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经济发展的途径和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地方高校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原则 方式 途径
现代教育学认为,高校的三大职能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在知识经济时代高校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联系更为紧密。对于地方高校而言,只有通过不断调整自身发展的目标、规模和结构,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要求,才能充分实现高校职能,从而实现高校与区域经济的良性互动。
一、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则
地方高校通过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对其要求和相应的政策,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应该秉持一定的原则。
(一)准确定位原则
国民高等教育体系包括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高等教育形式,而地方高校由于其自身的特性,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过程中要紧密结合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目标,牢固树立“立足地方,服务地方”的观念,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结合学校人才培养的特点,打造符合自己校情的特色。准确定位的原则要求某区域内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地方高校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多样化办学模式,准确定位是地方高校办学的基础。因此,根据泰州当前区域经济和高等教育的状况,本地区五所高校短期内的定位应是:在办学类型和层次上要着眼于建设省内一流的教学实践型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要着眼于培养多层次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从长远来看,应通过资源的有效整合和补充,建设以一所教学研究型综合性大学为主体,多所特色鲜明的高职院校为补充的地方高等教育体系。
(二)服务面向原则
地方高校应服务于区域性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尤其要根据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的特征及社会发展的阶段特点来规划学科建设,设置相应专业,开发对应课程,这是地方高校办学的前提。在对地方高校宏观目标准确定位的基础上,谋划具体的实施办法,只有在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微观举措前提下,才可有效避免出现地方高校办学模式趋同的状况。泰州地区的高校根据该市十二五规划制定的装备制造业、生物技术与新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产业及化工产业这五大支柱产业发展的需求,优化教育资源,调整专业方向,改革课程设置,拓展教学内容,强化机电、计算机应用技术、药物制剂、应用电子等高新技术类专业,加强会计、外贸、金融、外语、社会工作和市场营销等文科类专业,专业设置覆盖了泰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部高新技术产业和绝大多数行业领域。从专业设置情况来看,五个学校共同开设的专业有一个,四个学校共同开设的专业有七个,三个学校共同开设的专业有九个。
二、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式
(一)地方高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
地方高校教育应该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以社会需要为人才培养的前提。同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考虑学生就业方向,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及特色产业情况,培养更多适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
不同层次的高校教育决定了其人才培养规格的差异,具体可分为应用型和研究型两种。研究型以培养教学和研究人才为目标,应用型则以培养实务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地方性高校应针对现实需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分工合作,科学合理地界定自己的办学定位。泰州市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十二五期间全市“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新兴产业规模不断壮大,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38%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生产业比重逐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根据这一目标,泰州市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和方向更加清晰,为进一步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相切合,泰州市应积极引导高校定位,鼓励各校根据已有的发展基础和特色优势走个性化发展之路,从而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当前,由泰州师范专科高等学校升格成的泰州学院应该着眼于未来泰州大学的建设,走教学研究型之路,而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和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则应当面向长三角地区,以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为主,通过对各个高校的正确定位促使其形成明确的发展目标,促进泰州不同层次的高校形成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合理格局,为泰州市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二)地方高校科研工作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高校人才集中,设备齐全,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创新开发能力,能够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撑。