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经济发展的认识

经济发展的认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经济发展的认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经济发展的认识

经济发展的认识范文第1篇

一、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目标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构建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首先要根据中国国情设定相应的发展目标。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目标可分为阶段性目标与最终目标。

(一)阶段性目标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有13亿人口,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刚刚超过3000美元,按照联合国标准,还有1.5亿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任务十分艰巨。我国又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难以在短期内改变,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存在特殊困难。但是作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京都议定书》的缔约方,从中国人民和人类长远发展的根本利益出发,国务院总理在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上提出,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第一个阶段性目标是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并将这一目标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第二个阶段性目标可以设定为到2050年建成低碳经济社会。

(二)最终目标

从发展阶段来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是高碳社会向更高一级的无碳社会发展的过渡阶段,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使经济增长摆脱了高碳排放模式,协调了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其最终目标是要增强人类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衡量指标

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相对于高碳经济发展模式而言,是一种较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经济发展模式。权威数据表明温室气体中二氧化碳超过80%,因此可以用二氧化碳排放量代替温室气体排放量,作为衡量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最重要指标,具体来讲,碳排放量又可分为总量指标和单位指标。

(一)总量指标

总量指标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二氧化碳排放总量。

Kaya恒等式揭示了一个国家(或地区)主要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排放总量Q主要取决于四个因素:人口(P)、人均GDP(GDP/P)、单位GDP能耗即能源强度(E/GDP)和单位能源供给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即二氧化碳强度(Q/E),即Q=P•(GDP/P)•(E/GDP)•(Q/E)。

(二)单位指标

单位指标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这是一个绩效指标。

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不仅要考察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对中国来说更为重要的是要考察其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京都议定书》规定发展中国家为了保证自己的民生需要,以及体现共同的差别责任,是不需要承担实质性减排义务的,温室气体排放可以有一定的增量。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考虑到经济将按照一定的增长率在增长,那么中国未来温室气体排放量还是会有一定的增量,所以用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作为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衡量指标更具有现实意义。

三、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参与主体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参与主体既不是单一的政府,也不是仅有市场微观主体企业和居民,而是由政府、市场微观主体、非政府组织等共同组成的、相互影响的多元市场主体,每一个参与主体都在其中承担不同角色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一)政府

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中,政府的参与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在低碳经济发展的起步阶段,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这既是因为低碳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外溢性,符合中国和世界人民的长远利益,也是吸收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符合中国的国情。政府的作用主要是指导、引导、监督和宏观调控等,具体包括制定低碳经济发展的中长期计划和发展战略,制定和完善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运用税收、补贴、信贷、直接投资等财政货币手段刺激低碳经济发展,推行低碳经济区试点工作等。[1]

(二)企业

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中,虽然政府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但又不是万能的和无所不包的。特别是目前中国已经不再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时代,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运用市场机制来实现低碳经济发展是基础和核心。市场是供求双方进行交易的场所和相互关系的总和。企业作为市场微观经济主体之一,是低碳产品的供给方,是社会生产的主导力量,其能否按照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来进行低碳生产、节能减排是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作为生产者,企业是最主要的资源使用者和环境污染者,因此在谋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应该承担相应的环境责任。为此,企业要强化环境责任,按照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对生产的全过程进行控制,从材料采购、生产、包装、销售等环节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定期向社会企业的相关环境信息,积极推行低碳产品认证制度等。

(三)居民

居民作为消费的主体,是另一重要的微观市场主体。有关调查显示,1999-2002年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30%是由居民生活行为及满足这些行为的需求造成的。[2]所以,只有居民实行低碳消费才能从根本上推动低碳生产,并最终推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实现。低碳消费关键是居民要将环境保护和满足自身消费需要相结合,要改变高碳消费倾向,摒弃不合理消费,自觉践行低碳消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对环境的损害。

(四)非政府组织

非政府组织是指处于政府与市场之间的社会组织。其分布广泛且深入社会各阶层,比政府能更广泛、深入地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所以在低碳经济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如早些时候的调查所表明的,当谈及环境议题时,人民对环境组织要比对国家政府或者公司更信任。”[3]国外的非政府组织如绿色和平组织、世界自然基金会、地球之友等在宣传环境保护、倡导低碳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政府和市场所不能及的作用。我国的非政府组织如中国环境保护协会、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中华环保基金会、自然之友、地球村等民间环保组织,虽然存在数量较少、规模有限、财力困难、法律制度欠缺等制约因素,但要充分利用其来自民间、扎根民众的优势,弥补政府与市场的空缺,做低碳经济发展的践行者和引领者。

四、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实施重点

低碳经济发展贯穿于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生产和消费领域的低碳化是重点。

(一)生产领域低碳化

如何实现生产领域的低碳化,许多学者认为需要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对此,笔者认为不能盲目地寄希望于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4]首先从产业结构来看,其变化有自然规律,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第三产业不可能占主导,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空间有限。其次从能源结构来看,我国受 “富煤少油贫气” 的自然资源禀赋、技术、资金、收入水平等限制,无法在短期内得到根本性改变。

