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经验分享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经验分享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经验分享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经验分享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经验分享范文第1篇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可以说,语文教学的传统课堂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各地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也收获了很多成果,一些新鲜的课题也应运而生,诸如“文化语文”“诗意语文”“生命语文”“人格语文”“本色语文”等,站在语文的角度、人文的角度、文学的角度,重新解读了语文教学本身,让语文更有文味儿,更有人味儿,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习的兴趣。然而我们也不难发现,所有这些变革,改变更多的是教师教的方式、教的艺术,而我们最最需要关注的课堂的主体――学生及学生学习的方式却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革。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设计这样一种课堂,在教师主导下还原课堂的原生态,让学生学会学习、乐于学习,让学生学会表达、敢于表达,让学生学会质疑、勇于质疑,让这些优秀的学习品质以及由品质形成的学习兴趣保持终身?”基于这样的课堂和设想实际,我们开始了教师主导下的语文生态课堂研究,我们力求建构一种新型的课堂模式,让学生的主体性真正得到体现。

二、基本概念的界定

教师主导:这里强调的不是教师的地位,而是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通过预习干预、课堂谈话、点拨引导等,引领学生向着“三维”目标的方向发展。

生态课堂:“生态”是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的生存和发展的状态”。“生态课堂”强调的就是一种自然、和谐环境下的真实发展,就是在“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原则下的学生自主、师生互动、生生互助的一个学习时空。

语文生态课堂: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下,构建民主、和谐、对话的学习氛围,教师通过引导学生间的经验分享、质疑探究、总结提升等学习过程,帮助学生学习语言、感悟文字、提升情感、濡染文化,达成“三维”目标。语文生态课堂不仅是一个学习的场所,更是一个学习过程。

三、教师主导下的语文生态课堂的基本特点

1.自主探究

以马斯洛、罗杰斯为主要代表人物的人本主义学习论认为:必须把学习者视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必须重视学习者的意愿、情感、需要和价值观;必须相信任何正常的学习者都能自己教育自己,发展自己的潜能,并最终达到“自我实现”。可见,人本主义学习观更加强调“人的价值”,相信每一个人的潜能,相信都能达到“自我实现”,强调学习是“独特品质的人在学习”。

教师主导下的语文生态课堂强调学生主体,相信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课前学生针对学习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完成《 悦读日记 》,把对课文的生字读写、词句理解、句子感悟、情感体验以及自学中产生的疑问记录在《 悦读日记 》中。

《 悦读日记 》实际是一份学生的“预习单”,是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干预和指导,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更有目标,更有方法,更有成效。“悦读”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过程,也是一种心境,心因“悦”而起,趣因“悦”而生,行因“悦”而动,学因“悦”而专。自主学习、快乐探究,是教师主导下生态课的一个基本特点。

2.合作分享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交流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其中,“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四大要素。基于这样的理念,我们的语文生态课堂教学,力求构建和谐、对话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学习收获,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共同商讨自学中的问题。在有组织的合作学习中,完善自学中的知识建构,解决学习中的疑问,形成新的建构,提出新的问题,在合作中分享学习的快乐。

3.互动生成

德国的“交往教学论”提出“交往就是教学的本质”。学习也是交往的一种。语文生态课堂力求在愉悦、和谐的氛围中,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间的交往,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组组互动,从而产生互助,达到互惠,使整个课堂教学形成共识、共享、共进的氛围。生态课堂是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合作者和促进者。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人,他们用自己的大脑去理解、记忆、思考、想象,用自己的阅读经验汇兑读者的、同学的、老师的阅读经验,在互动中实现与文本、与文本中的人物、与作者的心灵对话,在互动中生成新的体验、新的认识,在互动中师生快乐共享,共同成长。

四、教师主导下的语文生态课堂教学模式

在学生自主学习,完成《 悦读日记 》的基础上,进行课堂教学。在课堂里教师引导学生合作交流、互学互助、总结提炼、拓展延伸,达成教学目标。一般可以分为这样几个板块。

板块一:小组分享收获,同伴互助解疑。

“教学,这是交往的特殊变体。教学是有知识经验的人与获得这些知识经验的人之间的交往。”学生已经通过自主学习获得了对文本的一些知识经验,课堂就是一个交往的平台,教师努力创设交往的情境,引导学生彼此交流、彼此分享、互学互助,这无疑是切合学生学习需要的。可以这样来安排教学环节:

