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健康教育的教学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血压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因和危险因素,是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高血压是最常见循环系统疾病,又是可以控制的疾病,只要遵循指南制定的原则,采取规范化、个体化的治疗措施,就可以有效控制高血压,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危险性和病死率。
1 全面危险评估是对症用药的前提
对高血压患者进行全面的诊断性评估是实现合理用药的前提。根据血压水平的高低、危险因素的多少、靶器官受损情况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高血压患者分为低危、中危、高危、极高危4种类型。遵循指南制定的原则,采取规范化、个体化治疗。
2 充分掌握抗高血压药的药理学、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特征
在决定治疗方案和选择药物时,必须兼顾患者和药物两方面,在全面评估患者的基础上,因人而异地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只有针对“个性”的治疗才能获得良好的降压质量[1]。对于脉压差减少型高血压(多见于高血压早期的中年人),首先要明确舒张压的升高是致脉压差减少的主要原因,而致舒张压升高的关键,并非管壁的硬化、血管的弹性是好的。为此治疗的重点就要解除动脉痉挛,降低外周阻力,选用降低舒张压强的药物。在临床上还应重视对高血压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的监测,根据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及时发现凌晨血压增高者,制定合理有效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如使用作用较强且持续时间较长又平稳的降压药物,最好为长效控释剂型,或临睡前给药等,在平均血压达标同时,更好地控制凌晨血压增高,才能有效避免和减少靶器官损伤,避免和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及肾功能损害,从而进一步改善高血压患者的预后[2]。
3 强化健康教育、提高健康意识
(1)介绍高血压诊断标准、血压正常值,提高高血压的知晓率。便于患者随时了解自己的血压动向,了解可逆的危险因素在日常生活中加以控制。(2)指导合理饮食是预防高血压的直接有效措施。饮食中摄入过多的盐是高血压发病的重要因素。多项研究已证实,减盐可使心血管疾病风险显著降低25%。并提示,食盐对血压的影响不仅限于成年人或高血压患者,对于婴幼儿,仅是短期的减少食盐摄入即可带来长期、显著的临床益处,使更多人获益。因此,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多吃清淡易消化、低脂、低热量、低盐饮食并给予量化管理。(3)关注健康的行为模式、提倡良好的生活方式,指导患者戒烟、戒酒(具体方式根据个体情况每日限量),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避免精神紧张,学会以正确的方法减少心理压力,保持心理平衡。根据个体的血压水平和身体状况,安排适当的运动锻炼,维持适宜的体重。(4)用药首先让患者了解高血压是一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需要长期配合医生指导进行治疗。让患者了解长期服药的好处及间断服药或突然停药对高血压患者的危害,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使他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积极配合医生治疗。
4 高血压治疗新观点及展望
(1)在降压达标的基础上关注血压变异才更有意义。所以强调,长期平稳控制血压才是降压获益的根本。
(2)基因治疗 近来的研究显示,相对于目前的降压药,高血压基因治疗具备长效、高效、具有靶器官保护等作用,且无明显的不良反应。虽然有关研究还不很成熟,但无疑具有很好的前景[3]。
参考文献
[1] 李俭春 高血压的基层治疗和管理 中国全科医学 2008,2:55—56
【关键词】化学教学,心理健康教育
学科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环节,也是学校教育最主要、最基本的活动形式之一。学生获得知识、掌握方法、发展能力、形成品质,主要是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实现的。学校能否成为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学科教学的状况可以说是主要的指标。
怎样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在试验过程中,我是这样做的:
1.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
课堂心理环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对师生心理产生实际影响的学习生活环境,课堂心理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紧张和焦虑控制在适宜的程度;消极、沉闷的心理环境会使学生感到紧张、压抑,从而抑制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营造课堂心理环境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1 以自身为榜样,给学生以积极的心理感染。
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教师的品德、能力、兴趣、心态、情绪、情感、个性、行为方式等都对学生有着强烈的感染作用,是制约课堂心理气氛的重要因素,对学生心理发展和个性品质的形成具有深远的影响。
