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语文教育问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高职院校;语文教育;问题
语文,具有浓厚的人文思想、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于个人思想理念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作为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的语文教育是语文教育的深化阶段,它能够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化知识,能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但就目前状况而言,现阶段的高职院校并没有将语文教育放置在一个重要的位置,而是看作可有可无的一门课程,整个教学环节都十分的薄弱,严重影响到高职语文重要作用的发挥。
一、高职院校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
1.认知方面存在的问题在高职院校语文教育认知方面,大家仍然存有一定的误区。一是定名方面的问题。现阶段高职院校的语文教育仍然采用传统的大学语文这一说法,照搬本科院校语文教育理念,没有认识到本科语文教学和高职院校语文教学这两个方面的区别,没有搞清楚高职院校语文课程的实际目的。一些高职院校更是随意开设各种语文课程,如文学欣赏、口才演讲、应用写作等,杂而不精,没有从高职院校的实际出发,语文课程比较混乱。二是定性方面的问题。高职院校的语文教育存有人文性与实用性双方面的要求,两者不可割裂开来。现在好多高职院校十分注重语文教学的实用性,用实用写作、口头训练等代替了基础文化课的培养,只是单纯着眼于实践能力,而忽视了更高层次的精神境界培养和人文素养的灌输。2.实践方面存在的问题高职院校语文教育实践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育方式的简单倾向化。高职语文教学还停留在中学应试教育教学阶段,多是一些空洞的知识讲解和机械的写作模式的训练,缺乏情感体验,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较少,不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二是语文教育队伍的萎缩。在大部分的高职院校之中,语文教师处于一种弱势地位,处于边缘化、可有可无的境地,得不到学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还会经常遭到其它课程的挤压。所以,高职语文教师为了获得更高的收入,不得不转战其它的学科,专职教语文的教师少之又少,教学质量可想而知。三是语文教育内容比较混乱。从现有的高职语文教材的选择上就可以看出高职语文教学的混乱性,不仅教材选文五花八门、教材内容良莠不齐,而且好多内容都是重复讲解;甚至有些学校自己编写教材,没有经过科学的教学实践检验就将其应用到教学中。
二、高职院校语文教育的解决对策
1.注重实效,强化高职院校语文教育的目标任务要想解决现有问题,首先就要确定高职院校语文教育的目标和方向,为其改革指明方向。一般而言,高职院校语文教学目标包括:培养学生语文阅读、理解、评价、写作能力;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组织、运用材料的能力;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和精神生活等。高职院校语文改革要从这几个方面出发,要全面而又深入地理解这几个方面的目标和任务,从而制定更切实际的改革方案。2.突出重点,优化高职院校语文教育的主要内容在全面均衡发展的基础之上,高职院校语文教学要将重点放在职业语文能力培养上,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教育;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更要学习相关的职业文化和职业知识等。高职院校语文教育不应该面面俱到,而是要联系实际,结合当代社会发展和实际需求,重点进行某几个方面的教学。例如从最近几年的发展状况来看,高职语文教育要将重点放在阅读理解、口语表达、书面表达以及品评鉴赏方面。3.打造一支强有力的高职语文教师队伍教师只有将百分百的热情投入到教学之中,才能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方面,高职院校领导和相关部门要尊重语文教师的发展空间、支持语文教师开展相关教研学习;要不遗余力地支持语文教师的进修、交流学习;要能够从精神和物质上给予教师支持。另一方面,教师个人也要培养对语文教学的专一态度和工作热情,要将主要精力放置在语文教学工作上,而不是其它的兼职工作上。4.凸显特色,构建高职院校语文教育的基本模式高职院校语文教育模式构建可以概括为:语文教育在高职教育各专业教学中科学渗透,与专业教学有机结合;必修语文课程和选修语文课程有机结合;课内语文教育与课外语文教育有机结合;显性语文教育课程和隐性语文教育课程有机结合;语文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创业就业教育等工作有机结合;传统语文教育和现代语文(网络语文)教育有机结合。可以说,高职院校实施语文教育的过程,是语文教育自身特色形成的过程,也是整体构建语文教育基本模式的过程
三、结语
总之,高职院校教育在改革发展的过程中,要加大对高职语文教育的重视度,努力营造出一种浓郁的语文教育教学氛围。在此基础之上,加大对语文教师的培训力度,以建立起一支高技能、高素质、高水平的高职院校语文教师队伍,从而为高职语文教学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此外,高职院校还要对现有的语文方面的相关资源进行整合,从成功案例中吸取经验,不断创新、改革现有的教学理念,积极开展高职语文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倪蒙.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困境与对策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硕士学位论文,2009,(5)
[2]张甲子.人文视野下的大学教育:从纽曼到赫钦斯[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2(4)
关键词:语文教学 审美教育 现状 有效策略
在日常生活中,美是无所不在的。热爱美,追求美,欣赏美,创造美,是人的天性。那么,美到底是什么?这是一个困扰人类多年的难解之谜。《说文解字》中将“美”解释为:美,甘也,从羊从大。这里的“美”显然是主体的一种主观感受,是一种评价用语,它表述了主客体之间的一种价值关系,认为美就是在审美活动中形成的一种内隐的价值。而审美教育则是以审美活动为中介,从更高的层面体现素质教育的价值和理想,涵养学生的文化人格、积极塑造美丽人生的特殊教育活动。
