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专语文教育专业

大专语文教育专业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专语文教育专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专语文教育专业

大专语文教育专业范文第1篇

我校护理专业大专班刚入学的学生平均年龄在16周岁左右,正值青春期。青春期是人的第二个生长高峰期,学生在这个阶段不但身体快速发育,心理的变化也很微妙,很多学生就是从这个年龄段变得叛逆。他们就像一颗小树苗,这个阶段很容易“长歪”,需要班主任精心地呵护和培育才能长成参天大树。另外,这些学生刚刚经历中考,可以说是第一次面临人生的重要选择,而初中班级大部分同学走进高中校园,他们内心容易出现挣扎、对人生充满怀疑。这个阶段也是大部分学生第一次离开父母完全融入集体生活,没有了父母在身边时刻嘘寒问暖,很多孩子心理上产生了孤独感,在这个特殊的年龄,学生就像人生到了岔口,教师能否引导好可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今后的人生,所以,品德教育对我校护理专业大专班的孩子来说尤为重要。

二、我校护理专业大专班品德教育方法

1.班主任以身作则

班主任是班级的一盏明灯,我们经常谈笑说,什么样的班主任带什么样的班,班里的学生都像班主任。没错,事实确实如此。有这么一个小故事,在全家坐在一起吃饭的时候,妈妈用一个破碗盛点饭让奶奶单独在角落里吃,有一天,妈妈看到自己的孩子在收拾破碗,问他在干什么,孩子回答说,我在收拾破碗将来给你盛饭用,自那以后,妈妈就把奶奶请到桌子上和大家一起吃饭了。如今家长的品性对孩子的深远影响已经得到社会广泛的认可,同理,班主任的品德也会深刻地影响到班级的每一位学生,所以,要想做好学生的品德教育工作,首先班主任要具备高尚的品德以及良好的职业素养,严格自律,我们希望学生成为怎样的人,我们就要当表率先做这样的人。所以,抓班级品德的第一步是班主任要严格自律,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2.实际管理应用

(1)爱护公共卫生的品德教育。教师可以通过理论教导,告诉学生怎样辨是非,君子有可为有不可为。比如说,我们经常在坐公交车时会看到有些人把垃圾随手扔到车窗外,这是一种不好的习惯,会使清洁工到马路中间捡垃圾时发生危险事件。而且若人人如此,地球将会变的肮脏,最终影响我们自己。孩子的思想缺乏远见性和理论性,班主任的职责就是把这个道理讲明白。教室是大环境的缩影,通过卫生品德的教育,我发现,班里的同学除了能够及时完成自己的卫生任务,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够严格自律,保持环境卫生,给值日的同学减轻负担。

(2)维持纪律、提高学习成绩的品德教育。我校住校生占全校学生的90%左右,学校在晚间设置了3个小时左右的自习课程,由于这些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导致他们晚自习的效率不高,主要表现在走神、犯困、说话等几个方面。通过长时间的研究发现,学生在自习课上的表现与他们对学习的重视程度有密切关系,而对学习重视与否与品德认知有很大的关系。对此,我首先用品德理论继续强化学生思想意识,然后结合实际情况引导学生自省。我班大部分学生都是农村的孩子,所以我特地在课堂上带领大家在黑板的左上角画了一颗麦穗,代表家庭的物质生活是父母辛苦创造的,父母的辛勤劳动,为社会和家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当学生在课堂上想走神或睡觉的时候看一下这个麦穗,就能明白自己不是一个人在奋斗,而且努力学习也是孝敬父母的一种表现。通过类似的品德教育不断鞭策学生,使之学会成长,学会担当,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3.品德教育结果

(1)进行“品德教育对学生学习成绩造成影响”的实验。实验对象:我校09级大专2班全体同学,班级人数52人。实验时间:整个学期。实验方法:以上一次成绩为依据,将同学分成平均成绩均等的4个小组,每组13人。随机抽取两个小组为实验组(1组和4组),其余两个为对照组(2组和3组)。对实验组学生进行密切观察,长期以小组活动或者个人谈话的方式进行品德教育,将品德教育与学生学习联系起来;而对对照组学生只进行班级常规管理。在学期末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学生分别进行考核,得出相关结论。

大专语文教育专业范文第2篇

1.无论是近现展起来的新兴城市,还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之所以能够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兴起,就是因为人们在其中从事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亦因此形成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现代旅游者旅游的目的,除了消遣之外,更多的是希望通过旅游增长文化知识,扩大阅历,获取教益。旅游者到某一地旅游,了解的正是当地的地域文化即游览区域所在地的历史人物、自然风貌、人情风俗、民间传说、谚语俗语等各种文化知识和社会知识。导游讲解宣传的基本素材正是这些东西,传播的内容其实就是地域文化,导游词就是地域文化的载体。就旅游地而言,引导游客了解当地、欣赏当地文化,是旅游地向游客展现的旅游价值所在。地域文化以其本土性特色为当地吸引游客,为当地发展旅游业服务,这正是其存在的理由,也是其保持自身生命力之所在。

