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艺学与语文教育

文艺学与语文教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文艺学与语文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文艺学与语文教育

文艺学与语文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内容 开发 意义 原则 方法

新课程改革轰轰烈烈地进行了许多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由于诸多原因,存在许多误区。尤其是高中语文教学,误区更多且不为人注意。主要表现在重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转型而轻教学内容的改进。许多专家曾批评公开课热热闹闹,缺乏教学内涵,实际上这是批评语文教学只注重教学形式而轻视教学内容。一堂好课评价的标准既要有好的形式也要有好的内容,只有形式与内容相得益彰才能真正达成语文课程目标。形式方面如自主、合作、探究方法的开展已经在语文教学中形成了共识,但语文教学内容方面除少数专家高声呼吁外,能够在此方面形成共识的却寥寥无几。因此,本文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重点探讨语文教学内容开发的意义、原则与方法,以便与大家分享。

一、语文教学内容开发的意义

1.语文教学内容开发的第一个意义,在于它能帮助我们语文教师厘清语文教学实践中的错误理念,破除旧框条、旧传统。要弄清语文教学内容开发的意义,首先要弄清楚语文课程内容、语文教材内容与语文教学内容的区别。王荣生认为,困扰我们语文教学实践运作的,“反映在术语上,是不辨语文课程内容、语文教材内容、语文教学内容,语文课文(选文)内容,诸种含义紧紧纠缠在一起,乃至张冠李戴。”因此,“‘语文教学就是教教材’这种说法甚为流行,语文教材(语文教科书),成了‘语文教学(课程)内容’的代名词。一方面,这种混乱乃至错误的说法,强化了‘教教材’的传统理念,使教师习惯于、安心于灌输式的教学;另一方面,也堵塞了语文教材的革新、繁荣之路。”语文课程内容规定的是“教什么”和“学什么”这一问题,是课程具体形态层面的概念;语文教材内容规定的是“用什么去教”的问题,是“课程内容的教材化”,是教材具体形态层面的概念;而“语文教学内容又是教材内容的教学化”,是在“教学过程中创造的”,是教学具体形态层面的概念,从教的方面说,指教师在教的实践中呈现的种种材料及所传递的信息。它既包括对现成教材内容的沿用,也包括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重构’――处理、加工、改编乃至增删、更换。”我们要进行语文教学内容的开发,首先就要承认三者的区别基础。

2.语文教学内容开发的第二个意义,在于进行语文教学内容的开发是贯彻新课改基本理念、基本方法的基础。新理念、新方法属于教学的形式方面,新的形式总与新的内容相适应。因此,新课改要想取得新成果,不至于半途而废,落实到最后就是要找到与之相适应的新的语文教学内容。新课改理念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倡平等、对话的教学范式,这是教学形式的变革,如果没有从内容上配合,教学就会僵化,甚至会走入死胡同。大凡名师的经典课堂,除了形式的新颖外,无不在教学内容上高人一筹。“好马配好鞍”,只有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的精彩配合,才能创造出好的课堂。比如探究性学习,如果教师不能开发出与之匹配的好的教学内容,就会流于形式。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没有思维深度、广度、难度的东西不适合探究,不符合学生年龄、心理特征的东西不适合探究,不能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东西不适合探究。

3.语文教学内容开发的第三个意义,在于能体现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增强语文教师的责任感,使语文教师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我国语文教学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大都注重语文的工具性价值而轻视语文的人文性价值,教材是选文式形式,课程内容笼统抽象,教材编写者把课程内容的开发权让步给广大语文教师,也就是说,无论从课程层面还是教材层面都缺少具体的可操作的语文教学内容,因此,对语文教学内容开发的完善程度就成了语文教师素养的体现。我们提出语文教学内容开发的命题,也在于赋予语文教师以历史使命,当广大媒体抨击语文教学的时候,我们的语文教师应该用自己的智慧来做出回应,而不是因循守旧的沿袭传统的灌输式,当社会注意人的综合素养的时候,我们语文教师还拿着“一张旧船票”登“新课改大船”,讲授与生活相去甚远的旧知识。语文教师必须学习,必须从专业发展的角度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要参与到新课改的建设上来,成为语文教学、语文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必须与时俱进,成为新课改的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和拙劣的剽窃者。

