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低碳出行的建议

低碳出行的建议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低碳出行的建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低碳出行的建议

低碳出行的建议范文第1篇

论文关键词 未成年人 异地犯罪 缓刑制度 监管

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第2条规定,未成年人是指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刑事责任年龄的起点是十四周岁,所以对于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涉嫌犯罪并被法院判决生效后,称为未成年犯 。就全国而言,“十五”期间,全国法院判决的青少年罪犯增长12.6%,其中未成年人犯罪增长情况更加突出,5年间上涨了68%。就各大城市而言,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城市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谋生,未成年罪犯也带有明显的外来特征。笔者分析了2007—2011年深圳市某区基层法院审理的少年案件,有两个显著特点:(1)该地区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呈逐年增长趋势。2007—2011年案件年均增长率为18.98%。(2)该地区未成年人犯罪以外来人口为主。深圳市某区法院近五年受理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外来未成年人犯罪约占所有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98%以上。

一、中外未成年人缓刑制度比较

(一)我国关于适用缓刑的立法规定

我国刑法关于适用缓刑的规定,并未区分成年犯与未成年犯。

对我国有约束力的国际性规定,《北京规则》5.1规定:“少年司法制度应强调少年的幸福,并应确保对少年做出的任何反应均与罪犯和违法行为的情况相称。”19.1规定:“把少年投入监禁机关始终应是万不得已的处置办法,其期限应是尽可能最短的必要时间。”

(二)其他国家或地区有关未成年犯适用缓刑等非监禁刑的概括

缓刑等非监禁刑的适用已经被世界各国广泛适用,根据美国联邦司法部2001年底的统计,处以监禁刑和缓刑、假释的罪犯共有662万人,其中监狱有133万人,看守所有63万人,监禁刑的比例约占30%,而缓刑人数为393万,假释人数为73万,缓刑比例为60%,假释比例约10%。 美国以外的国家适用缓刑等非监禁刑的比例也非常高,如加拿大为79.76%、澳大利亚为77.48%、新西兰为76.15%、法国为72.63%、韩国为45.9%、俄罗斯为44.48%。

二、未成年人异地犯罪判处缓刑后的监管困境

(一)我国缓刑制度的现状

据统计,2001年全国各级法院判处刑法的罪犯总数为751146人,其中被判处管制的为9481人,占1.26%;缓刑使用率为14.71%。

我国少年缓刑制度存在如下不足:

1.现行缓刑法律规定对未成年犯适用缓刑以及缓刑考察等内容并没有区别对待,因此对未成年犯缺乏适用的针对性。

2.缓刑考察理念有待转变。法国著名学者马克·安赛尔所谈到“国际刑法联盟得主要倡导者冯.李斯特曾致力于将新思想应用到法律实践中去。……为青未成年犯罪建立一种不怎么带惩罚性的特殊制度”。相比国外未成年犯缓刑等非监禁刑的规定,我国缓刑监管重“管束”轻“保护”的倾向。

3.缓刑考察主体落实情况较差。1997年的《刑法》第七十六条规定缓刑考察主体是以公安机关为主体,由有关单位和基层组织加以配合。法律规定的考察主体的具体人员落实不到位,致使考察工作缺乏计划性、专业性、系统性。

4.缓刑考察内容单一。缓刑犯缓刑期间缓刑考察人的确认,考察具体方式和内容,考察人和缓刑犯的权利、义务均没有相应的规定。致使未成年缓刑犯考察者的考察工作缺乏指引和规范,也没有得到相应的救助和保护。

(二)未成年人异地犯罪判处缓刑面临的困境

由于我国正处于特殊的经济发展期间,大量外来人口涌进城市,其中外来未成年人由于职业技能的缺乏和容易受到不良诱惑等特点,往往更加容易走上犯罪道路,而缓刑考察主体的缺失、缓刑监管内容的不足、由此产生了未成年人异地犯罪判处缓刑面临的更加突出的困境。

深圳市某区法院2008年共判处125名未成年人缓刑,其中户籍人口1人,非户籍人口124人,对其中93名缓刑未成年犯进行了回访调查,其中联系方式中断而无法联系的有27人、占29%,通过各种渠道可以联系到的为66人、占71%,根据66份回访调查结果,返回户籍所在地接受监管的缓刑未成年犯有37人、占56%,居住在深圳某区的缓刑未成年犯有14人、占21%,没有回户籍老家也没有留在深圳宝安而前往其他地区务工就学的有15人、占23%。现行考察机制不能满足新形势下对缓刑犯考察工作的需要,户籍当地公安机关对于流出人口无法开展监管考察工作。

三、未成年人异地犯罪判处缓刑后的矫正和监督措施

如何破解未成年人异地犯罪被判处缓刑后矫正和监督的困境,各地面临的情况有着很大的差异,本文通过总结深圳市某区法院对判处缓刑的外来未成年犯采取的一系列帮教、矫正措施以及实施效果的评估,试图探索破解未成年人异地犯罪判处缓刑后的矫正与监督困境的机制。深圳市某区法院采取的措施及效果

第一,义工帮教。义工在“一对一”的帮教机制中,关心少年缓刑犯的日常生活,逐步培养少年缓刑犯健康的生活态度,重新溶入社会,目前该院通过义工“一对一”帮教机制帮教的40余名少年缓刑犯,均得以回归学校或得以就业,没有一名少年缓刑犯重新犯罪。