模仿的过程就是塑造的过程。教师作为学生主要的模仿对象,其榜样作用集中体现在学科教学的过程之中。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表现出愉快乐观、积极进取、自信、自尊、自爱、自强、民主平等、宽容大度等良好的心理品质,用自己合理的需要、正确的动机、积极稳定的情绪、高尚的情感、顽强的意志、良好的性格去影响学生,塑造学生,使学生在模仿中完善自己的人格。
1.2 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心理发展。
课堂心理气氛受班级人际关系状况的制约,班级人际关系主要是师生关系。如果师生关系融洽,教师热爱、信任学生,学生尊重、敬仰教师,就可以形成积极、健康、活跃的课堂心理气氛。为此,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觉性,使学生懂得自己不仅是接受知识的主体,更是心理发展的主体,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提高自身心理素质、挖掘心理潜能、发展能力、完善人格是自己的重要任务,以积极的心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
1.3 以激励为原则,对学生施以积极的心理暗示。
激励是激发人的动机、调动人的积极性的重要手段,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原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善于运用激励手段,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象皮格马里翁对待自己的雕像作品一样,发自内心地期待自己的学生都能成为成功者,赏识、赞赏、鼓励是帮助学生克服自卑、树立信心的秘诀。
1.4 以活动为重点,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提倡以活动为中心者认为:经验最宝贵,实践最重要。他们主张多开展活动,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接受教育,提高能力。任何一门学科除了具有知识价值以外,还具有能力价值、品格价值和方法价值。在这四项基本价值当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是学科教学的中心价值。学科教学应当给学生更多地参与机会,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动手、动脑,进行充分的心理体验,积累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全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创新精神等,使学生在活动中增强能力,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2.激发学生积极的内外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由需要引起的直接推动学生活动的动力,对学习产生动机,就会表现出读书、思考、询问、讨论等行动;对学习产生动机并且能保持和加强,学习就有坚持性,就能克服与学习无关活动的出现,产生对挫折的忍耐力,就会对任何学习有始有终,把整个心思投入到学习当中,达到内心平衡,心理平静。而学习的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大多直接或间接的源于学习问题,而学生的学习问题或学习障碍产生的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是缺乏学习动力,这就要求教师善于采用一定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1 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认识内驱力。
教师应努力创设问题情境,通过设疑、发问形成学生心理上的悬念,把学生的注意力、思维力、记忆力集中教师的教学上来。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学生最关注、最渴望解决、最想了解的问题,问题应小而具体,新而有趣,有一定难度,有启发性,鼓励学生思考、讨论、分析,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心理教育和心理发展的过程。
2.2 采用多种方法,增强学生外部学习动机。
增强学生外部学习动机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对学生进行正确评价、适当表扬、鼓励和批评。心理学试验证明,中学生对教师合乎实际的评语和对自己作业的矫正更为关心,反馈信息成为学习动机的重要激发源。在评价时要注意学生的个人差异,对学习成绩差、自信心弱的学生要多表扬、鼓励,少批评;又如:适当开展竞赛。竞赛能展示和确定学生在班级和学校的一定地位,满足学生追求地位和自我提高的需要。初中生十分关心自己在同辈集体中的形象,竞赛可满足他们建立个人形象的愿望。所以,合理、适当的竞赛能使学生获得上进的信心和勇气,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
3.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用以提高学习效率的活动。学习策略主要包括三个因素:学习方法、学习的调节和控制以及元认知。
学习方法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方法和技能。古语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获得知识的方法比知识本身更重要。学习方法很多,如阅读方法、作业方法、自学方法、思维方法、记忆方法……学习方法科学,符合认知规律,学习效率就高。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的调节和控制主要是对学习方法的选择和技能的使用,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激活和维持学习活动的注意与情绪状态;在分析自已的学习,确定学习目标的基础上,制定学习计划;在学习计划执行期间,监控学习过程,维持或修正学习计划;在计划执行一个阶段或结束后评价学习效果,总结学习经验。