二、语文教学内容开发的原则

语文教学内容开发要遵守一定的原则,其中最重要的是要达成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高中语文教学要从五个方面使学生获得发展: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高中语文教学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因此,高中语文教学在教学内容的开发上就必须围绕并遵循语文课程标准设计的目标,为达成这一目标服务。

语文教学内容开发要遵循学生的心理与年龄特征。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必须遵循学习的规律和认知的规律。学习要循序渐进,这是学习的规律,也是认知规律作用的结果。

语文教学内容开发要紧跟时代需要,与时俱进。要除去陈腐的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要除去陈腐的语文教学思想和语文教学内容,摒弃像鲁迅先生《孔乙己》中描述的“茴”字的四种写法这样的教学内容,使语文教学与时代相适应。我们语文教师要引进新的语文教育知识,要继续“寻找承认其课堂日益增强的学生成分的多样性的方法”,要“关注的是文本的文学分析、文学鉴赏以及对文学传统的理解”。要有开阔的视野,站在新世纪的高度以世界文化的视角选择语文教学的内容,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文化心态,学会尊重、理解作品所体现的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风格的文化,理解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做出恰当评价”的识见和能力。

以上说的是语文教学内容开发的一般原则,对语文教学内容开发具有宏观指导意义,它属于较高层次的原则,具有抽象性和非操作性。除了一般原则外,对于指导语文教师开发语文教学内容具有直接指导意义的是微观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具体原则,这些具体原则主要有:

1.求趣。语文教学内容开发要遵循求趣的原则。这里的趣,主要是指“知趣”。所谓知趣,是指能引起学生求知愉悦感的知识对学生的吸引力。语文教学内容的开发具有急切性,孙国成同志在1989年曾提出:“深化教学改革,教学内容改革是关键,我们必须纠正理论研究在教学内容方面的失误,认真研究改革对象,已具有较强科学性的教学内容推动语文教学的科学化。”、“今后语文教改的出路应在语文教学内容方面”。由于新时代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不断增多,学生课堂以外获得信息量不断增加,如果语文教学教授的不过是学生感到厌倦的无聊的知识或技能,语文课堂将成为一潭死水。因此,“知趣”是我们进行语文教学内容开发的一项具体原则。

2.求新。语文教学内容开发要遵循求新的原则。这里的“新”,不是“标新立异”的“新”,而是引进新的科研成果,除旧纳新的“新”。语文教学内容需要除旧纳新,上世纪九十年代语法教学的遭遇,形象地说明了语文教学内容更新的必要性。可是现在的状况是,一些不合时宜的语文教学内容被不断地踢出语文课堂,而新的语文教学内容又没有形成,语文教学内容存在的许多真空得不到弥补,而一些新的科研成果却不能及时的补充到语文课堂中去,因此,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内容开发时就必须吸纳新的学科研究成果进入语文课堂。这一时期,语文教学内容正处在转型时期,正是广大语文教师施展才华、开发创生和建设语文教学内容的时候。

3.求精。这里的“精”,是指语文教学内容“精当合理”。语文教学内容要“精简、雅致,要去除臃肿的材料、环节,多余的话语、拖沓的习惯,删繁就简,在有限与无限的统一中,在对学习和教学本身的超越中,营造自由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给人以灵活和干练的形式感觉,富有实效和艺术的神韵。”在语文课堂中,语文教学内容要做到少而精,让学生在语文课堂知识的引导和暗示下对课堂的超越,即语文教学内容要有引导性、启发性,使语文教学内容成为一种“召唤结构”,不断引导学生突破自己的局限。