因此,地方高校科研工作应借助其人才资源和学科优势,客观理性的分析研究当前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所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促使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值得一提的是,地方高校科研工作往往面向当地中小规模企业,这类企业技术结构相对单一,非常需要技术服务,高校的专业技术人员只有在熟练掌握相关专业技能、具备丰富实践经验时才能解决实际问题。这就需要地方高校老师和专业技术人员切实转变拘泥于校园内的观念,坚持实际性和应用性,牢固树立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思想。这一方面有利于地方经济建设,促进地方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使高校自身得到地方政府的重视与支持,改善外部环境和办学条件,加快学校的发展。在实践中,泰州职业技术学院教师不仅为乡镇的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咨询,同时还以项目为载体,与大中型企业合作,共同申报科技项目和专利,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三)地方高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终身教育的平台
泰州市十二五规划提出:“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优化整合教育资源,构建终身教育平台,广泛开展社区教育,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加快发展老年教育,努力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城市和学习型社会。”泰州高校在为市民构建终身学习的平台方面大有可为,既可以提供业余学习和岗位培训为主的非学历教育形式,又可以为市民提供继续深造的学历教育,使其成为提高广大市民的知识水平和技能素质、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学习平台。泰州职业技术学院曾经承担的泰州市社区干部培训计划就是区域高校服务社会的成功案例之一,这一针对全市1000名左右社区工作者的培训项目既有常规培训,又有学历教育,从实际效果来看,参加培训的社区工作者通过培训不仅系统掌握了社区服务的相关理论知识,更提升了实际工作的业务水平。
三、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途径
(一)构建政校行企的有效合作机制
地方高校要发挥其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需要与政府、行业、企业构建良好的沟通渠道。高校要对政府制定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相关行业和企业的发展情况、技术需求、用人需求等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同时,政府、行业、企业也需要了解高校的人才培养、科研水平等情况。只有政校行企有效合作,构建定期举办、多方参与的对话合作机制,高校才能培养出符合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企业生产经营需要的合格人才,高校的科研工作才能有的放矢,从而做好地方政府和企业的智囊团。2012年,为了适应泰州市“双轮驱动”的战略,为泰州经济社会发展输送更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泰州市教育主管部门、泰州职业技术学院牵头联合组建职教联盟,各校之间希望通过抱团发展做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努力打造“高校+行业+企业”的泰州模式,这无疑是政校行企合作的一次成功尝试。
(二)建立健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
地方高校在明确了自身定位之后,就必须建立健全相关体制机制。在政策方面,学校要出台相应的激励政策,在体制方面,对校、院、系及各部门之间的职权划分要清晰明确,在组织管理方面,对区域服务的组织管理应有相应的管理机构负责,在对服务区域的监督方面,要加强对各项服务活动尤其是承担的重大科研项目、咨询服务的监督。
(三)构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产学研合作体系
对地方性高校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时,要把是否服务和贡献地方作为评价的重要标准。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要与政府、行业和企业的需求紧密结合起来,通过产学研结合促进教育教学和科技创新质量的提高,以解决地方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围绕泰州市城市发展战略的实施,各高校应积极主动开发科技服务项目,构建有利于推动产学研结合的体制,在质量工程建设、人才计划、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等方面进行相应的配套改革,从而构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产学研合作体系。
(四)创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式
地方高校要能够支持区域性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引导市民提高生活质量,这就决定了它们必须以更为开放的姿态和更为便捷的方式为市民提供教育及培训服务,它应当成为当地的终身教育机构。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大学与社区的高度融合不失为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的最佳方式之一。在美国较为流行的社区服务学习是让学生参与,将人与社区要求融合在一起进行的一种经验学习。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在其提供的社会服务项目中已有养老护理员培训的项目,但这一项目由校内教师担任主讲,市民参与培训。未来更可以将课堂教学与社区服务结合起来,师生共同直接面对社区的服务对象,这样的课程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能力,更能为社区提供医疗、社会工作等方面的服务。
参考文献:
[1]泰州市人民政府.泰州市十二五规划纲要,2011.
[2]栾贵勤等.区域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3]张振助.国外高等教育与区域互动发展的新趋势[J].江苏高教,2001(3).