综合考虑我国的产业发展阶段、自然资源禀赋、资金、收入水平等因素,提高能源效率是实现低碳生产的最有效途径。中国在1971-2005年间,约89%的二氧化碳减排量来源于单位GDP能耗的不断降低。[5]而提高能源效率,技术创新是关键,通过技术创新提高能源使用效率,降低单位产值能耗,从而在能源结构不变的情况下降低碳排放强度。相关学者的研究证实了技术因素对我国能源强度的变化起了主导作用,在1980-2005年间技术因素对我国能源强度变化的贡献率在80%以上。[6]政府间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IPCC)认为低碳或无碳技术的研究规模和速度决定未来温室气体排放减少的规模。低碳或无碳技术也称为碳中和技术,包括温室气体捕集技术、温室气体埋存技术和低碳或零碳新能源技术等。[7]为此国家要加大对碳中和技术创新的投入,可以通过设立碳基金的方式促进碳中和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利用市场加快其推广和应用,鼓励企业开发低碳技术,加强国际间交流与合作,促进发达国家的技术转让。

(二)消费领域低碳化

保持经济增长是世界上每一个国家都在追求的目标,没有一个国家愿意为了减少碳排放而放弃经济增长。然而人们的消费需求、消费行为和生活方式是可以改变的,即转向低碳消费方式。低碳消费是消费者以对自然、社会和后代负责任的态度在消费过程中积极实现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但是低碳消费仅靠消费者的自觉转变将是一个极为缓慢的过程,因为消费者长期形成的消费倾向具有惯性,难以满足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因而需要政府和社会的积极引导。在对消费者的消费活动进行有意识、合理、科学的引导,实现消费行为的低碳化方面,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等都要发挥各自的优势。政府要借助于其所特有的公信力和重要的社会职能,通过各级政府部门、学校等,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种媒体,开展广泛的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倡导低碳消费的价值理念和消费伦理,营造有利于低碳消费的社会氛围,将低碳消费转化成消费者的自觉行动。企业要向市场提供数量丰富、种类繁多的低碳消费品,还要充分利用广告等营销手段,促进低碳消费。非政府组织也要发挥政府与企业所不具有的优势,积极引导消费者进行低碳消费。

参考文献:

[1]熊春兰.低碳之路,政府先行――浅议政府在低碳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J].中国集体经济,2010(4):31-35.

[2]殷耀.聚焦城市居民“低碳生活”[N].经济参考报,2009-09-08(7).

[3]克里斯托弗•卢茨.西方环境运动:地方、国家和全球向度[M]. 徐凯,译.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331.

[4]潘家华.怎样发展中国的低碳经济[J].绿叶,2009(5):20-27.

[5]冯相昭,王雪臣,陈红枫.1971-2005年CO2中国排放影响因素分析[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8,4(1):42-48.

[6]王群伟,周德群,张柳婷.影响我国能源强度变动的因素探析[J]. 统计与决策,2008(8):72-74.

经济发展的认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休闲;休闲活动;休闲生活质量;经济发展;广东省居民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0)03―0061―08

一、概述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们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2007年人均GDP达到了2460美元。经济发展伴随的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加速了城市化进程,城市人口比重已达到45%,但是城市休闲环境、休闲生活方式、休闲发展政策等几乎“千城一面”,并且与农村休闲发展差距很大。大多数研究者比较关注城市居民的休闲生活而较少研究农村居民、省区居民的休闲生活。我国的省区(省、自治区、直辖市)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承担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包括旅游和休闲产业发展。在我国,无论是省区以内还是省区之间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长期存在。尽管30年来我国城乡居民有了越来越多的“闲”钱和闲暇时间,但是人们的休闲生活水平是否就随着经济发展而同步提高呢?尽管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否所有的省区,包括经济发达的沿海省区,如广东、浙江、上海、北京,居民感觉到自己的休闲生活质量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提升呢?

广东省作为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2007年的GDP达到了30606亿元,占全国的GDP 1/8,经济总量超过了新加坡、香港和台湾(亚洲四小龙的3个),人均生产总值已超过4000美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17699元和5624元.工人平均工资水平达到29229元,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降到36.2%和48.6%。经济的高速发展将广东省的投资、消费、旅游、娱乐和休闲产业带入国内前列。在改善物质生活的同时,充实精神生活,美化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是人们追求的生活方式。广东省20%左右的城镇居民生活相对富裕,支付能力强,消费结构已经或正在升级,但消费倾向相对较低。

这些年来,在我国以省区范围为对象,研究其居民的闲暇时间配置、闲暇生活方式的成果较少。本文以我国南方经济发达的广东省为例,研究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居民在闲暇时间内的生活是否同步提升,以及相关的问题。

二、研究文献综述

1899年,凡勃伦(Veblen)发表了《有闲阶级论》,首次构建了经济社会现象中休闲经济的研究框架,他特别研究了社会的闲暇时间、消费方式、消费行为,指出休闲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建构。自此,特别是二战以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研究人们的闲暇生活变化以及休闲生活方式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方式,特别是消费和休闲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在休闲产品和服务、度假旅游、体育运动等方面的消费较之以前有了大幅度的增加。

在当代社会,经济发展在3个方面深刻地影响人们的休闲观念和休闲行为:第一,日益增加的财富创造了越来越多的可支配自由时间,用于休闲追求;第二,越来越多的可支配自由时间扩大了人们的休闲选择机会;第三,科学技术的发展促使越来越多的休闲娱乐设施设备逐步完善。当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衣、食、住、行)得到满足后,人们会关注可支配自由时间和收入。张桂风的一项研究显示,2000年中国居民的闲暇时间增加到了6051小时,超过了美国(5620小时)和英国(6018小时)。中国家庭用于娱乐、休闲、体育健身、美容和旅游等方面的消费急剧增长。

