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语文教学中遇到的困惑

初中语文教学中遇到的困惑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语文教学中遇到的困惑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初中语文教学中遇到的困惑

初中语文教学中遇到的困惑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科学策略

一、当前初中语文阅读的教学现状

(一)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守旧

在中考压力之下,很多教师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采取了传统的阅读教学方式,只注重段落划分、中心思想、人物特点和字词的教学,忽视了新课标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和趣味性,枯燥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失去了阅读兴趣,导致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水平下降。

(二)教师的课前备课不够充分

有些教师备课不认真,马虎应付,没有为阅读教学准备好丰富的材料,就应付式的将课本教材的内容作为阅读教学材料,或者在未吃透教材的情况下随意地制定阅读的教学目标、确定阅读的教学重难点,导致教学目标的空泛,教学重难点偏离。

(三)教师的教学策略不够科学

大多数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采取了填鸭式教学,以讲为主,忽视了以学生为主体,占用了学生“读”的时间;注重阅读技巧的传授,忽视了学生阅读情感的培养;只注重完成课本课文的教学,忽视了课外阅读的丰富。使得阅读变成了枯燥、机械化,少了乐趣纷呈,使学生觉得阅读索然无味。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科学策略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

课前预习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它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掌握课堂学习的主动权,明显地提高学习效率,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整体结构以至优化课堂细节的作用。正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说:“学生通过预习,自己阅读课文,得到理解,当讨论的时候,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的结果相吻合,就有了成功的;或者看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相吻合,就作比量短长的思索;并且预习的时候绝不会没有困惑,困惑而无法解决,到讨论的时候就集中了追求理解的注意力。这种、思索与注意力,足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增进阅读的效果,有很高的价值。”所以初中语文老师要充分发挥好课前预习的作用,在上新课前布置学生几个课前预习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完成课前预习,在完成任务中感觉到预习的快乐。例如,在讲授《看云识天气》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阅读课文中找到哪些段落是在描述根据云的光彩和形态来预测天气情况的,然后运用课文中介绍的看雨识天气的方法来预测我们第二天的天气等等。通过这些有效的预习,可以提高同学们的阅读兴趣。

(二)积极创造生动的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是一种具有情感氛围的教学活动,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创造生动的教学情境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智力。例如,阅读《人民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教师可以提前在网上下载《人民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视频给学生们看,通过画面再现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本篇文章的“精髓”,让学生感受到人民“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三)合理安排学生的阅读时间

传统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常常将时间安排在教师的“教”上,忽略了学生的“学”,但是一味地讲课剖析教材,没办法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只有合理的安排阅读时间,将课堂时间合理的划分,让学生拥有自主阅读时间,才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自主阅读效率。例如,在讲授《塞翁失马》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文言文下面的注释进行翻译阅读,如果在阅读中遇到问题时就打上标记;接着,让学生将自己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来,通过由老师引导、小组讨论的形式解决学生们遇到的问题;最后教师再细致地把《塞翁失马》这篇文章进行讲解,将文章的中心意思讲解给学生听。通过合理的安排阅读时间,让学生在学习中由传统的被动型转为学习知识的主动者,使得阅读的效率和质量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完善学生阅读情况的评价方式

初中语文阅读的重点对象是学生,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情感价值观如何,是我们对学生是否掌握阅读能力的判断依据。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深化的过程,语文阅读教学效果需要通过长时间的实践和练习才能慢慢显现。所以初中语文教师要创新评价观念,以多样化、可操作性的评价方式对学生阅读能力和知识的掌握进行科学的评价,通过评价掌握学生阅读情况,及时地帮助学生掌握阅读能力,在阅读中积累人文精神和阅读知识。

总之,初中语文阅读在语文教学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是高中提升阶段的重要过渡,因此提高初中语文阅读的教学水平,培养中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时展的需求。初中语文教师要发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精心设计语文阅读的教学过程,让学生能轻松愉快地进行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邱丽芸.浅谈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J].中学教学参考,2015,(21).

