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村发展成就

农村发展成就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村发展成就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村发展成就

农村发展成就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村金融 城镇化 向量自回归模型

我国正处于快速城镇化的历史时期,城镇化已经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并且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着巨大影响。2011年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51.27%,首度超过农村人口。而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在资金筹集、资源配置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的转变是实现城镇化的重要方面,这一过程不仅需要城市经济的发展,吸引大量的农村人口,更需要农村自身经济的发展,改变原有的生活模式,从而通过发展把原有的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关注到金融发展能够满足城镇化过程中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大量资金需求。Stopher(1993)认为城镇化进程中,金融发展能促进土地的使用。Kyung Hwan Kim(1997)指出城镇化需要良好的金融环境。国内学者重点研究了金融发展与城镇化的关系。理论研究一方面着眼于金融对城镇化建设中的基础设施提供资金支持。范川(2003)探讨了城镇化过程中存在资金需求远远大于资金供给的矛盾。陈爱莉(2004)城镇化对于巨额资金的需求,能够为商业银行发展创造巨大的空间和广阔的市场。倪凤 (2007)认为只有通过银行贷款获得资金才能满足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调整等方面产生的大量资金需求,这将为银行的发展提供无限机会。范立夫(2010)论述了金融在支持城镇化进城建设中的巨大作用,并且指出金融在支持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另一方面,部分学者指出了金融在支持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如匡国建(2007)通过对珠三角地区金融状况的研究,认为要解决存在的问题应建立健全金融服务体系。实证研究方面,国内学者主要验证了金融发展与城镇化的因果关系。郑长德(2005)的研究表明我国城镇化水平与金融发展水平存在高度的正相关关系,经济货币化程度的提高是影响城镇化水平的重要因素,同时,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促进了我国金融中介的发展。许丽英(2007)通过实证检验认为我国金融发展水平对城市化的作用在不同地区显现了不同的作用程度。刘芳(2008)实证结果证明我国的金融发展水平与城镇化水平在长期内呈正相关,并且指出随着城镇化的发展金融深化程度会逐渐加深。

以往学者的理论研究多集中于以下问题:金融为城镇化过程中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大量资金支持和目前金融体系存在的不足之处,实证分析基本验证了金融发展与城镇化建设的因果关系。但是忽略了城镇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农村城镇化,也较少关注到农村金融的发展对于农村城镇化的作用及程度,这是本文着重解决的问题。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城镇建设作用的实证分析

(一)指标的选取和数据来源

为了研究中国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城镇化建设的作用,拟采用两组指标。一组反映农村金融发展水平,一组反映农村城镇化水平。综合作用于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因素,反映农村金融发展水平的指标包括:

农村金融规模指标。结合我国农村金融的实际情况,居于垄断地位的机构依然是银行,金融活动主要是存款和贷款。一般都用金融资产规模相对于国民财富的扩展衡量金融发展水平,借鉴戈尔史密斯的金融相关率,通过农村金融机构的存贷款之和与农村GDP的比率作为农村金融发展规模的指标。该指标简记为RF。

农村金融结构指标。金融结构是反映金融发展水平的指标之一,也是作用于城镇化的重要因素,贷款是城镇化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农村金融结构很大程度上体现在贷款结构。乡镇企业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本文设计乡镇企业贷款余额与农村贷款余额之比,衡量农村金融结构。该指标简记为RL。

农村金融效率指标。反映金融效率的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投资转化率。投资转化率是指金融机构将储蓄转化为贷款的效率。本文采用农村存款余额与农村贷款余额之比表示,该指标简记为RD。

农村城镇化即是城镇化过程很重要的部分,本文选用城镇化率来衡量农村城镇化的程度。即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简记为UR。

农村存款余额为农户储蓄存款余额和农业存款余额之和,农村贷款余额为乡镇企业贷款余额与农业贷款余额之和,数据来源于《中国金融统计年鉴》1986-2011。由于各类统计数据中缺少对农村GDP的直接数据,因此,本文中农村GDP为我国GDP乘以农村GDP占我国GDP的比重,其中,我国名义GDP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1,1985-1992年农村GDP取值来自《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全国农村社会总产值”包括第一产业及农村二三产业产值, 1993-2008年农村GDP占GDP比重来自《中国农村经济绿皮书》。城镇化率指标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中国统计年鉴》2011。

本文选取的数据都是农村金融发展和城镇化的时间序列数据,但是由于时间序列对数据长度有严格的要求,并且综合数据的可获得性,取1985至2010年26年的数据。为避免数据的剧烈波动,消除可能存在的异方差,将各指标序列取对数。新序列分别记为LUR、LRF、LRL、LRD。

(二)序列平稳性检验

通过Eviews5.1软件,运用ADF 法检验各变量对数序列的平稳性。检验结果整理如表1所示。

在表1中,所选指标的对数序列LUR、LRL的ADF 统计值均小于置信度为95%的临界值,拒绝序列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说明序列在置信度95%的水平上是平稳的。对数序列LRF和LRD的ADF 统计值均大于置信度为99%、95%、90%的临界值,故而不能拒绝序列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说明序列都是非平稳的。对一阶差分后的序列DLRF和DLRD再进行单位根检验,可以看出ADF 统计值可以在99%的置信水平下拒绝原假设,即对数序列LRF、LRD为一阶单整。