而美国著名休闲研究专家戈比(Godbey)指出,许多人感觉自己只有很少的闲暇时间,并希望将来有更多的闲暇时间,现代社会人们感觉到生活压力很大。研究者总结了影响人们闲暇生活的一些因素,经济发展、个人性格、家庭结构、社会关系、文化价值观、信仰、政治等都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和休闲方式。丹尼尔(Daniel)指出,包括阶层、宗教、种族、性别、家庭和朋友等在内的众多社会组织关系对人们的休闲会产生深刻的影响;由于信仰、家庭和社区在形成人们休闲和生活方式方面所起的作用,所以文化信仰和价值观影响到人们对获得休闲权的态度。米利沙等(Melissa,et al.)也认为社会因素和人们在社会流动与社会参与的状况会影响到人们的休闲行为。

近年来,许多研究者对一些城市或乡村地区进行实地调查,研究我国公众的闲暇社会状况。结果发现,我国大部分居民的闲暇时间利用不合理,闲暇活动单调、不健康,休闲机会在人群和社区间不平等,人们的休闲生活满意度不高,特别是低收入群体、弱势群体、老年群体、青少年群体和非就业群体的休闲生活状况更糟糕。唐雪琼等研究了云南蒙自县居民的闲暇生活状况,发现尽管人们的闲暇时间利用有多样化趋势,但是传统的闲暇活动方式仍然很普遍,包括看电视、散步、看报读书、家庭内的闲暇、家务活动等;在不发达地区城镇的大部分居民,闲暇时间内的活动范围不超过3千米,总结了影响人们开展闲暇活动的6个方面的因素为年龄、收入、家庭结构、教育、职业和性别。在这些因素中,年龄和收入是主要的。大部分人闲暇时间内看电视、玩扑克牌、打麻将,看电视的比例高达62.9%,玩牌和麻将的比例为23.1%,进行户外休闲活动的比例与当地的经济发展和开放程度正相关。在闲暇时间内学习新东西的比例,年轻人要高于年老者。

在对广东省的研究中,朱明芳指出广东省居民都把工作看得比休闲更重要,人们把休闲仅仅看作是吃、喝、玩、乐;自己可支配的闲暇时间和收入不足是影响人们休闲生活的主要因素;尽管经济发展了,但社会并没有进入到休闲时代。秦学研究了广州市居民的闲暇生活发现,尽管人们的闲暇时间比以前多了,但人们在闲暇时间内还是在关心自己的工作;影响人们闲暇生活的因素主要有工作、家务和休闲观念,有近25%的居民对自己的闲暇生活不满意,人们对闲暇的观念就是不用上班、待在家中休息或加班兼职挣更多的钱。

基于已有研究主要关注人们的闲暇生活方式及影响人们闲暇生活质量的因素,本文拟在此基础上,对广东省进行个案探讨。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于2008年3月~5月在广东省21个中心城市及其周围的乡村地区进行问卷调查。考虑到广东省的城市人口比重较高,且外来人口(包括暂 住和流动)数量之多、比例之高居全国首位,外来人口绝大部分居住在广东省各大中城市。因此,调查中所选择的样本以城市地区为主,被调查者中居住在城市中的人口占大部分。本文中的“广东省居民”指的是实际生活在广东省地域范围内的广东本地居民和外来人口,而非仅仅指具有广东省户籍的居民。

本次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3个部分:居民的人口统计特征,包括居住地、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收入水平;居民对休闲生活的认知度与闲暇时间内的活动内容;居民对闲暇生活的主观满意度、闲暇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以及对未来闲暇生活的期望等。为了提高抽样调查的准确率和可信度,本次调查采取现场发放问卷、现场填写回收的方式完成。2008年5月1日~3日,广东商学院120名在校生被选为调查者,他们的籍贯分别来源于广东省的21个地级市范围,其中76人家在中心城市,44人家住农村,在调查前都接受了系统的调查业务培训。他们回到自己的家乡要求进行问卷调查。被调查者从中小学生到老年人。

本次调查总共发放问卷3000份,问卷3000份,其中有效问卷2300份,有效问卷率为76.7%,运用SPSS软件和Excel软件及统计学方法对问卷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

四、统计分析结果及发现

在2300份有效问卷中,样本的人口统计特征如表1。

1、居民对闲暇生活的认知度

在问及“闲暇”的含义及重要性这个问题时,有34.9%的居民回答比较了解,44.7%的居民有些了解,仍然有12.2%的居民基本上不了解。基本上不了解的人群中,比例依次为: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42%,65岁以上的占35.1%,个人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占30.8%,农民占11.6%。这说明了当前弱势群体(包括文化程度低下者、老年人、低收入者、农民)对休闲的认知度低,他们往往是容易被社会主体生活遗忘的群体,是最需要普及休闲知识和获得休闲权利的社会群体。特别是在经济发展速度快、社会结构分层显著的经济发达地区表现得更为突出,广东省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2、居民拥有的闲暇时间

