非关税壁垒措施,能够有效保障我国茶叶产品出口。现阶段,我国虽制定诸多标签和产品包装相关的法律法规,但未能真正落实到实处。所以,要积极吸取发达国家的先进方法及成果经验,为出口茶叶设置特有的绿色标签,同时在积极推广基础上,使绿色包装和标签获得世界上更多国家的认可。这些措施不但可保障我国茶叶良好出口,还有助于我国实现经济的循环发展。
3.4充分应用好WTO相关原则
作为WTO重要的成员国,应充分应用好WTO相关规则,通过WTO/TBT-SPS通报机制对各WTO成员实施的合格审核程序、技术标准及有关法规等壁垒措施进行及时性评议,同时还应提出有关建议。另外,在WTO有关协议中,为发展中国家给予了某些特殊优惠、贸易争端协调解决机制等,可充分应用这些机制,对违反WTO相关规定的绿色壁垒进行申诉。为我国茶叶出口营造良好的贸易环境,并积极强化政府部门的对茶叶出口企业引导,以有效维护茶叶种植农户和茶叶出口企业的正当权益。
3.5实行回避式跨越
当前,大多数国家设置绿色贸易壁垒的根本目的就是限制国外产品进入本国市场,维护本国相同产业利益,往往会对国外企业产品生产环境及质量安全,对国内企业则相对宽松。基于此,国内企业可充分利用好本土茶叶资源丰富优势,吸引国外企业合作经营,并结合相关税收政策制定法律制度,实现企业本土化生产经营,进而跨越进口国设置的绿色贸易壁垒。另外,国内茶叶种植、生产及出口贸易企业应学习和借鉴优秀出口企业的经验,和进口国开展合资经营,通过其先进技术、质量标准及营销渠道,有效回避绿色贸易壁垒,实现茶叶的顺利出口,促进企业对外贸易经济效益发展。
4结语
总之,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国际茶叶市场逐步扩大,不仅为我国茶叶贸易发展提供良好机遇,还面临新的贸易壁垒。为拓展我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应在认清自身不足基础上,完善茶叶质量管理、出口贸易等制度,确保我国茶叶出口贸易的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薛妮.茶叶贸易中绿色壁垒及法律对策研究[J].农业考古.2014,23(6):144-146
[2]朱茂利.浅析中日茶叶贸易中的绿色壁垒问题[J].市场研究.2014,11(7):201-202
[3]王金南,夏友富等绿色壁垒与国际贸易[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0:65-68
>> 低碳视野下我国产业园区的技术创新路径研究 低碳技术创新的路径和策略研究 基于低碳经济下煤炭企业技术创新的研究 价值分析视角下低碳经济与技术创新的辩证关系研究 低碳经济视角下高铁的绿色技术创新 碳交易条件下高碳企业低碳技术创新的SWOT分析 甘肃省低碳经济发展制度创新路径的思考 低碳经济模式下的产业发展新路径 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出口贸易发展的新路径 低碳经济视角下的中小国有机械企业技术创新研究 低碳经济背景下煤电技术创新战略研究 路径依赖理论下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制度创新与政策选择 我国低碳技术创新模式的选择问题研究 区域低碳技术创新合作的财政激励政策选择 论发展低碳经济的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 低碳技术创新在低碳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及对策 服务业企业的技术创新路径 低碳经济环境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武汉企业技术创新研究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技术创新制约因素与对策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0-10-13.
②环保资讯网.“最环保华能IGCC火电站”成本高居不下.[EB/OL].’2010-11-8.
③王国栋,杨志.低碳经济[M].石油工业出版社.2010,1.
参考文献:
[1]王国栋,杨志.低碳经济[M].石油工业出版社.2010,1.
[2]黄栋.低碳技术创新与政策支持[J].中国科技论坛.2010,(2).
[3]孙滔.低碳技术――低碳经济的核心竞争力[J].河南科技,2010,(8下).
[4]王文军.低碳经济发展的技术经济范式与路径思考[J].云南社会科学,2009,(4).
[5]赵卓,肖利平.发展低碳经济的技术创新瓶颈与对策[J].中国科技论坛,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