(三)向量自回归模型的构建

由以上分析可知,LUR、DLRF、LRL、DLRD均为平稳时间序列,符合VAR模型建立对数据平稳性的要求。因此,运用序列LUR、DLRF、LRL、DLRD的数据建立VAR模型,DLRF、DLRD解释为农村金融发展规模、效率的增长率。经过初步判断VAR模型的滞后阶数,按照LR、FPE、AIC、HQ准则值均选择3为滞后阶数,并且在充分考虑方程及其变量的显著性水平的基础上反复试验,确定模型的滞后阶数为3,建立VAR(3)模型。

回归方程如下:

(1)

方程(1)各系数下方括号内为T统计量检验值,个别T值不显著,按照VAR模型的构建原则,参数是否显著并不是模型最关注的,只要VAR模型是稳定的即可。方程(1)总体的显著性水平和拟合程度也是能够解释问题的。接下来检验VAR(3)模型系统结构的平稳性。模型稳定的充分必要条件是模型所有根模的倒数小于1。根据稳定性检验结果,AR根图显示模型的全部根均落在单位圆以内,因此,可以说明VAR(3)模型是稳定的,根据其得出的脉冲响应函数的结果是稳健和可靠的。

(四)格兰杰因果关系确认

对序列LUR、DLRF、LRL、DLRD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验证变量间是否为Granger因果关系,置信水平为95%,最佳滞后期为5,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中的P值可以看出,农村金融规模、效率的增长率是农村城镇化的Granger原因,即存在单向因果关系,说明我国农村金融规模、效率的增长能引起农村城镇化率的变动。农村金融结构因素不是农村城镇化的Granger原因,但后者是前者的Granger原因,说明我国农村城镇化建设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农村金融结构的变化,但金融结构的变化不能显著引起城镇化率的反应。

(五)脉冲响应函数模拟

对于VAR模型,它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系统的动态特征,即每个内生变量的变动或者冲击对它自己以及所有其他内生变量产生的影响作用,这可以通过脉冲响应函数加以刻画。为了分析农村城镇化进程LUR对农村金融规模增长率DLRF、农村金融结构LRL和农村金融效率增长率DLRD一单位标准差冲击的反应,本文在上述已经建立的VAR(3) 模型的基础上,模拟脉冲响应函数。为了更充分的观察响应程度和趋势,本文将脉冲响应时间设定为100期,用Cholesky分解法来模拟VEC 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曲线,图1为基于VAR(3)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曲线。其中,横轴代表响应函数追踪期数,纵轴代表LUR对DLRF、LRL、DLRD一个标准差信息的响应。

如图1所示,城镇化率对来自农村金融发展规模、结构和效率因素的标准差信息在第一期都没有反应,在第2期开始有明显响应。首先,本文考察我国农村城镇化建设对农村金融发展规模增长的响应程度和趋势。由图1(1)显示,响应在第4期达到峰值,随后响应程度逐步缩小,并且一直呈现了微弱的负向响应。表明,我国农村金融发展规模的扩大对农村的城镇化建设并不具有预期的正向拉动效应。其次,考察我国农村城镇化建设对农村金融发展结构的响应程度和趋势。由图1(2)显示,响应在第10期达到峰值,随后响应曲线逐步收缩,呈现了微弱的正向响应,并且响应程度最小。表明,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结构对农村的城镇化建设并没有起到大幅度的拉动效应。再次,考察我国农村城镇化建设对农村金融发展效率提高的响应程度和趋势。由图1(3)显示,对金融发展效率提高的响应程度最大,呈现了显著的正向响应,在第10期达到峰值,随后逐步减弱。表明,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效率提高对农村城镇化建设起到了正向拉动效应。

(六)方差分解

方差分解是通过分析每一个结构冲击对内生变量变化(通常用方差来度量)的贡献度,进一步评价不同结构冲击的重要性。通过系统中各变量冲击所作的贡献,从而了解到各信息对模型内生变量的相对重要性。为了更好地描述来自农村金融发展规模、结构和效率的一个标准差结构冲击在城镇化的动态变化中的相对重要性,本文对城镇化率(LUR)进行方差分解,结果见表3。

由表3可知,城镇化率的波动在第一期只受到自身波动的影响,农村金融发展规模、结构和效率因素的波动在第二期才对城镇化率的波动产生效果,并且冲击程度较为微弱,只有2.86%、0.06%、5.16%。随后,在城镇化率的波动中,农村金融规模因素波动的冲击程度呈现先扩大后缩小的趋势,第4期贡献度达到10%,第10期又缩小至5.34%;农村金融结构因素波动的冲击程度呈现小幅平缓上升趋势,第10期升至2.37%,冲击程度较小;农村金融效率因素波动的贡献率逐步迅速增大,到第10期,贡献度达到41.23%。说明从效应大小分析,农村金融效率的波动冲击对城镇化率的波动影响较大,而规模和结构因素的扰动效用较小。

