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生生命健康教育

大学生生命健康教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生命健康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学生生命健康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探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1-0033-02

一、生命教育应用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大学阶段是重要的人生阶段,大学生正处于建立自我统一性、对抗角色混乱阶段与建立亲密性、对抗孤独阶段的过渡阶段,很容易出F心理冲突和心理困惑。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普遍受到社会关注,教育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和《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国内高校纷纷建立心理咨询中心、设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目前高校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较晚,存在专业专职心理教师配备不足、科学系统心理教育方案欠缺等状况,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十分有限。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国家和社会重点关注的议题,大学生的自杀和伤害等现象层出不穷,令人担忧。调查显示我国每年有28.7万人死于自杀,同时,自杀也是15―34岁人群死因的第一位原因。山东大学自杀预防研究中心的调查研究显示,在5972名受调查大学生中,有自杀意念的学生占到16.39%,他们报告自己在近一年内有过自杀的想法。因此,关注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开展生命教育活动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

生命教育最初的理念是帮助未成年人认识生命的本质、理解生命的意义和创造生命的价值,从而实现降低青少年自杀率的目的。从根本上来说,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教育,它涵盖了人类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和成长经历的方方面面,其目的在于使人们学会尊重生命、理解生命的意义以及生命与天人物我之间的关系,通过管理生命,学会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活出真我,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从生命教育的理念可以看出,生命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们更好的认识生命、理解生命和珍惜生命,从而最终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改善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提升受挫能力和培养健全人格等的教育目标。

大学生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共同目标都是帮助大学生正确的认识自我,树立积极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学会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在教育内容方面,生命教育更侧重于对学生生命意识、生命态度、生命情感和生命价值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则侧重于学生的认知发展、情绪调节和个性教育。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有利于从内部唤醒大学生自身的生命价值感,同时辅以外部心理疏导技巧,能够全面系统的帮助大学生提升心理素质、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二、生命教育应用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建议

虽然大学生伤害和自杀问题早已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目前国内也有部分地区开展了生命教育活动,但是生命教育的普及范围和影响力仍然十分有限,存在教育管理制度混乱、专业人才匮乏、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单调等各种问题,导致实际教育效果有限。因此,未来的生命教育应用于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建立规范化的教育管理制度。完善的教育管理制度是保证生命教育的理念得到有效推广的基本条件。在大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需要建立健全运行体系、加强信息档案的管理和强化心理监测机制。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体系,设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院系心理辅导站――班级心理委员――宿舍长四级的心理教育体系,完善心理委员和舍长的培训体系,加强专兼职心理干部的心理素养。完善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包括绑定学生基本信息、心理普测、心理咨询、同学评价和日常约谈的大数据库,对重点关注学生进行干预、追踪和反馈的多层次调控。强化心理监测机制,包括定期排查心理危机人员,设立多级心理预警和心理干预系统,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教育和生命教育活动。

2.培养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首要实施者,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才能保证教育理念有效推行。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应该由心理学、哲学等的专业人员构成,教育者本身对生命意义和生命价值有着深刻的了解,自身涵养能够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此外,加强教师队伍的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养、定期开展内容丰富和形式新颖的学习活动、增强与学生间的沟通交流等活动有利于提升教师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增进与学生间的感情交流。生命价值的理念不仅是通过有限的课堂时间传播,更重要的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交往得以传递。

3.开展体验式教育活动。课程教学可以高效的传递生命教育和心理教育的基本知识,但是学生参与度较低,感受力不强,因此结合多种形式的生命教育体验活动能够让学生更好的参与其中、引导学生感受和反思。组织开展寻找生命价值的活动、拍摄真实感人的生命故事、组织观摩生命与死亡教育的影片、开展生命价值和人生意义的朋辈研讨学习小组、采用情境模拟和角色模仿的方式、开展定期的志愿服务活动等多种教育形式相结合,全方面地引导学生体会生命的力量、增强生命的感受力,反思生命的意义、强化生命的价值感。

4.发挥朋辈教育的作用。工作实践中发现,同辈人间有着相似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人生经历,通过朋辈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收效事半功倍。心理委员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学生干部,通过心理委员向同辈大学生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和生命教育意识能更好的帮助大学生理解生命的意义。此外,以心理社团为依托,通过学生干部组织开展各类心理主题和生命主题的阅读分享小组、研讨学习活动和朋辈督导等活动有利于促进大学生间的思想交流,分享生命意义的理念,建立自己的生命与他人和社会的美好融洽关系。