[关键词] 新形势 农业经济 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 F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12-0050-01
在新形势背景下,国家经济发展不断深化,但农业经济所占比重日益减少。此种情况下,要想良好的发展农业经济,就应当积极解决农业经济发展中所暴露的问题,如农业经济基础薄弱、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农业资源态势不佳等。才能保证农业经济紧跟时代步伐,逐步向国际化发展之路迈进[1]。那么如何有效解决新形势下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呢?本文笔者将在下文对此部分进行重点的分析与讨论。
1 目前发展农业经济的现状
新形势对农业经济的冲击较大,使农业经济发展之中显现较多问题,导致目前农业经济发展现状不佳。具体表现为:
1.1 农业经济基础薄弱
农业经济基础薄弱是导致目前农业经济发展不佳的主要因素。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情况下,农业生产设施需要及时更新,良好进行农业生产,创造较多的经济效益,促进农业良好发展。但实际情况则不然,大多数地区农业生产依旧采用传统的、落后的生产设施,其性能不佳、作业效率慢、容易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等,知识生产设施应用效果不佳,导致农业经济难以提升。另外某些生产设施已经被时代所抛弃,加之年久失修,其应用于农业生产之中,不仅不能为农业生产创造经济效益,还有可能阻碍农业经济的发展[2]。
1.2 农业生产方式落后
目前多地农业生产仍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停留在较为原始的加工食品方面,极大的削弱了农业生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而造成此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农业生产方式比较落后。在讲究规模化生产的今天,多地农业生产方式依旧是六七十年代的产物,将其运用到农业方面,自然难以创造较高的经济效益,促进农业经济良好发展。
2 新形势下发展农业经济的有效途径
基于以上内容的分析,确定新形势下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多,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对此,笔者建议通过以下途径来解决农业经济问题,促进农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1 科技创新,迎合市场需要
新形势下农业经济发展不佳的主要原因是农业生产设施比较落后,影响农业生产,进而难以创造较高的经济效益。为了避免此种情况的持续发生,在农业经济发展中要注重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是农业经济能够长足发展的重要保障, 并且在农业科研的过程中, 科学创新是科学规划的重要基础。为了创新科技,优化农业生产,使之迎合市场需要,首先要明确新形势特点及市场发展趋势,进而优化调整农业管理机制,以便维护好农业方面,构建良好的农业经济环境,为良好的发展农业经济奠定基础。其次积极与企业、单位合作,以此来增强农业生产实力,以便可以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设施、工艺等,将其应用到农业生产之中,以此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最后强化高新技术人才培养工作,如对技术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农业技术培训、素质教育等,提高技术人员的整体水平[3]。通过一系列的工作的落实,必然能够改善农业生产现状,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2.2 优化产业结构,因地制宜
因地制宜,优化产业结构,可以使各地区农业生产多元化发展,创造较高的经济效益,推动我国农业良好发展。我国传统农业种植主要以粮食为主, 因此在对其改革的过程中, 要对传统产业的种类进行丰富, 改变单一的产业格局。因为不同地区土壤条件、气候条件、农业资源等方面不同,所以各地政府应当明确当地农业生产的优势及缺点,进而引进适合的农作物,扩大农作物种类,通过种植不同农作物,进行不同种类农产品的生产与销售,可以提高当地农业经济,间接促进我国农业良好发展。所以优化产业结构,因地制宜也是促进新形势下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手段。
2.3 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
目前农业经济发展不佳,与农村劳动者素质较低有很大关系。我国广大农民群众依旧存在“靠天吃饭”的传统思想观念,在进行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一直沿用传统的种植方法、采用传统的生产设施,致使农业生产未能跟上时展步伐。为了改变这一局面,各地区政府应当注意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素质,如大力宣传和推广农业先进技术,让农村劳动者认识到农业生产设施更新的重要性;定期的开展农业知识培训活动,使农村劳动者能够掌握更多的农业知识,可以科学的、合理的进行农业种植;定期或不定期的开展农业专家讲座活动,以便系统的讲解农作物种植技术、病虫害治疗方法等,如此可以使农村劳动者的农业生产技术增强等[4]。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或培训活动的开展,可以提高农村劳动者的整体水平,使其更加科学、合理的进行农业生产,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结语
从目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实际情况来看,农业经济发展处于弱势地位,存在较多问题,如农业经济基础薄弱、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农业资源态势不佳等,致使其向际发展的步伐比较缓慢。针对此种情况,笔者建议通过科技创新, 迎合市场需要、优化产业结构, 因地制宜、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等途径来改变农业经济发展现状,那么农村经济将在新形势下良好发展,逐渐向国际化迈进。所以,新形势下有效解决农业经济发展中暴露的问题,可以促进农业经济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宁强,张萌,崔文艳等.论新形势下发展农业经济的有效途径[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5):799-801.
