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语文教育理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统一于“学语文”之中
新课标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的基本特点。在以前,我们过多地强调工具性;在进入新“课改”之后,“人文” 便成了语文课堂奋力追求的目标。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出现了语文教学中“泛语文”、“非语文”的现象。把工具性与人文性“一分为二”地对立、非此即彼地批判,就很能实现两者的真正统一。在新课程正确理念的指导下,所体现的是对语文课堂教学最重要的规范、最基本的要求、最稳定的要素、最基本的规律和最应坚守的法则等的综合呈现。这是在反思当前课堂教学某些“失范”表现的基础上,提出新课程所要求的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些最本质的特征,以作为推进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中具有范型意义的要素,所以是一种对语文学科本色本真的呵护和弘扬。
二、 统一于“教学相长”之中
语文教学改革的根本问题在于能否真正确立“生本课堂”。为此,小学语文教学不仅要考虑到小学这么一种学业水平,更要考虑到“儿童”的心灵感受和精神家园。如今的儿童,正在遭遇可怕的成人化的入侵,过早地告别他们本应该具有的童真面目。这不仅来自社会,也来自学校的课堂教学。小学语文教学要深化改革,就不能无视这种现象。小学语文应当是“儿童语文”,所以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应当更多地关注儿童的心态、儿童的感受、儿童的话语、儿童的兴趣和思维方式……一句话,应当更多地去追寻儿童精神,莫让童心过早地消逝。我们从语文教学的生命观出发,多年关注“儿童语文”的研究和教学,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当充分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弘扬儿童精神,教师要善于理解童心、呵护童真、引发童趣。教师的主导作用应当更多地融入于儿童世界,成为他们知心的大朋友、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辅导员。
三、整合多要素的对立,统一于课堂文化之中
1、新课标倡导“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在阅读过程中,“学生有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仅正常,而且是一种可喜的现象。小学生毕竟是儿童,他们的“多元感悟”难免有些不成熟,甚至完全是错误的,这同样也很正常。为此,新课标别提醒:“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其实,孩子有不成熟的感悟很正常,这应当是他们的权利。作为教师,要学会欣赏这种不成熟,同时又不能放弃循循善诱,使其获得发展的神圣责任。而这种“善诱”之道便是组织引领好学生与文本的平等对话。唯此,才能实现两者的和谐统一,优课的生态平衡。
2、语文课堂教学不能孤立地看:“预设”是在课前预先设定(如编制的教案)的;“生成”则是指课堂实施过程中的呈现。传统的课堂教学理念是以知识传授为中心,教师是知识的唯一垄断者,学生不过是无知的接受知识的容器,所以完全可以事先由教师单向确定,无须现场生成。于是,课堂教学的功能遭受异化,生成机制受到遮蔽。走进新课程,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才是课堂的主人,正如一位名师在一堂精品课时所言:“我用一辈子来备这堂课。”所以说,一个优秀教师总是会非常注重平日的勤奋学习和提高自身修养,这样的“远预设”、“隐性预设”与“近预设”、“显性预设”同样重要。“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是无法颠覆的铁律。
因此,“预设”与“生成”的对立,应当统一于教学的“现场”之中。课堂教学要有场的意识。课堂教学的生态环境和语文教学的多种要素在这里发生着密切联系和相互作用。教师若能敏锐地把握和发挥这种“场”效应,课堂往往就会具有可调性和兼容性的能进能退、能屈能伸、能吐能纳、能开能合的灵动,师生的生命活力和智性潜能获得真正的呈现,而使课堂洋溢着一种色彩斑斓的诗意和值得回味再三的神韵,达到一种充盈了绿色的生态课堂境界。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课程改革在中小学教育中广泛开展,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也发生积极的向生本教育转变。从当前的低年级语文教学来看,还存在被传统教育理念束缚的地方。尽管新课程改革已经往纵深方向推进,但低年级语文课堂中依然存在穿新鞋走老路的现状。本文分析了当前低年级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生本教育 低年级 语文教学
生本教育是和传统的教育模式相比照的,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讲、学生学为主要形式的,教学中忽略了学生的能动作用,将学生放在被动学习的地位,华南师范大学郭思乐教授将这种教学称之为“师本教育”。郭思乐教授在《向大自然寻找力量的“天纵之教”——论生本教育的本质》一文中提出,生本教育的本质是“享受天纵”,就是“教育者站在这批天赋高的孩子们旁边, 为他们好学而设计——主要依靠他们自己学,最大限度依托大自然所赐给他们的禀赋来为他们服务,这就是生本教育,也就是培养天纵之才的所谓天纵之教”。由此可以看出,生本教育的精髓在于将填鸭式的教学变为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教育。郭思乐教授认为生本教育的深层含义就是人、自然与教育的和谐统一,尤其是在基础教育阶段,面临的是“人之初”的教育,就更要注重教育的理念与方式,而生本教育理念恰如其分的提供了科学的指引。
小学低年级学生从初入校门开始接受教育,他们处于身心空白、有待雕琢的初始阶段,教育对其性格、思想、能力等方面的塑造影响巨大。而语文课程即承担知识目标的落实,也肩负着德育、美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多重任务,在低年级语文课堂中开展生本教育,能够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对其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一、低年级语文教学现状