广东省居民个人日常拥有的闲暇时间(除去生活必要劳动时间以外能够自由支配的时间)差异较大。大部分居民每日的闲暇时间在3~5小时(表2),低收入者拥有的闲暇时间多,他们占每日闲暇5小时以上的比例最高(35.8%);高收入者闲暇时间一般较少,在每日闲暇时间1小时左右的人群中占15.8%的最高比例。低收入者一般是农民、下岗工人、外来的流动人口等就业不充分群体,他们每日在“工作”与“休息”的交替中过着“非充分就业”的生活,拥有较“充足”的闲暇时间,但是他们的闲暇生活内容却显得非常单调。

3、日常休闲活动内容

广东省居民的日常(指工作日)闲暇时间内有23.8%的人在室内休憩活动,19.5%的人与邻里朋友聚会,12.9%的人加班、兼职,12.5%的人消闲小憩,10.4%的人购物,10%的人进行文化娱乐活动,5.6%的人开展体育健身活动,此外,还有5.3%的人选择进修学习。居民主要是在家庭及其附近活动,包括室内的各项闲暇活动、小区的消闲游憩活动及与邻里或朋友的聚会。闲暇时间内户外的文化娱乐、体育运动、学习活动则相对较少,显示出休闲活动内容的知识和文化含量不高。该结果与许多人认为的广东人消费高、爱学习、多运动的“事实”有一定的出入,需要进行分析研究。

居民在家中的休闲活动则显得较为丰富和复杂,没有明显的优点或不足。主要的活动包括看电视(29.4%)、读书看报(16.6%)、睡觉休息(13.2%)、美化居室(10.6%)、与家人聊天(8.8%)、与朋友同事聚会(6.5%)、学习知识(5.7%)、扑克麻将娱乐(5.7%)、辅导、照看子女(3.5%)。

4、节假日的休闲活动

广东省居民节假日的休闲活动呈现出以下特点:

从节假日休闲活动的内容看,有26%的居民待在家中活动,20.2%的居民约朋友或同事聊天、谈业务等,12.2%的居民逛街购物,11.7%的居民从事娱乐消遣活动,这4种活动是广东居民双休日的最主要活动。此外,也有一部分居民利用双休日加班(6%)、兼职(5%)、体育健身(5%)、学习进修(5%)和外出旅游(2.7%)。表明广东省居民双休日处于真实的“闲(闲待、闲聊、闲逛、闲玩)置”状态,而利于促进自身素质提升的学习、运动、旅游等休闲活动仍然不够充实。

从节假日休闲活动的空间看,工作之余的节假日,人们一般愿意待在家中,有26.7%的居民表示节假日主要待在家中或者到附近活动;紧张的工作之后,人们在节假日去光顾购物和娱乐场所感觉是一件很放松愉快的事情,有21.2%的居民表明节假日主要去休闲购物娱乐场所;人们利用节假日互相串门,去亲朋好友家聊天谈事也是主要活动之一,此项比例为17%。此外,人们也时常光顾文化科技场馆(8.1%)、饮食场所(7.1%)、体育场所(6.5%)、旅游景区景点(5.9%)、学习教育场所(5.2%)、美容健身场所(2.3%)。尽管频率不高,但也显现休闲活动空间范围较大,这些休闲场所的开发利用潜力很大。

5、居民对休闲生活的主观评价

本次调查研究主要从两个方面来了解居民对自身休闲生活的主观评价:一是要求居民回答“您认为近年来自己的休闲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二是询问居民对自身休闲生活的满意度。从人们对休闲生活总的评价方面来看,认为休闲生活有积极变化的居民占大多数(62.8%),有21.3%的人觉得休闲活动内容更丰富了,生活更加充实和有意义了;19.7%的人认为休闲意识提高了,更加懂得了休闲的重要性了;12.6%的人认为自己在闲暇时间内的消费支出增加了,休闲消费的比重也增加了;5.3%的人更加懂得如何合理安排闲暇时间和业余生活了;3.9%的人认为通过休闲活动,自己的各项技能和素质提高了。认为没有太大变化的居民比例仍然有37.2%,占1/3强。其中13.8%的人认为虽然闲暇时间增多了,但不知道该如何安排自己的休闲活动;23.4%的人则感觉自己的休闲生活没有太大的变化。这表明广东省在提高居民休闲生活质量和认可度方面仍然有着较艰巨的任务。

从居民对自身休闲生活的满意度来看,广东省居民的评价趋于正态分布,即感觉基本满意和不太满意的人数比例最高,分别为58.8%和28.2%;认为很满意和很不满意的居民所占比例都较小,分别占6.8%和6.2%。休闲生活的满意度评价,因群体性质不同而有较大差异。从很不满意的群体分布看,呈现出“一高两低”的特点,即感觉很不满意的最高比例群体是学历最高的群体(研究生)、年龄层 次最低的群体(18岁以下)、个人收入最低的群体(1000元以下)(表3)。这个“一高两低”群体的休闲生活是今后要重点关注的对象,是构建和谐休闲文化的重要内容。

6、影响居民休闲生活的因素

广东省居民认为影响自身休闲活动的因素主要有7个方面,各种因素的影响程度不同。其中认为自己经济能力有限,不能自由开展休闲活动的居民比例最高(30.2%),这和近年来物价上涨、居民生活成本增加有密切关系。在生活压力和竞争越来越大的广东省内,许多居民不得不利用闲暇时间去加班、学习、兼职,以适应社会生活。致使许多居民(28.4%)认为自己工作学习忙,闲暇时间不足,从而影响到自己的休闲生活。有15.8%的居民认为社会所能提供的休闲娱乐场所不足,从而影响到自己的休闲活动质量,这个群体主要集中在农村。此外,有11.5%的居民认为社会缺乏良好的休闲氛围,8.2%的人认为是自己对休闲的重视程度不够。调查显示,影响居民休闲生活质量的因素与影响居民开展休闲活动的因素非常接近。总体而言,影响居民休闲生活的主要因素表面看是个人原因(如时间因素、经济因素)和家庭因素,但实质上社会环境的压力剥夺了人们的休闲权利,人们为了适应社会生活不得不牺牲本该用于休闲消费的金钱和时间。