(七)基本结论

本文通过对农村城镇化率和农村金融发展规模、结构、效率指标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确认变量间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考察我国1985年到2010年农村城镇化建设对农村金融发展规模扩大、结构调整、效率提升的响应程度及三种因素对这种响应的贡献度。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规模的扩大对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影响较小,并且呈现了负向效应,说明目前农村金融发展规模的扩大无法有效推动农村城镇化建设,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目前我国农村金融规模的扩大依然多集中在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严格监管农村民间金融市场,缺乏完善的金融市场竞争机制。一方面,由于缺乏抵押品,正规金融机构开展农村信贷业务的风险增大,提高利率可以降低风险,但监管机构严格的信贷利率政策使正规金融机构丧失了开展农村信贷业务的积极性,迫使城镇化建设的大量资金需求转向高风险的民间金融市场,而目前我国农村民间金融市场一直处于非法化的状态。另一方面,由于长期以来国家政策的扶持,农村信用合作社、农业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一致居于农村金融市场的垄断地位,缺乏竞争机制导致了金融供给不足。我国农村金融规模扩大的模式不能满足农村城镇化建设需求,甚至起到了阻碍作用。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结构变化对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影响最小,呈现了微弱的正向效应,说明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结构对农村城镇化建设的作用微弱。农村金融结构的调整仍然不能充分发挥金融资源在不同产业的配置调节作用,促进农村地区产业结构优化的作用不显著。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效率的提升对农村城镇化建设发挥着主要作用。

相关对策建议

首先,建立健全农村地区信贷业务的抵押担保机制,放松对农村信贷利率的管制。农村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制度制约,严重缺乏抵押担保物。农民最大的财富住房和土地,均因无产权证明或属于集体所有而无法用于担保,应该完善土地金融制度,比如可以允许农民用合法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做抵押。金融监管机构采取相关手段,激发金融机构对农村信贷业务的兴趣。

其次,逐步放宽对农村民间金融的管制,通过有效的管理,将民间金融纳入到正规金融市场中,降低民间金融风险,引入多样化的金融组织,增强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通过相对自由的市场,把金融资源引导向有需求的农村部门。

再次,政府要积极进入农村金融市场,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同时注意运用政策性金融手段,保护农村金融的发展。根据市场需求,适时适当的调控,保证国家的大量开发投入流入真正有需求的领域。

参考文献:

1.Stopher, Peter R; Intercity Passenger Forecasting: the Use of Current Travel Forecasting Procedures [M];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Forum; 1993

2.Kyung-Hwan Kim; Improving Local Government Finance in a Changing Environment [M]; Habitat International,1997

3.范川.金融创新是解决城市化发展资金瓶颈的关键[J].商业研究,2003(21)

4.陈爱莉.论城市化建设与商业银行发展[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4(7)

5.倪凤 .浅析金融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作用[J].华北金融,2007(10)

6.范立夫.金融支持农村城镇化问题思考[J].城市发展研究,2010(7)

7.匡国建.发达地区要率先建立普惠型金融服务体系—珠三角城市化进程中金融发展不平衡问题的思考[J].南方金融,2007 (1)

8.郑长德.中国金融中介发展与城镇化关系的实证研究[J].广东社会科学,2007(3)

9.许丽英.中国金融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研究[D].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10.刘芳.我国城镇化与金融发展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11.易丹辉.数据分析与Eviews应用[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12.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 EViews 应用及实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农村发展成就范文第2篇

关键词:城乡统筹发展;农村金融;涉农金融机构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255(2011)03-0048-04

完善农村市场环境,强化农村要素市场建设,是推动我国农村发展、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的必然要求。特别是加快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完善,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和水平,有利于打破我国农村发展的资金瓶颈,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支撑。为此,银监会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文件,特别是关于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的规范性文件等,积极引导金融机构支持农村和农业发展。2009年,财政部也下发了《中央财政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明确提出将对符合规定条件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放补贴,补贴资金由中央财政承担,按上年平均贷款余额2%的标准执行,并将补贴资金作为农村金融机构的当年收入进行核算。在这些有利政策的推动下,各级各类金融机构在加大农村金融投入力度、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加强农村金融服务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数目逐年增加。据银监会有关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末我国设立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已达172家。但是,与我国城乡统筹发展的需求相比,农村金融的发展还远远不足,不能满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

一、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滞后的主要表现

(一)农村金融机构数量少

1998年开始,国有商业银行推行市场化改革,对发展战略进行了调整,大量收缩县域特别是农村地区无盈利或微利的基层分支机构和网点,在某些区域特别是欠发达地区乡镇的营业网点基本撤销,同时业务权限上收,农村地区的银行分支机构不再具有审贷权,对“三农”的支持作用日渐减弱。另外,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全国大约有2900多个乡镇(约占全国乡镇总数的8%)没有金融机构,700多个乡镇没有任何的金融服务。由于受到诸多限制,我国农村民间金融的发展滞后,也缺乏规范。农村金融机构数量严重不足,不能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农村金融服务品种少,水平不高

当前,我国农村的金融工具和产品比较单一,仍然以传统的存、贷、汇为主,担保、理财、咨询等方面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还非常少。电子化建设水平比较落后,银行汇票、本票等现代结算方式使用很少。以农村信贷为例,不少农村金融机构仍沿袭传统农业贷款模式,贷款品种主要还是短期农业生产性贷款等,贷款金额比较小,一般还都要求有相应的担保,难以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据有关数据显示,2010年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为47.9万亿元,其中全部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只有11.77万亿元,所占比重还不到全部贷款余额的25%,有超过75%的贷款投向了非农领域,城乡金融发展严重不均衡。由于没有任何激励措施,商业银行与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为农服务的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合作进展缓慢,金融创新缺乏动力。