三、语文教学内容开发的方法

根据语文教学面对的具体材料,语文教学内容开发就要有不同的方法。王荣生的《语文教学内容的重构》中,从语文知识教学、文学作品教学、文章教学、古诗文教学、写作与口语交际教学方面谈到了语文教学内容的开发;魏国良的《高中语文教材主要文本类型教学设计》中,从现代诗歌类文本教学、现代散文类文本教学、现代小说类文本教学、现代或古代戏剧类文本教学、现代评论类文本教学、古代经传类文本教学、古代诗词类文本教学、古代史传类文本教学、古代议论类文本教学方面谈到了语文教学内容的开发。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从文体入手开发语文教学内容,这是我们值得借鉴的。这为我们进行语文教学内容的开发提供了范例和样本,对我们有筚路蓝缕之功。在这里,我想以他们的贡献为前提,从贯彻语文教学内容开发具体原则的基础上谈语文教学内容的开发,即对我提出的原则进行实例的证明。

1.贯彻“求趣”的方法。贯彻“求趣”方法实际上就是利用学生对新知或未知的“期待视野”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通过求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利用教学手段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来得实际。求取新知的“期待视野”是学习的动力之一,高中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更可以利用知识来吸引学生参与语文课堂。比如,在教学《让我们一起奔腾吧》时为了探究其艺术感染力,我从修辞角度来设计开发语文教学内容。在这首诗中,像排比、比喻、对比、呼告这些显性的修辞手法学生不成问题,但是学生在探究时发现了许多新的问题,学生就对这些未知的现象有浓厚的兴趣。针对学生提出的种种问题,我从隐性修辞的角度引导学生步步探究,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贯彻“求新”的方法。引入学科前沿知识,丰富语文教学内容,在新课改中推行知识的除旧纳新,能推动语文教改的更好发展。在这里,有必要对语文的基础学科作必要的说明。其他学科都有固定的学科基础,但对语文的学科基础却没有语文学,一般认为,语文的学科基础是语言学、文艺学、文章学等。可是,这些学科的前沿知识却没有进入语文教学的视野。比如,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培养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可是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却没有进入语文教学的视野。现在语文学科基础研究的新成果越来越多,但很少进入语文教学内容的视野。因此,向语文基础学科汲取营养,丰富语文教学内容,是推进语文教学内容除旧纳新,更好的推进语文教改的基础。比如,现代文学主题学和比较文学的研究成果对深化语文教学内容除旧纳新有一定的帮助。我在教学《想北平》时,就引进主题学的思想,把它跟《故都的秋》进行对比教学,使学生对两篇文章有了新的认识,学生因此也获得了新的体验。

3.贯彻“求精”的方法。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实践者,不仅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也应是语文教学内容的开发者。教师应出离教材本位,不唯教材是从,有能力对教材进行整合或创造性地解读,精当合理地使用教材。江苏版的教材内容丰富,篇目和老教材相比有所增加。很多教师抱怨内容太多而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其实我们可以用“求精”的方法对教材进行处理。比如,在教必修三的“拿来与接纳”板块时,我们要善于整合,教学以《拿来主义》为主,《麦当劳中的中国文化表达》为辅。《拿来主义》是经典文本,值得咀嚼的地方很多,教学时要善于取舍,简化头绪。文章前半部分可以简略一些,让学生理解并领会它是为下文正面阐明“拿来主义”作铺垫就可以了,教学的重点放在后半部分。而《麦当劳中的中国文化表达》则可以成为《拿来主义》教学的一个有效的延伸和拓展。略作点拨,浅尝辄止,留给学生一片思绪飞扬的空间。

语文教学内容开发任重而道远,我们只有领会它的意义及掌握的原则,运用合适的方法,才能使语文教学的形式和内容相得益彰,真正达到语文课程目标。这样才能更好地健康地推进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

参考文献:

