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环境污染原因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村是整个社会的基础,没有农村优良的环境,便没有整个区域的良好环境。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的不断增加,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趋突出。据调查,农村环境污染主要表现为畜禽养殖污染、农药化肥污染、农村生活污染以及工业污染,其中农业畜禽养殖和生活垃圾是目前造成农村环境日益恶化的主要原因。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要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the improvement of farmers' living standard and the increase of rural population, the utilization strength of the resource by the comprehensive rural development scale of the town industry is expanding, which caused the more and more serious situation of the rural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ecological destruction, and the overall rural environment is unsatisfactory. The increasingly serious rural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has become the urgent social issu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countryside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oncept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In view of the situaiton, the rural environment management should be vigorously carried out to solve its pollution. Keyword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cause;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 B82-05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一、 造成农村环境污染的原因
1.目前的环境管理体系及农技推广体系难以应对污染问题。我国的环境管理体系是建立在城市和重要点源污染防治上的,对农村污染重视不够,加之农村环境治理体系的发展滞后于农村现代化进程,导致其在解决农村环境问题上不仅力量薄弱而且适用性不强。
2.财政渠道的资金来源不够,导致污染治理不力。城乡分治战略使城市和农村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公平现象。具体到环保领域,主要指城乡地区在获取资源、利益与承担环保责任上严重不协调。长期以来,中国污染防治投资几乎全部投到工业和城市。城市环境污染向农村扩散,而农村从财政渠道却几乎得不到污染治理和环境管理能力建设资金, 也难以申请到用于专项治理的排污费。
3.环保意识淡薄,重视程度不够。环保意识淡薄是导致污染产生的根本原因, 一是部分地方领导没有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在招商引资过程中没有把环境和生态优先考虑,没有将科学发展观真正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在处理环境与经济关系时,片面强调眼前和局部利益,以致在决策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求一时的经济增长,仍走 “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二是相当部分企业环保意识淡薄,在利益驱动下,在防治污染上消极对待,有的甚至闲置污染处理设施搞偷排。三是农村环保宣传教育力度不够,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总体不强,许多群众往往会对涉及自身利益的环境违法行为进行举报或投诉,而对自身破坏或影响环境的行为缺乏自我约束。
4.农村环保力量薄弱,环保资金投入不足。当前农村环保工作主要靠县市级环保部门,虽然已经建立了相应的环保考核机制,但乡镇基本上未配备专门的环保队伍,落实工作还是以县市环保部门为主,使农村环保工作在工作质量和效率上大打“折扣”,很难将各项环保方针政策落到实处。环保投入不足,导致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环保队伍自身建设难以跟上形势需要,环保机构设置滞后,缺乏有效的手段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5.农业生产污染严重。一是化肥、农药的流失渗漏。由于农民盲目追求农产品单产数量,超量或不科学使用化肥,使农产品质量降低,个别地区土壤中有害重金属含量偏高,部分蔬菜含硝酸盐超标;由于过量或滥用农药,使粮食、果蔬等农产品受到污染,同时还影响到有益生物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致使生态失去平衡。二是农用地膜污染严重。农民为了追求农产品临时效益,大量使用地膜或塑料大棚,使棉花、果蔬早种植,早结果,早上市,提高单价以增加收入,但不容忽视的是,大量使用地膜,又不进行清理或科学处理,长期使用,对土壤十分有害,终将导致粮食、蔬菜品质下降,即对人体危害物质含量激增,营养物质含量相对减少。