从当前的低年级语文教学来看,还存在被传统教育理念束缚的地方。尽管新课程改革已经往纵深方向推进,但是低年级语文课堂中依然存在穿新鞋走老路的现状。
首先,教师的教育理念没有彻底转变。
传统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要全面仔细地讲解知识,学生机械重复地记忆,形成应试能力,对其是否理解、能否灵活运用则在所不问,部分教师受制于这种传统思想,不能深入地理解和把握生本教育理念,在教学中依然追求分数和应试能力的提高,不能将生本教育理念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去。
其次,生本教育理念没有具体落实。
生本教育的实施主要依靠改变课堂的授课方式和课后的作业和辅导方式。教师在接受了生本教育理念之后,改变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调整课堂角色,将单纯的知识灌输转变为知识和能力并重,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依靠学生的能动性来完成教学任务,在作业的设置上也开始增加实践作业的比重。生本教育理念在实践过程中,如何从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规范和指引,仍然是低年级语文教学中亟需解决的难题。
第三,生本教育的实施没有科学标准的评价规范。
生本教育理念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主动性,依靠学生自己学来完成主要教学任务。从自身的教学实践来看,当前依然没有形成科学的低年级语文生本教育评价标准,不能对低年级语文课堂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合理的点评和评判。没有一个易于操作的评价规范去引导教学,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更加高效。建立一套灵活能动的评价体系是低年级语文教育者思考的重中之重。
二、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生本教育实施策略
1.转变教师教育理念,牢固树立生本教育理念。
思想指引行动,对生本教育理念的高度认同能促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教师要加强对生本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彻底领会和理解生本教育理念的精髓和特点,将生本教育理念化为自己的教学思想,在备课预设、课堂教学、作业设计、学生辅导等方面做到以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转换教师角色,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成为掌握知识、锻炼能力的主体。只有真正掌握了生本教育理论,才能在低年级语文教学实践中做到生本教育,真正发挥生本教育的优势与作用。
2.改变教学评价方式和标准,从学习效果反馈层面上推动生本教育的落实。
低年级学生正处于识字、认字、写字的基础阶段,教材内容的教学目标大都离不开学生对生字和词语的掌握,在生本教育理念下,这一目标依然是需要去完成的,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中仍然要将这一内容作为一个重要的子项。但是要改变对这一内容的评价过程和评价方式,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做出过程性评价,对那些反应较快但是不认真的学生,要注重他们学习过程中认真程度的评价。
3.挖掘生本教育素材,拓宽低年级语文教学形式。
生本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个体,有不同的思维和心理,对他们的教育应该因材施教。在低年级实施生本教育,首先要从教材中深刻挖掘适合进行生本教育的素材和内容,合理的设计课堂,利用这些内容成为生本教育的便利事例。同时,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要注重对生本教育素材的挖掘,从班级管理、学生辅导各个方面都可以搜集到让学生提高动手、动脑能力的素材,发现那些能够培养学生情感和心理健康的事例。这些素材学生不但容易接受,也能够拓展语文教学领域。
总之,生本教育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落实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每一位低年级语文教师都要不断思考和探索,让学生在学习中提高自我,发展自我,培养出自主意识强、自学能力强、实践能力强、心理素质强的“四强”学生。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01
关键词:生本教育理念;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
小学教育作为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和关键阶段,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尤为重要,但是目前我国的小学语文教育相对死板,不够创新,对学生兴趣和能力的开发远远不够。结合生本教育理念,构建新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就非常紧迫。
一、生本教育理念的概念
所谓生本教育理念,即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指的就是教师将自己认为学生可以自主学习的部分分配给学生,让学生通过主动学习来解决问题。这种生本教育理念,就是用生本教育代替师本教育,不仅是尊重自然和生命的体现,更是对儿童天性的顺应和支持。
二、关于生本教育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理想建构
生本教育理念实质上就是教师把课堂主动权交付给学生,学生依靠自身努力或者小组合作的方式独立解决问题,教师的作用不再是主动灌输知识,而是调动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因此,笔者主要从以下三点探究生本教育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理想建构:
1.生本教育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应当是唤醒生命
虽然小学生无论知识面,还是学习能力,都有所限制,需要教师的悉心传授,但是,这并不代表着教师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思维将知识强行灌输给学生。作为小学教师,最为重要的不是专业知识,而是唤醒学生的能力。而针对小学语文阅读,应当唤醒小学生两个方面的思维:一是唤醒小学生的阅读意识,小学语文阅读往往是丰富多彩的,对学生的吸引力也是最大的,教师应当一改过去强行灌输的方式,而是通过创设情境和课堂氛围等方式,来激发小学生的阅读期待和阅读兴趣,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小学阅读之中;二是唤醒小学生的生命感悟,让小学生学会阅读,学会在阅读中获得快乐和知识,并且通过阅读发现和感受美好的事物,这才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让学生主动去学习知识,才能真正体会到阅读中蕴含的情感。
2.生本教育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本质应当是和谐生态
生本教育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应当是追求自由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整个阅读过程应当是和谐生态的,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是保障小学生快乐自由的成长。生本教育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应当是两种过程:第一种是师生主动交往的阅读过程,师生之间有效阅读交往的前提应当是自由和谐、轻松自在的阅读氛围;第二种是情感和认知和谐统一的过程,小学语文阅读的情感与认知和谐统一的过程,就是满足学生好奇心的过程。
3.生本教育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价值归宿是只想生活
真正的教育,应当是和生活融为一体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想生活化,应当通过创设生活化的阅读情境,来帮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来阅读和理解文本,进而引发学生的情感和实践。生本教育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价值归宿详细而言,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课堂教学要源于生活,作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师,应当想办法将教学内容联系生活、面对生活,并最终指向生活,从而让学生不仅学会书本知识,更学会如何理解生活和表达生活;另一方面是教学要回归生活,提高生活水平,因为小学语文阅读的内容大多都是生活真实情境的再现,教师应当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积累生活经验,并且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之中,让小学语文阅读课堂充满生命力。
三、生本教育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和案例分析
1.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要以生为本
以生为本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应当包括以下三个环节:
一是准备阶段必须融入“生本”。首先要对小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经验、学习兴趣、学习态度以及问题困难等进行了解和分析,进而了解学生感兴趣的阅读形式和知识点,来为课堂教学打好基础。同时,还应当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让小学生分组学习。
二是通过情境创设来引入课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对话题予以确定,也就是对课文内容的核心进行确定,通过视频或者图片等多媒体形式,将学生引入情境和角色;第二个方面是各抒己见,鼓励学生主动表达自己的看法和问题。
三是引导小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来获得感悟。主要方式有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和展示汇报三种,来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感悟。
2.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评价要凸显生命质量的提升
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一是要对儿童生命力有所彰显,帮助小学生体会学习和生活的快乐;二是进一步拓展小学生的阅读空间和范围,注重对小学生精神层面的引导和教育;三是要通过小学语文阅读教育进一步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素养,进而有助于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这些语文素养主要包括丰富的词汇量、宽广的知识面、准确流利的表达、丰富的情感和优秀的写作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语文阅读课程,这也是历年来教育研究的关键点之一,生本教育理念集合了多种理念的优势,非常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造力,让小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快乐和经验,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侯春光.生本教育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J].新课程・上旬,2015.
