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经济高质量发展案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内涵式发展 高质量就业 试点学院 软件学院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18-0115-02
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这一新要求,就是不仅要解决毕业生的就业而且是高质量的就业。这就需要提高高等教育的办学质量,提升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提高质量、优化结构、深化改革、促进公平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内涵式发展是破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题的有效途径。[1]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第一,在供需双方存在的“两难”现象。我国已经步入大众化教育阶段,2002年我国高校的入学率约为15%,2011年我国高校的入学率约为26.9%,今后这一数字还会提高。随着入学率的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率却不容乐观,现在社会岗位的需求与毕业生的能力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在各个行业当中都广泛存在“两难”现象,一边是用人单位招人难,一边是毕业生就业难。
第二,“高质”与“高量”之间的矛盾问题。现在高等院校普遍关注于毕业生的就业率问题,而往往忽视了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即仅仅实现了“高量”,而没有足够的重视“高质”,导致毕业生就业之后,也不能安心工作,频繁“跳槽”,还有部分毕业生的发展后劲不足。
为了实现大众化背景下高等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教育部和各个高校都做出了很大的努力,2010年出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1年教育部出台了“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2012年教育部出台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高教三十条)”,进一步明确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性,首先就是要“坚持内涵式发展”。[2]二、以内涵式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内涵式发展是以育人为核心、以质量为生命、以协同创新为动力的可持续发展;充分利用内外部各种教育资源、挖掘可利用的教育空间、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教育质量不断提高。[3]随着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信息产业的世界结构调整日益明显,社会发展所面临的深层次矛盾日益凸显。高等教育也必须顺应改革的要求,加快“两个转变”,即从原来的主要以规模的扩大、数量的增长为主要特点的外延式发展向提高质量、优化结构、突出特色、提升效率为主要特点的内涵式发展转变,从关注硬件指标的显性增长向提升内部软实力的隐性增长转变,在加快转变的过程中,不能顾此失彼,要相互协调,统筹安排,科学发展。哈尔滨理工大学在坚持内涵式发展的同时,成立了校教学督导办公室,独立于教务处,由校长办公室直接领导,监管全校的教学工作和教学状态,进行不定期的抽查;同时各个教学单位又外聘有自己的教学督导,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教学督导和专项检查;我校近期又出台了“教学事故、教学差错认定办法”,对教师的授课、学生的听课、教学次序、考风考纪等都做了的明确处理规定,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地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二)完善规章制度,引入评价机制,保障教育质量
教育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只有通过加强规范管理,完善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机制,改革和创新考核方式,建立基于过程的持续改进机制,才能在保障教育质量的前提下稳步提升。[4]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引入软件企业普遍采用的CMM思想,对教学过程实施过程管理,建立教学过程的持续改进机制,对本科教学实施定量管理和定量评价,从体制和机制上保证教学质量的持续提高。完善教师考评制度,采用督导考评、同行评价以及学生评教的“三位一体”评价制度;对教学予以高度重视,实行教学一票否决制;为增强教学的效果,以制度规定正教授、博士生导师必须为本科生上课;根据课程的性质和内容采取灵活的授课方式,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采取多样化的考试形式,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以适应今后工作岗位的要求,提倡学生实行“面向工作的学习”;定期开展师生共同参加的座谈会、交流会以及学习沙龙、兴趣小组等形式,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困惑。这些措施都是以规章制度的形式制定下来,有效地保障教学次序,保证教学质量。
(三)改革教学方法,实施工程教育,提高教育质量
