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经济发展措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国有商业银行应逐步改进和完善信贷管理体制,减少对基层分行行的干预,使基层行能够根据实际需求自主经营,合理决策。金融管理机构应根据各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将县级机构划分为不同级次,适当下放贷款审批权,确定合理的授权、授信额度。制定规范合理的企业信用等级评定制度,特别是要针对工业企业发展的阶段性资金需求的特点,适时给予信贷支持。对县域经济中有市场、有效益、有信用的中小企业,要加大信贷支持力度,解决经济主体融资难的问题,促进企业财务状况和资本结构的优化,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同时简化和完善县域内个人消费信贷的发放程序,大力拓展消费信贷领域,切实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重建与县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金融服务体系。人民银行要针对性的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扩大注入县域经济的货币供给量,辅以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国有商业银行在县域实现市场退出后必须明确在县域经济服务中的定位和职责,确定适当的存贷比底限。地方财政应设立县域经济发展基金,国家从邮政储蓄中拿出一部分资金作为配套,由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员负责资金运作。政府可以通过税收优惠与政策性补贴等措施,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鼓励商业银行为县域经济注资,校正市场缺陷,同时鼓励股份制商业银行到县域设立分支机构,更好地了解当地情况,与地方政府密切配合,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农村信用社应该积极发挥在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农村信用社点多面广,在辽东、辽西北等具有农业比较优势的县域发展之中尤为重要。首先,农村信用社在化解风险的同时,应逐步启动自营贷款,管好用好支农再贷款,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农村信用社应根据农户实际需求提供贷款,坚持为“三农”服务的宗旨不动摇,扩大贷款投放面,真正解决农户贷款难的问题。其次,信用社的主要任务应根据城乡实际略有侧重。位于农村的信用社应有重点地支持产业结构调整和专业户(村)的发展,及时解决他们的生产性、长期性、持续性的资金需求。位于城区的农村信用社在完成支农任务的基础上,应重点支持一批市场前景好、经营管理水平高、信用良好的中小企业,建立起以中小企业为主的优质客户群,在服务企业、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为信用体系的发展完善奠定良好的基础。再次,农村信用社要与商业银行合作,解决结算领域存在的问题。
二、发展特色经济,创造县域经济的比较优势
发展特色经济就是寻找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重要途径。必须注意的是:一是要把握全局、整合资源,对资源优势和经济联系较密切的县进行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的区域性规划和建设整合进行研究与论证,根据自身经济发展条件的综合优势和市场分工要求,从总体发展、行业发展及部门发展三个方面进行规划。二要立足于特色经济的开发,培育特色品牌产品,建设特色产品基地,引导特色产品的生产向优势产区集中,推进优势产品生产经营的规模化,增强特色产品的竞争力,形成县域经济特色产业经济带。三要把特色产业的培植作为关键,重点发展优势产业,创造优质的特色产品品牌,扩大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将先天资源优势转化为切实的市场竞争优势。同时优化特色主导产业的产业格局,做大做强特色主导产业,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产业,促进与之相关的特色旅游业和劳务经济发展,增强一、二、三产业之间的产业联动和协同优势。四要把资源的转化作为依托。特色经济是以特有的资源为发展之根本,对特色资源进行最合理的开发和利用,用特殊的资源生产特殊的产品,鼓励优化资源利用的专业技术创新和专业管理团队建设,不断促进特色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三、发展农村城镇,实现城乡一体化
县域经济是城市和农村经济的结合部,经营农村城镇是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城市化的大背景下,根据节约能源和提高效率的原则,通过城镇资产资本化和市场运作,保证城镇整体和部门公共财产保值增值,从而实现城镇经济、社会、环境效益最大化,提高城镇竞争力的城市经济管理职能,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它是县域经济发展的空间载体。农村城镇经营的着力点主要有以下方面:明确政府责任,转变政府职能。城乡一体化的过程需要将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城镇与农村居民作为整体统筹规划,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结构、市场调节、政策支持、生态环境改善和社会事业发展方面的一体化。农村小城镇的发展要着重转换政府职能,切实把政府职能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使政府能够为城镇发展作贡献。促进基础设施融资渠道的多元化与建设管理主体的市场化。