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文言文如何教学

初中文言文如何教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文言文如何教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初中文言文如何教学

初中文言文如何教学范文第1篇

一、注重积累,培养学生良好的诵读习惯

“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学习文言文虽然比学习现代文难,但两者都需要平时的积累和训练,而学习文言文的积累显得尤为重要。注重积累文言文知识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诵读习惯的关键,初中语文新课标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是:“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作为一线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学会通过查找资料、工具书,初步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千万不要越俎代庖。否则,一定程度上会遏制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的提高。其次,结合三维教学目标,合理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以利学生积极参与知识探究。假如教师采用一字一句的满堂灌输模式,那么会挫伤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第三,注重科学的学法指导,促使学生除了“知其然”以外,更要达成“知其所以然”的目标,绝对不能搞题海战术;同时,按部就班的引导学生通过比较积累做摘记或者分类积累做卡片等方式以落实“言”的通晓。

文言文具有音律美、语言美的特点,那些朗朗上口的押韵、对仗工整整的语句、抑扬顿挫的语气助词,都在客观上诱发学生产生好奇心,学习兴趣倍增。学生只有通过合理的诵读,才能归纳总结出文句的本义和引申义,正确解读文本的整体语意,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诵读习惯,能有效发挥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形成规律的优势和功效。

二、结合实际,夯实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

由于文言文与现代文在字词应用、语法转换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因此,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夯实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具体必须把握“四大关”:

第一,读音关。让学生读准字词的音是诵读文言文的前提条件,此环节必须注意异读、轻读和重读(音)三个环节:①异读主要包括古音异读、破音异读和通假异读三种情况。诸如“可汗(kèhán)大点兵”属于古音异读,“陈胜王(wàng)”属于破音异读,“河曲智叟亡(wú)以应”属于通假异读。②除了转折连词“而”和否定副词“不”等需要重读外,其它的文言虚词一般是轻读。③重读也就是读重音,学生在诵读时,为了表达某种神情意味,突显作品主旨,有时需要把文中的某些词或词组加以强调,所以进行重音处理。诸如在《醉翁亭记》“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乐其乐也”一句中,前一个“而”是轻读的,后一个“而”必须重读,从而表现太守“乐其乐”的心态。

第二,停顿关:所谓停顿,一般包括逻辑停顿和语法停顿两种。句间、句中、段落间的停顿属于语法停顿,为了某个词语而作的停顿则是逻辑停顿。初中新教材上所选的文言文都加注了标点符号,一般句法停顿大部分学生是掌握,但一些复杂句子内部的语法停顿和逻辑停顿就比较难以掌握。因此,我们要循循善诱的引导学生弄清楚词与词之间的语法关系,诵读时从语音和意义两个角度进行停顿。诸如“其一犬坐于前” (《狼》)这一句中,全句的主语是“其一”,“犬”是名词作状语来修饰谓语“坐”,因此,教师应要求学生如此诵读: “其一M犬坐于前”,而不能读成“其一犬M坐于前”。

第三,语气关。所谓语气就是指读音时的抑扬顿挫,一般包含肯定、陈述、疑问、感叹等的口气。而读准语气有利于学生更正确地理解句式,感悟语句中所蕴含的复杂情感。学生在诵读过程中,若诵读的语气不同,表现出的思想感情则大相径庭。诵读时一般按句末语气词和标点符号分别读出句子肯定、陈述、感叹和疑问等语气。诸如《醉翁亭记》中“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表肯定判断语气;“环滁皆山也”表陈述语气;“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表感叹语气。