随着语文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问题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如何让语文教学和审美教育二者之间能够更好的融合成为当今语文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点。
一、当前语文教学审美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语文教学的“实用化”倾向,消解了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应试教育把应试作为唯一或主要的教育目标,采用灌输式教学,强调知识的传授,片面追求升学率,从而影响了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对于作为“硬件”学科之一的语文教学而言,现有的语文教学多以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教学目标,侧重于语文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不能有效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审美兴趣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忽视了“语文教育是人的教育”这一重要命题。与此同时,又因部分语文教师缺乏一些相关的审美教育理念和理论知识,从而消解了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使学生的智育和美育的发展处于一种不平衡的状态。
(二)语文教学中“非语文”因素,冲淡了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语文是一门集工具性与人文性于一体的学科,具有自己的独特属性。例如,教科书中文学作品多以文字符号的形式呈现,并常常借助各种具体生动的形象将作家内心深处的真情实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字里行间无不浸透着丰富的情蕴。
文学作品的根本属性是审美,美有各种典型形态,如自然美、形象美、形式美等,在文学作品中往往得以最充分的展示。这无疑是语文教学发挥自身美育作用的优势所在。然而,由于受到学生的年龄、认知水平等一些“非语文因素”的影响,学生现有的审美能力水平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再加上缺乏科学系统的美学理论作指导,即使他们能够简单地辨别出美与丑的事物,能够感受美、欣赏美,也只是停留在对于美的表面认识上,并不能挖掘其深层意义。正是这些“非语文因素”的存在,不仅给语文教师美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带来了一些影响,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学生自身审美能力的提高。
(三)语文教学“思维性”的弱化,影响了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审美思维,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水平,训练他们按照美的规律去表现美、创造美,这是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最高要求和终极目标。然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却和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思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学生审美创造力的主要因素——想象力。
在语文审美教学中,无论是指导学生对课文的学习,还是引导他们参加具体的审美实践活动,都需要想象力等智力因素的积极参与,需要借助各种思维形式来体味其中的意蕴,领略其中的乐趣,获取美的享受。可见,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极其重要。但就目前来看,我国语文教学一直都在强调知识的传授和技能训练,不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开发。并且,在教学方法上主要采用讲授法,属于“预设性教学”,这便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使语文教学的“思维性”得以弱化,从而进一步影响了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四)语文教学目前缺失超越性,阻碍了审美教育的高远追求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是语文教育追求的终极目标。这一目标的制定,不仅为我国语文教育的发展指明方向,而且促使语文教学工作始终围绕着“立人”这一中心来展开。从某种程度上说,它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的不断发展,语文教学的这种目标又缺失了一种超越性。
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自己,这是马克思的经典观点之一。结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来看,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就是在生动活泼的言语实践活动中按照美的规律来“立人”。所以,语文教学中的美育目标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丰富、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以及提高他们的审美趣味和审美修养,而是应该有着更高层次更远大的追求,即培养他们成为“一个美的人”“一个诗意地栖居在语文中的人”。这便强调人们要更加重视将事物内隐的审美价值转化为自身可观的外化行为。
二、改进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现状的有效策略
(一)在识字写字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前提条件。所以,新课标对于不同学段学生的识字写字提出了“质”与“量”的要求。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识字写字教学应根据语文课程总目标的要求,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文字的能力,逐步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但是,目前它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在识字教学中,重汉字的直观性而忽视艺术性,重字词的拼读而忽视其音韵美,重字义的机械记忆而忽视其深刻内涵等。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将进行审美教育方面的有效探索。
