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物流工程的研究意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论文摘要:针对当前生物质供应物流组织发展现状和趋势,首先对现有的三类组织结构应用交易成本理论进行比较分析,结合我国生物质能产业的具体调查,提出了“能源公司+第三方物流企业+农户”的新型供应物流组织结构,分析该组织结构的优势,最后提出了这种供应物流组织结构的建设策略。
论文关键词:生物质;供应物流;组织结构;交易成本理论
1引言
生物质能资源包括农作物秸秆和农业加工剩余物、薪材及林业加工剩余物、禽畜粪便、工业有机废水和废渣、城市生活垃圾和能源植物,可转换为多种终端能源如电力、气体燃料、固体燃料和液体燃料。
生物质能生产涉及生物质原料的收集、运输和存储等一系列物流过程,而物流的成本一般占生物质能产品生产成本的50—70%。在现实中,生物质原料供给数量、供给时间、质量成本、物流服务等常因自然条件、人为因素而波动较大,使能源企业面临原料供给的很大不确定。当前我国的许多以甜高粱、木薯等为原料的生物质能源生产企业正陷入原料供应不足的困境,有的项目甚至暂时停产或半途而废。
要解决当前存在的生物质供应困境和因众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除政府政策支持外,关键是要创新生物质能产业组织,尤其要建立有效的生物质供应物流组织体系,协调供应链中能源公司和广大提供生物质资源的农户之问的利益和风险。
国内许多学者开展了农业产业组织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定性方面的研究,但已有的研究没有体现出生物质能供应链的运作特征。在生物质能供应链协调方面,东南大学张永博士已开展了一些前期研究,国外的一些学者开展了关于生物质能产业组织方面的调查和研究。VanLoo和Koppejan认为组织的适应性能有效解决技术领域的问题,通过有效的组织契约设计能保证生物质的质量而提高非柔性生产技术的效率。KlrstiDautzenberg和JonHart0讨论了德国生物燃料产业的组织、机会和挑战,指出能源公司是区域生物质能产业链的创立者或发起者,为了确保高额投资和生物质供给安全,能源公司必须引入和设计合适的供应链管理机制,实现供应链的协调。他们认为要实现供应链协调,需要依靠契约或利润分享机制,而不是依靠生物质的现货交易机制。
总的来说,国内外对于生物质能供应链的研究尚未完全展开,而对于生物质供应物流组织的调查、比较分析还十分缺乏。本文从交易成本的角度,分析不同组织形式下的生物质供应物流,试图构造出一个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有效的组织形式,并为促进我国生物质供应物流的组织化提供对策建议。
2交易成本理论
生物质供应不确定的根源来自能源企业对生物质原料的刚性需求与农业生产中剩余生物质和能源作物的柔性供给之间的矛盾。作为治理结构存在的市场与组织对各交易主体产生影响,交易费用发生变化,从而改变生物质供需平衡。根据不同的治理结构来选择不同的交易成本,可以节省交易成本。交易成本理论为市场与组织的效率提供了一个可供操作的判断标准。
交易成本经济学认为,组织的本质就是出于对交易成本的节省而对市场的替代,经济组织的核心就在于节约,不同的交易对应不同的交易成本。交易成本包括建立交易关系,搜寻信息,进行讨价还价谈判,订立契约条款所花费的直接成本,还包括由于机会主义行为而产生的如监督和实施契约条件的费用及不履行契约所带来的产出损失所造成的间接成本。
3现有生物质供应物流组织结构分析
3.1现有组织形式
能源公司解决生物质资源供应一般可由三种途径:(1)能源公司直接从现货市场采购;(2)通过签约经济人,让其采购;(3)通过与广大农户建立供应契约,采用能源公司+农户的模式。如图1所示。
考虑我国的实际情况,普遍采用的是“能源公司+农户”和“能源公司+中介组织+农户”的模式。
“能源公司+农户”组织结构的运行特点是:通过双方事前签订的契约,农户生产生物质,企业负责生物质的收购、加工与销售,并提供相应的服务。
“能源公司+中介组织+农户”的运行方式是农户负责生产生物质,公司负责生物质的储存、加工,中介组织则充当中介,主要负责生物质的收购。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契约被分解成企业与中介组织、中介组织与农户契约之和。
目前我国农村生物质燃料产业的“公司+农户+中介组织”形式还不成熟。如江苏国信如东生物质发电有限公司,公司和农户,以及中介组织之间以简单的方式进行利益联结,鲜有合同形式的保障。这些中介组织有的是生物质企业自建的,如国信公司,已在如东县设立了50多个秸秆收购点,今年又在邻近的通州、如皋、海安等县市增设了30多个收购点,每个收购点对应地建立一只经纪人队伍。也就是所谓的中介组织。有的中介组织是受生物质燃料企业委托,进行简单的收购业务。
3.2不同组织形式交易成本分析
(1)“能源公司+农户”。这种组织形式存在内在的不稳定性,实践也证实了这一点,其生存时间并不会一直延续。造成不稳定性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契约约束的脆弱性、组织有效协调的困难以及较高的交易成本。交易成本经济学认为,契约约束和有效协调需要依靠仲裁机构(如法院)等利益中立的第三方进行协调,但协调成本极高甚至不可能。如果农户违约,生物质生产企业求助于仲裁机构需要花费诉讼费用,收益却只是单个农户的有限赔偿,收益难抵成本;相对应,如果企业违约,农户诉讼费用较企业违约赔偿要高,得不偿失只好忍气吞声。公司与农户双方的约束力弱,使得“公司+农户”这种组织形式极其不稳定。同时由于农户数量众多,企业如果分别跟每个农户进行交易,交易频率太高,交易费用增加,总成本随之增加,对于生物质生产企业而言,这种组织形式效率低下,成本高。
(2)“能源公司+中介组织+农户”。表面上看,“企业+中介组织+农户”的签约较“企业+农户”要复杂,然而作为中介的组织大大增强了此种组织形式的稳定性。企业与农户直接签约时契约的数目等于农户的数量,而且还要监督每一份契约的履行,监督面宽且分散,履行和监督成本更高,中介组织作为农户的群体组织,减少了企业的签约数目,也简化了契约履行的线路,降低了风险值,监督费用也会相应降低。
“企业+中介组织+农户”作为生物质市场组织形式不仅降低了交易成本,而且节约了签约、执行和监督签约的成本,稳定性得到加强。但在另一方面,由于契约不完全,中介组织不能制约农户的毁约行为,企业也不能完全制约中介组织签约后的机会主义行为,这种组织形式依然存在治理缺陷。
4“能源公司+第三方物流+农户”供应物流组织结构及建设策略
现存的生物质供应物流组织结构还存在很多不规范的行为,企业收不到生物质燃料,影响生产的事情时有发生。通过对农户调查结果,发现影响农户参与回收的几个因素:a.经济利益方面.b.物流服务方面;c.契约合同方面。第一种诱因是直接经济利益方面的,更高的价格或者更好的福利和保障,是促使他们出售生物质的直接动因。第二类诱因是物流组织结构方面的,更全面到位的服务和适当的技术支持,很大一部分层面上能促进农民生物质的出售。第三种利益诱因是契约合同方面的约束和补充,稳定的销路和价格,牢固的合作关系,较低的风险是农民希望看到的一个方面。
4.1“能源公司+第三方物流+农户”组织结构
根据上文的分析,结合第三方物流的优势,本文提出构建生物质供应物流的“农户+第三方物流+能源公司”的组织结构形式,该组织形式的制度安排及其运作方式如下:
(1)在制度安排上,“能源公司+第三方物流+农户”模式中,农户负责日常生物质原料的收割、打捆、临时存储;第三方物流企业负责生物质的收购、粗加工、装卸运输、储存;公司则负责对生物质的精加工,最终用于发电。
(2)在运作上,首先生物质公司根据市场需求预测,通过契约与第三方物流企业规定生物质原料生产的数量、主要品质和一些基本技术指标;接着,第三方物流企业根据农户的分布生产规模,以及收购成本等各因素,确定签约农户,与农户签订收购合同。农户根据合同的要求,对成熟的生物质原料进行收割等活动。
比起前两种组织形式,“能源公司+第三方物流+农户”的组织形式具有资产专用性高、交易不确定性和交易频率低的优点(参见表1)。
(1)资产专用性。第三方物流企业比传统的中介组织的资产专用性更高,第三方物流投入了加工、存储设备等资产,若在这个期间内关系契约遭到破坏,则资产提供者首先面临着投资无法回收的困境。因此有效的减少了第三方物流签约后的机会主义行为。
