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采购风险防控要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航空公司通过建立事件前期预防、过程控制、后期弥补的风险防控机制,在公司内部设立风险控制部门对有关工作进行统一管理。航空公司风险防控机制建设的目的是把航空公司的日常运营活动统一纳入法制化管理,以降低公司日常运营成本,提升航空公司日常运营效率,对航空公司的运营与发展进行制度保障与支持。
关键词:
企业风险;内部控制;管理体系;机制建设
中图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9-0028-01
1 风险的概念
风险一词本身是中性的,即风险本身并无好坏之分。风险是人类活动的内在特征,它来源于对未来结果的不可知性。因此,风险通常被定义为对未来结果不确定性的暴露。不确定性可以被认为是一个或几个事件(结果)发生的概率分布。从风险管理的实践角度来讲,未来可能存在的结果及其服从的概率分布特征常常是不可知的。因此人们在管理风险的时候,常常需要对此进行主观的推断并制定出风向管理的制度和体系。航空公司的风险防范体系就是基于上述的认知来建立的。
2 航空公司风险防控工作的思路
2.1 前期预防是基石
如果仅仅只注重风险事件发生以后的有关补救工作的跟进,往往意味着更高的成本和更鸡肋一般的效果,而且经常是在有关事件转坏、有关事项进入法律程序阶段,由法院和仲裁等第三方介入解决,比航空公司内部直接采取措施的成本高出许多,且结果具有不确定性。例如,航空公司在涉及经济合同或劳动合同引起的纠纷时,有时从法律角度存在胜算,但因受法治环境、媒体舆论或宏观干预的影响而出现负面结果,或在胜诉后的执行过程中存在难度。又如,一些投资活动往往因事先防范措施不到位而导致失败。 而有效的事先防范,能促进航空公司加强自身免疫系统,防风险与未然,切实提高抗风险能力,保障航空公司正常、持续、健康的运转,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 过程控制是关键
如果前期注意了预防,但是在过程中忽略了控制跟进,万一风险事件发生并造成了无法挽回损失后再去想办法弥补,也正所谓形同亡羊补牢,不仅使公司陷入被动境地,而且多半于事无果。譬如某合约签订时对己公司非常有利,但在进入实施旅行阶段后依旧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各种会议备忘录、谅解协议、补充协议等都会对原有的条款造成影响。又比如,让一些公司颇为头疼的欠款问题,多数也源于缺乏有效的过程跟进和控制。因此,风险的过程控制是风险防范的关键因素,事关风险管理的走向和成效,应将过程控制深深地融入于航空公司运作的每一个步骤、每一个职能部门,直到每一个工作岗位。只有过程控制到位了,才能保障航空公司风险防范体系切实发挥作用。
3 航空公司风险防控机制建设的要点
3.1 融合性
航空公司的风险防控机制作为公司整体管理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发挥应与其他管理体系相互融合统一,同时在建构成本和效益考量方面存在一致性。
3.2 整体性
航空公司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应注重各个细节、每项内容和内部各个有关部门的密切协调,以紧密相连并密不可分的管理,来实现预期的前期预防和过程控制的目的。
3.3 实操性
航空公司风险防控机制建设要一定注意能够与公司现有的运营模式、人员现状、外部环境、企业文化等各个要素紧密结合,通过细化各项措施和强化对接模式,确保具有现实可操作。
4 航空公司风险管理的架构
4.1 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
由航空公司最高管理者负责,决策层领导和专业人士组成。负责组织领导航空公司风险防控工作,组织制定风险防控总体目标、工作方案和实施计划。
4.2 组建合规审查委员会
由专业职能部门组成,必要时邀请外部专家加入。负责对航空公司经营管理的合规性进行全面的分析检查,对于发现出现和将来可能出现的风险事件以及风险政策出现失误、失控的情形,及时提出改进方案。
4.3 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
由相关业务人员组成。负责在管理委员会领导下制定航空公司风险管理制度,组织实施有关防控措施,拟定有关风险评估报告,协调风险管理相关环节协作事宜等。
5 航空公司风险管理体系的内容
5.1 确立航空公司风险防控体制架构
航空公司风险防控体制的建构应基于航空公司管理的主要风险要素,具体有以下十九个:(1)资产管理;(2)采购业务;(3)工程项目;(4)资金活动;(5)合同管理;(6)销售业务;(7)人力资源;(8)生产运营;(9)信息系统;(10)组织机构;(11)内部信息沟通;(12)安全运行;(13)企业文化;(14)财务报告;(15)全面预算;(16)发展战略;(17)业务外包;(18)社会责任;(19)风险评估与应对。上述十九要素是航空公司风险管理的核心,可根据公司具体的情况逐步完善。
5.2 风险管理评估
