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休闲与旅游管理概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创新性人才的定义与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创新性人才的素质要求
创新性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性思维,能通过对所掌握知识以及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分析、综合、评价,发现新的现象和规律,提出新的理论和方法,创造出新的物质和思想,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人才[2]。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了创新性人才具备的素质和7条标准,S即有积极进取开拓精神;有崇高的道德品质和对人类的责任感;在急剧变化的竞争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有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以及广泛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终身学习的本领,能适应科学技术综合化的发展趋势;有丰富多彩的个性;具有和他人协调及进行人际交往的能力。
综合有关研究,我们认为,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创新性人才的素质要求如下:
一是要具有创新思维。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须独立面对错综复杂、瞬息万变的市场,独立开展自己的工作,创新思维的培养尤为重要。为此,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教学除了课堂上的训练外,还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社会生产实践活动。随着知识和技术的不断汲取、周丽洁,长沙学院旅游管理系副教授。经验和阅历的逐渐积淀,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才会逐渐形成和提高。
二是要具有创新意识。旅游教育根据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激励学生参加各种赛事、义务劳动、修学旅游等活动,激发他们创新的欲望。鼓励他们投身当地政府和企业所举办的会议、会展活动中去,担任义务导游、服务员、义工。用敏锐的视角发现新事物,利用所学知识,结合各种有利条件去工作、创造,逐渐培养创新意识。
三是要具有创新情感。创新情感,对于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人来说十分重要。因为旅游行业是服务行业,是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服务,对从业者的沟通能力、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有非常高的要求。在旅游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创新情感。
四是要具备创新技能。旅游管理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在教学中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还要具备动手能力,这个动手能力不是一种简单劳动,它必须有设计、有创造性、有操作性。例如宴会的设计与组织、娱乐的管理等都需要较强的创新技能。
五是要具备创新人格。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未来从事的是面对面的对客服务工作,将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还要及时处理客人的投诉,特殊的工作性质要求其从业人员具有很强的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有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崇高的职业道德和坚毅宽容的个性等众多非智力因素。为此,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必须重视健全的人格,特别是创新人格的养成。
二、培养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创新性人才的思路与实践探索
1.明确专业定位
专业定位是专业发展的指南。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办学主体,必须在国家对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指导下,根据旅游人才市场的需求和发展趋势,分析其他兄弟院校的办学情况,明确自身的办学特点和优势,最终确定自身的专业定位。
长沙是湖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是湖南旅游网络的中枢。长沙,作为一座具有浓厚历史传统和文化特色魅力的城市,作为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不仅拥有“山水洲城”的独特城市生态地理格局,更为突出的是,以歌厅、酒吧文化为载体的休闲娱乐文化闻名全国。长沙市在“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依托颇具特色的休闲娱乐业基础,通过5〜10年的努力,建立起功能定位准确、产业布局合理、知识和技术含量高、对相关产业带动作用明显的大长沙休闲产业,把长沙打造成我国中部休闲娱乐文化之都。
作为一所地方高校,长沙学院的专业建设要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适应地方产业布局与结构调整需要,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布局结构,促进高校的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因此,旅游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要把培养创新性人才、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作为首要指导思想,着力将自身打造成以国际旅游和休闲文化旅游为专业双核的教育平台,突出与国际接轨的休闲教育特色,培养创新性旅游人才。
2.优化课程体系
由于旅游业是一门综合性、涉外性强的产业,具有跨系统跨行业性强、市场化程度高、开放程度大等特点,加之其本身处于急剧的发展变革中,需要培养知识面广、文化素养高、外语能力强、具有创新能力的创新性人才。为此,我们根据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对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在深入调研、充分论证的基础上,重新构建了我校本专业课程体系。其主要改革内容,一是增加了基础课比重,适度减少了专业必修课的学时,增加了专业选修课;二是在学时总量控制的前提下,增加实践环节的课时比例,强调案例教学;三是强化旅游文化教育,以适应旅游业发展的文化性趋势;四是增加休闲学的相关内容和课程,如“休闲与游憩概论”、“休闲心理学”、“休闲资源规划与管理”、“休闲经济学”等,拓宽旅游专业的内涵,以适应新的行业发展需要;五是强化外语,除英语“双语”课以外,还开设了日语、韩语选修课,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以适应旅游业的国际化发展趋势。
3.重视体验式教学与研究性学习