4.帮助学生养成自觉的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是指学生在一定情况下,自动地进行有些活动的特殊倾向。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习惯:基本固定了的学习行为方式:如时间支配的习惯,智力操作习惯即所形成的智力技能。
在行为方式方面,与学习活动关联最大的是时间支配的习惯。掌握时间运筹的规律,才能更经济、更有效地利用时间。教师教育和引导学生把各种时间有机结合加以利用,达到促进学习的最优效果。在智力操作方面,学生在后天的模仿和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智力技能就是智力操作习惯。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心智活动方式。比如“心读”是快速阅读的一种心智技能,学生如果用出声朗读或默读对待一切文字资料,就会干扰“心读”的形成,影响阅读材料的速度和知识的扩展。应当注意学生最初的智力技能特点,对错误的地方加以纠正,对正确的加以强化,进行智力操作方式的指导。
总之,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施以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的要求,也是学生全方面和谐发展的需要。对于教师,则是一项富有挑战性的工作,需要教师努力学习,钻研教育科学理论,用于实践;同时它又富有创造性的工作,为教师才华的施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当然,通过学科教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还有许多方面,我们将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继续探索。
参考文献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08)5-0104-02
整体护理是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核心,将临床护理业务和护理管理的各个环节系统化的工作模式。提供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 贯彻护理程序, 包括生理、心理、社会文化各方面的健康服务[1-2]。心理护理、专科护理、健康教育成为整体护理的重要内容。1994~ 2007 年骨髓移植室对20例白血病患者进行大剂量化疗, 其中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17 例, 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3 例, 男性17 例, 女性3 例, 最大年龄44 岁, 最小年龄18 岁, 平均年龄33. 5 岁。护士为病人提供了全面、系统、主动的护理, 使患者转变了健康观念, 建立了健康行为。除1 例死亡, 其余19 例均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1 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是帮助患者树立康复信心的首要工作。白血病患者行大剂量化疗, 随病程的发展而出现不同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程度不同的焦虑。原因有: 患者住隔离间, 与亲友分离和对环境的陌生而产生孤独无助感; 长期化疗经济负担重, 担心不能承受; 化疗过程中消化道反应重, 患者多烦躁,甚至拒绝治疗; 骨髓抑制期, 担心感染和出血, 对监测外周血三系指数非常关注等。针对不同的心理状态护士施行了相应的心理护理, 关心帮助病人渡过难关, 和患者交流和沟通时,谈吐得体, 语气和蔼。善于捕捉患者的内心情感需求, 给予一定的疏导, 使护患之间建立一种亲近信任的关系, 从而解除了患者的孤独无助感。对于经济负担重的患者, 及时和家属、单位取得联系, 力争得到单位、社会的同情和支持, 使患者解除后顾之忧; 对于消化道反应重的患者除给予一定的药物治疗外, 将化疗药物与饮食拉开间隔时间, 尽量减少胃肠道反应, 适当营养, 鼓励患者坚持治疗。成功的心理护理健康指导, 使患者建立起了战胜疾病提高生命质量的信心, 积极配合治疗。
2 预防感染的专科护理
专科护理是配合治疗使患者达到康复目的的关键。在化疗过程中随机进行相关的健康教育是护理的重要环节。白血病大剂量化疗后7~ 14 d, 患者外周血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均下降。本组患者中有19 例白细胞降至0. 5×109/L , 5 例患者白细胞降至0. 1×109~ 0. 05×109/L。当外周血白细胞数为0. 5×109/L 时机体易发生感染, 因此, 预防感染是白血病大剂量化疗至关重要的护理工作。具体护理措施如下:
2.1 呼吸道感染的预防 应最大可能切断呼吸道感染途径。患者住百级层流净化室隔离, 尽可能减少人员的出入, 谢绝探视和陪护。室内地面、床、床头柜及凳子用消毒液每日擦2 次。室内每日2 次紫外线照射, 每次30m in。患呼吸道感染的工作人员不得进入隔离室, 工作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限制患者进出隔离室的频率, 一旦需要出隔离室,必须戴口罩, 避免受凉。30 例患者仅1 例发生呼吸道感染。
2.2 皮肤感染的预防 剪短指甲及头发, 保持皮肤的清洁干燥, 勤换内衣。化疗后皮肤出现药疹, 嘱患者切勿用手抓搔, 可遵医嘱口服强的松片10 mg, 每日3 次, 局部外涂肤氢松软膏。2 例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患者, 大剂量甲氨喋呤