城镇建设过程中,现有的基础设施在数量和质量上均不能满足城镇居民对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针对这样状况,一是要多方筹集资金,建立新的投资、融资体制、构造多元化产权,促进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二是要对基础设施进行市场化改造。现阶段措施主要是在基础设施市场半公共品供给中(公交、电力等)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符合要求的企业在政府监管下进行投标取得特许经营权来经营,进一步优化产权结构,激发地方建设的活力。创新城镇规划模式,综合运用市场调节和政策导向。规划城镇发展的设想应以城镇经营理念为指导。城镇经营中可以通过市场运行的,应通过市场机制配置资源来达到规划目标;对于城镇经营中禁止性、非竞争性的领域如对不可再生和不可恢复的历史文化遗迹保护,应强化政策规划与科学管理。城镇规划应从以前的单向性、刚性,调整为适应可持续发展的适度弹性规划,以适应城镇经营从低级向高级的演化。城镇规划应在全局性的城镇体系规划指导下,依托产业和区位优势,充分发挥经济优势、资源优势、产品优势。将小城镇纳入分工明确、布局合理的城镇体系,利用产业集群和市场建设形成强有力的经济增长点。
四、实施新型产业发展战略,发展优势产业
4月21日,在县委中心组理论学习会上,全县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认真听讲了财政、金融、税收相关内容的专题报告。课堂内容理论联系实际,令人受益匪浅。
财政如何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有以下三方面措施:
一、充分发挥财政争取资金的主渠道作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解除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瓶颈。
基础设施不仅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而且也是经济增长和资源有效配置的必要前提,基础设施的质量将决定着能否获得新的市场竞争能力,同时,也是投资者确定潜在的直接投资对象等级的重要因素。只有配合有关部门,积极向上争取更多的项目和资金,加大投入,切实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才能有效解除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瓶颈。
二、充分发挥财政管理职能,强化收支管理,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财力保障。
经济决定财政,财政反作用于经济。经济要发展,必须要有强有力的财政作保障。而财政投入是有限的,要使有限资金发挥无限效益,必须加强财政管理。
一是建立起公开、公正的收入机制,为县域经济提供更多财力。
一是废除收入“基数法”考核办法。以往财政收入都是年年下达计划,层层按计划完成,按计划考核,没有真正地体现出财政收入应收尽收。二是建立新增项目增加财政收入的激励机制,特别是对各乡镇新增税源增长财政收入要适当地给予充分的激励,以完善乡镇财政体制的不足,最大限度地调动发展经济的积极性。
二是建立透明、高效的支出监管机制,挤出更多资金投入到经济发展中。支出管理仍是当前财政工作的重头戏,要狠下功夫,强化管理,降低行政运行成本,节省资金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一是严格预算。二是严格支出标准和范围。三是严格支付。不断完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减少资金周转环节,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四是从上到下清理和统一各种奖金政策,应建立“一年一度一次性奖励”制度,制止滥发奖金。五是加强政府投资领域管理,以减少政府投入,减轻各级财政的压力。要转变政府职能,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加强政府投资领域管理,控制政府负债。
三是建立灵活、有力的财政调控机制,集中财力支持经济建设。
财政部门作为政府的一个宏观调控部门,要服务于经济发展,必须加大调控力度,调控更多的资金和资源,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一是调控预算内、外资金。通过实施综合财政预算,将预算内外资金纳入预算,捆绑使用,并由政府集中一部分,由政府掌握使用,增强政府调控能力。二是调控县、乡财力。应积极推行乡财县管,把乡镇作为预算单位,其收入直交县财政,支出由县财政支付。这样不仅可以平衡乡与乡贫富不均的现象,而且可以整合全县财力,支持重点项目建设。三是调控各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资产和闲置资产。四是要调控好各单位后勤服务资源。应积极推行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把机关一些后勤服务推向社会,由社会承办,这样能够大大节减财政资金。
三、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导向作用,建立奖励机制,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县级财政在自身加强财政管理的同时,还应充分调动各级党政、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县域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因此县级财政应协助政府建立县域经济发展奖励机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和凝聚放大作用,努力为县域经济注入活力。一是建立“政府奖励机制”。二是建立“政府激励机制”。三建立“金融机构扶持鼓励机制”。对县域范围内的各金融机构按当年对地方全年贷款增量、核销企业呆坏帐额等指标确定奖励金额予以奖励,缓解各企业融资难的困境。
四、充分发挥服务职能,培植壮大骨干财源,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支撑。
一是要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二是要加重对工业经济的投入。