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中,全面推行CDIO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在团队合作的现代工程环境下,构思、设计、实现和运行复杂的工程产品、过程及系统的能力,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整合能力。提倡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做中学”等研究性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学习的精神,实现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内涵式发展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一)完善就业政策,把实现高质量就业放在突出位置
各级政府机构和高校管理部门,要在实现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工作中起主导作用,制定和完善各种就业政策,千方百计地创造就业机会,努力营造公平合理的就业环境,促进就业者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在推进就业工作中实现“高质”和“高量”,实现“量”“质”协调发展。在就业工作中以贯彻促进毕业生就业为主,自主创业为辅的就业政策,根据学生自身条件进行合理选择。落实政策保证就业,继续做好就业指导、实习见习、就业援助的“三支一扶”工作,对于特殊困难群体,实施就业援助制度,帮助就业困难学生实现就业。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利用创新创业带动就业,充分利用国家制定的各项创业优惠政策。帮助学生制订职业生涯规划,在教学全程提供学生就业的质量保证,让大学成为学生学习深造的场所。我校成立了校企合作“定制式”人才培养专业指导委员会,软件学院为推进校企深入合作,建立长期合作的工作机制,形成了学院和企业间的制度化联系,学院成立了“校企合作办公室”,负责学院与企业合作的有关事宜。学院设置了“实训中心”,在模拟企业环境下,学生以企业实际项目、案例为蓝本进行学习体验,可以使学生在工程化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企业文化认知、软件开发规范等各方面得到系统的锻炼,以期达到缩短学生毕业后的实际上岗培训时间的目的,从而迅速适应未来从事实际工作的需要。
(二)改变就业观念、合理引导,实现多渠道就业
高质量就业是高等教育的神圣使命,是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基本标准。高质量就业是充分的就业、优质的就业、稳定的就业、符合自己意愿的就业,劳动关系相对和谐,基本能够满足劳动者的工作要求,最终体现为学生、家长、企业和社会“四位一体”的满意度上。实现高质量的就业,首先要拓宽就业面,扩大就业方式。在国家层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增加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教育水平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在高校层面要加强教育和引导,实现多渠道就业。在学校的教育中不仅要教会学生工作的基本技能,而且要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一个基本的职业规划,在新生入学的时候,进行一些基本的“智力测试”“个性测试”“兴趣测试”“心理测试”等,引导学生正确了解自己,做好自我评估,对自己的人生目标有一个准确的定位,让学生一入校就明白毕业之后要达到什么样的能力,从事什么样的职业,这样更有利于今后的学习。
(三)面向企业、联合培养,实现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为了让毕业生尽快了解企业的生产流程、融入企业、投入实际的工作当中,我校形成面向企业的“定制式”人才培养与就业方式。积极进行校企协同,形成特色鲜明的“两段式”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同时将校企合作引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建立院内实践教学基地,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基础工程能力;建立校外工程实践基地,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工业化素质。通过“定制式”和“两段式”的人才培养,达到了专业建设、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三赢局面,在联合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企业和学生都可以进行自由选择,通过多种方式的校企合作,实现了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
四、结束语
哈尔滨理工大学软件学院是黑龙江省首批综合改革试点学院,在实现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大胆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2011年我校获得“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的荣誉称号就是对我校就业工作的肯定。但是“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也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后继的综合改革过程中,我们会坚持内涵式发展,寻找实现高质量就业的突破口。
[ 注 释 ]
[1] 杜玉波.全面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3(1):4-9.
[2] 刘善堂,成娟.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的内涵与提升策略[J].江苏高教,2014(1):133-134.
摘要:为全面提升全国教师的素质,2007年英国对教师培训机构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在全国建立11个由教师培训机构组成的高质量教师培训中心(CErT),通过整合式的管理、多样化的课程开发、高效的交流平台的建设等,来提高教师的整体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从而形成了新的教师教育模式。