2.地域文化通过大学语文来传播事半功倍。游客到各地旅游了解的正是各地独特的地域文化,作为旅游地政府、居民、从业人员和当地企业,向外来游客推介本地本土文化、民俗风情、人文历史和自然景观,不仅可以弘扬地域文化,还可以获取经济效益,将无形的文化财富转化为现实的物质财富。语文课程具有很强的文化综合性,把它作为媒介来传播地域文化事半功倍。通过语文这个媒介平台来宣传弘扬地域文化,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强化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发展家乡的责任感,还可以通过在课堂教学中合理使用本土地域文化资源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知识面,有助于进一步扩大本土地域文化的研究探索与深入发掘。通过语文课程教学内容本土化,可以使乡土文化资源与语文教学实现有效整合,实现地域文化的有效传播。此外,地域文化的本土性和广泛性特征,决定了全国各地都蕴藏着各种乡土文化资源,而这正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素材之一。大学语文课程可以借助地域文化补充和丰富语文教学资源,突破自身的发展困境,拓展生命力,尽最大的可能发挥它的潜在作用。

二、导游专业大学语文课程教育改革途径

就导游专业大学语文课程应发挥的作用而言,就是要通过拓展专业语文的空间与生命力来传播地域文化,提升导游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而其自身则要善于借助地域文化的平台,实现大学语文课程教育的专业化与本土化。具体而言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1.借助语文的力量增强导游的表现力。为了适应游客了解当地风俗民情和地方推介地域文化的需要,优秀的导游要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丰富的社会知识,要涉猎广泛,知识全面,对语言文学、历史地理、社会心理、生活保健、交通旅行、政治经济乃至国际形势都要有所知晓;要对所导景点涉及的自然人文知识多作积累和体验,增长本地域的文化知识。导游服务集语言、表演和综合艺术于一身,但其表现主要通过导游的讲解展示出来,实质上是一种语言艺术。这就要求优秀的导游必须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显然,在现代旅游中,四平八稳的介绍式导游讲解已无法满足游客的需求,只有那些具备一定的文学修养与语言文字功底的导游才能做到游刃有余。如果在讲解中善于借助文学的形象性赋予原本平凡的景物以不寻常的意义,善于借助语言的生动性增强讲解的趣味性,做到语言流畅,绘声绘色地对地方上的名胜古迹进行充分的艺术展现,自然能够满足游客多元化、个性化、深度化的旅游需求,增强地方自然与历史人文景观对游客的吸引力。

2.利用当地文化素材创作出有地方元素的导游词。导游专业大学语文课程教育专业化改革的方向就是以导游词作为教学内容,以提高导游语言水平为目的。高质量的导游语言是导游词和导游口头创作的高度统一。导游讲解服务的目的决定了在内容上的选择应该是为人们所普遍接受的相对正统的主流文化和价值观念,但抱着放松休闲目的而来的游客又不希望旅游过程太过正经,总希望导游在作讲解时不是简单地对当地名胜古迹的历史、规模、景观素材做堆砌,而是能突破平庸与常规,满足他们那种“猎奇”的心理诉求。导游词作为导游人员在旅游景区引导游客观光游览时的解说词,是导游与游客交流思想和传播地域文化知识信息的工具。它既可引导游客观光游览,又是旅游景点的传播载体,在整个游览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导游词与地域文化息息相关。地域文化是导游词的重要来源和素材宝库。地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人物生活、情感、秉性、爱好、逸闻趣事和民间风俗等,导游员应该善于借用野史资料和神话传说来丰富导游词的内容,塑造生动而跃然纸上的人物形象,做到正史与野史结合,提升导游词的趣味性、可传播性和可接受性。在旅游实践中,导游是一门人际交往艺术。导游词不是各种资料的文字堆砌,而是历史、自然、人文社会知识的融合和再创作过程。在实际工作中,具体景区和景点的讲解没有固定不变的权威版本,既有的导游词是素材和基础,可起辅助参考作用,但导游员必须根据所带团的具体情况对导游词进行调整和进行二次创作,并内化为自我的导游词。