5.完善社会支持系统。社会支持系统是来自个人之外的各种支持的总体,它能够为个体提供情绪支持、情报支持、手段支持和评价支持,以帮助个体更好的整合资源,应对挫折。根据社会支持的理论观点,一个人拥有的社会支持系统越强大越能更好的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强大的社会支持系统与个体充足的生命意义感也有关。因此,在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时,需要培养大学生们的社会支持理念,鼓励他们在遇到困难时勇敢的求助其支持系统,并常怀感恩之心,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帮助其他需要帮助的人,从而更好的维护自身的支持系统,有效建构生命教育的整体框架,实现生命发展的整体性教育。

三、未来展望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命题,根据和谐社会的总要求,高校必须着力构建和谐校园;2010年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_展生命教育作为国家教育和发展的战略主题之一;党的十中也明确提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其中包含着丰富的生命教育意蕴。因此,培养大学生关注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和敬畏生命,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是构建和谐校园、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20世纪90年代“生命教育”一词才在我国出现,我国现阶段生命教育仍然存在教育师资配置薄弱、教育方式和内容单一、家庭和社会认可度低等问题。西方的生命教育虽然起步较早,但是更多针对青少年暴力伤害和滥用等内容,并且时常依托民间宗教组织开展活动,与我国国情不符,难以直接借用学习。我国的传统文化中也蕴含着丰富的生命教育思想,儒家、道家和佛教的思想中都包含珍重生命和追求生命意义的理念,如何能够在吸取西方生命教育之精华的基础上,深度挖掘我国传统文化内涵,开拓创新基于我国实际情况的生命教育方案,建立融会贯通中国传统文化、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教育体系是我国生命教育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费立鹏.中国的自杀现状及未来的工作方向[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4,(04).

[2]杨振斌,李焰.中国大学生自杀现象探讨[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3,(05).

[3]叶华松.大学生生命教育[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Practical Research of Life Education Applied to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DUAN Dong-yuan,ZHANG Si-min

(College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Northwest University,Xi'an 710127,China)

大学生生命健康教育范文第2篇

早期的死亡教育类课程

早在1990年,武汉大学教师段智德在哲学系开设选修课“死亡哲学”,以时间为轴介绍了古往今来中外哲学家对于死亡的探讨,进而启发学生思考人生的两个方面——生与死,使学生建构起现代健康合理的生死观念,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1991年8月,段智德教授所著《死亡哲学》一书出版,“死亡哲学”一词第一次进入国人的视野。

1994年,郑晓江教授开始在南昌大学首开“中国死亡智慧”的选修课;1997年,又开设“生死哲学”的全校选修课时,使学生了解生死哲学的意义,把握建构合理人生观与人生模式的途径与方法,学会超越死亡的智慧,提高生活品质与人生品质。2006年,郑晓江教授以江西师范大学道德与人生研究所为基地,组建了徐春林、曾勇、马九福、朱清华、罗永梅等若干位老师为核心的教学团队,开设了“生命教育与生死哲学”的全校选修课,课程分为“学会生死”“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休闲”“学会养生”五大板块。该课程很快就成为深受学生欢迎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目前已成为江西师范大学的特色课程。此后他陆续出版了《穿透人生》《中国人生精神》《西方人生精神》《中华民族精神之源》《拷问人生》《中国死亡智慧》《祸福之门》《生死智慧》《善死与善终》《超越死亡》《生命终点的学问》《中国生命学》《生死学》等多部有关生死哲学与生命教育的相关著作。

医学院校大学生因其专业的特殊性,也开始注重死亡教育的开展。死亡教育可以使医学生真正地思考生命与死亡,在提高自己的生命品质的同时也能更好地开展医疗服务,特别是开展临终关怀服务。比如,广州医学院(2013年1月更名为“广州医科大学”)开展了死亡观教育,通过专题讲座形式,或作为医学伦理学、医学与社会学的一个讲授内容开展教育;首都医科大学建立学生死亡观教育基地,让学生定期到临终关怀医院参加社会实践,直接面对患者的死亡,参与对临终患者的医疗、护理,学习临终关怀技术;广东药学院开设“死亡教育”选修课,并配有邹宇华教授主编的《死亡教育》一书作为教材。此外,华南农业大学、广州大学也开设了生死学课程,让学生写遗书、撰墓志铭,并到殡仪馆直面死亡。

