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健康教育礼仪

健康教育礼仪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健康教育礼仪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健康教育礼仪

健康教育礼仪范文第1篇

关键词:课题;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7-0120-02

2012年本课题组申报了题为《心理健康和礼仪教育在文学教学过程中的渗透化研究与实践》的院级课题,获得了河池学院2012年教改课题立项。目前已经实施了近两年,根据进展的情况,课题组认为调查的时机已经成熟,应该对实施的情况进行一个全面的了解,以便为后期更好地开展工作做好准备。

一、资料与方法

本课题组于2014年3月1日~4月1日,以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对我院多个开设有文学课程的院系进行了调查。涉及文传学院、化生学院、政法学院、电信学院、数计学院的汉语言文学、文秘、新闻、思政、历史、会计、生计、生科、应物、信息工程、数计、数数等五个院系的十二个专业的24个基础班级。文理科学生基本上各占一半。

二、问卷与结果

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收回1000份。全部为有效问卷。问卷设置了20个题目,分别从文学的特质、人的心理机制以及老师的主导等方面进行调查。在选项后边的数据是针对1000分问卷通过人工统计得出的调查数据。

1.你是否认为一个人的健康包含了生理和心理的健康?

①是(98%) ②不是( ) ③不确定(2%)

2.心理健康在一个人的人生的道路上是至关重要的吗?

①是(95%) ②不是( ) ③不确定(5%)

3.心理健康是一个需要不断净化和加强的内循环机制吗?

①是(90%) ②不是( ) ③不确定(10%)

4.良好的礼仪品质是否是一个人有修养的标志?

①是(92%) ②不是( ) ③不确定(8%)

5.良好的礼仪品质的形成是否需要不断的培养和强化?

①是(98%) ②不是( ) ③不确定(2%)

6.人的善恶是非悲悯之心除了与生俱来之外,后天的教育是不是更能够使其提升到一个高的层面?

①是(96%) ②不是( ) ③不确定(4%)

7.文学是可以陶冶情操的?

①可以(100%) ②不可以( ) ③不确定( )

8.文学是可以塑造性情的(如知书达理)?

①可以(98%) ②不可以( ) ③不确定(2%)

9.文学是可以培养气质的(如腹有诗书气自华)?

①可以(100%) ②不可以( ) ③不确定( )

10.文学是可以舒缓心情的(如当烦闷的时候看看书、看看电影、电视、听听歌曲、写写说说)?

①可以(100%) ②不可以( ) ③不确定( )

11.你自身品格的形成是否受到文学(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寓言、电影、电视、流行歌曲、格言、谚语等)的影响?

①是(95%) ②不是(2%) ③不确定(3%)

12.在文学作品中可以学到很多做人的道理?

①可以(96%) ②不可以( ) ③不确定(4%)

13.老师讲述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的人生经历,尤其是讲述他们奋斗的历程或坚毅的品质时是否激励了你?

①是(100%) ②不是( ) ③不确定( )

14.在文学教学中老师用生动的形象和故事讲述人生的道理和行为的规范是否更容易接受或受到感染?

①是(95%) ②不是(2%) ③不确定(3%)

15.你在文学课堂上除了了解文学的一些基本知识之外,是否还感受到文学的力量(如对心灵的洗涤和冲击,激发人向上向善等)?

①是(90%) ②不是(4%) ③不确定(6%)

16.你对人对事的原则和态度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是否有一部分来自于老师的教导?

①是(96%) ②不是(2%) ③不确定(2%)

17.这些教导是否有一部分是文学的潜移默化?

①是(90%) ②不是(6%) ③不确定(4%)

18.礼仪是良好品德修养的表现形式。文学作品能够更直接地展现善恶美丑是非曲直,是更生动的礼仪(品德修养)课堂?

①是(92%) ②不是(3%) ③不确定(5%)

19.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课堂上老师将德育、美育融入到文学课堂,对同学们正确地认识自身、他人和世界是否有帮助?