第二,心理辅导。深圳市某区法院与区团委义工联、教育局合作,创立了心理辅导帮教机制。通过分析案情和考察被告人家庭状况、社会经历、犯罪原因及心理波动情况,发现需要心理辅导的,由法院及时联系区团委义工联或教育局指派经验丰富的心理辅导老师,在帮教环节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指导其用正确、健康的心态面对审判,认识错误,改过自新,重返社会。

第三,职业能力培训。深圳市某区法院与区职业能力开发局联合,对4名判处缓刑的未成年人进行了免费职业能力培训,使其在较短时间内掌握职业技能,重新就业;

第四,企业改造基地。根据适用缓刑的相关规定,适用缓刑必须具备监护条件,而不少外来未成年人来自偏远地区,法院往往由于缺乏监护条件,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约束而不适用缓刑,深圳市某区法院对于上述情况,与相关企业联合,通过签订协议的方式设立外来未成年人改造基地,帮助未成年犯重返社会。

第五,创新对外来未成年犯的缓刑社工帮教新模式。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如果教育家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首先就必须从一切方面了解人” 深圳市某区法院设立了外来少年缓刑犯帮教社工工作站,“工作站”按照公益普惠的原则每天定时开放,为缓刑期未成年犯及其家长提供素质拓展、家庭融合、成长辅导、家长援助、跟踪帮教、职业培训等服务,利用社工专业性、专职性、系统性的优势对外来少年缓刑犯开展各项帮扶工作。

四、破解未成年人异地犯罪判处缓刑后的监管困境

由于沿海发达城市普遍存在外来未成年人犯罪的问题,在现行体制下,如何建立一套破解外来未成年人犯罪被判处缓刑后矫正和监管困境的机制,对目前我国少年司法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一)完善少年缓刑犯缓刑考察主体

针对外来未成年犯的情况,按照三类情况予以完善缓刑考察主体。

第一类是外来未成年犯被判处缓刑后留在本地生活的,往往之前在本地居住较长时间或者有家人在当地工作的,该类人员的矫正和监督关系到当地的社会秩序,应将该类人员纳入本地社区矫正的范畴。

第二类,外来未成年犯被判处缓刑后回到原籍生活的。对于该类人员的缓刑考察人,宣判法院应当同少年缓刑犯原籍的公安机关或者社区矫正机构建立联席机制。

第三类,外来未成年犯被判处缓刑后跟着父母亲属或自行前往其他地方务工、学习等原因没有回原籍,也没有留在本地,对于该类人员的缓刑考察人,宣判法院应当与少年缓刑犯的父母签订监护协议,并将未成年缓刑犯居住的公安机关或者社区矫正机构共同开展缓刑考验工作。

对于第二类、第三类外来少年缓刑的考验工作,时常会遇见与当地公安机关或矫正机构联络不通畅的问题,因此,对于这两类外来缓刑未成年犯,可以利用义工、社工、特邀陪审员开展“一对一”的跟踪帮教工作,关于这个角色,有些学者称为“考验考察人” 。

(二)完善外来少年缓刑犯考验内容和矫正方式

科学的考验内容,需要能够满足社会、受害人、未成年犯三者之间的平衡,一方面能对少年缓刑犯产生一定的警示约束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安慰受害人和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另一方面能够促进他们重返社会的意愿,并且予以一定的帮扶,如要求少年缓刑犯对受害人赔礼道歉,少年缓刑犯遵守相应的指示性义务和禁止行规定,如社会服务令制度 ,但同时又可以享受经济援助、就业指引等帮扶项目。根据少年缓刑犯自身特点和所处的社会环境,通过了解、倾听、沟通、传授、熏陶、激励。劳动和社会实践、约束、大众传媒、药物治疗、自我矫正等方式开展矫正工作。

低碳出行的建议范文第2篇

糖友的生活方式中,运动是必不可少的,对于出行,我们也建议,不是很远的地方最好是步行或者骑自行车。这两种出行方式不需要消耗化石能源,也正是低碳生活最为提倡的出行方式。

步行。对于步行的好处糖友应该并不陌生。走路不管是作为糖友的运动形式还是出行方式都受到很多糖友的推崇。李阿姨就是个典型,退休在家的她经常早上步行逛早市,早市离家有三站地的路程,如果买的东西不多,她还会选择走着回来。然后送孙子上学,因为学校也不远,她会带着孙子一起走着去,把运动和环保的理念也灌输到孩子的心中。她一直都积极的外出参加各种糖尿病活动,也会组织邀请邻居朋友一同参加,离家不远的活动,就提前出发走着去,一群人说说笑笑,走路也不会累,但是却能健康又低碳。没有活动的时候,为了锻炼也会在小区或公园走上一段时间。原来都是一个人走,现在许多邻居在她的影响下加入了走路的队伍中来。

骑自行车。大家对它都不陌生,特别是年纪稍大的糖友,或许以前都经历过一段以拥有一辆自行车为梦想的时期。不过骑车在追求效率的现如今已经不是出行的首选了,它被人们贴上了时尚、前卫的标签,当然还有健康和低碳。