第四,速度关。诵读的速度就是所读内容的快慢,总体而言,其速度应与作品的内容和感情保持一致。一般激烈的反问句适当读得快,深沉的叙述要读得慢;人物的心理活动描写也要读得慢一些,故事情节紧张的时刻要读得快一点。但是,不少作品随着内容的变化,应该采取不同的速度诵读。诸如《口技》全文共分五段,首段简要介绍表演者、时间、道具和宾客,诵读的速度要慢一些;第二段表演的拉开了帷幕,针对描写表演者初露别具一格的技艺内容,诵读时稍快些,语调也稍高一点;第三段由动转静,主要描写深夜老鼠的声音,为下一段蓄势,速度要读得稍慢,语调要低一些;第四段进入,作者淋漓尽致描写惊心动魄的失火场面,诵读时声音要适度提高,语速也要快。第五段结尾是补充交代,诵读时要适度放缓。如此的诵读,能表现文章的内容和气势,训练效果事半功倍。

三、品读赏析,引导学生感悟文章作品的无穷魅力

品读的本质就是指感悟领性的诵读、体验与欣赏,假如阅读重在文本的言内之意,那么品读就在于文章的弦外之音。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诵读时,一定要坚持以“读之有神,品之有味”为原则,声情并茂地读出语势,达到“以身体之,以心验之”的美妙境界。诸如《三峡》一文中许多内容采用对偶句式,又兼用散句,学生在诵读时务必收放有致,节奏感强烈。只有这样,才能在潜移默化中感受语言的优美,进一步感知作者美好的情怀和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正如叶圣陶先生指出:学生吟诵文章之时,不仅要正确的理解所诵读内容,而且要发自肺腑地体会,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可见,我们只有优化文言文诵读的教学设计,才能高效达成三维教学目标,才能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语感能力,才能突破时空限制,让更多的学生深刻体验和感悟到文章的情味美、韵味美和意味美,这也是初中文言文教学最夺目的魅力。

教无定法,贵在有效。但愿站在七尺讲台上的园丁们锐意进取,大胆创新,千方百计调动学生诵读文言文的积极性,为打造“实际、实用、实效”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新模式奉献自己的青春年华。

童年的酸与甜

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湖头镇溪美小学四年(1)班 苏洁莹

在我记忆深处,有件事让我尝到了童年的酸与甜。

五岁的我淘气又好奇。有一次,我“帮”妈妈做饭,玩累了想坐着休息下。不料,我的小板凳不翼而飞了!我坐在一锅刚煮好的清汤上了,“啊!妈,好烫啊!”我痛苦地尖叫。妈妈立即把我抱到床上,给我抹上了烫烧药。痛苦是减轻了,我的屁股却再也不能动弹了。

整天趴着不能动弹真是痛苦呀!大家为了安抚我,就轮番哄我玩。我渐渐地放肆起来:“妈,我要吃冰激淋!”“爸,我要扇风!”“爷爷,我要吃汉堡!”……大家一显出不耐烦的眼神,我就嚷着要爬起来。大家慌了神,对我百依百顺。我享受着“小公主”待遇,惹得哥哥姐姐们艳羡不已。

