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探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的转变
首先是师生关系的转变,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师生关系发生了角色的互换,并通过在教学活动中展现的淋漓尽致,新课程背景下,师生之间以平等、平和的对话进行交流和合作。其次,教学观念的转变。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人们的认识也要发生变化,首先重视学生个性发展,要认识到新课改注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环境等要素的结合,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为主;重视培养学生独立能力,教师引导学生要独立思考、独立做事、独立完成各项任务,要有较强的独立自主的能力;再次重视价值观培养,运用适当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以及学生交流和合作能力,变教师主导为学生主导,变课堂以学生为主体,变重教材为重实践。第三,教学策略的转变。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的指导下,课堂教学应该是以“平等”的方式进行的,学生真正转变为课堂的主人,驾驭课堂,行使主人的权利。第四,教学结构的转变。教学结构包括学习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教学策略的正确选择运用。根据学生实际需求,按照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不同,调整课堂结构,使课堂丰富多彩起来。
2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的教学方法
2.1融入情感教育,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在新课程改革中,情感教育占据主体,通过师生情感的互动与交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融入深厚的情感,倾注浓浓的爱心,让教学在师生情感共鸣中升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达到预期目的,完成教学目标。
2.2开展合作探究,培养探究精神和自学能力
新课程的合作探究学习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在合作探究过程中,教师给予相应的指导和启发,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教学知识点。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要提出探究课题,让学生组建学习小组,对问题进行讨论.并对讨论结果进行总结,教师要设置丰富多彩的展示平台。
2.3创新教学方式和手段,注重学生兴趣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奇、好问、好动、好胜的心理特点,通过巧设问题、实践活动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语文课本内容的故事性比较强,教师可以通过层层铺设的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课外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自由发挥能力,彰显学生个性,激发他们学习兴趣。例如利用课本剧表演、讲故事等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利用多媒体教学直观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来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或组织学生讲故事比赛来让他们感受到成就感和自豪感,在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同时,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4引导学生开展“课题小研究”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适当地开展一些学习技能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提高语文写作能力,培养动手和动脑能力,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知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同时也增强了学生探究能力和合作意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展课题小研究,让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学到了很多书本里没有的知识,掌握学习语文的一些技巧,也使教师在小学语文课上,讲得有声有色。大大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涵和形成。大大提高了语文课的教学效益。
语文课题研究能使学生真正学到一些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使学生之间达到知识的互利互惠。虽然说小学生的这种“研究”本身不具有严格意义上的科学研究的严密性。但通过这种研究,学生在对已有科学研究成果的“再发现”的过程中,学到了教科书以外的知识,并能够掌握一定的学习技巧、还可以学会一些实际动手操作的方法。小学语文负载有丰富的文化,具有工具性和思想性。并蕴含有丰富的创新因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学生的“课题小研究”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语文教师提出课题研究的大题目,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开展对课题进行研究活动,或由学生组成子课题研究小组,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和实现课题的研究工作。比如:“当今社会雷锋叔叔还在吗、校园文化应该都有什么、新时期小学生的任务是什么、我为社会做贡献、当代的孩子怎么了”等一些课题让学生开展课题小研究。
2.5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加强对知识的体验