骑自行车和跑步、游泳一样,是一种最能改善人们心肺功能的耐力性锻炼。它能锻炼下肢肌力和增强全身耐力。骑自行车运动对内脏器官的耐力锻炼效果与游泳和跑步相同。此项运动不仅使下肢髋、膝、踝3对关节和相应的几十对肌肉受益,而且还可使颈、背、臂、腹、腰、腹股沟、臀部等处的肌肉和关节、韧带也得到相应的锻炼。它能预防大脑老化,提高神经系统的敏捷性。现代运动医学研究结果表明,骑自行车是两替蹬踏可使左、右侧大脑功能同时得以开发,防止其早衰及偏废。骑自行车还能减肥,骑车是周期性的有氧运动,能使锻炼者消耗较多的热量,可收到显著的减肥效果。

低碳出行的建议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低碳生活;调研;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4-0097-04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日趋严峻,如何实施节能减排,推行低碳经济、践行低碳生活是摆在世界各国政府面前的当务之急[1]。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中国政府庄严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15%左右[2]。低碳生活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深刻变革,是当前全球化背景下各国积极关注的重要议题,是促进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建设有序进行的重要力量,是坚持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保障[3]。践行低碳生活要求整个社会逐渐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生产方式,开发节能减排的科技,同时要引导人们了解和减少日常生活中的浪费、污染行为。大学生是社会生活中一个高素质的群体,是践行低碳理念、传播低碳文化的重要力量,是未来建设低碳社会的主力军与领导者。他们是否具备低碳意识、践行低碳生活,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未来低碳社会的发展。

本文对广州某高校大学生低碳理念与低碳行为进行了调查,目的是为了了解大学生这一高素质群体对低碳理念的认知度与践行度,并分析大学生参与低碳生活的意愿及其日常生活的低碳行椤1疚闹荚诮一步推动“低碳生活”理念在大学校园中的传播,倡导大学生践行低碳生活方式,影响低碳社会的进程,推动全社会低碳生活的发展。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合理设计大学生低碳生活的调研问卷,进行问卷派发与收集;对问卷进行整理,用Office Excel进行数据分析。后期在该大学随机抽取50名本科生进行访谈调查,对所得出的数据进行深入的分析,最后得出结论以及提出建议。

(二)问卷的设计

调查问卷主要包括低碳概念的了解、参与低碳生活的态度和践行低碳生活的情况三大部分,通过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等方面来了解他们低碳生活的情况。

(三)调查样本构成

此次调研采用了对广州某高校本科生进行随机问卷的调查。此次问卷调查共发放900份问卷,回收803份问卷,回收率为89.2%。经过检查筛选,剩下753份有效问卷,有效率为83.67%。

二、调研数据分析

(一)大学生低碳意识情况分析

1.低碳内涵的了解度分析。大学生的低碳意识影响其低碳的践行情况。倡导当代大学生践行低碳生活,首先要知道他们对低碳的了解程度。本次调研首先调查大学生对“低碳”这个名词的了解,具体如表1所示。从表1可以看出,大部分大学生知道“低碳”的含义和大概内容,了解程度仅仅限于表面,没有进行过深入地了解。说明了大部分大学生并没有接受过专业的“低碳”教育,低碳生活意识较为薄弱。通过采访部分同学,笔者了解到当代大学生之所以不去深入学习“低碳”,是因为他们平时学习工作繁忙,只能通过身边的宣传初步了解,而没有时间去深入学习。

2.低碳对经济生活影响态度分析。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解决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4]。在收回的753份问卷中,71.85%的同学认为低碳能促进经济的发展。通过采访,笔者了解到他们认为低碳就是节能减排,需要合理地调整产业结构。同时有16.07%的同学认为低碳会制约经济的发展,走低碳的道路需要高成本,12.08%的同学认为低碳对经济的发展影响不大,这两部分大学生可能没有对低碳经济模式进行深入了解。可见,大部分大学生对低碳经济的发展前景有一定的认识,但是不够全面和深入。对于如何实现低碳生活的问题,66.8%的同学认为在于个人低碳生活习惯,26.83%的同学认为在于低碳科学技术的提高,只有6.37%的同学认为在于法律的约束。可见,大学生非常认可个人生活习惯和科学技术是实现低碳生活的关键。

关于日常生活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具体结果见表2。

从表2可知,45.42%的同学考虑过日常生活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也尽量做到低碳生活,这部分同学低碳意识较高,有利于今后在大学生群体中开展关于低碳生活的更为深刻和广泛的教育。47.14%的同学考虑过日常生活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但认为很难做到低碳生活。可以推测,当条件成熟使得参与低碳相对便利时,他们很可能参与其中。6.11%的同学没考虑过,但想了解低碳,因此低碳宣传对这部分同学是非常有必要的。仅有1.33%的同学表示不考虑,不想了解。低碳经济是一种生活方式,不是随口说说的口号。大学生应长期学习低碳知识,践行低碳生活,使之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和一种生活方式。

3.了解低碳途径分析。为获取大学生了解低碳的途径,笔者设置了“你是从哪些方面了解低碳环保”的题目,具体见表3。

以上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主要从网络、报纸、电视等媒体宣传中了解低碳环保的知识;从家人朋友口中了解的较少,商家广告涉及的低碳环保知识也不多。环保志愿者和相关低碳宣传活动对提高大学生的低碳环保意识也是十分明显的。这反映了当代大学生了解低碳生活相关知识的途径具有多元化特征。由于大学生接触网络、报纸、电视等媒体的时间较多,媒体宣传“低碳环保”的效果最为有效。本次调查显示,关于如何看待宣传低碳对践行低碳生活的影响,29.22%的同学认为宣传低碳生活对保护环境有很大的作用,52.06%认为会有一定的作用;17.93%认为会有作用,但是效果不明显,只有0.8%认为不会有作用。因此,为提高大学生的低碳意识,在高校大力宣传低碳是非常有必要的。