不知不觉几天过去了,我的伤口愈合了。我那公主般的待遇也取消了,我知道他们还是很爱我的,只是这种爱有了限制。

初中文言文如何教学范文第2篇

一、避免硬碰硬,先从学生的兴趣入手,

有的教师以为,既然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差,那就让学生多做题好了,只有大量的多做古文题,学生的能力才会提高。其实这样的想法很功利,他忽视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学生的兴趣问题。学生们从心底里排斥古文,哪怕天天做很多古文题,也只是流于形式,转化不成学生的能力。甚至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弄得适得其反。我意识到了这一点,就从培养学生对古文的兴趣入手。课本上的古文选得都是名篇,题材上,学生并不是太感兴趣,他们注重培养的是学生的语言、文学素养,但也间接影响了学生对古文的热情。为此,我领着学生学习课本上的古文的同时,也让学生接触他们感兴趣的一些古文。例如古文神话,古文笑话。由于他们有猎奇的心理,我向他们介绍了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先从短小篇幅入手。最适合的篇目是《狼三则》。我先把一则发给学生,上面是古文形式,不带翻译,只有一些必备的古文词汇解释。我让他们分小组看,共同讨论,抛开原先逐字逐句的串讲,让学生自己独立解读。然后再由每小组推选出代表进行讲解,更确切地说是讲故事。这种讲故事的形式突破了古文课的死板,形式更自由活泼,一M讲完,另一组可以补充,说的有没有道理,学生自会分辨。因为这样的形式学生不排斥。当学生讲解讨论结束后,教师再查漏补缺。重点讲解里面突出的文学现象。这里面真是快乐多多,其中有这样一句“屠无计,默念狼所欲肉者,不如姑悬诸树而蚤(早)取之。”,学生看见了里面的“姑”,就理解成了“不如让姑姑悬挂在树上”,这一句讲出来,大家笑得前仰后合,讲的学生也觉得怪怪的,怎么平白的就出来一位姑姑?我只好等学生笑够了,再给学生补充说应该理解成姑且。我想这样的形式,会让学生死死的记住这个词的解释。经过这样自由的探索,学生们开始慢慢觉得原来古文也是有点意思的。

二、专项训练,逐层深入。

当有了课内和课外一定的文言基础和文言积累之后,我把目标缩小,课堂教学的目标缩小为小篇幅、题型明确、知识点明确的专项训练。我选择的是中考古文题,当然还是先得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我一般选择内容诙谐、轻松的小古文,不会从篇幅上吓到学生,再一个,内容上不是小神话,就是小笑话。例如《赵人乞猫》,我让学生找出里面的状语后置句。学生先讨论状语后置的根本现象。谓语在前,介词为首的修饰语在后面。明确了这一点,我就开始让学生独立的去找。有一位学生很快的找了出来,但我没让他说,我怕他的答案影响别人思考,我赶紧悄悄的向他竖了一下大拇指,以示表扬。我让大家找出来之后举手让我看,很快,学生们大多都找了出来,我这才公布答案。并公布相应的分值。就是这句“乞猫于中山。”第二个知识点是“去”的一词多义。“去饥寒犹远”和“若之何而去夫猫也”中的“去”有什么意思?请学生结合语境思考。其实帮助学生调动相关知识链接,去,有两个意思,一个是离开,一个是距离。请大家结合语境思考并选择,学生们很快就分辨了出来,在第一个里面,应该选距离,因为里面有一个“远”字。第二个句子,对猫怎么处理,又用到“去”,这里应该是除了以上两个意思之外的另一个意思,学生们说了好几个,最终确定为“驱赶”,这样既考查了学生“去”一词多义的知识点,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就这样,我一项一项的结合具体的练习题,让学生练习,提升了学生的做题能力。

三、加强方法指导,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独立性

初中文言文如何教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初中英语;创新思想;策略

在全球一体化的推动下,人们对于人才及知识的需求日益迫切。创新教育在日益激烈的知识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直接影响初中语文教学工作的成果。对于初中语文教学来讲,其不是单一地重复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模式,而是加入更多的创新思想和创新观念,使得学生在语言当中寻求到无限乐趣。因此,对初中语文教学渗透创新教育研究有其必要性。

一、何为语文教学的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的目的是锻炼人们的创新能力和培养创新观念,也就是说,不仅要实行九年义务教育,更要配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使得教育体系逐步完善。并且要在创新的过程中,更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将创新精神切实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同时要鼓励学生积极创新,自由地探索和发现,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语文教学是教师教学的一种媒介和载体,是将知识传递给学生的日常工作语言。将创新教育运用到语言教学中,必须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要求教师利用先进的教学仪器和设备,创新地将知识信息表达给学生。语言的表达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这就要求教师不断丰富自身的教学技能,不断创新和改革教学语言的形式,运用正确的素材启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当然,作为教学的另一主体,学生更应该观察、记录,以一种创新的思维看待问题,解决问题。