航空公司风险防控体系的建构和运作具有长期性、连续性。根据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及公司中长期运营战略的
不断调整,航空公司面临的风险也不断与时俱变。此时就需要重新评估公司所面临的各类风险变化,并及时对公司的风险防控机制进行合理调整。譬如,在前些年国家对当时实行公司法进行大幅修改后,当时商务活动的很多规则发生变化,如公司章程的重要性被大幅提高,从而对航空公司风险防控体系的完善提出新的要求,需对航空公司资产管理、采购业务、合同管理、生产运营、业务外包、工程项目等一系列风险管理项目予以调整。因此,要把对航空公司日常运营的风险评估形成规范化常态化管理。通过对航空公司日常运营各有关重要事项进行全面梳理调查,根据年度工作计划,拟订风险防控关键点,做好风险防控有效预案等各项工作。
6 航空公司风险防控机制建构顺序
6.1 尽职调查
航空公司风险防控机制所基于的十九个风险要素都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每个公司在建构自己的有关机制体系的时候都立足于自身不同的特点与实际现实状况,各航空公司在相关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对日常管理中各主要风险要素的侧重也有所不同。为确保航空公司风险防控机制的各个风险要素与航空公司自身管理体系相匹配,以使各风险要素的构建具有实操性,首先需要进行周密的尽职调查。
6.2 体系建设
在周密严谨的尽职调查后,航空公司逐步建设风险防控机制的各要素,包括各要素模板、运作指南、风险提示、流程管控等,并将航空公司现有的相关制度纳入风险管理体系。
6.3 系统培训
航空公司上至管理层下至每个员工都应在日常工作中对航空公司风险防控机制的各风险要素有着充分的认识并自觉在工作中贯彻执行有关内容,相关培训工作应该在项目的初始阶段就应被充分考虑并与项目的开展同步实施。
6.4 具体实施
在航空公司风险防控机制的体系建设及相关培训宣贯工作完成后,进入具体实施阶段。次阶段的要点是要使公司的每个员工都能在自己所负责的日常工作中自觉自然自愿并一丝不苟地贯彻实施有关内容。
6.5 后续修正
在航空公司风险防控机制的具体实行中,对于所呈现的有关问题,由特设机构的人员进行及时有效地调整与修正,以确保体系有效运行。
总之,航空公司风险防控机制的体系建设对航空公司的健康有序发展至关重要,需要得到航空公司管理层的高度重视,对其作出科学合理的统筹安排,并辅以各部门各环节的紧密配合和有力执行。航空公司风险防控机制的体系建设的目标是把公司日常所有运营活动统一纳入都纳入风险和法治化管理,以降低公司日常运营成本,提升航空公司日常运营效率,对航空公司的运营与发展进行制度保障与支持。只有航空公司风险防控体系的各要素运行良好,才能确保航空公司风险整体可控,为航空公司可持续性的高效增长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何庆光,王玉梅.内部控制与企业风险的防范和化解[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4,(8).
[2]王星.构建企业内部控制引入风险管理之研究[J].现代商业,2009,(6).
[3]高立法.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实务(第二版) [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2,(6).
[4]美国COSO制定,方红星,王宏译.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M].沈阳: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9).
网络时代的会计管理也需要与时俱进。本文从网络对会计风险防控带来的利与弊入手,探讨了针对网络环境下会计风险管理的一些思路。
关键词:
网络信息;会计;内部控制;风险防控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医院会计管理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会计工作从传统的人工处理时代忙于手工记账、编制手工报表,到信息化时代的由计算机进行记账、编制报表,再到正在进入的大数据时代,通过网络处理各类会计信息。相应的会计内部控制的风险也产生了许多新的特点。