4.参与低碳意愿分析。在此次问卷中,笔者进行了大学生低碳意愿调查。从表4得知,绝大部分同学认为要倡导并开始低碳生活,并认为要从自己做起。由此看出,大部分大学生愿意践行低碳生活。

调查发现,有80.08%的同学愿意坚持低碳生活,仅有3.72%的同学不愿意坚持低碳生活和有16.2%表示无所谓。可见,大部分大学生对于参与低碳生活有着积极地态度和正确的认识,参与低碳生活意愿较高。因此,在校园倡导低碳生活是有较好基础。

(二)大学生参与低碳行为情况

直接体现大学生践行低碳生活情况主要从衣、食、住、行、用等各个方面进行了解。以下具体从衣、食、住、行方面进行探讨。

1.大学生参与“衣”的低碳行动情况,具体如表5所示。

表5显示,73.31%的同学做到合理购买衣服,73.31%的同学对衣物进行二次使用,31.34%的同学了解低碳面料,20.19%的同学做到手洗衣服。说明大学生不会根据喜恶随性地购买衣服,而是根据需求来买衣服。同时大部分同学的旧衣物会被再次使用,或者通过捐赠渠道来进行处理。通过采访,笔者了解到学校有相关部门定期对旧衣物进行回收,所以同学们养成了捐赠旧衣物的低碳习惯。只有少数同学了解低碳面料,反映了现代大学生对低碳材料的认知缺乏。手洗衣服的同学较少,大学生基本上是使用洗衣机来洗衣服,可能与大学生的校园生活较为繁忙有关。

2.大学生参与“食”的低碳行动情况。

据数据显示,62.82%的同学做到多吃蔬菜少吃肉,原因是为了身体健康,并未考虑到饮食结构对减少排碳量的作用。18.86%的同学经常订外卖,原因是学生学习繁忙,订外卖节约时间。做到光盘和打包带走的同学说明他们在饮食方面注意到了低碳环保,但仅占30.51%和41.44%。近一半的学生做不到少用一次性餐具,原因与个人的低碳意识不高以及学校低碳宣传不够有关。从调查结果来看,大学生的低碳饮食意识有待加强,部分同学习惯自己的生活模式。

3.大学生参与“住”的低碳行为情况。低碳的另外一个体现是在居住方面,具体见表7。

选取10种与住有关的低碳行为作为判断标准。在回收的问卷中,96.68%的同学做到二次使用塑料袋和89.64%的学生有随手关灯的习惯。一半左右的同学做到常开窗通风,减少使用空调、使用双面纸张打印或复印。30%左右的同学做到不用电器时拔插头,避免待机、夏天空调温度控制在26℃以上、自备环保袋逛街、选用节能环保产品和节约用水,合理利用“灰色水”,仅有17.8%的同学做到垃圾分类。

大学生的低碳生活习惯与方便、舒适、是否经济实惠等因素密切相关。随手关灯对同学们的正常生活影响较小,塑料袋二次使用经济实惠,因而接近90%的同学都能做到。校园内打印纸张的价格十分便宜亲民,再加上老师或者活动对学生上交纸张材料的要求,因此多数学生习惯单面打印。不用电器时拔插头、避免待机,自备环保袋逛街和节约用水,合理利用“灰色水”的低碳习惯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会带来不方便和浪费时间,因而只有30%左右的同学能够做到。同时,因节能环保产品价格稍微偏高,只有33.07%的同学选用,可见大学生对节能产品的购买度不高。仅有17.80%的同学进行垃圾分类,原因可能是同学们没有充分了解垃圾分类的知识,同时学校没有配备完善的垃圾分类箱。

4.大学生参与“行”的低碳行为情况。表8列出了大学生出行的方式。问卷设置该选项为多项选择。由表8可知,大部分同学出行选择走路和坐公交、校巴,56.04%同学出行选择自行车,只有小部分选择开小和开电动摩托。据调查,大部分大学生选择的出行方式主要依据是否方便快捷和自己的经济条件,而并没有考虑低碳出行。

总之,让每一个学生都自觉践行低碳生活是大学教育中面临的一项新课题,也是全社会成员共同的责任和义务[5]。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得出以下结论。