2.姜文英.生本教育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J].新课程・上旬,2016.
关键词:高校语文 教育 人文理念培养
引言
《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开放视野,并且将语文课程基本特点设定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人文教育不仅包含人文知识的传授,还包含意会能力、感受能力和自悟能力等人文能力的培养。人文精神作为个体发展的精神动力,是现代人才不可或缺的基本素养,高校语文中人文理念培养主要以人格完善为教学目的。大学阶段作为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人文素质的培养更是学校应注重的根本性教育。大学生即将步入社会,成为新世纪社会的主人,而一个民族素质的优劣,主要是看青少年团体素质的高低,人文素养作为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主要素质显得尤为重要。
一、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人文精神又是指人的精神,即人所特有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以人的和谐发展为本。以正确的理念、价值取向、人格模式和审美情趣为基本内涵,以真、善、美为崇高的追求理念,融合了个人的思想感情和意志、行为能力等。进行人文精神培养不仅体现了我国高校教育的完善,也是对人类价值和尊严的肯定。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人文教育则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一种非功利性质的教育,不仅侧重于学生精神世界的提高,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多数高校学生正处于即将步入社会的重要阶段,在高校语文教学中加强人文理念教育不仅可以增长其知识和才干,而且可以有效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这关系到整个民族和国家的命运。
二、当前高校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一)高校语文教学理念有待更正
文化素质中主要包括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高等教育需要教师通过对学生心理功能的全面教化,来实现人类真、善、美的理想追求和目标。在文化素质中,科学素质属于求真价值,而人文素质倾向于向善价值和审美价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和审美教育,具体到教育学生如何做人,怎样做全面发展的人。高校语文教师要和学生一起挖掘教材中的人文价值,感受人文精神和人文文化的感染和熏陶,然而在部分高校语文教学中,授课内容主要被参考教材和课本中的文法、修辞和写作技巧等占据。学生缺乏人与人、人与社会、与自然接触的空间和感悟,语文作为与社会交际的工具,本应源于生活,紧密联系生活这座巨大的知识宝库,然而由于高中紧密课程的安排与应试训练的传统,导致学生丧失了与社会接轨、于生活实践中学习的好机会,因此老师在教学中必须认识到生活才是学生学习的大课堂,是加强其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环境。
(二)教师教学方法有待提升
语文学科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人文理念的培养和发展有很大促进作用,但目前教学中许多应试教育带来的问题依然存在,在应试教育的阴影下,部分高校老师依然采用中学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全盘讲授的灌注方式。课堂始终是以教师为主体,教师讲,学生听,部分老师甚至不管台下学生能不能理解。在教学中寓思想和文化于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点,课堂应重视发挥语文教学的文化熏陶和感染作用,但很多语文教师只对文章进行传统单调的分割,对文字和语言进行机械的应试训练,使语文课文中本有的灵魂和血肉变得枯燥无味,导致学生一味死记硬背课本内容,难以对知识理解并灵活运用。而学生在长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下,严重缺乏自学能力、思想自律能力甚至是生活能力,最终导致具有人文性、人性美的语文教学沦为语言文法的训练教育。
(三)语文教师缺乏人文精神,教学个性化被程式化