[2]张凤荣.论新形势下发展农业经济的有效途径[J].新农村(黑龙江),2016(6):30-30.
关键词:开放型经济 资源丰裕度 实证分析
一、开放型经济研究回顾
对于开放型经济问题的研究,可以从贸易和投资两个方面来看。在贸易方面,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理论。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H-O要素禀赋理论。20世纪80年代后期,新贸易理论针对产业内贸易等传统贸易理论无法解释的现象进行解释,主要包括规模经济理论、偏好相似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通过对主流贸易理论的分析,国际贸易理论中资源是影响贸易优势的重要方面。然而,关于资源以何种途径影响国际贸易却缺乏研究。在投资方丽,英国经济学家邓宁教授借鉴了海默以来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新成果,形成了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但是资源对国际投资的影响途径却没有明确的分析。
经济开放度是开放型经济开放程度的重要衡量指标。在经济开放度度量方法上国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贸易开放度度量方法和资本开放度度量方法。贸易开放度度量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修正的外贸依存度指标来衡量;以贸易政策来衡量;道拉斯法;萨克斯-瓦诺法;爱德华兹法。资本开放度的度量方法主要有五种:总量规模法;货币自主性程度检验法;储蓄一投资相关性检验法;利率平价法;EDWARDS法。然而无论是贸易开放度还是资本开放度,均没有考虑资源环境对经济开放度的影响,从而使这两个指标不具有完整性。
国内关于开放型经济及经济开放度的研究是比较少的,对开放型经济的理论总结国内学者还没有系统的展开。关于经济开放度,国内比较有代表性的经济开放度度量方法主要有:第一,李同志于1998年在《经济研究》上撰文提出以对外贸易比率、对外金融比率、对外投资比率,分别以40%,30%,30%的权重进行加权求和来得出一国的总体经济开放度。第二,黄繁华同志则于2000年在《国际贸易问题》上为文指出要分别以商品贸易开放度、服务贸易开放度、直接投资开放度,间接投资开放度的加总求和得到一国的总体经济开放度。另外,还有一些学者提出要增加反映对外开放效益和质量的指标。
二、资源视角下开放型经济研究实证分析
为了解释资源环境对中国开放型经济增长的影响,我们分别以外贸依存度EOT、外资依存度EOF为被解释变量,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初级产品出口值占当期GDP的比重记为SXP作为表示资源丰裕度的解释变量,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EOT=αSXP+U1和EOF=βSXP+U2。虽然SXP、EOT、EOF的波动幅度比较大,但总体来看,SXP、ETO大致呈同方向变化,说明它们之间的相关关系比较明显,SXP、EOF在2006年第二季度到2007年第四季度呈反方向变化,其余期间同方向变化,相关关系比较复杂。
1、数据的平稳性检验(ADF检验)
对变量进行协整分析之前,首先需要对变量的平稳性作检验,我们采用ADI单位根检验方法检验变量SXP、EO的平稳性,检验结果见表1。
ADF检验结果表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变量SXP、EoT的水平序列不能拒绝存在单位根的零假设,是不平稳的,因此我们对变量取对数后的一阶差分进行ADF检验可知:DLNSXP、DLNEOT、DLNEOF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是平稳的,因此LNSXP、LNEOT、LNEOF是单整的,我们可以采用协整分析方法来考察三个变量之间的长期稳定关系。
2、协整检验
通常有两种方法用来检验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一种是EG两步法,一种是Joharaen~似然估计法。因为本文用于分析的样本容量较小。为克服小样本条件下EG两步法参数估计的不足,本文采用Johansen极大似然估计法对变量进行协整检验。协整检验的结果表明SXP与EOT、EOF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见表2)。
3、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采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方法来考察EOT、EOF与SXP之间是否存在双向或单向的因果关系(见表3)。
格兰杰检验结果表明EOT与SXP之间只构成单向因果关系,另一方面,资源丰裕度和外资依存度的关系不明显,即资源丰裕度是外贸依存度提高的原因,但对外资依存度的影响不明显,因此,资源丰裕度通过影响外贸进而影响开放型经济,通过外途径对开放型经济的影响较小,因此,在考虑开放型经济发展战略的时候,应主要从外贸依存角度考虑资源的影响。
