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年,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突出发展主题,强化工业主导,深化各项改革,积极应对挑战,国民经济保持良好发展势头,预计(下同)可全面完成市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审议批准的主要调控目标。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完成794.88亿元,增长11.6%,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0美元,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6.8:46.2:37。
——农业结构继续优化,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全市调减粮食作物面积37万亩,粮经饲比达到3.8:5.2:1,粮棉总产分别为297.6万吨和6.3万吨。围绕区域布局调整和主导产品开发,全市已建成各类特色种植基地550万亩,规模养殖基地120个,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160万亩,市级以上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2个;11个农产品获得国家绿色食品使用标志,121个无公害农产品通过省级认定。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新进展。10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销售收入、利税、利润分别增长20.9%、19.2%和15.9%。农村新增常年在外务工人数12.3万人。
——工业经济快速增长,运行质量明显提高。全市工业增加值303.2亿元,增长13.4%,高于调控目标1.4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1.5个百分点。列统工业销售收入、利税、利润分别达到542亿元、59.1亿元和19.4亿元,分别增长21.6%、28%和31%。产销率97.9%,综合效益指数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30家大集团大企业实现销售收入、利税、利润分别为316亿元、45亿元和16亿元,占列统工业的比重分别达到58%、76%和82.5%。
——消费需求持续回升,服务业全面发展。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3.9亿元,增长10.9%,高于调控目标0.9个百分点,增幅为近年来较高水平;服务业增加值完成294.3亿元,增长12%。连锁经营、现代物流、仓储式超市等新型服务业态发展迅速,住宅、汽车等累积性消费开始释放,旅游、信息服务、非义务教育等新的消费热点正在加速形成。
——投资规模继续扩大,重点项目进展顺利。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23亿元,增长12.2%。其中国有基建和国有技改投资分别完成102亿元、39.8亿元,均增长10.7%。争取国债和国家、省投资20.8亿元,五年累计争取国家、省投资88亿元,其中国债资金19.1亿元,列全省各市前列。60项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全年完成投资67.5亿元,连徐高速公路*段、徐塘电厂扩建、七里沟汽车交易市场等31个项目竣工投入使用。
——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私营个体经济成为新亮点。市属工业改革、发展、脱困工作取得明显成效。106家企业改革方案付诸实施,92家困难企业启动生产,盘活存量资产65.1亿元;56家商贸企业完成改制任务;行政审批制度等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开放型经济呈现较快发展势头,全年实际利用外资2.5亿美元,增长123.7%;自营出口2.38亿美元,增长33.9%;对外承包工程及劳务营业额1.12亿美元,增长31.8%。私营企业户数、注册资金分别增长21.9%和48.7%。全市私营个体投资137.7亿元,增长34.3%,建成各类民营工业园区67个。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金融运行基本平稳。全市财政收入完成65.56亿元,增长23.5%(同口径增长16.5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3.68亿元,增长34.9%,财政集中度同比提高0.9个百分点。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618亿元,增长16.8%;各项贷款余额398.3亿元,增长5.9%。消费贷款占贷款总额比重进一步提高。
——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城乡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组织实施国家、省级火炬计划50项,新上星火计划项目62项。新增国家级示范高中2所,现代化示范初中14所。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37元,增长13.2%;农民人均纯收入3568元,增长5.2%。下岗职工再就业率达到55%,“两个确保”和“低保”得到较好落实。年初确定的12件实事进展顺利。
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结构性和体制性矛盾仍较突出。传统产业调整步伐缓慢,高增长新兴产业尚未形成规模优势,具有支撑带动作用的大项目、大企业集团偏少,经济持续发展的均衡性较弱;改革领域需进一步拓宽,国有经济和国有企业的改革、改组进度不快,深层次矛盾逐步显现。
二是开放型经济和县域经济发展总体滞后。开放型经济总量偏小,外向度较低;外贸出口和实际利用外资仅占全省的0.6%和2.4%。县域工业化水平偏低,非农产业规模小、发展慢。六县(市)工业总产值增速低于全市3.9个百分点,财政收入低7.5个百分点,绝对值仅占全市的33.1%。
三是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加大。全年新登记失业人员3.38万人,增长30%。年末实有登记失业人员3.81万人,增长42%。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缺口4.9亿元。
二、*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调控目标
按照市经济工作会议的总体要求,*年全市计划调控主要预期目标为: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2%,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6%、13.5%以上、12%以上;
——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3%以上;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
——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1%;
——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5%,其中自营出口增长15%;
——实际利用外资增长20%;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
——新增就业岗位3万个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人口自然增长率5‰以内。
根据十六大精神,*年国家、省重点设置了经济增长、就业、通货、国际收支等四项主要调控目标,使宏观指标体系更集中、更明确。我市在今年计划实施中,也将对上述四项指标进行重点监控,以引导全市经济活动有序运转。
三、*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措施
(一)保持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
紧紧抓住国家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机遇,进一步拓宽投融资渠道,努力增加产业投资,大力培育经济增长的内生机制。
一是加快产业投资增长。突出产业投资,大力增加工业、“三资”农业和现代服务业投资,是拉动我市经济增长的有效措施。今年二产投资138亿元,占比达38%,其中工业投资占全社会投资比重提高2个百分点。重点抓好100项投资额在*0万元以上的新项目、大项目;积极实施30项投资额在1000万元以上的重点高科技产业化项目;大力推进19项投资额在3000万元以上的商贸流通项目建设。
二是抓好重点项目建设。今年计划安排重点项目66项,投资总额为227亿元,确保完成当年投资93.7亿元。加强重点项目的组织实施和监督考核,力争PVC基材二期等30项年内竣工,加快推进煤电铝一体化等25项续建项目建设进度,确保红星家具城二期等41个项目年内开工建设。加大项目储备,广泛收集信息,强化策划包装,完善市重大项目储备库,形成滚动实施、快速运转、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三是拓宽投融资渠道。按照国家优化国债资金投向和结构的要求,根据我市调整结构、加快发展的需要,继续做好国债及国家投资资金的争取,着重抓好县镇公路、市政环保设施、服务业基础设施等7个方面项目的申报工作,力争更多的项目列入国家投资计划。全面对接、用足用好省支持苏北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继续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大力推进银企合作,尽快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努力实现投资贷款增长10%的目标。
(二)在加快发展中推进调整,大力提升产业竞争力
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继续把工业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增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产业支撑力。
工业结构调整,围绕大项目带动,全力集聚要素资源,重点支持优势产业、优势企业加快发展。支柱产业继续支持机械、食品工业壮大主业、扩张规模,组织实施大型施工机械、乳业一体化开发、烟厂综合改造等重点项目,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传统产业重点强化资源整合和改造升级,加快发展能源、建材、冶金、纺织等优势行业,大力推进彭电二期、贾汪水泥整合、徐钢大铸管扩建、工业用阻燃天鹅绒技改等在建、在手项目,着力提高技术水平和产品档次,再创发展新优势。新兴产业重点发展电子信息和生物工程及新医药,大力支持机电一体化、汽车电子和新型电子元器件的研发生产,加快实施万邦扩建合资、恩华国债技改和邳州银杏嫁接改造等重点工程,尽快形成规模优势。加快信息化带动工业化,重点抓好徐工集团、淮海食品城两大电子商务示范工程,积极培育具有一定优势的软件企业,大力推进计算机辅助设计、现代集成制造系统和企业资源计划等信息技术的应用。
农业结构调整,突出标准化建设、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着力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一是优化种植业结构,扩大规模养殖。粮食播种面积调减到750万亩,优质水稻比重达到50%,专用小麦达到30%,设施菜比重超过20%;优质商品猪和地方家禽比重达到50%以上,奶牛存栏量达到3.5万头。二是突出农副产品深加工,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和种养殖大户的集聚效应,加强销售额超亿元的大宗农副产品基地建设,大力培育产地和销地经营主体,大力发展奶业、棉纺、果蔬和木材等十大主导产业深加工,迅速壮大维维、彭城、胜阳等30家主业突出的骨干龙头企业。三是加强农业标准化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快建立种植面积5万亩以上的大宗农产品标准化产销体系,在产品加工、储藏保鲜和批发销售环节,实现标准化管理和无公害认证。确保建成220万亩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和20个农业标准化综合示范区。
服务业结构调整,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大力推进社会事业产业化。启动《*市现代物流发展规划》,加快构筑物流信息、交通运输、仓储设施三大平台,组织实施香山物流配送等六大项目,大力扶持商贸储运公司等大中型物流企业逐步向第三方物流企业转型。加快实施《*市旅游发展规划》,高标准开发建设云龙风景区等旅游精品景区,推动特色旅游商品开发,迅速拉长以两汉文化为特色的旅游产业链。以建设功能完善、设施齐全的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为抓手,不断拓宽社区服务范畴,大力推进社区服务产业化。围绕中心商业区建设,合理调整商业布局,加快创新经营业态,重点实施金帝商都等大型商贸设施工程,推进区域生产资料市场五期等大型专业批发市场建设,培育、扶持惠客隆和百惠家美时两大连锁品牌。大力推进社会事业产业化,重点规划建设南市区文化旅游、中心区新型文化两大产业带,加快组建*演艺、市一院、市四院等重点集团,抓好市体育馆、云龙湖生态旅游休闲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
(三)全面深化各项改革,强力推进体制和机制创新
全方位整合国有资产,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同步推进事业单位等其他各项改革。
深度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根据新一轮改革思路,加快建立新型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制定国有资本有序退出的实施计划和步骤,积极推进重点骨干企业整体改制,示范、引导国有大中型企业尽快实现产权多元化,中小型企业加快资本民营化,确保全市大型工业企业国有资本退出50%以上,中小型企业公有资本全部退出;市商粮供物直属企业公有资本退出50%以上;建筑企业改制面达到95%,国有资本退出75%以上。大力整合政府资源,加快推进公共产品形态和资源形态国有资产市场化步伐,集中使用部分货币形态国有资产,促使特困企业安全退出。