1.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

文艺学与语文教育范文第2篇

小学语文实践性教学的实行

实践性教学的关键在于如何将语文教学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以作文写作为例,文从心生,心有所感,感从生活中来。这就是一条小学语文教学与实际生活连接的主线。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实践性教学的时候,可以从这条主线入手。例如,作文题目为《我心中的XX》。如果在学生们的心中对XX有印象还好,但是如果没有任何印象,那么就应该带领学生们去参观,去亲身观察,绝对不能总是让学生们在封闭的教室中,学习着那些基础知识,而却不知道为什么学习这些。写作是语文与实际生活联系最为紧密的方式,也是小学语文实践教学的关键。写好作文最好的方法就是多在生活中寻找灵感,而不是在教室与课堂上去凭空想象。

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应该鼓励学生们多去观察身边的事物,留意对于生活中点滴的感触。最好是让学生们养成记日记的习惯,将生活中的点滴记下来。养成这样的习惯,学生自然就会发现,原来我们学习的知识都来源于生活。

小学语文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分析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而言,培养小学生的能力应该作为首要课题。而实践教学正是培养小学生能力的最佳途径,所以,小学语文的实践教学就显得更加重要。

首先,小学语文的学习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前提。注重语文学习的实践性,能够从不同角度,如想象能力、创造能力等方面对小学生进行培养与训练。

其次,教学的真正目的在于学以致用。在学习唐诗的时候,很多小学生也曾经想过,这些这么久远的知识我们学习有什么用呢?教师应该让学生树立学以致用的学习观,课文以及诗词的学习是为了让我们能够更好地写作,而写作的目的则是能够通过自己的文字描绘现实的生活。教师一定要让学生们学到的知识得以体现,尤其是在现实的生活中。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要在其中找到生活的意义,学习写作也是要能够表达自身对生活的感悟。

文艺学与语文教育范文第3篇

一、课堂提问的功能与作用

在实际教学中,课堂提问是实现师生互动的重要手段,是检验学习成效的重要行为。运用得当的课堂教学极其有利师生之间交流,有利老师掌握学生的理解程度,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独立人格至关重要。有资料表明,多达80%的课堂时间被用于提问和回答。

教学实践表明,学习疲劳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不同的年龄段有着不同的时间表现。针对小学生来说,开始上课到3~5分钟后的注意力最为集中,然后是下课前的7~10分钟注意力开始走坡路。从一节课来看,只有21分钟左右的时间能够集中注意力,超过这样的时间学习效率极其低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要根据这样的时间规律,做好精妙的提问,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否则,不但不能收到学习效果,而且会带来学生的疲倦感,无法收到实际效果。教与学的过程,学生是互动的主体。

二、层层剥茧、由浅入深

课堂提问首先要考虑学生已有基础,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如抽丝剥茧般层层深入,渐入佳境。教学中,情感的渗透是需要教师的引领才能逐渐地由浅入深。对于学生而言,情感性教学是他们获得学习动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的提问应该要做到顺水推舟,促进学生在文章的情境中迂回,逐渐领会课文的精髓。

试举《荷花》一课的提问来印证提问的恰到好处:

师:请你来读一下课文。然后再提你的想法。

生:老师,我觉得“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段句子太美太感人了。这个“冒”字怎么用得这么好,这么美啊!但是,它到底美在哪儿,我却说不清楚。

师:说不清楚是很正常,你能提到“冒”字特别美,说明你已经注意到词性的重要,这很了不起。大家能不能来谈一谈“冒”字是否可用别字来替?

众生回答:(略)

师:多读读,然后再体会一下,你觉得怎样长出来可以叫“冒”出来?

众生朗读:(略)

师:大家来体会一下荷花长出来的那种状态,你们的心情是不是也被牵动了,能不能感受到它是怎样生长的状态了吧!