一、医院会计信息化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医院会计随着计算机的普及,首先是简单地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准确率,提高核算精细化而进行的。网络的出现与普及,进一步提高了这些方面的进化程度。但由于对网络认识的局限,目前既没有很好地对系统处理工作进行监控,也没有发挥网络在内部控制方面的作用,没有有效地对工作流程进行梳理和再造。1996年颁布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至今没有修订,在计算机应用和网络环境下的会计操作没有规范依据。如网络环境下的内部审核报销流程、数据档案的管理、系统管理员的不相容岗位等。如今大数据的开发挖掘,办公自动化等科技革命促进医院各方面都在发生巨大的变革,会计工作也将随之发生巨变。医院收费人员极度减少,都由自助设备、系统进行处理完成,仅剩处理一些意外事件的维护窗口;财务核算人员减少并集中工作,大量工作通过软件系统处理,标准化水平提高;财务审核人员工作要求进一步提高,对会计控制的相关知识的掌握要求进一步提高,如国家和单位的政策、法律法规的熟悉程度;财务高级分析人员将大量增加,要求熟悉医院工作业务和经济运行知识,并对影响医院经济的相关事项进行跟踪分析,发现当前的一些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辅助医院领导层制定相关政策及规章制度;部门财务管理人员大量增加,对部门经济进行核算、分析与管理,提高部门运行效益,将医生科主任的时间尽可能给病人和科研工作;而所有这些工作都将基于财务制度进行规范、统筹。
二、网络及大数据带来的风险防控变革
(一)优化了工作流程
许多工作由计算机代替了人工,导致诸多岗位工作内容发生了变化,内部管理风险降低,有些风险环节甚至都不存在了,如手工记账差错等。未来应该连凭证的编制也可能由机器处理(现在许多医院的收入凭证已经实现了系统自动编制),这将进一步减少人为出错的风险。再如收费,通过现在的APP网上支付、自助机等收费,实现了无人操作、系统自动监控,从就诊到收费入账这一流程中内部风险控制也发生了革命性变革,无须多人经手,既提高了效率,也降低了风险。此外,由于整个数据流都在系统中完成,实现了全面监控,比先前更到位。
(二)实现了联网勾稽与对账
人与人、部门与部门、单位与单位之间的对账变得更加便捷,减少了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变化风险和差错风险,如医院与银行之间的资金对账、医院内部成本数据的核对、医院与供货商的往来账务核对等。会计勾稽与对账的目的是防弊纠错,随着网络和信息系统的自动处理,只要程序编制不出现错误,将进一步解放财务人员的机械劳动,提高劳动效率。
(三)提高了会计内部控制风险的管理水平
随着网络及大数据存储调用的实现及普及,新增了许多管理要求,如对预算的编制、控制,合同的监管,政府采购的监管等,提高了会计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的效率,更使原来无法实现的风险管理成为可能。如未来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将进一步提高数据的安全性,提升数据的共享水平。
(四)从“人控”到“机控”
通过在软件系统中固化相关制度要求,使制度执行力得到极大增强,例如会计报销审批流程,就可以通过软件开发,把管理制度固化进去,形成软件操作流程控制报销审批流程。每一个节点的审批控制,不再由人为控制,只能是系统完成后才可以进入下一节点的工作。并在每个节点记录操作人员、操作时间等信息,为今后的审计工作提供更好的便利,从而保证流程完整到位,而不会造成制度与实际执行脱节。
三、网络及大数据带来的挑战
(一)形成了新的风险点
需求分析及设计不完善、系统开发漏洞、运行、维护、数据安全、网络以及黑客等风险。具体如软件的编写过程、系统的维护过程等,都存在需求分析不完善等造成的差错风险。在程序开发中,由于开发人员的失误,或者对于设计的理解偏差,都有可能造成开发的系统存在风险,导致对账不平等问题。再如需求分析及设计不完善,系统开发存在漏洞,甚至于程序员留有后门等管理问题也可能存在。这些风险点,在传统的会计管理中都不曾出现,也不易发现。在后期的系统维护中,经常会涉及到软件的更新,系统数据的备份,也是原来手工模式下不会出现的,如数据备份丢失,在线数据被覆盖等新问题,甚至被黑客攻击的情况也是有可能发生的。
(二)风险点更隐蔽,不易被察觉和监控
手工时代存在许多差错风险和作弊风险,随着计算机安全技术的成熟完善,如医院收费人员的收费过程的差错作弊风险等已经大幅降低,而编程人员、维护人员的差错作弊风险逐渐增大。在网络时代,系统后台的操作、维护等工作的差错作弊风险都明显加大,原来可以凭借手工肉眼完成的审核,在计算机上难以实现。综上,后台程序的不可见性大大加大了会计内部控制的难度。
(三)制度及工作流程规范化滞后于风险的变化
随着会计各岗位工作内容的变化,岗位责任及重要程度的变化,内部控制风险的重要性程度的等级也在发生变化,如记账、对账的差错风险降为极小,而系统编程、维护工作的差错作弊风险提升为重大,但目前许多单位相应的工作制度及流程的规范化等工作都未跟上。如上文所述两个方面都需要新的会计管理内部控制的规范落实,把软件开发的审计工作或者说监督机制建立起来,把后期系统的维护管理规范制定出来。
四、网络信息时代有效防控内控风险的建议
(一)及时加强制度建设
医院财务部门应重点关注单位重要经济活动的特点及可能存在的风险,利用风险管理理论知识进行分析、评价、处理、监控,对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进行相应的修订与完善。如网银收付的开通,不同人员密钥的管理,现代网络环境下利用支付宝、微信等第三方平台收费的对账管理等,都应建立相应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此外,对资金审批、设备采购、固定资产管理等工作的内控制度,也应进一步修订完善。
