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环境问题调查

环境问题调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环境问题调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环境问题调查

环境问题调查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生;调查;社区问题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22-089-2

一、活动缘起

南湖公园是我校附近的社区公园,在功能布局、景观设计、环境美化和广场文化等方面,有不少特色亮点,为社区居民的娱乐健身、观光休闲和文化展演提供便利,但2004年投入使用至今,公园的设施已出现老化现象,再加上原有的设计缺陷,已不能满足居民的休闲生活需求。针对此类现象,建邺区五所小学以“我为青奥献建议”为主题,联合开展南湖社区问题调查。

二、活动目的

1.指导学生综合运用实地考察、访谈专人和问卷调查等多种调查方法,初步了解社区公园在美化环境、传播文化、方便居民休闲生活等方面的功能。

2.培养学生调查访谈、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建筑美、自然美和人类活动之美,培养初步的审美感受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

3.通过小组分工合作、调查研究、汇报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社会交往能力、观察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交流能力,促进学生良好个性的健康发展。

三、活动准备

1.教师指导学生分组,分配小组任务。小组有:实景报道组,拍摄公园内外环境实景,撰写简明解说词;网络检索组,检索南湖公园历史和概况、相关建设报道,提供公园的三维地图;问卷调查组,发放问卷,实地访谈调查。其它任务,见各组的活动任务单(略)。

2.教师实地考察并拍照记录所见,设计调查问卷,指导学生开展小样本调查,并根据调查修订问卷。

3.教师指导学生开展实地考察、网络检索和调查访谈,拍照或做记录。部分内容由家长或教师协助完成。

4.引导学生结合实景照片,初步发现公园中建筑美(雕塑小品)和自然环境美、人们在休闲娱乐中表现出的情趣美,并用简洁的语言表达。

5.各小组完成本组任务,讨论整理,制作汇报PPT;教师指导汇总各组活动成果,编制公开课教学PPT,通过课堂学习,欣赏美,设计调查题目,为深入调查,提出建议做准备。

四、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了解南湖公园的功能布局,发现不足,指导设计调查题目。

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去过南湖公园吗?(依次讨论三个问题)

1.你们知道在南湖公园能干什么?(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归纳:能为人们锻炼身体、放松心情,提供环境设施,这是公园的主要功能。

2.我想去打羽毛球,想带孩子去荡秋千和玩滑梯,应该去哪里?(链接三维地图,让学生标出对应区域)

3.如果我是第一次来公园玩,突然想上厕所,问别人却不知道,我该怎么办呢?(先引导生说,再点拨)

讨论明确:可以设置游览图和指示牌,南湖公园却没有。可设计问题:

……

小结:通过这三个问题设计和调查,可以更多地了解人们对南湖公园功能的满意度,便于判断和建议。

第二环节,探寻南湖公园的多种美景,发现不足,指导设计调查题目。

第一,欣赏建筑美,发现不足,指导设计问题。结合雕塑小品照片,先引导学生欣赏美、表达美,再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形成判断,最后设计调查题目。以下教学程序同此,不再赘述;只归纳展示设计的调查题目:

……

第三,欣赏休闲美,发现不足,设计问题。居民在公园活动怎样才会更快乐呢?除了环境美(建筑美和自然美)外,还需要设施和场地等条件。为了解居民对公园设施的满意度及改进意见,设计三道题:(略)

第四,欣赏文化美,发现不足,设计问题。(问题略)

说明:提升社区形象,公园是主要形象,离不开小环境的支撑。设计第14-15题,主要考察居民的社区意识、大局意识和对南湖情感(满意度)

第四环节,汇总问题,形成问卷。

1.增补形式要件:指导用语(略)、答题人的年龄。 01.答卷人年龄:

……

3.增加一个开放性问题: 16.您对政府建设南湖公园有什么好的建议?