化疗后, 皮肤出现疱疹, 甚至破溃, 将患者内衣、床单高压消毒后每日更换, 皮肤破溃处垫无菌纱布, 工作人员进隔离室更换无菌隔离衣, 操作戴无菌手套,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并且做隔离室内环境消毒。患者2 周后皮肤药疹消退, 破溃逐渐愈合。另外2 例患者化疗后肛周皮肤糜烂, 全身给予抗生素,局部生理盐水清洗, 每日2 次, 再用呋喃西林纱布覆盖。嘱患者大便后及时清洗外阴, 每晚用1∶5000 高锰酸钾液坐浴30 m in, 1 周后肛旁皮肤糜烂治愈, 未发生感染。
2.3 消化道除菌及口腔护理 给予庆大霉素片8 万U、制菌素片50 万U、诺氟沙星胶囊0. 2 口服, 每日3 次。温开水500m l 内溶制霉菌素片300 万U 和口泰漱口液交替漱口。每日3 餐饮食须高压10 m in, 水果洗净去皮后方可食用。隔日做大便细菌培养1 次, 以监测消化道除菌效果。对于化疗后发生的口腔炎, 除加强漱口外, 每日用1∶2000 洗必泰液口腔护理2 次, 动作轻柔。粘膜溃烂处涂抹龙胆紫, 口唇外涂红霉素软膏, 每日4 次。
2.4 其它感染的护理 在骨髓抑制期, 机体抵抗力极度低下。女性患者月经期, 大小便后及时用1∶2000 洗必泰液冲洗外阴, 内衣、内裤、卫生巾高压消毒后方可使用, 内衣、内裤每日更换。指导患者注意保暖, 调整情绪保持乐观。大剂量环磷酰胺化疗易引起出血性膀胱炎, 化疗期间24 h 输液量约10000 m l 左右, 碱化尿液, 强迫利尿, 保持水电平衡, 3 d 后输液量逐渐递减。此时应密切观察心率、心律、尿色、尿路刺激症状, 每6 h 测电解质和尿常规1 次, 准确记录24 h 出入量。同时大小便后及时用1∶2000 洗必泰液清洗外阴, 防止泌尿道的感染。另外, 鼻腔涂红霉素软膏每日4 次, 消炎眼药水和红霉素眼膏交替点眼, 每日4 次。
3 健康教育
3.1 患者入院时, 护士向患者及家属详细介绍骨髓移植室保护性消毒隔离制度以及环境消毒的具体要求和注意事项,取得他们的支持和理解。工作人员和患者及家属共同严格执行骨髓移植室保护性消毒隔离制度。
3.2 在患者心理上能承受的情况下, 将病情通报患者。让患者了解白血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 如: 贫血、出血、感染。教会患者如何自我防护, 如: 住层流室, 患者头应位于层流室上风口, 出隔离室须戴口罩等。护士应协助患者完成各项自我防护措施, 同时将预防感染的具体护理措施告知患者, 以取得他们的配合。
3.3 教患者掌握外周血三系指数的正常值限, 在骨髓抑制期, 将每日监测外周血三系指数通报患者, 特别是白细胞低于0. 5×109öL 时, 通报患者以引起患者对预防感染的重视,加强自我防护能力。
3.4 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保持好个人卫生。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定时通风换气, 通风后即刻进行空气消毒。注意饮食卫生, 忌用生冷不洁食物。
白血病大剂量化疗的目的在于强化巩固化疗作用, 提高患者生命质量。本组30 例白血病患者大剂量化疗预防感染的护理中, 护士运用护理程疗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专科护理、健康教育, 将病人能够接受的病情状况告诉他们, 使其理
解治疗和护理措施并给予配合, 转变了健康观念, 建立了健康行为, 提高了自我防护能力, 从而达到了高质量的护理服务。同时缩短了病程, 减轻了患者的心身痛苦和经济负担, 降低了感染率。据我们统计, 血液科普通病房其白血病大剂量化疗后感染率高达89% , 而在移植病房(即层流病房) 患者的感染率明显降低, 仅为8%。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积极心理学是1998年在美国创立的心理学新流派,它提倡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做出解读,激发人自身的积极力量、开发人类优秀的内在品质,并利用这些力量和品质来帮助人们获得良好的生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许多积极心理思想,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实践、价值态度、情感体验等各方面无不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它们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更是深远且潜移默化的。因此,我们应在西方积极心理学思想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心由过去关注消极面转移到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与心理问题的化解上,激发大学生自身内在的积极体验,形成积极人格,并努力创造积极环境,促使他们健康成长和发展。依据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三大基石,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大学生积极情绪体验的增进