(三)政策性金融发展不足

我国农业领域专门的政策性银行仅有农业发展银行一家,政策性业务单一,主要的职能局限在农副产品收购等领域,涉农的政策性金融发展严重不足。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农副产品的收购主体日益多元化,在这种格局下,政策性贷款业务不断萎缩,加上政策性贷款往往收益率不高,农业发展银行逐步涉足商业贷款领域,发展定位正在逐步发生变化,发展战略的不稳定性不利于充分发挥农业发展银行在农村金融发展中的作用,影响了政策性金融的发展和支农效果的提高。

(四)农村金融人才短缺问题较为突出

金融业务的开展对人才的要求通常比较高。我国农村地区的整体条件相对落后,很难吸引优秀的人才,相关的金融、计算机、法律等诸多方面的人才都非常少。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按照网点数量平均计算,每个网点专科以上学历的在编员工不足一人。很多从业人员没有经过专门、深入的培训,业务水平不高,人才的短缺使得农村金融业务的创新和拓展缺乏支撑。

二、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滞后的原因

(一)城乡经济发展严重失衡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城乡发展失衡问题越来越突出。城乡分割和城乡差距的扩大,已经成为我国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制约因素。一方面,城市逐步建立起现代化的工业化体系,服务业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广大的农村地区农业产业化进程缓慢,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城乡收入差距也进一步拉大。1997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6:1,到2010年已达到3.33:1,当前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不仅远高于发达国家,也高于巴西、阿根廷等发展中国家。在这种城乡二元的经济格局下,我国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银行业在市场化导向战略的推动下,把大量的金融资本投向了城市地区,造成了农村地区金融资本投入的不足和发展的滞后。

(二)农村金融业务往往面临着较大的风险

这首先源于农业发展自身的风险,农村经济受自然气候、市场环境、政策因素的影响比较大,生产经营一般周期长、季节性波动强、风险大,加上农民生产组织松散、信息不灵,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抗风险能力较差。与工业、服务业等产业相比,农业金融业务往往额度较小、运营成本较高、收益率较低,系统性风险较大。基于成本收益的比较,商业银行往往会把资金投入到工业、服务业等产业的发展,而不愿将资金用于扶持农业的发展。

(三)金融机构改革相对滞后

从农村金融的管理模式来看,绝大多数的金融机构还是以常规方式和要求来管理、考核农村金融业务,还存在信贷审批权过于集中的问题,很多金融机构还实施严格的新增贷款责任追究制度。这种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将信贷风险与信贷人员的利益进行挂钩,有效强化了信贷的约束机制,但同时也束缚了信贷业务的创新。在我国金融机构市场化改革的推动下,很多金融机构不但不能为农村地区的发展提供有效的金融支撑,反而将大量资金从农村地区抽走,加剧了农村金融市场的供求失衡。

(四)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不健全

农业生产本身的高风险性需要建立相应的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这已经为许多发达国家的实践所证实。我国农村社会信用意识还相对淡薄,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还很不健全,涉农的政策性保险和担保机构数量少、规模小,业务发展极不充分,运营不够规范。财政对涉农金融服务的激励机制和扶植政策还比较缺乏,国有商业银行对民间金融的信贷批发等业务合作缺乏保障,农村

资金外流现象较为严重,制约了农村金融的发展。

三、城乡统筹发展视角下农村金融发展的思路

(一)加快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进一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加大公共财政对“三农”的投入和支持力度,特别是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产品的供给方面加大投入。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积极培育特色明显、优势突出的支柱产业,以工业园区为重要载体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积极培育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努力探索建立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培育和发展为抓手,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和农产品的附加值,提高我国农业的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增强农村经济对金融资源的集聚能力,使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相互支撑,形成良性互动的发展关系。

(二)发挥现有主要涉农金融机构的主导作用

农业发展银行应加大对农村改革发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积极开展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政策性信贷业务,努力拓展政策性银行支农业务领域;农业银行应发挥网点覆盖面广的优势,加大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在改进“惠农卡”和农户小额贷款等传统支农金融产品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服务“三农”的新途径,提升服务能力,缓解“三农”贷款难的问题;农村信用社应继续推进产权制度和治理结构改革,积极向规范的银行类机构转变,以便更好地服务于“三农”发展;邮储银行应发挥分支机构多、网点深入乡镇的优势,加快业务转型和创新,实现由吸储向综合业务的转变。

(三)培育和创新农村新型金融机构

适度放宽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准入政策,降低准入门槛,鼓励和支持多元化的金融机构发展,满足农村多样化的金融需求。加快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组织的发展,引导社会资金投资设立各类新型金融组织,扩大信贷资金来源。鼓励银行业通过设立简易网点、提供定时定点或流动服务等多种方式,扩大网点覆盖面,尽快实现基础性金融服务空白乡镇的全覆盖。

(四)加快金融服务方式和产品创新

以提供更加符合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出发点,加大金融对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发挥政策性金融的主导作用,重点加大绿色农业、环保、农村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投入,加强对农业产业链、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工返乡创业等方面的金融服务,建立并完善农产品期货市场等农业金融基础平台;中国人民银行可以实行差别化的准备金管理制度,适当降低农村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试点实行更加灵活的利率政策;加强各涉农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鼓励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等资金充裕的金融机构开展贷款批发业务,将贷款批发给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小额贷款机构,形成各类涉农金融机构之间的良性互动,拓宽农村融资渠道。