最终,结合前面15题,形成《关于南湖公园对居民生活影响的调查问卷》。

第五环节,调查问卷设计方法小结及分析指要领。

1.确立调查目的,分析调查对象特点。主要从公园的功能,公园给居民提供的建筑美、环境美和休闲美,公园外部环境问题等三个方面展开。

2.亲身考察体验,发现具体问题,根据结论设计针对性问题,为改进完善提供依据。

3.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内在联系。如南门小环境虽是局部问题,不一定能影响居民游园心情,但关系整个社区的生活品味,必须调查分析。

4.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要领。调查问卷的分析,是验证或修正调查人原来的观点。问卷的统计分析要关注与调查人一致和不一致的观点,以作对照。

五、提出建议

1.在公园主入口,人流集中处设游园路线图标牌和指示路标,便于游人开展活动。

2.为“景观小品” 取名,设置标牌说明寓意和内涵。

3.在双休日特定的时间段,公园播放柔和的背景音乐。

4.为文化长廊的经典语句,做简明解释,以利传播。

5.整治南湖公园南门乃至周边地区的环境,实现公园内外美的统一,提升社区整体形象。

6.增添一些老人和儿童使用的活动器材和专门场所。

六、活动反思

1.调查研究强调客观性和真实性,但必然带有主观性和价值预设,如何尽可能做到判断客观真实、正确合理呢?需要综合运用实地调查访谈和问卷调查等调查多种方法,才能实现调查目的。

环境问题调查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小学 课堂环境 管理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6-0127-02

为了做好“两基”迎国检的工作,笔者在2009年到2011年期间对甘肃甘南藏区的部分初中及小学共三十五所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调查并撰写了大量的《观察日记》,发现尽管这几年甘南藏区的基础教育水平有了长足的发展,但还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值得中小学教师去关注,笔者通过对课堂教学环境的管理问题进行分析,展现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在课堂环境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期引起中小学教师的反思。

所谓课堂环境,主要指师生生活于其中的,并能影响其行为一切内外部条件的总和。它既包括师生赖以存居的课堂物理条件,也包括师生交往而形成的心理条件。同时也包括诸多外在的社会条件。可见,课堂环境应该包括课堂的客观物理环境、课堂心理环境以及课堂外部环境等。下面笔者根据调查情况从课堂客观环境和课堂心理环境两个方面来分析中小学课堂环境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堂客观环境:

教室是课堂教学的客观物理环境,教室的安排和装饰直接影响教师和学生的情绪,“一间没有装饰的教室就像一位枯燥乏味的教师,两者都缺乏活力,缺乏教学的灵魂”。某种程度上讲,教室环境就是教师个性的同义词。

客观环境:整齐划一毫无特色

笔者调查的学校中发现,乡镇中心小学教室客观环境绝大多数相似,都可以用以上模式去套。在同一所学校中,甚至黑板上面的标语也是相同的,如果不熟悉的人进了不同的教室,他也许会说不出这两者之间的差异。在A学校和B学校,还可以看到,学生服饰的统一,如果离得远一些,甚至很难分清学生的性别,甚至会认为自己所在的是同一个环境。当然这些学校中还可以发现许多的统一:黑板的统一、墙面颜色的统一、桌椅高度的统一、墙面装饰的统一、规则的统一、学生回答问题的统一……也正是这许多个统一构成了我观察的这些学校。

统一,当然是工整,当然看起来规范,但如果过分强调统一,也就掩盖了差异,失去了不同,也就失去了个性。这也许符合许多人“趋同避异,安全第一”的心理吧。学校,是应该有共性,但过分突出共性也就失去了个性。而在各地共建特色学校的今天,为何当地至今还没有非常突出的特色学校,我想,也许过分强调统一和对个性的漠视也许正是其原因。如果能绕开这个原因,也许就是“柳暗花明”的“一村”。

座位的编排:一个颇受关注又值得受关注的问题

无论哪一个学生上学,他(她)在学校接触时间最长的要算是自己的桌椅了。座位的安排在课堂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沃勒(Waller.W.)的研究表明,坐在前排的学生大多是在学习上过分依赖老师,其中也有可能有一部分是学习热情较高的,但坐在后排的学生,通常有捣乱和不听讲等问题。

笔者在开学时观察到,教师安排座位考虑的因素依次是:学生的个性特点(是否调皮或活泼)、学生的学习、学生的身高、学生的身体因素(如视力)等。在确定座位以后,通常有个别家长会找老师要求给孩子调整座位。而且,在笔者观察的这段时间内,学生的座位绝大多数都是确定的。