三、资源视角下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战略建议
根据上文分析,资源主要通过影响外贸依存度影响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因此基于资源视角下开放型经济发展战略应主要从外贸角度考虑。
1、加大科技研发、实施资源资产化管理,从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科技水平的提高和资源资产化管理可提高同等数量资源下的初级产品增加值从而带动sxp的增长,进一步通过影响外贸依存度来影响开放型经济的经济增长量。通过提高技术来深化资源开发程度以形成一系列产业建工链条,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稳定就业。综合运用行政和市场双重手段防止浪费、加强循环,实施产业配套延伸。
在资源产权关系方面,我国资源产权关系混乱导致了经济增长过程中资源消耗型、外延型经济的发展,使整体资源的开发利用处于无序状态。国家企业之间权责不清,致使资源开发短期行为严重,不利于资源的整体开发利用。明晰资源产权,实施资源资产化管理有利于合理开发资源,合理反映资源真实价值,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从而提高SXP,促进整个开放型经济增长。
2、控制资源寻求型外资引进
根据上文分析,资源丰裕度通过影响外资依存度影响开放型经济增长的效果并不明显,因此在引进外资的过程中,应严格控制资源寻求型外资,避免在过度浪费资源的情况下无法拉动开放型经济的增长。
3、寻求替代资源以减缓开放型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的过度依赖
资源丰裕度通过外贸依存度对开放型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促进开放型经济的发展规模势必会带来严重的资源压力,寻求替代资源有利于缓解这种压力,在科技高度发展的基础上使用替代资源,使其产生相同或更高的产值从而促进开放型经济发展。
关键词:高等教育 经济 价值 实现 机制
可以说教育价值主要体现在许多方面,大到社会小到个人对教育活动的功能和属性以及效果的需要就是教育价值的重要表征。教育的经济价值作为教育价值的一部分的主要作用不仅在于整个教育价值的表征,更主要的体现在它对受教育者全方位的经济收益的增加上,如果从宏观角度着眼,教育经济价值还能够从根本上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既然高等教育的经济价值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那么对于高等教育经济价值实现机制如何建立,从哪几个方面着手就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高等教育经济价值实现机制的途径
人力资本理论是经济学研究的重要依据,它认为生产力与生产效率的提高必需要依靠教育来实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于劳动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没有一定科学技术知识,只能从事简单劳动的工作者已然不能够满足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的需求。所以只有通过提高劳动者对现代科技知识的掌握能力,拔高他们整体的科技水平,才能从根本上做到提高劳动者个人收入的同时,不断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增长,而这一切得以实现都要依托于教育。
在当代科学技术的开发与学习上,先进技术的研究,特别是一些企业对于所生产产品的软性要求的提高都体现了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的重要性上,所以,高新技术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力或者主导的身份就越来越明确,这也就决定了普通的教育无法培育出促进高新技术带动经济发展的人才,也就是说,高等教育若想在经济价值实现上形成特有的机制,那么就不能忽视高等教育对提高人生产力与生产效率方面的作用,特别是针对高新技术人才的教育上,高等教育的地位尤为突出,换个说法,高等教育经济价值实现机制形成的主要途径就是在提高劳动者生产力与生产效率上。
二、高等教育经济价值实现机制形成的主要方法
既然提高生产力与生产效率是实现高等教育经济价值机制形成的主要途径,那么根据这一途径,我认为,高等教育经济价值实现机制的形成,应该通过以下方法:
首先,高等教育经济价值实现机制形成的前提主要体现在教育对制度变迁的促进作用上。我国经济近二十年的发展速度以及壮大成果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又一个“神话”,而这一切都是由于我国施行了改革开放的经济政策,现今中国的国情决定了中国必须走向经济体制改革的道路,经济制度的变迁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契机,而能够有效的为制度变迁提供养分,实现减少错误并且加强创新手段的,正是高等教育的普及与强化,也就是说,在新时期,高等教育经济价值实现机制形成的前提必然是其对制度变迁的促进作用。
其次,高等教育经济价值的实现机制形成的手段主要表现在教育对收入分配差距的改变上。现今社会高等教育在帮助人们摆脱贫困上仍然占据主要地位,从这一点看,高等教育经济价值若想形成有效的机制,就必须以教育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作为主要手段,通过放宽高等教育经济收费等方面,提高贫困劳动者接收高等教育的可能,从而在根本上改变其收入过少的现状,缩小贫富差距从这一方面看就成为可能,从而成为高等教育经济价值机制实现的主要手段。
最后,高等教育经济价值实现机制形成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体现在教育对社会经济效益的提高上。社会经济效益提高的原理主要是指在社会交易的过程中,经济资源投入生产性活动的交易费用越高,就越能够提高社会经济效益,反之,如果经济资源对非生产性活动的交易成本越高,那么就表明其会浪费大多数有效的经济资源,社会经济效益就会大大降低。这其中,控制经济资源的交易成本就成为经济效益能够提高的关键。高等教育在提高人的道德方面,特别是思想水平与个人素质的培养上,其所起到的作用自然是不言而喻的。由高教所带动的人们整体思想水平的上升,对于控制经济资源的交易成本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说,通过高等教育对社会经济效益的正确导向是高等教育经济价值实现机制形成的主要方法之一。
三、结束语
教育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对经济起到的作用是要从多个层面与角度去分析的,特别是高等教育在实现经济价值的方法上因为存在多种方法,所以相对而言高等教育的经济价值实现机制也较为复杂。但是,从发展的角度看,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型的关键时期,高等教育的经济价值实现机制能否顺利实行无疑会对其产生重大影响,所以高等教育的经济价值实现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必将成为经济学领域的一个重要攻坚方向。
参考文献:
[1]苗庆红.浅析教育经济价值的实现路径[J].经济师.2003(10)
【摘要】本文具体介绍了模式分析法及省域经济发展模式概念,并对省域经济发展模式在理论上进行了分类。在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省域经济发展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因此研究省域经济发展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一、省域经济发展模式的概念分析
1、模式概念。模式(Pattern)一词指涉的范围十分广泛,它是指由多个相关因素或多个子系统构成的一种具有内在结构和运行机制的复合系统及其运行方式,是被加工后的一种范式,一种可模仿、推广或借鉴的一种相对固定的运行方式。它不同于在约束和假定条件下通过数理方法形成的数理模型。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中,对其运行模式的研究已经成为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模式分析方法是一种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是通过把事物及其运动方式进行理论概括而进行思维的一种方法,它是人类思维的一个典型特征。概括的说,模型忽略掉它所描述或解释的原型(特定事物或现象)中的次要特征,而突出原型的本质特征,以使人们把握错综复杂、变化多端的特定事物或现象,并运用概括出的模式范畴来解决实际问题。
从东西方思维方式的比较来看,模式理论的基本思想起源于中国,是中国文化的固有思想。模式的中文解释是: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模式的思维方式存在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各个角落,包括哲学、法律,医学,兵法,体育,文学,直到我们行为处事的方式。例如孙子兵法中,充斥着各种模式。孙子说,至于死地而后生,就是一种战争模式;三十六计,条条都是战争模式,而走为上计,则是讲:在诸种模式中“走”这种模式是最好的策略选择;甚至空城计,都可以讲是一种在特殊条件下的战争模式。