早在2004年,英国教育与技能部(DfES)发表的报告《武装教师,面向未来)(EquippingOurTeachersfortheFu—ture)中就指出:要在教师培训上取得实质性的成绩,只有通过对教师培训机构加大投入,并且建立教师培训机构合作体系。2007年,英国颁布了《继续教育白皮书》,其中明确指出从2007年9月起建立英国教师培训机构合作体系,旨在提升教师培训机构的质量,借此培养一批高素质教师。整合各分散的培训机构力量,在各地区建设高质量教师培训中心(CentresforExcellenceinTeacherTraining,CETTs)是本次教师继续教育改革的关键组成部分,其目的是要对分散的教师培训机构实行统一管理,使教师培训机构互相合作,集结并传播各自优秀的教育培训实践,促进受训教师分享教学经验,提升专业化水平。毋庸置疑,该举措具有其鲜明的划时代意义。
一、改革背景
改革教师培训管理体系是英国2007年《继续教育白皮书》中的核心内容,受到政府高度关注。英国教育与技能部的高等教育和终身学习部长比尔·瑞美尔(BillRammel1)表示:“建立统一协调的教师培训中心在提升教师素质、培训机构教育质量方面扮演关键角色,作用不容忽视。”英国教育标准局(OFSTED)的首席执行官苏珊·艾菊(SusanEdge)也表示:“作为英国政府教育与技能部的合作伙伴有机会亲眼见证这一历史性的创举,我深感荣幸。我们非常希望早日见到统一的培训中心所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英国如此重视这一改革是有其社会背景的。
(一)谋生手段严重缺失,经济前景不容乐观
近几年来,英国失业率与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经济发展最好的经合组织(OECD)成员国相比差距明显。受欧盟经济下滑的影响,英国经济处于低迷状态,2005年欧元区经济增长1.3,比2004年回落0.8个百分点。2007年欧元持续贬值,欧洲企业纷纷陷入经济困境。
英国经济出现萎靡主要原因是劳动者生产水平低下。据经合组织对英国的调查发现,2003年全英可就业人口中有1000万的成人处于低技能水平,其中620万已就业。16岁以上的人群中有三分之一在接受义务教育后很少或没有获得普通中等教育证书或任何资格证书就进入职业市场进行低收入、低技能的工作,严重影响到英国整体的劳动力水平。
显然,教育水平低下的青年人群已经严重威胁了英国未来的发展,提高年轻人的教育水平使之具有基本的就业能力成为当务之急的工作。英国社会各界认为,年轻一代素质能力低下的主要原因是学校教育的质量低下,而学校教育质量问题则与缺乏高质量教师息息相关。全国上下对现有学校教育表示强烈不满,并要求高水平教师加入教师队伍培养高素质学生,而高水平的教师只能从高质量的教师培训中产生,因而高质量的教师培训机构成为提升全国青年素质的源泉。本次教师培训机构实施系统的大规模改革正是这一认识的再度体现。
(二)教师质量参差不齐。培训机构良莠混杂
近几年英国教师培训机构的质量呈现出参差不齐、良莠混杂的面貌。2003年,英国教育标准局督察发现教师培训体系存在着系统性的缺陷。2006年英国教育标准局又再次对144个教师培训机构进行督察,发现目前教师和教师培训机构存在以下比较严重的问题:
(1)受训教师的学科知识和教学技能通常缺乏有效的管理。并不是所有的教师都发挥了他们应有的潜能;(2)受训教师普遍认为自己的发展受限于狭隘的个人经验。教师们普遍反映自己很少与同行交流合作,导致视野狭窄,看不到他人的教学也无法反思自己的教学,犹如井底之蛙;(3)教师凭借自身力量无法判断学生对自己所授课在文学、算术、语言方面的需要;(4)个别培训机构在教学评估和教学现代化上有待进一步提升;(5)培训课程与教师实际教学之间存在巨大鸿沟,教师无法将理论运用于实践,接受过培训的教师仍明显感受到仅凭自己的力量很难在教学实践上有新的突破;(6)培训机构的监督和管理不够严格,不系统,过于散乱。
从督察报告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些问题的根源不仅在于培训本身的质量问题,还在于各培训机构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要求,导致教师培训不均衡,并因各自封闭的培训影响自身的发展。事实上,不同的培训机构各自拥有不同的优势,一旦合作,可将优势发扬光大,并化劣势为优势,快速直接促进彼此的发展。因此,解决上述问题就必须建立教师培训机构的统一协调管理体系,通过培训机构之间的广泛合作提升各培训机构的质量,以此提升教师的素质。
另外,2007年英国颁布了新的《教师资格认定标准》,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新标准是教师资格证书认定的框架,既然框架标准上升了,教师也必须提升自我素质以符合新标准。而教师素质有赖于培训机构的质量,因此该标准的出台同样对现有培训机构提出了要求:在国家框架下实行有效的教师培训工作。
(三)社会经济发展对高质量教师的要求
一旦教师素质提高了,学校雇佣到优秀教师的几率也大幅增加,高质量教师提升学校教育质量,为社会输送更多高水平人才,立竿见影地创造经济和民族利益。这一“生态链”之源头在于教师培训机构的质量。
教育与技能部显然清楚这一“多米诺”骨牌的关系,因此,建设教师培训中心成为其议事日程上最为重要的一项。2007年9月,经过长达半年之久的严格筛选和激烈竞争,终于在全英9个地区建立了由各培训机构组成的11个培训中心。不难想象,这一“生态互动”对国家未来的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民族利益的保障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师资培训统一协调的管理体系特征
(一)构建高效的管理组织模式
在英国的9个地区分布有11个教师培训中心,每个中心均有庞大的成员团和一个杰出的领导组织(大部分培训中心的领导组织由大学担任)。领导组织与成员机构、成员与成员相互联系形成统一整合体。
2007年《继续教育白皮书》颁布之后,各地区的教师培训机构的责权关系发生了重要的变革。2007年之前所有的教师培训机构受国家管辖,由教育大臣直接负责管理。但在2007年之后,这种管理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育大臣将管理权交付由所属地方政府管辖的学习与技能委员会(LSC),学习与技能委员会可罢免任何教师培训机构中层以上职位的职员,并协调当地教师培训机构间的合作。该管理方式使培训机构根据地方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