6.生活垃圾和畜禽粪处理不当。在农村没有垃圾处理场,也没有必要的处理方法,生活垃圾在水塘沟渠、道旁地头,随意乱倒堆积,成为新的污染源。另外,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养殖专业户越来越多,规模逐渐扩大,确实增加了农民收入,但是,大多数养殖专业户对畜禽场排放废弃物的处理和贮运能力不足,畜禽产生的固体粪便随意露天堆放,不能进行及时有效的无害化处理,臭气四溢,粪水横流,导致农民生产和生活环境污染加剧。
二、治理农村环境污染的对策建议
1.加强宣传发动,增强参与意识。广泛利用各种媒体和途径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民众生态知识水平,强化全民环境保护意识和参与意识,逐步形成人人珍惜环境、保护环境、美化环境的良好氛围。加强村级农村环境卫生知识和技术培训,传授他们环境友好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开发利用技术,让农村环境保护变成生产者的自觉行动,真正实现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民生活方式的根本转变。
2.建立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设施, 完善管理机制垃圾清理。对所有农村村头地角、 河边沟渠、房前屋后、公共场所、室内室外等存量垃圾,集中时间进行全面清理。建设生活垃圾填埋场,设置农村生活垃圾桶点(垃圾中转站),配备环卫机具等作业设施、设备,组建保洁队伍,建立起“组保洁、村收集、镇运转、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清运体系和集中处置机制,建立管理、 考核等相关配套制度。
3.进一步推进农村“一池三改”建设。即通过建设沼气池,推动改灶、改厕、改圈。积极推进“一池三改”可以提高能源利用率,对减轻农村大气污染,改善水环境质量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4.合理规划畜禽养殖布局。对畜禽养殖场进行总体规划,规划后在区外新建的畜禽养殖场必须限期予以拆除,规划前已建的区外畜禽养殖场必须于规划要求的日期前治理达标,未按期达标的一律搬迁或关闭。推广畜禽养殖业粪便综合利用和处理技术,对规模化的畜禽养殖场必须要有一定的综合利用和污染处理设施。大力推广“猪、沼、菜”,“鸡、沼、鱼”,以及连片建设大型沼气池等粪便清洁处理模式。
5.控制农业秸秆环境污染。严禁焚烧秸秆,严禁将秸秆随意推入河中。制定各种优惠政策,积极扶持秸秆的资源化综合利用,稳步推进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大力推广秸秆全量还田、秸秆青贮氨化养畜及食用菌生产等综合利用技术,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
6.防治土壤污染。加大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的科研攻关力度, 积极推广先进的耕作技术, 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新农药,推广病虫综合防治和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努力实现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生产技术生态化、生产过程清洁化、生产产品无害化。开展生态农业建设是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有效途径。
7.积极推动乡镇企业结构调整。鼓励发展技术含量高、物耗少、污染轻、效益好的产业和产品,把产业结构调整和推广清洁生产工艺、实用治理技术、发展环保产业结合起来。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大力发展农村循环经济和推行清洁生产。
三、结束语
总之,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要解决农村环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生态环境建设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因此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状况,保护农民和农产品消费者的身体健康,进而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对策
1农村污染的现状
1.1化肥和农药带来的污染
在我国的农村,农民为了提高自己的粮食产量,存在过量使用化肥的现象,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忽略社会效益,过量的使用化肥对土壤造成巨大的危害。不合理的使用化肥作为他们追求经济效益的良方,自认为可以提高产量,但其反而破坏了土壤的内在结构,使土壤板结,地力下降。过量的使用化肥,只会事倍功半,使得化肥利用率低,流失率高,这样不仅仅造成了农田、土壤等生态基本环境的污染,还会通过农田、土壤中的水分对地表水造成更深层次更严重化的有机污染和富营养化污染,甚至污染地下水。此外,过量使用化肥所产出的农作物还会危害人体健康。