独立的生命教育课程设置

2005年,复旦大学开设“生命教育研究”的选修课,该课程通过分享青年人的成长故事、生命感悟和人生困惑,以及交流宗教、哲学、文学艺术对人生的思考和关怀,帮助学生探索与认识生命的意义,尊重与珍惜生命的价值,热爱并发展个人独特的生命,实践并活出天地人我共融共在的和谐关系。同年,哈尔滨医科大学以145名大学二年级选修健康教育课的学生为对象,开设了“生命教育”课程,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生命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心理危机的识别、有效自助、他助与求助等。授课教师以生动、感性的事例,启发学生结合自身体验进行深刻思考。

2008年春,浙江传媒学院成立“生命学与生命教育研究所”,并开设了公共选修课“生命学与生命教育”;2009年,该课程进一步开设为下沙高教园区校际公选课,来自于大学城的14所高校学生选修了本门课程;2010年9月,融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于一体的通识教育课程“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生命成长”正式开课,由5位老师组成的课程组同时开设5个教学班;2011年开设“生命哲学与生命智慧”课程。几年来,不仅创建了“华夏生命教育网”,并主编了《生命教育》电子期刊,还指导学生编印了《生命》报,而且陆续出版了《生命教育引论》《大学生命教育论》《从心到灵的生命守护》等“生命学与生命教育丛书”多本,形成了以何仁富教授为首的生命教育教学团队。

2008年秋季,云南省教育厅开始在全省各级学校推进以“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为内容的“三生教育”,并编写了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全套教材。“三生”是指生命、生存、生活,“三生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们珍爱生命、学会生存、幸福生活的能力和价值观。

此后,越来越多的高校陆续开展了生命教育课程。如天津师范大学开设的《生命教育》公选课;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的《大学生生命教育》选修课;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开设的《大学生生命教育》公共选修课;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开设的《大学生生命教育》选修课;北京师范大学生命教育研究中心探索开发的通识教育课程《大学生生命教育》。此外,在江西师范大学郑晓江教授的影响下,他的一些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后,也纷纷在任教的院校开设了生命教育选修课,如黄瑜在广东商学院开设“生死学与生命教育”全校公选课,黄德锋在南昌大学科技学院开设“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全校公选课,陈金香在景德镇陶瓷学院科技艺术学院开设“大学生生命教育”人文素质选修课,黄艳红在江西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开设生命教育讲座和选修课。

开学“第一课”感悟生命价值

2008年9月新学期开学后,福建师范大学将生命教育列入了第一个月的重点教育内容。学校专门为学生们举办了大型生命教育图片展,不仅包含了如何在地震、火灾、台风、洪水中进行自救,还增加了如何应对生命发展中遇到的挫折和创伤等内容;学校还聘请了专家给全体新生开展“生命历程”“生命与价值”“生命与责任”等专题讲座;同时,学校里每一个班级还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生命教育主题班会;此外,学校还利用学生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载体,开展生命教育活动,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上好生命教育的“第一节课”,体会生命的意义,感悟生命的价值。

2009年9月,湖北经济学院在13个院系的667名军训新生开展了为期8天的野外生存训练,内容包括野外生存知识讲座、露营实践如搭帐篷、宿营等。这是该学院首次对在校学生开展生命教育,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在重大突发事故及自然灾害条件下的自我保护意识和生存技能。同期,学校开设了游泳选修课,报名学生可在上课时间游泳,不需缴纳费用,作为一项学生要掌握的自救技能;学校还与武汉东湖高新消防大队联合进行消防演习,学生学习遇到火灾火险时的逃生自救、扑救火灾的方法、逃离火灾现场的途径等,为新生上了一堂特殊的生命安全教育课。

2013年秋,天津大学把“大学生生命教育课”纳入4000余名本科新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在开学后第一、二周开展8个课时的生命教育教学,使生命教育课成为每名本科新生的“必修课”。这一课程改革,通过在思修课程的教学内容中加入生命教育的内容,引导学生从认识人的自然生命特征入手,深入体会人本质的社会属性,进而珍爱生命,乐观生活。