(2)交易不确定性。此种组织下的物流运作模式,企业、第三方物流、农户都能够合理分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第三方物流企业承担着系统功能集成的功能,要承担集成的职能则必须借助于各种先进的信息技术和手段。通过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先进技术,克服生物质原料分布广,季节性强等特点,对原料的需求量与供应量有一个全面而系统的认识,从而有效指导模式中另外两方的生产活动,减少了交易的不确定性。
(3)交易频率。与中介组织相似,第三方物流代表生物质生产企业与农户签约,减少了企业的签约数目,使得生物质燃料企业能以较少投入获得稳定的原料供应源,降低物流系统内部的交易成本。
4.2建设策略
(1)完善利益分配机制。由于收购生物质既苦又累,大部分的成本花在运输上,农民实际得到的不多。作为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农民有许多致富途径,很少有人愿意干。但从厂家来看,如果生物质原料价格过高,将使厂家无利可图。企业物流成本的增加,加上国家政策扶助的缺乏以及税收政策的不完善,当违约的利益高于违约的成本之时,公司和农户之间存在的各种各样的违约行为便往往会破坏这种组织方式的健康发展。因此如何建立和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如何利用利益杠杆调动内部诸方面的积极性,无疑是生物质供应物流的核心,这需要充分考虑各个参与主体的切身利益。
第三方物流企业和生物质燃料企业可以通过采用预付定金、免费扶持,政府鼓励等利益机制与农户展开合作。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参与各方之间彼此信任,经常开展面对面的交流、以及共同参与某些重大决策,是保障利益分配机制的有效手段。
(2)完善鼓励沟通机制。目前生物质的回收虽然能够给农民带来福利,但是由于与回收配套的物流体系还不完善,如秸秆,很多农民宁愿焚烧而不是将其出售。在鼓励农户参与生物质回收方面,可以通过合理的鼓励沟通机制,恰当的组织宣传活动,对农户进行思想教育,鼓励其参与回收。另外,物流策略上需要给予农户更大的便利性,可参与性。当然必要的法律保护和国家政策税收方面的帮助更是必不可少的。
关键词:物流学学科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
1引言
物流学是一门综合学科,物流产业是一个新兴聚合型产业,它的理论与实践必然在中国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被称为"第三利润源"的现代物流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正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竞争的国际化、需求的多样化、市场的一体化使现代物流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高级阶段。许多专家指出,现代经济的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物流的水平。物流实践的发展,需要对物流学理论更深入、更规范的研究,需要更多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物流人才,这就迫切需要建立和不断完善物流学学科体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适应我国物流发展的要求、适应物流学理论研究和物流人才培养的要求。本文提出关于对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两种设计方法,望引起各界同仁们的争鸣和共同探讨。
2.构建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必要性
从二十世纪初,美国人提出物流这一概念开始,就有许多争论,并逐步深化与发展,到目前为止,各国对物流的定义也不完全一致,但大同小异。物流业已成为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一个重要产业,已是既成的事实,物流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已无可质疑。物流作为一门科学,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各国研究的成果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兴趣。但是,物流尚未作为一个学科屹立于众多成熟的学科之林,这个学科就是“物流学”。直至目前,物流学还是一个没有进行充分研究的新学科,建立和不断完善这样一个学科是否有必要?是否可能?这个学科下面又应该包含哪些子学科、其学科体系究竟如何?这是长期致力于物流实践、物流理论研究、物流教育和培训的专家们共同关心的问题。
2.1物流实践的发展急需明确物流学学科体系
目前,物流学学科体系的不明确和物流学理论研究上的滞后已严重影响了中国物流实践的发展。物流实践活动对商品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影响日益明显,已引起了各方面的广泛关注。然而,指导理论和实践研究的物流学学科体系至今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致使物流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还没有真正研究清楚,物流学学科的本质还没有被全面揭示出来,进而直接导致了人们对物流认识的偏差。
2.2新兴的物流学呼唤建立自己的学科体系
物流学理论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物流概念、物流技术和物流模式,产生了许多传统学科无法解释的问题,带来了传统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这就必然要求建立起物流学学科。通过理论研究,我们越来越认识到,物流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是由管理学、经济学、工学和理学等相互交叉形成的新兴学科;物流学学科有着自己的理论体系和研究内容;作为一个学科,物流学有着自己的学科体系。从物流学理论研究出发产生的建立物流学学科体系的需求,是学科发展的必然。
2.3物流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学科体系的支撑
为适应物流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深入,社会和经济发展各对层次物流人才需求的急速增长,目前我国物流教育正在快速发展(见下表),从2001年仅有一所高校招收物流专业,到2003年9月已有47所高校在办物流专业。但是,我们的同仁中仍在对有关物流的学科专业的内涵进行着讨论。例如,对物流工程,有的定义为“从系统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称为物流系统工程,简称为物流工程”,有的定义为“物流工程是从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有的定义为“物流工程是指在物流管理中,从物流系统整体出发,把物流和信息融为一体看作一个系统,把生产、流通和消费全过程看作是一个整体,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物流系统规划、管理和控制,选择最低的物流费用、高的物流效率、好的顾客服务,达到提高社会经济效益和企业经济效益的综合组织管理活动过程。”这样,就从方法论、工学、管理学三个角度对同一概念产生了三种定义。物流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学科体系的支撑,试想,在这种内涵混乱的情况下,必然产生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的问题,而这个问题正是由于物流学学科体系的不明确产生的。