首先教师谈话揭题:同学们,你们已经自主学习了《 》,今天我们就来分享学习收获,彼此交流经验,解决存留的问题。(板书课题)

然后明确合作学习要求:(1)对照各自的《 悦读日记 》,在组内交流自己的学习收获;(2)彼此介绍学习方法,分享各自的学习经验;(3)在组内提出自己心中的疑问,小组内同帮互助尝试解疑,组长整理出组内无法解决的问题。

接着小组合作交流学习: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组长的带领下,有条不紊地开展交流。第一步,各自说说自己会读了哪些生字,理解了哪些词语,记住了哪些字形,知道了课文主要写什么,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谈谈自己初步的阅读感悟等。第二步,在组内交流读生字时有哪些字音特别要注意;说说自己记住难点字形的方法;说说自己理解词语的方法;介绍自己的阅读感悟是怎么来的――抓住了哪些关键词语,想象出文字背后的什么画面,揣摩出字里行间的哪些情感等。第三步,提出各自自学中产生的问题,组内互帮互助,共同解疑,组长负责将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进行汇总。

在这个板块中,教师扮演了学习指导者的角色,教师明确了要求,也明确了学习内容和方法步骤,小组学习是在规范的目标和程序引领下进行,小组合作显得井然有序,扎实有效。

板块二:教学重点检查,强化双基训练。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往学习,对文中的字、词、句已经进一步的认识了,但这些认识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还比较肤浅、模糊,需要教师加强对双基的训练,对文本的内涵锤炼,让教学重点凸显出来,让学生学习的落脚点更贴近语文本身。

教学中,教师针对教学重点内容,通过“考一考”“练一练”“秀一秀”等多种手段,对学生自学掌握的情况进行适当的检查、巩固,以便强化重点、提炼方法、落实“双基”训练。

比如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小黑板或多媒体课件,出示生字、词,检查读音、词义以及词语的运用等,并通过相机追问,让学生介绍自己的学习方法、经验;字形容易写错的字,可指名学生提示注意点,可指名学生上黑板范写并由师生点评,也可出示形近字辨析练习等;通过分段或分组读课文,一方面检查生字的读音,另一方面引导学生理清层次,概括主要内容。

再如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精心设计有效问题,引导学生交流自学感悟,并通过教师点拨、启发,引导学生对文本做由表及里的深入理解,进行由此及彼的联想、想象,感悟文字背后的画面和情感,从而帮助学生加强读悟,深化认识,激感。

可以这样说,在生态语文课堂的教学板块中,教师没有简单的告诉,没有个人的宣讲,没有繁琐的剖析,教师扮演活动的伙伴角色,“我来考考你”“谁来秀一秀”“请你当小老师”,教学重点就在生动的教学活动中不着痕迹地得到落实、锤炼。

板块三:教师介入难点,点拨引导释疑。

在我们的语文生态课堂中,学生的自主并不是自由学习,更不是放任自流,教师的“主导”发挥着积极的导向的作用,在引导学生自主交流,完成教学重点的锤炼后,对各组汇总上来的难点问题,教师应适时介入,启发引导帮助学生释疑,让“主导”更有意义和价值。

比如,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教师请各组长汇报组内还没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和学生一起归纳汇总问题,然后教师把问题交还给各组,组组互动尝试解疑。其间,教师在适当时机巧妙点拨、启发,引导释疑,或者将问题作为新的自学任务,鼓励课后自主探究,到下一节课再交流。

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质疑,教师宏观调控,提炼有价值和共性的问题,同伴互助尝试解疑,教师通过引导前后比照,反复朗读感悟,资料补充等方法帮助解疑等。

要说明的是,在这个板块中,教师的介入并不是简单地告知答案,而是让小组之间互相帮助,解答疑难,更重要的是在交流互动中激活学生的思维,在巧妙启发中开启学生的智慧,在耐心点拨中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在情境创设中催生学生的情感。教师扮演着合作者、促进者的角色,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伙伴和朋友。