3.导游专业大学语文课程教育本土化的途径是整合地域文化资源为素材库。导游专业大学语文课程教育要实现本土化,就要通过语文教学与导游专业的深度有机结合,将地域文化资源整合为导游专业大学语文课程教育内容,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导游专业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人文素养。要把导游专业学生知识面的提高建立在导游词形成的地域文化背景、语文课外阅读资源的充分拓展上,丰富旅游专业的课外阅读资料。通过在旅游地人文历史遗迹中的史实、人物和“野史”中的各种神话传说、民间传录、杂记等故事趣闻中,选取既富文学性,又富趣味性的篇章,编写出适合旅游专业学生、从业人员及对当地文化、旅游感兴趣的爱好者的课外阅读资料,不仅可以达到传播地域文化的目的,更可拓展语文的发展新空间,丰富导游词的创作素材。对旅游专业学生而言,可增加课程乐趣,丰富他们的知识积累,拓宽专业知识面与视野,在课内外架起一座桥梁,让学生立足课本、走出课堂、走向自然、走向社会,打开一扇扇乡土文学的窗口、历史文明传承的窗口、地域文化的窗口,使学生在阅读中丰富对家乡的认识,为其专业知识的积累和语言文字素养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大专语文教育专业范文第3篇

[关键词]认知 文化 语言 跨文化交际 法语 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6-0225-03

学习语言的目的通常是用目的语言进行有效交际或运用该语言了解目的语言所在社会的文化,进而更好地理解或融入该语言所在的社会。外语学习者不仅要学习和掌握母语,还要学习和掌握至少一门外语。而学习外语,不仅应学习目的语言的语法、单词等基本语言学内容,还应了解目的语言所在的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知识。语言和文化彼此相依、不可分离。在学习目的语言及其相关文化的过程中,自然会对自我及他人的相关文化信息进行加工和塑造,这种对自我和他人的文化信息加工的过程,即为认知过程。处理这些信息的机制受社会文化情境的影响。不同社会的人们会因其所处的情境不同而表现出一定的差异。通常情况下,外语学习者在学习和运用一门外语即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面对跨文化交际所产生的文化差异,尤其是我国的外语学习者在学习和使用一门西方语言的时候,这种东西方文化差异更为鲜明。因此,如何有效地提高语言文化的认知能力及水平,缩小跨文化的差异,提高外语习得和跨文化交际的效率,是外语教学工作者在外语教学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探讨跨文化交际认知、我国大学法语专业学习的特点及大学法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法之间的关系。

一、跨文化交际与认知

(一)文化与认知

文化是什么?一直以来,各国的哲学家、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历史学家、语言学家等都试图从不同的角度来准确地界定文化的概念,但是至今也未得出一个科学、准确而全面的定义。①通常,学者把文化的概念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而英国文化人类学家Tylor在其《原始文化》中首次提出了关于文化的概念,即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及任何一名社会成员在社会上所能获得的能力和习惯。②

而基于文化的概念,“跨文化”通常指的是跨越两个民族或国家的文化。更有学者认为,因每个个体的成长背景、思维方式、能力习惯等皆有差异而各自具有其自身的文化,凡是人与人之间的一切事物的接触和交流,都可以认为是一种“跨文化”现象。

文化是语言的基础。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文化信息的传播与储存的工具。一个民族的文化通常都是通过其语言及文字进行传承后人,传播向远方。语言与文化相互依存、缺一不可。所以任何一门语言的学习,都不可能脱离文化而只讲语言。反之亦然。因此,外语的习得不仅要系统地学习目的语的相关内容,还要充分地学习该语言的文化知识,只有两者结合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门语言及其背景文化,从而运用该语言进行有效地沟通,抑或融入其社会。

认知(Congnition)也称认识,指的是人获得知识或学习的行为或本领。认知是指人认识世界的过程。该过程包括了人的知觉、记忆、思维、言语、解决问题、概念形成等一系列的认识活动。认知是个体对外部信息的接收、检测、转换、合成、编码、储存、提取、判断等信息加工处理的过程。对于认知进行研究的科学即为认知科学。

自20世纪中期以来,学术界对认知从心理学、社会学、认知功效学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建立了不同类型的认知模型。从不同的角度对人探知世界、了解世界的认知过程进行了大量的探讨和研究。由此衍生了认知语言学(Cognitive linguistics)、认知心理学(Cognitive psychology)等学科,还促进了与认知科学有关的神经科学、计算机科学、人类学、哲学等学科的发展。认知语言学是用人类认识世界本质的心理认知过程来分析包括语言的生成在内的文化、语言以及两者之间关系的方法。根据认知语言学家的研究观点,人类认知世界上的事物的方式和过程是没有分别的,都是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具体到抽象、从低级到高级的认知过程,语言的习得的方式和过程也是如此。语言学家认为,人类在认知世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在文化影响下的语言系统。同理,文化的习得也是一种认知的过程。