①是(95%) ②不是(2%) ③不确定(3%)

20.你在接触文学课程的过程中,希望老师除了传授专业的知识之外还进行多学科(文史哲、心理健康、礼仪品质)的渗透吗?

①希望(92%) ②不希望( ) ③无所谓(8%)

三、分析与讨论

从问卷的统计结果来看,选择“是”、“可以”、“希望”这样的肯定性选项的占绝大多数,这些结果呈现出一个明显的倾向,学生对文学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是有较为明确的认识的,对其作用也是不予否认的,对文学渗透心理健康和礼仪教育是认可的。这就说明了利用文学教学渗透心理健康和礼仪教育是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的,是完全可行的。

本课题的构想和依据是来源于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的文件精神,教育部在这个意见中指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学生日常教育与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高等学校全体教职员工,特别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教师要结合教学工作过程,渗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基于这个精神,课题组成员经过讨论、论证,一致认为文学作为人类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艺术再现,文学记录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明,是人类和民族优秀文化和思想的结晶,而心理健康和礼仪品质又是密不可分的,是人的良好素养的双重表现,相辅相成。如果说文学教育的基础是智育,那么心理健康和礼仪品质教育则是属于德育和美育的范畴,将文学教育和心理健康、礼仪品质教育结合,也就是将智育和德育、美育相结合,更大化地发挥了文学教育的功能。

而将心理健康和礼仪教育渗透到文学课堂之中就当今的社会现状而言是很有现实意义的。大学阶段对大学生而言处在人生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既是成才的重要阶段,也是成人的重要阶段。在这个时期,形成了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对个体和社会都是有百益而无一害。从表面上看,大学生已经成年了,但成年并不代表成人。他们更多的表现为生理的成熟,而事实上心理还处在一个很不成熟的阶段,尤其是在当今城市独生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不断增多的时代,很多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路上扮演的多是过分参与或基本消失的角色,这些孩子的心理机制的健全和礼仪品质的形成来自于家庭的不占绝大多数,更多的是来自于学校和社会。甚至很多家长对家庭教育的作用是不清楚或不认可的,有不少家长错误地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任务,孩子受教育是学校应该负起的责任而不是家长。有的家长认为家庭只供孩子吃饭穿衣,智力的开发、知识的传授、品格的形成是老师的应负的责任;有的家长抱有孩子只要读好书或不闹事就行的心理,至于孩子心理的健康和礼仪的品质是完全忽略的。家长的错误认识,导致家庭、学校、社会的链条不能很好地链接,在这种教育链条断裂的模式下,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礼仪品质教育对老师的要求无形是加重了,教师往往要扮演老师和家长双重身份。那么如何在学生中扮演好这两种身份无疑成为了当今教育工作者不得不面对和思考的问题。这也是我们课题组要做的事情。

真正的教育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的教育,而是心灵的教育,是培养人格的教育。先生早在1922年写的《教育独立议》中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作为教育工作者,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礼仪品质的完善与健全是义不容辞的。通过对问卷统计的数据可见,被调查的同学90%以上认可人的健康包含了生理和心理的健康,也认可一个人良好的礼仪品质是人的良好的道德修养的表现,也认可文学不仅能开导和调整心情,同时也可以陶冶情操、培养性格,在人生的道路上也有相应的榜样或名言激励自己成长。学生更渴望在文学作品或文学课堂上接收积极向上的正能量。这也就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而文学课堂能充分利用和发挥文学生动形象的优势,既可以成为学校心理教育实施的途径,也是适应教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传授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的同时,注重深入挖掘知识内在的教育意义,将道德规范、思想价值观念春风化雨般无形地渗入到课堂之中,在潜移默化之中,使得民族优秀的文化和品质内化成学生的良好的人文素养和心理素质,成为使其受用终身的内在精神财富。