1.在识字教学中进行美育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以独特的字体结构承载着丰富的语言信息和文化信息,具有一定的美感。因此,识字教学的过程就是带领学生从书写中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的过程。
在识字教学实践中,美育的方法有多种。如字理识字法,它是依据汉字的造字规律进行识字教学的一种方法,学生分析汉字构成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种审美活动。学生通过对汉字的字理分析,不仅提高了识字率,而且也受到汉字背后所承载的深厚文化底蕴的熏陶,感受到汉字的结构美。此外,教师应坚持识字教学的生活化、趣味化,多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创设各种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审美感知,唤起学生的审美想象,使其在有限的形象中获得无穷的乐趣。
2.在写字教学中进行美育
汉字既是一个表达工具,又是一门书法艺术。通过汉字的书写可以陶冶学生情操、体会汉字的审美价值、提升其审美能力。字要写得工整、规范、美观是我们写字教学的不懈追求。汉字的笔画顺序、字形变化都有一定的规律。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先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汉字,使其逐步熟悉汉字结构、笔顺规则,注意各个笔画、部件之间的联系,然后在潜移默化中初步培养学生对汉字美的欣赏。此外,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写字活动,引导学生在观察、辨析字形中进行汉字笔画美、形体美的审美教育。
(二)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
1.创设美的意境,帮助学生感知美
人的审美能力主要包括审美感受力、审美想象力、审美鉴赏力和审美理解力。其中,审美感受力是人们从事一切审美活动的出发点。正如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感知和领会美,这是审美教育的基础和关键,是审美素养的核心,舍此,情感对任何美的事物都会无动于衷。”[1]因此,学生审美感知力的培养极为重要。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创设一些美的情境来帮助学生感知美、认识美。比如,在学习《百合花》一文时,教师可以运用形象直观的手法将通讯员的形象展现出来,使学生对作品中的场景如同身临其境一般。这样,学生才能真正被这位战士高尚的精神美所打动,从而产生心灵的共鸣。在教学中,教师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加之以情感饱满的诵读是我们常用的美育方法。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如幻灯片、投影仪等再现课文中一些具体情境,引导学生深入其中,从而得到审美感受。
2.巧妙设计教学,诱发学生理解美
审美理解力是审美主体必不可少的一种能力,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总体把握和认识能力。它不只是对审美对象的表层理解,而在于“懂”,在于透过具体形象把握其更深的内涵。这种深层的理解力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后天的教育和文化熏陶中逐渐形成的,其关键在于审美主体自身的理解。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需要教师用心经营。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本身就是一种自由的情感教育,是一种情感体验和交流的过程。但是这种情感的交流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的产生需要一定的条件,这也就要求教师要努力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来创设、营造合适的环境,诱发学生在感知美的基础上对审美客体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当然,语文课的审美教育除了在课堂上进行之外,教师可以有目的地选择一些灵活多样的课外活动。
3.充分发挥想象,引导学生鉴赏美
审美鉴赏是审美活动的高级形式,它指的是对美的事物的鉴别和欣赏。在语文教学中,审美鉴赏的过程就是对富有美的元素的文本进行赏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审美想象力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不仅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还会给他们带来独特的心理体验,从而极大地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在语文教材中,作家们以自己独特的视角,真实细腻的笔法,通过生动逼真的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优美的画卷。例如,散文《荷塘月色》中对月色、荷香的描写:“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句中作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将视觉上的月光、嗅觉上的荷香和听觉上的乐曲联系起来,其表现出的美的意境令人回味无穷。所以,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鉴赏美时,要尽量开发他们的审美想象能力,引导他们的想象朝着美的方向迈进。
4.塑造美的心灵,激发学生创造美
美的创造是人们在一定的审美理想的指导下,按照美的规律所进行的一种自觉的有意识的创造审美价值的实践活动。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才能培养和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呢?我们认为其关键的一点在于塑造学生具有一颗美的心灵。因为只有具备了美的心灵,人们才有可能创造出美的事物。语文教材中所选取的课文大多包含有很深的教育意义,如表现作者强烈爱国情感的作品《最后一课》等。事实上这些作品就是塑造学生美好心灵的最好素材。除塑造美的心灵之外,教师应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创造美的技巧、技能,以便他们能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创造出更多美的事物。