在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面临着向全方位多角度教学模式转变,同时也担任着引导学生加强语文知识的情感体验。语文教学的体验过程,让学生受到了情感熏陶,获得了思想启迪,享受了审美乐趣。知识的体验过程,是展示学生自我的过程,是巩固知识的过程,是完成自我升华的过程,更是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与认知发展相伴相随的情感体验。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活生生的、对于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的感性把握。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要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融入课文之中,与文章中的人物和情感同悲同喜,情感体验与语文学习过程如影相随。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随着感悟、理解等认知的发展所产生的情感体验也就会逐步深入。
2.6探索开放式学习,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扩大教学背景和范围,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开展开放式教学,开发学生的学习思维,拓宽语文学习的知识含量,充分开发社会、学校等对学生有益的教学资源,在小学生语文教学中开展小故事、小演讲、小辩论等形式的开放式学习,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创造表现,为学生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关键词】新课改 小学语文 情境教学
新课改在近几年非常流行,教育界都在进行着新课程的改革,改变原有教材、原有的教学内容,甚至是原有的教学方式。小学语文教学对学生全面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在新课程理念下,情境教学加强了语文同现实生活的联系,不断激发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快速进入状态。
一、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的转变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更加注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新思维、探究合作能力。这就要求使学生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转变出来,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注重学生情感,培养学生的语感,鼓励学生积极的参与探究。老师作为教学的主体,在小学语文中是一个引导者,老师与学生的关系直接影响学生的积极性,新课程理念下,要求教师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这就使得老师在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转变:教学观念、教学策略、教学结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才能顺应新课改的潮流,达到新课改的目标。
二、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方法探讨
1.运用联系生活展现情境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加强语文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将语文中所描述的情境事物与同学们的社会生活相结合,紧密与生活中的场景相联系,以此来增强同学们的体验感,加强同学们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小学语文的课堂不只是一个单纯的学习场所,它还是学生进行生活体验的乐园,只有将语文教学与现实生活紧密地结合,才能让学生更深刻地进行认知,对语文的基础知识进行积累。在语文课堂中,可以对生活中的各种小物品加以运用,让其成为课堂教学的道具,引导学生细心地对观察周边的事物,并运用语文知识对身边的事物进行解释,从而提高其能力。例如:在讲授《珍珠鸟》这一节课的时候,着重对珍珠鸟的有关细节进行讲解,这样可以激起学生们对现实中鸟的特征、动作、鸣叫的联想,加深其对课文的理解,体会到课本中描写的技法以及各种词语的妙处,让学生更加注重对生活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学习能力。采用这种联系生活的语文教学模式,在语文课堂中引入生活,让语文知识快速地融入现实,使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得到极大的提高。
2.运用语言进行情境创设 由于小学生对社会还缺乏必要的了解,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必须与学生的实际情感体验相结合,老师可以运用语言意识进行情境的创造,创设出与同学们现实生活相类似的情境,从而对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进行激发。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在进行课文朗读时,可以合理地运用疑问、好奇、惊讶、感叹、悲伤、欢快、抑扬顿挫等语气,让同学们体会到课文中所描述的情节,深刻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例如:在教授《黄果树瀑布》这一节时,可以运用生动而恰到好处的语言表达,让同学们仿佛可以身临其境去感受瀑布美,然后再对瀑布的奇特、壮丽及韵味进行介绍。同学们通过对老师语言的聆听,感受到自己心中的瀑布、作者心中的瀑布,以自己的方式对瀑布的样貌在脑海中进行刻画,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对其情感进行升华,对学生纯洁的心灵进行美化,培养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