健康教育礼仪范文第2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家庭;学校;社会;学生

心理健康指有面对现实和适应环境的能力,能避免因过于紧张或焦虑而产生病态症状,与人相处可保持融洽互助的状态,有进行创造性和建设性活动的能力,有从事工作的能力,能正常地爱别人与被爱。

一、目前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目前学生心理障碍、心理疾病比较普遍。近年来经常出现学生犯罪、自杀和杀害他人等现象,曾经轰动全国的马加爵一案给人们带来巨大震撼,同时也引起了社会的深刻反思。该案是一桩典型的因严重心理障碍引发的恶性事件。据相关材料显示,目前我国有13.6%的小学生,18%左右的中学生和大约23%的大学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强迫症、抑郁症和焦虑症等心理问题。大学生自杀率甚至占自杀人群的25%,这说明学生心理疾病的严重性。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包括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

1.家庭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1)家庭成员的素质对学生心理的影响。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言行举止是孩子学习的榜样,所以家长的品德修养、教育方法以及家庭环境条件对孩子的品德和心理成长都有着直接的影响。

(2)单亲家庭的影响。子女的教育是父母双方的责任,缺少一方,有些作用都难以代替。夫妻离婚,受害的是孩子,其幼小的心灵将受到严重的打击。

(3)独生子女的负面影响。现在很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对孩子过分的爱和保护,使孩子对挫折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另外,如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家长的普遍心态,盲目地开发智力,不顾子女的个体差异和兴趣,致使孩子对学习产生恐惧,反而伤害了孩子。

2.学校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学校教育对学生心理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现在还有非常多的地方依然奉行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高强度的学习要求,高频率的考试,超限度的学习和辅导,使学生的心理整天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的状态之中,导致学生对学习产生恐惧感。据国家教委有关人士调查,目前中学生厌学率已达30%,有的地区甚至高达60%。

3.社会因素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社会不良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也比较严重,社会上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场所大量出现,如歌舞厅、酒吧、游戏机房以及现在正兴旺的网吧等,极大地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发展。这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1.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孩子形成健康

心理的基础

家庭是儿童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场所,父母应为自己的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学会用科学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来教育自己的孩子。在一个小家庭中,父母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孩子心理发展的影响是很大的。父母对子女应有耐心、和蔼可亲。家长对儿童的成长应倾注极大的关心和爱护,这是儿童成长的坚实基础。

2.学校教育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

主要场所

①加强教师心理健康知识学习,提高教师心理素质。②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学校应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等途径,让家长们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和孩子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懂得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③学校还应开设心理咨询室和心理健康课程,聘请专业老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3.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给学生一个健康的心理

学生生活在社会之中,就必然受到社会的影响。因此,我们应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净化社会空气,创造一个和平、民主、安定的社会环境;要树正风、治歪风,尽量减少社会环境中的不良因素对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消极影响。为了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富强,我们还应在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提高学生品德修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参考文献:

[1] 谌业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

途径[DB/OL].,2009-02- 07.

[2] 甘吉良.浅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DB/ OL].省略/lunwen/2007/ 200711/120482.shtml,2007-11-09.

[3] 李雁春.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应三位一

健康教育礼仪范文第3篇

〔中图分类号〕 G4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21—0022—01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金钥匙,是挑战未来社会的制胜法宝,是新时期人才的必备素质。

一、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

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就在于帮助学生在其自身和环境许可的范围内达到心理功能的最佳状态,使其心理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发展性任务。主要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使学生的心理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培养学生良好的认知、情感、意志及个性品质,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2. 适应性任务。主要是帮助学生适应环境、适应集体、适应学习生活,形成健全、开朗、合群、乐学、自立的健康人格,培养主动参与活动的能力。