7、居民对休闲生活的预期

各种主客观条件影响到广东省居民的休闲生活,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人们会追求生活质量的提高,这是社会发展的趋势。随着人们对生活方式、生存质量和生命价值的重新审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提高自身休闲生活的期望值。本次调查主要从3个方面了解广东省居民对休闲生活的预期:对休闲活动空间的预期选择、对休闲生活内容的设想、对政府和社会的休闲政策与措施的期望。

7、1 对休闲活动空间的选择

人们对“闲暇时间最想去的地方”的选择,比例最高的是旅游观光地(占16.4%),有14.9%的居民选择待在家里,此外,12.4%的人选择去亲朋好友或同事家里,12.1%的人选择娱乐场所,10.7%的人选择商业购物场所,9.8%的人选择体育健身场所,8.1%的人选择文化场馆,5.7%的人选择饮食场所,5.3%的人选择科技场馆,3.4%的人选择教育场所,还有1.2%的人选择美容美发场所。说明人们对休闲活动的空间选择不仅很广泛,而且有比较高的相似性,外出旅游和待在家中仍然是居民最主要的活动空间选择,两者比例相加占到了43.6%的高比例。

7、2 对休闲生活内容的设想

在问及对未来休闲生活的设想时,被调查者的选择各不相同,主要包括6个方面的生活内容(表4)。其中选择加班工作或兼职的居民比例最高,达到20.2%;其次是进修学习,提高自身的修养和技能(占18.4%);外出观光旅游的居民比例居第3位(17.8%)。总体上看,广东省居民对未来休闲生活的设想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目标性,与当前的休闲生活现状(处于真实的“闲”置状态,利于自身素质提高的学习、运动、旅游等休闲活动不够充实)相比,具有积极的进步意义,是符合在全社会建立科学、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总目标的。

7、3 对政府和社会的休闲政策与措施的期望

在休闲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的时代背景下,政府和社会必须作出行动选择。当前政府和社会最需要做的事情到底是什么,人们对政府和社会有怎样的要求与期望,是本次调查研究非常重视的一个问题。通过对广东省城乡居民的调查与了解,获得了如下发现(表5)。超过1/5的居民建议政府和社会加大休闲设施建设的投入,增加休闲供给,以满足城乡居民的休闲生活需求;近1/5的居民希望政府和社会增加居民的收入,以提高其休闲消费能力。人们的期望还包括自然环境、生活环境、休闲活动开展、休闲社会氛围、休闲宣传与教育普及、休假制度,等等。

五、结论和讨论

通过对上面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发现,尽管广东省的经济发展走在全国其他省区的前面旅游和休闲已成为居民的基本生活内容,但是到目前为止,人们的可支配自由时间、闲暇活动内容及空间范围、休闲观念、闲暇生活满意度等方面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闲暇时间有增加的趋势,但人们并没有从家庭和工作生活中感到拥有足够的闲暇时间。

多年来,我国为了增加资本积累及增强国际竞争力,一直实行低工资制度,导致劳动者的收入增长较慢。许多人为了支付越来越高的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的支出,而不得不超时工作或寻找兼职以增加收入。这反映出我国的现实情况就是居民的社会福利未能与经济发展速度同步提升,在发达国家(如美国),居民在教育、医疗等方面的保险福利是相当好的,人们基本上不需要支付这些方面的花费,而将“闲”钱用在旅游休闲娱乐上。广东省2007年居民收入的增长率低于食品、煤气、服装、医保等方面价格的上升,也低于东部沿海的浙江、福建、山东、辽宁、江苏甚至“泛珠江三角洲”等地区的收入增长率。由于广东省居民的工作压力较大和生活负担较重,平均只有23.5%的居民每天拥有3~5小时的闲暇时间(见表2)。人们在周末和节假日里宁可放弃休息或休闲活动去工作以增加收入。该发现与其他研究者的发现是一致的。研究还发现,小学及以下文化群体、老年群体、低收入群体和农民4种人群对“休闲”的认识和理解最差,这些群体常常被现代社会边缘化,缺少休闲知识技能和休闲权利,这在经济发达、社会分层显著的广东省更为突出。低收入群体,包括失业者、残疾人、农民(包括农民工)拥有较其他群体更多的闲暇时间(见表2),但他们的闲暇生活质量和休闲生活满意度非常低。

1990年以来,我国居民比以前拥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但大部分被用来从事消极闲暇活动,如过度睡觉、过度看电视、过度用电脑、过度玩扑克牌和麻将。在广东省,由于生活成本的上升,可自由支配的收入和人们感知的公共休闲设施的缺乏与不甚理想的休闲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人们在闲暇时间里宁愿待在家里或在附近游玩,也不太愿意到户外参加体育锻炼、文化娱乐、旅游等活动。