初中语文教学中遇到的困惑范文第2篇

1 语文课堂创新教学的理念

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就是舞台上的演员,学生就是观众。学生的学习过程完全是随着老师的指挥机械的做一些重复的“演奏”。新课标提出学生的“发展观”中强调要求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厘定应该达到的目标。这就要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既要学生掌握学科知识和学科技能,又能在获取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体验甘甜苦辣,自觉地掌握求知的方法,且能在这个品尝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情感与文本中的情感融为一体,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这个要求就必须要我们教师创新教学方式。创新的教学方式就是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体,教师要想方设法唤醒学生的好奇心和创新意识,张扬学生的创造个性;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充分的尊重学生,无时不刻的体现学生的主导地位。

教师要突破陈旧的、传统的教学观念,用新课标的理念指导语文教学。在以往的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只是重视对知识的传授,向学生传授一些所谓的学习技巧,什么分类归纳,进而总结,使得学生的学习只会生搬硬套,死记硬背,抑制了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久而就之,学生就成了学习的机器,没有生气,没有活力,更不要说创造性学习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基本就是“填鸭式”、“满堂灌”,教学的内容就是以文本为主,教师是课堂的主角,学生只是在教师的指挥棒下被动地学习。所以我们今天的教学要转变观念,更新教育教学理念,用初中语文新课标指导语文教学。新课标中的“学生观”就是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就是要教师想方设法挖掘学生的潜能。它要求广大教师以一个配角的身份参与到课堂中去引导学生学习,是“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要给学生以更多的机会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只有教师先转变观念,用新课标理念进行教学,才能给学生一片自主学习的新天地。

2 初中语文创新教学的策略

2.1 语文教学观念的转变 语文教学观念的转变:由内容分析本位而重视语感积累。语文老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必须落实语言素养训练方面的目标,这是保证语文课上出语文味的关键。在教学中要摆正篇章分析与学生感悟的关系,还是要讲精彩讲到位的,不是完全排斥分析,而是要把分析当成帮助学生领悟的手段,而非目的。但坚决反对对课文作琐碎的、微言大义的分析。整体感悟绝不等于主题先行,主题先行的方式存在一定问题,因为我们在课堂教学的逻辑关系中应处理好演绎和归纳的关系。 根据思维发展的规律来看,归纳教学优于演绎式教学,我们可以试想:中心意图都明确了,再分析不是浪费时间嘛。

2.2 重视人文特点,增强创新内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必须注意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教学就要通过语言载体,充分挖掘依附其中的人文精神,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教材,注重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对他们进行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合理评价,激起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引发学生创新的激情,激励学生进一步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合理公正的评价,既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又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创新,也使学生从能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向能够独立探讨、提出问题的方向发展。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培养,学生的思想、能力、意志、情感等将得到更全面的发展。而这种内在动力一旦充分发挥出来,就会表现为一种创造渴望,从而形成语文教学与创造力培养的良性循环。

3 初中语文教学的另一个创新就是要创新教学内容

初中语文教学中遇到的困惑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育效率;学习环境;措施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知识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和教育的竞争愈加激烈,信息更迭的周期也在不断缩短,这对教师及学生的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是初中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课程,对学生未来的学习及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目前,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模式过于单一,导致了课堂教学失效或效率低下的现象,不仅影响到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而且也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育。而在新课程改革的普及下,初中语文教学模式逐渐成为教育家共同关注的话题,并且,如何有效提高语文课堂效率也成为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初中语文教学提出了一些措施及建议,希望对提高语文课堂效率有所帮助。

1 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缺失的表现

1.1不明确的教学目标

语文教学目标要求语文教学要体现出本学科的基础性和工具性,即围绕着“字词句篇”这些基础性知识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多种技能训练。但现今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对此体现的并不明显,甚至呈现出弱化与淡化现象。

1.2不恰当的教学方法

初中语文教学模式是以培养文学家和作家式的教学模式为主,这种教学模式往往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脱离,这样学生就不会找到认同感与归属感,不利于其对基础知识和语言文字等基本技能的掌握。因此,要想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率,就要改革教学方法,要因时因地根据各地区的不同的具体情况设计教学活动,组织语文的有效教学。

1.3缺乏有效性的教学语言

在课堂上,初中语文教师采用何种的教学语言对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使用的语言过于琐碎与啰嗦,这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语言要是死板或者僵硬,就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吸引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这些情况往往都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会影响到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