二、如何将初中语文教学渗透创新教育

传统的语文教学大多采用的是老师讲课、学生听课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这无疑会降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限制学生能力的发展,阻碍学生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的提高。在新课程背景下,现代教学必须深化改革,这就要求教师革新教育方法,渗透创新教育,改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完善教学内容,推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一)改变教学观念,培养创新观念

首先要培养学生乐于学习的乐趣,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兴趣对创新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次要让学生发挥充分想象力,发展创造性的思维。同时依托现代新技术核和新手段,使课堂变得丰富多彩,促进学生对新内容的吸收及对新的教学方式的认同。学生具备了良好的兴趣习惯及学习能力以后,加上坚韧的学习精神,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想法,课堂上畅所欲言,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不拘泥于一种想法、一个问题,而是从多方面、高层次、宽领域追究问题,发出不同的声音。对于学生的不同想法和见解,只要是合乎逻辑、有道理的就要及时地给予肯定,不要轻易挫伤学生发言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中各抒己见,本身既是一种创新,更是创新教育的一大特色。

(二)改变教学方法,强化创新思维

在创新教育中,自主学习是很有必要的。学生只有具备自主学习的想法和能力,才能有选择、决定的态度,从而激发创新的想法。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但是自主能力的不断养成,要依靠自主活动。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给学生更多的话语权和决定权。而且要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做活动的主人。并且要摆脱一切传统的束缚,把全新的、大胆的想法应用到自主活动中。只有这样才能更真切地体会自主活动的乐趣,发展创造性的思维。

(三)完善教学内容,培养创新思维

加强学生的审美和德育教育。审美教育就是培养学生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和水平,对一件物品有独特的灵敏度和欣赏力,在此基础上加强课堂讨论,强化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讨论能为学生提供运用语言的语境和机会,帮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把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主动转化为交际能力。例如初中语言课本中有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这时候学生要利用自己的审美能力对其进行鉴赏,并从中学到一些审美元素,并且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久而久之,学生便会形成自己风格的鉴赏能力,具备一定的美学修养,并且可用所学发现美、创造美,提高欣赏美的能力。另外,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的一生。教师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通过课堂教学内容及课外活动,准确地对学生加以引导。同时,教师要提高自身德育修养,用自己或者周围的鲜活事例感染教育学生。

未来社会是一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充满挑战的人才素质的社会,建立学生自主学习机制,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渗透创新教育,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而要在语文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学生和教师则要相互配合。所以要将学生作为主体,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让其自由地表达想法,允许其有天马行空的想象。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看法,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让学生不受任何拘束地讨论、探索、争、体验,最后达到他们想要的结果。而且教师要抛弃传统的观念,以一种创新的姿态做引领者,而不是主导者。

初中文言文如何教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文言文教学 审美意识 培养

一、夯实学习基础,创造情感情境

在语文文言文的教学中,要想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首先必须让学生明白文章的大意,了解整个文章的结构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这些都是激发学生审美意识,让学生发现美的基础因素。试想一下,如果学生对文章根本都不了解那就无法谈起对文章的赏析了,更不会发现美和欣赏美了。针对文言文教学来说,学生审美意识的提升最为重要的是能够在课堂上抓住一个情字,让学生内心的情感随着文章文字背后的情感展现来带动和同化。因为美是需要以情感为寄托的,需要情感这个纽带。为此,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语文教师一定要想方设法的把自身、学生及文章的作者三者的情感紧密的联系起来,并且做好及时的沟通与融合,创造出一种有节奏、有形象既和谐又生动的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情境,唤起学生的审美共鸣。比如教师在讲授诸葛亮的文章《出师表》时,就可以有针对性的创设既定的教学场景。这篇文章无论是从写作的构思、文字的表达和情感的宣泄都以艺术的形式展现出来,文章朗朗上口,彰显了我国古代散文特有的文学魅力,向人们展示了世间人性美与人情美的极致,强烈地叩响了人们的心灵。文章表面的美是学生可以轻易发现和感悟的,但是情感的转折和表达在手法上有自身特有的技巧,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发现和剖析。如果纯粹的在授课的过程中把诸葛亮所要表达的情感讲授给学生的话,学生是很难感悟到作者的情感寄托的,也不会实现情感的共鸣。