旅游活动的本质是体验,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也要重视学生的体验。首先,要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达到师生互动,强化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其次,要重视第二课堂,包括旅游知识竞赛、酒店设计、鸡尾酒会、导游大赛、大学生论坛等,并加强第一、二课堂的联系,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次,要引导学生到旅游景点、宾馆、旅行社等旅游行业的真实场景中去亲身体验。我系鼓励学生暑假去与旅游相关的企业打工,不但锻炼学生组织、沟通、创新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回校后带着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学习,从而培养学生观察社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则要求由单一的教师授课转变为学生主动参与探索性的学习。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及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研究性学习就是学习者建构自己知识体系的符合人自身认知规律的一种学习方法。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我们主动引导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和其他研究活动,如设计调查问卷,去休闲农庄及张家界森林公园实地考察等。学生通过体验确定问题、寻找答案、衡量答案的学术研究过程,形成批判思维和探究方法。可以说“研究”本身就是一个很有效的学习方法。根据对旅游专业内涵的认识在教学中引入研究性学习理念有助于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4.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旅游学科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教学对学生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旅游管理系在空间、时间及深度上进一步拓宽了实践教学,使学生在实践环节施展和挖掘潜能的时间更长、空间更广、自由度增大。实践教学包括行业认识实习、课程实践、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四种形式,在不同阶段分批、交叉开展。在第一学年暑假,安排为期两周的行业认识实习,目的是让学生对所学专业形成感性认识;在第二、三学年,开展专业课程实践,如前往旅游企业考察和调研,在校内实验室开展旅游服务技能实训,精选案例展开分析讨论等;在第四学年,则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为期半年的毕业实习,实习完毕后回校进行毕业论文写作。为了使实践性教学有效开展,本专业建立并逐渐完善了一批教学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并在美国、日本等国建立了部分海外实习基地,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5.加强教学团队建设
创新性人才培养离不开创新型教学团队的建设。近年来,我们主要采取了如下几个方面的措施来加强创新型教学团队的建设。
一是引进高水平人才。适当引进旅游管理、外语及相关专业的博士毕业生;引进在旅游文化、休闲研究领域有一定学术地位,具有高级职称、实践经验丰富或有海外留学经历的专家学者。同时,高度重视学科带头人的引进工作,聘请在全国有知名度、在省内有权威的教授来学校担任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科带头人,受到了学生的热情欢迎。
二是整合社会智力资源,成立旅游学科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咨询委员会的专家,来自省市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业、兄弟院校,促进了以旅游企业为依托的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专家们不仅对学科专业建设、研究课题“CHO细胞中间纤维的生物学功能研究”该实验步骤成熟可靠。据此我们申请了“上海交通大学特色实验项目”并获资助。通过多方面条件的优化,我们顺利地将该科研项目成熟的成果转化到学生实验教学中,替代了陈旧简易的老实验。
1.旅游管理是一个综合性极强的专业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包括旅游学概论、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旅游经济学、会计学、旅游资源与开发、旅游心理学、旅游规划、旅游地理学、旅行社经营与管理、饭店管理、旅游政策与法规、旅游地理学、民俗旅游、旅游文化学、生态旅游学等,大多数课程表现出较强的交叉学科的特征。
2.旅游管理是一个操作性、实践性极强的专业
学校在校期间要参加大量的实习实训课程,需要掌握的技能包括景区讲解、全陪带团、旅游服务礼仪、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餐饮服务与管理、旅游规划制作、旅游景区管理、旅游产品开发、旅游商品设计、旅游咨询、旅游电子商务、旅行社经营管理等多项技能。
3.旅游管理是一个基础理论与应用技能紧密结合的专业
要求学生要将所学到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密切结合,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4.旅游管理是一个对学生素质要求较高的专业
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学习能力、系统思维能力和执行能力,具有较高旅游行业素养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沟通交流能力,良好的公关礼仪素质,宽广的人文修养和职业创新精神。
二、旅游管理专业图书资料建设思路按照重视基础、突出实用、注重拓展的思路
旅游管理专业图书资料建设需要满足学生知识素质和综合素质拓展的需要,满足学生职业素养发展的需要,满足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的目标。
1.满足学生知识素质和综合素质拓展的需要
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内容涉及经济、管理、历史、地理、城乡规划、市场营销、艺术、心理学、民俗学、美学、文学、外语、法律、建筑等多门学科。因为学时和课程设置等因素的限制,学生在教材中和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有限,课程的知识的扩展性严重不足,图书资料建设应注意满足学生知识素养拓展的需要。我校早已开设经济学、管理学、历史学、地理学、外语、美术、心理学等专业,这些学科的图书资料相对充足,结合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素质培养的需要,要重点补充民俗文化、宗教、园林、建筑、饮食文化、茶文化、西餐与酒水知识、中餐文化、流行文化、休闲文化、野外生存、世界遗产等方面的资料。特别是陕西省和渭南市历史文化、风土人文、山水物产等方面的图书资料。在综合素质方面,要求毕业生具有从事旅游服务及管理所需的专业技能、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沟通能力:掌握涉外旅游礼仪规范,具有良好的社会沟通和人际交往能力;具有一定的艺术表演能力和素质;具有社会环境和行业环境分析能力;对社会环境的适应和自我调节能力;个人形象塑造能力;这些综合素质离不开教学过程的训练和引导,但资料建设也尤为重要。在重视社交礼仪、政务礼仪、商务礼仪、演讲与辩论、个人创业等图书资料书籍资料的建设的同时,还要重视对光盘、视频教程等数字图书的建设。