(二)及时调整岗位职责
随着信息技术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会计岗位设置也已经发生变化,岗位的工作内容、重要程度也在发生变化。如系统维护员责任越来越重大,同时又与多个岗位不相兼容;出纳岗位也已经不再是原来的现金支付,还要承担起一定的审核工作;报表编制、凭证编制、资产对账等岗位在强大的网络功能面前,工作的内容也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等等。这些都要求财务部门认真讨论,加强岗位的梳理,并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制定出与单位内部经济管理制度相配套的详细的岗位责任制度,以明确职责,防控风险。
(三)加强会计内控制度的落实
央视2016年曾报道贵州黔南都匀市经济开发区建设局财务主管兼出纳杨某因误信犯罪分子的虚假信息,造成该局账上资金1.17亿元被转走,是目前单笔涉案金额最大的电信诈骗案,全国震惊!同时也敲响了财务管理人员的警钟!这其实就是现代网络环境下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及岗位责任制的落实与监管没有到位所致。不论国家的法规,还是单位内部的财务管理制度、岗位责任制,在这方面都有明确的规定,但有些人就是不去重视、执行、抽检,最终就必然给一些利益熏心之人以可乘之机,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因此,在数字化时代,要更加注重内控制度的落实,建立相应的监督检查制度,进行相应的考核,才能降低相应的风险。
(四)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工具,加强系统设计开发阶段控制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指引》第十八条明确指出,“单位应当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加强内部控制。对信息系统建设实施归口管理,将经济活动及其内部控制流程嵌入单位信息系统中,减少或消除人为操纵因素,保护信息安全”。任何事物都是机会与风险、优势与不足并存,现代科技也一样。它一方面带来了不同的工作风险,另一方面也带来了控制和降低各种风险的多样化的手段。如程序编写的时候,应按照软件项目管理的思路,分块分步完成,每步形成核对机制,加强过程管理;数据分块形成管理制度,汇总形成整体报表,多表平衡,有助于系统内部相互监督、彼此呼应;投入运行前要进行严格的系统测试和数据测试;在系统维护的过程中,利用数据库多做备份的机制,可有效防止误操作和修改;完善日志管理,可实现对于数据操作的事后审计。
(五)加强软硬件安全防护控制
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应该形成完整的需求分析文档,开发中形成的开发技术文档完整交付医院,形成事后审计的条件,必要时还应该移交源代码等。保证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对开发者的监督和规范。在硬件防护上,财务网应该独立成网,如有与业务网交互的应该按照公安部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的要求,增加防火墙等边界管理设备。
(六)提升会计人员专业素养
现代会计工作,对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知识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内部控制的原则是不变的,如有效性原则、审慎性原则、全面性原则、及时性原则、独立性原则等。所以,现代会计管理人员应当在坚守原有原则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职业道德建设,保持知识更新,建立“互联网+”下的会计思维。要有敏锐的风险防范意识,充分理解掌握风险防控要点,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关键分析,稳妥提出处理建议,真正做好风险防控工作。
参考文献:
[1]杨梦珂,皮佳明.信息化环境下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8):44.
[2]王霆.医院信息系统(HIS)内部会计控制刍议[J].现代商业,2011,(35):241-242.
[3]罗坚.论公立医院内部控制风险及其防范[J].中国总会计师,2014,(9):129-130.
[4]陈楠.基于会计信息化视角的内部控制问题研究[J].商,2013,(17):112-113.
[5]卢洪洋.浅谈信息化时代会计内部控制风险的防范策略[J].商情,2013,(15):1.