在A小学四年级2班听课的时候,我发现有一个坐在我旁边的中等个子的男孩,上课从不举手,也从不开口。(注:我听课的时候一直是坐在最后靠墙的角落的地方以免影响正常的教学)有次我轻声问他:“你一点都不会吗,为何从不举手?”他头一低,没说话。我又问了一次,他才说:“有些也会。”完了又不言语了。在课间,我又说,“你会就应该举手啊,”他过了一会才说,“我就是举手老师也不会叫我。”我问,“为什么?”他始终没有回答,转身出去了。后来我从其他同学那里了解到,他因为调皮打架,老师让他在后面一个人坐,他已经坐了差不多一学期了。在以后的观察中,我从没发现他举手,也没发现老师叫他回答问题,甚至在课间他也很少出去,也很少说话。上课时我发现他伸长脖子看老师讲课(他前边正好坐着两个高个子学生),显得十分吃力。于是我装作不经意的在T1老师(该班班主任)面前提起那个学生时,老师的说法是“他曾是一个调皮捣蛋、学习又差的学生,”随后又说,“现在表现略有长进,上课也不说话,作业做的也细心了许多。”我问,“既然他有了进步,为何不调整调整他的座位?”老师的回答是:“我早就征求过他的意见,但他不愿意再挪动座位,也不愿意跟其他同学一起坐。”(摘自《调查日记》 2010.6.29星期二)

很显然,在这位老师看来他的教育是有效的,也是无可挑剔的。在我和他的访谈过程中,他对这个学生影响深刻。他的言谈中,他也曾为这个学生颇费苦心,对于这个学生过去活泼好动而现在的沉默寡言他认为也是这个学生的进步和转变,这个学生能有转变说明他的管理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的。很显然,这位老师的初衷也是无可挑剔的。但我想,学生自信心的丧失、个性的压抑甚至扭曲难道就是我们教育的目的?也许,这样的座位安排会让这个学生在心中记一辈子,不知这个老师想过没有?

二、课堂心理环境:

课堂心理环境是指存在于课堂中的情感氛围,它影响着群体的集体精神、群体的价值以及每一个学生个体的内心世界。教师的观念和行为决定了课堂气氛,而这种气氛又反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师生间的信息交流和整体课堂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当教师能为班级创作一个积极有序的访问时——温暖、相互支持、快乐、恐惧感低,教室方能发挥最佳功能。为了增加动力,教师应该将恐惧减少到担心的程度。

课堂气氛:严肃压抑而不活泼

在笔者调查中发现,课堂气氛应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在我调查的这些学校中,发现课堂气氛都严肃有余,而活泼不足。无论教师还是学生,课堂气氛都是一个被忽视的“角落”。在笔者问卷中有一个问题是这样:当你置身于课堂时,你内心感觉如何?学生的回答是这样:56﹪的人认为是紧张压抑;28﹪的人认为是无所谓,没感觉;12﹪的人认为是不喜欢;只有4﹪的人喜欢上课。而教师的回答是:46﹪的人认为是感觉无所谓;28﹪的人认为是感觉一般;12﹪的人认为是不喜欢讨厌上课;只有14﹪的人感觉很好,喜欢上课。可见无论教师还是学生,上课对他们吸引力都不大。在课堂观察中我也发现许多类似的情况,学生们回答问题总是小心翼翼,生怕出错,老师按部就班,漫不经心,没有激情。

可见,课堂气氛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其根源就在于,教师仅仅从管理的角度出发,将“绝对的安静,秩序井然”当作理想的课堂气氛,从而为了获取宁静而保持沉默,为了避免混乱而扼杀活跃。在这样一种理念的支配下,课堂气氛仅仅被当作课堂活动中的一种静态背景,徒具维持的功能;而没有发挥它原本充满了鲜活生命取向的动态力量,从而丧失了更为积极的促进功能。

因此,教师在课堂管理的过程中,应破除保守意识和思想,积极创造一种严肃而活泼、热烈而深沉、宽松而严谨的课堂气氛,才能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才能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环境问题调查范文第3篇

在开设课程之初,宜先对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从而有针对性地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设置相应的知识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有针对性地将环境保护观念渗透到教学中,使学生能够自觉为环境保护作出努力。调查活动一般采用问卷调查,调查问卷涉及有关环境意识的“知”和“行”两方面内容。“知”是基本概念和知识,“行”是指行为取向和实践,即环境教育的目标包括知识、技能和参与行动,具有很强的知识性和实践性。以此为原则,调查问卷的设置从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具体问题入手,调查大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认知程度和面对实际环境问题时的行为倾向,调查结果有助于了解学生对环境问题所持有的认识与态度,明确环境教育的重点与方针,从而为大学环境教育方面的工作提供科学依据。目前,对高校大学生环保意识调查的报道得较多。如吴云影的《高校生对环境问题认识的调查》以7个系学生为对象进行环保意识的问卷调查。调查表明,大学生主要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获取环境信息,但新闻性较多,深度不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王媛等在天津大学开展的大学生环境意识调查也表明,大学生掌握了环境保护的常识性内容,但在深度性方面有所欠缺。在环境意识调查的基础上,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特点,教师可指导学生收集传播领域的一些“热点问题”专题资料,并深入挖掘问题发生的根源,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将课堂环保教育与学生关注的新闻热点紧密联系起来,既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周围环境问题,也促使他们关心具有全球性影响的环境问题,有助于提升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和知识点的掌握,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认识和理解环境问题的有效渠道。