生:(略)

师:(用课件播放荷花)你们瞧!这就是从挨挨挤挤的荷叶之间冒出来的荷花,它是那样的喜气洋洋、生机勃勃。你们再看,冒出来荷花,是不是正在干些什么呢?大家再认真地瞧一瞧——

生:(略)

正是通过这样层层剥茧似的提问,很快就将学生们引领到那一池盛开的荷花面前,体味到“冒”的魅力和荷花的美。相信通过这样的解读,学生会深深地记住这篇课文。

三、做到清晰有趣、难易程度的提问技巧

模棱两可的问题或超难的问题,学生都无从回答或答不对;枯燥生癖的问题,如果没有良好的铺垫,也引不起学生的兴趣,即便回答了,也收不到好效果。当然把过于简单的问题拿来提问,不仅对学生掌握知识没有促进作用,而且会使学生养成不动脑筋的不良习惯。在小学阶段,小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所以清晰有趣、难易适度的问题既能挑起学生的好奇心,又能在难易有度的题目中找寻文章的内涵。例如笔者教学《山谷中的谜底》第二课时,设计这样一组问题:

(一)山谷中的谜底是什么?(复述性的问题,一般来说,学生可以从文中直接找出答案。)

(二)发现谜底可以用什么样的方法?(回顾上文,由果溯因,难易程度有所提高。这样一来,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得以调动。)

(三)大家都来想一想:旅行者受到了什么启发?在旅行中,他们的心情如何?(前一问,课文中有答案;至于后一问就比较有艺术了,因为文中没有答案,必须要让学生发挥想象。这样设置的目的就是可让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出看法。这一问题难度适中。)

(四)结合同学们的生活,谈谈你若是旅行者,你会如何去发掘山谷中的谜底呢?(这一问题难度相对最大,但有以上的基础和学生对山谷的秘密的好奇心,学生会生动地运用生活知识,回答出问题。)

设计一组难易适度、生动有趣的问题,既能挖掘学生的理解潜能,还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同时,教师提问时需特别注意问题的清晰度,即教师提问的目的,若教师本身模棱两可,学生听得云里雾里,这个问题便归纳为难题,可却无法解答。因此,教师提问不仅是一个过程,也是一门技术。

四、情文交融,寓情于文的意境效果

大凡抒情文章都是作者作文时发自内心的表达,学生在感受作者的情感时,绝非是以教案上所列所述,而是学生能通过自己的阅读来体会,这种体会才是学生真实从文章中学到的。如笔者在《再见了,亲人》课文教学中,将学生平时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寓于文中,深刻体会文中战士们与朝鲜人民的不舍之情和无血缘的亲情。

师:同学们,你们的亲人都有谁?

生:父亲。

生:母亲。

生:兄弟姐妹。

……

师:那这些人为什么都是大家的亲人呢?

生:因为他们和我们有血缘关系。

师:可是文章中的“亲人”与作者有“血缘关系”吗?

生:没有。

师:那为什么称他们为亲人呢?

生:因为在战争中,这些可爱的朝鲜人民雪中送炭。

生:因为拄拐送行的大嫂、刚强勇敢的小金花感动了。

生:因为帮助朝鲜人民保卫了家园。

生:因为我们是生活在一起的地球儿女。

……

简单的三个问题,能引出学生们对文章的深度思考,并答出我出乎意料的答案。而且,学生在回答问题过程当中,个个激情四射、斗志昂扬、争先恐后,俨然把自己当成文中的朝鲜人民和了。

五、巧于启发,培养学生善于思索的能力

老师的提问如果能够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那么离你要收取的效果就不远了。我在执教《夏天》一文时,便巧妙地抓住了学生发达的思维能力来启发学生:“大家读了文章之后,我都觉得天气很热,可是老师在文中找来找去找不到第二个带‘热’字的词,你们又是从哪儿读出那么多‘热’来呢?”此语一出,孩子们激动不已,他们纷纷到文中找来论证,课堂气氛立刻沸腾了。孩子们在教师的启发下,在看似简易的语言文字中,领略到了祖国语言文学的无穷魅力。