1.大学生的低碳生活意识不够,能对低碳进行深入了解的学生较少,因此各高校应该加强大学生低碳生活的教育与宣传。

2.大学生缺乏低碳生活实践,高校需要广泛、长期开展低碳生活实践的活动。

(二)建议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大学生对低碳生活相关知识的认识程度和低碳生活的践行情况,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社会低碳的进程。为使更多大学生提高低碳生活的意识和形成践行低碳生活的习惯,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加大“低碳生活”的教育宣传。马晓旭认为,大学生的环境责任意识越强、环境影响与低碳关注度越高、规章制度越健全、公益宣传越到位,他们的低碳消费意愿就越强烈。大学生主要从网络、报纸、电视等媒体宣传中了解低碳,媒体应成为宣传低碳的主导。可以把低碳引入到综艺节目中,让观众在享受娱乐的时候对低碳进一步了解。环保志愿者和相关部门组织的展览宣传活动对加深大学生的低碳意识的效果也是十分明显的。各大高校可以对相关组织进行培训和举办宣传低碳生活的志愿服务活动,推广低碳成果。同时,低碳教育会对低碳生活行为产生正向影响,接受低碳教育、树立低碳意识、加上良好的低碳技能会指导学生践行低碳生活。学校可以通过开设必修或选修课的方式,扩大和加强学生对低碳生活的认识,减少专业年级间低碳的认知和实践差异。也可以组织大学生观看有关低碳主题的电影和纪录片,加强学生的低碳教育和低碳知识技能的宣传和普及,激发他们践行低碳生活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2.举办低碳生活的实践活动。学校应充分调动大学生低碳生活的积极性,实现建设低碳校园的目标,推动社会低碳生活的发展。高校可以开展低碳生活的活动与竞赛,例如节能宿舍大赛、物资回收活动、节能产品发明大赛等。

3.倡导低碳生活的方式。高校要采取有力可行的措施促进大学生养成低碳生活习惯,最终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顺利实现。可以在校园内增加低碳生活的提示语,例如在水龙头旁边提示节约用水,在电源旁边提示随手关灯,在打印机旁边提示双面打印等。大学生应树立低碳生活的观念,倡导以节约简朴为荣、以铺张浪费为耻的生活理念,在社会“低碳或零碳排放”的活动中起模范先锋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细节,践行低碳从小事做起、改变不良生活陋习,过一种低成本、低代价的生活方式。

4.建设低碳校园。大学生在校园内学习、生活,为了让大学生积极进行低碳生活,校园的公共设备应当是节能减排的设备,例如为学生提供太阳能热水器、分类垃圾桶、节能环保的出行工具等。为了将低碳建设行动落到实处,高校应首先建立管理机制,量化相关碳排放标准,为改进高校建筑和相关设施节能减排提供数据支持。此外,学校应该设立相关的低碳校园管理机构,把大学生践行低碳生活落实到实处,从而有效地把这种绿色生活方式推广开来。

参考文献:

[1]陈小连,胡孝平.大学生低碳旅游感知价值、参照群体及参与意愿之关系研究[J].生态经济,2012,(3):87-91.

[2]张林,王珍义.大学生低碳理念与低碳行为的研究――基于武汉高校的调查问卷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2,(18):268-270.

[3]宋兴怡,苏天照,姜峰等.当代大学生低碳生活认知、态度与行为调查研究――以太原市四所高校为例[J].中国电力教育,2012,(1):118-120.

[4]董青.大学生低碳经济意识状况调研――以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中国电力教育,2010,(35):127-129.

低碳出行的建议范文第4篇

关键词:低碳;市民;新技术;政策

近年来,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最近400年来,地球上物种灭绝速度在加快。现在每年都有1到2万物种灭绝,物种灭绝速度是形成速度的100万倍,环境问题敲响警钟。随着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召开,环境问题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全球变暖等气候问题致使全球人类不得不考量目前的生态环境,针对这一现状,大会提出了“低碳”这一概念,它反映了人类因气候变化而对未来产生的担忧、人类“未雨绸缪”的谨慎原则和追求完美的心理与理想。如果说保护环境,保护动物,节约能源这些环保理念已成行为准则,低碳生活则更是我们急需建立的绿色生活方式。低碳生活,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是一种态度,而不是能力,我们应该积极提倡并去实践低碳生活,注意节电、节油、节气,从点滴做起。

针对这一热点,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调查,以郑州市民为调查对象,探究人们对“低碳”这一生活方式的看法,总结其特点,查找原因,提出建议,为更好地实现“低碳生活”提供参考。

一. 调查基本情况

调查时间:周六、周日

调查地点:郑州市二七区丹尼斯

调查对象:二七区丹尼斯内部分商家与消费者

调查方式:随机抽样

关于“低碳生活”,通过对媒体报道、学术期刊以及现实状况的关注和分析,我们发现:生活细节、出行方式、塑料袋有偿使用制度、低碳生活主体以及新型的环保交通工具“公交自行车”等问题日益成为焦点。因此,我们根据“低碳生活”中较为突出的生活细节等五个方面,编制了“低碳生活”调查问卷。

本次调查采取随机抽样的调查方法,于客流量较多的周六、周日以消费群覆盖郑州市各阶层的二七区丹尼斯商场为例抽取样本。共发放问卷550份,收回541份,其中有效问卷530份,有效回收率为96.36%。

本报告采取图文结合的方式进行分析,对分析中显示有显著性的数据进行阐述。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我们本着客观、全面的原则设计本次问卷,问题从易到难,从微观到宏观,包括了生活细节、出行方式、塑料袋有偿使用制度实施效果、新型环保交通工具――公交自行车前景、市民对“低碳社会”的看法等涉及“低碳生活”的方方面面。