(三)在作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
写作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运用语言文字创造美的过程。因此,课堂教学仅仅停留在认识美、理解美的层面是不够的,必须引导学生把实践生活同审美教学联系起来,按照美的规律来表达美、创造美。
培养学生发现美、认识美和感受美的能力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前提条件和重要途径。如何培养学生发现、感受美呢?首先,我们应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只要细心观察,用心体验,生活中处处都有美的存在。如果学生能够观察到生活中那些真善美,并且学会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它表述出来,就可以写出很好的文章。因为只有自己切身感受到美的真谛,才能写出更多的具有创造美的作文。既然观察是发现美、认识美和感受美的一个重要途径,那么,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就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自然、社会与生活。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使学生认识美、发现美和感受美,而是要学生能够把这些美创造性地表达出来。这就需要学生通过对头脑中已经认识和感受到的美的信息进行再次加工创造,然后用书面语言表述出来。“言而无文,行之不远”,就是说文章要讲究文采、形式美。具有形式美的文章不仅可以将作者的真情实感更好地外化,而且无形之中也给读者带来了感官上的愉悦。这便进一步要求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该教会学生如何选择美的内容,确定美的立意,讲究美的结构,提炼美的语言。
美是无时不在、无处不有的。美的这种普遍存在性也决定了美育的普遍性。作为一门具有丰富审美元素的学科,语文教学是进行美育的一个重要阵地。它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让学生在诸多动人的情境感知中去获得知识。然而,审美教育的显著特点就在于它的感化作用,主张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高尚情感的熏陶,最终形成自己健全的人格。可以说,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的特点在某种程度上是相吻合的。因此,切实加强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成为当前语文教育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注释:
[关键词]语文素质利剑用“心”
语文素质的提高,不仅需要语文素养提升,语文能力培养,更需要用“心”教育。健康的心理素质是一个人生活幸福、事业成功的必要条件。初中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身心发展的矛盾,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或困惑,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显得极为重要。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理应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不仅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语文教材的理解,对培养其语文素质与能力更具魅力。那么,怎样用“心”教育,提高语文素质呢?下面是我多年语文教育的成功尝试。
一、用“心”感悟,培养语感
心理健康教育特别重视情景感悟,使学生在感悟中形成健康人格,提高品质与能力。而初中语文教材所选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作品本身就是非常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很多文章不仅有很高的文化内涵,而且弘扬诸多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师可将教材中潜在的心理因素挖掘、整理出来,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范进中举》等文章时,结合当今社会的某些实例,让学生从他们自身人格的失落、自我价值的毁灭中汲取反面教训,从而在潜意识里要求自己拥有健全的人格和心理。进而使学生感悟出作品的主旨,培养学生的语感。由此可见,借助语文教材这个心理健康教育的极好载体,语文教师通过“盼于勒”、“见于勒”、“避于勒”和“范进中举发疯”、“胡屠夫以打治疯”等情景感悟,提升语感。
二、用“心”模仿,提高写作能力
1.利用心理健康教育,提高阅读能力。
语文教师通过情景感悟,心灵模仿,感知语文阅读中的文学素材,写作方法,迅速提高阅读能力。“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愉悦人的身心,陶冶人的情操,让人受到美的熏陶,获得写作素材,积蓄写作灵感,积累写作能力。教师可将语文教材中潜在的心理因素挖掘、整理出来,有侧重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寻找语文素材。例如学习鲁迅的《社戏》、《藤野先生》等作品时,可以对学生进行适应环境、改变自我、与人友好相处的人际关系教育;进行尊重师长、知恩报恩的教育;进行全面正确评价他人的教育。教师还可以通过自己的大量阅读,选取符合学生阅读的时文或名著片段,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比如选读毕淑敏的《孝心无价》、《我很重要》可以对学生进行孝敬父母、报答父母的感恩教育;培养学生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品质,教育他们关爱生命、珍惜生命,努力实现生命的价值。从中反向获得在情景中阅读,在感悟中阅读,在自身品质与作品人物品质的比较中阅读,提高阅读能力。
2.在作文写作中,注入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写作能力。
俗话说“文如其人”,不错的。在心理健康教育中,通过故事情景,人物感悟,心灵述说等环节活动,获得作文素材,写作方法,提高作文能力。作文与做人是相通的,从育人的角度看,作文求真,更能唤起学生对生活与社会的责任感,能陶治其坦荡的胸怀、纯洁的情操。语文教师可通过指导学生讲故事,心中的偶像等活动,了解学生所想,与心灵对话,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写作能力。