关于积极情绪体验的研究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对待过去的满意感,对待现在的幸福感,对待将来的希望感。其中幸福感的研究占有重要的中心地位,是目前积极心理学研究成果最为丰富的主题。弗雷德里克森关于积极情绪的扩建理论认为,消极的情绪会缩小个体即时的思想和行为资源以便对威胁作出应激反应;而积极的情绪则会促进个体扩建即时的思想和行为资源以帮助建立起可持续的发展资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大学》告诫修身者必须明白认知与情绪的相互关系,并以端正的认识来制约情绪,提出“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儒家睿智地认识到了不良的情绪会使认知过程和结果发生偏差,这种观点与认知心理学关于认知影响情绪的观点互为补充。换言之,人的积极情绪体验首先源自“正其心”。“心广体胖”就是《大学》中例举的从心宽到身体健康的关系。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大学生人数的增加,必然会导致教育资源不足、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出现,但大学生对大学的期望值没有变。这就造成大学生现实生活状态与理想状态差距过大,主观幸福感缺乏。这也是大学生心理问题凸显的一个根源。如何让学生发现并提升幸福感,主要有以下途径:一是帮助学生树立自我和谐的目标,提升其攀登的幸福感;二是帮助学生快乐学习,提升其学习的幸福感;三是帮助学生战胜消极,体会“做自己”的幸福感;第四,引导学生体会身边的幸福,唤醒自我发现幸福的能力。
二、大学生积极人格的塑造
积极人格的存在是积极心理学得以建立的基础,这方面具体研究包括积极品质、美德与力量的分类、乐观、创造性等,其中最主要的是优势和美德。彼特森和塞里格曼的《人格力量与美德:分类手册》以人类的积极力量为核心,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对人格力量与美德做出了描述与分类,并归纳出世界上所有文化都认同的六种重要美德:睿智、勇敢、仁慈、公正、律己、卓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格和人格塑造理论博大精深,如《周易》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积极进取精神。《孟子·滕文公下》中“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所体现的坚韧刚毅的品质。“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宽容心态。庄子“无行则不信,不信则不任,不任则不利”的诚信精神。“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所强调道德修养的提升。孔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责任感,“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经世待人之道等等。
大学生在高校求学期间是一个完成人格塑造的重要黄金时期,应该倍加珍视。积极人格的培养要以增加个体的积极体验为核心,所以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首先要树立培养学生积极体验的理念,运用团体心理辅导、角色扮演、行为塑造、认知矫正等技术触发学生的积极体验。其次,积极人格特质的培养主要通过对个体的各种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加以激发和强化实现的,当某种现实能力或潜在能力变成一种习惯性的工作方式时,积极人格特质就形成了。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广泛开展班级团体心理辅导,特别是宿舍人际交往的团体辅导,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团,参加集体活动,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表现自己、接纳他人、融入集体,从而完善其人格。
三、大学生积极环境的营造
积极心理学关注的第三个重要内容是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非常重要,它不仅是建构积极人格的支持力量,也是个体不断产生积极体验的最直接来源。积极社会组织包括国家、工作单位、家庭、学校等主要方面。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每个人人格形成和心理疾病培植的温床。积极心理学认为,家庭中对心理健康和幸福感影响最大的是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其中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子关系、夫妻之间的亲密关系是最核心的家庭关系。儒家与积极心理学一样,将家庭视为训练健康人格的摇篮和个体走向社会的起点。孔子说:“立爱自亲始,教民睦也”。《大学》进一步提出了建构这一有序和谐的人际关系的规则,即“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中庸》里更将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五者称之为建立和谐社会的共同准则。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处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环境中,不可避免地要受到这个大环境的影响,而积极的环境对于个人健康成长的有着重要意义。积极心理学认为大学生的主观体验、积极人格是在环境中形成,并与环境产生互动影响。一个良好而积极的环境是增加大学生积极体验、塑造积极人格的必要条件,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因此,各个高校要构建一个良好的、积极的校园文化环境,尤其注意发挥精神文化环境对形成学生积极人格特质的重要作用;建设积极的校风与班风,给予学生尊重和爱心,对待学生以真诚和平等,构建良好的心理氛围,培养和树立个人和集体的先进典范,借助榜样的力量,促进良好校风和班风的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合力,共同打造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育人环境。贯彻积极心理学理念,通过增加积极体验,培养积极人格,形成一个运行有序、保障有力的和谐系统。
参考文献:
[1]许玉莲.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2011,03.