(五)推进农村金融担保机构的建立与发展

加快涉农信贷担保公司等担保主体的发展,继续加快农户联保、互保等农村金融担保方式的推广,克服个体信用担保能力不足的制约,强化信用担保等新模式的示范推广,扩大农村信贷质(抵)押范围,探索林权、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股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库存产品和农村住房等为载体的抵押贷款,努力扩大可担保载体的范围,提高涉农经济主体的担保能力。

(六)建立并完善农村保险和再保险体系

进一步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加快地方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的建立和发展。大力发展涉农保险,着力发展农业生产保险,扩大农村保险业务涵盖的品种数量、区域覆盖范围和保障力度。加快健全农业再保险体系,建立以财政为主要支撑的巨灾风险分散机制,特别是加大对特色农业等保险的保费补贴,降低自然风险、市场风险等各类因素给农村经济发展带来的风险损失。

四、城乡统筹发展视角下加快农村金融发展的配套措施

(一)加快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的金融立法工作

借鉴国外相关经验,通过立法来规范农村金融发展中的市场主体培育、业务领域拓展、服务模式创新等方面的基本原则和要求,以推动农村金融的有序发展。进一步明确农村地区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义务,明确从农村地区吸收的储蓄应该有一定的比例用于向农村和农业发展发放贷款,确保全年“三农”信贷投放的增速高于全部贷款增速,增量要高于上年,以加大金融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力度。

(二)发挥财税对金融支农的推动作用

认真落实财政部《关于扩大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政策范围的通知》,把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政策范围扩大到基础金融服务薄弱地区,设立金融支农风险补偿基金,对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展的涉农金融业务以及涉农金融业务达到一定比例的商业性金融机构给予贴息、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在地方财力允许的条件下,鼓励各级财政向开展政策性支农业务的金融机构提供贴息,降低金融支农的经营成本和经营风险,建立健全财政补贴支持农村金融发展的制度体系,推动财税政策与农村金融政策的有效衔接,引导县域金融机构加大支农信贷投入,带动更多的社会资本流向农村地区,引导和改善金融资源配置,为农村发展提供更有力的金融支撑。

(三)搭建政银企支农合作平台

在我国农村金融机构数量不足、农村金融发展环境不完善的现实条件下,仅仅依靠市场经济的自发作用显然不能解决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滞后的问题,政府在加快农村金融发展的过程中要发挥积极的引导、推动作用。地方政府、人民银行要积极推动各类金融机构与涉农经济主体之间的合作,通过举办投资洽谈会等多种形式的政银企融资对接活动,促进金融机构与涉农经济主体之间的信息对接、业务合作,努力探索政银企合作支农的长效机制,加大农村金融机构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

农村发展成就范文第3篇

1.1水管单位管理人才匮乏

工程管理质量的好坏,与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有直接关系,而现有的水利管理队伍中,专业技术人员明显不足,管理队伍的整体水平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管理水平的提高。很多基层单位只有少数专业技术人员,有的单位甚至一名都没有,管理队伍文化程度较低,只能对一些水利工程进行简单的维护和处理,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而且人员不足。

1.2水管单位与维修养护公司尚未完全适应新的体制机制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水利的管理和养护也要适应新形式的变化,但长期以来所实行的管养方式,导致一些思维方式和做法处于僵化的状态,不能与时俱进,适应新的体制变化,管理上基本还是属于行政命令,而养护则由养护公司承担,这种上指下派的工作方式,已难以适应新的体制变化,导致管养双方矛盾不断发生,结果是工程管理上不去,养护也不到位,工程管理质量和维护水平都差强人意。

1.3工程日常维修养护的全面性和经常性不能保证

由于技术、资金、制度等方面的因素,使得一些水利工程的维修养护难以保证全面性和经常性,尽管多数工程也有养护管理,但往往是阶段较强,突击完成的情况较多,缺乏养护维修的定期性及周期性,很多工程因缺乏及时的养护而导致功能的缩减,很多设施设备提前老化、失修。

1.4维修养护设计方案编制方法不完善

维修养护方案应当是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综合多方面的因素进行科学的编制、设计而成,但在实际工作中,价格预算、人工预算等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人工的预算,往往采用定额的标准来进行,但由于市场的波动,导致预算明显偏低,不能满足实际的要求,在维护过程中出现一系列问题,以此为基础编制的方案,必然会与实际操作上有所冲突,由于认定的标准和实际的偏差而产生的矛盾,导致工程量的认定有很大的难度,影响实际的维修养护效果。

1.5维修养护技术资料缺乏规范

在实际的养护管理中,管护任务都是由水管单位下达的,一些任务书内容不明确,技术要求不明确,而且有很多都难以实施操作。另外在具体的管护过程中,由于缺乏规范的约束和指导,导致一些记录不详细、内容不全、质量控制不到位等情况屡屡发生,很多养护维修都没有影像资料,维护管理公司如何施工、使用什么材料、运用什么机械等都没有原始记录,不能真实反映维修养护的工作全过程,导致完工工程量、结算、验收等资料缺乏依据支撑。