(一)生活细节

从表1可以看出,人们在生活细节上,既有值得提倡的地方也有不足之处。在被调查对象中有97.17%的人能够做到随手关灯、关开关、拔插头,43.4%的人不乱丢弃废电池;在购买电器时有30.19%的人非常看重节能指标,60.38%的人比较看重节能指标,即高达90.57%的调查对象在购买电器时重视节能指标,反映了公民节能和环保意识的加强;但是仅有12.26%调查对象利用太阳能。同时,在生活用水的重复使用上,能坚持重复用水的仅占被调查对象总数的7.92%,而从不重复使用生活用水的却占到13.77%,由此可见,在太阳能和生活用水的循环利用上还存在明显的不足。河南省作为全国第一人口大省,郑州市作为其省会城市,从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素质、技术水平等各方面来看,在太阳能利用方面都有潜力做到更好。在此我们作出大胆假设,如果以人口为单位提高太阳能的利用率,那么所节省的能源将十分可观。

其中,关于垃圾分类投放的问题,35.85%的调查对象表示能做到将垃圾分类处理,33.96%的被调查者愿意分类但不知如何分类,21.70%的人知道如何分类但没有分类垃圾箱,仅7.55%的人表示从来不会将垃圾分类处理。从数据上我们可以看出,大部分群众有意愿将垃圾进行分类投放,但受中小城市公共设施不完善、知识普及推广不足等因素的制约,垃圾分类投放在实际生活中受到限制。

另外,关于一次性筷子的使用问题,由表1可知,在政府大力提倡不使用一次性筷子的情况下,依然有50%以上的调查对象选择使用一次性筷子。人们热衷使用一次性筷子大多是为了方便或认为使用方便筷比较卫生,一些餐饮业经营者为迎合顾客需要而免费提供一次性筷子。相关数据表明,中国市场每年消化一次性筷子450亿双,消耗木材166万立方米,这样触目惊心的数字应该引起人们的深思。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不应该只停留在呼吁阶段。

(二)出行方式

图 1(多选题)

在出行方式的选择上,我们依次对公共交通工具、私家车、出租车、电动车、自行车和其他出行方式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图1所示。

近两年,电动车备受人们青睐,迅速发展为民众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如图1所示,除了公共交通工具外,电动车的使用率达到了50%。对于电动车这一交通工具,从近期来看,它不仅价格适中,且节能环保;但从长远来看,电动车虽不排放尾气,但它的废弃电瓶一样会造成环境污染。目前市面电动自行车使用的大多是铅酸蓄电池,这种电池腐蚀后溢出的含铅重金属和酸性物质对土壤和人体健康危害很大。电动车电瓶的使用寿命长的在一年左右,如果是劣质产品三五个月就得更换。而目前还没有一套处置废旧电瓶的管理办法,电动车经销商大多不会投资处理废弃电瓶,基本上都是把回收的废电瓶随便混同生活垃圾丢弃,已经出现瓶患成灾问题,废弃电瓶已成为污染城市城区环境的新的污染源。因此,我们认为电瓶车的潜在隐患问题应引起重视,相关部门应尽早探索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

(三)塑料袋有偿使用制度实施效果调查

据调查结果显示,塑料袋有偿使用制度实行后,塑料袋使用量明显减少的调查对象占调查总人数的49.06%,这一数据表明,塑料袋有偿使用制度的实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塑料袋的使用量有明显变化,使用情况有明显改善;但是,仍有一部分的调查对象塑料袋使用量没有变化。

(四)新型环保交通工具――公交自行车

公交自行车即以租代买、随用随取、异地归还的新型自行车消费模式。据调查结果显示,有39.62%的调查对象选择大力支持;有55.66%的调查对象选择看情况定,处于观望状态,这一数据充分说明了公交自行车这一新型公共交通工具有潜在市场并且具有可行性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公交自行车不仅节能环保,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交通压力。目前,这一新兴交通工具已在杭州、武汉、南京等城市先行试用。

(五)市民看“低碳社会”

由图2可知,关于“低碳生活”谁是主体的问题,有49%的调查对象认为个人应该是创造低碳生活的主体,26%的调查对象认为是政府,25%的被调查者则认为是企业。这些数据说明,人们能够意识到:“低碳社会”的创造需要从个人做起,个人是主体,同时需要政府和企业的大力支持,只有三者齐心协力,才能真正实现“低碳社会”。

三.总结

根据以上数据和分析,我们可以大体总结出郑州市民“低碳生活”的基本状况。从生活细节、塑料袋使用状况等方面来看,一方面人们在随手关灯、不乱废电池、看重电器节能指标这些项目上做的比较好,另一方面在其他的低碳行为细节上所做的还远远不够;就出行方式而言,虽然公共交通工具的利用率较高,但电动车这种交通工具的迅速兴起,可能会给环境带来新的污染。同时,从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大部分市民的低碳意识较为强烈,也能够认识到低碳社会的建设是个人、政府和企业共同的责任,在态度上是正确的,但在实施过程中还是遇到了一些问题,现实的生活与低碳生活也还存在较大差距,仍需我们继续努力。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四、建议

(一)低碳生活从我做起

就个人而言,要树立起积极参与的意识,认识到个人才是低碳生活的主体,从日常生活做起,从细节中入手,如用积水来冲洗马桶;关掉不用的电脑程序,减少硬盘工作量;尽量少使用一次性牙刷、一次性塑料袋、一次性水杯;定期清洗空调;电视机少待机或不待机;用中火烧水等。除此之外,还要积极配合政府、企业和一些社会组织开展的有关“低碳生活”的活动,为早日实现低碳生活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让低碳成为一种习惯!