如前文所述,语言与文化是人类思维活动的结晶,认知是人类思维的过程。人是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承者,通过语言,人类可以表达自己的所感所知;通过记忆和判断等基本思维程序,语言也得以储存和传播。语言即为人类认识事物的工具。而人类的认知有其发生的生态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因此无法脱离文化而进行认知的过程。反之,文化的传承和传播亦须经人类大脑的思维,即认知的过程。语言、文化与认知三者是彼此互动、制约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两者不可分割。语言与文化的认知也是同步进行的。中西方语言与文化存在着差异,对于外语国家的语言和文化,若只从表面或细微纷杂的现象去观察分析,则很难达到透彻的、系统的理解。所以,引导学生了解目的语国家及地区的人们的认知世界的方式,有利于帮助学生构建一个模式化的认知体系,进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是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也就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际。交际的过程既涉及语言也涉及文化。

近几十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地球村”趋势越来越显著。世界各国之间的往来与沟通日益密切,跨文化交际,不再像过去只存在国与国之间所进行的政治、经济、文化的高层次交流中,可以说如今在地球的各个角落随时都可能发生跨文化交际。由于交际双方拥有彼此不同的历史、社会、习俗而形成不同的价值观、行为准则、思维方式等,跨文化交际的过程往往伴随着差异、误解等不利于沟通的因素。例如:在日常生活中,中国人去拜访亲友习惯带水果、食品,而外国人去朋友家做客常常带鲜花,在中国人眼里鲜花算是华而不实的东西,也许还会引起男女主人之间的误会;再如,作为答谢,中国人会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带一份体面的礼品甚至礼金,而外国人则常送人一些看似轻小不贵重,但对他本人来讲往往具有某些特别意义的随身物品等,这样“小而轻”的礼品在中国人看来并不一定具有纪念价值或者经济价值,甚至有可能会产生对方并不注重情分的误解,这样的文化差异不胜枚举。如果在日常交际中,时常发生这样的误会,则会影响双方的沟通效果。

因此,随着世界各国之间的交往愈发频繁,跨文化交际作为一门备受关注的新兴学科自美国兴起,并在世界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日益发展壮大。学者研究的范围通常是不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价值观、思维方式的差异,不同社会结构导致的角色关系、行为规范的差异,不同交际情境下的语言规则、交际方式的差异,等等。根据研究的角度不同,跨文化交际的表现形式也有不同。对以上差异的探究,就涉及了认知科学研究的内容。根据认知语言学家的研究观点,人类认知世界上的事物的方式和过程是没有分别的,都是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具体到抽象、从低级到高级的认知过程,语言的习得方式和过程也是如此。语言学家认为,人类在认知世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在文化影响下的语言系统。同理,文化的习得也是一种认知的过程。

跨文化交际的双方各自拥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当两种彼此不同的文化相遇,势必会产生一定的碰撞或差异。据此,跨文化交际要求交际双方对自我文化、他文化及共用语言都有足够的认知。交际双方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而各自具有不同的价值观、思维方式、习惯风俗等差异,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能否准确地接收、判断、储存、加工信息,对于交际的效果来说至关重要。

作为我国的外语学习者,在母语是拥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积淀的东方语言的前提下,再去学习其他语言,尤其是学习西方语言,会遇到相当大的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使我国外语学习者面临不小的难题,也促使我国外语教学工作者在教学工作中一直努力探索如何缩小差异,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及学生外语运用能力。

二、我国大学法语专业基础阶段的学习特点

从18世纪起,法语越来越多地作为外语被学习和使用。我国法语教学的历史可追溯到清朝末年,但是法语教学的真正普及和发展是随着20世纪改革开放后外语学习的热潮而开始的。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世界各国多种形式的交流愈发频繁,对外语人才的需求也随之扩大。尤其是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与非洲国家之间的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互动越来越密切,对法语人才的需求也突显出来,一直呈稳定增长的趋势。

关于我国大学法语教学,过去由于师资力量较为欠缺,流通使用的教学资料也少之又少,整体基础比较薄弱。近年来,随着法语人才市场的需求扩大,法语教学环境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学校开设了法语专业。但目前大部分院校的法语专业基础阶段的教材还在使用1992年出版的《法语》(1―4册)教材,有些院校同时利用一些原版教材作为辅助教材。在20世纪之前法语专业的教学过程中,通常教师是绝对主导,由教师根据教材来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主要采取的是“语法翻译法”(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向学生讲授语音、语法、词汇、句法等方面内容。

过去之所以普遍采取传统的“语法翻译法”,也是由我国高校法语专业的学习特点所决定的。

众所周知,我国的高校法语专业学生大部分为零起点的学习者。换句话说,一般高校的法语专业学生在进入大学前并未接受过系统学习,甚至大部分学生都是自专业课开始才第一次见到法语字母表。在此情况下,“教学安排一般都是从语音开始。法语语音是学生接触的第一个法语语言要素,也最容易在初学者的思维中产生这一语言的基本印象,是学习法语的根基。所以在学习的初期必须牢牢掌握语音知识。”③然而,汉语是有声调的分析语,属于汉藏语系,汉字是一种意音文字,既表意又有一定的表音功能,现代汉字还配有拼音④;法语却属于印欧语系罗曼语族,是一种表音的文字,通过词根、词缀的组合等来表示词义。两种语言属于相隔甚远的语系,在语言的构成上有着极大差别。语言构成上的差异使得学生在法语语言与文化的认知过程中会感到困扰,甚至形成一定的阻力,所以语音的教与学必须加以重视。