1.4不充分的互动参与性

很多一线的语文教师都有这样的亲身经历,就是你在课前做好了充分的教学准备,甚至在课前都设计好了每一步的互动环节,但当你走上讲台开始授课时,往往事与愿违,你会发现对于你精心准备的互动环节,学生们并不会积极主动地去参与,整节课下来,语文教师既是设计环节的导演又是这些互动环节的演员,教学效果并不好。

2 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2.1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有效地开展语文学习必须要有良好的学习环境,这是有效开展语文学习的基础。由于初中生已进入青春期,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兼顾到他们的心理与情感。首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要把学生潜在的积极的情感因素发挥出来。其次,初中生已经进入青春期,心理会产生一些微妙的变化,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尊重学生,让每一名学生都有参与感,不要让他们的心理产生负面影响,最后,要在语文教学中倡导互帮互助的学习风气,让他们在语文学习中树立自信心,互帮互助,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语文学习当中。同时,语文教师要经常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他们对于语文学习的需求,解决他们学习中的问题与困惑。

2.2建立丰富有趣的语文教学模式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要求学生的全面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渐渐地不适应教学的需要,教师们遇到了全新的挑战。

(1)利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随着现代科技技术的迅速发展,很多教育工作者在日常的教学中也开始运用多媒体教学,这极大地方便了老师与学生的“教”与“学”。利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枯燥无味的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中利用PPT课件将文字知识转化配之以文字,既节省了教师书写板书的时间,又有利于增强语文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2)运用情境教学法,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在语文教学中,可以运用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场景展现课文中的情节,还可以利用具体的物品、图画、音乐等再现课文中的情节,这样多种方式的教学,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也在授课过程中给了他们美的熏陶,有利于他们未来的发展。

(3)鼓励学生在课前进行演讲。语文课堂前进行演讲不局限于时间的长短,目的是利用在有限的时间内调动起学生在接下来的语文学习中的学习气氛,同时通过在台上的几分钟演讲,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这也有利于在接下来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和学生更好地进行交流沟通。

(4)组织引导学生开展生动活泼的课堂活动,在活动中学习、体验和探究。教师要在语文课堂中组织引导学生开展生动活泼的课堂活动。讨论式和问答式两种方法皆可,但在活动教学中,往往讨论式优于问答式。问答式虽然也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但回答的问题往往是老师已经预设好的问题,答案也是老师预定的标准,而讨论式则在于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的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

(5)布置多样有趣的课后作业。课后作业作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对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教师在布置课后作业时要关注到如何提高语文课堂的有效性,可以要求学生预习备课,在课堂中上台讲课。这样的作业形式新颖,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利于实现有效教学。

总而言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师者应该不断地去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与质量,以适应现代教育教学改革形势的需要。

2.3 改进教法、注重生成,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积极转变学生学习行为,而且要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学习,让学生做到独学、对学、群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相互质疑。通过展示实现交流、通过纠错实现落实、通过点拨实现提升、通过开放实现拓展,教师在课堂教学互动中,要充分实现师生之间的预习交流、分配任务、合作探究,展现拔高、穿插巩固、达标测评。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一看学生在课堂上参与的人数, 保证绝大多数学生参与到课堂。二看学生参与的质量如何,学生语言表达是否流畅,学生参与态度是否积极,学生情感是否投入,学生精神是否饱满。三看学生的预习笔记,检查预习情况,以便教师可以根据学情适时导入下一个环节,准确做好课堂决策。通过“三看”,关注学生的自主程度、合作效度和探究深度,致力于高效课堂。

教学手段是实现目标的主要措施。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注意教学手段多样化。多媒体教学体现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因为它合理地继承了传统的教学媒体(如课本、教师课堂语言、板书、卡片、小黑板等),恰当地引进了现代化教学媒体(如幻灯、投影、录音、电视、磁性黑板、电脑图像等),使二者综合设计、有机结合,既能准确地传导信息,又能及时地反馈调节,构成优化组合的媒体群。这样能使学生视、听触角同时并用,吸收率高,获得的知识灵活、扎实,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总之,在教学和教研的实践中,我深深地感到

3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教学质量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教育工作者需要转变自身的教育理念,通过改革教育方式来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并且结合新课程改革的大趋势,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提高语文课堂效率,增加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从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初中语文教学中遇到的困惑范文第4篇