3. 防治性任务。主要是预防和矫治学生各种异常心理与行为,使有心理危机倾向的学生尽快摆脱障碍,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二、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1.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在生理卫生课中增加心理卫生的内容,根据不同年龄、年级的特点,普及心理卫生常识,使学生能够了解、分析自己的心理状况,提高抵御心理疾病的能力。

2. 提高自我调控能力。让学生学会认识自我、调节自我、教育自我、疏导自我、控制自我。教师、家长要积极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多给学生带来体验进步和成功喜悦的机会。

3. 开展团体咨询活动。小组成员对本组所存在的问题进行自由讨论,利用团体的相互影响,启发和引导学生形成团体共识,使学生对自己的问题有所领悟和理解,进而改进自己的行为。

4. 开展多元化的集体活动和主题班会。要创设符合心理健康教育所要求的物质环境、人际环境、心理环境,在班级、团队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建立团体合作、友爱互助的人际关系。开展针对青少年学生表现出来的心理行为的讨论辨析活动,伟人、名人受挫成才故事的演讲活动等,引导学生扬长避短,形成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

5. 各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有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并根据学生的心理规律展开教学。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向学生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心理规律,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6. 心理测试和心理疏导相结合。教师、家长应对学生的情绪、人际关系、社交能力、合作能力、意志力、性格、自尊、自信等方面进行测试,成立心理辅导室,通过心理咨询、心理信箱、心理热线等方式为学生提供一对一的咨询服务。

7. 加强校园心理文化建设。如设立心理教育专题板报、编办心理教育校刊、开设心理图书阅览室、制作“心理专题”手抄报等,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良好的心理教育。同时,教师应在指导学生多读书的同时加强阅读后的内化教育。

8. 成立家长学校。采取“家长与学生同时接受教育”的策略,提高家长的心理教育意识。向家长宣传普及心理教育知识,促使家长与学校配合,共同做好心理教育工作。

三、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1. 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测试相结合。心理测试主要是运用一些心理学方面的测量理论和工具,对学生行为确定一种数量化的价值。其内容主要是学绩测试和人格测试。学校要根据测验结果反映出来的规律、特点和问题,不断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 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相结合。建立心理咨询室,以此为依托,向全体学生开展各类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与教育活动。根据学校实际,与专家、学者等专业人士合作,开展针对学生、家长特殊需要的心理咨询活动。

3. 心理辅导与心理行为矫正相结合。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矫正是面向少数具有心理或行为问题的学生而开展的心理辅导、行为矫正训练。一方面,通过个别辅导矫正由于心理障碍而导致的问题行为。另一方面,以活动为依托对学生进行心理渗透辅导,使学生自觉地、有意识地养成符合心理健康标准的良好行为。

健康教育礼仪范文第4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 心理健康

一、时代呼唤心理健康教育

现代教育已越来越重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这是社会发展对人类的必然要求。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生活节奏加快,充满矛盾变化的世界经济会给人们带来这样那样的心理压力,人们如何面对成功,面对失败,面对挫折,甚至面对灾难,这将取决于人的心理承受能力、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即人们的心理素质,这是决定竞争成败的重要条件。因此,素质教育应该特别强调和重视心理素质教育。

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曾经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它不仅指一个人没有疾病的症状和表现,而且指一个人应有良好的身体和精神以及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也就是说,健康与适应从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三个方面来评价。目前,我们有的学生虎背熊腰,但性格孤僻,缺乏朝气;体壮如牛,但胆小如鼠,意志薄弱;膀大腰圆,但心胸狭窄,空虚颓废;忸怩胆小,忧郁、依赖、神经质,人际关系不良等已成为当前学生严重的心理问题,心理健康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遗憾的是不少教师对这个问题尚未予以重视。在一定意义上说,心理健康比身体健康更重要。在一切不利的条件中,对人威胁最大的莫过于不良的情绪和恶劣的心境。为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我们必须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加强青少年的心理素质教育、培养刻不容缓,在中小学实施心理健康教育非常必要。