词汇和语法的记忆对于初学者也是个难题。由于我国的教育体制的特点,大部分高校新生在入学前已形成了牢固的英语语言思维。加之英语与法语属于同一语系,所以在词汇和语法知识上有很多相近的地方。初学者往往容易混淆了两种语言的内容。虽说学生认知体系中的英语的固有印象可以帮助他们理解一部分语法结构,但是两种语言还是有细微的差别,尤其是记忆单词时,他们记忆中的英语单词往往会为法语单词的记忆“帮倒忙”。因为法语中有大量的词形与英语单词词形一致,但发音不同或用法有差异;有相当多的法语单词与英语单词词形接近,词义一致,但是有个别字母不同;还有一部分法语单词就是英语借来词,词形一样,但发音不同。并且法语名词有阴阳性之分,对于初学者也是头疼的难题。

另外,文化方面,由于学生之前接触的主要是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法语专业的学生在开始正式的法语学习之前对法语国家的文化了解有限。法语国家及地区的文化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容,教师如何能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深入浅出地讲解和展现文化相关知识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综上,我国高校法语专业教学面临着诸多问题:学科教学整体基础较弱;学习从零起点开始;学习初期要克服与英语区别而学、快速补充大量的文化知识等种种困难,大学法语专业的学生还将在二年级后期迎接全国法语专业四级等级考试(TF4)的检验,考察学生是否达到相应的听、说、读、写能力。所以,法语专业基础阶段的教学工作承担着一定的压力。这些难题同时也是教学工作者与学生努力学习和工作的源泉。

随着全球外语教学的不断发展及法国政府对外法语教学(FLE)的大力推广,我国法语教学法也经历了由传统的语法翻译法、听说法、视听法、交际法等不同的发展阶段,正在逐步地调整和完善,以求适应现实的需要,并使我国高校法语专业的教学能够得以与国际法语教学水平接轨,培养出优秀的法语人才。

三、跨文化认知与我国大学法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

美国社会语言学家Hymes提出跨文化交际能力包含两个方面的能力:语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和语用能力(Linguistic performance)。其中,语言能力表现的是使用该语言的人对语言基本知识的掌握;语用能力要求使用该语言者除了了解该语言的词汇、语法等语言学知识外,还能够做到在恰当的场合正确而得体地使用该语言。对于外语学习者,要学习和掌握母语以外的其他语言,既要具备良好的目的语言的语言能力,又要具备一定的语用能力,才能自如地运用这门外语。

根据前文阐释的认知与语言文化的概念及关系,笔者认为外语教与学应遵循和利用人类认知的基本原则,将其运用到语言与文化的学习中,是提高语言及语用能力即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效途径。利用与认知相关的理性的、科学的原理,对外语教学中已存在的各种现象做出合理解释,理出相应的规律,可以帮助学生在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实践之前,先树立一个全面的文化认知理念,能有效地指导其实现跨文化交际。这就要求外语教学工作者自身也应该用理性的思维进行思考、教学,将外语教学看作是一个有序可循的认知过程。课堂内容应做到合理科学地安排,控制好每个教学环节,精心地设置教学情境,积极与学生进行互动,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料,准确、系统地讲解法语国家及地区的语言文化知识,并根据人类存储、记忆信息的规律,结合记忆规律,合理地设计练习和考核的内容。

对于高校法语教学工作,将认知与跨文化交际相结合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可以尝试以下做法:

考虑到法语学部分是零起点及法语自身的特点,在语音学习阶段,以语法翻译法为主,学生必须牢记每一条读音规则并进行大量反复的练习。在教学开始概述法语的相关知识及语音阶段学习的规则时,可以让学生提前树立对法语的独立认知。当然,为了避免学生对语音被动学习产生倦怠或厌恶情绪,教师应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习积极性,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比如利用任务法,多给出一些典型例词鼓励学生自主拼读,教师纠正其中的错误;利用视听法,播放及教授简单歌曲;利用直接法,组织学生阅读简单的诗歌或做听写练习,等等。⑤可谓采取“软硬兼施”的手段,夯实语音基础。语音的学习并不是与其他技能相脱离的,准确地发音是口语表达的基础,听、说不分家,语音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听力,以至于影响对词汇的学习。

