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协作性公共管理

协作性公共管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协作性公共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协作性公共管理

协作性公共管理范文第1篇

一、缘起与内涵协作公共管理理论的生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学者们从多层面对协作性的基本内涵进行了分析与归纳。

1.协作性公共管理的缘起

(1)思想传承:行政协调论的现代生长行政协调论是传统行政思想的一个优秀因子,在西方传统行政理论中不乏丰富的行政协调理念。1887年,古德诺在《政治与行政》一书中对威尔逊的“政治与行政”二分法做了进一步阐述,“分权的原则使每种机构只限于行使一种被分开的政府功能。然而,实际的政治需求却要求国家意志的表达和执行之间协调一致。”“法律与执行之间缺乏协调就会导致政治的瘫痪。”…12。51为此,他提出通过行政适度集权化和政府体制改革等措施来实现政治与行政的协调。1947年。怀特也在《行政学概论》一书中对行政协调的动因、机构及原则迸行了分析。他认为:“协调的困难性是行政单位数目的增加”,从而导致“在各个方面的活动中。行政部门之间的相互联系十分困难,这个问题越来越严重”,为了实现政府各部门的协调.“应该设置政府委员会以利于行政协调工作的有效开展”。而“协调机关的组织原则是对任何事件均由主管会制定完整的政策,用以领导相关的各部”[217“船。佩里•希克斯指出.“政府之间的协作和整合必要性决不是一个新的东西.尽管具体的形式、偏好的工具和特殊的问题已经时过境迁。但政府机构之间的协调、合作和整合,不管是被称作是‘协同的’、‘整体的’,还是‘协调的’、‘整合的’,所有的这些都是政府组织永恒的追求目标。”【3一因此,协作性公共管理是“传统的合作理论的一种复兴,只不过其内容更加复杂,具有综合性和理论性”H1。

(2)理论反思:碎片化治理的根治之道碎片化治理是新公共管理改革走向极端的产物。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西方国家普遍地推行了一场以新公共管理改革为内容的政府再造运动。新公共管理大量借鉴工商企业管理的原则、方法和技术,把传统的官僚制政府改造成小型化和分权化组织结构模式。“新的组织形式以灵活性的日益增强和垂直整合组织结构的解体为特征,合同承包广泛地被采用,大型组织规模大幅小型化,并被分裂为更具自主性的商业单位。”[5]12-t3如新西兰除创立国有企业单位外,将剩余的政府部门分割为更小的、更专业的机构,英国也在“下一步改革方案”中建立了大量小型化的执行机构。但随着新公共管理改革的推进,也产生了新公共管理的限度问题,即机构裂化问题¨】。碎片化治理就是机构裂化进一步发展的产物。新公共管理的碎片化治理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转嫁问题,让其他机构来承担代价;互相冲突的项目;导致浪费并使服务使用者感到沮丧;互相冲突的目标;由于缺乏沟通,不同机构或专业缺乏恰当的干预或干预结果不理想;在对需要做出反应时各自为政;公众无法得到服务,或对得到的服务感到困惑,他们常常不知道到哪里去获得恰当的服务;由于没有考虑问题产生的原因,而是强调可得的或固有的一套专业干预,从而导致服务提供或干预的遗漏或差距¨娜。可见碎片化治理的根源在于新公共管理改革不仅没有摈弃传统官僚制功能性组织原则,而且强化了功能性组织设计。从而导致政府机构之间协调和整合问题急剧增加。因此。寻找一种增加协调和合作的治理模式就成为根治碎片化治理的根本出路,协作性公共管理正是对这种理论反思的结果。此外,新公共管理理论将公民当成客户回应,隐含着把公民视为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被动接受者的危险.忽视了政府和公共机构与公民之间开展协作。协作性公共管理则抛弃公民所有权和控制权的概念.以协作为基础,强调加强政府和公共机构与公民以及其他社会参与者I50i};之间的协作关系和伙伴关系¨1。(3)实践需求:复杂性问题的应对逻辑公共服务与公共事务的复杂性是协作性公共管理产生的直接动因。在信息时代或知识经济时代,世界趋向复杂化和多样化,地方政府面对的公共服务需求日趋复杂化和多样化,这在客观上需要跨越功能划分、组织界限甚至地理界限的协作性公共管理活动。奥尔图提出组织问网络管理等跨组织结构普遍存在且可能增加的五个原因。a.是处理艰难或复杂政策的需要。传统社会中官僚制组织形式可以有效解决的那种容易界定、明确的目标和任务的问题已经让位于需要多方共同解决的恶劣问题。b.政府直接干预的局限性促进了基于网络解决方法的增长。c.政治驱动力诱导出需要超越政策目标,使联网成为基本需求。d.实现联系制度化的努力结果。由于二级项目效果的信息不断增多,通过组织之间的特别工作小组和计划团队等制度安排也相应地增多。e.横向规定和交叉法令等在内的命令层次提供的额外压力。因为在许多热点闽题中,如经济发展、社会福利等,不同的项目之间具有不同的目的、资金来源、颁布标准及利益相关者,协作与互动沟通势在必行一m~。可见,跨组织结构应对复杂性问题是协作性公共管理产生的现实动因。

2.协作性公共管理的内涵

协作是协作性公共管理的一个核心理念,它对于理解协作性公共管理的内涵具有重要的作用。学者们主要从组织间关系、组织结构和集体行动的逻辑三种视角对协作进行了界定¨o】肼:a.组织间关系视角的协作是指基于特定议题的利益相关者自发组织、参与到同一过程中,采取行动或共同决策。b.组织结构视角的协作主要从结构与功能的角度来定义协作.认为协作过程是松散的、多层网络组织的相关组织领导利益相关者以解决共同关注的社会问题。c.集体行动的逻辑的视角的协作意味着自治的参与者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谈判、共同制定的规则和组织结构来处理相互问的关系,决定和解决共同关注的事务。基于协作的协作性公共管理是一个含义十分广泛的概念,大量存在于各种跨组织协作、网络管理和公私伙伴关系等实践之中,学者们从多种视角、多个层次对协作性公共管理的内涵进行了揭示和探究。沃尔特•鲍威尔从官僚制官僚制单中心治理和新公共管理分权化治理的和新公共管理的比较中揭示了协作性公共管理地方政府治理理论的新模式①。以公民为中的含义,认为协作性公共管理是一种独特的制心、多中心安排治理和整合性公共服务是协作度形式,它不同于市场自发性协作和等级制度性公共管理的三个基本特征。有意识性管理的诸多过程‘111。罗伯特•阿格