2.满足学生职业素养发展的需要
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主要包括旅游景区(点)、宾馆、饭店、旅行社、主题公园、度假村、旅游营销企业和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学生主要从事导游事务处理与基本业务管理、导游服务;日常旅游事务管理与实务处理;旅游产品开发与推销实务处理;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管理;旅游组织行为规范制订与管理;旅游产品与服务销售过程的质量监督管理;旅游企、事业单位的经营行为的监督管理;旅游法规、制度与行政监督管理等。学生需要掌握旅游管理专业基础理论和旅游业经营管理基本知识,熟悉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旅游业的发展动态;熟悉我国旅游资源的分布、了解区域文化背景、风土人情,了解重点客源国和旅游目的地国家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风俗习惯,掌握酒店管理专业基础理论和旅游业经营管理基础知识,熟悉我国酒店业发展的基本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中外酒店业的发展动态。有健康的审美观,对艺术有一定的欣赏鉴别能力。图书资料建设过程中注重旅游业各产业要素相关的书籍资料,如世界各地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经济发展状况;国内外知名旅游景区(点)的导游词、旅游交通图、宣传光盘;主要客源国和主要目的地国家旅游业发展现状及代表性景区(点)解说词、景区平面图;国内外旅游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旅游政策与法规;国内外饭店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世界知名饭店(酒店)介绍;国内外旅游服务业的质量服务体系与标准;陕西省(渭南市)内各级各类景区(点)的旅游地图、导游词、旅游接待情况,省内各层次宾馆饭店的方位、设施、服务配置,省内国际国内旅行社的规模、接待能力等方面的资料。
3.满足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
在职业能力方面,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要掌握山地景观、水体景观和人文景观导游讲解能力;旅游文学知识讲解能力;导游事务处理与基本业务管理及导游服务能力;旅行社经营管理能力;景区规划,宣传,基层管理工作能力;旅游市场的调查、预测、决策能力;旅游资源的规划与开发能力、旅游产品的设计开发、营销的能力;旅游饭店的管理能力;旅游行政、企事业单位的组织管理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掌握野外旅游基本知识,了解野外旅游的基本常识,掌握一定的生存本领。图书资料建设方面,要重视对各种类型景观(景区、景点)的导游词,旅行社、旅游饭店经营管理,区域旅游规划和景区旅游开发规划文本,户外运动、探险、野外生存相关知识等常规书籍资料的同时,还要重视对景区宣传片、景区宣传画册以及相关课程的教学录像、教程、课件等数字资料的建设。
4.满足学生科技创新的需要
(玉溪师范学院 商学院,云南 玉溪 653100)
摘要:基于应用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是根据岗位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将课程与职业或岗位的有机衔接,构筑学科知识和应用能力并重的课程模式,它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学科知识为支撑.本文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内涵的解读,提出了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思路,并进一步提了出优化建议.
关键词 :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评价;优化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5-0243-03
1 引言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旅游高等教育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壮大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长期以来一直面临着许多困难,例如,旅游学科体系不成熟,各个学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不统一,不同学校的旅游管理本科学士文凭有不同的内涵(龙江智,2005)[1];供需错位现象严重(赵志峰,2008);[2]就业相对困难,层次较低,职业素养不强,难以满足需要[3](郑春奎,2011);旅游本科毕业生的业界低就业率及高流失率现象严重(胡朝举,高雪等,2014)[4]等问题.究其原因,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吴国清,叶欣梁(2004)认为理论与实践脱节,缺乏良好的职业意识;实际动手弱,社会适应性不强;办学思路雷同,没有特色;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重复、滞后;教师“半路出家”者居多,师资力量薄弱等,是造成旅游人才市场供需错位的主要原因.[5]师守祥(2008)认为现有旅游专业培养的是旅游服务人员,投入与回报严重背离.[6]郑向敏(2010)认为各高校都把培养复合型的人才作为培养目标,强调精英教育,专业教育,忽视或轻视了实践教学[7].虽然各学者对旅游高等教育面临的问题解释说法不一,但几乎一致认为应该对现有的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做出相应改革,以适应旅游业发展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2005年前后,一些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为了与传统本科院校进行错位竞争,体现自己的办学特色,提出了培养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目标,[8]以期望能够解决旅游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应用型旅游管理本科教育也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学者们围绕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一目标针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模式、能力构建、课程设置等相关内容展开了一系列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对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高校课程体系内涵进行解读,希望以此为基础,对现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优化与重构,将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落到实处.