(二)企业提供支持

在低碳生活的建设中,企业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了更好的实现“低碳生活”,企业要配合政府积极地投入到低碳经济的建设中来,投资低碳产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绿色经济发展。同时企业应看到低碳产业做为一种新兴产业,有着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高技术含量、高效率、高收益的特点,它有着良好的发展潜力和巨大的市场。作为企业要想在未来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就应该抢先占领这个市场。

虽然“低碳”这一概念自哥本哈根大会提出至今不过半年,但“低碳”新技术已初露苗头。例如: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价格相对低廉的太阳能热水系统应成为目前我国清洁能源应用的先行者。太阳能光热技术在城市中的规模化应用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可,全国大部分城市都已经出台了太阳能光热应用的实施意见,配套技术和标准也比较规范。以光热技术为主,光伏和其他节能技术为辅与建筑全方位结合的计划,将对传统建筑行业,特别是建材及建筑构件带来一次彻底的革新和观念的转变。低碳生活离不开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的支持。新低碳产品的不断推出,将为低碳消费方式和低碳生活创造条件。

(三)政府统筹规划

低碳经济是新一轮的技术改革和产业改革,需要政府创造环境推动其发展。政府要制定相应的财税政策、行政政策、推动立法进程、宣传推广相关知识等方面进行统筹规划。

从财税政策方面来说,政府要做好预算,增加节能技术投资,并在加大投入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和完善投入的手段。还要改革现行的税收体系,尽快出台资源税,并在适当的时机出台碳税。此外,我们还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做法,例如英国建立碳预算的做法,把发展低碳经济放在国家财政预算范围内。

从宣传推广相关知识方面来说,政府既要从宏观方面进行宣传,更要从公民的日常生活入手。政府也可以通过新闻策划,借用舆论的力量,促使民众树立节能环保观念,营造低碳生活氛围;发放环保手册,普及市民环保知识;制作公益广告,让低碳观念深入人心;用志愿宣传活动、知识竞赛等新颖的方式,吸引群众参与其中;开展“社区低碳之家”评比活动,使人人争做低碳之星。

(四)针对郑州市电瓶车数量过多,公共交通工具不完善的现状,可以组织志愿者深入社区,以各种形式进行“低碳生活”宣传,鼓励市民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减少电瓶车的使用,同时,完善公共交通系统,增加公共交通工具数量,确定合理交通路线,加快地铁建设与缓解交通压力,我们期待以正在建设的郑州地铁1号线为代表的郑州地铁系统能够完善郑州市公共交通系统,与郑州公交车体系相配合,真正解决人们出行难的问题,以减少电瓶车的使用。

附:问卷的设计方法

问卷秉着“问题具体、表述清楚、重点突出、整体结构好”的设计原则,设计了十道与“低碳生活”有关的题目。形式为封闭式问题,包括两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在问卷问题的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了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和填写的便利性,对调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问题的涉及范围紧紧围绕居民的日常生活,避免特殊化,且注重从细节方面入手。对于每一个问题所针对的调查方面与角度,从行为的存在性与实行频率来设计选项。问题的顺序安排是从易到难,从微观到宏观,内容保括了生活细节、出行方式、塑料袋有偿使用制度实施效果、新型环保交通工具――公交自行车前景、市民对“低碳社会”的看法等涉及“低碳生活”的方方面面。

参考文献:《南方周末》第一千三百六十期 C18版 《低碳经济:刚刚上路,困难重重》

低碳出行的建议范文第5篇

【关键词】低碳;交通体系;城市规划

Abstract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the author's years of experience on the problems of Tianjin low-carbon transport system, on this basis, explore coping strategies to build low-carbon transport system in Tianjin, Tianjin city of gold in order to compete, to build richthe force of the new Tianjin strategic goal of building blocks.Keywords: carbon; transportation system; urban planning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城市基础设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公共交通设施,衡量现代化城市的成熟度应该以其完善程度作为重要标志。天津城市空间结构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而呈现“摊大饼”的发展趋势,但天津公交出行分担率却与城市的发展趋势不相适应。与此同时,城市道路资源随着私人用车的不断增长却日显不足,交通拥堵情况日益严重,温室气体排放和能源消耗等问题也尤为突出。由此可见,建立一个低碳环保的、服务于经济、能合理控制城市空间结构发展的现代化交通体系迫在眉睫。笔者从天津实际情况出发,在对天津碳排放和交通发展基本情况进行调研的基础上,提出构建天津低碳交通体系的措施。

天津交通体系存在的问题

城市交通管理水平与公共交通利用率比较低

目前天津地铁交通系统还未能实现联网,只有1号线投入运营,与上海和北京等一线城市相比,天津地铁利用率比较低,乘坐地铁的空间范围小出行距离有限,地铁的承载量也非常有限,未来随着2,3,9号线的贯通,地铁线交叉效应、客流输送能力和交通承载力将会有明显提升。此外,对城市其他公共交通出行方式进行细化管理是必须的。例如:天津近年来对于公共交通设施的投入力度虽然不断加大,但主干道路仍然是主要的公交线路,支干路的站点较少,再加上票价不合理、重复系数高、线网结构单一、覆盖率低一级布局不合理等原因,小客车更多得成为市民出行的首选工具。目前小客车占市民出行交通工具的比例已经明显高于公共交通比例。