近三年我国招生物流专业的高等学校数
专业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物流管理
1
7
37
物流工程
2
10
2.4物流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对今后学科的调整和完善会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目前我国的物流学学科体系正在建立过程中。由于受管理体制条块分割、分业管理等问题的影响,我国物流业呈现一个分散的状况,再加上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物流教育条块分割的状况也未得到彻底的改变。因此,各学科专业的研究领域、研究目标、研究的重点不明确。新设的物流工程和物流管理等专业,在很大程度上是原来某一物流相关学科的转型,使物流学学科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因此,目前迫切需要对物流学学科体系进行构建,以期对今后物流学学科体系的调整和不断完善起到指导作用。
3.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设计方法
学科是指学术的分类,是指一定的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学科发展历史表明,一个学科的成熟将要引发这个学科与相关学科的集成。对于在一定层次和高度已经认识清楚的事物,人们将会在更高的层次上来认识。物流学学科的发展也是这样的。以前人们所认识的重点是物流各要素所组成的这些学科。目前我们认识到,这些学科必需进行集成才能达到更大规模的优化,而这个更大规模的范围就是物流学学科的研究范围。
研究物流的目的是要有效地管理控制物流的全过程,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前提下,使其消耗的总费用最小,因此,经济指标是衡量物流系统的基本尺度。研究物流学必然涉及经济学的有关内容,特别是近代兴起的技术经济学和数量经济学都和物流研究有密切关系。在对作为物流要素的对象物的研究中,以及对对象物产生时间维和空间维物理性变化的方法、手段的研究中,又涉及到工程技术科学的许多领域。在运输技术、仓储技术、搬运和包装技术中融合了机械、电器自动化等学科的成果。对物流系统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必须以数学特别是应用数学、运筹学等为基础,也要以电子计算机作为手段来实现分析和控制的目的,这些都是物流学的研究范畴。综上所述,物流学可以说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或是管理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
鉴于此,我们对物流学学科体系的构建提出以下两种设计方法,供大家讨论和完善。
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第一种设计方法:
将物流学作为管理学学科门类下的一个一级学科,物流学下面进一步分为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三个二级学科。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这种意见见表1。
学科门类
一级学科
二级学科
管理学
物流学
物流管理
物流工程
物流经济
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第二种设计方法:
在管理学学科门类下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中设立一个二级学科——物流管理工程,该二级学科下可设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等多个研究方向。将物流经济作为经济学学科门类中应用经济学下产业经济学二级学科的一个研究方向。这种设计方法可鼓励多学科共同研究物流问题。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这种意见见表2。
学科门类
一级学科
二级学科
研究方向
管理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
物流管理工程
物流管理
物流工程
供应链管理
物流系统分析
等等
经济学
应用经济学
产业经济学
物流经济
等等
在上面两种设计方法中,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基本构成都是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三个子学科,有必要对这三个子学科作一分析。
3.1物流管理
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对物流的定义为:“高效、低成本地将原材料、在制品、产成品等由始发地向消费地进行储存和流动,并对与之相关的信息流进行规划、实施和控制,以满足用户需求的过程。”西方物流(LOGISTICS)理论强调物流学科研究的重点就是对物流系统的管理。在我国,物流管理学科应该作为国内物流学的重点子学科进行研究。
物流活动是由物流组织来完成的,而“管理是一切组织的根本”。企业的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物流业务的具体运作、物流过程的控制、物流效益的考核与评估等都是管理,需要管理理论的指导。物流与许多的管理学专业有关,如工程管理、工商管理、信息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但物流管理学科有着自己的研究范围。
(1)物流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可以概括为:同现代生产经营、科技、经济、社会等发展相适应的物流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和工具。
(2)物流管理学科的内涵
物流管理研究的对象是物流系统,它是由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物质资料(物品)的运动构成。物流管理研究的核心是社会经济活动中物品实体运动的客观规律,它包括物品运动的时间及时性、路径合理性、速度的经济性以及物品运动过程中的停滞和相关形质变化的必要性等。物流管理学科是研究以经济效益为目标,运用现代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手段来分析处理物流活动,设计建立物流系统,以及对物流问题进行决策的科学。因此,物流管理学科必须以经济学、管理学、运筹学为基础,以网络化的电子信息技术为支撑。
(3)物流管理学科的目标
物流管理学科的目标概述为: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的方法与科技成就,阐明和揭示物流管理活动的规律,发展物流管理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提高物流过程的运作效率。该学科作为一个专业,培养具备坚实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理论方法、管理数学及计算机应用等基础理论;掌握物流系统分析、物流管理方法等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物流计划、预测、决策、经营、管理等工作能力的专门人才。
(4)物流管理学科的特点
物流管理学科具有理论与应用并重的特点,将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应用于物流管理实践领域,通过分析宏观和微观物流发展的规律,研究发展适合宏观管理和企业管理特点的新的物流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
