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健康教育应遵循的原则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010年4月~2011年4月随机抽取296例高血压病患者且所有患者均符合2010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试行本)》[3]中高血压病诊断标准,另外296例研究对象中无严重并发症和精神障碍、言语障碍和智能下降者,同时所有患者均能配合完成本次研究。296例高血压病患者中男188例,女108例,年龄64~77岁,平均60.00±3.00岁;文化程度分类,初中及以下者197例,高中者75例,大专及以上者24例。
观察方法:对所抽取的296例高血压病患者基础资料进行回顾性观察与分析,且设计《高血压病患者社区健康教育指导调查问卷表》,同时指定专人负责对表中内容进行调查与填写,其中表中主要内容包括全部研究对象的基础资料、高血压病分级、健康情况、饮食情况、运动情况、血压控制与监测等;然后将所观察到的数据进行整理、统计与分析。
社区健康教育指导方法:①建立健康档案、发放宣传手册;②心理干预:根据患者具体心理状态进行问题疏导;③健康教育指导内容:高血压病相关知识讲解、教育、开展各种形式讲座和活动,指导正确饮食,如低盐饮食(每日摄入量5~6g)、低脂饮食,血糖过高者控制总热量和糖分摄入、肥胖者控制体重,同时嘱咐患者多食用富含钾、钙食物和粗纤维食物;合理运动,遵循循序渐进、能够耐受的原则,根据患者自身情况选取合理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或太极拳等有氧活动,1次/日,30分/次,且避免剧烈运动,保证患者充足休息和睡眠。用药指导遵循个体化用药原则,药物剂量从最小有效剂量逐渐增直至最佳药物浓度,另外药物选取应遵循尽量减少血压波动的原则,因此以长效、缓释制剂为主;一旦血压控制不理想可采取有效小剂量联合用药的方法给药。血压监测,指导患者养成定期、定位测定血压的良好行为。④健康教育形式:利用板报、多媒体、举办沙龙等多种形式进行为期8周的健康教育指导,系统安排14次课程、2次/周、共计7周,第8周教育安排则以提问、交流、解答为主互动,共2次。
生存质量评估标准[4]:共计144分,主要含有患者自觉症状、躯体生理功能状态、日常生活及社会活动、心理情绪状态等项目,其中正常人群评分为121.5~127.5分。
统计学处理:本次观察到的全部数据利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处理,其中对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的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U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296例高血压病患者社区健康教育指导前后遵医行为统计情况:健康教育前后296例高血压病患者遵医行为得以明显改观,说明本次健康教育效果显著。结果见表1。
296例高血压病患者社区健康教育前后血压控制情况:健康教育前后296例高血压病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说明本次研究对象血压得以明显控制。结果见表2。
296例高血压病患者社区健康教育前后生存质量评分比较:健康教育前后296例高血压病患者生存质量总分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说明本次健康教育能够明显促进患者生存质量提高。结果见表3。
讨论
所谓社区健康教育是通过组织社区内高血压居民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从而形成健康环境、规范人们行为和生活方式、降低危险因素、改善其生存质量[5]。高血压病虽然是一种高发病率、并发症多的疾病,但其疾病知晓率、控制率较低,因此以社区为基础、开展健康教育指导成为提高高血压病知晓率、规范患者行为、树立健康观念的主要方法。
鉴于此种情况,从本社区将近1000例高血压病患者中随机抽取296例研究对象进行社区健康教育指导,本研究结时显示,通过此次教育指导高血压病患者遵医行为得以较好改观,提示健康教育对规范患者行为、养成良好的习惯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同时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控制良好也从侧面印证了本次社区健康教育指导的有效性及可行性;另外通过健康教育,高血压病患者生存质量得以明显改善,因此有效的促使了患者更好地遵从医嘱,形成良好习惯,所以形成良性循环。
综上所述,社区健康教育指导在高血压病患者中应用效果显著,该方法能够明显规范患者行为、有效控制血压。
参考文献
1 段秀芳,吴锡桂,顾东风.中国人群血压分类与高血压患病率研究[J].高血压杂志,2002,10(3):271-273.
2 谭小梅.社区居民健康状况及相关危险因素调查[J].中国社区医师,2010,34(12):263-264.