3.运用实物演示情境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这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条亘古不变的规律。运用实物演示情境,正是从这一个认识的规律出发,一般在语文的知识性课文中涉及的物体,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只要老师将实物或者拍的照片亮出来以后,小学生对抽象的事物立刻能够明白,能够豁然开朗的明白其中的含义。例如:在讲《黄山奇石》这一节课时,老师在讲到黄山的各种奇形怪状的石头,其外貌、颜色等属性特征时,小学生听得目瞪口呆,如果老师在这个时候将自己参观风景名胜时拍下的照片带入课堂或者让学生把他们参观过景点拍摄的照片带进课堂,让学生一边展示自己的照片,一边向大家介绍自己游览过的景点,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4.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现教学情境 随着现代教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运用多媒体在课堂上进行教学已成为潮流。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多媒体技术加以运用,在课堂上可以将同学们引入到图文并茂的教学情境,让其更好地融入教学氛围,生动、直观、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更好地对课文知识进行讲述。例如:讲《美丽的南沙群岛》一课时,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将海南岛景观加以展示,让同学们欣赏海南岛的各种动物、植物,并通过对海底世界的展示,引发同学们的无限遐想,加深其对课文的深入理解,以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为了更好地进行小学语文的教学,必须加强对情境教学方式的运用,让学生融入其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培养其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能力,达到新课改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李俊敏,《浅探小学语文在新课改下的教学改革》[J].教学研究,2012(9):66――67
[2]秦兴志,《对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的探讨》[J].学科教育,2013(4):151――151
[3]梁端水,《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情景教学的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3(7):92――92
一、抓住语文教学内容特点,设置情境,千方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实践
语文是一门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基础课程,是百科之母。教学时要紧紧抓住这一特点,把握课文内容,千方百计地创设情境,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情境的设置是探究性教学的铺垫,情境设置得好,可以激发学生极高的学习兴趣。如:音乐渲染法,语言描述法,画面联想法等教学方法,譬如:我在教《桂林山水》一文时,我用课件为学生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神奇迷人的美景。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此时语言简略地指述了“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风景甲桂林”,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桂林,同学们一致响应。他们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认真地看,高声地跟着老师朗读起来,细心地体验课文中语言的精练美,争着尽情地说出第二、三天之后全班同学都能把这篇课文背诵下来。由此可见,恰当地创设情景的确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课堂教学教师要千方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让他们在求知中得到快乐,在研究中获取知识。
二、培养自主学习兴趣,把时空交给学生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生的鼓动和引导者,由教育教学的管理者转化为引路人,由教书匠变为研究者,课堂中要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要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学习。“自主”必须“参与”,充分参与才能实现有意义的自主学习,“参与”是自主学习的基础。过去千课一法、千人一面的教学方法,是造成学生厌学和学生主体地位丧失的直接原因。为了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教师要因文而异,因需制宜,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使学生常有新鲜感。采用情境教学法或采用讨论法,或采用读书指导法,也可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和书本,走进社会和大自然,走进生活,带领学生去春游、参观、调查……让他们到大自然或社会中陶治情操,开阔视野,给他们主动参与的机会,在实践中学习语文,运用语言文字。
三、正确把握激情导语和提问艺术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导语,把课堂教学变成向知识奥秘探索的活动,导语激趣的方式有谜语引趣、悬念激趣、故事小品引趣、诗歌顺口溜、歌曲激趣等等,一节课的开场白太重要了。它如同在战斗中选择一个突破口一样,辉煌的成果也许就是从这里开始的。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发展思维的重要手段,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巧妙设计提问,要紧紧抓住课堂教学中心来设计,做到少而精,做到难易程度要适中,注意提问的科学性,提问要新颖别致,使学生产生好奇感,能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和探究的欲望,对于学生要重点掌握的问题,要变换角度提问,使学生听后有新鲜感,让学生获取知识,锻炼智力与能力,张扬个性,唤起创新的欲望。
四、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本人”
教师在课堂上是否以“学生为中心”,处于课堂主导地位的教师的教学思想决定课堂性质的重要因素,新课程课堂教学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合格交流的学习方式与接收性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构建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所以课堂中教师教学思想应定位为“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即坚持全体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不能走偏路,如有些老师把过去的“课堂满堂灌”变成现在的“课堂满堂问”,有的一课堂中的提问多达二、三十个,有些提问没有任何价值,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新课堂。教学是“传授”和“灌输”,教师要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教师不仅要在教学思想上“放得开”,而且要在教学行为上“放得下”,真正地以学生为中心。