一、零距离服务县域经济发展
基层工商所按管辖区域,对口与全县所有乡镇建立招商引资工作联络员制度,每个乡镇固定一名业务骨干,定期与所在乡镇政府联系工作,接受乡镇领导,并无偿及时为地方招商引资服务。
二、贯彻品牌强县战略
每个工商所指定一名干部为企业创品牌指导员,全程免费协办申报服务工作。在巩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今年争创1件湖南省著名商标,引导企业申请6件注册商标,力争我县的省著名商标数量及质量居全市前三名。发挥农业大县的优势作用,积极引导农民和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企业注册有特色的农产品商标。积极引导新落户的工业企业申注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商标,助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三、真情关注弱势群体
农民工返乡自主创业从事公司经营的,两年内工商部门只收缴登记费、年检费。下岗职工来县工商局查询登记资料一律免费,下岗职工再就业从事个体经营的,凭本人下岗优惠证免收登记费。持有伤残证件从事个体经营的,免收一切费用,只要手续齐全,免费办理营业执照。
四、放宽企业登记和年度检验
企业注册登记和年度检验,直接由县工商局办理相关手续,取消工商所登记注册和年度检验初审程序。除按法定程序需实质审查的项目外,原则上取消实地考察程序。注册资本在50万元以上的各类生产经营性内资企业和30万元以上的各类服务性企业,均可直接由县工商局代向市工商局申请冠用“市”或“”字样名称登记。
每年7月1日后新设立的企业,本年度免予年检(企业自愿要求年检的除外)。新设立企业首次年检逾期的,先责令限期改正,如在责令期限内补办年检的,免予处罚。企业逾期参加年检,但在一个月内主动补办年检手续的,一律不予处罚。逾期一个月以上三个月以内主动补办年检的,在法定幅度以下减轻处罚;逾期三个月以上,但主动补办年检的,在法定幅度内从轻处罚。
五、规范监管执法行为
(一)严格遵循纠错原则
对涉及注册资本的案件和初次发现的虚假宣传行为,除涉及药品、食品、农资和用于国家、省市重点工程和救灾救济商品外,先不予处罚,由办案单位下通知责令限期改正,改正期限为两个月。
(二)严格控制自由裁量权
对于其他依法需要给予处罚的行为,一律按《市工商行政管理系统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标准》规定的幅度,按下限予以处罚。
(三)杜绝对企业的重复检查
全县工商系统行政处罚实行立结案备案制度,严禁进入企业重复执法。对县政府挂牌保护企业,严格按县政府检查申报备案的规定。对存在多项违法行为的企业,在帮助其整改的基础上,给予一次性处罚。全县公用企业统一归口县工商局公平交易分局监管。
一、二者的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发展是硬道理”,经济发展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依法行政是手段,是保障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措施和武器;同时,经济发展又能为依法行政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依法行政不到位,或盲目执法或曲解法律或有法不依,违背立法的原意与初衷,搞执法的形式主义、教条主义,又会减缓甚至阻碍经济发展,因此,二者相辅相承,不可偏废。
二、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二十几年来,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成为各级政府官员的夙愿,恨不得一夜之间奇迹就在身边发生。但是,不可否认“焦点访谈”中问题的大量存在,一些地方和部门在执法和监管中,执法违法,乱查、乱扣、乱罚等,不仅破坏了经济发展的环境,而且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及执法机关的形象,究其原因,主要有:
1、行政机关官本位思想严重。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使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行政权力就可包容一切,这种观念造就某些行政机关官老爷习气泛滥,特权思想严重,对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不尊重,缺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甚至故意压制、剥夺其正当权力。
2、行政机关执法人员素质底下。具体表现在:一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不强,唯上是从,唯利是从;二是“重实体,轻程序”,不告知、不听取相对人的陈述申辩,甚至对相对人争辩,认为态度不好而加重处罚;其三,业务知识欠缺,赶不上时代步伐。
3、部分行政机关执法动机不纯、目的不当。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受部门利益驱动,单纯为本部门创收,用行政权力攫取不正当经济利益。二是单纯为本部门人员出气,用行政权力报复他人。三是单纯为某单位或某个人的利益,用行政权力为其助威开道。四是部分行政机关明知自己执法行为违法,故意不给相对人留下把柄或提起行政诉讼的证据。
4、依法行政意识不强,执法手段简单、粗暴,为民服务思想淡薄。有些行政机关执法人员工作作风不扎实,不按法律规定的程序严格执法。有的随意扩张权利,越位执法,执法不公,滥用查封扣押权、强制执行权。在行政管理活动中,有些执法人员不是本着管理、服务的目的,而是抱着挑毛病、耍特权、多罚款的心态,把法律赋予的权利,变成了罚款、谋私的工具。新晨
三、几点对策
1、克服官本位思想,强化依法行政观念,加强“三个代表”思想的学习,端正执法观念,简化办事程序,把“保护和促进经济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根本目的,注重社会效果。
2、各级党委、政府、上级业务主管部门要想法设法为行政机关正常的执法活动提供有力保障和支持,做好后盾,并自觉规范好政府行为,坚决杜绝为一己之利向行政机关下命令、递条子、打招呼、开后门等干扰具体执法活动的现象发生。