(一)旧管理体制下,内部会计控制存在风险。目前,钢铁企业集团财务管理大多实行多级管理、核算的管理体制,会计人员在行政上隶属于各生产厂矿管理,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会计核算的客观、公正,存在会计信息失真风险;同时,二级管理的财务管理模式导致集团公司财务部与所属各单位财务部门的搭接存在断档,不能及时发现存在问题,造成管理缺位。由于财务管理体制不健全,没有建立起科学的内部会计控制体系,各二级单位在各自的成本、利润、资金运行体系下相对独立,银行账号分散在各单位和各部门,资金难以集中使用和控制,很容易形成投资、融资决策风险和大额资金收付风险。
(二)新形势下,内部会计控制面临新风险。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钢铁企业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为适应市场国际化要求并具备快速响应市场的能力,许多钢铁企业正在积极探索新的管理模式和系统改造方案,如实行ERP、供应链管理、价值链管理等。与传统管理手段不同的是,ERP系统的运行必须依靠强大的信息技术支撑,它改变了钢铁企业传统的业务流程运行模式,将企业控制范畴扩大到人、财、物等全部资源,涵盖供、产、销整个价值链,从而为企业内部控制的变革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发展空间。但同时新的环境也带来了新的风险,如电子凭证的自动录入加大了凭证控制风险,传统环境中有效的凭证控制功能在信息技术环境下逐渐弱化甚至失效。首先,犯罪分子可能会通过伪造、修改客户凭证或银行凭证,达到编造虚假交易侵吞公款的目的,这给内部控制带来了新的风险。其次,财务业务一体化模式会导致以传统的会计循环为控制方式的控制机制失效。ERP系统是从业务活动开始的程序化处理过程,在业务活动过程中同时完成信息处理过程,在这种情况下,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只能由整个系统的特性来保证。与手工操作相比,系统程序产生了使原有的复核牵制机制失效等新风险。再次,存储介质的磁性化和电子信息的集中存储加大了内部控制的技术风险。此外,网络环境的开放性加大了会计信息系统安全运行的风险,如系统外人员可能对会计信息系统数据库进行非法访问,不法分子非法拦截盗用财务数据信息等。
二、构建新型内部会计控制体系的思路
风险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整个过程,因而风险管理也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建立良好的风险管理机制以及基于风险的决策机制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内部会计控制实际上就是控制风险。
(一)进行风险识别,确定钢铁企业可能面临的主要财务风险。要有效化解和防范风险,首先必须对风险进行研究和辨识,然后才能有的放矢,采取措施。经过对钢铁企业财务活动的全过程进行全面分析和评判,并结合会计制度和历史经验教训及生产经营实际进行风险预测、识别和评估,确定钢铁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面临的主要财务风险(包括组织机构风险、职业道德风险、采购风险、生产经营风险、投资融资风险、实物资产风险、销售风险),确定财务风险防范的关键环节。
(二)分析风险,进一步确定风险防范的控制关键点。确定了企业面临的主要财务风险后,要对每一项主要财务风险进行认真分析,将风险进行细分,根据风险的影响程度、风险概率和风险值的大小,确定每项风险的控制关键点。在实践中可先分析业务弊端,提出内部控制关键点。判断业务常见弊端可通过总结归纳企业历史上该业务曾发生过的错弊教训,也可采用“合理怀疑”即假设不予控制可能造成损失的机会和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主观推测。这个过程实质是风险评估,对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很有必要。针对常见弊端设置相关内部控制要点,是防错纠偏的关键所在。例如采购与付款环节的控制关键点有:采购申请、审批,执行的职务分离制度;货物请购制度;供应商选择与管理控制;订货控制;货物验收控制;保管控制;退货和折让控制;应付账款控制;采购记录控制及付款控制等。
(三)实施风险防范,对控制环节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即根据内部会计控制的原则和方法,充分考虑钢铁企业业务流程特点、控制目标以及控制环节,对控制环节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
三、以风险防范为导向的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与实施
(一)组织控制。主要包括企业组织结构设计、岗位设置和人员安排。ERP、价值链管理在钢铁企业的施行能够实现财务与业务的协同,因此,在会计组织单元上,原有的专业职能部门将被职能式的流程小组所取代。会计流程小组不仅负责流程的实际操作,还负责对流程的管理和控制。流程小组因而被赋予更多的权力和责任,对本流程的工作有一定的管理权和决策权。流程小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其所授权的范围内独立地进行分析决策,对会计事务更好地决策。这样,对原有中间管理层的需求减少,企业管理层次同步减少。同时,管理人员的任务也发生了变化,着重于协调、指导各流程的工作,并对会计业务流程进行设计或修改。因此,组织控制的重点是针对各会计流程小组的控制,其控制要点具体包括:(1)明确流程工作小组是组织的基本单元,对流程工作小组执行作业或流程的风险进行评估,找出关键控制点,并据以设计内部控制;(2)堵塞各流程工作小组间工作连续性的漏洞,并将相关信息反馈给相关的流程设计人员,以对流程进行修订,并尽量减少流程间接口;(3)按照职能部门向流程工作小组提供服务的方式、手段来设计内部控制的关键点。
采购部门作为职校使用财政拨款的最大输出口,其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是职校良性运行的必要屏障。本文以内部审计为视角,研究了职校采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规范化管理职校采购工作,以期为职校相关采购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