五、积极引导,主动探索,培养自学能力
一、将传统课堂的教学手段与现代化的科技方法相结合
伴随着现代化科技的发展,语文课堂的教学方式与以往相比明显不同。投影设备和电子数据的发展,为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增添了新的活力和教学模式。但是,在这种发展状态下也存在课堂教学完全依赖现代化的科技手段,而忽视甚至完全抛弃传统课堂教学方法的情况。
小学学习阶段是小学生认知世界、学习知识的奠基阶段,它除了能够帮助小学生认知与积累知识,在一定程度上也为小学生指明了人生的价值方向,成为他们以后生活和学习的重要基石。而现代化科技手段,比如幻灯投影、录音视频、语音实验室等现代化教学设备,增添了语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课堂知识的容量,使得小学语文教育更具有时代性。比如,四年级上册的语文课文《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两篇文章,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很方便地利用投影设备或者视频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直观的讲解授课,从而使学生快捷地接触到爬山虎的生长过程和蟋蟀生活的巢穴状态。然而这种方便快捷的即时性教育模式也很容易忽视掉小学语文知识所具有的实践性,压缩了书本所传递的知识厚度,一味地增强学生的好奇感而阻碍了他们对文章的情感解读。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将传统课堂的教学手段与现代化的科技方法相结合,不仅要让学生认知世界,而且要为他们建立良好的价值情感取向。此外,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对世界已经有了模糊的认知能力,但学习的能力和知识还不够完善,也需要教师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进行引导。四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中,从海潮的形成、雅鲁藏布大峡谷到火烧云等,这些宏观的形象都需要教师运用现代化的科技教学手段引领学生进行认知,但是这些认知的基础还是要建立在继承传统教学观念、进行基础性知识的学习的基础上,比如字词等。生字词的笔画和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还需要教师以传统性的教学方法进行讲解和指导。因此,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不仅在于教师对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灵活运用,更需要教师合理运用传统“书本+黑板”的课堂教学方法,从而让学生的读写能力得到提高。
二、教师应突出人文性,及时调整教学的重点和策略
教师的课堂教育价值取向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点的学习情况,教师怎样教以及以什么方式来教,都会直接影响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比如,一位注重知识内在价值的语文教师,不仅会对学生的语言运用情况进行课堂考核,而且也会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对知识层面内部所蕴含的情感价值观的培养与引导。
在这种知识与价值观念兼顾的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更要制定良好的课堂教学策略,区分每节课的课堂教学重点,从而展现出小学语文所具备的人文性。就小学四年级上册课本中的《去年的树》《颐和园》及《秦兵马俑》等课文来说,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不仅要普及生字词的基础知识,更要兼顾对学生情感的培养和引导。比如,《去年的树》的故事情节和其蕴含的感情,不仅需要学生去读,更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语去复述,用感情去讲述鸟儿与树的故事,教师要有侧重地进行课堂教学。而《颐和园》《秦兵马俑》等课文的教学则需要教师在讲解课文的同时,注意对学生进行历史知识的普及,而不是只对课文中文字层面的知识进行串讲。小学四年级的学生还不知道中华民族的历史,更无法体会这些民族遗产的珍贵价值,而教师将侧重点向历史层面倾斜,不仅可以为学生普及历史知识,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为学生对文章的解读进行了心灵上的指导,同时也是对学生价值情感取向的培养。
同时,小学四年级语文的课本内容也需要小学语文教师进行认真解读,如古诗的学习,四年级上册有两篇《古诗两首》,而下册则增至《古诗三首》,可见新课标对小学四年级学生的认知、学习能力进行了能力上的提升,而这种提升不是跨阶段的,它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能力增长,它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引领学生突破自我。在如今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多数忽略了中国古诗词的文化内涵,而是侧重于对古诗词背诵熟记及对古诗主题的理解。现代化的科技教学方法虽然便捷了教师的课堂引入和讲解,但是“快餐型”的文化输入并不能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也不能提高教师课堂的讲课效率。因此,针对不同的语文课程,小学语文教师应有侧重地进行课堂教学,将不同的教学策略运用到不同内容的课堂教学中,才能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增强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感和认同感,从而提高教师的课堂效率。
三、将课堂知识进行适当的延伸