(5)物流管理学科研究的意义
物流管理实际是对物流活动的管理,通过这一管理使物品得以合理配置和运动,但是,“物流”或“物流系统”作为概念所反映的物质实体是“物”而不是“人”。物品是企业构成的三个基本要素之一,它的运动不仅存在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中,而且还由于它的运动,使社会经济主体之间形成供应链。科学地进行物流管理,不仅可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还可消除或缓解经济主体之间联结点上的矛盾。
3.2物流工程
“物流工程”是一个技术含量很高的学科。大型的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一般都是高度自动化的物流设施,建设前需要大量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分析和工程设计,建成后需要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维护和管理;物流的载体——运输车辆、自动立体仓库、装卸搬运设施的建设等,也需要进行科学的规划和设计。物流系统分析、设计、实施都涉及大量的工程和技术,因此“物流工程”涉及到工学的许多学科方向,如机械、建筑、电子、信息、材料、交通运输等等。
在众多的理论研究中,“物流工程”有多种含义(见本文第一部分)。我们认为,“从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是真正意义上的物流工程,国家也是把物流工程划在了工学学科门类下。
(1)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多目标决策的、复杂的动态物流系统,主要从工程角度研究上述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2)物流工程学科的内涵
物流工程学科主要是对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实施与管理的全过程进行研究。设施设计是工程的灵魂,规划设计是物流系统优劣的先决条件。物流工程为物流系统提供了软件和硬件平台。一个良好的物流系统不能仅留在规划阶段,需要通过具体的工程建设来实现,物流工程的实施过程就是完成整个系统的硬件设计、制造、安装、调试等过程,同时也需要规划软件的功能。在进行物流系统分析、设计和实现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其经济性指标,又要考虑技术上的先进性、科学性。因此,物流工程学科主要是以工学学科作为其理论基础的,它既是技术学科,也有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的渗透。
(3)物流工程学科的目标
物流工程学科的目标概述为:运用工学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根据物流系统的基本要求,对复杂物流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和实施,以提高物流技术水平,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
(4)物流工程学科的特点
物流工程学科具备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的特征。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方法,不仅要运用自然科学中常用的科学逻辑推理和逻辑计算,同时,也常采用对系统进行模型化、仿真与分析的方法。研究中常采用定量计算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
(5)物流工程学科的意义
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意义主要在于培养一批具有工科背景的物流人才。物流业的发展需要大批掌握物流工程同时掌握管理方面坚实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能够熟练运用现代物流工程理论、系统规划设计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具备独立从事大型物流工程项目规划、实施、管理等工作能力的专门技术人才。
3.3物流经济
物流学科研究大量的物流资源优化配置、物流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宏观物流产业的发展与增长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靠的是经济学理论,包括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理论在物流研究中的具体应用。
日本行政管理厅统计审议会对物流的定义是:“物的流通是与商品的物理性流动相关联的经济活动,包括物资流通和情报流通。物资流通由运输、保管、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以及运输基础设施活动组成。”日本的物流定义中强调了物流是一种经济活动,物流在日本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从经济学科的角度,研究物流经济问题无疑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1)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经济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物流产业的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问题。
(2)物流经济学科的内涵
物流经济学科应以宏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中国宏观物流问题的关注为基础,以深度分析宏观物流发展趋势及宏观物流产业发展政策为特色,致力于探索和建立经济发展中的宏观物流理论体系;同时应关注微观物流经济的研究,研究重点集中在与企业问题有关的物流企业制度、物流项目评估、物流市场需求预测等政策和理论问题上。
(3)物流经济学科的目标
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目标为:研究物流产业发展政策及其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关系,对物流业发展提出决策建议,成为有关决策部门和企业的思想库和参谋部;加强物流经济理论体系建设并与国际物流经济学科接轨。
(4)物流经济学科的特点
物流经济学科同样具备多学科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的特征。相关学科有运输经济、物流管理、物流工程、技术经济、信息经济和会计学等。该学科的特点就是要紧密结合物流业改革和发展的要求,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宏观和微观的物流发展问题进行理论探讨。
(5)物流经济学科研究的意义
物流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物流不仅是国民经济的动脉系统,同时对实现资源配置具有重要的作用。物流还以本身的宏观效益支持国民经济的运行,改善国民经济的运行方式和结构,促使其优化。特定条件下,物流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一个新的物流产业可以有效改善我国产业结构。因此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必将促使国民经济向更加合理的、协调的方向发展。
4.对物流学学科体系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的相关建议