其它形式的生命教育课

当前,许多高校采取了讲座类生命教育课程,邀请知名专家和成功人士到校为大学生做相关生命教育的专题报告。如武汉大学组织以“如何善待和开发生命”为代表的生命教育系列讲座;廊坊师范学院为大一学生举办“大学生生命教育”讲座;深圳大学组织承办以《生命的跨越》为代表的生命教育专题讲座等,都吸引了许多学生参与,使大学生进一步明确了生命的意义、本质,更加珍爱生命,更加热爱生活。在生命教育中,还可以采取各种各样的实践类生命教育课程,如组织大学生去医院参观,感悟生存与死亡;组织大学生参加暑期“三下乡”“义务献血”“爱心捐赠”等活动,帮助学生通过奉献感受生命的价值和尊严;组织“关注心灵,关爱生命”“面对死亡”“生涯规划”等方面的团体辅导,利用情景创设与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进行生命教育。

当然,依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原有课程渗透生命教育是当下更多学校的选择。比如,重庆交通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在承担了2010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重点项目《新形势下大学生生命教育模式创新研究》项目后,组织编撰了《生命与使命———大学生生命教育创新模式构建》一书,并在开设的“大学生心理训练”“心理咨询”选修课中,对大学生遇到失恋、求生、死亡、困惑等几个场景做相应的训练和辅导。

由于生命教育涉及的范围和领域比较广泛,许多高校在健康教育、安全教育、预防艾滋病教育、预防教育、环保教育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进行了生命教育的实践和探索。如中国计量学院从2003年起开始了新型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包括以火灾逃生为代表的“生命安全教育”课程教学和“自救自护实验室”模拟平台演练,学院还将生命安全教育融入体育课程教学的改革之中。

链接

美、英、日生命教育课

美国的生命教育以死亡教育的形式出现,其实质是通过对死亡的揭示来教育人们珍爱生命。1968年,杰·唐纳·华特士首次提出生命教育的思想。他认为,学校教育不仅只是训练学生获取知识、习得技能,还应该让他们了解生命的意义,体悟生命的价值;于是在美国加州创建柯南达学校,开始倡导和践行生命教育的思想。美国的生命教育主要涉及品格教育、迎向生命挑战的教育和情绪教育等内容,目标是促进学生在身、心、灵以及精神各层面逐步进步,变成比较平衡成熟、有效率、快乐、和谐的人。

大学生生命健康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生命教育 机制构建 大学生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陕西省高校生命教育理论构建与实践运用”(SGH0902131)、陕西省教育厅人文社科专项课题“新形势下高校生命教育理论构建与实践运用”(09JK08)。

生命教育就是要教会学生接受与认识生命的意义,尊重与珍惜生命的价值,热爱与发展每个人独特的生命,并将自己的生命融入社会之中,使学生树立起积极、健康、正确的生命观。[1]与“大学前”生命教育渐次完善和“大学后”生命教育缺失相比较,目前的大学生命教育忽略了生命教育在“大学”这一社会特殊机构中所具有的特殊性质,教育在内容上只关注普遍的原则、规范,而忽视学生的生命感受和体验;在方法上,基本上把教育处理成一个单向度的知识传授与灌输的过程,较少关注大学生命教育的独特品性,这就需进一步进行高校生命教育的研究。

大学生生命教育面临的困惑与问题

1.忽视了对教师的生命教育。教师的生命状态如何直接影响教育效果。一直以来,我们强调了学生的差异性、独特性,强调因材施教,强调成全学生的生命,却总是忽视教师的个体感受,很少针对教师个体,关注教师的生命意识、生活状态、个体生命的成长等。

2.用心理健康教育替代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个体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个体身心全面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而生命教育是以个体的生命活力为基础,以承认不同禀赋、性格和能力的差异为前提,以倡导与自身、自然、社会、他人整体和谐为目标,通过选择优良的教育方式,唤醒人的生命意识,启迪人的精神世界,开发人的生命潜能,构建人的生活方式,提升人的生命境界,培养充满生命活力、具有健全人格、体现鲜明个性、掌握创新能力的提升生命质量的活动。[2]由此可见,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比,其内涵更深、外延更广。心理健康教育代替不了生命教育。

3.把生命教育的责任委托给思政教育。开展生命教育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需要。如果没有正确的生命观作为个体的人存在的基础,就没有人的发展,更谈不上人的全面发展和对社会的贡献。生命教育不是一门专门的课程,而是要把它融入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部内容之中去,渗透到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