二、因“才”施教

由于专业背景的差异,不同专业学生的环保认识和掌握程度存在差异,如文科专业的学生在环保技术和理论方面通常较理科专业学生要弱一些。教学过程中,宜根据学生的专业背景差异而因材施教。如有调查发现,在提问“消费时是否会选择有生态环保标志的产品”时,化学专业的学生选择“会”的比例较高,而法学专业学生多回答“不知道”。这种差异形成的原因是文科学生对环保知识相对欠缺,不知道、不了解导致他们在实际行为选择时,考虑经济因素多于其他方面,从而做出错误的决定。在环境保护的教学中,应针对学生不同专业背景的层次性特征,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有所区别。文、理科学生都能积极关心周围环境问题,但文科学生对环境问题的理解及行为比较感性,如在提出牺牲个人利益保护环境、重视生态校园建设等方面文科学生积极响应,而理工科学生则比较理性,善于从生活细节入手,采取实际环保活动,如理科学生在生活中能主动关电等。针对文科学生,除理论知识的传输外,还应指出具体可采取的行为,如人走灯灭、双面打印、垃圾不随手乱扔等,有利于学生通过小的举措实现环境保护。而理科学生不同专业也有各自特点,如生物、化学等专业学生往往在学习过程中会接触到生态环境保护等相关内容,针对此类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可深入讲解理论知识,引导其积极讨论和采取实际行动,并投入到社会性公益组织和参与相关活动,利用自身的知识和行为辐射影响其他人。

从具有环境意识到采取环保行为之间有大量的空间,学生可能会不知不想,有的会想而不行动,或想行动而又动摇,在教学中应针对这些不同类型的学生因材施教。王媛等调查表明,大部分学生认可保护环境很重要,仅4%的学生认为应以个人利益优先,宁可牺牲生态环境。但当保护环境和个人短期利益发生矛盾时,50%左右学生是犹豫或被动接受的态度,不到10%的学生仅考虑短期个人利益。由此看出,大多数大学生的“行”明显滞后于“知”。环境教育重点对象是表现犹豫态度的大部分学生,通过适当的环境教育,促使他们树立坚定的环保意识,并能主动选择环保行为。在课堂教育中,即注重加强知识的深度传播,通过对科学道理的解释与资料的引证,增强对环境问题严重现状的信服。同时,将当代的热点环境问题带入课堂,引领他们关注一旦在身边发生严重的环境污染,则对大家的生命健康安全将产生严重危害,迫使学生感受到环境保护的紧迫性。如近年来北方频发严重的雾霾天气,大气污染使当地患呼吸系统疾病的人剧增,多年的医疗资料也表明该区域心血管疾病患者增多,因污染而致癌的人数较以前增多。

三、“行”是环境教育的终极目标

如何使学生通过环境教育行动起来是我们工作的重点。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后,“知”要转化为环境保护的“行”,只有有了行动才能真正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目前,大学生在环境意识“知”上的水平较高,关心环境问题,具有一定的环保科学知识,对环境现状和危害有较多的认知,环保意识较强。但在环境意识“行”上的水平较弱,能积极选择环保行为的大学生不到一半,如别人随地丢垃圾自己也跟着丢的从众行为等。在调查中,相当多的大学生在牺牲短期个人利益来保护环境需要方面,态度不坚定,甚至有些错误想法。对大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不仅仅是对大学生进行环保理念的培养,而更深刻的目的在于将环保意识内化为他们的思维方式,继而成为他们稳定的行为习惯。戴洪厚等在邯郸学院进行的“节能环保意识”调查表明,大学生在环保行为方面则较弱,如对日常生活行为“在没有垃圾桶的公共场所,吃过水果后,您会把手中的果皮放在兜里带回去处理”的选择率最高,而对说服与劝阻行为“你看到同学随便丢垃圾你会说服劝阻”(选择率仅26.3%)、教育行为(15%关注)的关注或执行程度低,对消费行为“毕业后,如果在您的工资里扣除一定的环境税(比如20元)”的支持居中,45%的学生支持。