采购管理;内部审计;职校
三年来,仅从政府公开招标评审专家审查投标人财务状况真实性,由原来审查投标人的财务报告到现在审查投标人的财务审计报告可以看出,职校内部审计要点之一是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实行“采购—资金支付”循环审计,加强对采购工作的事前、事中、事后的过程审计。笔者以内部审计为视角,就职校采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采购管理办法进行研究,期望给职校采购同仁一些参考。
一、职校采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政府采购预算编制不规范
政府采购预算审批的特点要求学校提前一年准确而详尽地制定下一年度财务预算,并根据预算编制完整、详细的年度采购计划,这对职校来说操作难度较大。一方面职校采购的品种多,很多技术更新发展非常快,很难提前一年提供技术参数、金额等完全准确的采购计划。另一方面政府采购预算编制时间较短,经常出现资金的支出不明确、预算编制不够精细化等问题。职校对资金是否合理科学地使用关注度不高,对政府采购项目科学认证、市场调研较少,存在重复申报、预算方案执行过程中批复资金严重不足或者富余等两极分化现象。
2.对实训耗材采购程度不够重视
随着世界技能大赛以及各类项目的国赛、省赛层出不穷,职校参赛热度有增无减,耗材的采购份额在职校采购工作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实训耗材采购的方式决定了耗材的品质,实训耗材供货时间的紧凑性影响了参赛选手的实操次数,间接影响参赛成绩,实训耗材采购所节约的资金可直接降低实训参赛成本。目前职校实训耗材采购还存在着耗材选购依据不充分、价格控制措施不到位、资质审验不严格、货物配送服务不满意等问题,成为降低实训耗材采购合理性、行业竞争不透明、资源效能低下等诸多问题的根源。
3.采购人员专业性不强
采购工作在职校起步较晚,很多职校没有独立的采购部门或者采购部门成立较晚,采购管理人员往往都是兼职或临时调用,对人员专业素质考虑甚少,拥有专业采购技术和能力、熟悉法律法规、了解职校管理模式而且熟悉市场各种产品性能和价格等的现代采购人才非常紧缺,与职业学校的实际需求存在较大差距。
二、职校采购管理办法及监督工作的对策
1.规范职校采购制度,合理选择采购方式
以广东省为例,2014~2016年,财政部、粤财厅等频繁下发了各类管理制度改革意见、暂行办法等政策文件。职校采购应切合政策导向,及时修订本单位的采购制度,合理选择采购方式,明确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等采购方式适用的范围。在采购方式的选择上,职校采购应以公开招标、网上竞价、电商直购等采购方式为主导;规范使用邀请招标方式、询价采购;对于需求时间急、采购预算达到公开招标采购限额标准的要灵活处理,尝试使用竞争性谈判和竞争性磋商;严格把关单一来源采购方式需求,组织专家论证并上报上级主管部门批复。
2.强化招标文件的论证审核工作
2016年,教学设备采购预算金额达到50万以上需选用政府公开招标。招标文件中设备的技术参数成为关注的焦点,技术参数是投标人所投产品的参考依据,指向性的技术参数具有排他性,招标过程中容易受到投标人的质疑投诉,严重者可能会导致流标。强化招标文件的论证审核工作,组织专业审核小组严格审核设备技术参数,以使用部门实际使用需求为落脚点,以确保采购不超预算为前提,以公允性为目标,着重审查内容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如:招标文件是否符合相关法律、法规,是否体现公平、公开、公正的基本原则,有无歧视性内容,招标评分标准的合理性,设备购买后的质保和维修情况等。通过严格的审核,使招标到的设备在购买价格、技术特点、售后服务等方面得到保障。
3.学校内部审计监督贯穿采购、资金支付始终
依法依规合理采购,保证管理与服务公权力的正确行使,强化纪检监察审计贯彻采购流程、资金支付始终,从招标文件编写论证、采购结果公允性、合同条款的完整、公正性到资金支付程序的合法性,进行整个项目事前、事中、事后审计,如下图所示。招标文件论证审核内部审计事前审计公开招标中标结果确认招标公示结果公示事中审计签订合同备案验收资金支付校内邀请招标或询价采购5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事后审计图要审计是否按照事前确定的标准进行投标人的资格审查,防止投标人提供虚假资料。监督开评、评标、定标的程序合法性,从专家人数合理性、专业对口性,过程是否全程记录,是否有专家发表具有导向性的言论等方面入手,充分发挥审计人员功效,降低腐败滋生点。近年来,职校内部审计及上级监管部门对实训耗材采购风险防控意识增强,实训耗材的监管将成为采购领域惩防体系的重点之一。
4.提高采购过程的公开透明度
职校采购管理工作要重视舆情导向,通过政府采购网站、学校网站做好采购项目事前、事中、事后的信息公开工作,提高采购过程透明度,接受社会的监督。
5.建立供应商诚信体系
建立职校供应商诚信体系,明确管理、准入、奖惩、淘汰等制度。严把供应商准入制度关,审查经营资质、年度审计报告、工作业绩、有无行贿记录证明等资料。与合格供应商签订诚信承诺书,并建立供应商诚信档案,管理过程中以保障学校的合法权益为前提,强化供应商诚信监控,提高供应商的廉洁、守法、自律意识,对刻意隐瞒不良记录、肆意妄为、不服从学校管理的供应商,一经发现列入黑名单,三年内不允许参加学校项目采购投标工作。
6.加强采购管理人员素质培养
职校应注重采购管理人才的培养,提升采购管理人员的专业采购技术和沟通协调能力。采购管理人员的能力影响着采购质量与效率、风险防控等诸多方面。可多走访同类院校,探讨采购管理经验,互相取长补短;组织采购人员参与采购管理系统专业培训,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专业基础素质,增强谈判、沟通等能力,掌握新型采购方式。
三、小结
强化职校采购管理制度,提高采购人员素质,切实做好职校采购工作。从内部审计视角下职校采购管理研究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规范职校采购制度,合理选择采购方式;强化招标文件的论证审核工作;学校内部审计监督贯穿采购、资金支付始终;增强采购过程的公开透明度;建立供应商诚信体系;加强采购管理人员素质培养。
作者:王增娣 单位:广东省技师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恩科,李帅帅,王凤等.医用耗材采购管理体系建立的探究[J].中国医疗设备,2016(31).