1.2畜牧业发展弊端
人们现在在追求健康的同时,更加关注食品的健康,对一些蛋、肉、奶产品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使得畜牧业发展较快,导致了农村出现大量的中小养殖场,这些养殖场多为无序分散状况,且未设置任何环保设施,大量的粪尿垃圾物没有经过处理就直接排放,这样不仅对于大气及地表水造成了污染,甚至对地下水也造成了污染,严重污染了周边的环境,不利于人类健康最大化,生态环境保护最大化理念。
1.3秸秆污染
我国作为世界农业大国,农作物秸秆的产量一直都在世界上处于遥遥领先地位,但由于在能源化工领域以及在还田,饲料,造纸等领域在关于秸秆的利用的一些技术上的难题一直没有突破,以及部分山区由于地势原因导致回收成本较高,使得秸秆综合利用率不高,最终造成大量秸秆以露天焚烧的方式解决。在露天焚烧秸秆时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此外还会使得大气中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以及可吸入颗粒物这三项污染指数逐级升高,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危害人体健康。还会破坏土壤结构,造成农田、土壤质量下降。
1.4生活垃圾处理不当
农民的生活水平也逐步靠拢于城市生活,所产生的生活垃圾数量以及垃圾种类也在不断增加,造成的污染也就随之增大。农村生活趋近于城市生活,由于产生的垃圾中难分解的有机物在不断的增加,以及一些发达的乡镇地区还有大量的工业垃圾产生。加上为促进农村乡镇旅游业的发展,不断加大示范小城镇、美丽乡村建设力度,大量人流涌入农村,也造成了一大部分垃圾的产生。
1.5生活污水造成的污染
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农村环境建设也应时刻重视。现如今农村水环境污染严重,由于农村人口众多,生活污水排放量又大,再加上经济条件相比城市较差、缺乏熟练的技术以及群众的环保意识等因素,导致环境污染等情况。由于污水处理的设施建设严重缺乏,导致生活污水大都直接随处排放。这样不经处理的随意排放会造成周边河流、水塘等自然水污染,使得周边水环境恶化,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生活污水已经成为当前农村地区的主要污染源之一。
2治理对策
2.1加强农民环保意识
在部分地区,由于农民对环境污染的有关知识不甚了解,对环境保护意识较差,使得在生产、生活的过程中有许多破环环境及生态的行为。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政府应该加大农村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使当地农民可以多方面,多渠道了解环境保护相关知识,认识到污染跟自身生活的环境和身体健康密切相关。
2.2可持续发展循环农业的建设
我国将生态农业建设作为农业机构调整的新方向,也是作为维护原生态,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必然选择。所以政府要时刻引导,帮助农民改观传统的思想,发展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理念。推广低容量的喷雾技术和综合防治措施。还要进行化肥的合理使用,采用一些成熟的生物防治技术,达到精准化施肥,推进有机肥料的合理使用。
2.3加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力度
切实加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积极推广集中养殖、集中治污。对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按照工业污染防控要求,实施排污许可、排污申报和排污总量控制制度,组织执法检查依法取缔禁养区域内的畜禽养殖场,加强畜禽粪便的资源化综合利用,诸如生产有机肥、还田、制培养料、建设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沼气工程等?杜绝养殖废水直排现象,使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污染物有关指标按照《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596-2001达标排放。
2.4堵疏结合推动秸秆禁烧工作
堵疏结合,既要禁止露天焚烧秸秆的处理方式,又要大力推广秸秆还田新技术,包括直接还田、粉碎还田、过腹还田等方法。以及用作燃料、秸秆气化、建材加工、食用菌生产、编织加工等秸秆综合利用的新模式的宣传推广。
2.5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为尽快改变农村基础设施滞后的状况,应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在现有建设基础上继续加大投资力度,扩大实施规模,充实建设内容。加大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力度,重点解决村内道路、给排水、垃圾处理、人畜混居等突出问题,切实解决好农村环境污染问题。
3结语
我国大多数人口生活和居住在农村,农村环境没有改善,农民的小康社会则毫无意义。治理农村环境污染已经迫在眉睫,国家以及当地政府应该充分意识到这点,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环境污染的问题,才能使农村的经济可以持续发展,农村环境得以改善,农民的健康问题得以解决。
参考文献:
[1]刘青松.农村环境保护[J].中国环境出版社,2003.