天津市非机动车管理部门的统计数据表明,目前天津市非机动车保有量与10年前相比减少了500万辆,现存600万辆。虽然非机动车出行比例已经降到目前的36%,但仍然是市民出行的主要方式。总体来看,目前机动车与公交车、非机动车和步行出行方式并存,由于快速与慢速交通工具混合行驶,互相干扰的情况尤为严重,道路的通行效率也受到一些非机动车交通违法行为的影响,导致城市交通资源浪费,制造交通拥堵,在增加排放量的同时也降低了交通效率。

不仅是车的问题,路的问题同样是造成天津交通拥堵的原因。堵车的根源在于路网条件不好,交通压力集中于主干道上。只有通过两手抓软件管理和硬件建设,如拓宽道路、修建立交桥、迂回路和环形路等措施才能有效解决道路拥堵问题。

功能分区单一,交通规划与城市规划不同步

天津市在交通体系的整体规划上存在问题,主要在于未能充分考虑整体交通通达性,人口流动出现潮汐式摇摆特点,区域功能性过于明显。

城市居住环境的改善、城市建设的井然有序以及城市的合理布局都离不开合理的城市功能分区,但单一用地性质的功能区设定又会带来一个显著问题,那就是造成巨大的出行需求。随着城市在近年来的不断扩展,改造更新城市中心区的市场机制以及成熟,虽然许多职工依然生活在城中,但许多工业企业陆续外迁到郊区的工业园区内,这给职工上下班的出行带来极大不便,必须依靠通勤车来解决,交通流量也因此大大增加了。

购买车辆门槛较低,车辆数量缺乏控制

随着城市的扩张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内外大城市大都采取通过出台政策措施提高购车门槛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调整机动车的保有量。而天津相对这些城市来说却并没有出台任何政策限制私人小汽车的购买,再加上一系列税费优惠政策,造成私人小汽车价格不断下降,购买小汽车的门槛也不断降低。历史经验表明,减少小汽车保有量,缓解交通拥堵的有效措施是对小汽车使用成本进行调整,而小汽车的过度使用是由于其使用成本低造成的。以停车为例,相对于广州、上海和北京等城市来说,天津的停车设施管理建设水平比较低。

天津低碳交通体系的构建措施

构建多中心、紧凑型的城市结构

构建多中心、紧凑型的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结构,鼓励集中大型城市公共设施的城市中心区结合公共交通枢纽。为了避免城市中心商务区出现过度拥挤,应该构建多个城市公共中心,集中大多数城市功能,并通过公共交通廊道连接各个城市公共中心。同时,对城市单位人口的用地指标进行有效控制,以实现城市的紧凑型发展,构建有效的适宜行走的公共交通,减少机动车的出行里程,构建紧凑的方便人们相互交往的城市空间规模和空间形态。

合理发展出行方式,确立公共交通主体地位

城市发展的必然阶段是机动化时代,目前天津已经进入交通出行方式的转型阶段,公共交通和小汽车交通将逐步取代自行车出行。有关统计数据显示,公共交通出行比例在特大城市中一般达到6成以上,才能支持减少小汽车使用和实施交通需求管理。国外特大城市的公共交通占据通勤出行的比例超过80%。虽然天津近年来不断加大公共交通投入,大幅提升服务水平,但公共交通出行比例依然不高,个体交通向公共交通的转化依然困难重重。因此,当务之急是必须出台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政策和方案。构建一体化综合运输体系的关键在于要在规划阶段和设计阶段综合考虑整个区域或城市的交通情况,对交通枢纽进行合理布局,有效衔接各种交通方式,提高交通运行效率。在形成轨道交通网络的同时也应该对地面公交系统进行规划和完善,以快速路为依托,合理布局公交线网,建设快速的大容量公交系统,最终建成符合天津实际的,以公共交通为主体的交通出行结构。

统筹交通布局和城市规划,实现与城市布局的良性互动

交通的生成和分布直接受到城市功能布局和土地利用的决定性影响,同时这些因素也是城市交通需求的根源。这其中以城市功能布局对交通的影响最为明显,各功能区的定位和区域的开发都会影响到城市的交通。大型医疗、教育和商业设施在建成之后会产生极大的交通吸引力,从而造成周边路网交通流量的快速增加,许多交通问题也由此产生。各区域较少考虑到彼此之间的路网建设问题,过多关注自身的内部路网建设。例如:津汉公路两侧的滨海高新区、东丽湖、空港经济区和华明镇等多个功能组团吸引了大量交通流,因此造成严重的公路交通拥堵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采取下列措施实现城市交通与城市功能布局的良性互动:一是协调交通运行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充分关注组团之间、双城与组团之间的交通需求,考虑区域自身的建设,从大区域角度对路网配套建设进行研究;二是确立土地开发模式必须以公共交通为导向,优先建设与组团建设相配套的公交、地铁等公共交通设施,促进公交竞争力和比例的提高,使其成为组团出现的首选方式,从而减少机动车出行的交通总量;三是健全交通影响评价制度,协调土地承载能力与土地开发之间的关系。

结论

综上所述,天津城市发展的关键在于低碳交通体系的构建,构建交通体系与实现交通低碳化是天津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要肩负的双重任务。构建低碳交通体系实际上是多途径、长时间、全方位的改革。只有这样,才能打造一个富有竞争力的环境友好型的新天津。

参考文献

[1] 卫蓝,包路林,王建宙. 北京低碳交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政策措施建议[J]. 公路, 2011,(05) .

[2] 宿凤鸣. 低碳交通的概念和实现途径[J]. 综合运输, 2010,(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