保证统一协调的培训中心高效运行的基石除了有效的行政管理之外,充足资金更为重要。根据学习与技能委员会在2007年9月的关于教师入职培训机构拨款资金额外说明,政府计划在全国范围内投入3000万英镑用于提升教师入职培训的质量。在该说明中详细阐明了政府投入资金的分配方案,即以分配到户的方式,由学习与技能委员会负责拨款,在2007年10月期间分配到各培训机构,资助总经费达10万英镑的培训机构将在当年获得第一笔款4000英镑;而资助总经费在10万以下的培训机构将根据它们总体的分配款项,按一定比例决定其可获得的分期款项。
(二)以“整合性”为原则提升培训效度
以往的教师培训机构因为分散于各个地区,相互封闭,彼此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长时间的“孤立”和“隔绝于世”使得培训机构的发展时常会遇到瓶颈。本次改革试图以合作为原则、以整合为手段来改变这一缺憾。合作需要有效的管理,当部分被有机的整合后,整体的功能才能大于部分。因此英国本次改革,在管理上十分强调“整合性”。
以中西部高质量教师培训中心(wMCETT)为例,该合作体系由大、小,公共、私人,自愿和法定的团体构成,分散于城市和乡村。行政总部设在华威大学(Warwick),为了使成员组织紧密有序地联系,该中心开发了大量机构合作项目,并且重新制定了相关的促进有效合作的规章制度。
东英格兰高质量教师培训中心(EECETT)同样十分注重“整合性”管理,并形成统一有序的合作,以领导组织为核心,协调各成员机构的课程设置,培训人员的分配情况等等。
中心的建设不仅在宏观层面进行管理,同时也落实到微观,即各成员培训机构中的从业人员必须走向更为专业的高度。
例如,由哈德斯菲尔德大学(HuddersfieldUniversity)领导的北部的教师培训中心(NCETT),在其建设目标上明确指出.力Ⅱ强北部地区教师入职教育的保障在于提升培训导师和机构管理者的专业化水平。中心为教师培训人员建立信息归纳总结的网站,内容涉及教师教育、教师教育技能、教师教育培训制度等。
又如,以牛津布鲁克斯大学(OxfordBrookesUniversity)为领导的威斯敏斯特高质量教师培训中心(WestminsterPartnershipCETT)也认为只有教师培训机构真正走向专业化,才能保证教师培训的质量。在其近一年的工作中将培训者的培养作为发展的重要层面,希望通过成员机构的合作,传播有效的培养模式,大幅度提升从业人员的专业化水平。
(三)积极创建各种平台提高培训效率
以加强成员机构合作为宗旨,各培训中心竭尽所能建设有效的合作平台:开创论坛以及专门的网站成为平台首选。论坛与网站成为各机构成员会面、学科专家与“一线教师”亲密接触,受训教师互相交流传播有效的教学经验,下载各种教学资料的载体。例如,东部高质量教师培训中心利用专门的技术开办了在线学习网站,为教师教育者、培训人员和受训教师提供大量资源;成立了人职教师委员会,以便将教师教学经验广泛传播;在整个东部乃至国家层面形成并施行有效的交流和传播框架,保证在每个县、每个学期,为教师教育者和受训者提供及时信息,保证一年3次教师教育者于论坛会面、交流等。
部分中心出版了自己的刊物,传播各自的办学经验、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等。例如伦敦大学领导的伦敦高质量教师培训中心(LonCETT),该中心建立连接网络,定期举办会议,开发网上资源,和其他的教师培训机构合作研究、合作出版刊物以传递最好的办学实践方式。该中心的成立使英国首都伦敦首次将本市所有的教师教育者集合起来,并有了正式的刊物。
个别的中心更创立了中心与地方合作的新型培训模式。例如,以普里茅斯(Plymouth)大学领导的西南部高质量教师培训中心确立了两大任务:一是永久成为教师培训机构和当地学校的枢纽,二是人职教师培训机构和当地学校进行定期会晤,地方学校和人力资源部的代表参与人职教师培训课程的制定、修改,明确各自需求,促进培养教师的地方针对性。
(四)因地制宜,打造全新的培训课程和方式
每个培训中心都根据各自所在地的特点和要求,对培训课程进行了适当的开发。这一点上,伦敦大学领导的伦敦高质量教师培训中心尤为明显:强调“特殊需求”,塑造个性化培训课程。鉴于伦敦2012年将举办奥运会,所以当地政府对伦敦教育提出鲜明的要求:培养大量高技能人才。应对该要求,伦敦高质量教师培训中心通过研究和课程开发重新塑造教师人职培训(ITT)和专业化发展(CPD)课程,加强职业教育课程建没、提高职业教育教师的培训质量,以期2012年伦敦奥运会举办之时达到当地政府之要求。同样,诺森比亚大学(NorthumbriaUniversity)领导的特殊教育教师培训中心(CETTforInclusiveLearning)以培养教授学习困难学生的教师别于其他中心,此类教师必须接受高水平训练才能保证创新的教学方法得以有效运用,学习困难的学生才能获得合适的教育,因此中心创设了新的课程以提高该方面教师的培养。
大量的培训中心根据当地政府的要求、依据当地学校的特点,结合成员机构本身的特点,运作了新的培训方式。
例如,南莱斯特郡学院(SouthLeicestershireCollege)领导的中东部高质量教师培训机构合作中心(EMCETT)创设了同伴互导培训方式,运用网络系统提升教师同伴互导,开发新策略激励员工进行同伴互导、受训教师同伴互评。英国东北部以桑德兰大学(UniversityofSunderland)为领导的高质量教师培训中心(SUNCETT)在培训方式方面积极加强案例教学的建设。在新近成立的一年内该中心进行了l1次案例学习。另外,以牛津布鲁克斯大学为领导的联网中心提出了“合同式”的创新培训方式,即受训教师与培训机构和指导教师签订“合同”。
(五)提升受训教师专业化水平
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对于任何教师培训机构来讲都是一项重要的议程。只有教师的专业化得到有效保障,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教师。
以纽卡斯尔学院(NewcastleCollege)为领导组织的优化北部(SuccessNorth)教师培训中心在教师培训中不断探索,形成了一个整合的专业化、背景化的课程材料和培养模块,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南莱斯特郡学院领导的英国中东部地区高质量教师培训中心也明确规定,通过合作体系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使受训教师达到2007年新的教师资格认定标准。英国东北部高质量教师培训中心认为有必要给教师提供机会,通过批判性反思自己的实践方式,发展自己的教学计划并提高专业技能。中心开发新型方式让教师通过培训机构的合作彼此分享教学经验,利用培训机构所提供的学科专家明确了解自己所教学科,以此提升专业化水平。同时中心通过大量的活动、服务支持教师专业化发展计划。
三、构建高质量教师培训中心的优势