三、正确认识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1、学校应该是学生的乐园;学习应该是学生的需求、乐趣、享受。目前,在教育的指导思想上仍一味地追求高分,偏主科、设重点,使教师、家长、学生都背上沉重的包袱,而心理负担最大的还是学生,违背心理规律教育手段,加重了学生的思想负担和学习压力,使他们更加丧失学习的兴趣,造成心理上各种矛盾的激化和混乱,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从而影响学习。

2、社会因素;学生求知欲强,思想活跃,对新生事物敏感,又敢于幻想和冒险。但是一些消极思想和生活方式,加上不良宣传的误导,同样冲击着身心还很幼稚的学生,影响着他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干扰他们的正确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

3、家庭因素;放纵、溺爱的家庭,导致自私、任性、粗暴、孤傲、异常心理等,残缺家庭日益增多,对学生造成的心理创伤也是不可低估的。父母离异、家庭不和而放弃了对子女的教育,使子女产生委屈,抱怨仇恨等情绪,造成自卑、孤僻、偏执、逆反等病态心理。走向极端的家庭和不利的家庭因素,使学生心理素质不健康。

4、个体因素;学生特别是青春期非常注意外表形象。个头高低,长相好坏是造成他们自傲、自卑、多疑等不良心理的重要因素。性心理的发育成熟,使他们的注意力更多地转向异性,出现幼稚和盲目的早恋意识,学习和升学的竞争,人际关系的紧张所造成的心理压力都容易导致焦虑、悲观、抑郁、冷漠、孤僻、恐惧、偏执等异常心理。

四、全面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1、学生心理健康维护;这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基本素质的教育内容,具体包括:①智能训练,针对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等设计不同的训练活动。②学习心理指导。即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③情感教育。教会学生把握和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学会控制、调节宣泄自己的消极情感,进行相关的训练和自我表达、放松训练。④人际关系指导。围绕亲子、师生、同伴三大人际关系,指导学生正确认识关系学的本质,并学会处理人际关系活动中各种问题的技巧和原则。⑤健全人格的培养,即关于个体面对社会生存压力应具备的健康人格品质。⑥自我心理休养指导。通过训练和指导帮助学生科学地认识自己,并在自身的发展变化中,始终做到能较好地悦纳自己。

2、心理行为矫正;这是面向少数有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开展的心理咨询、行为矫正训练的教育内容,属矫正范畴。①学习适应,如考试焦虑、学习困难、注意力不集中、厌学等。②情绪问题。指影响学生正常生活、学习与健康成长的,如抑郁、恐惧、紧张、忧虑等。③常见行为问题,主要指在学生生活、学习中表现出来的不良行为特征如多动、说谎、打架、胆怯等。④身心疾患,主要指心理困扰而形成的躯体症状与反应。如神经衰弱、失眠、神经性强迫症等。

五、准确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改革的要求和人心理发展的规律而提出的。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应遵循一定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心理品质教育必须坚持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的科学化。在教学中,教师要有高度负责的敬业精神,令人信服的科学依据,同时耐心正确地回答学生的各种问题,摈弃那种自以为是、主管武断的做法。

2、现实性原则;由于目前大多数学校缺乏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因此要根据本校实际,教师实际的教育能力,学生发展水平和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本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3、个别教育与集体教育相结合原则;学校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的正面教育,同时注意针对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开展个别谈心,个别辅导。

六、灵活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1、优化教育环境;“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同样创造人”。学生心理素质的锻炼,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及至知识才能的形成,无不受到健康环境的熏陶和影响。所以学校应力图优化校园环境,营造适合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育人氛围。