(1)教师应该在充分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科性质.的基础上,提高写作能力。
例如《尊重自我,防止早恋》、《上网的利与弊》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我首先通过情景展示,让学生揣摩人物形象,进行口述故事分享,培养学生的口头作文能力。从而使每个学生都思考过、关注过,这类问题已不单单是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而且还关系到他们如何健康成长、如何取得成功的切身利益,从而提高写作能力。
(2)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提高写作能力。我在进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活动课时,让学生仔细观赏“5.12”地震动人情景片,进行小组讨论,学生故事分享,不仅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胸襟,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而且学生联系生活和思想实际,说真话,抒真情,把作文和做人有机的结合起来,学生迅速进入了写作天地,不到半小时就写出了高质量的600字以上的作文。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写作灵感,而且大大地提高了写作能力,收到了“一箭双雕”的效果。
三、用“心”行动,增强语文素质
(1)重视心理素质和语文素质的有机整合。在语文教学中,利用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健康、积极、乐观等心理素质,加强认知、加工、提炼与升发整合,有助于语感的形成,文章的品味,写作素材的积累,写作能力的提高。
(2)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对学生用“心”教育。《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在教学中,教师以活动为载体,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活动中,学生易于理解,乐于接受,是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也是提升学生语文素质的重要捷径。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大量阅读健康的书报,摘记优美词句,积累知识;或者广开视听,让学生多接触广播、电视,了解国际国内事,丰富感性经验。还可以通过语文知识抢答赛,故事会、课本剧表演、手抄报等学生喜欢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明辨是非曲直,培养健康的心理。比如在教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课中,我让学生将本诗改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学生在情境中,亲身体验到杜甫当时的艰难处境,与杜甫的情感产生共鸣,进而体会到杜甫“推己及人”的高尚情怀,学生的心灵深受震撼和感染,有力的促进学生心灵的发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也起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使学生获得既健康心理,又达到了增强语文素质的特效。
关键词:语文教师 专业素养 职业理想
具备扎实的语文学科专业知识和必备的相关学科基础知识,是新课改对中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最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中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还需要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在实践教学中形成的与语文学科相关的教育理念、职业理想、专业能力和完善人格等多方面的综合素养,这也是新课改为实现预期目标对中学语文教师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但是,在当前的中学语文教育中,中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令人堪n,尤其是县级非重点中学、乡村中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更是参差不齐,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新课改的实施。
一、中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存在的问题
为了深入调查中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本课题组做了一次针对中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平顶山市八中、平顶山市九中、叶县叶公中学等9所初级中学和叶县一高、鲁山一高、平顶山市二中、襄县一高等4所高级中学的语文教师125人,其中初中78人,高中47人。调查内容涉及中学语文教师教育观念、职业理想、所读教育论著论文、语文教学研究、最新教学技术手段应用情况等31项,共回收有效问卷118份。对有效调查问卷进行分析后不难发现,中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缺乏职业理想与职业热情。问卷调查中不难发现,75%的中学语文教师缺乏职业理想与职业热情,究其原因在于这一群体感觉工作压力较大。压力主要来自于身体和精神两个方面。长时间的超负荷运转以及各种名目繁复的评估、考核、总结使得中学语文教师耗掉不少的体力精力疲于应付,并逐渐产生一种职业疲惫感;而家长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期望和对教师的评价以及社会对“教师”这一职业的道德绑架带来的精神与心理压力都令他们缺乏职业的幸福感。长期的压力积累得不到释放,进而产生了职业倦怠,使得教师这一职业沦为谋生的工具,哪里还有职业理想与职业热情?怎么会努力完成好教书育人的工作?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缺乏职业理想和职业热情是教育事业的最大威胁。段落修改