二、结构、机制与模式

拉诺夫和迈克尔•麦圭尔在《协作性公共管在实践中,协作性公共管理可以发生在区理:地方政府新战略》一书中把“协作”作为在域、地方政府和社区管理等多个层次,且横向协政府组织间进行管理的基本描述符号,“它描作和纵向协作是相互重叠的,协作既可以存在述了在多组织安排中的促进和运行过程,以解于中央政府层级(如美国联邦系统内)的纵向决单个组织不能解决或者不易解决的问题。协环境中,也可以存在于参与者是地方政府(代作性公共管理的基本特征是纵向和横向活动的表社区内多种利益)的横向环境里。协作性公复杂结合,其中仅有一些结合可以被认为是协共管理形成了独特的结构类型、协作机制和实践作的,但是所有的结合都是多方参与的。”p”一模式。斯蒂芬•戈德史密斯和威廉•D•埃格斯则认

1.结构类型

为协作性公共管理是一种网络化治理模式,它协作性结构可以在政府运作的各种制度和象征着当前改变公共部门形态的四种有影响的体制环境,即在纵向政府各个层级和公私部门发展趋势正在合流:由公私联合提供公共服务中组织互动的横向环境中产生。在具体运行的第三方政府;联合政府若干机构提供整体服时,既可以自_Ei而IT,也可以自TilliI-_,还可以务的协同政府;基于先进技术用以往不可能的在自外而内的网络环境里操作n3】。一个公共方式与外部伙伴进行适时合作的数字化革命;管理者可能同时涉及跨政府边界、组织边界和要求多元化和个性化的消费者需求选择。这四部门边界,且负有正式的契约责任,从而很难区种发展趋势的集合,使网络化治理成为一种公分不同环境中的边界,因此,划分协作公共管理共部门的新形态,“它将第三方政府高水平的公的结构类型就具有重要的意义。米尔娜.曼德私合作特征与协同政府充沛的网络管理能力结合尔和托迪.斯蒂尔曼根据西方国家治理实践的起来,然后利用技术将网络连接到一起,并在服务经验总结了实践中协作公共管理的基本结构类运行方案中给予公民更多的选择权。”m弘“7型及功能特征(见表1)。总之,协作性公共管理是一种不同于传统上表从问题导向、对目标的承诺、联系强度、努力宽度、目的的复杂性和努力范围等功能性特征分析了如下五种协作性公共管理的网络类型…。

(1)间歇性协调这主要发生在两个或多个组织相互调整、相互适应地完成同一目标的政策和程序中。间歇性协调结构的交互作用一般在较低的层次产生,组织间的承诺也只是保持在目标完成的深度,资源共享也相对较少和低风险。

(2)临时性工作组这是用于完成一个具体的和有限的目标,并随着目标的完成而迅速解体的协作性公共管理结构类型。在这种结构中,资源共享仅仅存在于有限的范围之内。这类型的结构主要包括为具体的问题(如水质量标准、社会关注事件等)而建立起来的讨论潜在性解决办法的各种组织间关系的群体。

(3)长期或经常性的协调这种类型的协作结构主要发生在两个或多个组织为了完成一个或多个目标而通过正式的安排(如委员会、伙伴关系等)协议参与有限的活动。这种结构中成员关系通常进行严格的划定和限制,以确保稳定的协作关系。这类结构主要包括区域规划小组(如南加州政府协会)和各种活动计划小组(如社会护理小组)。

(4)联盟联盟结构发生在相互依赖与战略性的行动之中,但其目标限制在小范围内,且所有的行动都发生在实际参与活动的组织中。这类结构的目标是具体的,成员关系以长期承诺为基础,相对稳定。这类结构主要包括各种公私伙伴关系、职业培训计划,以及其他完成具体性长期目标的实体关系。

(5)网络结构这种类型以长期使命和联合的战略性相互依赖的行动为典型特征。它的结构安排以广泛的任务为基础,各成员承诺在长期内使用重要的资源实现共同的目标。这种类型的协作结构主要发生在各种社区建设项目和经济开发项目之中。相比较而言,网络结构正成为协作性公共管理的代表性结构类型。网络结构为多种机构和组织的交互联系和协同运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在解决复杂性问题和公共服务供给方面显示出了强大的优势。在政策领域,网络结构也发展迅猛,有学者认为2l世纪政策领域主要具有信息网络、开发网络、延展网络和行动网络四种基本类型¨“。当然,各种网络类型也存在着优劣,根据特定的实践活动选择相应的网络结构类型是公共管理实践者必须考虑的问题。

2.协作机制

协作性公共管理的协作机制包括一系列复杂的规则、规定和标准体系,但它与官僚制那种等级制度、严格的命令管理和新公共管理分散.化组织实体的内部管理也不相同。协作性公共管理的“协作机制的设置不是基于一个中心权威之上,因此不能由一个单一的组织目标来指导。这种设置中管理者的首要活动就是选择适i52;ij:当的参与者和资源,创造网络的运行环境,想方设法应付战略的和运行的复杂性。通过协作,每个参与者树立并维持了他的或她的权威,同时又与其他人一起管理。”[9牌。3换言之,这种协作机制以参与者相互依赖、联合决策、集体行动为重要内容。各种协同工作的协议和规则建立是协作机制的一个基本特征。以美国区域协作公共管理中的州际协议为例,它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州之间协商达成,并经国会同意的法律协议。州际协议分为州际边界协议、州际分配或发展协议、州际规制协议、州际再分配协议四种类型。这些类型的州际协议共有300多份,涵盖的领域包括边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流域水资源管理、环境污染共同防治、区域经济发展、大都市区治理、共同资源开发和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等。州际协议“被认为是解决州际边界和其他争端,促进各州通过联合行动解决包括从区域经济发展和资源保护到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与教育文化卫生等跨州区域公共问题的一种强有力的合作机制”Ⅲ1。美国的州际协议有效地促进了州际协作行动的制度化,推动了跨州公共事务管理的区域化,成为区域协作性公共管理运作机制的典型案例。

3.治理模式

协作性公共管理模式把公民参与作为运作过程一个重要的内容,注重公民参与在协作治理中的作用,赋予公民参与新的内涵,是协作性公共管理区别于其他治理理论的显著特色。正如库珀(Cooper)所言:“公民参与就是在一系列利益、制度、网络中和发展公民身份中,人们有意地组织起来,集体行动,参与治理的过程。”以此为基础,库珀(Cooper)等学者从理论上构建了一种以公民为中心的协作性公共管理治理模式(见图1)¨”。这一协作性公共管理治理模式包括五种参与途径和六个协作性变量。五种参与途径就是协商的、公民社会、信息交换、选民的和对抗的途径。六个协作变量即加强政府合法性,加强政府回应性,提高公民能力,提高政府公信力,提高政府对公民的信任和强化公民效力。六个协作性变量的最大化有利于以公民为中心的协作公共管理发挥最大的功效。在公民参与途径中。对抗的途径是最不能增加公民参与的协作性变量,而协作的途径是最能增加公民参与的协作性变量,它们代表参与途径的两端点;选民的、信息交换和公民社会的途径是一些具有中间功效的参与途径。在图l中,从外向内,参与途径的功效逐步增强。因此,通过协商的途径是实现公民参与的最佳途径,这一途径的实现依赖于对公民参与五个维度的把握:公民中哪些人是参与者?他们的参与动机是什么?他们为什么参与?在什么地方参与最有效?公民怎样进行参与?协作性公共管理治理模式从理论和实践上完整地回答了这五个问题,在公共政策和公共服务的公民参与中广泛地运用协商途径,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以公民为中心的治理。在地方治理的实践中,协作性公共管理可以具有多种模式。罗伯特•阿格拉诺夫(Rob-errAgranoff)和迈克尔•麦圭尔(MichaelMcguim)以“城市协作性活动的水平”和“此活动作为城市治理战略的程度”作为两个变量,把城市间的协作模式归结为六种:基于辖区的管理模型、节制模型、自上而下模型、接受捐赠模型、保守模型和满足模型¨”“’卵。多种实践模式的存在为以公民为中心的协作性公共管理的理论模式提供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三、评价及启示