文艺学与语文教育范文第4篇

一、讲课的艺术。

在讲课中尽量运用比喻、夸张、反语、歇后语等修辞手法。把课讲得生动形象些。有的插上个小故事,说上几句笑话,讲得幽默些,学生很爱听。讲小学六年级第十二册的《我最好的老师》,在课文中讲到“老师”时,我讲了有人把“教师比作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或“人类的阶梯”,说明了当教师很光荣,但也讲了老师的清寒。便举了“教师到自由市场买东西不招小偷“”教师在楼上住不安防盗门而挂个”教师之家”牌的例子。耐人寻味。有一次我讲到成语,引出一个笑话来:说是有两个人对四七二十八还是四七二十七争论不休,找到县官,请青天大老爷定夺,结果县官令人把坚持四七二十八的人拉出去打了三十大板,此人不服,问个究竟。县官说,他已经糊涂到如此地步了,你还坚持跟四七二十七的人争辩?不打你打谁呢?学生听了拍手叫绝。

二、范读的艺术。

范读要用普通话,并注意轻重缓急,抑扬顿挫,速度要适中,这是人所共知的常识;但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情绪,把某些词的逻辑重音特别加强一些,把某些语句嗓门提高一些或压低一些;把某些段落读得速度快一些或慢一些,语调上也要多变化一些,就能提高范读效果。如在范读契科夫的《凡卡》时,发现有几个学生精力不集中,窃窃私语,时时发出笑声。当读到第三自然段,我故意把“我没爹没娘,只有您一个亲人了。”读成“我———没爹———没娘。只有———您———一个———亲人”,见还没有引起注意,等读到第四自然段“凡卡朝着黑糊糊的窗户上看看,玻璃窗上映出蜡烛的模糊的影子。”时,把“黑糊糊的窗户“”模糊的影子”,提高了嗓门、加重了语气。霎时,台下便鸦雀无声了。这比停下来,把他们批评一顿,再读要好得多。在范读对话的部分。尽量模拟说话人的声音,讲戏剧篇目不妨唱几句。达到声情并茂。以增强感染力。

三、板书的艺术。

板书时正版(即黑板的左边)要字迹工整,条理系统;副版(即黑板的右边。可灵活随便一些)。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有时故意把字写得很大,也可写得较小。有时写得瘦癯(尤其是会意字);有时笔走龙蛇,龙飞凤舞,也有时可以雕琢,一丝不苟;在字体上也要多变化,让真、草、隶、篆等各种字体间而有之;特别重要的内容,还可用彩色粉笔书写勾画,使版本绚丽多彩。需要用图画表示的,就画一画,以增强学生的直观感觉。通过板书艺术。陶冶学生的情操。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也培养了学生的书法兴趣。

四、教态的艺术。

教态应该自然、亲切、落落大方;服饰仪表应该严谨,端庄,朴实。但根据课文的内容,也应该有所变化。特别以姿势助说话,巧妙地运用身体语言辅之表达课文内容效果也是好的。讲到真、善、美的事物,喜形于色,予以赞扬肯定,讲到假、恶、丑的事物,捶胸顿脚,予以鄙视否定,给学生以爱憎分明的感情。需要表演的地方,教师不妨演一演,以求真切感人。例如:教师的表情:愉快的表情(例如微笑)像春风,使学生感到温暖、亲切,给教与学带来融洽平和的气氛。如果学生准确答题以后,教师可以微笑予以肯定,学生会领悟到,此时老师给他的极大鼓励。当学生不安心听课、思想开小差时,教师可少停片刻,以蹙眉、凝视、紧抿嘴唇表示不满,学生定能迅速调整自己的表现。冷如冰霜的面孔常叫人捉摸不透,而实际他比露骨的愤怒或厌恶更能传达出拒绝的信号。我们班曾经有两为学生因误会而打架,一个衣服被撕破,一个脸孔被抓伤。我知道时他们情绪都很激动,不一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也不一定听得进道理,因此我就采取冷战,面如寒霜,闷声不响。帮他们一个擦净血迹,另一个换上我的衣服。之后我独坐一边,不理不睬,不多时,他们都局促地低下头,面带愧色。这时我略一挥手,示意他们走。放学以后,他们两主动来找我承认错误。我见时机已到,帮助他们分析了事情的性质和后果,并让他们互相道歉,握手言和,又诱导他们以后处理事要冷静,发生矛盾多为他人着想想,多作自我批评。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可见教态的重要性。