杰克森(Jackson)认为“休闲的障碍”就是任何制约人们提高其参加休闲活动并花更多时间从事休闲活动、利用休闲设施、获得休闲满足感的能力的外在事物和因素[35j。广东省居民面临的休闲障碍主要来自个人方面,诸如收入低、闲暇时间少、家务繁重,以及公共休闲设施不足等社会因素。该发现与以前研究者的发现比较相似。

为什么被调查者中高学历的群体、年轻人群体、低收入群体对自身闲暇生活的满意度最低呢?高学历群体中,大部分人是专业技术人员和公司高级管理人员,他们的工作很繁忙,很少有空余时间进行休闲活动,尽管他们有较多的“闲”钱,但现实闲暇生活与其所期望的相差甚远。大多数年轻人是在校大学生,没有多少钱用于休闲娱乐;有的则是刚毕业参加工作,也没有多少“闲”钱和“闲”时开展休闲活动,并且年轻人的休闲实践(许多休闲活动需要一定的重复才能掌握)经验不足,所以使得年轻人对自己的闲暇生活满意度低。

本次调查研究中,当被问道:“你对政府和社会发展休闲有什么建议?”时,有1/5的被调查者希望他们的收入能够得到较大提高,以使他们有更多的钱用于休闲生活。另有1/5的人建议政府和社会增加休闲服务设施供给,还有一些人建议政府和企业给予他们更多的闲暇时间,也有人建议政府和社会改善城乡休闲环境,改善交通,普及休闲教育,开展多样化的休闲活动等。

经济发展的认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人力资源经济师;职业;发展动态

一、人力资源经济师职业现状

当前由于网络信息飞速发展,市场经济的竞争日趋激烈,各单位之间的竞争实际上就是管理模式和管理者之间的竞争,这对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和人力资源经济学家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单位的高级管理者,人力资源经济学家对单位当前和未来的发展和经营具有咨询和决策的作用。在经济与信息技术高度结合的背景之下,单位的工作模式得以不断简化,各个领域的资源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优化利用,这些都需要对人力资源内部结构进行调整。人力资源作为一个经济学家,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明确自己的专业价值的重要性,他们的环境和自己的缺乏一个清晰的理解和认识,在正常情况下应及时学习新知识,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职业观念和责任意识,以更好地促进单位的发展和进步。

二、新经济形势下人力资源经济师的职业定位

(一)单位经济发展的建议者

人力资源经济师通常都是单位中的高级管理者,他们对于单位人力资源方面的工作可谓是了如指掌,职工适合哪方面工作,具有那方面的突出能力,这些都是人力资源的本职工作之一。单位经营期间,人力资源经济师可以说是单位决策者与普通职工之间沟通的桥梁,他们在平时的工作中与职工之间的交流极为频繁,了解职工在工作中的各种诉求,可以及时的将一些合理的诉求反馈给单位决策者,然后让决策者结合单位发展现状,制定更加合理的人才管理战略,为单位的发展提供可行的建议。

(二)单位经济发展方向的执行者

作为一名人力资源经济师其统筹着整个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他们不仅仅是单位发展的建议者,同时其还是单位经济发展的执行者。在单位经营中其是多项工作的执行者,在执行工作中,其需要征询和统计单位各个部门职工的意见,然后结合单位实际发展现状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规划,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单位的发展建设,解决单位当前工作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为单位的稳步发展提供更好的基础。

三、人力资源经济师职业的发展动态

(一)宏观出发,总览调控全局

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既是单位管理的建议者,同时又是单位各项经济活动的执行者,相较于其他普通职工来说,经济师在单位中工作应当具备更强的综合意识和思想,其应当认识到自己不仅仅是一名普通职工,同时其还肩负有人力调动等多个方面的工作,因此在工作中应当立足于普通职工之上,从更高远的角度看待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当前单位的经营发展现状,制定合理的工作计划,科学地对单位工作人员进行调配,减少单位各种运作方案,在决策上可能存在的失误,帮助单位降低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风险。从单位的角度来说,经济利益的提升是其最终的发展追求,而人力资源经济师对于各类经济问题十分熟悉,同时其在工作中对于人力资源方面的事情了解也极为透彻,因此在单位经济效益提升方面,他们往往有着比较独到的意见,能够为单位决策者出谋划策,以发挥自身在工作中的价值和作用。

经济发展的认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知识经济;人力资源管理;发展趋势

21世纪属于知识经济时代,该时代对经济发展以及事业单位管理的要求都发生了改变,这就导致事业单位在开展生产管理活动时要作重新考虑,结合时代要求适当变动现有的管理模式与管理方法,尤其是在人力资源管理上。事业单位要彻底摒弃掉传统的、落后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引进新技术,切实做好知识经济下的人力资源管理,以满足知识经济时展要求,有效推动事业单位工作的开展。下面对人力资源管理在知识经济时代下的发展趋势作详细论述。

一、知识经济和人力资源管理的认识

所谓知识经济,即指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或者说用知识创造出来的经济。知识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形式,发展时需要借用现代管理技术,利用现代管理理论和现代管理技术来武装经济,实现产业的创新、知识的更新。有观点认为,当前社会上知识经济的代表是“知识密集型“,在事业单位发展中能利用现代化管理技术对本单位的发展动态进行监督,并利用新技术推动本单位的知识文化的进步,促进整体发展,同时实现事业单位整体效益的稳定增长和长期繁荣。这一观点应用到事业单位中同样适合适。