大学生生命教育机制的构建与实践

1.重视在教育理念中贯穿生命教育的要求。教育理念是教育的价值追求,从根本上讲就是学校教育要为受教育者提供什么样的教育、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计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以学生为主体,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就是要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让人人可以成才的观念贯穿教育全过程。换言之,教育的进行意味着生命的展开和成长,教育没有外在目的,教育的直接目的就是生命。[3]这就要求新形势下高校在教育理念要彻底摆脱“工具理念”,树立生命教育的教育教学观,摆脱单纯追求规模发展、硬件建设的意识,更注重以人为本,重视学校的内涵建设,积极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关注学生本身,提升每个学生的学校生活品质。

2.突出教育路径选择的主体性和个性。生命不仅意味着生存、活着,而且更在于生命的意义,在于自主支配自己的生命,在于凸显生命的独特个性。[4]生命教育的中心是人,这种特殊化的对象要求教育必须从人本身出发,持久地、耐心地、细致地关注每一个个体,成全每个生命。为此,生命教育实施的路径选择上,必须贯穿人本思想。以人为本的教育,强调的是尊重个体,强调的是个性发展。学生个性的多样化要求高品质的学校生活。高校必须考虑到学生的这一需求,应遵循人的全面发展的原则,合理设置专业和编制课程体系,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3.凸显生命教育内容上的人文精神和幸福观教育。生命教育是以发展人、完善人为根本追求的教育,生命教育的根本使命是“全人”,生命教育的根本作为在于引导受教者追寻生命的终极价值——幸福。大学生要获得精神生活的幸福,高校除了提供高品质的教育服务外,更需要培育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大学生感受幸福的能力。人文精神是以人为主题,以文化建构为底蕴,以意义追求为指向的人的生命体现、生命确立、生命发展的法则和原理,是人文素养的核心与灵魂。[5]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凸显人文精神和幸福教育,不断提升大学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让学生在教育中感受幸福,在幸福中接受教育,使生命最终突破个体的界限。

4.强化生命教育形式的多样化和生命关照。大学生命教育对象具有其独特性。他们不盲目崇拜,敢于挑战权威,在受教育过程中,他们更相信自己亲历的真实体验而非单纯的说教。因此,生命教育的形式就不能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更多的是要体现多样化和生命关照。第一,生命教育过程中一个重要的转向是全员参与。教育的“全人”本质要求在所有教育教学活动中,每个教师都去关心学生生命成长。第二,发挥“两课”和心理健康教育主渠道作用,突出课程教学的特殊性。在课程体系运行中加强教学针对性的实践,充分挖掘和发挥课程的文化内涵与育人功能,彰显课程特点和教学重点。第三,关注学生生活需要。关注大学生的生活需要重点应关注其生存环境需要、心理需要、情感需要、人生价值需要,要经常和学生交流思想、沟通感情。第四,加强生命的实践体验,培养生命情感。在教育中要注意充分挖掘和利用社会资源,结合社会重大事件等,用鲜活的生命故事引领大学生生命成长。第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设良好的生命体验环境。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与大学生生活紧密联系为内容的第二课堂活动,就大学生困惑的生命问题、情感问题等举办专题讲座等,激发大学生的自主、自尊、自豪感,让学生从中找到自我存在的价值,形成以生命关怀为价值取向的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陈黎东.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8,7.

[2]王北生等.生命的畅想——生命教育视阈拓展[M].第一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2.

[3][5]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第一版.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1.

大学生生命健康教育范文第4篇

一、目前护理专业大学生(以下简称护生)的生命质量存在的问题

生命质量(qualityoflife,QOL)的概念最早是在1960年Holmes提出的。1993年在日内瓦召开的世界卫生组织生命质量研讨会上提出的概念:生命质量是不同的文化和价值体系中的个体对他们的生活目标、期望、标准,以及所关心事物有关的生活状态的体验。大学阶段是青年人走向社会前的助跑阶段,该阶段蓄积的力量和奠定的基础将成为其生命爆发的能力基础和动力源泉,对以后的生命质量和生命潜力的发挥有极大的影响。综合余翠军、苗春霞对大学生生命质量的研究,结合德州学院部分护生进行调查、访谈所得结论,其生命质量存在以下表现:

1、心理维度

许多护生的学习动机、个人价值观、社会价值观等倾向于个人利益的追求,缺乏对社会的关注;其主要表现特点是:一切以自己为中心,强调个人利益,凡事靠自己,缺乏团队意识,人际沟通能力差,人际关系僵化。这些护生对自身期望值较高,在调查中表现为对自己在校表现的满意程度有限。