对于词汇、语法内容的教学,如前文所述,在我国,在开始法语专业学习前,学生的外语学习思维方式已深受英语学习阶段的思维习惯影响,这对法语专业的学习来讲利弊共存。那么对此情况如何利用呢?比如,可以比较英、法两种外语单词及语法的异同,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知识点。同时词汇的教学同语音教学一样,都应采用兼收并蓄的教学法,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比如实物、图片、影音资料、动作表情的模仿等方式,激发学生认知方面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提高学习效率。

不管针对什么教学内容,选择哪种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都应改变传统教学方式中教师占绝对主导地位的局面,摒弃单一片面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经典片段、典型例子等启发、引导学生发现特点和规律,使学生自主理解语法点,鼓励学生自行总结重点难点。另外,在教学工作中,教师还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帮助学生发掘自身的优势,提升个人综合素质。因此,高校法语专业的教师除了向学生教授语音、语法、词汇、法语文学及法语国家及地区的文化特点等基本知识外,还应注意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言智力、学习能力,以及对新事物的敏感性、包容性和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友好、热爱。

四、结语

人类的文化和语言的语法,如同人类的行为等,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下会不知不觉形成一种“模式”。一个民族的语言与文化经过整合会逐渐形成稳定的模式。了解目的语言国的人的认知世界模式,可以促进学生学习该语言及其文化背景,更可以促进学生进行高效的跨文化交际活动。

我国高校法语专业有其自身的特点,基础阶段教学需克服不少难题,有些学生在单词、语法等笔语能力测试时成绩不错,却做不到顺畅、得体地交流;有的学生口语表达及听力不错,但是词汇和语法经常出错,以上这些问题即是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不够全面的体现。为了使学生经过系统地学习后,既在语言知识上有扎实的基础功,又能够准确地运用法语进行交流,法语教师应充分利用认知规律,结合法语学习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做到灵活、恰当地运用相关教学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认知水平,促进学生法语能力的全面发展。

注释:

①何星亮,(1956―),文化人类学教授,著有《图腾与中国文化》《世界文明通论》等,在《世界文明通论》中较为科学和全面地阐释了文化的概念。

②Edward Burnett Tylor,(1832-1917),英国文化人类学的奠基人、古典进化论的主要代表人物.1871年,泰勒出版了《原始文化》(Primitive Culture),是进化论的经典著作。

③孙欣欣.法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法探索及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2(12):121.

④《新华字典》(第11版)[M].商务印书馆,2011.

⑤孙欣欣.法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法探索及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2(12):121.

【参考文献】

[1]汪亚利.语言、认知与文化交融下的认知社会语言学新探索[J].外国语言文学,2012(03):145-150.

[2]韩世辉,张逸凡.社会认知、文化与大脑――文化神经科学研究[J].心理行为及其神经生物学基础,2012:66-77.

[3]孙欣欣.法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法探索及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2(12).

[4]刘俊,傅荣.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学习、教学、评估[Z].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5]代礼胜.论外语专业学生多元文化认知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J].外国语文,2009(10):116-120.

[6]高宝虹.交际化外语教学中的文化认知观[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33-35.

[7]刘爱真.跨文化认知能力与国际化交往[J].江苏大学学报,2003(01):92-96.

大专语文教育专业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英语 文化 基础教学 差异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英语语言的文化是指英语国家中长久以来形成的各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而且在学习和教授语言的过程中,我们一定不能忽视文化的重要性,要将语言文化融入英语的教学当中去。同时, 大专院校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英语 语言过程中,文化的学习也必不可少。

传统英语教学比较注重对语言形式的传授,认为只要掌握了一定量的单词和语法结构,就可以与讲英语的人无障碍沟通。对于大专院校英语专业的学生而言,其目标是在毕业后能在商务工作环境下熟练地运用商务英语,所以英语专业的教学本着“适用为主, 够用为度”的原则,那么要让学生在有限的教学资源体系下尽可能地掌握英语本质,因此,就更不能忽视英语文化的注入。要明确融入了文化的语言教学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 与语音有关的文化教学

一种语言的语音不仅能保证使用该语言的人能相互交际,而且能显示出说话人的文化特征。大专院校的英语专业生要能及时地辨析基本英美语言中读音的差异,在美式英语普及的大环境下,也能轻松辨识英国人的语音。如美国英语中没有英国英语中的双元音/ia/、/ua/、/ea/,相对应的是在前面的元音后加/r/音,例如:beard,hare,pour在美国分别读成/bird/、/her/、/pur/。这种发r音的语音特征就成为美国英语的语言特点,暗示出美国文化特征。

2 与语法有关的文化教学

语法是语言表达方式的集合与总结。英语注重运用各种连接手段达到句子结构和逻辑上的完美。如在学到定语从句这一章的时候,不是让学生局限于对“that,which”该填哪个词的规律记忆,而是让学生了解,为什么会存在定于从句,此种句型的意义是什么,可以运用到哪些方面,体会其对语言表达方式的影响,从而体会英美人思维习惯上的文化差异,这样既掌握了语法知识,增强了对语法的理解力,更让学生掌握了英语的本质,提高了英语学习的效率,也为以后专业英语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 与词汇有关的文化内容