2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内涵解读
课程体系是高等院校专业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载体和手段,它对提高和保障高等院校各专业的教育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关于课程体系的定义众说纷纭,尚无统一定义.顾明远,施良方,廖哲勋,杨树勋等学者对“课程体系”、“课程结构”从不同角度和层次作了阐释,给出了不同定义,但目前用得最多的是胡弼成在《大学课程体系现代化》一文提出的定义,胡弼成认为课程体系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体系是指在一定的教育价值理念指导下,将课程的各个构成要素加以排列组合,使各个课程要素在动态过程中统一指向课程体系目标(或专业目标)实现的系统;狭义的课程体系特等同于课程结构,是指课程构成,以及各类课程之间的组织、排列和配比关系.[9]一般认为它包括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宏观的涉及学科及专业的设置,中观涉及专业内部课程体系的构成,微观主要指专业内部的教学内容以及教材体系的选择,本文对课程体系的研究定位在专业课程体系的层面,因此在下文中提到的课程体系均指广义的课程体系,属于中观层面.向学生提供什么样的课程体系不仅可以反映出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和价值取向,同时也直接或间接地“折射出社会对于高等教育所持的态度、施加的影响与所抱的期望”[10].为了响应社会对复合型、紧缺急需的应用型人才的诉求需求,各高校近年来纷纷提出了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培养方案,以期培养理论功底扎实、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具备从事相应岗位或专门技术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应用人才培养目标的提出,要求作为人才培养目标载体和手段的课程体系也随之做出革新,要求各高校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改变传统重理论,轻实践的课程体系构建思路,着重于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基于岗位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将课程体系与职业或岗位的有机衔接,理论与实践并重,以实际岗位的技术活动项目为线索,将学科知识和素质培养融合具体教学活动之中,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学科知识、专业理论为支撑来设置课程.[11]因此,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课程体系至少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面向社会需求,服务社会地方经济发展;二是学科知识和应用能力并重,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三是突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3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设计
3.1 课程体系优化思路
3.1.1 明确目标定位,突出专业知识的应用性
应用型人才是能够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专业、工作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人才,不仅要能够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还要能适应岗位发展、变化的要求.在对整个体系进行优化时必须将专业知识要求、职业或岗位的技能要求融入到课程体系中,细化为知识能力大纲,依据知识能力大纲对课程进行选择、整合,以保证教学内容、方向要立足于就业,服务于工作岗位,即要与社会需求接轨,防止“供需错位”现象的出现.由于旅游管理专业涉及的岗位、行业较为广泛,远远超出了传统的吃、住、行、游、购娱乐等六大方面的范畴,要把握好社会对旅游管理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具体要求,并依据岗位来设置课程难度较大.但经过简单梳理后不难发现,旅游管理专业涉及的工作岗位或职业,均为服务性行业,虽然岗位不同,但存在较大共性,可以将社会对旅游管理专业应用能力细化为“旅游服务基本技能、旅游服务活动策划能力、数理统计与分析能力、管理理论与知识应用能力……”等.因此在应用型课程体系构建时,一方面应该重视职业通识能力(能力素质课程、人文素质课程、行为素质课程等)设计与构建,以满足社会对宽口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对于饭店、旅行社、旅游景区景点等传统的旅游企业人才需求,相关课程的开设就应该与企业需求目标紧密结合,与企业用工标准相结合,注意岗位核心能力(岗位基础课程、岗位核心课程和岗位拓展课程)课程的设置,如旅游项目策划、导游实务、前厅服务技能实训、客房服务技能实训、餐饮服务技能实训等课程.总之,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课程体系与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相比,职业教育倾向突出,更加强调社会及岗位的适应性.