二是教育观念滞后,角色难以转换。调查问卷显示,68%的语文教师教育观念滞后于时代的发展,墨守成规,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依旧按照原来的套路实施课堂教学。对于新出现的教育理念无法接受并且具有抵触情绪,认为这些新的教育理念打破了原有的教育方式,说到底其实是中学语文教师固步自封、宁可守旧不愿革新的思想所致。新课改背景下视阈下,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定位来了一个不同于传统教学的大翻转,中学语文教师由知识的灌输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激发学习兴趣,开拓思维创造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进而完成角色的转换。但是,大部分中学语文教师无法适应新课改的要求,离开满堂灌无所适从,角色转变僵化,使得“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仅仅停留在理论和概念上而无法实现。
三是知识更新率不高,教学方法呆板,教学技能有待提高。问卷中86%的语文教师每学期没有完整地看完一本与本专业相关的书籍,78%的人近三年没有看完过三本教育方面的论著,67%的人很少关注语文教学的教研论文。而且,问卷调查中“您课堂教学中常采用的教学方法都哪些”的回答中,仅有35%的教师能够写出“导读法”、“自主探究法”等体现新课改精神内涵的教学方法。不难看出,中学语文教师的知识更新率比较低,没能及时把握时代的脉搏,依旧满足于旧的知识体系固步自封,无法与新课改对不断更新的知识体系精神实质的要求接轨。而且教学方法单一不求新变,问卷中同样显示出65%的语文教师对于基本教学技能运用比较薄弱。
四是教学反思能力与科研能力差。调查问卷中,中学语文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与科研能力堪忧,经常进行教学反思的教师仅占被调查对象的45%,而发表科研论文的数量与质量更是不容乐观。
二、新课改对中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
新课改要求建立一支专业素养较高的教师队伍,以崭新的精神面貌投入到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去,积极推进新课改的实施。教育部为了推进教师队伍建设,2012年出台了《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这是国家对各科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它对中学教师在职前教育的培养、入职门槛、入职后的各种职业培训、考核等各方面的工作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指导性意见。它从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个维度出发,强调中学教师在“职业理解与认知”“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学科教学知识”等14个领域内要达到61个方面的专业素养指标与要求。从本课题组发放的问卷调查来看,绝大部分的中学语文教师持有传统的专业理念故步自封,与新课改相关的新的专业理念缺乏,专业知识结构不健全,其他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不全面,语文教学的专业能力需要极大的提高,与新课改以及《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对中学语文教师素养的要求相差甚远。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和新时代对语文教师从业标准的逐步提高,中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必将是一个历久弥新、持续长久值得关注的话题。
三、中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措施
中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养成非一日之功,而专业素养的提升更需要从政府教育主管部门、高师院校、中学、教师个人等各个方面、各个层面共同来努力才能达到成效,绝非是中学语文教师个人的行为。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提升中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
(一)树立职业理想。中学语文教师要从灵魂深处热爱自己的职业,发自内心的关爱自己的学生,升华专业理念,树立为人民教育事业甘愿奉献的职业理想。职业理想是中学语文教师通过自己的努力与奋斗希望达到的个人在教育事业方面的职业目标与职业境界,是语文教师献身于教育事业热爱教育事业的不竭动力。对于每位教师来讲,树立职业理想都具有重要作用和潜在意义。只有树立了自己的职业理想,才有为实现理想而激发的内在动力,才能刻苦努力,为实现职业理想而不断加强自己的专业内涵提升和专业素养提升。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文化的传承者、灵魂的塑造者,要领会到教师这一职业所承担的历史重任,树立自己的职业理想,宁做教育家不做教书匠。因此,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对自己所从事的教师职业有一个清晰的认知,深刻懂得教师职业的伟大和重要意义。段落修改
(二)转变教育观念。思想决定行动。任何一种改革,其先导首先是思想观念的革新,并在新的理念引导下付诸于切实行动。如果没有教育观念的彻底转变,中学语文教师不可能充分理解新课改要求将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等新的教育理念,自然不能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去迎接新课改。新课改从本质上来讲,是强调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中解脱出来,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也即是说,新课改让学生由传统教学模式中被动地适应教师的“教”向主动的适应教师引导、学生自主的“学”转变。对教师来讲,要由原来的满堂灌的“教”向“引导”转变,这就决定了教师必须进行角色的调整与转换。新课改语境下,中学语文教师已经不再是传统课堂教学中的比较全面的知识架构的呈现者、现有知识信息地整理者和传递者,而是比原来的单纯“教”有着更高要求的课堂教学设计者、课程开发者、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组织者,教师的角色由台前的主角转变为幕后的极其重要的配角。知识的更新与爆炸使得教师即便穷毕生精力也无法将其全部“教”给学生,而“引导”学生掌握如何获取知识的思维与方法并自觉养成信息处理的能力,才更为重要,正如前人所讲,“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鱼”。
(三)扎实做好中学语文教师职前教育。中学语文教师的职前教育阶段主要在师范院校,因此要从源头做起,加强师范院校对师范生的培养力度,实行严进严出的原则,对师范生高标准严要求。