如果我们能够在课堂上创设教学情境,以学生的视角去剖析现实生活中学生的母子之情、祖孙之情等生活场景,通过学生自身的情感表达,让学生进入“情”境,学生的情感就会得到触动,并且这种情感触动还能转化为学生自觉审美的“催化剂”,使他们产生新的审美追求,从而深潜到文章内部世界寻美访胜、采珠探宝,领悟文章所营造的美学意境。情境的创设要依据文章和教学的实际情况而定,可以通过讲故事、听歌曲、看影视作品、赏析图片等方式,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参与其中,并能让学生感受到美的存在。

二、强化文章的诵读,提升学生的审美情操

文言文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所存在的价值是多方面的,他们的精华所在就是能透过文章让我们了解那个时代的人事状况和社会发展的状况。文言文所表达的情感是丰富的也是极易被发现的,拥有极强的可读性和情感性。要想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操,就必须让学生走进文言文,对其进行深度的感悟和剖析,这就需要学生对文章进行有效的诵读,实现文章的品读,在诵读的过程中去品味文章所展现出来的美。其实,对文言文的诵读就是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发现和审美能力的提升过程,诵读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有助于学生审美意识和综合素质的提升。诵读的形式当中当然以学生为主体的精读和品读最为重要,因为这些过程能充分的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能让学生的潜能和主观能动性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这些隐性素养的发挥也大大提高了诵读的效能,进一步促进了审美意识的提升。正如贺贻孙所说的那种:“李、杜诗,韩、苏文,但诵一二首,似可学而至焉。试更诵数十首,方觉其妙,诵至全集,愈多愈妙。反复颂至数十百过,口颌涎流,滋味无穷,咀嚼不尽。乃自少至老,诵之不辍,其境愈熟,其味愈长。”如在学习《隆中对》时,要求学生反复诵读文章,并对其进行品读,让学生初步感知文章内容及作者所传达的情感,以达到全方位体会作品的意境、风格和美感进而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

三、打开学生的想象力,构建审美意境

对于文言文来说,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思想感情往往都不是很直白的表述出来的,都是很含蓄的借助其它事物或者其它途径来进行情感的间接表述,文章往往是言短意长,具有弦外有音,这给学生留足了“空白”和想象的空间,这从文学的角度分析就不难看出文言文的艺术美。对于文言文的理解和美的赏析,需要读者发挥想象能力,依据文章中的文字表述,去打开想象的窗户,感悟文字背后作者的寓意和所要表达的情感,走进文字背后的意境。在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如果学生没有丰富的联想、想像能力,是很难体验文章中美好的艺术形象。古朴典雅的文言文有着汉语最深邃的魅力,意境开阔深广,韵味无穷无尽,往往几字便将偌大情境展现无余,让人在头脑中生发出无垠的意境,大有“绕梁三日,余音未绝”之感。

文言文有着自身的存在价值和特性,在美育的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善于挖掘文章中的意境和艺术之美,一定能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进而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初中文言文如何教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教学质量 教育应用研究 学科教育

一、现阶段教学质量要求

(1)现阶段的教学要求与教育理念。提高学生的个人素质,是初中语文教育的目标要求,同时要提高学生多方面的学习与欣赏能力。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做到兼顾学生的理论知识与综合能力的培养。在新课标的环境下,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保证教师与学生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思考。让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够做到平等交流,同时在教学环境上要逐步提高教师对课堂环境的调整与把握,使得整个课堂环境既活跃又能够让学生学到知识。教师要通过过实际教学,做到与学生进行良性互动,注重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念,提高学生的思考与能动能力。