2做好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工作的对策分析

2.1转变思想,落实制度

在水利工程管理中,人的主观意识决定管理和养护的水平,所以要采取各种形式,进行管理人员的思想教育,提高管护意识,认真落实各项规章制度,这样才能确保管理水平的提高,确保养护的水准。要加强各单位对法规、制度的学习,进行理论宣传和培训,提高思想意识,打破固有思维,能够运用新的思维和方法适应新体制,在管理工作中规范操作,妥善处理各种问题,达到现代管理的标准。

2.2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要适应管养分离的工作需要,根据管理和养护要求,科学设定岗位,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的力度。一方面是通过对内部人员进行业务能力、技术水平的培训,采取讲座、现场操作、听取报告等形式,充分利用现代高科技媒介,如电视、网络、手机等工具,全面提高现有管理养护人员的素质;另一方面要大力引进人才,从一些大专院校及其他单位引进一些具有技术专长的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到管理及养护队伍中,切实提高水利工程管护的水平,提高管护能力。

2.3制定详细的维修养护专项规划

针对于现有水利工程的方案,进行科学调整,在全面调查的基础上,制定详细的维修养护方案,提高养护的标准和要求,按照新方案高标准、高起点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科学养护,确保工程安全运行,为社会经济的平稳发展保驾护航。

2.4调整和完善日常维修养护方式

针对日常维修养护要保证全面性和经常性,以及工程巡堤查险的需求,建议将日常维修养护划分为日常养护和日常维修两部分。日常养护是指以人工和使用简单工具为主的项目,对工程小缺陷进行修补,通过固定的人员对水利工程进行日常巡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和上报。而日常维修则是对水利工程中的问题进行以材料为主的维修,基本上是每月实施一次,由水管单位进行月普查,以任务书形式下达任务给养护公司,由养护公司实行日常维修,任务完成,水管单位进行月考核。

2.5加大管理养护的资金投入力度

农村发展成就范文第4篇

我国的农村经济在改革开放之后有了快速发展,农村金融的发展也呈现出显著的成果,随着不断放宽的农村金融进入条件,农村金融市场多元化发展的特点越来越突出。相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我国的农村金融体系与其相适应,表现出多层次、覆盖面广和可持续性发展的特征。

中国的农村金融体系以改革开放为分水岭,分为两个主要阶段。在经历两次改革之后基本形成了我们所见的从村金融体系。第一阶段的改革在1949年以后改革开放之前,农村金融体系在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过程中实现了彻底的改造,形成了新的农村金融体系。第二阶段的改革在改革开放以后进行,改革从扶持和支持农业发展为出发点,管理权和经营权转变作为核心,充分体现出权利合理责任划分的本质。总体而言,农村金融改革分为恢复起步阶段、调整阶段和政府扶持三个阶段。

目前的农村金融发展表现出融资总量需求规模的不断扩大的新特点。单农户传统型农业、家庭承包型农业因为务工收入和国家有关惠农政策等原因策存在而在从业生产资金方面趋于饱和。目前农村资金的需求从总量上看还在不断扩大,这在一定程度上收到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的促进。由于农民缺乏可抵押性的资产和物品进行有效性的融资,在除去农民自发筹得的或者从信用社取得贷款的状态下,财政性投入以及农村积累在总量需求上不能喝融资总量相协调,缺口较大。其次融资主体的不同也会造成金融服务的对象表现不同的特性。告别传统的耕作模式,单纯农业方面投入的农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资金需求方面的问题,但是对于个体工商户或者家庭单位制的经营者而言,较大的资金需求总量远远超出了小额信用贷款的范畴。不仅如此,在此情况下,经营者很难采取有效的抵押担保的方式解决此问题。因为经营风险大和信息不对称情况的存在,乡镇企业和民营中小企业就面临资金短缺方面的突出问题。总体而言,就财政性融资的层面分析,财政支持农业发展的功效较弱;从财政性融资的发展历程层面以及财政性农业支持层面分析,财政在农业方面的投入能力较小,同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相比显得有很大距离,同时乡镇要供养的人口太多,这使得地方的财政性收入较低。

二、农村金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对于农村金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整体性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功能偏弱

城市和乡村的差距在农村的资金呈现逆向流动进入城市的情况下越来越大,这就决定了“三农”发展的需求不能得到农村金融服务系统的有利支持。农村融资渠道在以前旧时期较为固定,但是固定为四大商业银行、合作基金以及农村信用社几种方式,但目前新时期呈现出相对单一的融资渠道,农村信用社几乎成为了唯一的融资渠道。商业性质的金融功能机构所进行的撤并和重新组合构成了金融服务的盲区。农村资金的逆流是的资金外流不能满足农村在资金融通方面的需求。

(二)农村金融机构在政策性支持方面效果不显著

“三农”的发展需要将财政性资金投入和政策性金融机构两者相结合,共同发挥作用。金融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因为政策性金融功能的缺乏而使得效用发挥受到抑制。农业方面政策性质的金融机构只有中国农业银行这一家机构,中国农业银行在农业政策性支农方面的业务范围是收购棉粮油等相关的资金的管理和发放。但是中国农业银行在农业开发及产业化、农村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等没有很好的运行,同时农业生产条件、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增加农民收入方面的实施力度较小。