如今,在学生的学习方面,阅读成为很枯燥的内容,无论是读书笔记还是家庭阅读作业,伴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学生都能够在网络上找到各式各样的“快餐型”阅读经验,稍加改动便可成为他们阅读作业的答案。但是,这种阅读行为并不能提升学生的文学品位,相反只会让他们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随波逐流、迷失自我。因此,适当进行课堂知识延伸,是使学生建立阅读习惯的必要前提,而教师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向学生甚至家长提出一些阅读建议,引导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在社会快节奏的影响下,虽然不少的动漫、影视作品等可以起到教育学生的作用,但是这种懒惰的学习方法并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容易使学生丧失对学习的勤奋,使他们的文学品位越来越低下。适当进行课堂知识的外延,让学生在家长和教师的督促下养成阅读的习惯,逐渐养成自律的能力,这也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小学语文作为学生初级学习阶段的重要科目,不仅需要学生摆正学习态度,更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对课堂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进行规划和调整。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抛弃,新式的教学技巧和科技手段也要不断地引入课堂中去,从而完善课堂输入的方法和输出的效率。只有这样才能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得到新的提升,而课堂知识的延伸与阅读习惯的建立,也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品位和审美水平。
参考文献:
[1]莫 莉.提高小W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3(4).
【关键词】小学语文 审美能力 培养方法
引言:
语文是小学教育阶段的重要学科,与数学、英语并称为小学的三大科目。在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美学教育是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需要。语文教学的内容十分丰富,例如古诗词、寓言故事、散文、现代诗、小说片段等等,这些经典的文学著作带有极强的审美性和文学性,是一种语言艺术的代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十分必要且势在必行的。语文教师要重视小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培养,运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学生的语文审美能力。充分挖掘语文内容中的审美因素,着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鉴赏美、理解美、创造美的能力。
一、审美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审美能力是能力的一种,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素养之一,是人类的一种心理活动,主要针对客观对象或情景的认知、欣赏和评价。审美能力包含有先天的因素,但不是与生俱来的能力,可以通过后天的培养和训练逐渐提高,因此,在小学阶段,语文教师要充分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包括对发现美的能力、对美的感受力和欣赏力,进而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创造美。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是语文教师面临的一个难题,语文教学内容中的一些资料带有审美的意味,教师要充分利用并加以深化,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能力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美的体验――对美的理解――对美的升华――对美的创造,由低到高,逐渐提高。教师要立足于语文教材,把握教学资料中的美学因素,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审美规律,层次化的开展审美教育。
1、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是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素质教育理念日渐深入人心,尤其在小学阶段,学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小学生。审美能力作为小学生综合能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容忽视的能力之一。小学语文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小学生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有助于加强对美的鉴赏能力,进而对身边的事物和外界的环境有一个更全面的认知,会以一种审美的心态面对世间万物,进而提高思维能力和认知能力,成长为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小学生提高审美能力是对素质教育的升华。
2、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是提升语文教学的需要
语文同数学一样是小学阶段的最重要的学科之一,只有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进而对其他学科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学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也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语文教学内容主要是古诗词、文言文、现代诗歌、散文、叙事短文、小说片段等,这些都是我国文学作品中的经典,是先人为我们留下的传统文化,值得继承和弘扬。提高小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利于加强学生对于古诗词和文章等学习内容的感悟能力,例如文章中运用的词语有的华丽、有的朴素,有的直接、有的婉转,语言修辞手法使用很普遍,例如大量使用排比句式,运用比喻、拟人、对仗等修辞,进而凸显文学作品的语言美和形式美,这些都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做能感受到的。因此,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需要。
3、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是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