由于受传统语文教学的影响,部分语文教师并没有将“以人为本”这一理念发扬到高校教学中去,对新教材中丰富的人文主义情怀和人文精神缺乏认识。不懂得如何引导学生去感受文章中的情趣和意境,忽视了对教材中人文主义精神的挖掘。一些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少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课堂、课下一副“公事公办”的姿态,对学生缺少宽容和耐心,很少与学生谈心、交流,不能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活动。在教学中遇到一些困难也不能及时发现和反思,比如课堂上为何有的学生积极活跃,有的学生精神不振、有的学生茫无头绪,甚至产生厌学情绪?作为一名教师,不能时刻反思和发现问题,只关注到了踊跃回答问题、思维敏捷的学生,而忽略了沉默寡言不爱讲话的学生。大学时期正是学生的性格、价值取向及人生观、世界观基本定型的重要时期,在此阶段,学生无论是在身体方面还是精神方面都在迅速发育成长,学生自我意识强烈,希望自我价值可以被别人认同,这一系列的表现决定了大学生的实际心理需求与人文主义教育理念一致,所以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自身人文素质的培养,关心关爱自己的学生,鼓励和帮助他们更加健康地成长。
三、在高校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的具体措施
(一)发掘教学教材中富含的人文素养
大学语文应该是适应全面素质教育中的人文素质理念的性情语文。所谓“性情”,就是人文性在个体心理上的具体体现,就是人格美,从感性的层次来讲,是对人的理解,对人的宽容,对人的接纳、爱护和关怀;从理性的层面来讲,是对人类终极价值的追寻,对人类命运的忧患。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意发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从语文新课程标准对教材编排的要求中可以看出,教材在编写时应注意体现时代性和现代意识,选材方面要有典范性和文化内涵,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时要注意变换角度和思考方向,善于见人之所未见,在简单的文字内容中发掘更加深刻的道理。语文教学中我们不能忽视对词语和句子的研究,并且要以它们为依托,去熟识文章的内容和主题,感受文章中描写的意境和情感。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充溢着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同情他人的人性理想,也充溢着真情真性、至情至性的生命美学。孔子“仁”的人格理想,“大同”与“小康”的社会理想;孟子“仁政”的政治理想与仁义礼智“四端”的人性理想,都是中国语文最富于人文性的命题,迄今为止依然符合人类在人性与社会方面的终极理想。“千古第一文人”苏轼的《前赤壁赋》糅合了儒、道、佛的思想,形成了旷达通脱却又积极向上的生命态度和以山水审美消解生命悲苦的东坡人格,堪称进行心理教育、性情锤炼的经典篇章。爱因斯坦《我的世界观》张扬了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家热爱人类、感恩他人、生活朴素、崇尚民主与自由的人文情怀,同样是心理教育的经典篇章。
(二)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彰显人文主义关怀
大学学习氛围和环境相较于中小学来讲更加自由、轻松,作为一名高校语文教师,更应注意加强自身人文主义素质的培养,在课堂中努力为学生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曾说过:“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教学时老师可以鼓励学生用阅读、记录和背诵的方式积累大量经典课文和朗读,在课上让同学们互相交流阅读并互相探讨读完、听完的感受,并给每位同学以详细的点评和指引。教学时,老师还要注意鼓励学生多谈对文章的看法和评价,切忌个人先入为主。文化语文着眼于广阔的文化景观与丰富的文化思想,性情语文着眼于深微的心理调节与美好的性情熏陶,在教学中可利用信息丰富、声色兼备的多媒体教学作为重要辅助手段。例如《先秦诸子语录》的教学中,可以利用山东电视台拍摄的电视片《跨世纪飞越》,让学生在视频资料中直接感受曲阜“三孔”―――孔府的华贵、孔庙的庄严、孔林的广袤,结合图片资料,一个立体的地理背景就展现了出来,历史文化在地理背景中显得更加具有活力。在讲授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的诗歌作品时,可以找一些优美的朗诵,让朗诵艺术与标准读音同时作用于学生,进一步培养与加深他们对于中国诗歌的音韵美与蕴涵美的精微感悟。
(三)在课堂内外延伸并巩固人文教学理念