五、提问艺术。

课堂提问形式通常有齐问齐答,单问单答(教师提出问题,点名学生回答,)或叫学生在黑板上笔答。单问单答的时候,有时我偏不提名答,而说找一个穿花褂的同学回答,找一个戴眼镜的同学回答,或找一个高大的同学回答……目的吸引同学的注意力;还找甲、乙、丙同学分别回答一个大问题的(1)(2)(3)小问题,答一遍后再叫其中一个复述一遍。对难度大的问题估计学生不会答,教师提出来后,稍等片刻,让学生充分思考一下,问一下学生谁会,学生没有答的,教师自答。通过提问的艺术,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教师的授课上,让学生的思维跟着老师的讲课路线走。

文艺学与语文教育范文第5篇

语文课堂教学离不开语言,语言是语文教师传授知识、传递信息的主要载体之一。语文教学语言艺术与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有密切的关系。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课堂教学艺术首先是语文教学语言艺术。而所谓语文教学语言艺术,就是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遵循语文教学规律和审美性原则,正确处理教学中的各种关系,把语文知识和信息正确有效地传递给学生的语言技能活动。那么,语文课堂教学在运用语言时,有哪些艺术技巧呢?

一、言之有物,每举中的

“物”是指语文教学的具体内容。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讲课应不夸夸其谈、不信口开河、不含糊不清、不空发议论、不离题太远,而应言之有物,论之有实,并能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意识地把已学知识与未学内容联系起来,把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有意识地穿插有关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名人轶事、成语典故等,最大限度地充实教学内容,做到言之有物,每举中的。

二、言之有德,文质兼美

言之有德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的德育因素,在讲授文化科学知识的同时,把渗透于其中的思想性因素结合学生的实际,水融地阐发出来,并通过自己的情感作用形成巨大的感染力,从而把知识教育、文艺教育与思想教育有机地统一起来,对学生起到积极的思想教育作用;二是指要注意使用礼貌文雅的语言,使教学语言具有思想教育作用的同时,又不失文学色彩,尽力做到文质兼美。

三、言之有理,领悟其中

“理”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俗话说,有物讲理,理清楚;无物讲理,理难说。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言之成理,论之有据,以理服人,注意从已知到未知、感性到理性,注意观点和材料的统一,要让言语的科学力量征服学生,使学生从中领悟道理,并心悦诚服地接受指导。

四、言之有序,条理清楚

“序”是指语文教学语言的逻辑性。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对每课教材做深入钻研和细致分析,弄清要讲的语文知识的来龙去脉,掌握其确切的含义及其规律,精心组织教学语言解读,确定怎样开头,怎样过渡,哪些应该先讲,哪些应该后讲,哪些应该贯穿课程始终,怎样结尾。这样在“序”上多下点功夫,思路井然有序,讲解就会条理清晰,使学生在重点、难点、疑点等关键问题上能够得到透彻的理解。

五、言之有启,探究反思

思维规律告诉我们,思维启动往往以惊奇和疑问开始。语文课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增强其学习的内动力,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多为学生制造悬念和创设意境,使学生不单纯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解决,这样就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渴望,使他们融会贯通的掌握知识并发展智力。为此,教师课前要精心备课,设计好预习习题和课间提问习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去听课。课中要注意循循善诱,因势利导,深入浅出,多用疑问性提问,还要注意运用发散性提问、开拓性提问、疏导性提问、铺垫性提问,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受到启迪,探求新知识,掌握新内容。