从专业素养的视角来看,师范院校对中学语文教师的职前教育与培养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构建科学合理的语文教师的知识体系,培养师范生的教师意识和职业理想。师范院校在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即明确培养目标是为中学输送合格的中学语文教师,课程体系设置上,除了文学类、语言类、写作类、文学理论类、语文教学法等核心专业课程之外,还要设置教育学、心理学、课件制作、等相关课程,使师范生意识到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必须掌握的基本学科知识,并且将教师意识、专业意识、职业理想和职业教育贯穿与课堂教学的内外。甚至在第二课堂活动中,举办师范生技能大赛、演讲大赛、教学课件制作大赛、三笔字大赛等学科专业竞赛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构建师范生的学科知识体系,树立师范生的教师意识和职业理想。二是树立师范生的师德观念。师范院校教师要以自己的高尚师德、渊博知识、谦逊有礼的行为处事方式和实际行动,潜移默化地熏陶师范生什么是“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明了“师范”的真正含义,帮助他们树立师德观念。三是培养师范生的教育实践能力。教育实践环节应该是一个“教育实习――反思――再教育实习”的三个阶段环环相扣的过程。而许多师范类高校只重视第一个阶段教育实习,缺少最为重要的“反思――再教育实习”后两个阶段。缺少教育实习的反思阶段和在教育实习阶段,使得教育实习生对教育实习认识不深,找不到自己在学校学习期间专业知识掌握方面的短板和不足,没有机会有针对性的弥补中学语文教学所缺少的专业知识,不能更好的做到查漏补缺。教育部充分认识到教学实践的重要性,2014年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文件中明确要求师范生到中小学教育实践不少于十八周即一个学期[2]。这一硬性要求目的在于祛除教育实习流于形式的弊端,切实提高师范生的教育实践的质量。
(四)做好入职后的培训与学历提升。入职后,中学语文教师还要不断通过各种形式的“充电”来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参加各级各类的课程培训与学历提升是较好的途径。一是加强新任中学语文教师的岗前培训。大力加强新任教师的岗前培训,强化师德意识和教师的行为规范,树立新的教育教学观念,有计划有目的的拓展延伸中学语文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面,是新时期提高中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教育部通过制定并实施“国培计划”,要求对所有新任教师进行入职前岗前适应性教育培训,“帮助新教师尽快适应教育教学工作,培训时间不少于120学时” 。这一举措,有利于教师专业素养的快速提高和角色的转换,更好的胜任中W语文教学工作。二是鼓励语文教师积极参加学历提升。目前,全国大部分省市提高了中学教师的任职学历标准,通过中学语文教师在职进修语文教育硕士学位、文学硕士学位等提升学历渠道以及招收高学历高层次人才投入到中学语文教育中去,使得中学语文教师队伍专业素养和学历层次得到提高。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中学语文教育的教学、科研整体水平。三是鼓励语文教师积极参加各类短期培训。短期集中培训课程的时间一般很短,形式灵活,可以脱产集中时间学习,也可以利用晚上和周末的时间。这种培训方式具有较强的可行性,通过培训可以帮助中学语文教师解决在教育和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五)树立终身学习意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新课改无论是从知识的广度深度还是知识的时代性来看,都对中学语文教师知识素养提出了新挑战,要求教师不断学习,不断充电,树立终身学习意识。诚如孔子所言,“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中学语文教师只有多读书勤于思考,掌握多方面的知识,活跃创新思维,才能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并逐渐适应新课改对中学语文教师提出的新要求,进而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思想,努力向着学者型教师的标准迈进。新时代的发展不仅要求中学语文教师积极了解我国语文学科领域内最新的学术动态,把握时代脉搏,以最新的教育理念指导自己的语文教学,还要对于其他学科如教育学、心理学、历史、哲学甚至理工科的知识也要有一定的了解。否则,面对某些交叉学科的科普说明文以及与学生沟通中如何把握学生的心理世界等等将无从下手。因此,语文作为基础学科的重要性,决定了中学语文教师要树立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意识。此外,中学语文教师还要善于向同行业专家和同事学习。古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师”。通过多观摩优秀语文教师的示范课,多阅读语文学科领域内专家学者以及优秀同行的专著、教研论文、教学感悟、教学心得体会等,可以将别人的优秀经验借鉴过来,帮助自己提高专业素养。
(六)养成教学反思的习惯,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教学反思是中学语文教师对自己日常教学实践活动的深入思考和课堂教学经验的总结。通过教学反思,探索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并不断地通过教学积累形成自己独到的教学经验,使自己的教学业务水平得到将逐步提高。而且,教学反思也是中学语文教师对自身教学过程、教学效果、教学实践的全方位的理性思考和自我诊断,是教师专业发展与成长的必由之路。而教师的科研能力恰恰就是在教学反思基础之上的提高与升华,没有经常性的教学反思与经验总结,很难有高质量的科研论文。语文教师将自己的教学反思和教学心得通过文字形式表现出来,并用文字将这种教学反思加以固化,就是教研活动的开端。教研活动的开始,往往意味着中学语文教师不再单单是个优秀教案的搬运工,而是一个有创新意识、有独到见解的的、善于思考和总结经验的学者型语文教师。因此,教研论文可以看成是教学反思的提高和凝练,是中学语文教师思维活动中由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迈进,也是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的必由之路。所以,教学反思可以说是中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提高过程中由量变到质变的一个显著性标志。