板块四:师生总结提升,拓展延伸运用。

学生通过上述三个板块的学习,已经读通、读懂文本,甚至已读深、读透课文,但所有的知识点、能力、方法就像一颗颗零散的珍珠,还需要师生共同来总结,完成“珍珠项链”的编串,完成由“珍珠”到“项链”的一个创造性的提升。超脱文本的具体问题,将原来零散的知识点、方法等进行重新建构和组合,理清知识结构,总结方法步骤,掌握规律技巧,从思维结构的高度给以学生智慧的提升。当然,就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运用而言,学习还不能仅仅止步于总结提升,还可以针对本节课的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方法等,对文本的内涵和外延加以挖掘,设计巧妙的拓展练习,将文本与生活链接,将知识向能力转换,将课堂的空间拓展为开放的空间。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学习的内容和收获,鼓励学生分享学习课文的体会和感悟。教师可以精心设计一些词语积累、运用,片段模仿写作、同类课文链接赏读、寻访作者、主题综合实践活动等创新性学习活动,在总结提升的基础上拓展延伸,让课堂永远是一个开始,让课堂成为学生起飞的地方。

附:《 悦读日记 》内容

【老师的话】

亲爱的同学们,明天我们将一起学习课文《_______________》,请你先看书自学,要求:

(1)读准生字,读通句子;

(2)标好自然段,想想主要内容;

(3)边读边思考,在书上写写自己的感悟。

如果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可以记下来。相信通过你自己的努力一定会有很多收获!

【我的收获】

今天我自学了语文书第__页到第__页。

我用的方法是:

自己看书

和爸妈一块儿学

和同学交流

借助网络

其他

我知道了主要内容:______________。

我会写这些生字:______________。

我能理解这些词语:______________。

我关注了课文中的这些句子:______________ 。

我对课文有所感悟:______________。

其他收获:______________。

【我的疑问】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经验分享范文第2篇

一、静心品读。还原文本画面――真切体验

入选苏教版教材的文章,大多文字隽永,内涵丰富。有的描绘了各地的名胜古迹与自然风光,如《埃及的金字塔》《烟台的海》《秦兵马俑》等,读着这些优美的文字,孩子们的心田被人类文化的神韵滋润着,他们登堂入室,领略着大自然的恢弘气势和神奇美丽,充分享受徜徉在人类文化遗产中的无穷乐趣;有的表现了人间挚爱与真情,如《爱如茉莉》《月光启蒙》《第一次抱母亲》等,孩子们读着这些文字,学习着语文,生命在成长的同时,心灵也在成熟……打开文本,无疑是打开了知识的宝库,静心品读,真切体验,是挖掘其中宝藏的最直接的法宝。针对文本特点,或放声朗读,或轻声吟诵,或无声默读……许多情感,需要教师引领学生步入文本中间,行走在字里行间,沉潜到情感世界里,触摸文字,在“读”中释放心灵,体悟情感,从而产生或喜或悲、或敬或憎的情感体验。

二、精心设疑,激活阅读思维――深入体验

虽是同一个文本,但不同的学生对其内涵会有不同的理解,也会生发出迥异的感受,正所谓“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不同的学生会随时产生或解决许多不同的疑问,这样精心设疑,激活阅读思维,边读边思,读思结合,带着问题读书,学生才会深入体验,真正读有所感,读有所得,读有所悟,真正尝到读的甜头。

曾听过一位优秀青年教师执教《槐乡的孩子》一文,学生读完课文后问“月落柳梢”是什么意思?教师意识到这是一个设疑激思的绝佳契机,于是先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品读课文,理解月落柳梢是指晚上,然后请学生找出文中这类表示时间的其他词句,如“没等云雀开口歌唱黎明,就已经爬到小山上了。当缕缕炊烟从村中升起的时候,孩子们满载而归”,要求学生仔细读读课文中这些表示时间的语句,想想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学生细细品读文字,慢慢体验画面后,答道:作者用图画式的语言写出了乡村的诗情画意,生活气息浓郁。这种诗意与孩子们以苦为乐的劳动互为衬托,给人以无限的美感和遐想。此处,教者适当设疑、启思,引领学生沉潜到语言文字的深处,对这些韵味无穷的句子进行了到位的品读、思考。这样的深入体验,有利于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同时也使学生在咬文嚼字、思考辨析的过程中体会到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既习得了语文本领,又锤炼了思维品质,使教学达到了“文意兼得”的效果。