初中语文学案式探究性学习策略所谓学案式探究性学习,主要是学生把语文课本当做学习探究的内容,积极拓展学习时间以及学习空间,从多个渠道以及多个角度去获取相应的知识信息,经过分析和整理编制成学案,展示自己的创作探究性学习成果的学习方式。学案是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一个平台,使得教材的信息容量得以扩充,也记载了学生的思维碰撞过程,有学生自主思考的痕迹,保留构建知识过程中的学习经验,这些动态内容同时也是课程的组成部分之一。

一、学案式探究性学习中教师角色定位

首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学案式探究性学习,教师是跟学生共同参与探究活动的合作者与学习者,在课前教师要对学生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查看学案前期准备的内容,在批注学生搜集的资料的同时,跟学生一起商讨与合作,对文本进行深入的理解。其次,教师是进行学案式探究性学习的指导者,主要是明确学生的学习需求之后,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预计教学策略,积极引导学生进行信息处理,选择课堂学习的重点,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积极性。再次,教师是进行学案式探究性学习的评价者,要对学生后期提交的学案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独立自学和资料的收集,并对学生学案式探究性学习成效进行客观评价,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积极性。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学案式探究性学习的开展策略

(一)学案式探究性学习――自主预习

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要让学生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就要教会他们预习”,“在上课之前,学生一定要学会预习”,“要把预习工作当做是学生必须要做的工作。”由此可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学案式探究性学习就要重视学生的自主预习环节,预习的过程就是不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过程。教师可以在新课开始前一天把统一编制的学案发给学生,在学案中记载了预习导学部分的内容,要求学生能够读懂课文的意思,找出疑难的词句进行疏通,还要给课文中的句段写法做批注。学生在学案的指导下进行有计划的自主探究性预习,能够学会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来归纳课文,学习里面的生词生句子,找出关键性词语,并对课文进行勾画批注来对语文进行相对有效的探究。学生在自主预习完成之后,可以根据学案中的一些习题来对自主预习的效果进行检测,记录弄不明白的问题,带着这些问题进入到课堂中,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在自主探究的时候,教师要有意识地通过各种途径来了解学生的预习状况,这样课堂教学就变得更加有针对性。

(二)学案式探究性学习――小组自主合作研讨

学案式探究性学习的一个重点就是课堂上的合作研讨部分,这是建立在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前提下,教师可以根据学案中存在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进行讲解,组织学生分成小组针对学案中的综合问题进行讨论。在初中语文教育中,教会学生交流与合作是新时期教学大纲的一个要求。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是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方式,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在发扬了民主精神的基础上,教师不能只在一旁观看,要尽可能的参与其中,积极的对学生进行指导,不让小组合作探究研讨流于形式,不能出现分割课堂的现象,要学生之间进行合作,假如没有合作的氛围,分组探讨就毫无意义,这跟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一样的。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就是教师在其中的引导作用没有很好的发挥,小组合作探讨变成了形式主义。所以,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学案式探究性小组分组学习中,整个过程都离不开老师的指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案先提出让学生感到困惑的问题,进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主动寻求合作,这样就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提问的时候,要保证提出的问题既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还要适度,这是学案式探究是不是取得良好效果的一个重要的条件。比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的时候,为大家设计这样的问题进行探究:“你从这篇课文中体会到“虚伪”的弱点么?以后我们怎么去克服这个弱点呢?再比如,在学习《我的老师》这个知识点的时候,教师给学生提出:“请你思考在你印象中老师的形象是什么样的,然后用你能想到的一个词语描述出来。”这个引导性质的问题之后,让学生分成小组,让小组成员进行明确的分工,让每个人都带着目的去合作、总结看哪个小组想出来的描述习语比较多。这样的以学案为依据进行技巧性的点拨,引发了学生的热情,体现了教师在点、学案在导,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三)学案式探究性学习――自主巩固训练

在学案式探究性学习过程中,要注重课堂达标训练环节,这个环节可以是个人训练、小组互练或者限时检测等。不管是选择哪一种课堂训练方式,都要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让学生对学到的知识进行巩固。让学生进行自主训练,教师在一边巡视,学生在练习结束之后,可以相互交流答案,也可以让教师出示相关答案,进而开展有针对性的讲评和总结。依照老师在课堂中收集的具体的反馈状况,积极引导学生去归纳和概括,进行知识的梳理,让知识变得更加系统化。通过进一步分析和综合,让学生对课文的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总结出学习方法,从原来的“学会”变成现在的“会学”。学生要对课堂上学习的那些预习时不懂的问题进行及时的消化和整理,在学案上写出思路,递交老师,从而提高学案式探究性学习的成效。

三、结论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学案式探究性学习,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及学习积极性,能够提高课堂效率。所以,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以学生为本,积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难题进行讲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进而提高初中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王祥.学案导学:一种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J].教学与管理,2012,(35).