(三)政策性质的支农金融作用力度较弱

资金的来源是政策性金融机构获得融资的重要途径,当前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融资来源不充足,政府部分性或者全部出资占了资金来源的主要部分,政府是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在运营过程中的主要依靠力量。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作用在农业方面的支持力度较弱,同时作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村开展的经济类活动等的支持力度偏低,在其它入农户、涉及农业方面的民营企业的扶持能力也受到限制。

(四)小额类的信用贷款在农村运用受阻

小额类的农户型贷款对于尚处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急需增加财富收入的农民群众而言是需求性是很大的,虽然现状如此,但是农民从农村金融机构中获取此类型的贷款却很难。四个方面的原因形成这一局面。一是农民在信用方面的意识形态缺乏,逃避废弃债务等一系列违规的行为时有发生。二是从放贷的成本考虑,小额贷款需求大,业务量繁重,成本高。三是从清收程序考虑清收手段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脆弱性,起诉、扣款和变卖资产等清收货款的手段很难实行。四是农民自身的规避风险的意识较弱,抵抗风险的能力低下,无论是社会方面还是自然方面的风险对其的影响均比较大,小额农业贷款的风险也就随之增加。

概括性总结为改革调整后的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金融的主要力量,但是改革不彻底。

三、政策建议

(一)寻求商业银行的金融支持

农村经济发展中商业银行的主要力量是农业银行,所以农业银行成为专业服务农业的银行。农业银行服务扶持农业发展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展开。一是形成集团控股模式,给予县级金融机构在自主权和现代权限方面更大的能力。二是强制规定资金用于发行农业贷款的比例。三是根据不同地区发展的现状制定与之匹配的信贷管理方案和信贷政策。四是匹配城乡统筹的发展要求,提高农业贷款的总量和占比。

(二)建立农业保险体系,提高抗风险能力

农业保险体系的建立从四个方面展开。一是设立专业性农业保险公司,二是在地方财政许可的范围内尝试性的由财政支出建立政策性的农业保险公司,三是商业保险公司与地方政府签订协议呆板农业保险,四是引进有关经营农业保险的外资。创新性的建立农业保险体系,增强农民抵抗风险的能力。

农村发展成就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村小学英语教师 专业发展 现状调查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8C-

0135-02

当前教育界已经把教师专业发展看做提升教师队伍素质的基本途径之一。作为人民教师,教师专业发展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都应当得到重视。然而,在远离大陆的海南岛由于建省比较晚,基础教育的发展和改革相对于大陆的发达地区和城市来说还比较落后,城市和农村在基础教育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本研究从调查海南小学在职英语教师入手,试图了解目前海南城市和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现状,对他们的发展现状作一个对比,找出他们之间存在的差距,从而使学校、教师、教育行政机构能更多地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难,为推动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参考。

一、调查设计和结果分析

此次调查涵盖海南省海口市、三亚市、万宁市、琼海市、文昌市、儋州市、东方市、五指山市、定安县、乐东县、澄迈县、屯昌县、临高县、白沙黎族自治县、保亭黎苗族自治县、陵水黎族自治县、琼中黎苗族自治县、昌江黎族自治县等18县市,调研共发问卷130份,收回110份,去除无效问卷9份,实际进行统计的有效问卷为101份,涉及教师101人,其中农村教师59人,城市教师42人。为了便于调查,所有受调查者均采用匿名作答的形式来进行,以便得到更加真实的回答和保护他们的隐私,因此本次调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由于海南有的地方实施了小学并校,在一些县市的农村学校由于生源少、交通不便或者教学设施落后等原因被撤销或合并到了乡镇的学校,但是从生源来看乡镇上的小学大部分的学生都是镇上和周围农村的孩子,故统计时把乡镇的学校也纳入农村小学的范围。

通过调查和访谈部分教师后发现海南农村和城市的小学英语教师存在一定的差异。农村教师教学中遇到的主要困难的多项选择前三位是:缺乏指导(67.8%)、缺少课程资源(61%)、时间紧任务重(57.6%),而相对应的城市英语教师对同样问题的前三位选择是:时间紧任务重76.2%、缺乏指导59.5%、缺少课程资源52.4%。这说明在城市英语教师比农村英语教师教学任务要重,同时压力要大得多,农村的英语教师比城里的更加缺乏指导。

教师在做研究时,碰到的主要困难,农村英语教师选择的前4位是:缺乏科研素质和能力(62.7%)、缺乏资金和可参考的资料(54.2%)、缺乏理论指导(45.8%)、教学任务重(42.4%)、学校不够重视(33.9%);而相对应的城市英语教师对同一问题的前四位选择是:教学任务重(59.5%)、缺乏资金和可参考的资料(52.4%)、缺乏理论指导(38.1%)、缺乏科研素质和能力(31%)、学校不够重视(9.5%)。这又一次印证了城市里的教师比农村的教师教学任务重,农村的英语教师在科研方面比城里的教师更加需要提高他们自身的科研素质和理论方面的指导。

在考查教师发展所面临的最大困难时,农村和城市英语教师第一选择都是工作任务繁重,压力大,其次才是行政部门无相关政策支持和学校氛围不好,最后是自身基础薄弱。学校的校长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上的态度上,农村的学校校长基本支持,但不太重视的占62.7%;大力支持,提供机会和资金占33.9%;完全不支持占3.4%。而城市学校的校长则反过来,大力支持,提供机会和资金占66.7%;学校基本支持,但不太重视的占33.3%;完全不支持的为0。从这个数据可以看出,城里的学校对教师的发展支持要比农村里的学校多出近33个百分点。