3.1.2 学科知识和应用能力并重,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
旅游业是对实践能力、操作能力要求较高的行业,它要求管理者具有基层工作经验,熟悉基层的工作流程和业务标准,因此旅游管理专业一般不可能直接为旅游行业输送高级管理人才,而只能为旅游行业培养同时具备最基层业务操作能力和经营管理潜质潜能的高素质的管理人才.[12]这种观点反映了员工从层到管理层发展的一般规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从现实情况来看,这种观点的存在对旅游高等教育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它不仅模糊了高等教育与普通中等职业教育的界限,也为目前旅游教育存在的就业质量差、“供需错位”的现象找到了借口,使研究人员在一定程度上遗忘了对旅游管理专业核心竞争能力的挖掘与研究.应用型人才虽然可以划分为一线操作人员、行业管理人员、行业精英等层次,应用型本科培养的旅游人才应该是行业管理人员、行业的精英,应该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这就要求走出“重实践,轻理论”培养基层员工的误区,知识目标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操作层面上,局限于技能培训,还应该注重学科知识、专业基础知识的传授.总之,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要正确处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坚持学科为支撑,专业为基础、岗位为核心,坚持通识课实用、专业基础课管用的原则,来搭建一个既要体现旅游管理专业的特色,满足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需求,又能满足培养一线员工的基本能力的要求.
3.1.3 进一步明确面向地方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并有相应课程与之相呼应
在对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时,应该紧紧围绕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这一目标,整合课程内容,加大地区文化类课程的比重,尽量做到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接轨,让旅游管理专业接地气,增强专业实用性.本着服务于地方、区域和行业的经济建设,为地方培养所需要的人才的原则,结合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优势和特色,增设相关课程,例如云南历史文化、东盟旅游概论、旅游目的地形象策划等课程,进一步丰富旅游管理专业知识体系,拓宽就业口径.
3.2 课程体系优化与重构
根据以上基本设计思路,在系统梳理审阅有关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按照现行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做了如下调整和优化.
3.2.1 依据学科特征,对学科基础课程进行优化
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科归属一直存在较大争议,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曾经四次对普通高校专业目录,每次修订均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科归属做了相应调整,直到2012年第四次修订时旅游管理类首次作为一级学科与工商管理类并列出现在专业目录中.但是无论怎样调整,是否曾在争议,旅游管理专业属于管理学门类专业的特征是不容质疑的.因此,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学好旅游学科基础课程的同时,还必须加强经济类、管理类课程的综合学习,为以后走上管理岗位工作打下坚实理论基础,这样才能够保证学生就业后有足够的发展后劲.因此,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应该包括工商管理的学科基础课程,如管理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等课程,考虑到经济学作为管理学的基础,还必须充分重视经济学相关课程的学习.当然旅游类的学科基础课程,如旅游学、旅游心理学、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等课程也必须开设.学科基础课模块的课程内容主要侧重原理性知识,培养学生的理论功底,为学生的后续发展和自我拓展与提升奠定基础.
3.1.2 依据行业特征,构建应用型专业基础课程
由于旅游学具有多学科、跨学科交叉的基本特征,旅游活动本身又涉及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旅游管理专业在开设课程时不可能面面俱到,涉及所有学科及行业.旅游学涉及的地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环境和生态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对提高学生对旅游现象与本质的把握有重要意义,但这些课程所包含的知识并不是旅游从业人员开展工作所必备的核心知识.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所学知识应用型和实用性,在专业基础课部分开设的课程应该与学生的就业方向或将来从事的职业应该具有一致性,它在旅游管理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中应该处于核心地位,它致力于学生从事旅游行业技能以及经营管理能力的培养,是旅游管理专业特色的重要体现.因此,建议在现有专业课程模块中删除人文地理、中国文化概论、旅游环境学、生态学等课程,增开俱乐部管理、会展概论、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目的地营销与管理、餐饮经营管理、酒店督导管理、农家乐经营与管理等课程.
3.1.3 依据学生兴趣和能力培养,设置专业选修课模块
专业选修课是学科基础课程及专业基础课程的补充和完善,是为了拓展学科视野,深化学科知识与技能,强化专业基础知识的应用,满足学生学习兴趣而开设的课程.为了防止专业分化过细,导致就业面狭窄,就业困难,在选修课设置时不应该划分专业方向,应在学生综合能力与水平提升的基础上,强调“宽口径、厚基础”.在选修课设置时可沿以下思路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优化和调整:(1)立足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为了达到让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而开设的活动策划与管理(展览策划与组织、会议策划与奖励旅游、节庆策划与组织管理)、项目投资分析、旅游电子商务、人力资源管理、收益管理、旅游地产与土地利用、客户关系管理、休闲娱乐业管理等课程;(2)由于旅游业从业人员需要具有较宽的知识面,为了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与内在修养,满足学生参与导游资格考试而开设的导游基础知识、导游业务、旅游美学等课程.