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物流人才的培养应该满足多样化的需求。物流学学科的设置应立足于培养复合型物流人才。按照这一思路,对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建设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提出如下几点相关建议:
(1)保留现有某些按物流环节设置的物流类专业。这类专业有交通运输、油气储运工程、包装工程等,它们既是按物流环节设置的专业,也分属不同的行业。这些专业都有他的特定的领域适用性,不一定要全盘改造成为物流工程专业。
(2)尽快构建和完善物流学学科体系,进一步明确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等学科专业的内涵。
(3)加强高校、学术团体、企业之间的交流,对物流学学科体系问题进行不断的探讨,逐渐深化,,在适当的时候向国家提出调整学科专业目录的建议。
主要参考文献:
[1]丁俊发,现代物流与中国经济发展,首届中国物流学会年会,2002,R
[2]何明珂,物流系统论,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M
[3]宋伟刚,物流工程及其应用,机械工业
出版社,2003,M
关键词:交通;物流;物流效率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1.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有了跨越式的发展,为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物流业作为现代经济的基础性产业,被称为经济领域的“黑大陆”,是企业的“第三利润源”[1]。物流效率是在给定投入的情况下,企业可以获得的最大生产能力。研究物流效率对促进物流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影响物流效率的因素有很多,如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物流资源利用率、区位因素等。本文重点研究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这一影响因素。
青海省的交通基础设施方面,公路通达通畅水平不高,技术等级低;铁路运输通道单一,路网水平低,;民用机场建设发展滞后,除西宁曹家堡机场外,仅有格尔木机场和玉树机场,全省69.68万平方千米国土面积,平均每23.23万平方千米有1个机场,远远低于国内平均水平。受到政策、技术、管理、人才等因素的影响,青海省的物流业社会化程度低,物流基础设施差,物流企业规模小,物流效率低下。从以上背景来看,青海省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如何影响其物流业和物流效率对于青海省物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研究意义
现代物流业作为21世纪的黄金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在新时期具有重要意义。从宏观层面来说,根据《中国采购发展报告(2014)》显示,2013年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10.2万亿元,占GDP比重18%,同比增长了9.3%。占GDP比重是美国8.5%的两倍有余,表明我国的物流成本明显偏高。从微观层面上看,截止2014年12月底,西部地区首条长距离高速铁路―兰新铁路第二双线已建成通车,设青海境内铁路长260公里。随着西宁机场二期改扩建工程的完工,还将开辟更多境外和国际航线,加快二类口岸和曹家堡物流中心建设,努力实现“大通关”。
本文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如何来提高青海省的物流效率,所以先通过实证评价青海省的物流效率,找到影响物流效率的因素,重点物流效率和交通基础设施这一影响因素做相关性分析,深层次的挖掘交通基础设施如何影响物流效率,最后根据实证结果提出政策建议,从而提高青海省的物流效率。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1.交通基础设施的研究综述
国内外对交通基础设施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交通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增长有正向的推动作用。张镝,吴利华(2008)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对我国1952~2006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指标与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二者具有双向因果关系[2]。
第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外商直接投资(FDI)的关系、交通基础设施投资的最优比例等。如郑士源,王浣尘对交通基础设施最优投资比例的研究,通过建立交通基础设施投资最优化模型,得出交通基础设施投资的最优比例和增长速度[3];董龙云等主要研究交通物流基础设施的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问题等[4]。
第三,交通基础设施与物流产业的关系研究。如代应等人选取我国1980―2010年货运量、铁路营业里程和公路里程数据三个变量,运用协整理论对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物流产业发展规模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5]。
2.物流效率影响因素的研究综述
王琴梅等人研究了西安市的物流业效率,将影响物流效率的主要因素概括为经济发展水平、物流资源利用率、市场化程度、对外开放程度、基础设施建设、物流专业人员、区位因素等[6]。李谭等人利用数据包络法分析了辽宁省港口物流效率,并研究了辽宁省港口物流与腹地经济之间的协同发展关系[7]。
3.物流效率评价方法的研究综述
评价物流效率的方法很多,主要有作业基础成本法、指标树法、层次分析法以及数据包络法等。由于作业基础成本法只适用于考察单个物流要素如运输、先进物流装备使用后对物流行为的影响;指标树法将物流系统这样一个有机整体分解后用加权求和方法进行综合过于单化;利用层次分析法测定物流效率,具有一定的主观性,评价结果缺乏客观性,影响了评价结果的真实性。数据包络分析法(DEA)是在评价各决策单元时不需事先假定输入和输出的函数关系,可以直接进行数据包络分析,得到的评价结果不受任何人为因素的影响,具有客观性,相比上述三种方法更具优越性。
所以,大部分学者都选用数据包络法来分析物流效率,如武旭等人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中的“相对有效性”概念可用来评价交通运输系统与经济系统资源相互利用的有效性情况,交通运输系统与经济系统看作是互为输入输出的投入产出系统[8]。
综观以上的研究,存在以下不足:
(1)大部分研究没有清楚地界定物流、物流业及其范围,评价指标缺乏统一标准。
(2)对物流效率评价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理论研究。
(3)青海省地处偏远的西北,交通始终是影响其发展的一大障碍,制约了青海省的经济发展水平。然而,在这方面的研究十分稀少。
基于此,本文在界定物流、物流业、物流效率定义的基础上,选取适当的评价指标,建立数据包络分析法(DEA)模型;然后根据青海省物流效率的实证结果,并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弥补己有研究中的一些不足。
参考文献:
[1]毕新华,顾穗珊.现代物流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7.