统筹抓好其他各项改革。加快事业单位分类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实行多元化分配制度。推进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正确引导和规范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继续深化行政管理、财政金融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政府采购体系,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加快城镇、农村卫生体制改革。继续建立和完善产权、土地和技术等要素市场,健全市场经济信用体系。
(四)突出招商引资,全力推动开放型经济跨越式发展
坚定树立环境是生产力的理念,全力营造全民招商的强烈氛围,促进“三外”工作全面发展。
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认真分析、及时把握国际资本流向,积极调整招商引资策略,加快推进服务业、农业、城建和基础设施等领域的开放。进一步加强各类开发区功能建设,大力培育招商引资的新载体、新亮点。注重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相结合,支持鼓励优势企业利用优质资产与国外跨国公司进行多种形式合作。切实抓好已签约的20项重点利用外资项目的跟踪、考核和落实。
努力扩大外贸出口和外经规模。大力培育外贸经营主体,主动帮助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和生产企业获得外贸出口经营权。继续优化出口商品结构,重点抓好工程机械、纺织服装、冶金铸造等大宗传统产品出口,支持15家年出口额500万美元以上的出口企业。积极引导和帮助企业参与国际工程招标,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到境外投资办厂,着力抓好管道二公司苏丹石油管线三期等重点项目的实施。
继续加强软环境建设。加强和改进政府目标管理,在行政机关普遍推行首问负责制、政务公开制和“一站式”办公制,建立重点工作推进责任制,强化督察考核,加快构筑服务型政府。加大综合整治、督促检查和社会监督力度,加快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着力塑造“诚信*”。
(五)加快城镇化进程,增强区域经济发展动力
抓住建设*都市圈和特大城市契机,突出中心城市建设,加快县城和重点中心镇发展,增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集聚和辐射功能。
做大做强中心城市。高起点编制、实施城市总体规划、*都市圈规划和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组织实施棚户区改造、城市畅通、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天然气利用等重点市政工程;加快重点开发区建设,规划建设工程机械、纺织和化学工业园区,迅速拓展城市发展空间。*经济开发区重点启动新工业区建设,加快二期开发,着力构筑以工程机械、生物制药等为特色的现代制造业加工出口基地。城南开发区以启动繁荣淮海食品城为重点,加快建设食品产业研发加工基地,大力实施娃哈哈、康居住宅等一批重点项目。加大经营城市力度,重点整合城市资本要素,实现管理者向经营者、城市公共资产向经营性资产的转变。充分释放三大投资公司功能,注入部分城市优质资产,放大政府资金对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的汇聚功能。强化县城和重点中心镇建设。突出县城和25个重点中心镇建设,加快构筑产业集聚平台。民营工业园区重点强化市场化运作,形成多元化的基础设施投入机制,加快建设30个重点工业园区。充分发挥高速公路边缘效应,打开非农产业和城镇化发展空间,形成以城市发展为核心、城镇建设为支点、农民活动就业为纽带的良性互动发展模式,促进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增加农民收入。
启动都市圈建设。组织实施*都市圈规划,推进“数字淮海”和“物流淮海”工程,加快基础设施对接,畅通对外辐射通道。大力推进苏北五市紧密合作,牵头启动淮海经济区对话协调机制,促进区域间产业合作和交流,实现错位竞争,双赢互动。着眼于中长期发展,充分利用长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的对接和辐射效应,大力发展物流配送和产品配套,迅速提升区域性核心城市的首位比和综合实力。
(六)大力发展特色经济,迅速扩张县域经济规模
坚持分类指导、开放搞活,大力发展私营个体经济,壮大骨干企业和支柱产业规模,实现县域经济发展的新突破。
一是加大政策帮扶力度。勇于改革,大胆创新,发挥政策效应,力争实现突破。充分运用省、市专项发展资金,重点支持粮棉、果蔬、乳业、银杏等优势产业。继续对睢宁实行特殊政策,支持贾汪区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加大县域经济支持力度。进一步下放市审批权限,鼓励发展各类信用合作机构,鼓励有条件的地区试办民间金融机构。
二是培育特色产业,发展规模经济。立足资源优势,着力培育壮大区域特色产业,重点支持木线条、板材加工等加工类企业集群,形成“集群经济”。加快县级综合改革,构筑发展载体,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聚,资本向园区流动,促进“一村一品”和“一镇一业”等特色产业区的加速形成。以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为中心,强化功能各异、特色鲜明的各类园区建设。
三是大力扶持私营个体经济发展。当前民间投资正在酝酿新的突破。要抓住契机,因势利导,支持其参与国有、集体企业的改制、改组、改造,引导民资进入基础设施、市政公用设施和部分社会事业领域。坚持启动民力和借用外力并举,建立健全私营个体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全力抓好招商引资,多头多路启动民资民力,吸纳外部要素,快速发展自己。
(七)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进步
继续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充分利用我市高校资源优势,制定更加宽松和灵活的政策,激发高层次人才创业热情,形成高素质劳动力和高水平人才快速成长的环境。加快中国矿大科技园、*科技产业化基地等载体建设,重点实施2项国家科技攻关和863计划项目、6项省级科技攻关项目以及50项国家和省级火炬计划项目。优化中小学布局,鼓励发展优质高中,完成553所小学和27所中学的撤并工作。加快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大力培育中高级技工。抓好矿业大学和医学院新校区、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扩建,继续实施“333科学技术带头人培养工程”。
以城镇居民住房和防灾减灾重建为重点。全面完成集中安置点基础设施配套工程扫尾工作。一是继续抓好农村重建工作。全面落实重建贷款发放,全力推进城镇居民住房和县以下学校、医院的重建进度。并向金融部门积极申请支农再贷款项目的落实,争取在前半年全面完成各集中安置点基础设施配套工程。二是全面完成城镇居民住房重建任务。努力拓宽城镇居民住房重建的融资渠道,把城镇居民住房重建与城市改造和廉租房建设相结合,全面加快城镇居民住房重建进度,争取年内全面完成建设任务。三是努力完成重建项目工程。认真履行灾后重建项目公示制度加快项目前期工作进度,加大协调沟通力度,进一步优化项目建设环境,力争在9月前全部完成重建项目建设任务。四是认真开展重建项目验收工作。严格按照省市要求,对已竣工重建户实行挂牌确认,销号管理,加快重建项目的竣工验收工作,做到建成一个、审计一个、验收一个、使用一个,让已建成的重建项目尽早发挥效益。五是监管好重建资金。按照各类重建资金的不同性质、用途和使用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监管,对灾后重建补助资金和项目资金的安排、拨付和使用、财务支出、项目实施、投资效益进行全过程跟踪和检查审计,严肃查处违纪违规问题,确保重建资金专款专用,确保项目规范实施、资金安全运行。
二、推进工业发展。提升全县经济综合实力。
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鼓励发展矿产、水电、建筑建材、农产品加工、医药化工、食品加工等工业企业。一是加快重点工业项目建设。冲家电站、秦峪电站、河家电站要实现并网发电,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工业体系。沙湾电站、临江水电站、新城子电站、朱各沟电站要全面完成建设任务;新开工开源铅锌矿大草滩锑矿开发、三昌矿业公司浮选厂扩建、三昌矿业公司浮选厂尾矿库建设、宏发公司尾矿干式堆放处理等矿产项目,年内完成建设任务;二是扶持中小企业发展。要充分发挥金融作用,争取工业发展基金,解决中小企业面临融资难的问题。三是加快技术改造步伐。对有品牌、有市场、竞争能力强企业,要积极进行技术改造,开展产业技术研发,提高产品的核心技术水平。
三、加大农业投入。努力推进农村经济发展。
加快落实农村改革发展的各项政策。夯实农业基础,把推进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民收入,作为稳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重要内容来抓。一是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健全农业投入保障机制。继续加大对农业的补贴力度,落实种粮、良种、农机具、农资和能繁母猪等支农惠农补贴;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抓好农民科技培训,力争培训农民3.6万人次新组建10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试点工作,加快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改革步伐。二是加强农村基础建设。建成通村公路27条125.8公里,建成沙坝等便民桥10座。新增水浇地面积2500亩,发展集雨节灌面积3500亩,发展节水灌溉面积2800亩,解决2万人的饮水困难。三是加快特色产业开发,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围绕将我县建成陇东南药材第一大县、草畜第一大县和马铃薯良繁基地县三大目标,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调整作物品种结构,积极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年内新发展中药材25万亩,马铃薯种植基地30万亩,发展蔬菜3.3万亩,发展养殖专业村30个,规模养殖大户850户,发展规模养殖场20个。
四、抢抓政策机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继续把交通建设摆在首要位置。提高通达通畅水平。要抓住国家加大农村公路投资的有利机遇,全面优化路网结构。积极配合兰渝铁路、G212线改建、兰成铁路、兰海高速公路等重大项目建设的同时,抓好南腊公路、八力草原至大舍、国道212线至茹树、至兴化、角弓至狮子路基改造铺油工程,确保年内全面完工交付使用;力争新上4条13.2公里通畅公路项目,做好新兴路、大河坝路、大牛路铺油项目前期储备和争取工作。
进一步完善城区基础配套设施。使城区街道巷道硬化率达到95%以上;开工实施小堡子滨河路、滨河西路、北山路建设、岷江大道铺面工程,硬化城区道路巷道28条9850米。争取实施人民桥交通枢纽改造工程,完成新城区西南区支干道填方和硬化,逐步建立完善、畅通的城区道路网络;城区绿化亮化美化上,完成高庙山公园整体亮化、绿化、护栏安装,实施三山绿化,计子川桥头公园、小堡子桥头公园,完成新城区公厕建设、高庙山人行步道改造及护栏安装工程。提高城市服务功能,改善城区形象。
实施生态工程建设。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9.86平方公里,争取秋末河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争取红河流域泥石流综合治理项目尽快上项,论证争取乡路固沟、两河口乡石院沟、化马沟、将台乡将台沟流域综合治理、沙湾镇水峪沟及乡坡改梯建设、西汉水流域水土流失治理项目的立项完成荒山造林1万亩,速生丰产生态林5万亩,行道树栽植60公里,城区南北两山绿化补栽3266亩,历年退耕还林地的补植补造8.5万亩
五、完善城市功能。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一要加快旅游业发展。完成官鹅沟景区两河口游客服务中心和三座环保厕所、两河口至天瀑环线道路、大河坝景区道路铺油、官鹅沟沟口至景区大门光缆架设和通天门至两河口电缆铺设等项目建设。实现旅游综合收入9000万元,启动官鹅沟至大河坝景区10公里人行步道硬化。全年共接待游客45万人次。分别比上年增长8%
二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完成官鹅大酒店、龙海大酒店、新城区车站、小堡子桥头公园、秀水景观桥等项目建设。提升服务业功能。加快飞天花园、和谐福苑、银河星居、山水雅园二期开发,启动新城区市场建设项目。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不断扩张城市人口总量。完成哈达铺、城区总体规划修编,完成总体规划评审,启动官亭等9个乡镇总体规划编制,启动实施212沿线10个重点村的新农村规划编制。
三要繁荣城乡市场。加大乡镇集贸市场建设。开工实施药材市场、新城区市场及体育文化商贸中心大门、排污渠建设,完成市场建设。启动市场商铺房招拍挂工作。同时,加强城市管理,要从树立新形象的高度出发,下大决心抓好城市管理,真正使城市环境有新变化、城市秩序有新改善、城市品位有新提高。
六、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不断完善社会事业和社会保障机制。