各地滥砍滥伐现象普遍存在,为了经济利益,不断开发建设,占用大量林地耕地,没有及时补植,影响了生态系统的平衡。此外,由于没有科学计划与管理矿产资源的开发,不考虑生态恢复,盲目开发荒滩、耕地和大小山头。这样的行为,虽然短时间内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获得了一定效益,但是长远看对环境造成了难以弥补的破坏。
生活垃圾
生活垃圾对农村环境的影响源于2个方面:一是农村自身生活垃圾造成的环境污染。以往,农村一般利用人畜粪便、燃料遗留物等进行还田处理,产出的生活垃圾较少。而当前随化肥的使用,农家肥被束之高阁,另外,生活水平的提升也使得带有各类包装袋的产品进入农村千家万户,同时缺乏垃圾集中处理的设施条件,使得农村环境卫生问题日趋严峻。二是城市生活垃圾影响了周边农村环境。目前,许多城市对生活垃圾的处置方式相对落后,仅将其运到郊外的大型垃圾场堆放,即便做一些处理,方法也较为简单。城市周边垃圾场内的垃圾随风或水四处扩散,对周围农村环境产生了极大影响。
整治对策
加强对矿产资源和森林资源的保护与管理坚决打击对树木滥砍滥伐及对矿产无序、盲目的开发。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制度,对树木采伐的补植及矿产开发的生态恢复作进一步明确规定,杜绝一切不符合规定的采伐和开采现象。坚持矿产开发与环境保护相协调,是当前矿产资源管理工作中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的重要问题之一[3]。同样,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是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4]。
加强对低毒、低残留农药的研究,倡导使用有机肥或以有机为主体的复混肥加强对城市和乡村生活垃圾的管理,采取科学的方法对生活垃圾进行处置,减少生活垃圾对环境的影响。鼓励农民对可作废料的生活垃圾进行回田处理及综合利用,如发展沼气等。在农药方面,一是加强市场监管,对低劣质量农药厂家实施查封,进一步完善法规制度,为农药管理提供法律依据;二是加研发高效低毒生物农药的科研投入;三是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科普知识水平,切实改善农药滥用现象,加大农村环保资金投入,合理处置农药包装袋和瓶罐。在肥料方面,一是全区域、广品种地实施测土配方施肥;二是加大缓控释肥、有机无机复混肥、生物有机肥的研发和推广。
关键词: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U492文献标识码: A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农村的经济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农民的生活质量大大改善,但同时,农村的环境状况也在每况愈下,这主要由于我国农村法律制度的缺失、农民的环境意识比较淡薄、农业生产方式不合理等等。下面我就将从不同的层面对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的成因以及对策进行分析。
1、农村环境污染成因
1.1、环境意识淡薄
我国农村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普遍比较低,长期以来农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淡薄,造成资源的过度开采,造成随意处置农业废弃物的现象比较严重,垃圾乱倒、畜禽乱放、死畜乱扔等不良的生活习惯常见,基层农村管理者忽视了环保工作的法律强制性,使现存涉及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在具体工作中被政策化,其灵活性代替了法律法规的强制性以及规范性,这就造成了我国的新农村环境保护遇到重重的障碍,农村的环境污染持续恶化。
1.2、畜禽污染
近年来,在我国农村,比如人口较为密集的地区对畜禽烦人养殖已经从分散的农户养殖转向集约化的养殖,而对于工厂化的养殖,使得禽畜粪便的污染在大幅度的增加,再加上布局上的不合理,没有注意避开人口聚居区,造成畜禽粪便还田的比例比较低。与此同时,在污染排放的强度上并不低于工业企业的集约化养殖场,其污染危害也就变得更加严重。
1.3、法律体系缺失
多年来,我国已逐步建立、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为主体的法律,其中包括宪法关于环境保护的规定,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环境保护体系,但是该体系建立的立足点往往是工业污染,虽然涉及了农村环境保护,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上述法律法规体系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农村发展的需要,以此造成我国农村法律体系的不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农业环境虽有涉及,但都比较简单,而且未能将农业自然资源的保护协调起来,农业造成的环境污染等重要环境领域还存在立法空白,这就使得我国农村环境保护管理体制也未能有效建立,不利于我国农村环保事业的健康发展。
1.4、乡镇企业污染
近年来,随着我国一系列富农、惠农政策的出台,乡镇工业企业以及畜牧养殖企业得到迅速发展,为农民增加了就业机会,但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环境污染问题。这其中,乡镇工业存在着数量多、设备简陋、技术落后等问题,很多乡镇企业缺乏防污治污设施,而大多数的畜牧养殖企业经营管理也多比较粗放,缺乏必要的污染防治措施,出现了大量粪便得随意堆放等现象,造成养殖场周边水环境亚硝酸盐、大肠杆菌等指标的严重超标,威胁居民的人身健康。
1.5、现代化农业生产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农业生产都采取粗放型生产经营方式,以资源的浪费为农业发展基础,再加上我国是世界上化肥年使用量最多的国家之一,并且有效利用率之低远远超过发达国家,为了保证粮食供应,大量使用化肥、农药,过度的使用土地资源,这给农村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严重的危害了农村居民的生活健康。