[2]张镝,吴利华.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8,27(8):87-90.
[3]郑士源,王浣尘.交通基础设施最优投资比例的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2009,33(1):61-63.
[4]董龙云,史 峰,秦 进,等.区域交通物流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多层次灰色综合评价[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09,6(2):64-68.
[5]代应,邓雨辰,宋寒.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物流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J].铁道运输与经济.
[6]王琴梅,谭翠娥.对西安市物流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基于DEA模型和Tobit回归模型的分析[J].软科学.2013,5
[关键词] 物流 配送 SOP 标准操作规程
一、前言
市场全球化、电子商务的逐渐成熟,以及激烈的供应链竞争都促使企业对产品快速交付提出更高的要求,现代物流下的一体化物流、快递等业务都在努力实现产品的快速交付,物流各个环节的运营效率都对整体物流的效率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配送是物流系统中作业最繁杂、效率提高空间最大的环节。目前中国的各类物流企业的配送环节大多是人工作业,有些企业具有自动分拣机,但是许多拆包、信息录入、流通加工、包装、装车等作业还是手工作业,很大的原因在于中国很多物流企业都是民营企业,没有能力投资高成本的自动分拣系统和搬运设备,而中国人力成本又低,迫使企业维持现状。但是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配送中心业务量的增加,对配送中心的运作效率提高的需求也就更为迫切,如何在不增加投资的情况下提高配送中心的效率成为物流企业目前关心的问题。借助于工业工程的工作研究、人因工程、质量管理等方法可以帮助企业在不增加投资的情况下,通过优化流程、优化动作来实现运作效率提高和质量提高,而标准操作规程(SOP)是综合这些理论和知识,对作业层效率提高有积极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
标准操作规程即SOP,是 Standard Operation Procedure三个单词中首字母的大写,就是将某一事件的标准操作步骤和要求以统一的格式描述出来,用来指导和规程日常的工作。SOP的精髓就是将细节进行量化,用更通俗的话来说,SOP就是对某一程序中的关键控制点进行细化和量化,解决口头传授的操作造成的作业标准不统一,作业方法不科学化等缺点。
二、SOP简介
1.SOP的制定步骤
不同企业制定SOP的方式可能会有一定的区别。大体上可以按以下几个步骤来进行:
(1)分析流程和程序。首先企业要对需要制定SOP的职能部门分析其工作流程,确定各个流程由哪些程序构成,这些流程能否优化,然后确定要进行SOP控制的程序,明确要制定SOP的程序和程序间的相互关系。
(2)动作分解与基础数据的收集。对要制定SOP的程序,要分析其操作,进行动作分解,然后在时间研究与动作分析的基础上对每一步动作进行分析,优化作业操作过程,然后统计出每项操作的标准时间。
(3)制定SOP。在操作程序和操作时间都明确的前提下,就可以编写标准操作规程。在编写SOP时,对于一些SOP,除了一些文字描述外,还可以增加一些图片或其他图例,目的就是能将步骤中某些细节进行形象化和量化。
由上述步骤可以看出,SOP的制定并不是单纯靠经验或照搬别人的程序,而是根据不同的对象,采用工业工程专业的工作研究的方法和人因工程的思想来进行流程分析和动作优化,然后利用时间测定制定标准时间,将这些标准化的动作和时间作为工人作业的指导。同时SOP采纳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过程思想”和“写你所做,做你所写,记你所做”的精髓,实现这些操作规程的文件化,将这些文件作为指导工人作业的标准。
2.SOP标准操作规程文件的主要内容
一般的形成文件的SOP应包括以下的内容:(1)文件编号、发行部门、发行日期等;(2)操作对象;(3)操作内容、顺序、时间等;(4)使用设备或辅助工具;(5)注意事项;(6)其他。
三、SOP在物流配送中心中实施应注意的问题
不同模式的配送中心作业内容有所不同,一般来说配送中心执行如下作业流程:进货、进货验收、入库储存、拣选或分拣、流通加工、包装、出货检查、装车配送等。这些环节很多需要手工操作或手工辅助操作,所以可以借助于SOP的方法分析各个环节的作业内容,优化作业程序,形成标准操作规程。由于各个物流配送中心的作业流程和工作方法有所差异,具体的SOP制定要根据各自作业的特点进行,本文只探讨一下在物流配送中心中应用SOP时应注意的问题:
1.流程改进优先
在制定作业的SOP之前,要对整个系统流程进行分析和优化,如果系统流程过于繁琐,导致了很多浪费的程序,那么对浪费的程序也制定SOP对提高配送中心的效率意义就不大了。例如要通过信息管理系统的优化,防止对产品信息的重复录入作业。或者优化拣选路径,防止多余的搬运作业。
2.系统的思考
在对各个程序制定SOP的时候还要注意该环节在系统流程中的地位。根据水桶理论,单个环节的最优不代表整体的最优,所以对配送中心的一系列程序环节,要从一个系统的角度制定各个环节的改进目标,实现系统的平衡。同时SOP的制定并不是一劳永逸,要随着操作内容的改变、工具设备的改变、管理方法的改变而改变,也就是注意系统的动态变化,及时根据系统需求进行调整。
3.考虑设备工具的使用
对每个作业制定SOP的时候要从人因工程的角度考虑能否借助一些简单低成本的辅助工具来实现更高的作业效率。例如对于繁重的搬运作业,应该根据不同的物品特性设计一些低成本的搬运设备或搬运辅助工具,从而提高搬运的效率。
4.注重分拣作业的优化
分拣作业主要是根据分拣单的要求从仓库中选取产品,然后将产品搬运到指定的地点,完成拣选,或者批量拣选后再由后续的人员或者设备进行分拣作业。有调查表明分拣作业占物流配送中心运营时间的30%~40%,搬运量的90%,成本的40%,所以分拣作业的效率提高对于整个运营的效率提高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进行分拣作业的SOP制定的时候,可以参考“六不原则”,即不让等、不让碰、不让动、不让想、不让找、不让写。
5.工业工程人员的参与
SOP是一个科学化的方法,集成了工作研究、质量管理、人因工程等工业工程的思想和方法,所以制定SOP的人员应该是一个具有工业工程背景知识的人员,从而帮助企业编制更有效地SOP文件。
四、物流配送中心应用SOP的意义
配送中心的各个环节的作业虽然简单,不需要工人有较高的技术水平,但是由于配送中心工作量大,作业频繁,以一个工人一个工作日处理一万件产品为例,借助于科学的SOP的制定,一个动作的节省一天就是一万次,如此下来一个月、一年,整个物流配送中心的节省就非常客观了。SOP在物流配送中心中应用的意义具体表现在:
1.提高物流配送中心的运行效率
SOP是在实践操作中不断进行总结、优化和完善的产物,在这一过程中积累了系统的科学分析和许多人的共同智慧,因此能显著的提高工作的效率。通过每个工作的效率的提高,必然会提高整体的运行效率。
2.为物流配送中心的作业提供统一指导