3.1.4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的,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在课程体系设置中应当突出其中心地位.在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时,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加强实践教学,提升实践教学学分、课时比例,如将专业实习改为一年,实行“3+1”的教学模式;其次,注重具体课程的实践环节设计,上述专业基础课、选修课等课程模块经过优化后,大多数都离不开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在日常教学开展中,必须针对具体课程设置实践、实训环节,并形成实践教学大纲,尽量通过实践和情境模拟的途径实现教学目的,要求形成相应的考评机制,确保每一个实践环节落实到位;最后,加强校企合作,规范校外实习,避免成为校外实习基地的廉价劳动力,影响其择业与就业观念.
参考文献:
〔1〕龙江智.从体验视角看旅游的本质及旅游学科体系的构建[J].旅游学刊,2005(01):21-26.
〔2〕赵志峰.旅游管理专业性质研究——一种体验视角的探讨[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8.
〔3〕郑春奎.旅游管理专业“一式三化”模式人才培养实践[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S2):40-42.
〔4〕胡朝举,高雪,吴雁彬.旅游管理应用型本科多元协同培养路径创新与实践——以韩山师范学院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4,235(17):130-132.
〔5〕吴国清,叶欣梁.旅游人才培养与高等旅游教育的职业化发展[J].旅游学刊,2004(S1):15-18.
〔6〕师守祥.以项目和景区管理为突破口,培养真正的旅游管理人[J].旅游学刊,2008,23(2):10-11.
〔6〕师守祥.以项目和景区管理为突破口,培养真正的旅游管理人才[J].旅游学刊,2008,23(2):10-11.
〔7〕郑向敏,范向丽.论旅游专业“四高”的人才培养理念与运作模式[J].人文地理,2010(06):146-149.
〔8〕夏建国,刘晓保.应用型本科教育:背景与实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03):92-95.
〔9〕胡弼成.大学课程体系现代化[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7.21.
〔10〕崔军.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大学课程改革:理念更新与思路选择[J].中国大学教学,2009(04):38-40.
0 引言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改革和深化,特别是当前高校不断涌现出各类新专业,各类型的高校之间的竞争更为激烈,培养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体育管理人才是高校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制胜的关键。2000年以前,辽宁省体育管理人才的培养主要是通过部分高校深化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包括体育管理专业)课程改革和细分专业培养方向来实现的。目前,辽宁省尚未专门开设培养体育管理人才的专业。截止到目前,辽宁省体育管理人才培养涉及到11所院校、6个细分专业。
1 辽宁省高校体育管理类专业培养目标情况
首先,辽宁省高校针对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均有所侧重,本科教育培养的人才是应用型或复合型中高等人才,研究生教育培养的人才是学术型或研究创新型人才。其次,不同专业培养目标表达得不很具体,培养目标基本趋同,尚未形成自身的专业办学特色和人才目标培养体系。从具体的培养方向来看,这些细分专业都在不同程度上培养体育管理人才,但各专业有所侧重,如东北大学、沈阳大学、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沈阳化工大学、辽宁师范大学、沈阳师范大学、渤海大学、鞍山师范大学和沈阳体育学院9所院校均开设了社会体育专业,强调社会体育组织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大连大学、辽宁师范大学、沈阳师范大学和渤海大学四所大学开设的运动训练专业和大连大学、鞍山师范大学两所大学开设的体育教育专业分别培养高层次的竞赛组织管理、俱乐部管理和体育经营开发与管理的人才。沈阳体育学院是辽宁省唯一家专门培养体育管理人才的体育院校,其专业细化,分别培养了不同方向的体育管理人才。社体专业人才的培养更加趋向于高层次组织策划与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休闲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也导向高层次体育俱乐部经管人才培养;市场营销(体育市场营销方向)、公共事业管理(体育管理方向)、旅游管理、体育经济与管理四个专业实现了不同方向体育管理人才的培养。
2 辽宁省高校开设体育管理类课程情况