审美能力既然是能力的一种,在小学阶段更要受到重视。小学阶段是教育的启蒙阶段,在小学阶段加强美学教育可以为学生打下一定的美学基础。尤其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更是提升小学生品质的关键,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助于提高其对事物的认知能力和感悟能力,对于小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学语文教师要重视小学阶段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这是给学生夯实基础的阶段,不容忽视,小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其思维能力和美学鉴赏力都会显著提高。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措施
1、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环境对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压抑的环境使人痛苦,优美的环境使人心情愉悦。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营造优质的环境,创设合理的情境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对学生的艺术熏陶。语文教师要重视环境的因素,在语文课堂教学阶段营造合理的情境,要建设一个包含情感和艺术气息的语文课堂,为学生提供一个审美的情境,进而深入开展审美教育,升华学生对美的认识。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开展语文教学,可以使用多媒体软件播放有关文学作品的图片和音乐,例如在讲解《黄果树瀑布》时教师可以在网络上下载瀑布的图片,将图片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体会黄果树瀑布的壮观,体会到祖国山河的壮美,进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和民族自豪感。其次,语文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语音语调的运用,讲课要生动、形象,语言要具有感染力和爆发力。小学生本身性格特点较为活泼,注意力不够集中,语文教师的讲课方式能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首要因素。语文教师要从课文中挖掘出审美的元素,分析课文中蕴含的艺术性和审美性,进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
2、通过语言培养学生的美学欣赏力
语言是文学的基础元素,文学作品靠语言取得一定的效果,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运用语言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语文教师要针对语文课文中的语言进行分析和研究,指导学生对优美的语言进行品位和欣赏,精致的语言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通过联想和想象,学生对美会有一个新的认识。教师带领学生品位课文中的语言可以了解什么是美,学会鉴赏美,进而形成一种对美的独特感悟能力,即审美能力。例如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奶奶的向日葵花海》其中有一段是这样的描写“夏天的向日葵花海开的无比灿烂,漫天遍野的金黄色仿佛让人置身于金色的太阳上面,一朵朵向日葵向我张开了灿烂的笑脸……”在这篇课文中,作者运用的色彩语言十分丰富,拟人手法运用的十分纯熟,向日葵露出了笑脸,让我们体会到一种花朵颜色艳丽,描绘了一幅十分畅快迷人的景色。语文教师要利用对语言的分析,激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想象自己置身于向日葵花海中,感受那是什么样的一种美丽,进而体会了大自然的美,提高学生对美的鉴赏力和审美能力。
3、通过写作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创造美主要体现在学会运用语言表达美,最佳的方式就是让学生多进写作练习。语文教师要看到学生想要表达美和创造美的愿望,例如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写做任务《季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去表达自己对于季节的理解,一年四季,每个季节有每个季节的特点,不同的季节大自然的景观是不同的,很多生命现象也体现出不同的样子,学生要学会运用优美的语言去表达四季之美。在写作前教师要鼓励学生出去接近大自然,还可以在网络上查阅图片和有关资料,亲自体会季节的变化和身边景色的状态。在这个写作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可以提高对美的感悟力和欣赏能力,在学生的作文中我们可以看到春天绿色的小草、夏季火红的花朵、秋天金黄的稻谷、冬天皑皑的白雪。
4、鼓励学生通过想象提高美的意识
想象力是比知识更为重要的一种能力,人的思维决定了他的想象力,语文教师要注重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想象力,想象力是审美能力培养的前提。对于美感的认知都是通过想象开始的,小学语文的教育对象是小学生,他们的生活阅历较少,性格活泼,好奇心强,语文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语文教师要充分挖掘语文教育内容的特点,要根据事物的发展规律,让学生联系自己经历的实际展开想象,进而加强对事物的审美认识。小学生有着真善美的一面,他们对美的追求是最纯粹和简单的,教师要保留小学生的这份天真和美好,激发学生的想象,使他们对美的认识不断深化。
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是十分必要的,有助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合理的情境,通过语言教育和写作教学,增强学生对美的认知和对美的感悟,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充分挖掘教学内容的审美因素,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发现美、感悟没、创造美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林建峰.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探析[J].读与写(上,下旬),201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