模式分析方法现已广泛运用于社会科学中。在政治学中,人们把西方民主政体的政治体制模式概括为:总统制模式和内阁制模式等。前者如美国,总统有很大的权力;后者如英德,内阁总理或首相有很大的权力,总统或国王更多的是荣誉职位,无实权。在公共管理科学中,人们把政府的公共管理类型在历史上的变迁,高度概括为三种模式转换,也就是从古代传统的统治型模式到近现代的管理型模式再到现代和未来的服务型模式。在经济学中,较早使用模式分析的是二战后的发展经济学家,例如1950年代,发展经济学家纳克斯对发展中国家提出了三个可供选择的发展模式:初级产品出口模式、工业制造消费品出口模式和国内市场扩张模式。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中,尤其有名的是世界银行提出的东亚模式。目前模式分析方法已广泛运用于经济学和管理学中,如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商业赢利模式等。
模式分析方法之所以被人们广泛运用,概括起来讲是因为它有以下三大优势:一是通过对各种事物运动规律的提炼而将它们概括为不同的模式,有助于人们在相同或相似的条件和环境下参照相应模式来解决或处理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例如,中国古代兵法中的三十六计,就是三十六种模式。二是通过提炼事物的基本特征而将它们简单地概括为不同的模式,有助于人们认识和把握复杂事物的本质及运动规律。例如,公共管理理论将政府管理形态在历史上的发展演变高度抽象地概括为:统治型模式、管理型模式和服务型模式。三是面对事物新的发展和变化,而在已有理论不足以解释和解决其发展变化时,通过对其进行模式概括,有助于突破已有理论的束缚,使人们能从思想上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例如,发展经济家把东亚数国经济发展奇迹概括东亚模式,以及近年来把中国经济发展道路概括为中国模式,就是因为占主流的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理论难以解释这些国家的发展之迷。
2、省域经济发展模式概念。省域经济发展模式主要是指我国特定省级行政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式,它反映的是省域经济发展中具有本质性、规律性的活动特征。由于经济发展是多元因素复杂作用的、动态的有机体,且从历史的角度看,经济发展又是很多周期叠加的结果,所以省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形成,是一个省域的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相互作用的结果。同时省域经济发展模式又是随着国际国内经济发展大环境和自身经济发展进程,在实践中不断优化升华的,在一定历史阶段和一定领域既表现出相对稳定性的一面,也表现出渐进性和渐变性的一面。省域经济以特定的省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省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配置资源,是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陈仲伯,2006)从经济运动过程来看,它是由再生产各个环节(即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构成的;从经济结构来看,它涵盖了国民经济所有部门的比例关系;从发展来看,它一般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能动性和不平衡性;从地位上看,它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在我国国民经济战略实施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的基础作用,因为全国经济发展状况,从区域空间角度看,即是全国各省域经济发展的综合。
我国省域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中不仅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同时也形成了各自不同特色的发展模式,这些模式,有的反映在一个省域经济总体发展方向、路径的宏观层面上,有的反映在特定产业、特定领域、发展方式方法的中观层面上,还有的反映在一个行业、一个增长极点(产品、产地)发展的政策路线、技术路线、市场路线途径选择的微观层面上。因此,研究探索省域经济发展模式,深化对省域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对深入贯彻落实、实践科学发展观,推动省域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中国省域经济发展模式的类型
目前,对我国省域经济发展模式类型的研究还未见系统研究报道,根据经济活动中的要素作用、组织方式、市场依赖等关键性节点,我们对省域经济发展模式作以下分类。