词汇是意义的载体,意义又体现文化的内涵和差异。词汇教学的难点是词语的文化内涵。在教学过程中应着重介绍或补充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必要时进行汉语文化比较,使学生不但知道它们的表层词义,更能了解其文化内涵。“狗”这个词在汉英两种语言里的表义都是一样的,但中国人常用“狼心狗肺”、“狗腿子”之类贬义词语,而英语中那个“a lucky dog”(幸运儿)习语却表明狗在英语国家的身价百倍。

在英语中有很多单词有相同的汉语意思,可是在使用这些词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词的应用环境。比如我们在课本上所学的“决定”这个词,相对应的英语单词有很多:decide,make up your mind,和resolve on doing,前面两个词就是指在一般的情况下“决定要做”,可是后一个单词就体现了“狠下决心”的意思。大专的英语专业生往往忽视了词的细微差别,用词不合理的现象比比皆是。

4 与交际环境有关的文化内容

交际环境主要包括不同文化在招呼与问候、道谢与答谢、敬语与谦语,恭维与称赞、禁言与委婉以及称谓等方面语言使用的差异。在教学中要针对不同的交际环境讲授不同文化的语用差异,使学生在交际中避免语用失误,运用语言更加得体。对于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在授课过程中要有意识地不断给学生设立商务场景,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避免在以后的工作中犯尴尬的错误。

在英语教学中,要不断摸索将语言和文化交融的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激发学生兴趣,主动扩张知识点,根据新视野课程的特点,介绍了以下的方法:

一是通过词汇和引进俗语或成语的教学介绍中西文化的差异。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使中西文化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着相当的差异。如complicated一词,中国人常用来形容复杂,而美国人则用来形容某人很聪明。现行教材中编新视野的教材中编排了一些介绍中西文化的课文,这为我们在教学中介绍中西文化差异,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供了充分的材料。

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role play, pair work, games, drama, competition,创设各种交际情景,增强跨文化的敏感性,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三是要进行多元化、多时间、全方位的英语学习。基础英语教学不能只满足于课本,而应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手段,通过唱英文歌,看英语原声电影,读英文原著、报纸和杂志等方法全方位地接触英语,让学生们的生活时常处于英语语言的熏陶中,自然地形成英语习得的环境。

让大专英语专业学生充分感受英语语言与文化结合的魅力,在学习基础英语过程中不断扩展知识面,提高认知能力,极大地增强学习兴趣和探索问题的能力,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和资源条件下尽可能为以后专业知识的学习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Long M.A Role for Instruction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Oxford:OUP,1985:89.

[2] Richards,Platt & Weber.Longman Dictionary of Applied Linguistics.Harlow:Longman,1985:289.

[3] Nunan D.Designing Tasks for the Communicative Classroom.Cambridge:CUP,1989(10):40-41.

[4] Stuart C.Poole. An Introduction to Lingustics.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麦克米伦出版社.

大专语文教育专业范文第5篇

多年来,由于职业教育“先天发育不良,后天营养不足”,职业学校的语文课备受冷落,这与普通中学的关注程度反差很大。事实上,中职学生大多属于文化上断层、精神上匮乏的弱势群体,语文素养不高,对学习不感兴趣。而中职阶段是他们完善自我、走向社会的过渡阶段。

随着职校生就业形势好转和单招规模逐年扩大,以及新课程改革的普及与不断深入,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刻不容缓。在新课改“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下,为了改变中职学生被动接受学习的局面,在语文课教学中,笔者试从激发学习兴趣、语文教学生活化、以专业为本三个方面搭建职业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新平台。

一、发掘语文教材本身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大部分中职学生由于长期属于“学困生”,语文水平和能力普遍较差,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但语文教材与其他课教材相比,有其特殊的魅力。语文课本中每篇精选的文章,都是以它美好而真挚的情感来打动读者,产生共鸣,使他们的精神境界得以提升,感情变得更加纯洁、高尚。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可见景与情二者之间息息相关,密不可分。情是景的基础,景是情的表现。如王维的《山居秋暝》是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理想中的社会美。表面看来,这首诗只是对景物作出了细致感人的刻画,实际上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洌,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再如色彩素淡朦胧、旋律和谐的荷塘月色(《荷塘月色》),雄奇峻拔、文物荟萃的泰山奇观(《雨中登泰山》)。这些课文中绚丽多彩的自然美,真是沁人心、怡人情!