三、用心搭台,创设交流机会――分享体验

阅读过程中,随着体验的深入,孩子会产生向他人倾诉、与他人交流分享的需要。这时,教者应适时地为每一个孩子创造机会,让他们充满自信地自由表达,自我表现。可是如果只是大范围地全班分享,也许有些孩子永远也不会走进你的视野,永远也不可能走上讲台,课堂上的展示机会可能每次都会被那些聪明的、勇敢的孩子抢走了。如何给需要交流分享而又缺乏机会与勇气的孩子一个机会,就要靠教师创设一个自由表达、互相分享的平台。课堂上同桌讨论就是教师为孩子搭建的一种非常不错的平台。特级教师孙双金执教的《林冲棒打洪教头》堪称经典课例。我校一位青年教师模仿孙老师教学,在课堂上让孩子们进行了分享体验。教者说:“读了这篇文章之后,你觉得林冲是怎样一个林冲?你的理由是什么?你能从课文哪些句子当中找出这些理由?同座之间先讨论讨论。别急,还有一个要求,待会我让你起来讲的时候,不仅要讲出你认为林冲是一个怎样的林冲,还要讲出你的同桌――他认为林冲是怎样一个林冲。就是要把同桌的话、同桌的语言原原本本说给大家听,就是要学会倾听同桌的发言……”如此的教学,教者先让学生同桌之间小范围分享读书后的感受,接着在全班交流,不仅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还引导学生细心地倾听同学的观点,并要把自己的观点与同学的观点一起表达出来。这样的讨论和发言,不仅给每个同学搭建了交流与分享的平台,提供了表达与展示的机会,而且也培养了学生善于倾听以及悦纳他人的好习惯,这是一种体验性阅读的有效策略。

四、潜心会文,写出真实情感――升华体验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人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这就是说,作家的创作,总是由内而外,有感而发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使他们的内心情感和文本和谐地融为一体,在此基础上,再设计恰当的练笔,几个词、一句话,也可以是三言两语,一个片段均可。除了课堂小练笔,有时还要求孩子们在书上动笔写一写阅读之后的感受,一个词语,一个句子,有时候,甚至是把同学的精彩发言记录下来。多动笔,不仅是一种学习态度,更是一种学习习惯。通过这种体验性练笔,让学生学会用“写”来表达自己的思维,表达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想象,表达自己的情感。

苏教版第12册《理想的风筝》一文,通过腿有残疾的刘老师放风筝的事表现了他热爱生活、执著追求的精神。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他仰望白云,看那青黑的小燕在风中翱翔盘旋,仿佛他的心也一齐跃上了蓝天。那时候,我常常站在他旁边,看着他的脸,那漾在他脸上甜蜜的笑,使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个同我一样的少年。”我校一位青年教师在教学这一段时先引领学生抓住前文刘老师故意撒脱手放飞风筝的情景,想象刘老师一蹦一跳追风筝的样子,体会他勇于挑战自我的精神。然后,抓住文本内涵,出示了一个写话练习:“刘老师仰望蓝天白云,他在想:____。”引导孩子们体验、揣摩刘老师的内心世界,进一步感受刘老师热爱生活、敢于追求、积极向上的人格魅力。从孩子们后来交流的虽然幼稚但流露真情的话语中可以感受到,刘老师这一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正逐渐在学生心里丰满起来。这样的体验性练笔正是我们语文课所需要的,它带给学生的丰富体验将伴随其成长并在每个孩子生命中产生深远的影响,这也是我们营造体验性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经验分享范文第3篇

我们将问卷调查结果向全体教师进行了反馈。经过研讨,我们提出了“微笑、有趣、互动”的快乐课堂标准。各学科、各年级组进行深入教研,制定具体改进措施,每一位教师则在自己的课堂上进行实践。