1、从资本所有权的角度看,有公有资本推动模式、民有资本推动模式和外来资本推动模式等。古典的哈罗德—多马模型得出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结论就是:资本的不断形成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决定性因素。虽然早期的发展经济学据此而“唯资本论”是不正确的,但是没有一定资本的积累,经济发展也不可能的。这一道理在省域经济发展中同样成立。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的来源通常具有多元化特征;而资本来源与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存在着较大的关联性。就一个省而言,实际上是一种混合经济,单靠某一种资本是很难实现推动经济良性发展的。实际的情形是只有公有、民营、外来资本共同作用,效力才有可能达到最佳。所不同的只是三种资本的各自作用力有所不同而已。因此,从推动省域经济发展的主导资本性质,可以将省域经济发展模式分为公有资本推动型模式、民有资本推动型模式和外来资本推动型模式。
2、从聚集经济角度看,有中心开发模式、点轴开发模式、网状交织模式、圈层开发模式等。中心开发模式即“中心—理论”在区域经济学中的典型运用。这一模式的实质是区域经济核心区通过发挥其支配效应、信息效应、心理效应、现代化效应、联动效应、生产效应等来巩固和强化自身的支配地位,并通过核心区创新带动扩散区的创新,以核心区的增长促进整个空间系统的发展。
点轴开发模式即根据区域经济由点及轴发展的空间运行规律,合理选择增长极和交通便利、资源丰富的具有发展优势的轴线地带,并使产业向增长极和轴线地带集中布局,从而以点由轴及面,逐步形成产业密集带,促进和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
网状交织模式是点轴经济发展模式的延伸。它是通过加强不同增长极或增长点之间的有机联系,延长和拓宽发展轴,通过加强不同发展轴之间的有机联系,使发展轴由直线延伸状态转变为网状交织发展结构,形成纵横交错、上下贯通的立体型发展轴网络,从而把全区域各个增长极或增长点纳入一个统一的发展系统中。
圈层开发模式的特征是区域经济的发展应以城市为中心,并根据城市扩张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将城市由内到外分为内圈层、中圈层和外圈层,以圈层状的空间分布为特点逐步向外发展,如长株潭城市圈、武汉城市圈等。这种模式通过极化效应造成经济吸引,并通过扩散效应造成经济辐射,形成统一的生产和流通渠道,带动周边次级城市发展及农村城镇化建设。
3、从地缘经济的角度,有珠三角模式、长三角模式等。所谓地缘经济,就是依靠地理区位的优势而发展起来的一种经济。(蒋年云,2007)地理位置相近的多个行政经济区域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现联动发展已成为加速经济发展,提高经济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为增强综合竞争力,不同的省际之间向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方向,共同打造超行政区划的共同经济区,已成为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如长三角就包括了上海、浙江、江苏三省市的有关地区,目前珠三角也由期初的“小珠三角”扩大到现在的“泛珠三角”区域。这些经济共同区是相关省市通过共同发挥地缘经济优势,从而实现各自发展目标而形成的一种泛省际行政区划的经济发展模式。它们在产业结构调整、产业链组建和产业集群打造诸方面极力追求联动协作共同发展,对省域经济及经济区域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
4、从对区域内外生产要素和产品市场依赖程度的角度看,有外源主导型发展模式和内源主导型发展模式。不同地区根据其资源禀赋条件和发展环境,对本地区内外的生产要素及市场依赖程度有所差异。采取外源主导型发展模式的地区往往拥有优越的区位条件和资源禀赋等不可移动要素的天赋优势,对外资具有很强的聚集力,外资进入后往往有利可图,这些地区往往利用加工贸易、转口贸易和金融服务业等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来推动本地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发展,如广东在这方面非常典型。而内源主导型发展模式主要依靠本地的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自身不断增强的经济聚集力完成累积循环,实现后天的分工和专业化及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优势,推动本地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其经济具有很强的根植性。温州就是典型的依靠内源型经济发展起来的地区。
【参考文献】
[1]张孝德:模式经济学新探——中国市场经济模式的选择与创新[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