加快发展教育事业。新建、维修校舍10万平方米。使小学入学率达到100%,抓好“两基”巩固提高工作。初中阶段入学率达到97%以上,残疾儿童入学率达到80%以上;化教育和实用技术培训5000人;全力建好县职业中专,努力扩大职教招生规模。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继续推进社区及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继续积极争取为各级医疗机构补充缺编人才。进一步改善医务人员的生活水平和工作环境。全面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基本解决政策性关闭破产的集体企业退休人员的医保问题。进一步落实计划生育奖励政策,稳定低生育水平。加快城乡文化建设。加快县体育场项目建设。加强乡镇文化站建设,推进农家书屋、农村电影放映、广播电视村村通等文化惠民工程。高度重视就业问题。加大政策扶持、技能培训、就业指导和服务力度,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和临时岗位。继续做好农民的就业培训工作,拓展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渠道。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建立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解决困难群众的住房问题。要全面完成北山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完成305套廉租住房建设工程的基础上,要继续加大廉租住房争取力度,切实解决城区困难家庭住房问题;要把房地产业作为推动城市化发展的重要抓手,规范房地产开发秩序,提高建设质量,满足各层次群众住房需求
七、着眼长远科学谋划。完成“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
科学编制和实施好“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认真组织开展“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关系到全县经济社会的长远稳定发展。要按照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安排意见的通知》陇政办发〔〕21号)文件精神。制定《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总体方案》提出专项规划工作方案,促进“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顺利开展并圆满完成。加大与省、市的联系沟通力度,加强政策研究,把握投资导向,研究和制定促进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基本思路、奋斗目标、战略任务、发展重点、重大项目和保障措施等,使全县“十二五”规划体系富有前瞻性、指导性、科学性和实用性,成为推动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八、总结经验。为推进各项任务扎实工作强化措施。
指导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要继续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已经总结出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努力完成今年的各项任务。
一)加强组织领导。特色产业领导小组的作用,靠实工作责任。落实项目包抓责任制度;发挥灾后重建委员会。对各项工作要具体到部门、乡镇,细化到各级领导和每个工作人员,对工作中的不作为的失职行为要实行问责。
二)优化投资环境。结合全省开展的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推进各项工作。结合全市开展的优化投资环境塑造良好形象活动。要认真查找和解决制约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要以落实县委、县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为突破口,以各部门、各单位的实施的项目建设实际进展为突破口,一件一件的有重点、有步骤的抓好落实。要在发展过程中发现矛盾,具体建设工程中解决具体问题。
一、发展环境
总体上看,“十三五”时期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又是各种困难和问题的凸显期,有利和不利因素交织,机遇和挑战并存。
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处于温和复苏期。发达国家陆续进入后危机时代的恢复进程,不仅英美,即使是危机深重的希腊、西班牙,也已经全面进入逐步走出危机、不断修复创伤以及调整引发危机的深层次问题的阶段。欧美经济的企稳对新兴经济体的出口是利好,但资本流动压力增大,同时面临劳动力、土地、资源、能源等要素成本的大幅攀升,新兴经济体增长速度将逐步放缓。尽管还面临诸多难题,但新一轮经济周期的起点已经来临,世界经济将再一次进入螺旋式上升的新阶段。
从全国看,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增长减速和结构调整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经济增长的动力从过去依靠出口、房地产、第二产业的发展向公共消费型的基础建设、产业的转型和升级、居民消费等新的增长点交替。中国经济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阶段。面对新形势,国家将继续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和依法治国作出总体部署,将进一步激发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随着改革力度不断加大、新型城镇化深入推进,我国经济必将迎来发展的新局面。
从区域看,区域经济合作更加紧密。一方面,作为“一区一圈一带”三大区域交汇叠加区,东接省会济南和沿海开放城市,北连京津冀经济圈,向西向南和中原经济区融合,为我县享受政策红利、加快能源交通设施建设、拓展发展空间创造了良好机遇,目前济际铁路、德郓高速、徒骇河通航等重大工程已经列入上级规划,另外“聊茌东大三角”即将成为我市“十三五”期间重点建设的“转调创”实验区和高端产业聚集区,作为对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桥头堡的县,区位优势明显,有优势有潜力有能力在我市进一步加强同省会之间的紧密联系方面将发挥更大作用,在全市跨越赶超进程中继续发挥领头雁的带动作用。另一方面,较强的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为今后接受京津冀、环渤海以及省会济南的辐射带动,更好地承接先进地区产业转移提供了便利条件,丰富的热电、铝水、PVC等重要资源优势,充裕的人力资源优势以及“铝城枣乡”特色的品牌优势,可为大项目、好项目落地提供强有力的产业和要素支撑,为更好的融入区域经济合作和参与地区竞争打下坚实的基础。
从自身看,机遇与挑战并存。“十三五”期间,我县总体上进入工业化中期向中后期迈进的新阶段,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进程将明显加快,经济增长的基础进一步得到巩固,内生动力也将进一步增强。但同时经济社会发展也面临一些矛盾:一是产业层次偏低,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够快,支撑县域发展的大企业、大项目、大品牌还比较少;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一般加工工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比重过大,高端制造业和生产业发展滞后。二是产业集聚和集群发展水平不高,产业空间布局与资源分布不协调,环境容量、人才、土地、资金等发展要素的制约依然突出;节能减排压力突出,资源环境承载力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增大。三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任务还很繁重;四是行政效能和作风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经济发展环境还有待进一步优化。
二、“十三五”发展的指导思想与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改革为统领,统筹兼顾,突出重点,认真落实好“一区一圈一带”三大区域发展战略规划,将政策红利转化为助推我县跨越发展的强大动力,借助“聊茌东大三角”建设科学发展先行区,全面对接省会,加强理念、交通、产业、要素和资源融合,以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试点为契机,创新体制机制,以项目突破、产业提升和园区发展为抓手,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激发市场活力,打造县域经济升级版,更加注重生态文明建设,更加注重民生改善和社会和谐,切实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全力推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十三五”发展要突出坚持以下原则。
转型发展。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统筹城乡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区域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创新发展。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和人才强县战略,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壮大创新人才队伍,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加快建设创新型社会。
和谐发展。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民生优先,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在就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逐年加大投入,合理配置资源,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改善群众生活条件,让人民群众得实惠,推动实现和谐发展。
绿色发展。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节约能源,降低气体排放强度,发展循环经济,同步推进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开放发展。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发挥政府引导和市场主导作用,更多地依靠市场机制和内生力量,不断增强发展后劲。推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加大招商引资、引技、引智力度,加强区域合作共赢,以开放促转型、促改革、促发展,培育发展新优势,推动实现开放发展。
(二)发展目标
以跨入全国五十强为总体目标,到2020年,建设为“四化”协调发展的示范区、新型工业化示范城市和高端产业聚集高地,成为全国重要的铝精深加工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鲁西北平原优质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省会城市群经济圈重要商贸物流节点城市、全省重要的循环经济示范县及生态县。
经济实力进一步提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左右,到2020年达到7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12万元。财政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5%。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产出效益进一步提高,现代高效农业比重稳步提升。产业特色明显增强,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比重显著提高。服务业发展速度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幅,生产业、新兴服务业比重不断提高。到2020年三产结构调整为9∶58∶33。
城乡建设进一步加强。中心城区的整体经济实力、集聚辐射能力和综合服务功能增强,城镇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城乡统筹发展机制基本形成,到2020年,城镇化率达到55%,城乡一体、发展有序的现代城镇体系基本形成,并与周边地区共同构筑互利共赢的中小城市群。
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大幅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逐年减少。到2020年,林木绿化率提高到44%,循环经济发展达到全省先进水平。
人民生活进一步提高。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取得新进展,及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12%和14%,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全县义务教育阶段校舍和设施设备基本达到省定标准。实现与全省同步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三、“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任务
(一)树立现代农业发展理念,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按照中央部署稳步推进农村改革,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树立现代农业发展理念,鼓励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向农业输入现代生产要素和经营模式。
一是提高基础农业生产能力。按照高产、优质、生态、安全的发展目标,提升粮棉油、蔬菜、畜牧水产、林果等传统产业,完善农产品检验监测体系,确保食品质量安全。推进全县高产示范区建设,按照稳定面积、提高单产,增加效益的要求,围绕水源渠系工程、农技推广、良种繁育等,加大资金投入,建设规模化、集中连片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发展特色农业经济,打造绿色安全蔬菜生产基地,推进设施栽培,扩大连片露地蔬菜的种植规模,突出大蒜、食用菌等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加大对大枣深加工企业在产品研发、品牌创建方面的扶持力度,把大枣产品打造成为国内知名品牌。发展生猪、肉牛、肉鸭、优质鱼等生态养殖基地,培育壮大獭兔养殖加工产业。