[2]陈晓娟.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2008,09.
[3]邱鸿钟.儒家经典《大学》中的积极心理学思想[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03.
[关键词] 妊娠糖尿病;个体化;健康教育;自我管理
[中图分类号] R714.25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11(c)-0148-02
The effects of individual health education on blood glucose and self management in patients with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SI Lian1 DING Xun2 WANG Li-na1 LIU Jia1
1.Department of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 the Key Laboratory of Diabetes, the Third Hospital of Nanchang City in Jiangxi Province, Nanchang 330009,China;2.Department of Nutrition, the Third Hospital of Nanchang City in Jiangxi Province, Nanchang 330009,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individual health education on blood sugar and self management in patients with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 Methods 49 cases of GDM patents was given education and guidance by individual health education method, diabetes self-management behavior scale evaluation was adopted to evaluate self management level, then blood sugar, glycosylated hemoglobin, and other indicators were tested to observe the changes before and after the treatment. Results After the intervention, the control rate of blood glucose and glycosylated hemoglobin self management level in 43 patients were improved significantly (P < 0.05), while, 6 patients with unsatisfied blood glucose control were given insulin therapy. Conclusion Health education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in patients with GDM, individual education can improve self-management level and blood glucose control.
[Key words]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Individualization; Health education; Self management
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是指在妊娠期间首次发生或发现的糖耐量减低或糖尿病者。目前,我国GDM发病率为4.3%[1]。在GDM孕妇中,感染、巨大儿、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低血糖及产后糖尿病的发病率增加[2]。因此,控制血糖和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对GDM患者尤为重要。针对上述情况,本科对49例GDM孕妇制定个体化健康教育方案,评价个体化教育对GDM患者血糖及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2月~2013年3月在本院就诊的GDM孕妇49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CDS2010《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的GDM诊断标准。其中,年龄28~42岁,平均29岁,初产妇26例,经产妇23例,孕周20~24周12例,25~28周10例,29~32周19例,33~35周5例,>35周3例。排除有糖尿病史、流产史、合并严重并发症者。
1.2 方法
1.2.1 建立档案 建立GDM孕妇个人档案,内容包括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孕周、孕次、身高、体重、BMI、入院时的症状体征及一般情况评估、家族史、生活习惯、意识状态、皮肤、口腔黏膜、四肢情况、并发症及合并症情况、生化检查等。按护理程序评估患者,根据评估内容、文化背景制订个体化教育计划,按其自我管理缺陷进行针对性指导。