11所高校课程设置基本上分为公共必修课(通识必修课)、专业必修课、选修课(模块课或课程群)、实习课四个部分。比较典型的如沈阳体育学院体育经济管理学院在选修课程的设置上采取的是模块课的形式;东北大学社会体育专业采取的是课程群形式。11所高校公共基础课基本相同,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开设的内容略有差异,但多数院校开设了体育管理类课程,如体育管理学、体育经济学、体育市场营销学、人力资源管理等,但是这些课程在综合性院校开设与体育院校开设差别较大,综合性院校的体育专业教师多数是由体育专项出身,其中一些体育专业课程是由部分外聘教师或一些非体专业教师进行授课,这就有非体知识与体育专业知识融合的问题。同一门课程在不同院校表述不同,如社会体育学、体育社会学、社会体育概论等不同说法,体育产业学、体育产业管理学、体育产业经营管理学、体育产业概论等。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尚未形成严谨的体系化,如一些高校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上力求实现体育管理人才的培养目的,但在课程设置上并没有完全体现出来或通过设置非体育方向课程来替代,如体育管理学课程与管理学课程;经济学与体育经济学;市场营销学与体育市场营销学等。
辽宁省高校各专业体育管理人才的培养主要是通过课程来完成的,在下列的11家高校中开设体育社会学课程的有东北大学社体专业、大连大学体育教育专业、沈阳大学社体专业、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社体专业、沈阳师范大学体育教育和社体专业、鞍山师范大学社会体育专业、沈阳体育学院社体专业和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8家13个专业。开设体育管理学的有东北大学社体专业、大连大学的体育教育专业和运动训练专业、沈阳大学社体专业、沈阳化工大学社体专业、辽宁师范大学社体专业、沈阳体育学院社体专业和休闲体育专业8家9个专业。开设体育产业概论的有东北大学社体专业、沈阳大学社体专业(体育产业概论)、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社体专业、沈阳化工大学社体专业(体育产业经济学)4家4个专业。开设体育市场营销学课程的有沈阳大学社体专业、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社体专业、沈阳化工大学社体专业、沈阳体育学院社体专业和市场营销专业(体育市场营销方向)4家6个专业。
3 辽宁省高校开设体育管理类专业的时间及规模情况
关键词: 旅游管理 实验课程 考核 改革
1概论
实验教学是教育部“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实验教学质量如何,考核方式是否科学,不仅影响到对课程实验效果的准确评价,也关系到是否有利于推动课程实验内容的创新和实验教学方式的改革,这是课程实验教学中必须认真研究和对待的一个重大问题。
旅游管理专业有很多实验课程,像《前厅服务与管理》、《客房服务管理》、《餐饮服务与管理》、《导游业务》、《旅游规划》等,其教学目标是积累专业知识,培养专业意识,使学生熟练掌握服务流程、服务技能、服务活动的组织和督导,尤其是高等院校,由于是培养企业未来的管理者,便对学生基本的督导能力、培训能力和组织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科学的考核方法,将激励学生参与实验的主动性,准确考察学生对技能核心要素的掌握程度,建立学生的初步专业能力。
2普通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验课程考核改革的意义
2.1完善实验课程教学体系的需要
旅游管理专业实验课程包括教学和考核两大基本部分,一方面,实验课程教学内容质量的好坏和教学方式的手段决定考核的内容和手段,另一方面,实验课程考核改革反过来又推动实验课程教学内容的创新和教学方式的改变。另外,还要考虑到旅游管理系列实验课程考核方式之间的关系,使旅游管理系列实验课程考核之间不再是孤立的,而是把各门实验课程考核纳入到实践能力培养的系统中去进行考核。这样实验课程教学体系得到完善,整个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也就得到完善了。
2.2培养社会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众所周知,旅游业是应用型行业,企业迫切需要既通晓服务知识技能,又能解决工作中所发生实际问题的高级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而这种人才仅仅依靠知识的死记硬背是无法达到的。虽然目前在普通高校实验课程教学过程中,十分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但是考核局限于“教材所述”和“课堂所授”,存在着明显的重知识、轻能力的倾向。考核内容侧重于基本知识的再现水平而忽视了学生应用知识能力的考查,导致学生“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忘笔记”的局面。学生只是成绩达标,而从事旅游行业所应具有的能力则没有。
2.3促进学生能力全面发展的需要
现行的旅游管理专业实验课程教学评价方法,大多采用统一内容、统一形式和统一标准答案的固定化形式进行,而忽略了学生个体在禀赋、兴趣爱好、接受能力和学习要求上的差异,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作为长期从事旅游专业实验课程教学的老师,在与学生的交谈中,发现大部分的学生认为现在的考核模式不能够体现出知识掌握情况和能力水平。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实验课程考核改革势在必行。
3普通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验课程考核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3.1对实验考核重视不够
虽然地方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办学目标,但传统的“精英式”教育的观念还没有完全转变。在教学计划编制中,仍然存在重课堂理论教学、轻实验教学的现象,以乐山师范学院为例,旅游管理专业的理论体系学分数比重为75%,学生大多数时间用在了课堂理论教学上。对实验教学不够重视,那对实验考核同样如此。一般情况下,实验教学环节考核在学生课程综合评定成绩中所占比重较轻,理论笔试成绩一般占综合评定的70%左右。