二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培育精致农业示范区,依托现有的蔬菜、食用菌、畜禽、瓜果等生产基地,以生产高品质、高附加值产品为目标,依靠科技创新,率先建成精致农业示范基地,创建肖庄、冯屯、贾寨等一批高标准、高质量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示范乡镇和有机农业示范区,以聊夏路为中轴线建设全省先进、全国知名的现代果蔬种苗繁育基地。发展生态观光农业,充挖掘水、大枣、园林文化价值,规划建设国家级森林公园、圆铃大枣观光园、徒骇河生态防护林区以及普济沟慢生活体验区,扩大枣园面积,建设博临路枣乡生态长廊,连接肖庄镇、博平镇两处枣乡观光园区,构筑“两园共建、一廊相连”的鲁西枣乡新格局,力争建成国家4A景区,形成集“枣乡文化、生态农业、大枣采摘、劳动体验”为一体的万亩生态采摘园和休闲旅游度假基地。研究制定湿地保护与修复规划,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建设国家级金牛湖湿地公园。
三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大力培育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经济合作组织,在抓好土地确权登记颁证的基础上,积极鼓励和引导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依法有序成方连片流转土地,形成规模效益。完善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引导分散农户按照产业链、产品和品牌组建专业合作社,完善生产设施,扩大产销对接,并逐步探索合作社重组整合或成立联合社。建设和改造一批具有规模效益、带动辐射能力强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大力发展连锁店、直营店、农超对接、配送中心和电子商务,积极开展直营直供,提高流通效率,支持大型流通企业开展“农超对接”,通过支持农产品加工配送中心、冷链系统和农产品品牌建设,推动订单农业的发展,引导企业与农户形成稳定的购销关系,加快农民增收步伐。
四是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东邢水库、末级渠系节水改造和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加强赵牛河、七里河、管氏河、茌新河等河道蓄水工程的新建、改建及维修,拦蓄汛期雨洪水资源,补充地下水源;围绕县级综合质检站建设,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能力建设工程,建立农产品生产有记录、信息可查询、责任可追究、质量有保障的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围绕改善农业技术推广、病虫害防控、农产品检验检测、农民培训等方面,提升农机化水平,做好乡镇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工程。
(二)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工业经济转型升级。
加快提高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度,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推动纺织、味精、人造板、汽车配件、铝深加工等向“产业高端”进军。支持以产业链为纽带开展兼并重组,实现规模化整合,增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产业集群。围绕新材料、新医药和生物、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发展壮大“高端产业”,实现产业档次和质量的提升。重点扶持新型合金材料、精密机械制造、新型环保材料等技术密集型产业,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
一是优化提升优势传统产业。推进铝电及铝加工、纺织、医药、汽车配件、人造板及聚氯乙烯六大战略支柱产业转型发展。优化发展火电,重点推进信发集团“上大压小”热电机组新建扩建工程,加快煤炭储运配送设施建设,完善煤炭供应储备和应急保障体系,支持输变电站等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建设西部重要的能源基地。铝及铝加工产业重点向“专精特新”方向延伸产业链,突出发展高纯铝、高精度铝板带箔、铝合金压铸件、汽车轮毂等,研发与飞机、高铁等高端装备配套的铝合金型材,建成全国重要的铝生产及铝制品加工基地。纺织产业加快向产品系列化、高档化、艺术化和品牌化的精深加工转变,重点发展纵向纤维无纺布、超细纤维织物以及土工织物等。医药产业通过加快建设医药产业园,发展中药原料药、新型诊断试剂等产品,打造中药材种植、加工提取、药品研发与生产等完整产业链。汽车配件产业大力发展汽车底盘、车身铝制部件、尾气净化装置、EGR冷却器、新能源汽车关键配件、提高汽车配件行业技术研发和质量检测水平,促进产品尽快由配件市场走向配套市场。人造板产业严格淘汰一批落后产能,为优势产业腾出发展空间,加快向单线能力大、能耗小、集约化生产转变,进一步发展板式家具制造业。氯乙烯产业重点发展聚氯乙烯异型材、PVC膜、硬质管材、装饰装修材料、一般软制品以及日用消费品。
二是全力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适应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准确把握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政策导向,努力扩大规模,提升发展水平,重点发展新材料、新医药、新能源、电子信息、节能环保产业项目。新材料加快发展高精尖有色金属深加工产品和新型合金材料。新医药重点发展生物制药、现代中药、化学制药,加快医药新剂型、高端医疗产品和设备研发,建成国内重要的注射剂产业园、中药研发生产基地。新能源方面重点发展太高效太阳能热水器、秸秆制取生物质燃料油、分布式光伏发电,积极发展新能源汽车及相关配套产品,重点培育全铝发动机和全铝汽车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充分发挥瑞华电子项目的带动效应,加速集聚一批配套企业和研发机构,积极引进其它高端产品,努力将县建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发展汽车尾气净化器、地源热泵、除尘及脱硫脱销设备制造、节能照明产品、墙体保温建材等。
三是加快构筑空间新布局。把“2246”产业、园区发展作为做大做强县域经济的重要抓手和载体,围绕设施配套和项目建设两大任务,统筹推进、重点突破。建设两个千亿产业园。县经济开发区在现有基础上抓好产业提升,着力向精深加工和高端价值链突破,在做好产业高端的同时,重点谋划突破高端产业的文章,争创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县高端产业聚集区明确产业定位,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引进战略性新兴项目,首先要突破高端产业,实现“高端产业”项目的聚集,鼓励发展产业高端,创建“转调创”实验区和“四化”协调发展示范区,建设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打造309国道和聊夏路沿线两个经济隆起带。以309国道段为依托,围绕物流运输、装备制造、生物技术等现有产业,加强规划引导,增强辐射延伸,建设成为拉动县域经济提速发展的“动力带”;依托聊夏路产业隆起带,建设新兴环保、科技创新项目,发展生态、文化、观光农业,打造绿色发展、生态崛起的“示范带”。培育四大百亿产业。坚持“抓点、带线、扩面”相结合,努力培植龙头骨干企业,完善产业链条,做大产业集群,加快纺织、生物技术、新医药、装备制造等四大百亿产业发展,实现经济发展的多点支撑。壮大6个特色园区。统筹考虑,合理布局,对于发展方向明确、主导产业突出、功能定位清晰并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支撑作用的园区或集聚区,进一步明确,确定未来重点支持的特色园区。坚持“科技先导、集约发展”的原则,推进园区向集约化、专业化和高端化发展。
(三)加快服务业发展,助推经济结构优化。
把服务业发展作为经济结构“转、调、创”的重要抓手,突出发展“商贸流通、现代物流、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电子商务、金融保险、教育培训、科技研发”产业,着力实施“1231”工程(即着力培育1个服务业园区、2个服务业重点城镇、3个服务业重点企业、10个重点服务业项目)和“徒骇河流域开发”亮点工程。亮化我县区域性商贸流通中心、现代物流中心、健康养老高地和文化旅游休闲度假基地的城市品牌,努力实现全县服务业提质增效。
一是整合提升物流资源。结合我县交通区位优势和产业布局,加快物流资源整合,规划郝集、徒骇河流域、华源、万和通四个物流聚集区;鼓励社会资产、物流资源和优势资本向骨干物流企业集中,培植发展第三方物流;加快“智慧交通”建设,搭建公共物流综合信息平台,逐步与全国信息平台对接,提升全县物流业整体水平,建设省重要的物流节点城市。
二是建设养老服务业高地。鼓励社会力量创办养老机构,大力推动养老方式多样化、服务对象公众化、投资主体多元化,使养老服务业成为保障民生、增加就业、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医文化,推动中医养生保健事业繁荣发展;积极推进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深度合作,完善新农村和住宅小区内养老服务设施,加快医疗养老和社区养老进程;逐步探索以休闲娱乐、观光旅游为主要形式的度假养老新模式;加快建立互联共享的养老服务信息管理系统,加快养老服务信息化建设,提高服务质量。
三是打造区域性商贸流通中心。提升现有商贸企业水平,搞好中心商务区建设,加快推进城乡市场网络、社区商业网点和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三网”融合,构建商贸流通网络体系,鼓励发展电子商务,支持线上交易,提高商贸网络公开便捷的服务功能。培育发展特色街区,提高园区综合竞争力,提升城市品位和辐射带动力。
四是健全金融保险产业。加强与济南金融经济圈的融合,加快吸引金融服务型高端人才,鼓励发展民营银行。建设金融商务区,吸引相关金融机构入驻,完善金融配套服务设施,促进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和金融服务有机结合,构建区域性金融高地。稳妥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和民间资本管理公司,鼓励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金融网点,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平台,扩大抵押物范围。积极拓宽金融市场,构建互联网金融,推动创业投资、拍卖、融资租赁和金融租赁等新兴业态的发展。
五是优化提升旅游产业。积极融入济齐聊旅游带,发展大旅游,开发大市场,建设大产业,将建设成为旅游形象鲜明、产品特色突出、产业结构合理、环境优美舒适、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的全省重点旅游区和旅游观光与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精心策划城市主题游、休闲观光旅游线和特色乡村旅游。抓好大枣、黑陶、剪纸等具有地方文化特色产品的开发。加快特色餐饮、住宿、交通、休闲等旅游配套设施和重点景区改造。
六促进科技服务业发展。围绕我县铝深加工、纺织品、汽车配件、医药等支柱产业,依托各类产业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工程研究中心等技术力量,加快建设公共开放服务型的产业科技研发中心,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采取产学研合作方式发展技术开发、工业设计、技术咨询、信息服务、现代物流等生产性科技服务业;围绕农产品检测、汽车配件检测、药品检验检测、汽车检测等检验检测服务,构建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中心,充实科技服务业种类,全面提升我县生产性科技服务业整体素质和发展水平。
七是推广深化电子商务应用。在全县范围内全面推广金号织业线上线下结合的营销模式,深化大中型企业电子商务应用,促进大宗原材料网上交易、工业产品网上定制、上下游关联企业业务协同发展,创新组织结构和经营模式;引导小微企业依托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开展业务;全面实施电子商务进商贸流通企业、进工业生产企业、进市场、进社区、进农村、进生活的“六进”工程。
八是积极发展教育培训产业。加快实施培训基地建设,开展委托培训、招标培训和订单式培训,强化实际操作训练,重点培养技能型、实用型人才,以培养适应我县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发展所需要的多层次、专业型、复合型人才;加快推动家政服务培训,通过引入企业、外地培训等多种方式,加强对保姆、养护、保洁、月嫂等多种人才的教育培训,做好教育培训人才劳务输出工作。
(四)实施人才战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实施创新驱动,充分发挥各类人才作用,不断提高创新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和智力支撑。坚持开放,以开放促进创新,以创新带动更高水平开放,努力走一条具有特色和优势的发展之路。