(一)中心分布地理均衡,规划管理有条不紊
11个中心分别设置于英国的9个地区,意味着每个地区至少有一个中心。从地理结构上讲,中心分布均衡,满足了各地区教师培训的需要。同时避免某地区因身处劣势地理环境而造成培训中心缺失的情况。反观我国,西部内陆欠发达地区,往往因为交通、环境等因素阻碍了当地教师教育的发展,所以,均衡的地理分布应成为我国教师教育的奋斗目标。
由于建立了培训机构的统一体,一改原本机构散乱、恶性竞争的局面。各中心的领导组织根据本中心特点,编写了新的规章制度,确保各成员机构按照制度办学,保障了整个中心的运作更为流畅、安全,呈现井然有序的面貌。
反观我国各级各类教师教育机构,无论是综合性大学、重点师范大学、地方师范学院、还是教师进修学校(院)等,彼此之间缺乏协作与沟通,统合管理同样缺失,这使得教师教育的内容难免存在交叉重复、片面狭隘,机构的管理比较松散杂乱,因此难以保证教师教育的质量。欲改变这一局面,英国本次改革提倡的加强教师培训机构的合作,强调教师培训机构的整合管理对我们颇有启示。
(二)严格的筛选标准,高水平的领导组织
各地区并不是所有的教师培训机构都有资格成为中心一员。本着对国家、对各地区教育负责的原则,中心在挑选成员机构时以严格的标准把好人口关,保障整个中心的质量。目前,许多未进入中心的培训机构积极提升自己的培训质量,希望能够早日成为中心成员机构,从而享受到成员机构的“丰厚待遇”。
各中心的领导组织担负起了本中心的管理规划和教师培训的双重使命,因此只有高水平的领导组织才能担此重任。为此,英国在建立培训中心时,为能够挑选出优秀的领导组织制定了严格的筛选标准,并且专门组织评审团深入到九个地区进行考察。通过对一些高等院校的教师培训课程开发水平、组织能力、培训质量等要素的综合衡量,最终从大量的院校中挑选出佼佼者成为该地区培训中心的领导组织。在这样的领导组织的带领之下,中心才能获得良好的发展,形成良好的规划,以提高教师培训的整体质量。这种严谨的筛选,对教师培养的负责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三)不同地区不同特色,办学更显地域风情
尽管培训中心是从国家层面予以建设的,但这并不要求每个中心都以相同的模式运作。相反,各中心保持了各自的差异,形成多样性的特质,使得中心显现丰富状态;更为关键的是,各中心以地方教育需求为导向,办学更显地域风情。
各中心从自身传统、优势出发,结合地方需求,以各种媒介为载体,开发新的课程,创建不同的管理模式,打造新型培训模式,促进了各自的培训效率。事实证明,这种多样性的办学方式使得每个中心拥有各自傲人的特点,并且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培训的质量,提升了受训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为当地输送了更多适应本地需求的优质教师。
(四)运用先进网络技术,创建多种交流平台
本次改革与时俱进的特点之一便是各培训中心对网络技术的运用。通过互联网,不同的培训机构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其他机构有效的培训经验;及时将自己的经验上传公布于众;培训中心则可借此建立完善的数据库;领导组织可以最快的速度将各中心近期的任务、项目公布于网站,大大提高了管理的效率。
另一方面,培训中心建设的最大亮点是强调合作,促使各类型培训机构互通有无,交流经验,各中心还竭尽各自所能为合作寻求最恰当的着陆点:建立论坛,创办期刊和举办会议,努力将各自成功的办学经验以比较正式的方式向其他机构传播推广,促进成员机构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使教师朝着教育专业化方向发展。
关键词:电子商务;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4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8-0231-02
自从1997年中国开展电子商务以来,电子商务在中国迅速发展,2008年,中国电子商务交易额已达3万亿元。电子商务的低成本、高效率以及方便性、全球性等特点也在吸引越来越多的企业将传统销售渠道改到网上。随着电子商务的大力发展,急需大量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目前,众多院校也相应地开设了电子商务专业,而经济、管理、贸易、金融等相关专业也都开设了电子商务课程。电子商务课程是一门综合性、交叉性、边缘性的专业课,涵盖了商业、金融、计算机、通讯、管理、信息技术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诸多领域,是一门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关联紧密的课程,无论是在教学内容还是学习方法上都与其他基础课程有较大区别。由于涉及内容过多,目前的电子商务教学不容乐观,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目前电子商务教学存在的问题
1.课程内容复杂、关联性差。国内的众多电子商务教材都包含计算机网络技术、电子支付、网站建设、管理学、现代市场营销、物流、法律税收等多方面的知识,课程覆盖范围广。每个单元内容都涉及不同的专业,且各个单元章节之间彼此独立,前后关联性不是很大。学生在学习时一下子要接触大量的概念,往往觉得电子商务过于抽象,一头雾水,摸不着门道。往往前一节课是关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纯自然科学的内容,下一节又是关于营销的纯社会科学的内容。
2.学生专业单一,难以应对电子商务复合型的要求。电子商务是一门新兴的学科,要求学生有比较宽泛的知识面,而非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往往只涉及其中的一个方面。如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在理解电子支付、网络营销时较为容易,但涉及计算机网络技术、加密方式、网站建设方面的内容时往往一头雾水;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则对市场营销、法律道德等内容兴趣不高。