1.2.2 个体化饮食指导 由营养师与专职教育护师共同制定饮食方案,根据患者孕前体重及体重增长率计算出合理饮食量,并按营养需求及饮食习惯合理搭配,热量的分配比例按碳水化合物40%~50%,蛋白质20%~25%,脂肪25%~30%。餐次的安排视患者BMI、工作、生活、体力活动、孕期增重等情况进行调整,在控制总量的前提下,少量多餐,建议三次正餐加三次加餐,避免一次热量摄入过多,影响血糖控制。指导患者运用血糖生成指数和血糖负荷选择和搭配食物,尽量选择低血糖指数的食物,或多种食物搭配混合食用降低血糖指数,以获得更好的血糖控制,即满足妊娠营养需要,又防止过度控制饮食致胎儿生长受限。碳水化合物的摄入能较迅速地从血糖中得到反映,适当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尤其是可溶性膳食纤维(如果胶等),有较好的控制血糖的作用。蛋白质是胎儿生长发育所必需的,且优质蛋白应占蛋白质总量的1/2以上。应尽量减少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如动物油、奶油、烧烤、油炸等)的摄入,增加不饱和脂肪酸的供给(如鱼类、坚果类等)。妊娠时期孕妇对维生素、微量元素的需求量较孕前增加,故在饮食种类的选择上应增加富含维生素、微量元素的食物(如鱼、虾、蛋、瘦肉、奶制品、新鲜蔬菜、含糖量低的水果等)[3-4]。
1.2.3 个体化运动指导 在排除先兆流产等危险因素前提下,制定运动计划,指导患者做低强度运动,以步行为主,运动时间为餐后1 h,要求每周3~5次,每次持续20~30 min。
1.2.4 血糖监测 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反映治疗效果最直接的方法,也是治疗方案调整的依据。根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11年版),对采用生活方式治疗的患者建议每周测5~7点血糖谱,包括三餐餐前、餐后及睡前的血糖,以指导营养和运动方案,并在血糖持续不达标时尽早开始药物治疗。
1.2.5 计划执行及随访 对饮食、运动、血糖监测等落实情况每周评价1次。对共性内容以集体授课方式进行指导,每周1次小讲课,其中穿插有奖问答、游戏,形式多样,寓教于乐。对出院患者进行跟踪随访至分娩。
1.2.6 评价方法 ①自我管理水平调查:采用Deborah的DM自我管理量表,量表信度为0.78,效度为0.84[5]。量表包括饮食、运动、血糖监测、足部护理、药物5个方面的内容。总分为35分,﹥28分为好,21~28分为一般,﹤21分为差。②代谢指标检测:患者每月抽取1次静脉血检测空腹及餐后2 h血糖(采用西门子公司ADVIA2400全自动生化仪测定),每周2 d检测手指末梢血糖,包括空腹及三餐后2 h(强生公司血糖仪),每3个月检测HbA1c 1次(采用美国BIO-RAD公司生产的血红蛋白测定仪)。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协方差分析,以P
2 结果
43例患者干预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较干预前明显下降,自我管理水平均较干预前明显提高(P
表1 干预前后患者自我管理水平的比较(分,x±s)
3 讨论
3.1 健康教育对GDM患者自我管理水平的影响
根据奥瑞姆的自护理论,人有自理的能力,这种能力不是天性,而是通过学习经验得到的[6]。制定自我管理干预措施的目的不仅是为患者提供信息,更重要的是使患者掌握自我管理技能,促进其行为改变,这是患者实现管理目标的关键[7]。有些自理需要患者能够自己满足,但必须要护士提供咨询、指导与教育才能完成。本研究发现,在干预前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均较低,通过个体化健康教育,满足了患者对糖尿病知识的需求,教会其掌握相关技能,强化自我管理知识,逐步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同时也促进了健康行为的形成,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较干预前有明显提高。
3.2健康教育对GDM患者血糖的影响
GDM属高危妊娠,对母婴均有较大危害。患者血糖控制不佳,可导致一系列母婴合并症。Greene等[8]研究显示,GDM孕妇如果在孕期得到及时干预治疗,能显著减少母婴合并症发生。有报道指出GDM的治疗应首选饮食配合运动治疗,约有85%的孕妇通过生活方式调整后,血糖就可以达到理想范围[9]。而由于妊娠的特殊状态,GDM的饮食和运动指导有别于一般的糖尿病患者。以往对GDM患者的饮食教育缺乏量的概念,致使患者血糖控制仍不满意。近几年来,随着营养保健工作开展,以及病患的需求,对营养治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饮食方案已经细化到饮食量、种类、营养素含量等。本研究中运用血糖生成指数和血糖负荷的概念,为患者制订个体化饮食方案,配合运动治疗,患者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较干预前有明显改善,这与国内外研究相一致。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版)[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1.
[2] 唐伟,刘超.妊娠糖尿病的治疗进展[J].医学综述,2003,9(10):623-625.
[3] 鹿文超,照日格图.对400例高危妊娠孕妇孕期管理与监测探讨[J].西部中医药,2012,25(12):73-74.
[4] 关宏.胰岛素泵治疗妊娠期糖尿病的护理[J].实用医药杂志,2013, 30(1):72-73.
[5] Toobert DJ,Hampson SE,Glasgow RE.The summary of diabetes self-care activities measure:results from 7 studies and a revised scale[J].Diabetes Care,2000,23(7):943-950.
[6] 李小妹.护理学导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29-132.
[7] 杜世正,袁长蓉.自我管理模式的研究实践进展及思考[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11):1048-1050.
[8] Greene MF,Solomon CG.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time to treat[J].N Engl J Med,2005,352(24):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