2、行为维度

护生对自己的人生缺乏深刻的思考,多数没有明确的人生规划,更缺乏具体的执行方案,也缺少实际行动,从较少锻炼身体可见一斑。其特点是好逸恶劳,或沉迷于网络抑或懒于锻炼,不懂得利用闲暇;时间利用不合理,未建立健康良好的行为生活方式。有的学生缺乏家庭及社会责任感,贪图个人享受,不知感恩回报。有的学生对未来感到渺茫,缺乏人生奋斗目标。基于上述问题,说明大学生未能为其生命潜力的发挥奠定足够的基础,对未来生命能量的释放未做好足够的准备,而社会现实是他们必须要面对的挑战。

二、提升护理专业大学生生命质量的重要意义

1、个人层面

护生在大学阶段要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制定自己的人生规划,客观评价、清醒认识自我,以社会标准和要求调节自己的行为,使自己的言行既符合社会需求,也逐渐向自己的人生目标迈进。要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在社会生活中用于担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与同学和睦相处。要培养自己的专业兴趣,加强体育锻炼,提升个人综合素质。

2、学校层面

学校要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针对护生这一特殊群体,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生命和健康教育,培养未来的护士热爱生活、珍惜生命,在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克服各种困难,追求更高的人生价值,提高护生的综合素质,为国家培养大量高素质的护理人才。

3、社会层面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对健康的要求也不断提高。护理在医疗工作中地位逐渐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护生作为职业护士的后备军,这一特定类型的社会群体,其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完善过程。对护生进行生命教育是一个造福国家、造福社会、造福家庭的伟大工程,它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值得我们去思考,去认真研究。

三、提升护理专业大学生生命质量的对策

1、重视护生心理健康

目前学校多已配备心理咨询专业人员,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专业指导,但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学生主动寻求帮助的为数甚少,应更多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团体心理辅导、心理卫生讲座,建立关注心理健康、学生乐意接受的QQ、微信、飞信平台等,一是让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在群体中得到帮助,二是让全体学生认识到心理问题同躯体疾病一样,是人群中常见的问题,通过科学的方法可以得到有效纠正。还可以建立心理关爱联动机制,即在班级、宿舍设立心理健康联络员,关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变故的学生,通过同学的鼓励和支持帮其度过心理危机;并及时向院系专职人员上报,争取获得班级、院系、学校三级机构力量的帮助,从宏观和微观层面上重视和关爱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必要时,与家长建立长期的互动机制,形成班级、院系、学校、家长四方合力。

2、加强护生体育锻炼

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心态是实现护生人生目标的基础和保障。说过“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苟野蛮其体魄,则文明之精神随之。”体育运动能够促进人脑清醒,思维敏捷,改善心肺功能,增强免疫功能,调节心理状态。强化体育锻炼有助于学生体验生活、经受磨砺,是提高护生生命质量的有力措施。

3、实行大学生生命质量测评

采用大学生生命质量量表对护生进行评价,并建立相关档案,形成动态测评制度。一旦发现生命发展处于不良状态的学生,及时给予关注和有效干预,避免他们的发展陷入恶性连锁反应的怪圈,尽可能将护生的生命发展及早导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动态测评有利于在大学生生命发展不良的早期,以较少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获得高质量的干预效果,使更多大学生的生命发展处于越来越和谐的状态。

4、提高师资水平和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大学生生命健康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 生命教育 问题 路径

生命教育就是教会学生接受与认识生命的意义,尊重与珍惜生命的价值,热爱与发展每个人独特的生命,并将自己的生命融入社会之中,使学生树立起积极、健康、正确的生命观。与“大学前”生命教育渐次完善和“大学后”生命教育缺失相比较,目前的大学生命教育还处于空白地带,这就需要高校进一步加强对生命教育的研究。

一、大学生命教育存在的问题

要想切实有效地开展生命教育活动,学校需要对当今的生命教育开展状况进行整体分析,以便正确把握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和生命观,为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生命教育提供依据。但从当前我国开展的针对大学生的生命教育来看,状况并不尽如人意。

(一)教学资源匮乏

高校生命教育无论是课程开设还是专业师资方面都非常落后,在我国大陆高校中,只有很少的医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开设生命教育课程,但面向全体学生的生命教育课程还处于空白状态,完备的教学资源更是无从谈起。