从生成背景、内涵、结构、机制和治理模式看.协作性公共管理已经成为一种系统化的理论模式。它比官僚制单中心治理模式更具灵活性,比新公共管理分权化治理模式又更具协调性,比流行的多中心治理模式更加关注公民需求,注重民主治理。正如迈克尔•麦圭尔(Mi•chaelMc”im)所盲:“在理论和实践中,协作性公共管理已经成为公共管理中一种标准的政府治理的新模式。”【I7】w•D•利奇也指出:“协作性公共管理已经成为民主治理的一种重要理论。”【18】协作性公共管理理论模式对传统政府管理模式进行了有效的扬弃。在传统的政府管理中,协作关系一直存在于上下级政府之间和同级政府之间,相关的协作理论(如政府间关系理论、资源依赖理论等)广泛地存在于行政学的思想发展史中。当代西方地方政府的协作性公共管理可以看做是传统协作理论的一种复兴,并在扬弃传统协作理论的基础上,注入了新的内容,在治理结构、治理机制、治理模式及相关的管理能力与技能等方面都与传统的协作管理具有显著的区别,呈现出崭新的特征。协作性公共管理与新公共管理相比较,也具有较为明显的特色:

(1)从竞争转向协作。协作性公共管理与新公共管理的最大差异就是强调协作,把协作作为核心理念。新公共管理从本质上看是一种以竞争为核心理念的政府治理理论,它对市场机制和工商企业管理的方法、技术、手段倍加推崇,对协商、沟通、参与等协作功能却严重忽视,从而产生了碎片化治理的困境。协作性公共管理则把协作作为核心理念,通过协作的方法、技术、手段来提供整合性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协作性公共管理从竞争转向协作,使政府治理模式从分散化治理迈向整体治理,推动了政府治理理论的模式创新。

(2)从任务转向问题。新公共管理以具体公共服务任务作为出发点,在实践中倡导单目标的任务型组织。任务型组织有效地满足了公民对多样化或个性化公共服务的需求,较大程度地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效率,但是在解决公共服务中的邪恶问题(wickedproblems)面前表现得无能为力。协作性公共管理以问题为导向,提倡在公共治理与公共服务中的多主体协同运作与组织功能整合,通过建立一种跨界性的网络治理结构有效地解决了新公共管理任务型组织所不能解决的邪恶问题。因此.协作性公共管理与传统的协作理论和当代新公共管理理论区别开来,成为一种代表未来发展趋势的新型治理模式。随着社会变迁与政府所面临的公共治理问题的日趋复杂化.协作性公共管理必将成为未来公共行政理论与实践中最具活力的领域之一。作为一种地方治理理论的新模式,协作性公共管理也存在一些缺陷。如有学者认为协作中会出现协作参与者的目标难以达成一致、参与者力量不对称、信任关系难以建立、参与者之间的关联性模糊等障碍Ho】鹏。也有不少学者对协作性公共管理所要求的技术手段及工作人员所必备的素质要求提出担忧。还有学者认为协作性公共管理在权力影响、资源分配、责任共享等方面也存在困难。那么,为满足协作性公共管理的需要,未来的公共管理者需要做哪些准备呢?罗伯特•阿格拉诺夫(RobertAgranoff)等认为主要是考虑如下六个方面的闻题:

一是把协作性公共管理作为一种技术类型,发展协作的技术,开发协作的资源和技能;

二是调查协作环境中的决策,推测它与源自应用行为科学模式的决策有何不同;

三是协作的凝聚力,包括信任、共同目的、相互依赖以及其他协作性管理因素(类似于官僚制中合法权威的统治力量);

四是要解决协作环境中权力、权威和影响的问题;

五是讨论老生常谈的责任问题,协作使我们的视野从关注等级责任转移到职责、回应的理念及民主观的教育;

六是探讨协作在公共计划和交付过程中加入的公共价值问题。认真地考虑这些问题,无疑有利于增强我国公共管理者运用协作性公共管理的能力。改革开放后,我国地方政府在一些领域也进行了新公共管理改革与治理理论模式创新的探索,取得不少成绩,但也产生了西方地方政府实施协作性公共管理时面对的共性问题,如新公共管理改革产生的部门协调与机构整合等治理问题。协作性公共管理对我国地方政府改革与治理不乏借鉴意义,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是在推进大部制改革的过程中构建地方政府间的协调机制。这可以在地方推进大部制改革的进程中建立如下三大机制:1)建立结构化的部门协同机制,既对部门内部的组织机构进行职能整合,也要对部门间的组织机构进行职能整合,实现部门内与部门问的协同联动运作。2)建立制度化的权力约束机制,在权力运行制度化的基础上建立行政权、执行权和监督权三权既相互协调又相互制约的权力运行机制。3)建立民主化的利益协调机制。大部制改革与以往的机构改革具有本质的区别,它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质的飞跃,必须对部门利益及相关个人利益进行大调整。西方地方政府的i54;i;i协作性公共管理的经验表明,部门利益是客观存在的,它不能根除,但可以通过民主化协商程序进行协调与化解。可见,建立民主化的利益协调机制是我国稳步进行了大部制改革、减少阻力的关键所在。通过大部制改革的这三大机制,有利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切实解决机构重叠、职责交叉、政出多门等问题。

协作性公共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公路机械;安装;调试;管理;安全;环保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highway construction, road construction machinery and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sector also continued to grow and develop more large equipment continue to emerge, the large equipment purchased by the construction units are also increasing, this article on a major highway machineryequipment installation and commissioning management simple, dynamic management philosophy expounded in six parts, and has actively helped the significance of major highway machinery installation management.Key words:road machinery; installation; debugging; management; safety; environmental

中图分类号:C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一、引言

大型公路机械设备是高等级公路建设所必需的专用施工设备,它不仅体积庞大、配套机组和附属设备多,而且技术密集,安装调试比较复杂。大型机械设备的安装和调试是设备管理和项目管理中的重要环节,涉及到设备管理、职业安全、环境保护、文明施工等多个环节。下面以解体装运后的大型筑路机械设备为对象,介绍其安装调试的动态管理工作程序。