2、农村环境污染现状
2.1、生活垃圾和水源污染
结合我国农村生产、生活习惯,很难做到将生活垃圾的分类,绝大多数农村生活环境比较差,与此同时,村镇的环卫基础设施不健全、布局不合理、大量有毒有害垃圾的任意丢弃等严重的污染了土地、水源。同时,城市垃圾向农村的转移,也严重污染了当地的土壤、水源,给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粮食安全带来长期危害。
2.2、白色污染
目前在我国农村,农用塑料薄膜是农村白色污染物的最主要来源。虽然地膜覆盖技术的普遍运用,大幅度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但是在使用的过程中由于缺乏残留薄膜的回收措施,造成残留薄膜在农田土壤中逐年增多,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残留薄膜长期存在于土壤中,会改变或切断土壤空隙的连续性,阻碍土壤水分的迁移,削弱耕地的抗旱能力,最终致使农作物产量烦人下降。
2.3、重金属污染
金属一般不会自行分解,有毒的金属离子被腐蚀后会溶于水形成金属离子,随雨水流入河流中或渗入土层,对土壤,水源造成严重的污染,导致所产的农作物无法食用。比如一些造纸厂、化工厂等排放的重金属都是农村环境的污染源,这些企业排放的污水直接流入河中,严重危害了人们的健康,“癌症村”越来越多,根据统计,年以来,我国已经连续发生了多起特大重金属污染事件,这些事件中,农村是主要受害地区,农民也是主要受害人群。
2.4、农药污染
现在我国农村在生产过程中,对农药的大量运用较大程度地污染了环境,给人们的粮食留下了致病的隐患。目前,农民为了增加农作物产量而过度使用化肥,农药,其实在实际上喷洒的农药只有少部分的附着在农作物上,而其他部分则流失在土壤以及空气中,这些不仅造成药剂浪费、地力下降,而且对土壤和水源造成严重污染。
3、农村环境问题治理原则
3.1、坚持城乡统筹的原则
目前,我国城乡之间虽存在一定的地域分隔,但城乡环境同属于一个整体,相互影响,然而中国环境保护长期侧重城市,使得农村环境的不断恶化,这就要求我们应该彻底的改变环境保护轻农村的倾向,把城乡环境保护放在同等重要位,统筹规划。比如制定环境卫生标准以及责任区的制度;完善农村环保法律法规的建立、实施;加强农村的环保宣传工作,发挥村民自身的力量来美化生活环境。
3.2、坚持协调发展的原则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然而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生态环境的恶化,已经成为了我国面临的重大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要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坚持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实施可持续化的发展战略,即既能满足当代人的发展需要,又要满足后代人的生存,所以农村社会的发展就必须实现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统一,并且充分的突出环境效益优于经济效益的原则。
3.3、村民自治的原则
环境的保护应该以教育为本。首先,在农村各中小学开展绿色进校园活动,提高中小学生的环境意识;其次,对广大村民加强宣传引导,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动员村民自觉参与农村环境的保护工作,引导村民关注、支持环保工作,提升农村整体环境的质量。
4、农村环境治理对策
4.1、增强环保意识
广大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所以增强广大农民的环保意识,对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工作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要在平时通过多多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农民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提高环保意识;开展环境保护技能的培训,使农民掌握科学农业生产技术;广泛听取农民对涉及自身利益的发展规划和建设项目的意见与诉求,维护农民的环境权益。
4.2、完善环境监督法律体系
要做到重视农村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与环境问题的特殊性,根据实际制定出完善的约束性法规政策。在国家层面需要制定环境基本法,并增加自然生态保护方面的内容;在地方层面上可制定专门性的农村环境保护地方性条例,对现有法律没有规定的内容作出全面具体的规定;完善相关政策,以已颁布实施的相关法律法规为基础,系统分析对农村环境管理的具体要求,对相关政策进行完善。
4.3、建立城乡污水处理系统
要建立城乡污水处理系统,新建扩建污水处理场站,在近郊农村应建立比较完善的污水分流收集系统;在远郊乡村,可利用湿地以及沟塘等就地处理或者开展“一池三改”提高污水的处理效率。
4.4、统筹城乡发展
建立城乡统筹协调的环境保护机制,防止污染转嫁;针对我国农村的特殊情况,制定更适合于农村环境现状及发展的法律规范,提高农村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法律的现实操作性;创新城乡一体化环保工作与投入机制,全面贯彻“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方针,切实加大对农村环境保护的投入。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环境直接影响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所以在以后的发展中一定要根据实际,加强对环境污染的预防与治理,使得农村居民生活品质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促进我国经济的有效发展。
参考文献:
[1]蒋知栋,位蓓蕾,李耀.我国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及成因分析[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01:4-7.