一、微笑,放松学习心情

学校要求每位教师提前一分钟候课,在上课铃响时,教师要面带微笑;课堂上,要用微笑给学生以信心与勇气。针对一些不苟言笑的老师,学校领导和同事会时常提醒他们保持愉快的心情,保持亲切的笑容。校门口的“微笑镜”提醒教师带着微笑走进校园,办公室的“微笑镜”提醒教师“微笑在我们心间”。良好的教研文化,和谐的办公环境,融洽的同事关系,都让老师们笑口常开。微笑真的会“传染”,教师“会笑”了,学生“会笑”了,我们的课堂也“会笑”了。

二、有趣,增加课堂引力

课堂导入激发兴趣。有了好的开始,有了快乐的开始,就有了营造快乐课堂的良好前提。备课时,学校要求教师深入钻研教材,特别注意上课时的导入,要在符合教学要求、适应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尽量让导入新颖有趣,吸引学生,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进行学习。如我们经常使用的创设情境导入,将教学内容和教学素材置于情境之中,将学生带入课堂学习中又恰到好处地出示了教学内容。利用小故事导入,让枯燥的学习内容变得丰富有趣。采用游戏式导入,以此激发兴趣、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如数学教师在教学“用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一课时,设计摸球游戏,让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学会了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教学活动保持兴趣。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会使学生产生饱满的学习热情,对学习保持较高的兴趣。英语教师将比赛引入课堂,在激烈的竞争中学生能以极高的热情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合作式也是各科教师最多使用的形式,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讨论式最受中高年级段学生欢迎,也能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强调“以读代讲”,以合作读、表演读、配乐读、比赛读、分角色读等不同的读法激发兴趣;高年级的语文教学强调“读议结合”,采取边读边议、读后再议、议后再读的多种方法诱发兴趣。

三、互动,学生成为主体

自主唤起学习动力。学校对全体教师提出“121”的课堂教学要求,即教师讲解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交流、互动20分钟,练习10分钟,要求当堂任务当堂解决。学校还在部分年级、班级进行了语文、数学学科的教学实验,尝试以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先学后教、讲练结合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究,充分展示自我。学生们一个个跃跃欲试,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促使他们去发现、去研究、去探索,而且学生在主动地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中,知识会掌握得更加牢固,各项能力也会得到更加充分的锻炼,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过程促使智慧生成。虽然思索的过程意味着学生要面临问题和困惑、挫折和失败,可能花了很多的时间还是一无所获,但这却是一个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需要。它是一种不可量化的“长效”,一种难以言说的丰厚回报与快乐。如语文教师在教学《小动物过冬》时,以“燕子、青蛙和蜜蜂是怎样过冬的”这个问题为主线,让学生去读,去想,去讨论,通过读与思考,自主获得情感体验。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经验分享范文第4篇

生活化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也有助于学生积累情感,从而激发其求知的欲望。语文教师要不断探索生活化教学的有效途径,切实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实效。

关键词:

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有效途径

语文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四大能力,要想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就必须把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实施生活化教学,让学生通过生活中丰富多彩的内容来充实自己的知识库藏,提升自己的观察能力,增加自己的情感体验,从而逐渐提升其语文素养。

1生活化教学及其意义

所谓生活化教学,就是将某一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生活背景之中,让学生通过参与生活体验,从而激发出学生的激情和学习兴趣,并养成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的好习惯,以获得源源不断的鲜活的知识积累,并使学生得到精神的熏陶,陶冶情操,不断提升其文化素养和人格修养。生活本就是知识的源泉,让教学回归生活是尊重教学规律的体现。生活化教学能够把书本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放松的心态下进行学习,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尤其能够培养小学生热爱生活、关爱自我的良好品质,它对小学生完美人格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此外,生活化教学还能够不断满足小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2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有效途径