二、安装调试的过程动态管理

安装调试是一个整体程序,具体要以图1的六个程序进行。

图1

1.安装调试费用的预算

要想使大型筑路机械设备安装调试工作顺利实施和完成,必须事先做好安装调试费用预算工作。费用包括:运输费、安装费、调试费、其它费用等。

1.1运输费预算

机务部门应根据大型筑路机械设备的体积、解体装运对象的数量和重量,安排不同运输能力的车辆,并确定各种运输车辆的车次。然后,按相应运输车辆的吨公里运费、被运物的搬运里程计算运输费用。在预算运输费用时,还要估算装卸、捆扎费等,这些也是运输过程必然发生的费用。

1.2安装费用预算

根据待安装大型筑路机械的种类列出相应的安装基座、上料台砌筑所用材料(如木材、铁件、铁丝、水泥、青砖、中砂、片石等)以及吊装设备、小型机具和人工(分技工和普工)使用量,然后参照市场价格及公路工程预算基价,计算其费用。

1.3调试费预算

在机械设备调试过程中,除了设备运行必需的动力燃料(如燃油、电力、水、煤 等)外,还需一定量的供其加工的工程材料(如碎石、沥青或水泥、砂或砂砾、生石灰或粉煤灰等)。

1.4其它费用包括

设备初到时的看管费、管理费等。其它费用的预算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除此之外,还需做好配套机械、消耗材料及有关人员的调配管理和费用预算。

2.制定安装调试方案

大型机械设备在安装调试过程前必须成立专业小组,由专业技术管理人员和具有安装经验的工人以及安全负责等参与组织机构的建立,设立主管人员,负责全部作业过程的调度、监督、协调、管理等。①小组对设备特点、作业程序、环境因素、危险源等要素进行认真分析,并在停放场地的选址、规划以及作业的全过程进行规范管理、规范操作;②制定拆装方案,安排具体工作,确定所有进场作业人数;③确定进场的车辆(机械)的数量和规格型号,例如各种吊车要几台,装载机要几台,拖板车要多少辆等;④明确拆装责任,层层落实到人,进行全面安全及环保技术书面交底(包括工人和运输队);⑤根据设备特点编制相应的实施方案,实施方案应涵盖作业过程技术、安全、顺序、吊车选择、节能降耗的具体内容和职责要求,切实落实到人;⑥对涉及运输、安装、调试全过程的所有文件资料、图片等进行编制,发放,收集,最后整理成册,作为技术档案存档;⑦要做好各种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比如火灾,急性中毒,触电,爆炸等,防患于未然。

3.人员组织和技术培训

大型公路机械设备一般设计精密、价格昂贵,初次安装调试中的技术工作必须由供应厂商派出的技术人员负责。购置单位在供应厂商调试工程师来之前,进行尽可能周密的工作安排,如选配操作人员、成立安装调试协调组(由有关行政领导、机械技术负责人员组成)、调配安装调试所需的辅助作业机具、人员(包括钳工、电工、机械工等)。在进行安装调试之前,购置单位的技术负责人应协助厂商方面的安装调试工程师工作,并选配设备操作人员,进行岗位分工和现场技术培训。

4.设备安装

大型公路机械设备的安装一般包括:安装基座施工、安装前的准备、设备安装等几个过程。

4.1安装基座施工

在进行基座施工放线前,必须合理确定设备安装位置及合理布局、配套机械及运输车辆通道、上料台、堆料场等,确保设备的安全和环保运行环境。大型机械设备组合件较多,要想顺利组装并保证安装后工作性能稳定,在测量放线、 预制或砌筑基座前期阶段中,须严格按技术规范进行施工。

4.2安装之前的准备

设备安装之前应再一次对其进行外观进行质量检查。如各种螺栓、螺母有无松动;焊接件焊缝处有无裂纹、气孔等缺陷;燃润油及水、气的储量及管道接头是否牢固,有无泄漏;电路布线是否整齐,绝缘性能如何;所有旋转、往复运动部位的安全保障机件的有效、齐全程度等等。此外,还要进一步查看安装所需的小型机具、材料的准备情况。

4.3安装

安装过程中,要按照安装方案和规程进行。本着先主后次,先繁后简的原则进行安装。现场要由专人负责指挥。高空作业安装或吊装笨重装置时,必须采取相应安全防范措施。安装人员要全部佩带装备,安装工作要按顺序进行。否则,不仅相互难以就位、连接,而且吊装机具也无法摆放,同时安装要分工协作。安装后,应对设备安装的完整性、合理性、安全性等进行检查。

5.设备调试

大型公路机械设备在出厂时一般无法进行总装和负荷试验,即使是使用过的设备,由于拆卸、搬运及再次安装,难免改变原始安装状态,所以,对安装好的机械设备尽快进行调试是非常重要的。应该认识到,不仅是解体装运的初次使用的大型设备在安装后需进行调试,实际上所有新增、更新、自制、改造、大(中)修机械设备,在投入使用前,都必须进行调试。调试前,要再次检查设备装配的完整性、合理性、安全性和渗漏痕迹等,以便调试工作安全、顺利进行。

6·验收及总结

大型公路机械设备安装调试成功的标志是:设备安装调试完成,生产考核合格,经济和技术性能符合定货合同规定指标,具备工业化生产条件。

设备安装调试结束之后,要进行技术验收和总结。经过对安装调试技术报告、设备有关文件、单证、资料的审查及现场的考察,才可决定能否通过技术验收。只有通过验收后,才准予办理资产、财务手续,交付使用。未经技术验收,不得入帐和投入使用,否则会造成责任不清。对于设备安装、调试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和失误,要认真总结。对存在的问题,要分清责任,及时处理。有关索赔事宜,必须在有效期内妥善解决。

撰写安装调试技术报告是大型公路设备初次安装调试后进行技术、资产及财务验收的主要依据之一,是一项必须要做好的工作。

安装调试报告应以读者能再现其安装、调试过程,并得出与文中相符的结果为准。撰写时注意与论文的区别,应详略得当、主次分明,不能写成流水帐,使人不得要领。做好控制程序和电脑系统的备份工作。在安装调试技术报告的结尾,要向曾给安装调试工作以帮助、支持或指导的人及部门致以谢意。

7.安全与环保

安全和环保工作也是安装调试管理工作的重点,由图2可以直观的看出在安装调试工作中这些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本文特别作出一直观图表,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功效。

图2

三、结束语

大型公路设备的安装和调试是设备管理和项目管理中的重点,也是难点。如何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中,科学、高效的作好这项工作,是每一个设备管理人员探讨的专业话题。由于其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环节,错综复杂,环环相扣,要把庞大的系统归于和谐统一、完美无缺,不是短期内可以定规立矩的事情。在倡导和谐建设和节能减排的形式下,需要所有的工程机械人员精诚合作、集思广益,方能把大型公路机械设备的安装调试管理工作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协作性公共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施工企业;机械设备;管理;重要性