王媛等调查发现,只有约30%~40%的学生能比较坚定地主动选择以保护环境目标为至上的行为。如何强化大学生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行”,有不少教师提出了自己的建议。王建英提倡在环境教学中的应用互动式教学模式,徐永荣等提出直观式、体验式、参与式教学的应用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一般来说,环境考查法是使用较多且效果较好的一种教学方法。学生对周围环境问题进行调查,加深对环境污染的认识,从而使课堂教育与实践相联系,学生获得正确、真实印象的同时,积极思考问题发生的原因及解决途径,提出自己的观点,有助于对环境问题的探究。另外,对有条件的学校或化学等等相关专业的学生还可采用实验法,通过采集环境样品进行分析,从数据上了解周围环境的质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在课堂上,可采用课堂讨论的方法,选择一些热点生态与环境问题,使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促使学生课外查询文献资料,提出个人观点。

四、教师身教重于言传

环境问题调查范文第4篇

一、调查目的:为了创建“绿色校园”,进一步提高环保意识,宣传环保知识,共建绿色家园,特此开展这项调查。

二、调查对象:我校所有的学生。

三、调查的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来调查我校的学生,共调查的人数为525人。

三、调查地点和时间:在我校的图书馆前、饭堂前、学生宿舍等等场地开展调查活动。2010年6月6号下午4点半至6点钟。

正文:为了了解我校大学生对环保意识的深浅,从而提高我校学生的环保意识。

在这次调查中,我们调查小组研究发现我校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我们校的学生知道一些环保知识,但他们没有做自己该做的事。比如过度使用一次性筷子、饭盒和塑料袋打包。导致我校学生过度使用塑料袋打包主要原因是我们校学生的环保意识还是不够深。其我校还没有开展过环保知识的讲座 、课程。从调查中,他们的环保知识主要来源,有38%的学生来源电视、广播、电影 ;有 28%来源于报刊杂志、不到8%的学生说来源于学校课程。在调查我们学校存在哪些环境问题中,有68%学生都知道一次性筷子、饭盒和塑料袋使用过度,其次浪费水电资源、破坏花草树木,各占16%。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学校的重大的环境问题。在浪费水电资源和破坏花草树木的问题上,各有16%学生说在环境问题上也是很严重的。随着,我们国家的能源不断地减小和树木的乱砍伐,造成沙尘暴的恶化。我们还有一部分学生还在浪费水电资源和破坏花草树木。从我们每月水电费超资上就可以看出我们校学生还在浪费水电资源。用塑料袋打包是我们校很严重的环境问题。我们使有过度,制造很多塑料垃圾,这些垃圾都对我们健康有害。塑料袋是很难分解的,对我们的环境造成破坏。我们要意识到塑料袋打包对自身的健康有害。有些坏物质会随着你吃饭时带进胃里,造成中毒或疾病的出现。我们学校的环境还算好,但如果我们不注意环保、卫生,到处制造垃圾,那我们校的环境就越来越差了!我们就没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了!所以,我们要从三个做起:一从自己身边做起,二一点滴小事做起,三、从小养成节约资源、爱护环境的环保意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环境问题调查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村中学;地理教学;环境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1-1297(2008)10-046-01

从2007年9月份,笔者就开始对甘肃省静宁县仁大中学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现象进行研究。即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相关教师进行访谈,再加上笔者的平时观察,了解到静宁县仁大中学在地理教育中实施环境的有关基本情况。

一、 教师方面

通过对高喜燕、赵安国、郑建明三位地理教师的访谈了解,加上笔者本人对自己的客观评价(笔者也是静宁县仁大中学的地理教师)得知:

(一)教师在环境方面的专业水平不高

在本校,高中地理教师有四位,四人无一人是地理专业毕业。其中,高喜燕老师的专业背景是文秘专业,赵安国老师的专业背景是中文专业,郑建明老师的专业背景是政治专业,只有笔者是环境科学专业。在对教师访谈之后了解到他们对环境知识很缺乏,他们都是文科背景,对许多环境方面的问题不太明白,对有些学生提出的环境问题不能够很准确地进行回答,在环境教育方面也只是将课本上的知识进行概括和综合,其实自己对许多问题还是很困惑的。