人力资源管理,狭义理论上的人力资源管理指员工管理,广义上的解释则为全社会范围内的人力资源计划、组织与控制。人力资源管理的根本目的是改善人力资源工作状态,使其能在适应生产力需求的前提下,更快更好的开展工作,充分发挥出人力资源价值,达到促进社会积极、稳定发展的目的。不管是对企业,还是对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知识经济下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

1、为知识的创造、传播、应用提供服务

知识经济时代下,人力资源管理的形式会发生改变,普通管理形式将不复存在。尽管有观点认为,不同市场主体具有不同的生命周期、不同的工作环境以及不同的人员结构,这些因素在控制管理时都必须建立一个特定范式,利用范式对这些因素进行管理和控制,但是人力资源管理则不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只围绕知识的创造、传播、应用三项工作而开展,为知识提供服务,所以并不需要建立特定的管理范式,可直接对其实施管理并加以使用。这是人力资源管理在知识经济时代下的发展新动向。

2、人力资源管理将从行政事务性转向战略性

现代市场运行中,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只具备职业性和顾问性,偏重于行政事务性管理。有人认为,操作性是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全部性质,战略地位是无从谈起的。也有人认为,简单地去迎合面临的挑战就是市场主体人力资源管理的全部内容。近几十年来,随着知识在市场中地位的不断上升和人力资源管理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管理学家都肯定了人力资源管理在事业单位发展战略形成和战略执行中的重要作用。一些管理学者甚至认为,人力资源管理在极大程度上还充当着战略领导的角色。组织绩效是今后人力资源实践的发展重点。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不可避免会发生战略性转变。在这种战略地位下,对市场主体员工的才智进行积极的开发,为其创造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成为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主要任务。具体来说,人力资源管理应该加大培训力度,对员工的潜能和业绩进行有效的评价,有效反馈员工的工作,对员工管理其职业生涯给予一定的帮助,使员工的个人目标符合市场主体的整体目标。

3、人力资源管理的网络化趋势

在社会知识的不断更新和技术的不断创新中,市场主体的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市场主体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在这种大背景下,如果市场主体无法对其重要资源、关键技术等进行有效的掌握和控制,那么这一市场主体将处于极为危险的境地。市场主体要想谋求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在管理方式上进行积极的创新。近年来,各种新型的管理模式不断涌现,如知识联盟、网络化管理等。很多大型的市场主体已经充分认可了人力资源的网络化管理,因为这些市场主体指导,要想实现知识技术的创造、传播和应用,仅仅依靠自身的力量是很难实现的。学习和创造知识是这种网络化管理的中心目标。市场主体之间能够在网络化管理人力资源的过程中积极借鉴彼此的良好经验,及时改正自身的不足,从而将人力资源的能动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共享资源。

4、把创新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

知识经济时代也可称为信息经济时代,在这个时代中,知识和信息的更新速度非常快,尤其是高新科技技术。大多数高新科技技术的应用时间都比较短,无法得到长时间的应用,这就要求人力资源具备良好的创新精神。客观来说,创新是知识经济发展的灵魂,是事业单生产与发展的不竭动力,单位内部人力资源只有具备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并在工作中适当引入创新技术,利用创新技术来指导单位工作,才能有效实现事业单位的稳定、积极发展,切实提升单位内部人力资源管理能力。事业单位内部科研人员的管理要谨慎,要尽可能的采取一些激励措施对科研人员的工作主动性进行激发,在满足其物质需求的同时满足其心理需求,使其能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事业单位科研工作中,为单位创造更多的价值和利益。另外,还要对科研人员进行知识、技术培训,让其掌握更多的技能知识;要鼓励科研人员走向市场,将自身所具备的创新能力充分体现出来,设计出更多有效、可行的事业单位管理模式,实现事业单位在知识经济时代下的长足发展。

人力资源在人才吸引、科技研发以及科学成果转化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实现其产业信息化发展,并为其探索出一条全新的发展措施,以此成为事业单位经济发展创新的源泉。最后人力资源还需要做好单位内部科研人员的思想工作,在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尊重每一个员工的基本权利,帮助每一位员工实现自身利益,因为利益是一个员工在事业单位中存在的价值表现,也是事业单位发展的价值取向,必须要给予员工权利与尊重,保证员工的平等对待,保持员工之间的平衡发展,稳定事业单位发展态势。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和信息高速发达,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已经无法适应市场的发展,多种典型的发展趋势不断涌现。作为人力资源管理者,我们只有深刻认识并积极总结了这些发展趋势,然后对其进行积极的适应,顺应历史潮流去管理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才能切实发挥出市场主体人力资源的有益作用,显著提升市场主体的经济效益,为市场主体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做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杨秀岩. 浅谈知识经济下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J]. 大众商务. 2010(02)

经济发展的认识范文第5篇

衡水市既有丰富的生态资源,又有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要实现跨越赶超、科学发展、绿色崛起,就必须以历史文化为引导,走特色文化之路,向文化资源要效益。