引言

就现阶段我国施工企业发展的情况来讲,正处于逐步扩大的阶段,并且逐渐呈现出层次化以及差异化。施工企业想要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以及达成社会目标,就必须要做好实际的施工工作,在切实提升建筑质量的情况下,增加市场份额,并完成企业发展所预定的各项目标。机械设备是施工企业重要的生产资料,同时也是提升施工企业工作效率的基本条件,尤其是在竞争逐渐激烈的情况下,施工企业更需要加强对施工机械的管理,保障机械设备可以在施工过程中平稳、安全地运行。

一、现代施工企业机械设备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简析

现代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都使得新设备、新材料以及新工艺较多应用到建筑行业内来,这样一种状况在具备显著优势的情况下也存在着一些方面的弊端和不足,主要考虑到的就是这样一种设备、材料和基础的推出容易给建筑施工带来较大的不确定因素。建筑施工行业存在一定特殊性,建筑施工设备的完善与否将直接影响到每个劳动者的生命安全以及整个国家的财产安全,对于施工企业而言,则是直接影响建筑施工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因此可以认为施工企业机械设备的完善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存亡和发展的。

二、现阶段施工企业机械设备管理存在的问题

1、机械设备管理力量不足。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生产单位不注意对接卸设备的管理工作,因为多种原因会造成机械设备使用的混乱,从而导致生产工作程序混乱,影响生产的计划进度。工程建设的生产项目繁杂,数量多,要使用的机械设备也非常多,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生产人员只注重机械的运用生产,却忽视了对使用过后的机械设备的管理工作,使用过后便随意停放、摆布,到下一次再使用的时候往往会出现找不到生产机械设备或混用、乱用的现象,这给企业的生产秩序造成了很大的混乱。

2、机械设备不当配置。合理地分配生产机械不但可以协助企业降低生产成本的支出,而且还能使企业以最低的消耗来获得最高额的利润。但是在实际上,很多企业由于不舍得投入成本,再或者是由于管理者认识不够全面,导致老化设备不能够及时更换。这些貌似省钱的手段实际上不但影响着企业的生产安全,而且浪费了资源,最终,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因此,企业要通过恰当的配置来使机械设备的生产、保养、维修状态都达到最佳。同时。企业在设备的更换中要特别注意新旧机械的合理搭配,要做到既没有闲置机器,也能够满足企业生产的需要。

3、企业机械设备维护工作存在问题。对机械设备进行科学、有效的维护,可以提高机械设备的工作质量、延长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如果机械设备维护工作做得不到位,机械设备就会出现过早老化的现象,即小毛病不断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机械设备的工作质量和机械设备的使用效率。

4、施工企业机械设备管理体系不完善

现阶段施工企业对机械设备的管理主要分为两个层级:第一层级是施工企业对机械设备的管理;第二层级是工程项目部对设备的管理。但是很多施工企业在实际中这两个机械设备管理层级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这种情况在小规模的施工中影响不大,但是一旦遇到大规模施工、机械化程度较高的工程,这种较为混乱的管理方式就会对整个管理结构以及管理体系造成极大的影响,对企业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的实现造成极大的影响。

5、施工企业机械设备管理的成本较高

由于施工企业在机械设备管理的过程中会受到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造成在对机械设备的管理方面的工作重点放在了保证固定资产质量的保证上,这样就会对施工机械设备的利用率造成影响,同时机械设备的运转周期以及运营的时间比较长,这种情况的出现造成了施工企业机械设备的管理费用以及成本都比较高。这种粗放式的机械设备管理方式在众多企业中都存在,此类问题需要引起企业高层的重视。

三、针对建筑施工企业机械设备管理工作重要性提出的结论和认识

1、建立建筑施工企业与机械维修企业之间的良好关系

这样一种关系的建立需要从两个具体的方面和层次来进行说明:首先就需要从宏观的高度和层面上来进行看待,其目标就是希望能够最大程度的实现社会资源配置最优化,基于此来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具体操作过程当中就需要通过政策、经济以及法律等多种方法和手段来展开和进行,使得机械设备管理各个环节当中涉及到的拥有者、使用者、制造者以及维修者之间能够建立起统一、有序、和平、均衡的设备资源市场关系来,可以建立起社会通用的设备评估机构并配置专业的注册机械管理工程师来进行管理工作,这样就能够最大程度的对建筑施工企业当中在用的机械设备实现一生价值总量的衡量以及各种宏观层面上的监督、指导和监控。

2、建立施工企业机械设备管理新模式

想要建立施工企业机械设备管理新模式首先需要做的就是从根本上改变管理理念,这一点是非常基本和关键的,对于施工企业而言,机械设备不仅是施工企业组织生产的必要条件,更是企业在长期发展过程当中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本,因此必然需要通过这样一个方面管理工作的良好进行来保证其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在管理思想和模式改变的基础之上就需要开始关注和重视企业内部组织机构的调整和整合,机械设备的管理工作是有其固有的特殊性的,主要就是其一生全过程管理工作对于任何一个建筑施工企业而言都是非常困难的,因此依托于社会服务网络往往可以取得更好的管理效果,因此建筑施工企业完全可以依托于自身实际情况来对设备资源进行整合利用,基于此在最大程度降低设备管理成本的基础之上获得最高的经济效益。

3、企业要不断强化机械设备管理队伍建设。

要想实现对机械设备的有效管理,提高机械设备的使用效率,使其发挥更大的应用价值,除了加强对机械设备的规范使用、科学保养外,还应该不断强化管理队伍的建设。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企业机械设备也在不断更新换代,因此机械设备的操作、管理工作更加专业,组建一支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管理队伍对于提高机械设备的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此外,也应该加大对机械设备操作人员的专业培训,重点培养机械设备操作人员的专业知识,提升他们的实际操作技术水平。

4、有效提升施工企业的整体装备

对于施工企业来讲,其所拥有的机械设备是企业发展的水平以及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表现,所以需要在施工企业各项条件均允许的情况下制定出不断增加机械设备的长远发展规划,使施工企业的设备拥有量达到施工企业的最佳自由率。

结束语

机械化是建筑施工企业所追求的重要目标,也是建筑施工企业在工作过程当中保证施工质量和施工进度的重要保证,因此完全可以认为良好的机械设备管理工作是建筑施工企业的必要基础性工作,也是建筑施工企业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本文重点阐述机械设备管理工作在建筑施工企业内的重要性,并结合具体问题探讨其处理方式,希望能够对相关问题的解决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于运涛.电气施工企业机械设备管理工作探索[J].科技创业家,2013,(12).