一是加强人才高地建设。围绕新兴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坚持人才优先发展,积极创新人才引进方式,着力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尤其是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努力造就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性科技人才,一批依靠核心技术自主创业的科技企业家,以人才高地建设引领产业高地、创新高地建设。进一步加大人才投入,完善激励机制,统筹推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建设,注重产业化人才和资本运作人才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二是强化高起点引进。坚持资本、成果、技术和人才并重,积极引进高层次要素资源,充分利用全球资源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抢抓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及产业调整重组机遇,加强政策扶持,鼓励有条件企业直接购买先进技术,支持规模骨干企业“走出去”并购国外企业、研发机构,积极招引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龙头企业,加快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努力走一条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之路。
三是加强高水平产学研合作。引导产学研结合由短期、松散、单项向长期、紧密、系统合作转变,推动创新要素在产业层面上集聚融合。围绕新兴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着力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努力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进一步完善创新服务体系,加快科技服务平台建设,积极发展风险投资和创业投资,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民营科技企业加快发展,努力培育本土创新型企业群体。
四是推进高水平开放。强化新兴产业项目招引,大力引进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等高端项目,逐步壮大产业规模,拉长产业链。强化服务业项目招引,努力引进一批现代物流、服务外包、研发设计等生产服务业项目。强化载体功能建设,加快特色园区发展,推进特殊功能区建设,配套完善研发、科技咨询、工业设计、金融等公共服务平台,全面提升承接重大项目的能力。有选择地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积极融入“一区一圈一带”区域发展战略。
(五)激发全社会创业热情,培育壮大民营经济。
坚持抓大与促小结合、启动内力与借助外力结合、企业家队伍建设与优化发展环境结合,下更大的功夫为民营经济发展松绑,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政策环境、法治环境和社会环境。
一是改善投融资环境。进一步拓宽民营经济的融资渠道,建立健全引导金融资本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鼓励商业银行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以金融创新试点县为契机,健全民间融资监管,建立金融稳定协调机制,探索企业融资互助合作。加快推进企业上市、股权挂牌以及发行债券,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强化对拟上市企业服务,加快股份制改造和重组进程。大力推动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实现技术改造和升级,促进民营企业转方式、调结构,积极融入区域产业分工体系。
二是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实行统一市场准入,创造平等投资机会,打破行业垄断和市场壁垒,切实降低准入门槛,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营造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的投资环境,进一步鼓励社会投资特别是民间投资,盘活存量、用好增量,调结构、补短板,服务生产力布局。通过特许经营、投资补助、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城镇供水、供热、燃气、污水垃圾处理、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和处理、城市综合管廊、公园配套服务、公共交通、停车设施等市政基础设施项目,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教育、医疗、养老、体育健身、文化设施建设。
三是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简化审批手续,提高服务效能,完善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强市场监管,促进公平竞争,培育完善民营经济社会化服务体系,充分激活民营经济。
(六)坚持城乡统筹,进一步提升城镇化水平。
坚持规划引领,开启产业转型、产城融合发展之路,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城镇化水平提升,以新型城镇化支撑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构建布局合理、城乡一体、生态和谐、宜业宜居的新型城镇发展体系。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推进居住向社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抓好产业园区和居住社区“两区同建”,促进城乡要素合理流动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
一是不断完善提升城市功能。紧抓“聊茌东大三角”对接融合发展,增强集聚、辐射和带动功能,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保护历史传统文化,搞好生态景观建设,提升城市品位形象,营造良好人居环境。完善提升茌中河及环城水系人工湿地,加快金牛湖风景区开发建设。推动县城区扩容提质,加快城区功能完善和提升,优化城区生活设施布局,完善便民利民服务网络,打造包括公交站点、绿地公园、健身设施、停车场、快速充电、物流配送、便民超市、家庭服务等在内的十五分钟便捷生活服务圈。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在公共服务等方面享受平等待遇,实现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全覆盖,确保民生支出增长率不低于财政支出增长率,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
二是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提高乡镇规划建设标准,增强产业支撑和综合承载能力、劳动力吸纳能力和承接县城辐射、带动乡村发展能力,加快乡镇驻地基础设施“1125”工程,建设一路一园二厂五网。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优化村庄布局,坚持群众自愿、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依法推进,在切实保障农民合法权益的前提下,以城边村、园区周边村、经济强村为重点,建设农村新型社区,推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转变。推进居住社区、产业园区“两区同建”,加强城镇建设与产业布局的配套衔接,搞好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促进产业向园区集中、要素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实施好博平、冯屯、乐平“百镇建设示范行动”,带动全县小城镇建设水平再上新台阶。提高乡镇规划建设标准,加强城镇建设与产业布局的配套衔接,推动规模结构合理化、土地利用集约化和城镇面貌特色化,加快乡镇驻地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产业支撑能力、综合承载能力、劳动力吸纳能力以及承接县城辐射和带动乡村发展能力。优化村庄布局,坚持群众自愿、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依法推进,在切实保障农民合法权益的前提下,以城边村、园区周边村、经济强村为重点,建设农村新型社区,推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转变。
三是实施主体功能区错位发展。科学规划,将全县14个乡镇(街道)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四类,合理确定主体功能和开发强度,突出特色,错位发展。搞好产业布局,坚持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农则农,宜游则游,以实施“镇域经济突破”战略为总抓手,结合产业基础和发展特点,每个乡镇、街道选择1-2个主导产业重点扶持,明确发展定位和主攻方向,坚决避免产业同质化现象,壮大镇域经济,实现镇域特色发展,支持西部乡镇创建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培育万亩有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四是建设绿色生态新家园。严禁低水平重复建设和承接落后产能,避免牺牲环境换取发展。以全国卫生城、国家园林城、全国生态城“三城同创”为抓手,突出抓好用材防护林、特色经济林、种苗花卉、农田林网化、城乡美化绿化五大工程,积极打造全国绿化模范县。完善农村路网体系,提高等级标准,加强农田水利、农村沼气、污水垃圾处理等设施建设。不断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城镇化、居住管理社区化、生活方式市民化,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七)注重生态建设,持续改善环境质量
牢固树立环保优先、生态优先的理念,推进生态文明与经济建设同步发展、产业竞争力与环境竞争力同步提升,努力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一是突出节能减排。积极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努力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的增长方式。坚持控制增量与降低存量并举,严格执行项目能评、环评,从严控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发展,淘汰落后产能。加快信发集团“上大压小”热电机组项目建设进度,积极推进燃煤锅炉脱硝工程建设,全面完成节能减排任务指标。
二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构建产业生态链,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促进产业之间、企业之间、产品之间资源再利用和再循环。支持信发工业园创建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围绕铝深加工、人造板、聚氯乙烯、绿色建材主导行业,充分发挥龙头带动作用,提高技术含量,丰富产品品种,稳定主导产业链;推进信发集团与中国建材集团强强联合,重点推动赤泥、粉煤灰、脱硫石膏以及电石渣等大宗固废的资源化利用,开发特种水泥、夹心石膏板、PVC填料、高档装饰板、环境修复材料等绿色建材产品,构建“氧化铝-液碱-聚氯乙烯-石灰、电石-赤泥、粉煤灰、脱硫石膏、电石渣综合利用”循环产业链,依托信发集团成为国家资源综合利用“双百工程”骨干企业的契机,建设国家大宗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示范基地。
三是强化环境保护。完善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严格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排放许可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从源头防治污染和保护生态。积极整治区域水环境,加快建设环城水系,完善水资源保护和水生态修复体系,加快制定湿地保护与修复规划,保护湿地生态系统,推进水生态文明发展。加强城镇和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建设,提高污水收集率和处理率。加强大气污染综合防治,严格控制工业污染点源。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建设一批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县、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级湿地公园、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和省级生态县。
(八)着力改善民生,建设和谐幸福新。