(二)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界线不明

我国的生命教育起步晚,对生命教育的理论认识还不够深入,通常用心理健康教育替代生命教育或者把生命教育的责任委托给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侧重研究人们的心理问题,促进个体身心全面发展。而生命教育侧重研究人们的生命意识,开发生命潜能,提升生命质量。由此可见,生命教育比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更宽泛的内容。

生命教育并不是单独的一门课程,需要把它融入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部内容之中去,渗透到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但高校教师却认为生命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事,和自己无关,因此,常常把生命教育的责任委托给思想政治教育。

(三)生命教育的氛围淡薄

生命教育是个系统性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协调配合,但由于受到功利主义的影响以及知识、科技的僭越,家庭和社会对生命教育的忽视,当前社会生命教育的氛围依然淡薄。

首先在家庭中,家长更为关注孩子的成绩,忽视孩子价值观的培养。其次在学校中,学校以分数为重,大部分学生也只关注学习,忽视身外的世界,形成错误的人生价值观,生命教育更无从谈起。而社会对学校推行的生命教育支持有限,甚至充斥着漠视生命的现象。可以说,社会大环境中生命教育氛围的淡薄导致青少年不珍爱生命的事件频发。

二、大学生生命教育路径选择

马克思曾经说过:“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生命教育不应在高校出现空白点,高校要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生命教育,与中小学生生命教育形成无缝对接,增加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有效性。生命教育的实施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

(一)组织有效的生命教育师资培训

任何教育实践都离不开教师的参与。在台湾地区,生命教育的师资培训进行得如火如荼,每年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大专院校都会组织各类研讨会、训练营,针对一线教师以及行政人员进行生命教育的培训。我们可以借鉴台湾地区的做法,先培训一些专门从事生命教育的师资队伍,使其充分理解生命教育的内涵,掌握开展生命教育的方法,然后由这些专门的教师再培训一些业余的生命教育工作者,扩大生命教育师资队伍,以此为大学生命教育提供合格的师资。

(二)注重课堂教学

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在高校开设专门的课程。课程教学是生命教育的主渠道,国外高校在开设生命教育课程方面已经相当成熟。但在中国,仅仅是停留在理论层次上,还没有投入到实践中,因此,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课程经验,融合我国高校的特色,合理有效地开展课程教学。

我们可以通过开设独立的生命教育课程以及课程渗透来开展生命教育。在开设独立的生命教育课程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台湾地区的做法,台湾地区的高中从2006年开始就选开一至两门生命教育课程,并保证一定的课时比例,通过这种正式课程的建立,增强学生对生命的认识。

所谓课程渗透,就是在其他学科中分别渗透相关的内容。采取课程渗透的教学方式,可以使教育对象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生命教育,自觉接受生命教育知识,更为有效地吸收掌握教学中隐性的生命教育信息。

(三)开展专题教育活动

我们可以引进西方一些国家的死亡体验教育,例如,教学工作人员可以带领学生观看生命教育纪录片,参加救助工作,组织学生到殡仪馆参加葬礼等等,让学生深刻体验到生死之间的关系,学会爱惜生命,实现自我价值。通过专题活动,可以让学生切身认识到生命的重要性。

同时,我们还可以采取教学渗透和适时的专题教育活动相结合的方法开展生命教育。这样既能保证学生感受到生命的关怀和熏陶,又可以通过专题教育,使学生从不同的专业角度获得更加深入的理解,掌握生命发展的技能方法。

(四)社会、学校、家庭各尽其责,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全方面合作的生命教育体系,强化生命教育效果

生命教育不同于其他学科教育,它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活动,需要多方面的配合。生命教育是贯穿整个人生的,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在港台地区,福利基金会、博物馆、政府等已初步形成了一套合作机制,以积极的姿态共同推进生命教育。我国大陆地区的生命教育刚刚起步,社会力量的参与还很少,积极性还没有很好地调动起来,我们应该积极调动各种社会资源,形成关爱大学生的良好氛围和有效机制,共同推进生命教育的开展。

实施生命教育,要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来进行,整体规划生命教育内容,使生命的教育内容在各个认知阶段有效衔接。我们要争取家庭、学校、社会的相互配合,共同推进生命教育。只有当三者共同发挥作用的时候,生命教育才能得到充分有效的开展,才可能达到珍爱生命、提升生命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黎东.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8(7).

[2]王北生等.生命的畅想――生命教育视阈拓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2).

[3]刘长明.教育的革命[J]. 济南大学学报,2004(3).

[4]欧巧云.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

[5]赵允玉.试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理论与实践[J].教育研究,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