教材内容的美,是经作者的审美处理将自然美与社会美有机结合,比现实美更精致、更完美、更细腻、更激动人心、更能给人以美感。语文教学不但要引导学生欣赏自然美,而且要引导学生跳出自然景物,去发掘作者描绘自然的深层内涵。同时,更要抓住时机,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欲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亲自欣赏自然美,感悟社会美,领略艺术美。培养和训练他们按照“美的规律”来表现美,即由欣赏课文中的美景到自己描绘现实生活中的美景。使中职学生完成由厌学到好学的心理蜕变,达到以趣促知的目的。

二、使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

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源于生活,生活中孕育着语文。显然,就语文教语文不能完成语文教学的使命。语文教学应力求贴近生活,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的环境,扩大学生语文学习的空间,变封闭的、语言文字等的教学为开放的、生活化教学。

所谓“语文教学的生活化”,就是将语文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让生活走进课堂,让教学走近生活。这不仅是优化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应用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并由此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学习语文中更好地生活。在这样的教学中,自然也就萌生了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即语文教师是学生寻求知识过程中的合作者、引导者,从而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要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生活化,主要应从以下几点做起。

1.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语文

生活处处皆语文,关键看我们能否很好地引导学生去发现。针对中职学生冷落学习,回家迷恋电视的现状,笔者引导学生注意电视节目、广告、标语等,并要求学生上语文课的前5分钟回顾自己的见闻感受。从此,学生不再保持沉默,争相发言。他们谈到了电视剧中的经典台词,新闻工作者的播音口误,广告中的新词,标语中的丽句等。像这样,教师对课本之外的语文资源进行适当地点拨,学生就会有意识地去发现,就能在无形之中学到语文知识。总之,广阔的生活天地里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语文学习资源。只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就能使语文学习植根于生活这块深厚肥沃的土壤里,并使其萌芽生长。

2.营造情境,让学生在学习中生活

在中职语文教材中,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这就给语文基础较差的中职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困难。为此,笔者在教学时通过创设情境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能够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时,学生积极参与,气氛非常活跃。原因就在于笔者不是一开始就分析课文,而是利用投影仪放映林黛玉进贾府的动态路线图和相关人物的视频剪辑,接着启发学生说出“全文是以林黛玉的行踪为线索”,然后借助视频剪辑和课文中的描写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另外,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笔者并没有停留在小说本身,而是引导学生把握人物性格特征后再次拓展内容,让学生从自身生活体验分析自己以及他人的性格特点,并对照反省,扬长避短。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欣赏小说的能力,又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学生的修养。

3.抓住契机,在生活中深化语文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的基础学科,笔者认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除了培养学生应用语文的能力外,还应促进学生的人格发展。教师应善于应用课内外的有效资源对学生进行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的生活教育,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学生懂得“学做人”比“学知识”更重要。为此,在语文活动课上,笔者曾给学生读过关于洪战辉的报道,讲过《士兵突击》中“不抛弃,不放弃”的人生信念,最近给学生讲抗震救灾中大爱不死的精神,把一个个扣人心弦的鲜活报道摆在学生面前,组织学生讨论,并联系自己及周围的实际生活谈体会,从而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可见,让生活走进课堂,让教学走近生活,不仅可以优化语文教学过程,而且容易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平等、和谐、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三、以专业为本

中职语文教学以专业为本,就是要落实职业岗位对语文能力方面的基本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同时,为部分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提供良好的语文基础。然而,有一部分中职语文教学却忽视了教学对象的专业需求。如旅游专业忽视文学常识教学、美术专业忽视书法训练、幼师专业忽略普通话训练等;服装专业、旅游专业、家电专业、烹饪专业、幼师专业、计算机应用专业,在同一年级中,使用一个语文本本,教师使用一式的教案、一致的教学进度、一样的语文试卷,甚至教学计划、教学目标要求都是相同的。

以专业为本,就是语文课教学要贴近专业需求,符合本专业学生需要。这不仅包含毕业就业学生的需求,也包含毕业后升高职学生的需求。这就要求语文课教学,无论是目标、内容、课时、教材,还是教法、考评机制,都要以专业为本。教材内容应采用模块组合形式,根据不同专业需求,灵活拆卸组装,确保不同专业、不同水准的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都有实实在在的提高。在语文课程结构中,要体现让学生各学所需、各补所缺的特点,打好基础、增长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借助一定的语文能力,顺利地学习各项专业知识,获取各项专业技能。

以专业为本,还应让学生从学习为了分数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还要摒弃原来的考评体系。这就要求中职语文考试要着重专业化能力,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上,而不是单一的考试上。试想,如果幼师专业的学生,没有一手好字,没有一口流利标准的普通话,这能说语文教学成功吗?而职业能力差的学生,用人单位是不欢迎的。可见,评价教学效果不是看高分,而是评能力,不是单看一张标准化试卷,而是要从阅读分析、听、说、读、写、专业运用能力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