3.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目前,高校自身培养的电子商务人才尚不能组成比较专业化的适应电子商务人才培养需要的师资队伍,这已经严重地阻碍了高校电子商务教学质量的提升和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目前,国内高校的电子商务师资构成主要有:电子商务出身的教师;计算机出身的教师;经济专业出身的教师和管理专业出身的教师。这些教师或者是因为专业出身的原因或者是因为没有进行及时的知识更新,或者是因为缺乏实践,导致其专业化水平不高,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4.教材更新速度慢,且教材内容脱离实际。电子商务是一门迅速发展的学科,每年都会有新技术出现。但是,现实中教材多是几年前的,即使是新的教材,因从编写到出版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教材中的案例已过于陈旧。教材的建设远落后于现实的发展,要求老师要及时注意更新。
5.现实的教材多脱离实际,内容重点介绍大而全的基础知识。重理论的同时忽略了对操作技能的培养,不适应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需要。电子商务学习的主要目标应该是培养实践性、技能型的人才以适应未来电子商务竞争需要。过多的理论知识既不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又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给老师的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
二、关于电子商务教学的几点建议
针对以上电子商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及措施:
1.案例教学法
太多的“填鸭式”的理论教学往往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如果在讲解某个问题时,引入相应的案例,往往能起到比较好的效果。在讲解电子商务安全时,可引入众多的当前电子商务中因安全漏洞而导致交易双方损失的案例,既要有损失买方利益的,如央视新闻中曾报道的“购买笔记本得到砖头”的案例,也要有导致卖方利益损失的案例,如淘宝网,有人利用新手卖家不太熟悉支付宝的状况,传递一个假付款的页面,导致卖家发货后收不到货款的案例。
案例教学法的重点是如何选择案例[1]。教学中,教师不能匆忙地选择若干案例,而是以每次课的教学目标为依据,围绕教学实践中的教学问题来组织案例选择,选择的案例要能很好地解释问题。高质量并与教学目标相符的案例才能带来较好的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高质量的案例应满足案例的内容符合教学目标、案例涉及的问题富有启发性、案例的具体情节符合客观实际等要求。
2.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是将图形(Graphics)、图像(Images)、文本(Text)、动画(Animation)、视频(Video)和声音(Sound)等多种媒体技术通过计算机处理后,以单一或集成的方式运用于教学中,表现为辅助教师完成教学的手段[2]。电子商务是一门新兴课程,涉及许多新技术,引入多媒体教学后,可以很好地对某些抽象问题进行解释。多媒体教学中需注意下列问题:
(1)多媒体课件的制作
利用多媒体教学,需要教师掌握多种计算机技术,除了制作课件必须用到的Powerpoint外,还需要掌握文字处理软件(Word)、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动画制作软件(Flash)等。有了这些技术的辅助,制作的课件才能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层次清晰。如果课件只是简单的“Word 搬家”,那么,同电子商务这门新兴的快速发展的技术显然是不符的。
例如,在讲授电子商务网站建设的步骤时,首先将每一步进行精简,然后引入相应的图画(见下图),将文字显示在图片中。有了图形会提高学生的关注度。
在一张幻灯片上显示这些图片,要比简单地显示几个汉字效果更好。做成这些图片后,对每一个图片增加一个简单的动画,在讲到每一个步骤时,逐步打开,细细讲解。
(2)多媒体技术的利用
多媒体技术包含图片、动画、声音等,在讲课中最好将这些技术综合利用,共同为课堂服务。MacroMedia公司开发的Flash软件,是最适合制作动态导航控制、动态画面的多媒体制作工具。如在讲解电子商务方式下的采购方式与传统采购方式的区别时,传统采购方式较为复杂,过程较多,简单的静态图片很难讲解,而如果利用Flash制作一个动画,将每一步采购过程逐步显示,则具有很强的条理性,不但方便教师讲解,且有助于学生消化吸收。再如在讲解数字证书的作用时,可以直接在中国金融认证中心网站上下载“证书应用动画”。它是一个很好的Flash演示动画,通过“怕上当、跑断腿、商务难”等故事,幽默、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数字证书的作用。
另外,对讲课中用到的案例,也可以采用视频、音频等形式,搜索一些有趣、对课堂有用的案例,在利用Powerpoint制作幻灯片时,链接或者直接插入,灵活运用。例如,在介绍电子商务的基本业务流程时,可以给学生播放淘宝网的一个广告片段,虽是广告,但很好地说明了电子商务的购物过程。
3.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
电子商务内容繁多,中国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协作组组长、西安交通大学教授李琪在教授电子商务课程时曾把电子商务比喻为“盲人摸象”,每个学习电子商务的人只能了解它的一个局部。所以,仅靠老师一己之力,也只能介绍电子商务的一个面。这时候不妨尝试一下学生自学,让学生主动搜索自己感兴趣的方面,如电子商务法律、电子支付技术、电子商务安全等,教师通过提问检验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或者采取分组的方式,每组选择一个方面展开讨论,然后留出一两次课的时间,让每一组的组长给大家演讲,共同分享他们讨论的内容。在课程开始时运用面授的教学方法效果会好一些,但当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如了解了电子商务的组成部分、应用领域、业务流程和交易模式后,让学生通过自学、讨论而参与到教学过程当中来,能更好地发挥其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结论