初中语文教学中遇到的困惑范文第5篇

一、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误区

(1)重教学形式,轻教学内涵。部分教师为达成“三维目标”,生怕被扣上“戴着脚镣在跳舞”的帽子,于是趁势而上,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上大做文章,淡化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培养。这种重形式轻内涵的教学徒有其表,不利于学生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

(2)重自主学习,轻教师指导。部分教师对学生探究不加点拨、合作不加指导,放任学生自由,致使研究的问题繁多庞杂,缺乏深度,学生的思维发展徘徊不前。语文教师应加强课堂的掌控能力,适时调整教学方法,使教学活动沿着预定的轨迹前行,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

(3)重人文拓展,轻夯实基础。部分教师打着“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旗号,对文本内容的讲解往往一带而过,片面追求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将语文教学变成了思品课。语文教学过于强调人文性,势必要忽视学生知识的构建和能力的培养,淡化语文学科的应用价值。

(4)重现代媒体,轻文本感悟。部分教师为追过多媒体能带给学生强烈的感官冲击,舍本求末,以媒体呈现替代学生的文本解读、思考讨论,只不过是将“人灌”变为“机灌”罢了。部分教师喜欢用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削弱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品味,使语文教学变得毫无生气。

二、和谐课堂的含义

和谐课堂是指教师、学生、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资源之间处于协调发展、和谐共生的状态,包括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活泼灵动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中,潜能得到发掘,能力得到锻炼,个性得到张扬。

三、初中语文和谐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

1.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教师或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或创设类比情境,以达到相互渗透、融会贯通的效果;或创设多媒体情境,能变抽象为直观、化难为易,使枯燥的知识变得富有趣味。如在《三峡》教学中,教者播放三峡视频,导入如下:“如果说滚滚长江是一条艺术长廊的话,那么三峡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其迭出的奇境、耸峙的山峦、涌动的波涛、变幻的四季令无数诗人、画家为之折服,产生创作的灵感。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就是其中的一位,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选自《水经注》的《三峡》。”教师创设情境,为学生架构知识的桥梁,使新知识的呈现不再突兀。

2.先学后教,合作探究

(1)自主学习。教师要放手把学习任务交还给学生,出示目标后,不要急于将结论告诉学生,要以导学提纲为依托,让学生带着问题按照先宏观后微观、先整体后部分的原则去自读课文,对文章有整体性的把握,去发现问题,尝试解决问题,表达观点。要行间巡视,及时给予适当的指导点拨,让学生在探索中构建知识体系。要带着问题走进教学,以学定教,降低教学的盲目自我认定,使教与学得到和谐统一,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质疑问难。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教会学生质疑的方法,让学生在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掌握提问的技巧。要针对普遍的共性问题进行梳理归纳,个性问题则交由小组讨论。如在《济南的冬天》教学中,有学生提出疑问:“冬天应该是朔风怒号、天寒地冻的,而‘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济南的冬天真的不刮风吗?”通过讨论,学生对“没有风声”与“没有风”进行对比,不难发现济南冬天的恬静。

(3)合作探究。教师让学生针对自学中存在的困惑、疑点展开讨论,表述自己的观点。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合作过程,当学生陷入困境、盲目争执而无法深入时,要及时点拨,激活学生联想,引发学生顿悟;要充分发挥小组的互助合作功能,让学生彼此共享信息,取长补短,共同促进,共同提问。

(4)艺术精讲。教师要充分研读教材、分析重点,针对学生遇到的问题进行精讲点拨,切不可面面俱到,要突出重难点内容;要讲究提问艺术,能切中要害,引发学生的主动思考;还要借助于现代教学媒体,刺激学生的感官,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带给学生美的享受,帮助学生理解教材。

3.归纳小结,达标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