2.1通过观察,增加生活体验:小学生大都活泼好动,他们对生活的关注比较简单,或者对生活大都是无意识的,这不利于学生对语文教学内容的理解。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多关注生活,多观察生活,不断增加自己的生活体验。例如,到了春暖花开的季节,可以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去观察万物复苏、百花盛开的情景,观察人们徜徉在万花丛中那幸福喜悦的笑容,观察农民忙碌播种的繁忙景象。有了这诸多的生活体验,学生在对课文内容进行理解时就会轻松很多,也深刻很多。例如,在学习《珍珠鸟》这篇课文时,若学生没有生活经验的话,对课文中珍珠鸟的理解会有一定的困难,如果学生有了生活的体验,生活中见到过珍珠鸟这一动物的话就能轻松学习课文,能够对文中“尖细又娇嫩的鸣叫”“涂了腊似的小红嘴”等描写有更深刻的理解,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2.2通过聆听,丰富生活情感:教师在进行生活化教学中,可以通过“听”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感受生活,丰富情感。“听”的方式有很多。首先,教师在课堂上要为学生提供“听”的机会。教师在进行新课导入时,可以用讲生活中故事的形式让学生认真去听。例如,在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时,教师就可以给学生讲述的一些趣事,以及能够展示外交智慧的故事和认真工作的情况,让学生对有个整体的印象和基本的情感态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也能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课文中所讲述的年轻时的立志故事。其次,学生之间可以互相倾听。让学生在课余时间互相讲一些生活中的趣事,以此增加学生之间的感情,更能够使学生分享别人的生活乐趣。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后去听家长及家中长辈讲一些生活中的见闻,尤其是他们之前的艰苦奋斗史,这样能够使学生更深刻地体谅父母。

2.3通过阅读,积累生活经验: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能力,也是学生获取生活经验的重要途径。尤其是作为一名小学生,对生活的理解还不深刻,由于在校时间长,学习任务较重,他们很少把心思放在思考生活上。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给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阅读内容。学生一定要重视阅读教材,因为教材精选的那些文章本身就来源于生活,是生活经验和生活情感很好的结合,值得学生反复学习。小学生阅读的内容要“杂”,天文地理文学科学等书籍都可以拿来读一读,只有“博览群书”才能扩大自己的视野,充实自己的头脑,也才能更好地理解语文学习的内容。

2.4通过书写,再现生活历程:写作是语文的重要能力之一,也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教师既要让学生认真写作,以达到学习目标要求,同时也要通过写作再现生活,以此增加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不断提高学习的效率。让学生进行书写,首先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日记的习惯。小学是让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阶段,写日记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写作能力,尤其每天写日记,可以把生活中经历的事情进行回忆,把对生活的思考写下来。其次要加强课堂写作训练。日记是让学生把每天的生活进行回忆,而课堂的写作势必会引起学生的重视,学生就会把对生活印象深刻、思考较多的内容重新整理出来进行再加工,这样就能促使学生平时更加关注生活,理解生活。最后,写作后要让学生对所写的内容进行分享。分享写作内容就是分享生活,就是分享每个人认识生活的角度,在关注生活时可以给其他学生一定的启发。

2.5学校、家庭、社会生活是语文学习的主要阵地:生活化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回归现实,让其更加关注现实生活,从而通过生活来增长见识,丰富知识,提高自己的语文学习能力。对于小学生而言,必须从学校、家庭、社会三层次来关注生活。关注学校生活要求小学生多与同学及老师交流,多参与集体生活,让自己真正成为学校的一份子。在家中,除了作业学习之外,更要融入到父母的温暖怀抱中,不断感受他们的关爱。社会是每个人必须面对的生活,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更是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无尽源泉。

3结语

总之,语文与生活密切相关,生活是语文的不竭源泉,语文是生活的浓缩。小学语文必须进行生活化教学,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有了生活这“活”的源泉,学生的语文学习从内容到形式才能更加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孙欣.找寻生活中的语文元素———浅谈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模式研究[J].赤子(上中旬),2014(21).

[2]刘芳.实现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几点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5(01).