党的十以来,多次发表重要论述,指出一切工作出发点、落脚点都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将广大人民群众凝聚到追求幸福中国的目标上来。落实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多谋民生之力,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使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一是优先发展教育。坚持以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以均衡配置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为目标,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实现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增加政府教育经费投入,加强教学及生活设施建设,到2020年,使全县义务教育阶段的校舍和设施设备基本达到省定标准。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因地制宜办好农村完小和必要的教学点,推进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提高教师队伍素质。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改善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逐步实行残疾学生高中阶段免费教育,扶助经济困难家庭学生完成学业。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二是做强文化事业。按照统筹规划、循序渐进的原则,高标准建设乡镇综合文化中心,同时大力加强村文化大院和农家书屋建设。以数字资源建设为核心,以基层服务网点建设为重点,以多种传播方式为手段,以共建共享为基本途径,进一步推进全县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县图书馆和乡镇综合文化中心要统一制式,合理分工,完善设施设备,成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各级分中心、支中心和基层服务点。加强资源配送和资源管理,将免费文化信息资源及时传送到因特网等媒体和基层服务点,农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与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等相结合,实现共建共享。建立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有效保护民间剪纸、董庄中堂画、荡子秧歌、伞棒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力发展农村特色文化,形成一批具有一定表演或创作能力的团队和骨干,促进县乡文化繁荣。
三是促进社会充分就业。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创造平等就业机会,提高就业质量,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统筹城乡就业,突出产业发展在扩大就业中的主体作用,充分挖掘企业吸纳就业的潜力,鼓励发展服务业,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多渠道扩大就业规模。引导劳动者转变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进一步降低创业门槛,优化创业环境,完善创业平台,推进全民创业,努力放大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提高劳动者就业竞争力,增强就业稳定性。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增强失业保险对促进就业的作用。健全劳动标准体系和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和争议调解仲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增加居民收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四是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逐步增加财政投入,不断提高城乡社会保障水平,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和完善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兼顾各类人员的社会保障待遇确定机制和正常调整机制。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健全社会福利制度,支持发展慈善事业,做好优抚安置工作。建立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满足困难家庭基本需求。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对敬老院进行提升、改造,引导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加快推进社区居家养老照顾中心建设,探索建立“社会力量为主、政府投入为辅”的发展机制。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切实保障残疾人权益。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将西安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报告如下,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07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和支持下,全市上下积极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人文西安、活力西安、和谐西安的要求,全面、超额完成了年初预定的各项目标。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737.1亿元,比上年增长14.6%,为11年来的最高增幅;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25.33亿元,增长31.3%,财政增收额、增幅均创历史新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662元,增长16.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399元,增长15.5%。总的来说,2007年是我市历史上发展形势最好的年份之一,经济社会发展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主导产业不断壮大,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
五大主导产业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42%,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对全市产业的带动作用进一步显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461.73亿元,增长19.3%。陕重汽、西电、西飞实现产销超过百亿元,一大批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项目建成投产。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21.58亿元,增长18.7%。接待海外游客100万人次、国内游客3018万人次,分别增长15.31%和13.8%;全市旅游创汇5.43亿美元,完成旅游总收入237.2亿元,分别增长16.27%和16.1%。全年举办各类展会107个,成交额达到738.9亿元,被评为"中国优秀会展城市"。以国家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建设为载体,聚集服务外包企业600多家,全年服务外包业务出口突破1亿美元,增长106%。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粮食产量达到213.82万吨,单产337.4公斤,双创历史新高。蔬菜总产达到210万吨,果品总产达到60.5万吨,肉、蛋、奶总产分别达到18.6万吨、12万吨和49万吨。
(二)投资规模持续扩大,城乡建设呈现新局面
〖JP3〗2007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435.33亿元,同比增长37.1%。〖JP〗全市180个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317亿元,占年计划投资的122%,创历年新高。重点项目中55个新开工项目全面开工建设,41个项目竣工或部分竣工并投入运营。100个前期项目加快推进,其中18个项目已经提前开工建设,完成投资21.4亿元。完成城建投资105亿元,一批重大项目进展良好。地铁2号线全线开工,东、西三环基本完成,南三环建成通车,十里铺至临潼城市快速干道临潼段建成通车。
(三)"四区两基地"保持快速发展态势,对全市经济带动作用持续增强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现工业增加值378亿元,增长35%,实际利用外资3.9亿美元,增长33.6%。完成财政收入15.11亿元,同比增长53.8%。全年完成各类知识产权申报3899项,其中专利2262件,同比增长154.2%。经济技术开发区实现工业增加值142亿元,同比增长40%,实际引进外资3.2亿美元,同比增长32.9%。曲江新区成为全国首批两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之一,成为文化旅游的新亮点,大唐不夜城部分建成,曲江会展一期项目竣工投入使用。浐灞生态区影响力明显提升。F1摩托艇世锦赛和欧亚经济论坛相继在生态区成功举办,2011年世界园艺博览会申报成功。50平方公里的中心区内的框架基本形成,实现了与城区的全面对接。阎良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顺利起步,飞机强度试验基地等产业项目、飞机除冰/防冰液产业化项目取得了较快进展。航天基地基础配套条件进一步完善,在全市产业格局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全面完成了1895亩土地的征用报批工作,确保了首期航天产业项目的开工建设。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申报工作取得圆满成功。
(四)节能减排成效明显,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认真执行中央加强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大节能减排和节水型社会建设各项措施的落实力度,预计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降低5.7%,化学需氧量削减1.5万吨以上,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1.8万吨以上。关闭、拆改造纸企业15家,关停小水泥生产线5条,关闭西安焦化厂等一批重污染企业。两家企业列入国家循环经济试点企业,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三家企业列入省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完成人工造林8.98万亩,大绿一期工程60万亩全部完成,黑河引水37万亩节水灌溉工程全面启动。完成36条道路绿化工程,建成93处小型休闲绿地广场,新增城市绿地面积373万平方米,新增水面8000亩,新建垃圾压缩站63座、公厕74座。城市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达到294天。
(五)社会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和谐发展成效显著
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实现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44万人,安置公益性岗位就业1.34万人,劳务输出48万人。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启动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再次提高了部分社会保障项目支付标准。改善居民居住条件,新开工经济适用房180万平方米,建设廉租房2.36万平方米,对5000户城区低保住房困难家庭发放廉租房补贴。以加快房产证办理为突破口,繁荣活跃二手房市场,交易量突破100万平方米。推行公交惠民措施,发售五折公交IC卡150多万张。积极实施科技自主创新工程,重点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项目64项,实现技术市场交易额11.2亿元,申请专利6150件。重视教育均衡发展,顺利通过国家初级教育"两基"计划评估验收。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范围覆盖280万城镇居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0.8%。针对猪肉、粮油等农副食品价格上涨,向困难群众和大专院校发放副食品补贴174.87万元。
(六)新农村建设快速推进,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进程加快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升。形成了368个各具特色的"一村一品"专业村,认定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50家。投资7.13亿元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860公里,84%的行政村已通油路。新增及改造节水灌溉面积16万亩,解决了21.6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新建、改造10座35千伏变电站,电话通村率达到100%。启动33个扶贫重点村建设,3.6万名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新农村示范村和重点村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34个社区和村级公共服务设施全面建成,有效发挥了示范作用。
(七)各项改革积极推进,城市开放度进一步提升
超额完成2007年国企改革目标,第四轮清理和规范行政审批工作全面完成,进一步简化了政府工作程序,提高了工作效率。启动"扩权强县"工作,户县、高陵列入全省"扩权强县"试点行列,直接享有政策信息等九个方面的权限,试点工作正在推进。市政公用行业企业和市属事业单位改革进一步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持续推进。全市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1.16亿美元,实际引进内资526.7亿元,同比增长24.8%,实际借用国外贷款9200万美元。成功举办西洽会、中国国际BPO大会、2007欧亚经济论坛以及一系列经贸活动,提升了西安的城市影响力。