协作性公共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化工园区;协作型区域;安全管理模式;研究

前言:随着化工园区建设规模的不断拓展,要想确保化工园区的打造能够切实助力于行业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并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背景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动力,就需要强化对企业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西安高新综合保税区化工集中区位于西安高新综合保税区内,入驻企业16家,三星电子为核心企业,其他15家均为三星电子配套企业。借助化工园区协作型区域安全管理模式的打造,则能够在创新该项管理工作模式的基础上强化政府监管力度,并在降低多米诺效应发生几率的同时,规避生产安全风险并实现园区内信息的高度共享,以通过园区企业协调合作关系的融洽打造来促进化工园区的稳健发展。

1、化工园区协作型区域安全管理模式的构建

1.1构建原则

在搭建这一安全管理模式的过程中,首先需要明确该模式的打造是基于原有安全管理模式基础上,以区域一体化管理思想为指导,通过综合安全管理模式的形成来确保化工园区能够实现安全稳定且高效生产。在实际践行的过程中,要求要遵循如下几点原则:一是兼容性原则,要确保基于该管理模式下能够具备高度的兼容性,以在满足园区内各企业需求的同时,实现园区企业共同参与的协作型安全管理;二是整体安全性,指的是从化工园区整体出发,以在确保园区实现高效安全生产目标的基础上,为实现园区内化工企业的协调共进奠定基础;三是共同参与性,指的是相应政府监管部门要与园区内企业共用参与,以实现该管理模式与制度体系、具体内容等的完善制定;四是资源一体化,即要基于互救也是自救理念下共同参与救援,集中资源来规避多米诺效应的发生;五是信息共享性,即以信息的充分共享来实现制定事前防御措施,以实现对安全风险的有效控制与规避。

1.2具体构建策略

第一,明确运行机构。基于我国化工园区实际运行特点下,在搭建这一安全管理模式的过程中,则以区域安全协作委员会的成立作为相应的运行机构,将园区内各企业分管领导与相应部门的负责人以及政府相应监管部门人员进行整个并明确职责分工。第二,要基于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且防治结合这一指导方针下来进行该安全管理模式的搭建,并强调协作性的实现,以此来提升园区内安全管理的综合水平,要以交流协作、共同发展为该管理模式运作的指导方针。第三,要针对模式建立后实施与制度建立问题进行充分考虑,要在明确管理机构与职责分工的同时,以人力、物力资源的充分整个来支撑协作型安全管理模式的运行;在制度上,要基于长效与安全生产这一目标下实现相应制度体系的完善搭建。第四,在完成如上规划工作的基础上,以CASIE为基础来搭建协作型安全管理模式,管理模式分为交流、协商、指导、实施、评估这五大模块,并通过循环运作机制的构建来充分发挥出该安全管理模式的作用与价值。

2、化工园区协作型区域安全管理模式的运行

为了实现园区协作型区域安全管理模式的循环运行,以借助该模式的运用来规避安全生产风险、实现高效安全生产目标并促进化工园区的稳健前行,则可基于所搭建的五个基本管理模块下来实现相应管理内容的具体践行。第一,安全事务的充分交流。这是实施该安全管理模式的第一步骤,基于园区内的化工且要针对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进行充分且不间断的交流,进而明确企业内部与各自之间所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并在共同探讨中制定科学且完善的事故风险防御措施与紧急应对处置方案,进而为支撑运行结构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基础。在进行交流的过程中需要针对危险源识别、安全管理措施与手段以及应急管理计划这三大主要内容进行充分交流。第二,相应专门管理组织机构进行协商与管理。要在对所存在的安全问题进行协商,在明确安全问题的基础,明确定位解决问题的目标,并以此为基础来制定备选方案,在进行权衡与协商后定位解决对策。第三,加强对企业安全事务的指导。要基于共用参与的基础上,结合相应解决方案,针对所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行具体指导,以完善制度的建立为基础并强化对化工企业生产现场的指导。第四,实现对指导意见的实施。园区内的化工企业需要基于指导意见下,在原有安全管理模式下进行进行的优化与完善,通过对指导意见的贯彻落实来切实发挥出该管理模式的作用。第五,对实时情况进行评估。要针对实施该安全管理模式的实际成果进行阶段性且跟进性评估,进而明确问题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以此来强化对园区内安全管理工作的监管力度,并充分发挥出协作型区域安全管理模式的作用。

总结:综上,基于化工行业自身属于高危生产行业这一特点下,为了促进化工园区发展步伐,并实现高效安全生产目标,则可借助协作型区域安全管理模式的搭建来服务于化工园区安全管理工作之需。在实际践行的过程中,要基于相应原则下来实现交流、协商、指导、实施、评估这五大安全管理模块的打造与运行,并以该管理模式的循环运行来强化其作用的发挥。

参考文献

[1] 靳娟.化工物流园区运营模式及安全管理研究[J].物流技术,2014,19:116-118.

协作性公共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角色协同;工作流;毕业论文;管理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1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Introduction)

本科毕业论文是本科生的一门重要实践课程,也是大部分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每年都要面临的一项烦琐工作。从出题、选题,再到写作与指导、评审与答辩等,整个过程都需要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学生投入大量的精力。传统的本科毕业论文指导与管理工作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师生协同不足:学生离校实习、教师无固定办公地点等,导致学生与教师见面不易,信息沟通不畅,师生交流不充分。由于教师工作比较繁忙,每个教师要同时指导多名学生,导致学生和教师很难在工作时段内同时有空闲时间来进行面对面地指导,难以实现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对学生论文评阅效率低下。

(2)工作压力大:本科毕业论文整个工作流程的工作环节多,参与人员多,时间跨度长,业务流程繁杂,工作量庞大,工作烦琐、易重复。

(3)信息化程度低:本科毕业论文各个工作环节会产生阶段文档,而且前后各阶段文档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关系;大量的打印文档不利于师生对文档的查阅、保存,且不环保。即使使用电子文档,但未建立关联关系,不利于收集、查询和统计。

(4)监管力度不足:传统毕业论文写作与指导过程缺乏有效的监管力度,难以保证师生按时完成各项工作。缺少第三方监管本科毕业论文写作与指导过程的完整记录,难以解决导师与学生之间就论文完成情况及论文质量相互推卸责任的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国内研究者们提出了不同的毕业论文管理系统,文献[1―4]建立了基于WEB方式的论文管理系统,文献[5]提出了基于本体的论文管理系统,文献[6]提出了基于工作流的论文管理系统,但是这些研究在师生协同、提高工作效率、加强监督方面仍存在不足。因此,本文提出一种角色协同的工作流模型;根据模型中的系统工作流状态,利用时间和事件触发机制,对用户指派角色、对角色指派权限,再通过各个角色之间的协同,完成毕业论文各项工作,解决传统人工方式的论文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工作压力、增强监管力度、提高论文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水平。

2 相关知识(Related work)

角色:是相关权限命令的集合,使用角色的主要目的是简化权限管理,角色主要由权限和用户构成[7]。

协同:就是打破资源(如人、财、物、信息和流程等)之间的各种壁垒和边界,使它们为共同的目标而进行协调的运作,通过对各种资源最大的开发、利用和增值以充分达成共同的目标[8]。