[2]邢昊昱.医院医疗设备采购的规范化流程管理的探索[J].重庆医学,2016(12).
[3]沈慎涵.新形势下的高校物资政府采购管理探讨[J].经贸实践,2015(14).
[4]陆美莲.职校政府采购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求知导刊,2016(3).
关键词:物业管理企业;内部控制;内控体系设计;内控实施
物业管理作为一个劳动密集和技术劳务型的服务性行业,它主要以提供各种服务获取经济效益。物业管理企业与房屋所有权人之间是服务与被服务关系。目前,我国物业管理行业不断发展壮大,其管理的物业类型越来越复杂,业务经营的范围越来越广泛,物业管理市场日趋成熟。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市场经济需求对物业管理的要求不断提高,物业管理企业发展的制度环境日趋规范,它的良性健康发展,对改善公众的生活、工作环境,提高城市品位,扩大就业起着积极的作用。物业企业的长远发展需要依赖于良好的内部控制体系,需要提高内部管理水平,规范内部控制制度,建设风险防控机制。
一、物业管理企业内部控制的作用
内部控制是指由企业董事会(或者类似的决策机构)、管理层和全体员工共同实施的、旨在合理保证其资源的安全、完整,确保财务信息的准确可靠,协调、控制经济活动,利用企业内部分工产生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制衡关系,形成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措施、程序,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使之成为一个严密的、较为完整的体系,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企业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明确职责权限、任职条件、议事规则和工作程序,确保决策、执行和监督相互分离,有助于促进企业拓展,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一)确保经济活动合法合规。企业的经营管理需要依法进行,才能更加规范,更有助于长远发展,也更有利于对自身权益的保护。健全的内部控制,可以对企业内部的各工作环节实行有效的监督和控制,对发生的各类问题能及时反映,使错误能及时得到纠正,从而保证物业企业经营的合法合规。
(二)确保资产安全和有效使用。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能维护企业财产和资源的安全完整,能有效的监督和制约物资的采购、验收、使用等各个环节,能够防止或减少贪污或舞弊行为的发生,从而确保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
(三)确保财务信息真实完整准确。完整准确的会计信息既有助于企业内部改善其经营管理,也有助于外部的投资者和债权人对企业进行监督管理和宏观控制。而通过内部控制手段,就有可能减少错误的发生,可以保证会计信息的采集、归类、记录和汇总过程的无差错,从而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的实际情况,并有助于及时发现和纠正各种错弊,从而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四)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的有效经营。现代企业管理应当按照科学、精简、高效、制衡的原则,考虑企业的发展战略、文化理念的要求,合理设置内部职能机构,明确职责权限,避免职能交叉、缺失或权责过于集中,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工作机制。这正是通过健全有效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来实现的,它可以使企业内部密切配合,充分发挥整体的作用,以顺利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
(五)有效的防范企业经营风险。一个企业怎样才能永远保持成功呢,就是要靠内控制度。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管理的中枢环节,是防范企业经营风险行之有效的手段。物业管理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要实现生存发展壮大的目标,就一定要加强对各类风险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控制,只有通过对企业风险的有效评估,不断地增强对企业经营风险薄弱环节的控制,才能把企业的各种风险消灭在萌芽之中。
二、我国物业管理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
物业管理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风险,尤其是一些经营规模小、经济实力不强、缺少风险因素识别能力以及抗风险意识的物业管理企业,存在着经营活动如履薄冰,生存发展步履艰难,抗风险和危险性本领较弱的情况。主要体现在管理水平低,管理机制不到位,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这些不足严重制约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企业内部控制意识淡薄。首先,管理者认识不足,企业所有人往往把短期利益话首位,不认为内部控制会为企业带来效益,看不到管理增强企业的运作效率的重要性。其次,企业所有人认为其经营能力足够给予财产安全,典型的人治理念,家族式治理模式。再次,企业管理者不愿意构建和执行内部控制,觉得影响其权利和利益。经营理念中通常把独断视为管理,没有风险防范意识,存在管理粗放,任人唯亲,现象,特别是对关键控制环节随意安排亲信,造成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形同虚设,而企业内控不健全直接导致企业管理效率低下,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薄弱。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按照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分离、相互制衡的要求,科学设置管理层级、岗位职责权限、权力运行运行规程。由于企业管理者缺乏现代资本运营的理念,缺乏长远的内部控制观念,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上存在着短视行为,不能对企业的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授权审批、会计系统、资产保全等方面设计系统的控制流程。