二、2008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一)总体要求
2008年是我市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人文西安、活力西安、和谐西安,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一年。一方面,国家宏观调控更加趋紧,从而对我市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西安正处于城市价值的加速兑现期,加上省委、省政府加大了对西安发展的支持力度,使我市率先发展的条件更为成熟。2008年,我市要根据市委十一届三次会议精神,全面促进城市转型,创新发展思路,加强重点突破,加大工作力度,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重点把握好以下五个方面的要求:
--坚持又好又快发展。必须深刻认识又好又快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把工作重心放在发展上不动摇。紧紧抓住全市工业化、城市化步伐加快的重大历史机遇,进一步挖掘和发挥已形成的强劲内在动力,力争使国民经济在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全面发展。
--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始终坚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环节,把做大做强五大主导产业、支持"四区二基地"建设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来抓。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延长产业链,培植产业集群,培育龙头企业,实现西安产业的优化升级。要以区县产业园区为重点,加快区县产业发展。
--以节能减排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施一批节能工程,加强重点用能企业节能降耗,积极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通过狠抓节能减排,尽快扭转目前经济发展比较粗放的状况,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积极构建和谐社会。以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加大对社会事业的投入,健全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增加居民收入,积极扩大就业,加强社会保障,促进社会公平,加快和谐西安的建设进程。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坚持以改革增强发展活力和动力,稳步务实地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努力构筑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的体制机制保障。加强出口加工和外包服务基地建设,扩大进出口贸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全面推进对外合作与交流。
(二)发展目标
根据以上要求,在综合分析当前我国宏观调控形势和西安发展条件的基础上,市委、市政府确定我市2008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为:
经济发展方面:生产总值增长13.5%,其中农业增加值增长6.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9.1%,建筑业增加值增长17.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城建投资110亿元;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可比增长20%;吸引外资10.5亿美元。
社会发展方面:职业教育招生达到3.5万人;平均参合率达到90%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5‰以内。
人民生活方面: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1%;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低于上年;农村低保做到应保尽保。
资源环境方面: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5.7%;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分别削减5.4%和2.8%;城市空气好于二级以上天数不少于285天;新增造林面积8万亩。
社会安全方面: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度达到80%以上;安全生产死亡人数控制在730人,杜绝一次性死亡30人以上特别重大生产安全事故。
三、2008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重点任务和措施
(一)做大做强五大主导产业,切实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在做强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方面:(1)做大做强汽车、新材料等优势产业。汽车装备制造业要继续以陕重汽、比亚迪、法士特为重点,抓好整车生产,提高零部件配套能力。全年汽车产业要完成产值350亿元。新材料产业要全力支持应用材料、新材料基地、西北工业大学超高温复合材料工程中心等重大项目的建设,使我市成为西部最大的新材料产业基地。全年新材料产业要完成产值100亿元。(2)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进一步推进陕汽集团、西电集团、陕鼓集团等企业集团规模扩张和资产重组,抓紧实施"西电集团与西安锅炉"等10个重大项目资产的重组整合。(3)抓好工业重点项目的开工、竣工和投产。加快超(特)高压交、直流用绝缘子产业化、引信及汽车安全预警装置、西航公司外贸转包技术改造、中钢西安工业园等重点项目的建设,争取年内有大批工业项目投产并产生效益。
在做大做精旅游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方面:(1)促进旅游业加快发展。2008年我市旅游入境人数要达到108万人,国内旅游者人数达到3390万人,旅游外汇收入和旅游总收入分别达到6.08亿美元和272.8亿元。要抓住奥运会契机,在全市范围内选择并重点推出30-50个迎奥运重点景区。加快汉长安城、唐大明宫等大遗址保护展示园区建设。继续开展旅游市场环境综合整治,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2)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做好会展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全力办好第三届中国民营科技企业博览会等大型展会,积极申办全国医药博览会等知名展会。以西安国际港务区项目建设为重点,完善西安物流中心基础建设,加快保税物流园区(B型)审批进度。完善服务外包服务体系,力争将我市打造成全国重要的服务外包基地。(3)高起点推动文化产业发展。重点建设曲江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高新区创意产业基地、浐灞生态区世界园艺博览园和经开区印刷包装产业基地。打造强势文化产业品牌,率先在全国建成文化产业的孵化基地。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积极做好丝绸之路的联合申遗工作。
(二)继续实施项目带动,促进投资平稳较快增长
以重点项目建设、资金筹措为重点,进一步优化我市投资结构,实现投资平稳较快增长。
重点项目建设方面:(1)继续加大重点项目建设力度。安排市级重点在建项目160个,年度计划投资348亿元。切实加强对重点项目建设的全过程监管,科学组织、合理安排、加强监测,从建设进度、资金到位、工程质量等方面全面掌握动态,及时解决问题。(2)加快重点前期项目工作进度。2008年安排重点前期项目90个。加强后备项目的筛选和储备,扎实做好项目前期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使更多的前期项目向在建项目转化。(3)配合做好郑西客运专线、西咸机场专用高速、西安-合肥铁路复线、灞桥电厂"上大压小"项目、户县热电厂"改一建一"工程、国家重点红色景区建设、农村五保户人员集中供养机构建设等中省项目。
资金筹措方面:(1)进一步加大跑部跑省力度。针对国家当前和今后投资的方向和重点,提前做好项目策划申报工作。全年争取国家各类资金要达到2.2亿元以上。(2)加强同金融部门的联系。组织召开银企座谈会、银政座谈会。加快落实市政府与国家开发银行陕西分行签订的合作协议,努力落实与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签订的合作协议,年内再新签一批银企合作协议。(3)积极为企业争取债券发行额度。尽快完成15亿元建设债券的发行工作,并向国家争取更多份额。(4)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引进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符合国家环保要求、能实现更多就业和财政增收的重大产业项目,促进世界知名企业和机构落户西安。
(三)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全面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
2008年安排城建投资110亿元,重点要在重大项目建设、路网建设、气、热、水、电等功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和旧城区改造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进一步增强城市综合承载力。(1)切实做好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加快地铁二号线工程进度,基本完成征地的拆迁工作,建筑工程进度达到50%。完成地铁一号线可研审批等前期准备工作,力争尽早开工建设。城市三环路系统工程全线交付使用,相关配套设施全面完工。关中环线(西安境内全线)等项目建成通车。启动世行贷款西安城市综合交通改善项目。(2)健全西安城市路网体系。做好新行政区周边市政配套工程建设。启动东大街、解放路改造工程,完成华清东路、太华路北段等一批主次干道建设。改造背街小巷65条,建设人行天桥和地下通道10座。建设公交港湾100个、公交枢纽站2个。(3)提高气、热、水的供应能力。加快天然气二期工程进度,进一步扩大太华、雁东集中供热规模。完成太平河、东三厂排水渠综合治理工程等城市排水管网建设,基本解决高新区、经开区、太华路地区、西影路等地段的排水问题。确保第四污水处理厂建成投入试运转,开工建设第五污水处理厂。(4)进一步优化城市生态环境。绿化造林8万亩,建成66个休闲绿地小广场,新建公厕200座、垃圾压缩站10座。加强水土保持和天然林保护工程建设,严格控制和管理秦岭北麓区域内的各类建设项目。(5)加快城中村改造进度。启动50个城中村和10个棚户区改造项目,拆除旧房531万平方米,开工建设安置房234万平方米。
(四)实施新区带动战略,发挥"四区两基地"对全市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
加快"四区两基地"建设,打造城市核心竞争力。(1)高新区作为全市自主创新的主要阵地,要紧紧围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主导产业和装备制造、服务外包等新兴业态,加快34个市级重点项目建设,优化发展环境、完善产业配套,提升发展水平,各项主要指标要保持在30%以上。全面提升高新区的国际化水平,提高参与国际分工的能力,为建设世界一流科技园区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2)经开区要启动泾渭工业园千亿元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推动支柱产业向产业集群跃升,使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保持30%以上的增长速度。积极争取设立省级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城乡统筹发展积累经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着力提高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全力推进先进制造业基地、出口加工基地和城市新中心的建设进程。(3)曲江新区要确保曲江池遗址公园、唐城墙遗址公园、贞观文化广场全面建成并对外开放,全区旅游业总收入要突破6亿元。(4)浐灞生态区要加大做好生态治理、完善基础设施条件、培育现代服务产业的工作力度。继续申报省级生态区,全力推进2011年世界园艺博览会的筹备工作,全面启动世博园和浐灞金融商务区的前期规划和建设工作,提升生态区的品牌价值。(5)阎良航空基地要全面完成起步区5平方公里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任务,打造高度专业化、国际化的产业园区。抓住中航
一、二集团重组和国家发展大型飞机项目的大好机遇,争取更多的重大项目落户航空基地。加快西安瑞特快速制造工程有限公司研究中心、中国飞机强度研究研究所总部一期、三角航空8万吨模锻液压机等重点项目建设。(6)西安航天基地要以升级为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为契机,加大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引进更多企业入驻。要全面完成5700亩建设用地指标的征用和报批工作,加大航天7171厂电动舵机项目、1500吨硅片一期、半导体分装材料生产线等20多个项目的建设力度,迅速扩大航天产业发展规模。