教师获得培训的机会的选择中,农村和城市的英语教师的选择大致相同,前三位的排序是:一般、比较少、很多;对新课改中培训的效果,农村教师的选择排序是:基本满意(66.1%),不太满意(18.6%),很满意(13.6%),而城市的教师的选择排序是:基本满意(66.7%),很满意(16.7%),不太满意(14.3%)。从这个方面可以看出,农村和城里的教师对培训还是持肯定态度的,但是还存在改进的空间,因为农村和城市的教师当中还有18.6%和14.3%的教师觉得不太满意。

在考察教师是否有观察记录自身教学行为的习惯时,城市和农村英语教师的选择排序是同样的,大部分都选择“是”作为第一选择,“否”为第二选择,但是农村教师比起城市教师选择“是”的少6个百分点,说明农村教师比城市小学英语教师更不喜欢观察记录自己的教学行为。在考察教师写教学日记时,农村教师和城市教师的选择也存在一些差别,第一选择都是“偶尔”,但是第二选择农村教师经常写和从来不写教学日记的比率相同均为10.2%,然而城市教师经常写教学日记的(23.8%)比从来不写教学日记的多出16个百分点,城里经常写教学日记的英语教师要比农村经常写教学日记的英语教师多出13.6%,这说明城市的英语教师比农村的英语教师对个人的发展意识要比农村的强,愿望也更强,自觉性相对也更高。

在考察教师如果重新选择职业,他们今后是否还会当教师选择时,农村和城市的教师都很相近,半数以上的教师选择会继续当教师,农村和城市分别占59.3%和52.4%,选择“说不定”的分别占32.2%和33.3%,选择“不当教师”的分别占8.5%和14.3%。从些这些选择可以看出,如果再有其他职业的选择,那么将有47.6%的城市英语教师可能不会再当教师,农村学校也有41.8%的人可能不会再当英语教师了。也就是说47.6%的城市英语教师和41.8%的农村英语教师对自己的职业信念不够坚定,如果有其他的职业可供选择,他们可能就会选择离开教师岗位,这方面情况城市比农村更加突出。

从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教学知识、教学技能、科研能力几个方面来看,海南农村小学英语教师与城市小学的英语教师也存在一些差距,从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看,城市的英语教师比农村的英语教师在英语语音、语法、词汇、听力、写作等方面要高出25%~40%,教育学科知识方面,城市的英语教师也比农村的英语教师强一些,在现代教育理论、儿童心理学、英语教育研究方法等各项高出26%~50%;教育教学基本能力方面,城市的英语教师也比农村的英语教师强一些,在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教学设计能力、处理偶发事件的能力等方面高出20%~50%;教育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方面,城市小学英语教师也比农村教师强一些。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建议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农村的小学校长应多为在校英语教师提供支持。农村小学的校长,一般是学校里的权威,他们应该在教师的发展方面提高认识,以积极的方式支持和促进教师的发展。如果校长不支持,在这样的环境下,英语教师就会因为受到校长权威的影响而形成从众心理。从众心理一旦形成就会使教师缺乏主见,易受暗示,容易不加分析地接受别人意见。长此以往,英语教师发展的积极性和教学的创造性就会受到影响。农村学校因为在地理位置以及周边的基础设施等方面上没有城里的学校优越,所以他们更应该重视在校英语教师的发展,应该多给他们一些教学和科研方面的指导,年轻教师尤其如此。应该尽可能多地提供外出培训和进修的机会以促进他们的发展。

第二,农村教师应加强教学科研意识和自主发展意识。在课堂观察记录和教学日记反思方面,农村英语教师落后于城市的教师,说明他们当中的很多人还没有形成反思的习惯。然而反思是很重要的,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为此他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发展意识和教学科研意识还稍微落后于城市的英语教师。如果自主发展意识落后,那么他们的实际的发展必然落后。正如王少非所说的那样,教师的专业发展最终还是要取决于教师本身。所以当下统一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发展的思想,提高他们教师发展的自我意识非常有必要。

第三,教师应坚定职业理想。从教师选择“如果再有其他这样的选择是否愿意再当教师?”的调查来看,有40%多的英语教师的职业理想不够坚定,如果提供他们其他职业选择的机会,他们有可能放弃教师的职业而做其他的职业。职业理想不够坚定的教师在教学中很难高度地关爱学生,很难心甘情愿地、孜孜不倦地投入到教学和科研当中,城市里的英语教师更应该加强他们的职业理想,提升他们的专业情意。当然,国家也可以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和改善学校环境和相关设施从而增加教师职业的幸福感和认同感。学校和社会也可以从思想舆论上宣传教师职业的重要性、基础教育的艰巨性以提升教师的职业操守,以模范教师的典型事迹更好地增强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自豪感。

第四,农村教师在不脱离工作的情况下,可以对一些英语专业知识、教育学科知识、教育教学基本能力进行研修和实践,多抽时间对一些掌握得不好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更进一步的加强和提高。具体可以在自己的工作中做一些实验和规划,有计划地完善英语专业知识、教育学科知识、教育教学基本能力,缩短与城市教师的差距,从教师发展来说,这样的过程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具体体验和提高过程。

【参考文献】

[1]王少非.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基金项目】海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QJH12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