(三)企业内部缺乏有效的监督。很多物业企业对内部审计的意识不强,没有构建有效的监督机制;有开展内部控制的企业,也多数把精力放在建章立制上,很少建立内部监督评价机制。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不仅能够对物资的采购、验收环节、工作流程环节、人事环节的相关风险点进行科学有效地监督和制约,还能及时反馈存在的问题,发现和纠正不合理合规做法。
三、物业管理企业内部控制体系设计
(一)完善企业治理结构,梳理物业企业工作流程。通过对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和经营活动管理结构的梳理,根据企业要实现的内控目的分别建立企业管理层面的内部控制和业务层面内部控制。应当根据不相容岗位相分离原则,努力识别出不相容职务,特别是在涉及重大或高风险业务处理程序时,必须考虑建立各层级、各部门、各岗位之间的分离和牵制,对因人员较少或业务简单而无法分离处理某些不相容职务时,应当制定切实可行的替代控制措施,实现合理的权责分配,尽量防止企业内部出现职能交叉或缺失现象。例如:企业内部管理的组织架构是否合理有效;人员、岗位的设立是否合理有效;企业的会计信息是否达到真实性和时效性要求;相关规章制度是否合法合规并得到贯彻执行等等。
(二)查找物业企业风险点,健全风险评估机制。对企业业务活动的流程和适用的法律法规进行全面梳理,找出风险点。首先,从企业内部和外部风险因素进行识别中,内部风险着眼于人力资源、组织机构、经营方式等管理因素,外部风险则注重市场竞争、经济形势等因素;其次,按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影响程度进行分析;再次,建立风险评估机制,对重大缺陷风险、重要缺陷风险和一般缺陷风险进行认定。例如:收入业务相关岗位设置不合理,不相容岗位不分离,导致错误或舞弊的风险;票据印章管理松散,存在收入资金流失风险。债务业务存在无力偿还本息的财务风险。采购业务的主要风险有采购需求审核不严、验收不严、采购过程不合规等等。合同订立环节,该订立合同的经济业务未订立、随意签订担保、借贷合同,对合同对方的资格审查不严格导致潜在风险等等。
(三)制定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根据找出的风险点、结合现行的法律法规,来选择具体应对措施,建立企业内部管理制度。首先,完善内部控制环境,领导层能真正认识内部控制对企业的重要作用,其他管理者才能认真做事,才能保证内部控制的有效执行。注重企业文化建设,重视人才素质提升,以人为本,为职工提供有针对性的岗位培训,并提高诚信建设,使企业职工团结一致,为共同的目标努力。其次,完善内部信息系统,不仅是处理企业内部信息及传递,还是涉及到外部事项、活动及信息披露,建立内部控制的关注要点和相应措施。
四、物业企业内部控制的实施
(一)督促执行,并采取有效监督措施切实保障各项制度得到贯彻实施。一个有效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具体落实,不能靠管理者一言堂,而是要依靠物业企业的全体员工共同努力,企业内部各个层面能够迅速沟通,每个工作人员的职责和权利,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分明,整个企业内部相互协调配合。对容易发生管理漏洞的岗位严格监控,杜绝消极态度,实现互相监督检查,自动纠错,防止错弊的发生,就能得到预期的管理效果。
(二)加强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设计和实施情况进行评价,使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断完善。无论多细致的内部控制体系都需要不断地修复和完善,相互监督有利于促进物流企业的健康发展,审计部门在不仅仅是事后审计,也不仅限于对财务部门的审计,而要扩大到企业的各个职能部门,涵盖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不公要发现问题,还要帮助解决问题,及时向管理层反馈内部控制执行的有效性和缺陷,不断完善内部控制。总之,物业企业内部控制是物业企业实施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重要前提,是物业企业形成良好发展的内因之一,是保证企业经营中规避和化解风险,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重要措施和保障。加强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是物流企业状大发展的保证。目前我国物业企业急需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来解决和改善发展中的种类问题,使企业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增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于斯文.建材公司内部控制体系研究.北京交通大学,2015.6.
〔2〕陈小英.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研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13,(6):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