如果企业在操作上没有一个统一的作业规定,就导致不同时段不同操作人员的作业方式不一样,从而影响了整体的运作效率和运作质量。由于物流企业的许多岗位的人员经常会发生变动,优秀的工人走掉后会将一些好的作业方式也带走,新聘用的工人就要从头摸索更好的作业方式,这就浪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所以物流配送中心的SOP的建立和实行可以持续优化的流程和作业,同时也可以为新聘用的工人提供作业培训的指导。
3.保证物流配送中心的运行质量
如果每个工人按照各自的方式进行作业,在出现问题的时候就很难确定究竟是哪个工人在哪个环节的问题。而SOP是对每个作业程序的控制点操作的优化,这样每位员工按照SOP的相关规定来进行作业,就不会出现大的失误。即使出现失误也可以很快地通过SOP加以检查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从而保证整个配送中心的运行质量。
4.降低物流配送中心的运营成本
由于SOP的作业优化实现运营效率提高和质量保证,从而可以使物流配送中心在降低人员雇佣数量、减少质量保证成本和减少硬件投入成本方面得到很大的改进,从而降低物流配送中心的整体运营成本,保证物流配送中心的竞争优势。
五、结论
SOP的制定对于企业来说是一个庞大的工作内容,在制定初期会有较大的投入,但是SOP实施给企业带来的效益是巨大的。所以作为作业密集,对成本控制有极高要求的物流企业应该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及早制定SOP,为企业作业流程优化做一次大的改革,并在日后的运行中不断改进,实现更高的效率和更低的成本,从而获取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SOP,[EB/OL].baike.省略/view/414917.htm
【关键词】认知心理学;信息加工;信息技术;问题解决策略
“物流信息技术”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型、应用型课程,以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的构建为核心[1],课程涉及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条码技术、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电子数据交换(EDI)、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和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等。课程的能力目标:物流信息采集与处理能力、自学能力、物流信息化技术手段的掌握与运用能力、对新技术有良好的自学、钻研精神、团队合作精神。长期以来,对物流信息技术教学的概念、结构、特点缺乏完整而准确的论述,对物流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本质、构成及其形成发展规律的研究,对影响物流信息技术应用问题的因素等诸多问题的理论研究薄弱。为了使物流信息技术应用问题教育卓有成效,我们期望能从物流信息技术教育心理学角度研究学生解决物流信息技术应用问题的心理过程,形成物流信息技术应用问题的理论以指导实践。当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罗伯特•加涅提出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系统阐述了学习论的新体系,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新的教学论,这一理论在现代科学心理学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实践中有着重大的影响,对指导当今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具有实际意义。物流空间广泛,信息发生源多、信息量大,对信息进行加工时,按加工程度不同可对信息分成原始信息和加工信息两类。原始信息是加工信息可靠性的保证,加工信息是对原始信息的提炼、简化和综合。
1理论基础
认知心理学又叫“信息加工心理学”,认知(Cognition)是认知心理学的核心概念,认知心理学认为,认知是在一定心理结构中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一般地,认知心理学研究各种心理过程或认知过程采用的是信息加工观点和模型,其实质是揭示认知过程的内部心理机制,即信息是如何获得、贮存、加工和使用的。最典型的信息加工模式是加涅的学习模该模型比较完整地描述了有机体内的信息加工过程,过程大致分为四个阶段:①注意刺激阶段。当信号刺激人的感觉器官引起人的注意而被感觉登记时,人体内的信息加工系统就开始运作,并且在感觉登记阶段就开始对刺激信号进行筛选,以保证一定数量的信息迅速进入短时记忆。②信息编码阶段。就是对短时记忆中的信息进行组织,将大脑中储存的原有信息结构重组或改建。短时记忆加工信息的能量非常有限,但如果把信息组织成有意义的组块,则能增加信息的摄取量并增强记忆保持。③储存信息阶段。将信息以某种方式储存到长时记忆中,以便日后提取。④提取信息阶段。即回忆和再现长时记忆中的信息的过程,提取线索与长时记忆中信息距离越近,形成模式匹配,就越易于提取[3]。
2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教学形式单一,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现有的专业教材中很少涉及前沿技术问题[4]、实践教学设备匮乏、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不足。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注重物流信息技术知识的传授,往往要求学生对教的适应,而忽视教对学的适应,不愿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以适应那些不能按自己教学方法进行学习的学生,很少考虑学生的认知风格。而学生由于不了解自己在物流信息技术学习方面的认知风格,学习兴趣不浓厚,被动地接受物流信息技术知识。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传统意义上的物流信息技术教学,强调知识的被动灌输,已经制约了学生物流信息技术学习的发展,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认知理论正是对学生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方式、信息加工的方式等方面进行研究,指导教师改进教学。因此,研究如何针对学生的认知风格,采取相应的物流信息技术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是素质教育对物流信息技术教学的要求。从近年来的研究现状看,物流信息技术能力培养的研究还存在许多问题:一是研究深度不够,而且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研究、轻应用的现象;二是关注教师物流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的研究较少。关于教师物流信息技术能力的研究尽管有人进行过许多探讨,但也只是揭示出有些教师对物流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重视不够,即使想为他们提供提高物流信息技术应用意识的做法,也只是原则性的,并没有给他们切实可行的改进方法;三是对物流信息技术的价值认识不足。用物流信息技术的意识差,物流信息技术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3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思考