语文学科包含着其他学科无法相比的美育因素,这种性质决定语文教学同时必须是审美教育,“声色语文”是指语文教学应当是有声有色的教育。我以为,语文的人文性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审美性。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和观察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理想、审美观念、审美能力。对于学生在课上学习和感悟到的人文精神和情怀,教师可有目的地进行课外延伸和巩固,道德素质的养成在于实践中的培养,社会和生活这座文学资源大宝库不仅为我们展示了充满魅力的人文世界,还将许多著名篇章融入了人们的真情实感,老师可联系学校一起策划更多适合高中语文开展的课外活动和演练,利用大学丰富的课外集体活动,比如春游、书法比赛、朗诵大赛、校刊征文等,让同学们在活动中亲身体验文学知识带给他们的熏陶。在大学语文教学中通过一系列活动使学生得到精神的升华和压力的释放,让他们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去,这要求大学语文教师在课堂内外都应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为核心,始终关注教学内容和课外教育活动相结合的价值取向,尊重和鼓励每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的成功。
结语
《课标》明确指出,人文素养包涵以下内容:“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在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当下,高校语文教育工作者应及时更新观念,语文教师要敢于摆脱传统教学桎梏,还原语文教学丰富多彩的面貌,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人文主义理念的培养,认真钻研教材,领悟传统文化的精髓,与学生一起感受人文素养的熏陶和感染。语
参考文献
[1] 马英群.浅谈大学语文教育中人文素质的培养[J].大众文艺(理论).2009(03)
一、用人文理念指导朗读
语文具有工具性之外,还具有鲜明而强烈的人文性。打开文本,揭开语言的外壳,一个丰富多彩的人文世界就展现在我们面前。在这里,读者会穿越历史时空,亲身感受中华民族语世界各国人民博大的人文积淀,与作家、诗人、文学名家进行精神上的交流、心灵上的沟通、思想上的碰触。这里有不慕名利、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随缘自适、狂放豁达的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有钢铁意志的保尔・柯察金;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志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积极豪迈人生观等等,这些都是语文人文思想的体现。丰富的人文内涵使语文具有了灵性,五彩斑斓,光芒四射,使读者徜徉其间,如痴如醉;广大读者受到感染,找到了精神的家园、心灵的归宿。人文精神就是对人生意义的寻探,对完美人格的向往。对真善美的追求。理想的光芒、精神的食粮在读者的头脑中留下深深的烙印,那微妙感情引起读者共鸣,对读者的思想、行为树立了榜样,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语文阅读过程就是对人文精神的吸纳、内化过程。
二、用人文理念指导作文
在陈旧教育理念的干扰下,作文几乎变成了与心灵、个性毫不相干的东西,创意更是无从谈起。学生为了得高分,不敢说自己的话,不敢表露自己的思想,不敢发自己的感情,唯恐其不纯洁、不高尚。学生作文中成人化的语言、功利化的思想充斥其间,学生丧失了自我,甚至造成“作文是一套,内心是另一套”的非正常状态。针对这种现象,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广阔的作文空间,减少对作文的束缚,实现写作的个性化,使学生表达出自己的主观感受,使他们的人文本色得以释放,使作文成为他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成为表述真善美、鞭笞假恶丑、审视自我、校正自己的精神航向。
三、用人文理念落实语文三维目标
爱因斯坦说:“通过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是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语文课程三维目标凸现人性化、弘扬一种超越狭隘课程知识生命关怀的教育。工具性语人文性相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不能离开工具性而空谈人文性,离开了工具性,人文性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语文教学中,人文性与工具性应水融,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影响。
四、用人文理念武装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