尽管我国的电子商务已有了较大的发展,但和发达国家比起来,仍有一定差距。培养更多的电子商务人才,需要更好的教学方法和高质量的教师队伍。电子商务在不断地变化、发展,面临当前电子商务教学中的种种问题,电子商务的教学也应该随之变化、发展。每位电子商务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电子商务的发展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再加上老师的努力,定能培养出更多更高质量的电子商务人才,更好地促进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管理;会计咨询业务;会计师事务所;发展;途径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会计师事务所的服务要求也逐渐提高,人们普遍希望在咨询会计业务中得到更专业、更高质量的服务。但就目前而言,我国会计师事务所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例如大多数的会计师事务所的管理制度欠缺,专业技能欠缺,甚至是服务态度欠缺。那么究竟如何促进管理会计咨询业务在会计师事务所的发展,本了下列思考。
一、对组织结构进行优化,组建管理会计咨询部
为了提高会计咨询业务的服务质量,提高公众对于会计师事务所的普遍认可度,首先,最应该做的就是单独成立一个管理会计咨询的部门,将所有关于管理会计咨询的业务从众多其他业务之中独立出来,由专门的人员进行处理,做到专人专事,提高业务处理的专业性。其次,应该定期的对管理会计咨询部的人员进行专业素质考察,保证他们的专业能力,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同时可以聘请专业的会计咨询管理的专家,帮助提高事务所人员的专业技能,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和质量,从而提高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水平。除此以外,会计师事务所应组织建立专门的业务处理程序,形成一套专业的业务处理模式,并针对管理会计咨询业务的服务流程、服务的质量,服务的效率进行有效的控制,保证管理会计咨询业务在处理的过程中有理有据,在提高会计师事务所工作效率的同时,提高客户对于服务的满意度。简而言之,促进管理会计咨询业务的有效开展,不仅有利于提高会计师事务所人员的专业能力,提高社会的认可度,亦可以帮助会计师事务所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保证自身的健康稳定的发展。
二、注重专业人才的培养,形成专业的服务队伍
随着会计市场的不断变化发展,会计师事务所也需要吸收新的专业人才,为自身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保证在充分了解市场发展动向的同时,根据自身的事业特色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发展战略,与时俱进,科学发展。就目前的经济发展和市场走向而言,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以人才为本的时代,人才是各个事业单位、企业公司的发展基础,只有拥有更多的人才,才能保证公司的有效运营,人才几乎是每个企业事业单位发展的生命力,当然,这种规律这对于会计师事务所来说也不例外,在我国大部分的会计师事务所中,人才短缺这一现象普遍存在,事务所现有人才无法满足自身的发展需要,但是又很难引进新的人才加以补充。针对这一问题,事务所应当果断采取措施,在挖掘已有人才专业潜力的同时,引进新的人才。完善人才的管理机制,组建事务所内部的培训和管理制度,定期对事务所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和考核,采取奖惩制度,提高事务所从业人员的积极性。同时,提高事务所人员的薪资待遇,以良好的待遇去吸引更多更优秀的专业人才前来就业,同时,在事务所的内部形成人才竞争机制,在保证引进高质量人才的同时,也带动事务所人员专业技能的提高。
三、突出典型案例,形成自身品牌
就目前而言,更多的事务所更倾向于参与最多的业务处理,专注于盈利而忽略了自身的品牌建设,而一个好的品牌效应是可以帮助事务所发展的,品牌的建设既是对事务所专业能力的肯定与监督,也是事务所增加更多业务量、增大盈利的保证。因此,就发展初期来说,事务所更应该专注与对于每一个案例的处理,及时的跟踪和完善客户信息,提高服务质量,建立“业在于精”的意识。其次,事务所可以定期的开展业务处理经验交流会,改变员工对于服务质量的认知。针对会计师事务所所接的每一个业务,都应当认真对待,合理分析,在有效预测的前提之下,多多考量,以严格谨慎的态度保证每一个业务的高质量完成,在客户群中形成良好的口碑效应,与此同时,会计师事务所可以通过有自身特色的营销推广,对比较突出的经典案例进行分析介绍,将事务所的构成结构,专业能力以及其他优秀的地方突出,让更多的人知道并且了解自己的事务所,在打响事务所的品牌的同时,形成良好的品牌效应,促进会计师事务所的发展。
四、联合高校,增加管理会计市场活力
现如今,管理会计的现状并不乐观,而针对会计的发展前景来说,极大的发展空间需要更多专业的会计从业人员的参与。就人才方面来说,相关的会计师事务所可以采取与高校联合培养的方式,积极的参与到高校的管理会计的教育之中去,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培养更多更专业的新型会计人才,并在实践与理论的不断碰撞与摩擦之中,探索出属于中国自己商业发展的管理会计之路。与高校的联合培养,不仅可以提高会计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也可以帮助相关的企业事业单位建立管理会计观念,提高企业事业单位会计从业人员的思想认识,促进管理会计市场的繁荣。就目前的管理会计的培养方法来说,事务所可以通过部分高校中的MPAcc等项目来培养实践应用突出的专业型人才,事务所积极的参与到高校的会计教育之中去,提前与高校签订合约,合作共同培养企业所需要的管理会计等方向的人才,为其提供良好的实习和工作的平台,为自己管理会计的人才储备力量。
五、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发展是需要从整体角度入手,在保证系统性的同时,就会计师事务所的结构优化,人才培养,品牌建设等方面进行具体的操作,以充分借鉴外来经验为前提,结合自身的特点,探索出最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
作者:杨金武 单位:新疆方圆有限责任会计师事务所
参考文献:
[1]崔金平.新时期如何做好管理会计工作[J].中国外资,2012,24.