(2)初中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与现状。现阶段,初中生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更多的是单一的接受,没有自主思考,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更多的是教师对于课文的讲解。实际上,这就导致学生没有自主思考的能力,也没有针对课文内容的复习与理解。在教学环境中,由于教师占主导地位,学生更多是被动接受知识,因此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与理解能力都会有所下降,在应试教育大环境下,学生更多的是对于课文内容死记硬背,并没有真正做到融会贯通,也没有真正做到对于教学实际的理解与思考。

二、初中语文教学易产生的问题

(1)教学环境枯燥。语文教学由于其自身的特性,对主观能力的思考要求比较高,在现阶段的教学环境下,教师更加注重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而没有更多地考查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力,教学环境使得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兴趣下降,对于语文内容非知识性的理解存在较大能力差异,不少学生缺乏自主思考能力,同时很多学生缺乏对于语文这一学科专业性的理解。教学环境的单一,让学生失去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这对于初中生在更高阶段的学习很不利,要注重培养学生对于教学的兴趣,提高学习能力。因此,教学环境必须得到改善。

(2)教育的内容不能贴合实际。现阶段,新课程标准在改革环境之下,更多的是通过对教育的方式进行改变,让学生能够灵活掌握教学知识,并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有长足发展。教师在目前的上课阶段,更多的是单一重复与不断让学生练习相关知识,这就导致学生在具体学习过程中,只是单一接接受知识。如在学习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一课时,教师应该通过生动讲解,让学生与实际相联系,提高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课文内容是散文,在学生预习方面,就有很多的理解问题,这就要求教师通过多种方式讲解课文内容。文中老舍主要通过对济南冬天的描写,让济南这个城市展现在读者面前,实际上,课文还有很多内容是学生读不到的,如第二段的小山把整个济南为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文中通过这样的描写,把作者所居住的环境及周边的地势情况描写得非常细致,这样的描写让文章增色不少。教师通过对文章细节的讲解,同时在课堂上留出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就能够让初中语文学科的教学与教育质量有质的提高。

(3)学生没有真正做到自主学习。教学环境枯燥就会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而过于严肃的教学氛围又会使得教学限制学生个人发展的空间与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过程中,就是要让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学习,现阶段初中生没有自主学习的意识与概念,很大程度上是受到教学限制,同时是由于学生自身因素。大部分学生没有养成学习的习惯,在整个教学环境中,处在被动学习与被动接受的地位。要提高教学的实际操作性,就要不断掌握教学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三、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

(1)优化教学的内容与课堂环境。优化教学环境,使得学生在掌握知识上能够更加灵活。优化课文的内容,让学生更加容易接受。同时教师在上课过程中,除了要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回答问题之外,更多的是要提高课堂的活跃状况,增强学生的知识学习与接受效果,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增强趣味性。

(2)注重教学的内容贴和生活现状。让学生在生活中能够应用语文,同时让学生能够联系生活实际,更多地感知语文这一学科的魅力。教师可以通过布置相关有生活气息的语文作业达到这一目的。同时,可以通过举办朗诵比赛、书法比赛和作文比赛等与语文有关的学科,达到对教学内容的升华,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

(3)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激情,在课文内容的讲解上掌握好技巧。同时培养学生的教育观念,让学生主动接受知识,使得学生对语文有一个具体理解。注重理论与实践性结合,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在教育上,教师要多主动了解学生,关注学生的具体学习态度,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增加素质教育的投入,深化教学实践,教育内容要符合时代潮流,让学生的积极性与兴趣都得到提高,保证在学习方面学生本身就有一个用以衡量的指标。

四、结语

本文结合教学研究与日常的教学情况,对现阶段初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讲解与针对问题的分析。提高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积极性,要注重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激情,创造良好的课堂环境,优化课堂氛围与教学内容。在现代社会,人们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语文不仅是单一的针对课文的讲解,更要注重生活,使得学生能够从生活的多方面感知语文,并且让生活中时时有语文。让学生在真正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做到活学活用,提高鉴赏语文与欣赏语文的能力与兴趣,保证教学质量能够得到优化。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