(五)加快新农村建设,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1)推动西安都市型农业建设。以"畜牧、果业、蔬菜、粮食"等四大主导产业为重点,抓好"一村一品",推进周至20万亩猕猴桃、临潼10万头奶牛、阎良10万亩无公害蔬菜、秦岭北麓旅游观光农业四大板块、十条产业带等农产品基地和动物防疫体系和良种繁育体系建设。(2)加快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实施黑河引水周至、户县37万亩节灌工程。以农村城镇集中供水为重点,继续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20万农村人口的安全饮用水问题。新建农村沼气池1万口。以蓝田、周至、长安、户县等区(县)贫困农村道路、小型农田灌溉和基本农田建设为重点,抓好以工代赈扶贫项目的争取及组织实施工作。(3)加大重点小城镇建设力度。以县城和中心镇为重点,加快城镇供排水、道路、垃圾处理、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小城镇服务功能。积极组织做好长安区东大镇等重点小城镇项目的前期工作,抓好国家已安排的周至县马召镇、蓝田县汤峪镇、临潼区相桥镇、高陵县泾渭镇等小城镇项目建设。(4)加强农业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抓好动物防疫体系国债项目和农作物良种繁育基地等项目建设。(5)加快村级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继续开展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探索建立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管并重的长效机制,在经费保障、管护机制、技术服务等方面形成建设与管理并重的良性发展模式。
(六)抓好节能减排,促进发展方式转变
加强和规范新开工项目管理,严格执行项目开工"八项必要条件",以"关小上大"为抓手,促进全市发展方式转变。年内再关闭造纸企业5家以上,淘汰落后小水泥生产线3条、产能33.8万吨。强化重点领域节能减排,认真抓好全市80户重点用能企业的节能降耗工作,组织实施一批节能降耗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项目。严格建筑节能管理,按国家节能标准严把施工图审查备案关,大力推广节能省地环保型建筑,着力抓好新建建筑施工阶段执行能耗限额标准的监管工作。强化交通运输节能减排,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大力推广清洁能源。拓展消费领域节能减排,支持高效节能产品的推广,大力开展节能示范店、绿色照明示范单位活动。
努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资源综合利用。全面推进循环经济试点工作,抓好重点用能单位及环境污染严重企业的清洁生产。大力推广工业废气、余热和各类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益。加快燃煤小锅炉的关停进度,做好热电联产替代工作。积极推进大唐灞桥热电厂2×300MW热电联产、蓝田尧柏水泥厂余热余压利用等一批节能工程。以渭河流域(西安段)污染整治为重点,扎实推进水污染防治。继续开展新河、氵皂河、太平河"三河"专项治理,建设生态渭河。加快实施电厂脱硫工程,加强大气环境污染专项整治力度,着力做好工地扬尘、燃煤烟尘等污染整治工作。
(七)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在深化改革方面,要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实现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的新突破。(1)对120多户尚未改制的企业,采取政策性破产、依法破产、兼并合并、股份制改造等多种形式进行改革改制,确保2008年底全面完成国企改革任务。(2)加快资产重组步伐,抓紧实施和完成西安热电公司与中国国电集团公司、西安锅炉厂与西电集团公司、陕鼓集团与西仪公司、中国水利投资集团公司与陕西省延河水泥机械厂等重大资产重组项目。(3)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健全政府责任体系,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完善行政执法监督和行政监察机制,继续规范行政审批,改善投资环境,建设服务型政府。(4)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扩大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试点,争取5家企业上市,1-2家企业发行债券。在市政公用设施建设领域,探索采取BOT、TOT等项目融资方式。(5)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创新农村基层行政管理体制,推进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保障性、激励性转移支付制度,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扩大部分县(市)经济管理权限的决定》,发展壮大县域经济。(6)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落实各项鼓励、支持、引导的政策措施,完善信用担保体系、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实施全民创业计划,加快民营企业集聚发展。(7)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工作,实现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形成精简、高效的文化管理体制和统一协调的文化产业管理体系。(8)推进行业协会改革,对全市117家行业协会实行机构、人员、财务与政府部门脱钩,着重在科技、商业、物流等领域,增强行业协会功能,实现政会分离,促进政府职能转变。
在扩大开放方面,要完善投资项目的"绿色通道",优化投资环境,转变政府职能、减少审批环节、提高服务效率。进一步创新招商引资方式。结合我市产业发展方向,把大型城市推介和小型、专业、多元招商活动相结合,力争取得更大成效。精心策划项目,加强专业招商活动的组织。力争年内投资或落户西安的世界500强企业超过100家。切实加大对已签约项目的跟踪落实和服务,切实提高履约率。
(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建设和谐西安
1、努力扩大就业。完善创业政策,新增就业人数10万人,培训下岗失业人员4万人,开发公益性岗位2.2万个。建成5个区级人力资源市场,加快其他8个区县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加大农民培训力度,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要达10万人次。推进和完善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制度,基本解决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问题。农村劳务输出要达到43万人。积极做好扶贫开发,使1.5万低收入人口脱贫。
2、完善社保体系。继续提高城乡低保补助水平,九区低保标准提高到230元,四县提高到200元,农村低保人均月补差不低于30元。建成3所县级中心敬老院,改扩建9所乡镇区域敬老院,全市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到25%。扩大失业保险覆盖面,参保人数达到124.56万人,失业保险金社会化发放率达到98%以上。扩大生育保险覆盖面,力争参保人数达到60万人。实现六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全覆盖。
3、扩大教育普惠。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建成30所农村(山区)标准化寄宿制学校,惠及1.6万人。完成137所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
4、发展公共卫生事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标准由50元提高到100元,完成30个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建设,为全市200个新农村重点村各建设一所设施齐全、功能完备的甲级村卫生室。加快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完成33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
5、加强住房保障。加大住房保障力度,全年新开工经济适用房180万平方米,竣工140万平方米。廉租房建设新竣工2.36万平方米。加快住房租金补贴和实物配租工作,全市廉租住房保障户数达到10870户,城镇低收入家庭无房户做到应保尽保。完成房屋权属登记1200万平方米,登记率达到85%,二手房交易达到200万平方米以上。
6、支持农村发展。加快农村公路建设,2008年新建1500公里。解决1000户农村困难户住房;建成210个村级社会事业公共设施;新建8个乡镇文化站、180个村级文化室,20个乡镇体育示范站;培训800名社会体育指导员;启动建设2个县级计划生育服务站,改扩建11个乡镇中心站;新建农村基层信息站(点)100个。
国民持速快速增长。初步核算,全年西藏生产总值(GDP)实现184.59亿元,按可比价格,比上年增长12.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0.97亿元,增长3.0%;第二产业增加值48.11亿元,增长29.4%;第三产业增加值95.51亿元,增长8.9%。人均GDP达6874元。
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突破。在西藏生产总值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22.2%,26.1%,51.7%,第二产业所占比重首次超过第一产业,经济结构由2002年的“三、一、二”型调整为“三、二、一”型,结构调整取得了新突破。财政收入较快增长。全年地方财政收入10.03亿元,比上年增长14.9%。其中一般预算收入8.15亿元,按同比口径计算,增长19.5%。在一般预算收入中,增值税增长9.1%,营业税增长19.0%。地方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为5.4%。
价格总水平有所上涨。全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0.9%,这是1998年以来上涨幅度最大的一年。
就业规模继续扩大。年末全区就业人员132.3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16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28.75万人,增加2.05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4%。
二、农业
种植业结构继续调整。在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上,继续调整种植结构,扩大高附加值的农作物种植面积。全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185.96%千公顷,比上年减少9.05千公顷,其中青稞面积125.71千公顷,减少3.89千公顷,小麦面积42.22千公顷,减少2.55千公顷;油料面积21.64千公顷,增加1.25千公顷;蔬菜面积14.18千公顷,增加4.44千公顷。随着种植结构的不断调整,主要农产品产量有增有减。全年粮食产量96.60万吨,比上年减少1.8%;油菜4.94万吨,比上年增长9.3%;蔬菜25.79万吨,比上年增长10.8%。
畜牧业生产稳步。通过加大草场基本建设、优良畜种培育力度,大力发展农区和城郊畜牧业,促进畜牧业稳定发展。年末牲畜存栏总数为2451.85万头只,比上年末增加12.44万头只,其中牛591.26万头,增加14.13万头;羊1779.03万只,减少了3.36万只。全年猪牛羊肉产量达19.01万吨,比上年增长10.4%;奶类产量19.63万吨。家禽和水产品养殖发展迅速,市场供应量不断增加。
林业生产取得新成绩。全年完成造林面积16.18千公顷,比上年增长30.1%。完成幼林抚育作业面积8.71千公顷,比上年增长3.0倍。
农牧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全区农牧业机械总动力178.77万千瓦,比上年增长22.6%;农用拖拉机达6.58万台;农田有效灌概面积达156.32千公顷;农牧区用电量4790.18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33.6%。
三、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较快增长。全年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13.07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增幅比上年加快了4.4个百分点。全年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22.90亿元,比上年增长9.9%,其中轻工业完成产值7.99亿元,增长7.6%;重工业完成产值14.91亿元,增长11.4%。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表现强劲,全年实现产值17.66亿元,比上年增长12.4%,是拉动工业经济较快发展的主导力量。工业产品销售率达到92.6%,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水泥88.91万吨,增长50.4%;发电量10.16亿千瓦时,增长27.6%;铬矿石15.58万吨,增长25.4%;啤酒3.29万吨,增长13.2%;中成药(藏医药)889吨,略增0.4%;瓶(罐)装饮用水2484吨,下降15.6%。
建筑业生产发展迅速。全建筑业实现增加值35.04亿元,比上年增长38.5%,连续十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全区四级及四级以上建筑企业实现利润1.89亿元,增长31.2%;税金总额0.17亿元,增长21.9%。
国有资源调查和地质勘查继续取得新成绩。全年新发现矿产地2处,有5种矿产新增探明储量;地质勘查完成机岩芯钻探工作量1.47万米,比上年增长55.5%。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全年完成全固定资产投资138.62亿元,比上年增长27.2%,连续六年保持了17%以上高速增长。其中民间投资(除国有、外商和港澳台以外的所有投资)11.29亿元,增长1.1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