全国质量奖向国际化迈进
据悉,第十六届全国质量奖评选活动于今年3月正式启动,经过资格审查、资料评审、现场评审、网上公示及全国质量奖评审委员会审议等环节,授予7家组织“全国质量奖”,授予4个项目“全国质量奖卓越项目奖”以及2家组织“全国质量奖管理特色奖”。
中国质量协会会长贾福兴在发言时指出:质量是一个国家、地区综合实力的反映,是企业和产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也是国家科技水平和文明程度的体现,当前更是实现我国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中国经济要保持中高速增长、向中高端水平迈进,必须追求以质量提升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把促进发展的立足点转到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把经济社会发展推向质量时代。
据介绍,中国全国质量奖由中国质量协会于2001年正式设立,旨在促进卓越绩效模式在中国企业中的推广及应用,引导中国企业提升产品、服务质量和经营发展质量,增强企业乃至国家竞争能力。目前在世界知名质量奖项中,除日本“戴明奖”自成一体,美国“波多里奇国家质量奖”、欧洲“EFQM卓越奖”均采用卓越绩效模式,而全世界共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置了质量相关奖项。以卓越绩效模式为标准的质量奖项,无论从数量还是影响力都占比颇重。中国已有130家各行业的优秀企业获得了全国质量奖,实现了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此外,在今年中国全国质量奖评审过程中,美国“波多里奇奖”和欧洲“EFQM奖”双料评审员保罗・格里泽尔进入现场评审,主要从评审标准、评审流程设置和评审工作组织规范性、评审员专业素养和交流技巧等方面,将全国质量奖的评审与国际对比,充分了解申报组织的管理成熟度,挖掘组织优势和改进空间。
欧洲质量管理基金会CEO莱昂・图森特在演讲时表示:中国全国质量奖与美国“波多里奇奖”、欧洲“EFQM奖”在原则、理念、架构等方面一致,中国企业若要在实际生产运营中,充分落实卓越绩效模式的有益精髓,并在未来接轨国际前沿,遵循CAQ提供的标准是稳健有效的途径。他还肯定了中国全国质量奖不断与国际对标、学习的做法,认为这些做法值得美国“波多里奇奖”学习。
记者了解到,早在今年3月30日,中国质量协会会长贾福兴便会见了莱昂・图森特。此前为了使质量奖的评审与国际接轨,中国质协曾多次邀请保罗・格里泽尔、莱昂・图森特,以及美国波奖高级评审员、培训师詹妮特・乔森等境外评审专家来华授课。莱昂・图森特认为,“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质协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与日俱增,通过全国质量奖与‘EFQM奖’的对比,全国质量奖评审活动,在规范性、影响力上,已成为能够比肩发达国家质量奖的奖项。”
卓越绩效助企业提升质量
据了解,中国质量协会每年都会组织全国实施卓越绩效模式先进企业的评选,分享最佳经营管理及实践经验,提高产品服务和经营质量。在今年的评选中,获奖企业通过导入卓越绩效模式,得出了哪些经验?可以参考以下案例:
福建南安顺昌鞋业有限公司在实施卓越绩效管理模式时,从理念意识、体系标准和工具方法三个层面进行系统策划,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坚持体系与实物质量双达标、注重工具方法应用实效。其具体方法:一是以树标杆、找差距来持续提升产品实物质量。在选出行业标杆制鞋企业后,通过精密检测和性能试验,获取并对照标杆制鞋企业产品的质量标准,确定公司相应产品提升项目和质量目标,确保产品实物质量的持续提升。二是采取推广应用质量防错技术提升成品一次验合格率。一方面采取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方式,在产品、工艺设计和过程控制等环节推行防错措施;另一方面,注意防错案例的收集,编制防错案例手册并推广应用,预防类似事件再次发生。三是在保证产品质量前提下,追求成本最小化。在制造过程中,根据产品和制鞋生产的工艺过程对各项成本,如原材料成本、质量成本、人工成本等,建立标准定额体系并实施控制,每月进行统计、分析和改进。四是积极开展边角料再利用。对裁切的边角料进行一次利用和二次利用,对不可利用的边角料分类收集、整理出售,大幅度提高了原材料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