[3]王盈盈.如何做好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10).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经验分享范文第5篇

一、组建工作室

(1)组建工作室的目的:每个幼儿园都存在教育教学的优势或薄弱领域,也存在着教师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我园开设了语言、音乐、数学、科学四个领域教学工作室,以促进教师之间分享资源、共享智慧、协同研究,达到互助发展的目的。

(2)教学长的选择与职责:由本园领域教学特长教师担任工作室教学长。工作室教学长职责:制定领域研究计划,组织学习活动,指导工作室成员把握领域教学目标策略,解决实际教学困难;结合每月“亮课”、汇报活动等开展交流研讨。

(3)组员的招募与职责:采用自主申报的形式,教师可根据自身优势或薄弱领域参与某工作室研究。五年内青年教师必须申报,作为新教师入门培训。工作室成员职责:制定领域研究计划,认真参加工作室各项学习、交流、观摩、展示活动,努力把握领域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期末进行教学汇报和经验总结。

二、形成学习团队

1.网上“读书生活”栏目的设立

我园为营建工作室学习氛围,在校园网“读书生活”栏目中设立了“我思我行”栏目,分别有三个子栏目:数学、音乐、语言,作为三个工作室的交流平台,并进行有效管理,每月安排“导读员”,以实现工作室成员信息交流、经验共享、教学思辨的目的。

(1)信息交流:我们鼓励教师信息交流,推荐好书、好的学前教育网站,便于大家利用闲暇时间主动学习,并请他们将学到的教育教学的理论、案例等及时推荐到“读书生活”栏目,开放的学习丰富了教师的信息。

(2)经验分享:我们要求教师在“读书生活”栏目中分享自身的点滴实践经验和感悟,经验在分享中不断放大,体现出教师实践的价值。

(3)教学思辨:网上“读书生活”栏目营建了自由开放的思辨空间,工作室成员可以就教学中的困惑展开讨论。如音乐工作室的老师在歌唱教学活动后,在教学长的带领下就如何开展歌唱教学活动展开讨论并形成有价值的见解。

网上“读书生活”栏目的设立促使教师有效利用零星时间;拓宽了互助时空,为教师间的交流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2.教育博客空间的利用

学习加反思,才是“行动教育”。在加强学习的同时,我们注重提高教师反思能力。每位工作室成员在个人博客空间中记录教学反思、随笔、教学叙事、教学案例分析等。教学长带领大家互动点评,有效促进了教师的反思和互动。月末由“博客管理员”将优秀博文推荐到网站“优秀博文”栏目,让全体教师分享。

三、落实研修过程

(1)课例为载体。工作室成员每月一“亮课”,一学期一展示。各工作室成员围绕自身研究领域进行“亮课”和展示。为促进教师循序渐进地成长,教学长们根据老师的需要和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一阶段、一主题地落实小领域研究,如音乐工作室将歌唱活动、欣赏活动、打击乐活动分开来研究,让教师自选研究子领域。而语言工作室则根据老师们的需要先进行诗歌教学实践,之后又开展绘本阅读教学实践。在对教学活动的思考、设计、优化的过程中老师们真正体会到:经历实践过程才能习得实践知识。

(2)实践反思。每次“亮课”、汇报课以后的研讨大家都要全程参与。上课的老师要对课堂实践进行剖析和反思,及时总结经验规律的同时找问题、求答案,通过集体智慧的碰撞和自身的再学习来获得发展。

(3)专业引领。每学期通过“名师引路”等活动来加强理论对实践的指导,邀请著名特级教师朱静怡就“儿童诗”教学作讲座和教学示范;邀请徐苗朗老师作生活数学的讲座;邀请南师大唐淑、张慧和等教授来园指导等。工作室成员开展“我请专家来听课”活动,专家的零距离把脉使大家的领域教学水平有了质的提升。

(4)同伴互助。专家引领的机会毕竟难得,在校本研修过程中,同伴互助的作用非常大。工作室教学长是我园的“专家”,她们在某个教学领域有特长,在指导教师方面有经验,能定期给工作室成员提供理论信息,充分了解每个成员的长处与不足,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四、检验工作室成效

(1)对自身的促进。工作室中的实践和反思行动助推了教师对某个教学领域的思考,落点小,有成效。通过对一个领域的深入学习、有效探究,教师提高了自身的教学能力,并将此领域的研究经验迁移到其他领域的教学之中,达成自身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2)对同伴的激励。工作室是一个团队,成员之间相互影响,大家在积极的团队氛围中相互学习、鼓励、帮助,共同提高。

(3)对他人的示范。工作室定期面向全园公开展示汇报,将实践经验与全园教师分享,达到更广泛的“教师教教师”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