一、立足实际,摸清衡水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

衡水市,是河北省最年轻的地级市。虽然近些年来经济发展取得一定成就,但从全国来看发展速度还是太慢。衡水市以纺织行业、橡胶行业、机械冶金电子、建材行业、医药行业等为支柱产业,产业结构总体上以劳动、资源密集型的轻工业为主。产业结构不合理,初级产品、高耗能产品较多,环保产品和优秀产品偏少。与省内兄弟地市相比,既没有唐山的矿产资源优势,又没有沧州临海和廊坊靠近京津的地理位置优势。细细思考,衡水却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独特的生态资源优势。如衡水湖生态资源、历史名人资源、基础教育资源、酒文化资源、民间手工业艺术资源等。但衡水却“守着文化和生态的金山过穷日子”,没有把这些资源的价值充分的开发出来。这是摆在党和政府面前的重要课题。

二、头脑清醒,认识衡水珍贵的人文生态资源

(一)衡水湖生态旅游资源。衡水湖自然保护湖区不仅生物多样性丰富、自然风光优美,而且文化底蕴丰富,源远流长。位于衡水湖畔的冀州古城、竹林寺、宝云寺等文化古迹再现了衡水湖的自然历史人文景观。诗人张志真曾写过“一湖蒹葭一湖花,一湖鸥鹭一湖鸭,一夜扁舟一钓翁,一湖碧波一湖霞”的诗句,它们是对衡水湖的美丽与恬静最好的诠释。衡水湖赐予衡水人民深厚的湖泊文化。正是这种湖泊特质造就了衡水人民吃苦耐劳兢兢业业的文化品质,纯朴的民风,艰苦奋斗的精神,以及济世好学的胸怀等,这些是衡水人民对湖泊文化最完美的诠释。

(二)衡水市历史名人资源。历史上,衡水境内曾涌现出一批的先贤名人。如西汉儒学大师董仲舒,西汉名相窦婴,北魏著名女政治家冯太后,唐代著名经济学家孔颖达,著名边塞诗人高适等。衡水是中国儒文化的传承地。在儒家历史上,董仲舒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董仲舒主张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当时以及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首倡独尊儒术,维护了当时的社会稳定。他的哲学思想也有许多可取之处,塑造了华夏民族的民族性格,如,对朋友尽忠,对父母尽孝等。

(三)衡水境内酒文化资源。衡水,古称桃城,素有“古桃城虽不大,烧锅却有十八家”的说法。衡水十八家酒坊在清代中叶即已开业,那时的衡水酒便已有“开坛十里香”的美誉。历史上,关于衡水酒的记载在东汉便已出现。清代李汝珍著《镜花缘》记载,武周年间,武四思大摆酒水阵,阵中摆出天下美酒五十五种,其中便有“冀州衡水酒”。衡水老白干酒源自千年传承的文化,形成了浓厚的酒文化气息,为这座城市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

(四)衡水市基础教育资源。衡水地处齐鲁文化与燕赵文化的结合部,文化氛围浓厚。在今天是全国中学教育的高地。衡水中学,衡水二中,枣强中学等都在全国的中学教育中有很高的声望,慕名而来参观学习的教育同仁络绎不绝。如,衡水中学被评为“中国十大名牌中学”等名誉称号,该校秉承抓德育就是抓素质教育这一理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德育模式。这与董仲舒所提倡的教育理念是一致的。衡水地区处处彰显着好学、济世、豁达、艰苦奋斗等优良传统,这对塑造衡水精神有重大的作用。

三、推进衡水市域经济发展途径的若干建议

(一)借助企业平台,形成衡水特色鲜明的知名品牌。企业在城市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著名的企业品牌有利于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衡水地区驰名国内外的企业有:养元六个核桃,衡水老白干企业。如今,很多人都是通过“老白干”而知道衡水的。不难看出,城市通过培育一批名特优的产品,能提高一个城市或地区的知名度。为此,衡水政府必须大力发挥诸如养元六个核桃、衡水老白干这类企业,使其形成具有古城特色的拳头品牌,以带动全市经济发展,进而构建以文化产业为基础的经济强市。

(二)借助舆论平台,形成地域特色鲜明的人文品牌。为了最大化的宣传衡水市新形象,可根据城市品牌形象发展的需要和本城市实际的财政情况,综合利用各种媒体通过会展、交流会、特色节日开展品牌宣传。如,以以老白干企业为契机,定期举办国内的“品酒节”,邀请各界人士,利用大众传媒,如电视、广播、网络等来进行宣传,提升衡水城市形象,形成具有衡水特色的酒文化魅力,推动城市品牌的传播。

(三)借助产业形态,形成地域特色鲜明的文化品牌。科学规划,合理整合历史文化名人资源、酒文化资源、民间手工资源,形成一定规模的文化产业链。就目前来看,衡水地区的文化产业落后国内其他城市,现状是没有形成文化产业的龙头,没有叫得响的文化产业项目。想要解决这一问题,衡水市必须打造出自己的品牌,在湖泊特质文化产业和文化产业品牌上做出文章。

(四)以项目为载体,形成地域特色鲜明的旅游品牌。如何把历史名人与旅游业相结合起来?一是广泛搜集名人的著作、诗词、故事等,形成一个相对来说比较完整地体系,组建名人馆;二是运用旅游营销策略,宣传衡水地区的人文生态资源,形成名人意识,吸引各地游客;三是定期举办董仲舒等名人高端思想研究讨论会,吸引各地学者来此进行交流;四是开发与名人相关的各种旅游纪念品,如,举办董子研究会时赠与参会者带有“天人三策”内容的手工艺品;五是创建历史名人一条街形成浓厚的文化氛围,使游客深切感受到衡水人民崇尚文化的风俗。

参考文献:

[1]阎丽.董子春秋繁露译注 [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