工作流:是指一类能够完全自动执行的经营过程,根据一系列过程规则,将文档、信息或任务在不同的执行者之间进行传递与执行[9]。作为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工作流管理的主要目标是通过调用有关的信息资源与人力资源来协调业务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使之按照一定的顺序依次进行,从而实现业务过程的自动化。工作流技术通过将工作分解成为良好的任务、角色,按照一定的规则和流程来执行这些任务并对它们进行监控,以达到提高办事效率、降低工作成本的目的[10]。

时间触发机制[11,13]是指将时间域分成离散的时间间隔,将消息的传输分配在一定的时间间隔内完成。

事件触发机制[12,13]是指在工作流程中,根据其他事件的发生而产生相应动作(称为触发动作)干预工作进程。

3 角色协同的工作流模型(The role-collaborative

workflow model)

本节首先对角色协同的工作流模型(Role-collaborative Workflow Model,RcW)进行描述,然后基于该模型进行建模。

3.1 模型的组成元素

角色协同的工作流模型由用户主体、角色主体、任务主体、系统工作流状态、访问权限、角色指派、权限指派和角色协同这八个元素组成。下面将分别对这八个元素进行描述。

用户主体:是指提出指派角色请求的实体,使用符号u表示,用户主体的集合使用符号U表示。

角色主体:是指提出指派权限请求的实体,使用符号r表示,角色主体的集合使用符号R表示。在本科毕业论文的整个工作当中,存在着教学管理人员(教学院长、系主任、教学秘书)、教师(指导老师,交叉评阅老师,答辩老师)以及学生这些不同的角色,所以论文管理系统中的角色主体集合表示为:

(1)

公式(1)中,M表示管理员,T表示教师,S表示学生。

任务主体:是指接受r访问的实体,也是工作流各个环节的核心,使用符号t表示,任务主体的集合使用T表示。论文管理系统中的任务主体集合围绕着论文展开,表示为:

系统工作流状态:是指RcW模型在整个论文工作流程(如图1所示)中,r访问t时的快照,使用符号s表示,系统工作流状态集合使用符号S表示,包含r访问的对象t和访问时间time两个元素。论文管理系统中的系统工作流状态集合表示为:

访问权限:是指r访问工作流中任务主体的方式,使用符号p表示,访问权限的集合使用符号P表示。论文管理系统中的访问权限集合表示为:

角色指派:是指在系统工作流状态下对u指派r的方式,使用符号UA表示。RcW模型中,同一个u能够被指派多个r,但是在同一s状态下,一个u只能被指派一个r,因此角色指派由s决定。角色指派函数表示为:

权限指派:是指在系统工作流状态下对r指派p的方式,使用符号PA表示。RcW模型中,不同的r访问的t不一样,对t的访问权限也不同,且同一r在不同的s状态下,对t的访问权限也不同,因此,权限指派由s决定。权限指派函数表示为:

角色指派和权限指派都由s决定,s的状态由s中的两个元素t和time决定,s中的元素time是被分成离散的时间间隔,t的触发被分配在一定的时间间隔内完成,这样就应用到了时间触发机制的原理。例如在开题报告提交时间结束时,则激活论文写作与指导阶段的工作流程中的t,开始初稿的提交;在论文定稿提交时间结束时,则冻结论文写作与指导阶段的工作流程中的t。

同时在RcW模型中,部分流程的ti的触发等待着ti-1事件的完成来激活自身状态。不同的用户角色访问不同t,则被指派不同权限,这样就应用到了事件触发机制的原理。例如学生在论文初稿tk提交完成后,触发导师指导评阅论文初稿tk+1的工作进程;导师在论文初稿的评阅tk+1提交完成后,激活学生提交修改稿tk+2的工作进程。

因此角色指派和权限指派都考虑到了时间和事件触发机制。

角色协同,是指在RcW模型中,各个角色主体之间打破时间、空间、物质等资源之间的各种壁垒和边界,使他们为完成共同目标而进行协调的运作,通过对各种资源最大的开发、利用和增值以充分达成共同目标,使用符号RC表示。角色协同函数表示为:

在毕业论文管理系统中,大部分工作需要教学院长、系主任、教学秘书、教师和学生等这些角色之间的协同RC来完成。例如,导师与学生之间协同完成论文的指导与写作,最终完成共同目标――论文定稿的完成。

这样,RcW模型可以表示为八元组:

RcW模型运行的充分必要条件为:不存在u无法被指派r,不存在r无法被指派p,不存在t无法被访问。

3.2 角色协同的工作流模型

基于RcW模型的组成元素,根据RBAC96[14]的框架对RcW模型进行建模,在RcW模型中添加了会话集和约束集,如图1所示。

图1 RcW模型

Fig.1 RcW model

RcW Model:

U:用户主体集合;R:角色主体集合;

T:任务主体集合;P:访问权限集合;

Sessions:会话集――各主体之间的会话;

Constrains:约束集――约束各主体之间的指派关系。

OP={execute},操作集合

P=OP×T~Constrains(S)

UAU×R,用户与角色的指派关系

roles(u):U2R~Constrains(S),对用户指派角色的函数映射。

roles(u)={(ri)|([(ri,u)∈UA}

PAR×P,角色与权限的指派关系

per: R2P~Constrains(S),对角色指派权限的函数映射。

per(ri)={(p,ti)|[(ri,p,ti)∈PA]}

RC(RiTk)×(RjTl) i≠j 角色之间的协同

在RcW模型中,为确保用户角色指派的正确性,根据用户与角色的指派关系和用户指派角色的函数映射,设计了用户角色指派算法。如下所示。

用户角色指派算法(Algorithm of User-Role Assignment):

{

Initialize: R;//可指派角色集合

R =GetRofUA(u);

If R is Null

Return NULL;

For each r in R

if r match current S//如果角色r与当前状态相匹配

Assign r to u;

exit for;

Else Next r;

End for

If OutofMaxR(u,R)//如果超出可指派角色集合

Return NULL;

}

在RcW模型中,为确保角色权限指派的正确性,根据角色与权限的指派关系和角色指派权限的函数映射,设计了角色权限指派算法。如下所示。

角色权限指派算法(Algorithm of Role-Permission Assignment):

{

If (r,t)(R,T,PA) is NULL

//如果当前(r,t)无法与角色权限集合相匹配

Return NO PREMISSION;

Else

If Activate(t)//如果当前任务被激活

Return READ & WRITE;

ElseReturn READ ONLY;

}

根据RcW模型,实现基于RcW模型的毕业论文管理系统。下一节对该系统和传统人工方式进行应用研究比较与结果分析。

4 应用研究与结果分析(Application studies and

results analyzes)

为了验证基于RcW模型的本科毕业论文管理系统在解决传统人工论文管理方式中存在的问题的实用性,基于角色协同的工作流模型的本科毕业论文管理系统已在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试运行,网址:http://202.202.121.101/pdms。

对于传统的人工论文管理的方式,通过外国语学院教务管理人员提供的信息,收集整理了2011―2013年这三届西南大学外语学院本科毕业论文管理工作的数据。

对于系统进行论文管理的方式,通过系统对论文管理工作整个流程的完整记录,收集整理了2014届外语学院毕业生通过本系统完成毕业论文的数据。

对于传统人工方式和系统方式的各项数据,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比较与分析。首先,在完成各个相同阶段的管理工作耗时进行了比较,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各阶段工作的耗时对比