调整教与学的关系,培养学生应用理论的能力。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需要调整老师教与学生练的关系,改变学生在学校里没有机会练习与应用所学理论知识的现状。现行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的恰恰就是应用能力。改进教学内容。应该充分利用网络的便利条件,改进教学方式与手段,辅以任务驱动教学,实现工学结合的教与学。结合学生的专业基础与理解能力、接受能力,选择如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5]等合适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团队意识。改进实践教学模式,将课堂理论教学、企业现场教学、实训基地实际操作、全部贯穿于教学之中。改变传统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体系偏重基础知识教学和高深理论的传授的旧教学模式。实践教学根本目的在于改变过去那种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潜能,培养和树立其提出问题的质疑精神和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加实务性的课程,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产学研结合也是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要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4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认知结构
加涅的认知学习理论得到了很多教师和学习者的认同。加涅注重教学事件对学生学习的内部条件的影响,特别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正因为如此,人们把加涅的模式,称为指导教学的模式。认知心理学表明,老师通过一些适当的刺激,使学生可以存储在“长期记忆”,回忆起“短时记忆”的相关信息,学习者利用现有知识和经验感知的新信息、新材料,通过分类、交感性,类比和其他处理活动掌握材料和内在的本质联系的意义将有助于增进了解,确保记住的效果。通过预审查或讨论知识和技能的需求,可以促进新旧知识的记忆,从而提高未来的学习能力,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简而言之,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积累新的信息,整合旧的信息,通过新旧信息的交互和相互约束,来更新自己的信息存储能力的过程,并形成自己的知识处理系统。
5有效的信息获取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问题解决早就得到心理学的重视和研究,问题解决的过程是顿悟过程而非盲目试误。这两个传统的理论都未能成功地解释整个问题解决过程[6]。美国信息加工心理学创始人A.纽厄尔和H.A.西蒙在研究人类问题解决时认为,对人类问题解决的研究,不仅要考察问题解决者实际的、外显的行为,而且要考察问题解决者在头脑中考虑的那些可能的、内隐的行为。即是说,对人类问题解决的研究,必需考察问题解决者的问题解决活动在其中发生和进行的内部空间。他们把这种内部的空间称作“问题空间”。问题空间是问题解决者对一个问题所达到的全部认识状态,一个问题一般有三个方面来定义:初始状态、目标状态和操作。问题解决的信息加工理论认为,问题解决是对问题空间进行搜索,一个问题解决者对问题的解决过程,就是穿越其问题空间搜索一条通往问题目标状态的路径,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策略的引导。问题解决理论客观地分析了人在获取信息及提取信息的过程。依据问题解决理论,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须考虑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及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信息加工和实现信息的有效提取。加涅学习理论的最大优点是注重应用,把学习理论的研究成果运用于教学实践,也是他对教育技术学的突出贡献。信息技术教育的核心是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只有在应用于各种情况才是有意义的,信息技术应用问题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信息技术应用问题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思想、方法处理实际问题的意识。
6结论
没有理论指导的应用性是不成功的,加涅的学习理论对改善教育教学效果具有普遍的实用价值,比较符合信息技术学习和教学的实际。教师在信息技术的学习指导中融入加涅的学习理论,逐渐培养和发展学生加工信息、获取信息和问题解决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依据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任务与要求,本文分析了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基于信息加工理论提出了改进物流信息技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实践教学模式的几点思考。正确、恰当地把信息加工理论应用于指导课堂教学当中,对提高教学效益和教学质量将有很大的帮助。但是我们也应该意识到信息加工模式、问题解决理论的局限性,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只可以参考、借鉴,不能简单地生搬硬套,否则,会失去教学活动的意义,背离教学改革的初衷。
作者:亓呈明 胡立栓 王育平 单位:北京联合大学
[参考文献]
[1]王道平,王煦.现代物流信息技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Robert.M.Gagné,LeslieJ.Briggs,Walter.w.Wager,PrinciplesofinstructionalDesign(3rded),Holt,RinehartandWinston,lnc,1988.
[3]Robert.M.Gagné,L.T.Briggs,PrinciplesofInstructionalDesign.1979.
[4]姜显亮.提高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和创新性研究[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