六、言之有趣,妙趣横生

兴趣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古代杰出教育家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使学生觉得语文课“有趣”,关键在于教师讲授能设疑激趣,扣人心弦。语文教师的语言应当规范、鲜明、洗练、准确、形象、生动、流畅、合乎逻辑,饶有情趣,寓庄于谐,能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风趣,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受其感染,受美熏陶。而只有语文教师自己有较好的语言基本功和广阔的求知兴趣,才能通过多种途径影响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消除教学中师生的疲劳,改善课堂气氛,启发学生的心智活动,促使学生深入钻研问题,并使课堂气氛趣而不庸,活而不乱,严而不死。因此,语文教师要广采博闻,和教材密切联系的笑话、故事、游戏、佳联、格言、警句、成语、典故、诗词、顺口溜、民间谚语、俗语、当地方言、群众口语、歇后语、古语词、外来语、术语等均可引入课堂,随心所欲,调动自如,游刃有余,以塑造形象,创造气氛,让学生感到课堂新奇多趣,知识易于理解,从而吸引学生认真听讲。

七、言之有情,情理交融

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讲课不能是一种简单的灌输,而应该建立在心理相容和情感共鸣的基础上,真正做到理中蕴情,通情达理。在语文课教学中,教师要带着饱满的热情讲课,做到情动于衷,形诸于外,教师还要善于创设情境,以形象为手段,以美育为突破口,以情感为纽带,激生情,启其疑,引其思,使学生心理处在兴奋状态,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在教学中还应该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控制教材中的情感教育素材,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审美创新教育,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八、言之有韵,抑扬顿挫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本身虽无意义,但它是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物质形式,不但本身具有独立的音响美因素,而且还可以靠此提高语言的感染力、鼓动力,也有助于传情达意。因此,语文教师要注意用好教学语言,切忌平铺直叙,平淡无奇,而应使自己的语言尽量做到高低起伏,长短结合,疏密相间,快慢适宜,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的需要时轻时重,时缓时急,抑扬顿挫,有板有眼,错落有致,声情并茂,有一定节奏感和旋律美,和谐动听,使学生听起来舒服悦耳,精神饱满,兴趣盎然,津津有味,其优势兴奋中心能随着教学语言的声波和声调不断得到调节、转移和强化,提高教学效果。

九、言之有体,丝丝入扣

语言丰富多采是语文教学语言艺术的主要表现之一。针对不同学生,不同文体、不同内容、不同风格的文章,要采用不同的教学语言。如对低年级学生,语文教学语言应形象、具体、亲切、有趣味性;对高年级学生,语文教学语言应深刻、明朗、隽永、有哲理性。讲议论文,应多用议论分析的语言,要严密,有力度;讲说明文,应多用说明介绍解释的语言,要朴实,有条理;讲抒情文,应多用深情的语言,要华丽,有激情。朗读课文,高兴、激昂的时候,声音就高一些;深沉悲哀的地方,声音就低一些。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章前一部分写的是百草园里的自由自在的快乐生活,后一部分写的是三味书屋里枯燥无味、深受约束的生活,两部分表达的内容和情感色彩截然不同,因而在讲课时,不论是范读,还是讲授,都要用两种不同的语调和语速,前一部分用欢快、活泼的语调,速度可稍快一点,后一部分用低沉、苦闷的语调,速度可稍慢一点。这样,不仅使得课堂教学富于变化,而且能启发学生较好地把握课文地写作特点和主题思想。

十、言之有辅,生动形象

人们彼此之间传输信息,交流情感,除了靠有声的口头语言和无声的书面语言外,还可以借助人们的表情、体态、动作。这些体态语,能很好地辅助有声语言,增强表达效果,更好地突出重点。如教师讲授感情成分浓厚的观点和事件或课文时,假如能在情感、语气、语调、语速变化的同时,再辅之以或憎恶、鄙睨,或兴奋、喜悦的面部表情,或辅之以相应的手势动作,则能加强语文教师情感信息的发射和传递,加深学生对教师有声语言内涵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