Tab.1 Time for each management stage

工作阶段 传统人工方式耗时 系统方式耗时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给学生安排导师 2.5days 3days 3days 3.2min 2.8min

统计提交任务书人数 20―30

min/time 20―30

min/time 20―30

min/time 0.13

sec/time 0.12

sec/time

统计提交开题报告人数 20―30

min/time 20―30

min/time 20―30

min/time 0.11

sec/time 0.13

sec/time

统计提交论文定稿人数 20―30

min/time 20―30

min/time 20―30

min/time 0.14

sec/time ――

安排答辩分组 2days 2days 2days 3.7min ――

统计学生成绩 1day 1day 1day 0.54sec ――

查找 10―20

min/time 10―20

min/time 10―20

min/time 0.12

sec/time ――

说明:在统计提交任务书、开题报告和论文定稿人数的时候,如果有未提交的,还需要列出未按时提交论文稿件的学生名单。目前为止,2015届毕业生的论文工作完成了一部分,只有部分数据。2011―2013的数据是由外国语学院的教务管理人员提供的,2014―2015的数据是通过系统操作20次的平均值。

然后,在各个阶段论文稿件的按时提交比例方面进行了比较,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每阶段学生教师完成情况的数量对比

Tab.2 The number of submission on time

工作

阶段 传统人工方式 系统方式

总人数 2011

按时完成人数 比例 总人数 2012

按时完成人数 比例 总人数 2013

按时完成人数 比例 总人数 2014

按时完成人数 比例

指导

方向 141 120 85.1% 145 114 78.6% 146 117 80.1% 143 139 97.2%

论文

方向 571 472 82.7% 563 501 89.0% 579 498 86.0% 541 524 96.9%

任务书 571 469 82.1% 563 468 83.1% 579 472 81.5% 541 540 99.8%

开题

报告 571 473 82.8% 563 439 78.0% 579 472 81.5% 541 537 99.3%

定稿 571 483 84.6% 563 453 80.5% 579 463 80.0% 541 531 98.2%

论文

评阅 571 476 83.4% 563 468 83.1% 579 501 86.5% 541 529 97.8%

交叉

评阅 571 483 84.6% 563 455 80.8% 579 510 88.1% 541 535 98.9%

说明:由于传统人工方式无法对论文指导过程进行记录,传统人工方式在论文指导过程中无数据。修改稿在论文指导过程中,论文稿件有多次提交的情况,在表中使用的数据是修改稿第一次提交和第一次评阅的数据。2011―2013的数据是由外国语学院的教务管理人员提供的,2014的数据是系统记录的。

由表1中的数据可以看出,通过本系统进行本科毕业论文相关工作,极大地减少了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减轻了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量。由表2的数据分析可以明显看出,在通过使用进行本科毕业论文相关工作时,本科论文过程中各项工作的完成率相较于传统模式平均提升了15%,各个阶段完成工作比大幅提升。通过在线提交,在线指导,在线监控论文进程,方便了师生之间论文的写作与指导,同时实现了对论文指导过程的全程记录,对论文指导工作的评价与衡量提供可靠的依据。

论文存储:2011届纸质任务书、开题报告和论文各571份,2012届纸质任务书、开题报告和论文各563份,2013届纸质任务书、开题报告和论文各541份,总占地1.14m3;2014届各种电子版的论文稿件共计9514份,占5.15GB的硬盘容量。纸质论文需要大量的打印,不环保,电子格式的论文稿件存储占地空间小,不需要打印大量的纸质文档,十分环保,且在系统中查找论文稿件十分方便。

在2011―2013年的本科毕业论文工作中,发生学生稿件遗失、需要学生重新提交的情况平均17例;给导师发送论文出错情况平均发生8例;在2014届,由于使用了本系统,未发生上述两种情况。在2011―2013年,学生未按时完成论文,与导师相互推卸责任的情况平均有5例,同时由于无依据可寻,处理此种情况很麻烦;在2014届中发生此种情况三例,直接查看整个工作过程的记录,根据记录处理,十分方便且具有说服力。

5 结论(Conclusion)

基于角色协同工作流模型的本科毕业论文管理系统已初次在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使用,运用角色协同和工作流的技术,采用时间触发机制和事件触发机制的原理,较好地解决了传统人工管理方式存在的四大问题,有效地减轻了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学生完成本科毕业论文工作的工作量,提高了本科毕业论文工作的工作效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成果;且系统全程保留了本科毕业论文工作在各个阶段产生的文档和数据,记录了论文指导的整个过程,可以为教师进行论文工作的绩效评估提供依据。

在RcW模型中,考虑优化算法的设计,优化用户角色指派算法和角色权限指派算法;在系统工作流状态中加入短信实体,实时通知用户关于工作流的状态,是今后的研究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于导华,闫达远,方萍.实行毕业设计(论文)网络管理的探索[J].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7,4(9):143-144.

[2] 陈洁.基于网络的交互式共享型毕业论文指导学习管理系统 的实践与应用[J].网络教育与远程教育,2010,2:31-33.

[3] 毛洪贲,等.基于.NET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智能管理系统的 研究与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10(10):128-131.

[4] 李志河,王云,李文.基于Web的学位论文管理系统研究[J].现 在教育技术,2011(2):125-128.

[5] 徐俊,刘志洪,顾宁.基于本体的论文管理系统[J].计算机工程, 2004.3(6):38-41.

[6] 龙世荣,赵学孔,岑磊.基于工作流的B/S架构毕业论文管理系 统设计[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3,9(14):3306-3307.

[7] 李亚子,等.协同工作系统中用户角色的设计与实施[J].现在 图书情报技术,2013,2:77-81.

[8] 周琳.泛微协同管理应用平台e-cology[J].CAD/CAM与制造 业信息化,2010,2:53-57.

[9] Workflow Management Coalition.Then workflow reference model[R].TC00-1003,Hampshire,UK:Workflow Management Coalition,1995.

[10] 史美林,等.WFMS:工作流管理系统[J].计算机学报,2006, 6:326-332.

[11] LEEN G,HEFFERNAN D.TTCAN:a new time-triggered controller area network[J].Microprocessors and Micro- systems,2002,2(6):77-94.

[12] YAN Huaicheng,YAN Sheng,SHI Hongbo.Event-Triggered H∞ Control for Networked Control Systems with Time-Varying Delay[J].Mathematical Problems in Engineering,2014,3(11):96-103.

[13] Roman Obermaisser.Event-Triggered and Time-Triggered Control[M].Springer-Verlag New York Inc,2011.

[14] Sandhu,R.,Coyne,E.J.,Feinstein,H.L.and Youman,C.E.(1996). Role-based access control models.IEEE Computer,29(2): 38-47.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