3、实行政务公开。各执法部门可于办公地点设立公告栏,将办公程序、收费、处罚依据等内容以书面方式公之于众。一方面便于公众查阅,另一方面亦能起到宣传教育作用。
关键词 林下经济;意义;措施
中图分类号 F3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1-0173-01
林下经济好的经营模式能较为充分地利用光能,而且能有效地改善林地生态环境,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各个复合层次明显,互相配合生长,季节安排合理,土地盈利率较高。林改后,农民充分挖掘林地潜力,涵养林下经济无限商机,林下经济成为林改之后,亿万农民的又一伟大实践[1]。林改后,把山权、林权作为财产分给农民,他们有自主经营权,可以世代经营,有林产品的收入可以长远经营,解决了基础问题,还利于民、减轻税费、还权于民,解决了自我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经济基础,实现了造血扶贫[2]。为了科学地对林农间作进行指导,现将林下经济发展的意义与措施总结如下。
1 林下经济发展的意义
1.1 有利于农民增收
在当前现有的条件下,农产品的价格出现大幅上涨的可能性不大,一些传统农作物产量增加的空间较为有限,因此大幅度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不能仅仅依靠种植传统农作物。在该种情况下,农民收入增加的一个新的途径就是对农村闲置的林地进行充分利用,开展农村多种经营,发展林下经济,可有效地实现农民增收[3]。
1.2 有利于林业综合效益的提高
通过对林下养殖业和种植业进行发展,促使单位面积上土地产出的提高,可以转变林业产业对资源的利用方向,以前是单纯地对林产资源进行利用,发展林下经济可以综合对林产资源及林地资源进行综合利用,提高了林地的利用效率及单位面积上的产值,发挥出林下经济的远近结合、长期得林、近期得利、以短补长、协调发展的产业化效应,不断地提高林业的综合效益。而集约化经营林下经济,又会进一步促进林业的生产,进而形成生态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1.3 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通过大力对林下经济进行发展,可以达到农村农、林、牧各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目的,将有效对相关产业的发展进行带动,如加工、运输、物流、信息服务等,有效地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进而促进农民增收。同时,还可以改变传统家庭养殖业对居住环境产生污染而造成的村容不整洁等问题,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4]。发展林下经济,还可引导更多的农民对学习更加重视,加快其对施用科学技术的掌握和应用,这样必将出现更多的农民企业家与农民技术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出其强劲的推动作用。
2 林下经济发展措施
2.1 保护生态,改善环境,兴林富民助和谐
为了更好地发挥林业生态优势,加大林地综合开发,发展林下经济,应使广大林农更深刻地认识到保护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提高农民造林、育林、护林的积极性,扩大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增强水土保持和涵养水源的能力,使广大林农充分认识到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保护生态、合理利用生态资源、致富增收[5]。
2.2 分类引导,规范服务,创新发展增效益
林下经济要发展壮大,必须走规范化、标准化发展之路,做好规范、引导,对林下经济和各类林业专业合作组织进行全面普查,针对林畜、林禽、林菌、林苗、林蜂、林药、森林旅游和林蔬、林粮等多种经营项目和模式分别进行指导与帮扶,促使其在规范有序的生产中不断壮大。同时,为广大林农提供技术培训等服务,走科技兴林的道路,是林下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在企业、科研院所、技术推广单位之间搭建合作平台,推进科技协作,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科技开发与服务机制。积极地引进适宜林间种植、养殖的新品种及新技术并进行大力推广。同时加强对企业、示范户和农民技术骨干进行信息和技术培训,提高其生产技术水平,加大技术保障力度。
2.3 实现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面对林下经济发展以及社会对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需求,应重视森林生态系统的综合管理与可持续经营,发展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国际上在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经营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将纳入以全球变化为核心的全球生态学等问题。因此,对退化森林进行有效地恢复与重建、形成与维持森林的生物多样性与森林中的平衡、森林水文循环等科学问题必将在研究经营管理及可持续利用、森林资源的生态保育等过程中得以探索。因此,对林下经济进行发展,应对森林的生态环境进行保护,不能过度地对其进行开发和利用,否则将会对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的平衡,对森林的生长和发育产生不利影响。
3 参考文献
[1] 于小飞,吴文玉,张东升,等.林下经济产业现状及发展重点分析[J].林产工业,2010(4):57-59.
[2] 顾晓君,曹黎明,叶正文,等.林下经济模式研究及其产业发展对策[J].上海农业学报,2008,24(3):21-24.
[3] 李文华.中国农林复合经营[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