(二)对环境教育的认识不到位

静宁县是甘肃省有名的教育大县,近几年来本科上线人数都在千人以上,在教育上可谓硕果累累。然而,在这里,无论是学校还是社会,对于学生的升学非常关注,教师的工作压力很大,也正是这个缘故,教师的教学目的也就转移到学生的升学上面,所以教学工作的重点就转移到应试上了,素质教育自然而然地就放在了次要的位置。

环境教育本来更多的是关心学生素质的提高,而认识上的这种不到位或者说是偏离,使得环境教育在这里不被重视。在访谈中不难发现,本来教师在环境专业知识上很缺乏,然而,他们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为了学生考试成绩的提高,他们的教学重点在地理课程上,对环境教育很少涉及,只是对课本中出现的,非讲授不可的内容进行了讲授,但在这些课程上对学生很少留作业。他们感觉环境教育不太重要,涉及较少,即使遇上环境教育的课题,也就只是做了简单教授。

二、学生方面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在环境知识和环境意识上都存在很多缺陷,具体表现如下:

(一) 环境知识掌握不够完整系统

学生的环境知识不全面不系统,表现在:1、概念掌握模糊。调查问卷中涉及到的环境知识方面的名词,没有一个是全部学生都了解的。2、知识不全面。如环境教育中常提到的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人均占有水资源的量、我国的森林面积都不知道(不过多数学生还是知道我国和世界的人口数的),表现出知识方面有很大的漏洞。

(二) 环境问题关注不够全面具体

这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对全国和全球环境问题认识不全面,另一方面忽视自己家乡的具体环境问题及措施,以及自己生活中的周围环境问题。如同样是我国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学生对水体污染的认识比土地荒漠化的认识差,对我国保护生物多样性形势和水土流失的认识相对更差。学生认识到我国的环境污染很严重,但不知道是那方面严重,更不知道运行在自己身边的环保措施。很少有学生注意到校园或社区这些自己生活的环境中有什么环境问题。

(三)环保态度不够积极明朗

面对自己也认为严重的环境问题,不是想办法去解决,而是找借口,或听之任之,或浅尝辄止。面对有悖环保的行为,不是坚决制止,则是自认为“清白”而满足,或者只是管好自己的事,或者也是听之任之。比如,面对白色污染时,70%的人有借口仍使用塑料袋;面对废旧电池的危害,有76%的置之不理;面对成山堆积的垃圾,除了“无所谓”和“不支持,太麻烦”的人外,还有22%的人“垃圾没分类过,但废旧物尝试过利用”;面对实验室、微机室抽屉满仓的垃圾,有15%和47%的人只不过“难以忍受”和“我不会在那儿留下任何垃圾”罢了,只有7%的人“自己不这样做也要制止别人”;在集体活动期间15%的人只愿带走自己的垃圾,不管别人留下的;对实验室、微机室抽屉、地面上的废纸,51%的人只表示自己不会在那儿留下任何垃圾。

(四)环保责任感缺乏

学生环保的责任感只停留在口头程度。有82%的人认为环境保护人均有份的同时,只有8%和13%的人“非常愿意”和“愿意”把自己的一部分零花钱用于环保。更不用说还有人是自己的钱和家长的钱都不愿多一分用于环境保护。

(五) 环保行为上欠自律

很少有学生表现出积极主动的环保行为。调查为避免造纸对环境的巨大压力而节约用纸的行动时,除了“不了解”和“不想了解”的人外,还有75%的人要人提醒才会节约用纸。为环保而减少电池的使用情况,也有44%的人需要老师要求。47%的人维护校园、教室、实验室、微机室的卫生要纪律约束。不管是调查结果还是平时对学生的观察结果,都证明学生环保自律行为缺乏,这说明学生与环境和平相处的能力还有待开发与提高。

三、结论和建议

综上所述,环境教育在农村中学还没有真正开展开来,其原因主要是农村学校教育目标的扭曲,导致教师教学目标的扭曲,最终结果就是教师的不重视。学生的环境意识差,其原因是教师的教育做的不够,还有就是农村环境的特殊性导致了学生对环境问题不够敏感。从而环境教育不能积极开展开来。

另外,农村不像城市,各地又有其特殊的环境问题,对于当地特殊的环境问题,教科书里没有,学生就没有在学校学到相关的知识。由此可以看出,只有国家课程,没有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是农村环境教育的又一大缺陷。所以各地区和各农村中学建构自己的环境教育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也是很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