3.2考核内容不合理
实验考核的内容应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的趋势,实现层次化、模块化。但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实验项目简单孤立,一般与理论教学同步,显得过于集中和呆板,这样使得实验考核也就缺乏系统性,不利于培养学生能力。旅游专业很多课程联系比较紧密,而以往的实验课设置较为分散割裂,一般是在某门课程中设置一些课内实验,如旅行社经营管理这门课程,大部分的时间用来安排上理论课,少部分的时间用来操作,而旅行社的导游服务等环节完全没有涉及,将完整的旅行社服务人为分割,不利于学生系统性的学习掌握旅行社管理和服务程序,这无法给学生一个完整的旅行社情境。
3.3缺乏严格的考核标准
现有实验课程的考核标准大多模糊、笼统,没有量化,这样对操作带来难度。旅游专业实验具有特殊性,如模拟导游、服务礼仪等课程,难以制定较为明确的打分细则,带有主观性,教师往往是根据平时印象评判学生的考核成绩。还有没有考虑整个课程体系的考核标准,存在课程体系内部课程之间相互借鉴甚至是相互重复的情况。
3.4 考核方式单一
现有的实验课程的考核方式也存在单一的情况,有的只注重技能,有的只注重期末,有的只需要交一份调查报告。比如,在野外考察的调查报告撰写上,教师的参与程度低,不少学生东拼西凑,应付了事,达不到考察的目的。没有严格的实验教学考核,也就形不成对学生认真上好实验课的激励。不少学生将上实验课当成了休闲放松课,走走过场,实验课变成了学生的课余休息时间。
3.5其他问题
除了上面的一些主要问题外,还存在课程实验与现实脱节,跟不上实际发展;缺少具有丰富专业技能的教师,对学生就无从说起;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没有以学生为本;不注重考核反馈,没有针对问题进行下一步的改善和提高等。
4普通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验课程考核的改革策略
4.1认清实验考核改革的重要性
普通高校应认识到实验考核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要改变实验考核过分依附于理论教学的状况,走出将实验考核等同于理论考核的误区,探索建立相对独立的实验考核体系。不仅要增加实验教学和考核环节的比重,而且要针对旅游行业的发展变化,结合自身的办学条件,完善实验教学和考核的硬件和软件建设,严格要求、强化管理、保证质量,真正发挥实验教学和考核在人才培养中的独特作用。同时要严格实验教学考核制度,加强对老师和学生的宣传,杜绝一切偷工减料、蒙混过关的行为。
4.2 改革实验考核内容
这里的考核内容一定要以满足社会需求和学生发展为标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实验教学内容科学合理,加大考核的信息量。这里要把实验系列课程看成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系统,各门实验课程的考核内容避免重复。因为旅游管理专业的理论课教学存在知识交叉的情况,实验课同样如此。另外现代社会信息资源非常丰富,学生应该具有获取信息、把握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所以在进行考核改革要以教学大纲为依托,丰富考试内容,加大试卷信息量,从而有利于具有不同能力的学生发挥思维的能动性和展现自身的学习个性。第二,注重考核内容的合理化比例。一般来说,实验课程考核的内容主要包括笔试、操作、实验报告三部分。实验考核更加注重学生的动手实际能力,那么操作部分的成绩应该占较大的比例,笔者建议三者的比例为2:5:3。第三,把实验考核成绩纳入综合成绩。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业,旅游管理专业实验课程考核中不仅要考核学生技能掌握的程度,也要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考核,包括组织、应变、创新、观察、判断、交际等能力的灵活运用,融入学生课余的综合成绩。可以以实验课程为依托和载体,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将专业学习融人到文化活动之中,锻炼学生组织管理能力,完善其综合素质。
4.3 制定严格的考核标准
前面说过,没有考核标准,就无法测量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不能真正促进专业操作能力的形成,实验课程会流于形式,学生的实验学习也变得盲目,从而会失去学习专业课程的热情。所以,制定细化、清楚的考核标准就显得非常有必要。以《前厅服务与管理》这门课程为例,该课的实验主要包括四大板块内容,一是预订业务,二是接待服务,三是结帐服务,四是礼宾服务。对每一个板块的考察,包括掌握服务流程、语言表达、服务礼仪、服务创新、快捷高效、业务督导六个要素。以前厅电话预定的服务流程为例,可以把服务流程分为七个环节,依次是:接听电话并向客人问候、聆听客人需求查看房态、向客人推荐客房、接受预定并记录客人资料、确定付款方式并处理、复述客人要求并道谢、存储客人资料,依据每个环节在服务中的作用和影响来设定权重分值。 (转72页)(接74页)向客人推荐房间是客房销售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到客房销售;接受预订并记录客人资料的过程是建立客人档案的基础环节,要求准确无误,需要服务人员认真、细致、耐心;储存客人资料是形成客史档案的关键环节,将会影响到整个饭店对客人信息的掌握。因此,在七项环节中,此三项的分值要大于其他四项。如果每一部分都是细化清楚的标准,那么就形成统一的标准体系,然后再传达给被测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