位于九河下梢的天津依水而建,也因水而兴。但随着引滦沿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天津早已失去了水资源优势,就缺水程度而言,已被列入中国北方最典型的资源型缺水城市之中。
一、引滦水资源的现状
天津市饮用水水源主要是以“引滦入津”的滦河水为主。引滦入津工程是将河北省境内的滦河水跨流域引入天津市的城市供水工程。水源地位于河北省迁西县滦河中下游的潘家口水库,在设计保证率75%时,每年向天津供水10×108m3。滦河原水从河北省滦河上游的潘家口水库经过30km进入大黑汀水库,再经94 km进入天津境内的于桥水库,从于桥水库到尔王庄水库99 km,最后经过26 km暗渠进入宜兴埠水源厂,通过宜兴埠水源厂输送至芥园、凌庄、新开河3个水厂,引水线路全长234 km。整个工程由取水、输水、蓄水、净水、配水等工程组成,改善了水质,缓解了天津市的供水困难。然而,随着引本文由收集整理滦沿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引滦水源保护工作面临的问题日益突出。引滦上游地区污水处理设施滞后,未经处理的污水和选矿厂尾矿沙直接排放,污染物入河入库总量增加;水库移民返迁重回水库周边居住,生产生活垃圾无序堆放,水库非法捕鱼及周边养鱼、采砂等活动突出,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程度不断加剧,水体水生态环境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影响城市供水安全。
二、解决水环境恶化危机的措施
南水北调工程将是解决我市水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但远水解不了近渴,我们必须通过水资源保护工作的深化、细化、科学化、规范化,加强引滦水资源保护工作,变资源劣势为发展优势,实现真正的人水和谐。
2.1 水库管理措施:
(1)严格控制选矿企业准入,关闭无污水处理设施的选矿厂及排污企业。
(2)按国家水源地保护条例的相关规定,禁止新建对水质可直接造成污染的各种企业和设施。
(3)以纪念“世界水日、中国水周”为契机,加大《环境保护法》和《水法》的宣传教育。
(4)加大水政执法力度,加强队伍自身建设,提高水库水政执法人员综合素质和办案能力。
(5)完善《供水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制定多套应急调度方案,从上报程序、组织体系、明确职责上进行细化、量化,通过改变输水运行方式等方法及时控制受污染的水体扩散。
2.2 工程性措施
(1)针对水库周边污水和固体废弃物进行治理,主要是截留输入水库的污染负荷。对人畜粪便和污水污物大力兴建和利用沼气池处理或沤制肥料,建立雨污水收集处理系统和垃圾处理厂对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等工程措施。
(2)对水库进行功能区域划分。按水库的实际情况,分别把上、中、下游划分为开发利用区、缓冲区、保护区等。根据区域功能的不同,制定不同的规划和方案,科学地利用水库的各种资源,防止无序掠夺水库各种资源现象的发生。
(3)加强水质监测,保护水库生态系统
根据季节变化,制定相应水库水草防控方案,及时掌握水草生长情况,利用水下视频探头进行观测,详细记录水草不同时期的长度和密度,并在水库平面图上进行标注,写出水草生长不同时期的分析报告,分析其生长规律,计算出每个周期的水草打捞方量,汇总形成一套完整的水草观测分析资料,增强水草防治工作的科学性。随时对水温、ph值、氯化物、溶解氧、总硬度、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氨氮、总氮、总磷、悬浮物等11项项目进行监测。同时优化水库库区水生物种群,向水库放养草鱼、鲢鱼、鳙鱼等草食性鱼类,利用鱼类吃草特性,对水库水草生长和藻类生长起到控制作用,抑制水草泛滥。在保护水质,祛除草害的同时,可以收获放养的草鱼、鲢鱼、鳙鱼等水产品,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使水库水质保护达到良性循环,通过生物手段治理和改善水库水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