健康教育礼仪范文第5篇

关键词:离异家庭 大学生 心理健康

一.离异家庭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

首先,自我控制能力较差。调查显示,当前许多离异家庭大学生缺乏自我控制能力。离异家庭大学生由于生活环境、家庭环境和学习环境都发生了相应的改变,因此,容易产生心理波动。此外,由于他们经受的社会压力较大,因此,时常出现失眠、神经衰弱等现象,在与人交往过程中易冲动,缺乏自制力。其次,具有严重的妄想、疑心等倾向。调查表明,许多离异家庭大学生嫉妒心强、疑心重、不信任他人,与人相处时较为敏感。部分离异家庭大学生甚至产生偏执和妄想倾向。在这些不良思想的影响下,他们不愿与人交往,时常感到孤独、寂寞,存在严重的自卑心理。再次,具有严重的抑郁倾向。离异家庭的大学生享受到的父母关爱较少,因此,容易产生抑郁感,他们大多不愿与外界接触,缺乏自信心,对周围的人和事物产生厌烦和戒备心理,缺乏生活热情,封闭在自己的世界中。除此之外,离异家庭的大学生还时常存在焦虑心理。他们大多受到父母间的争吵、敌视等情绪的影响,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缺乏热情和耐心,缺乏安全感,被焦虑情绪困扰。与此同时,离异家庭大学生还较为冲动。受社会、家庭和学校环境因素的影响,离异家庭大学生容易产生愤怒、紧张等情绪,时常感到心神不定,明对挫折和困难表现的过于冲动,具有一定的神经质倾向。

二.x异家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1.积极参与人际交往。人具有一定的社会属性,因此,只有积极参与人际交往,才能够更加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一个人若脱离社会,封闭在自己的世界中,就会逐渐与社会脱节。但立意家庭大学生由于受到父母离异、家庭变故等问题的影响,往往会自我压抑交往意识,部分离异家庭大学生甚至认为自己在社会和家庭中是无足轻重的,产生严重的自我否定情绪,部分离异家庭大学生甚至产生怨恨父母的情绪。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还容易出现自卑、消极、易怒等情绪。可见,在离异家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必须增强他们的人际交往意识,提升他们人际交往的迫切性、紧张度,为他们提供更多的人际交往机会与平台,组织他们参加各种院级、校级联谊活动,促使他们在人际交往中体会到来自同学、老师、朋友的温暖,进而提升他们的人际交往积极性。

2.团体辅导与个别辅导相结合。首先,要深入调查离异家庭大学生的共同心理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团体心理辅导。这种辅导形式,对离异家庭大学生和辅导者都有益处。对辅导者而言,由于每次接待的人数较多,因此,可以节省时间,提高辅导效率。对离异家庭大学生而言,这种辅导可以运用集体的力量,促使他们受到其他同伴的感染,进而自觉接受教育和指导。相较于个别心理辅导,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提供更具典型性的环境,团体成员的相似性,可以促使这些学生逐渐放下心理负担,自主的向他人倾诉,并接受别人的帮助,进而提升自身的抗挫折能力。辅导者在团体辅导中可以合理利用榜样的力量,树立典范,并鼓励其他成员学习,积极分享自己的心路历程和内心情感,并接受团体成员的帮助和建议。调查表明,这种分享具有一定的治疗性作用,能够帮助离异家庭大学生逐渐消除退缩、自卑等消极心理。其次,还应当针对离异家庭大学生的个别心理问题进行个别心理辅导,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计划和方案。

3.创立心理健康档案。高校为离异家庭大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能够更加全面的搜集和整理离异家庭大学生的信息,增强心理辅导的针对性。具体而言,心理健康档案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首先,影响离异家庭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信息,包括家庭自然状况、学生既往病史、学生自然状况、父母教养方式等。其次,能够反映离异家庭大学生心理特点、心理状态的资料,主要包括个性品质状况、综合评定建议、智力发展状况、学习适应性状况、心理健康状况等。对这些内容的定量描述,能够全面的分析离异家庭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再次,学生的自我意象、择业期望,以及相关人员根据其具体情况提出的择业建议等内容。

参考文献

1.葛缨,杨丹.离异家庭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2):114―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