作为应用性极强的基础学科,语文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成为学好数学、历史、物理、化学等其他学科课程的基础条件。因此,中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有效提升,对于新课改的实施和预期目标的实现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注释:
[1]教育部文件《教育部关于印发和的通知》(教师[2012]1号)
[2] 教育部文件《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教师[2014]5号)
[3]教育部文件《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教师[2011]1号)
关键词:高职;语文教育;人文教育
1前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内社会对教育方面的重视度也在日渐提高,语文教育作为教育事业当中至关重要的部分,也在不断进行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的改革,但根据当前社会的教育现状来看,语文教育无法得到学生和家长的重视,进而致使语文教育难以和人文教育产生有效融合。
2高职院校语文教学与人文教育的基本原则
基本原则秉承着以下几点:第一,课堂教学模式要确保具备灵活性和开放性;第二,在课堂组织方面要相对宽松和民主;第三,需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科学有效的培养,务必保证学生学习能力、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第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高职语文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存在的问题
3.1课程设置不合理
高职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主要侧重应用性人才的培养,因此高职学校的课堂教学模式通常采用应用性课程作为主体,但根据调查结果分析,目前高职学校对于语文教育方面的课程安排较少。另外高职教学期间提升高职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和应用理念,这就导致语文教育方面的课程再度减少。最后,语文教育难以像其它课程一样在短期间内取得良好成效和应用效果,语文教育需要漫长的教育时间才能体现出教育效果。因此当前高职语文教育课程设置并不合理,这是形成高职学校语文教育效果低下的主要原因,为高职语文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形成严重的影响。
3.2理论高于实践,学生的应用意识不强
在语文教育期间,大部分教师和学生对语文教育有认知方面的误区,语文是中国国民日常生活的重要基础,其中不光能够提升人们的知识水平,还能提高人们的交际能力,但目前高职学校对于语文的认知显得本末倒置,因为语文知识在日常生活当中普遍存在,包括人们的日常交流中也会体现到个人的语文知识水平,良好的语文教育可以增长人的涵养素质。但当前语文教育当中,课本上的内容过于枯燥乏味,导致学生们难以形成良好的学习积极性,无法提升学生们的应用意识。
3.3师资队伍水平有待提升
在语文教育过程中,由教师作为教育中的主体和引导者。一个成功的教师不仅能够利用风趣的教学方式来提升自身的教学质量,同时还能对学生形成积极的影响。但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可知,当前高职学校的师资队伍水平普遍不高,同时缺少对于人文教育的重视程度,难以将语文教育和人文教育产生有效融合。最后,教师缺少人文教育的教学经验,无法将人文教育应用在日常教学当中,这也是导致语文教育效率低下的主要因素之一,目前急需解决。
4高职语文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4.1合理安排课程
如果想要合理安排语文课程,同时展开有关语文教育方面的改革,就必须做到以下两点:第一,提升高职院校校董事会层和教育部门的重视程度,不光要重新建立合理的课程制度,同时还要有效落实和监督,避免出现占课的问题,务必确保语文课程能够有效展开,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和素质。第二,采取多元化宣传渠道进行宣传,务必要提升校内全体师生对语文教学的重视程度,让人文教育能够有充足的发展空间和发展环境,加大语文课程的教育力度,建立起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语文教育体系。
4.2形成应用型语文教育模式
在语文教学当中,教师应当避免一味上使用书本教育方式,应当侧重实践方面的教育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现实生活当中的应用,形成应用性语文教学模式,让学生可以在语文课程中获得实际价值的收获,让语文教育能够实践大于理论,对学习的知识充分掌握并应用,从而提升学生的实际应用意识,在实际操作时能够拥有极强的操作能力,让学生能够充分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满足岗位的需求,为职业学院培训大量应用型人才。为了确保能够形成应用性语文教育模式,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手段:第一,趣味性教学手段的应用。教师可以在教学课堂期间采用较为趣味的方式进行教学,从而提升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以及自主积极性,让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更加容易让人接受,比如可以使用古文诗歌朗诵、古文诗词传龙等方式,让学生能够自主对语文教育产生兴趣。第二,实用性教学手段。语文内容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高职学生应当能掌握课本内容融入自身,提升自身的交际能力,因此在教学当中,教师需要着重讲述能够实用的语文知识。
4.3基于人文教育的特征构建师资队伍
为了高职院校能够建立高质量和高效率的语文教学课堂,因此需要根据人文教育的特征构建师资队伍,因此需要通过以下两种方式进行培养:第一,要提升高职院校教师对人文教育的重视程度,应当由专门的相关专家对教师进行课程辅导,为高职院校教师树立正确的人文教育观念,同时要培养教师对人文教育的教学能力,通过演示课的方式来提升教师在人文教育方面的教育经验。第二,由学校相关部门展开对教师素质方面的培养工作,比如聘请文学界专家进入校园进行座谈会、讲座和演讲的方式,加大培训力度,为高职学院的教师进行教学方面的规划内容,同时由学校组织定期对教师进行测查和考核,一旦教师无法拥有良好的人文教育理解和人文教育经验,如果教师的考核结果属于不及格,视情节轻重给予扣除奖金、停职等惩戒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