关键词: 大学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途径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当代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军,是祖国的栋梁、21世纪的主人。作为服务和建设社会的主人,他们不仅需要具备为社会作贡献的真才实学,更需要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健康的心理。
心理健康是指人对各种情况的高效而满意的适应,是一种积极的、丰富内持续的心理状态。近年来有研究表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素质教育中一个很重要的课题,研究和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着深远而重要的意义。
二、现实生活中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时代要求存在偏差
大学生的年龄阶段和所处的环境决定了其心理的多样化和复杂性,他们的自我意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理想呈现出层次化、多元化,人生观、价值观基本形成但尚未成熟,性格特征处在塑造成型的关键时期,品德心理结构趋于合理并日渐成熟,但是现实生活中,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状况与时代的要求依然有很大偏差。
三、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
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严重影响他们成才,因此新时期大学生必须设法消除或减轻心理健康问题,培养健康和谐的心理。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改革的要求和年轻一代心理发展的规律而提出的,它是素质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具体确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时,应遵循科学原则。这些原则主要包括:
(1)目标性原则。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的优良心理品质,提高学生的生存、适应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2)现实性原则。各校要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教师实际的教育能力、学生发展的实际水平和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本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3)发展性原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发展。因此,确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时,应“面向全体、注重发展”,选择具有普遍意义和有代表性的主题内容,从而有效发挥心理健康教育“预防、促进”的功能。
(4)差异性原则。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明显差异,不仅有横向差异,还有纵向差异。因此,确定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时应当遵循差异性原则,满足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的心理需要,这是保证学校取得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前提。另外,对不同特点的学生应该进行分类指导。
(5)活动性原则。根据实践性与应用性的要求,在确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时,应突出以活动为主的特点,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渗透在灵活多样、富有情趣的活动中,发挥活动的优势,注重活动过程的教育作用。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中,应创造性地设计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如角色扮演、绘画、想象、辩论、演讲、表演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在参与中、在亲身体验中获得成长与发展。
2.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1)在多元化社会中促进自我意识发展。面对多元化的社会,新时期大学生如何完善自我意识,是能否成为栋梁之材的关键。新时期大学生应在多元化社会中促进自我意识的发展,强化意识。
(2)在社会实践中磨炼意志。社会实践使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让新时期的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用自己所学知识实际地改造自然和社会,有利于他们坚强意志的培养。
(3)在社会交往中健全人际心理。同学之间、师生之间、老乡之间、朋友之间等应多多相互往来。加强人际交往和社会联系,有助于健全人际心理。
关键词:心理量表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大学生 教学质量 作用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重要途径,也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要遵循“以学生为中心、以情境为中介、以经验为起点、以活动为核心、以过程为重心、以合作为主线”的原则,并且应充分的认识到,建设科学合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于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2]。心理量表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一个方面,在日常教学中得到了广大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运用,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
一、心理量表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
1.心理量表的分类
当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采取的心理量表主要有自陈量表和投射测验,且以自陈量表为主。自陈量表在课堂上主要通过纸笔测验要求学生自行回答关于他们在各种情况下的行为或感受等问题的条目,对每个条目的同意程度进行打分,最终对结果进行统计与解释。投射测验则是教师在课堂上在学生不防备的情况下,采用一定的刺激探测其内心真实状态。投射测验不像自陈量表那样拥有标准答案,更容易反映个体自己内心的想法。[2]
2.心理量表的选择
目前教师主要采用的是自陈量表,这主要是由于自陈量表的条目比较具有针对性,其评定简单易行,同时大学生都具有一定的自知力,能够根据条目的选项做出符合自己的选择。投射测验评分缺乏客观标准,测验的结果难以解释,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不利于课堂教学的组织。而涉及到学生内心深层次的想法时,预防学生因防御心理而有所隐瞒,则可以采用投射测验。
无论是采用自陈量表还是投射测验,教师在选择量表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第一,要符合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哪一个心理量表首先要考虑与教学内容的契合度,毕竟心理量表其最终目的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第二,时间适度。课堂上的心理量表时间长短要适当,它只能是课堂教学的一个小环节。一般来说,心理量表所占时间以不超过15分钟为宜。第三,符合学生兴趣。课堂上的心理量表要能引发学生兴趣,否则学生会不配合教师进行测量。教师可以从二方面入手,一方面是选择趣味性强的心理量表,激发学生的测量兴趣;另一方面是选择针对性强的心理量表,让学生感觉到该心理量表对了解自己有帮助。[3]
二、心理量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质量的作用
1.有利于提升课程的实用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的是传授学生心理学知识、调节个体的方法与技巧,最终去完善自我。完善自我的基础则是大学生对自我的了解,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立足于大学生的实际心理状况,让大学生联系生活,最终实现自我成长,培养自我调适的心理能力。它并不是一门简单的理论课程,它所追求的是学生学会知识后如何运用到现实生活当中去,如何去排除自身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惑、烦恼,如何更好地适应环境。当前大学生基本是90后,他们更看重知识的实用性,对纯理论课兴趣不大,这更要求我们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用性。由于心理量表是在符合教学内容的前提条件下对大学生心理状况进行评价,结合了实际,实用性比较强。
2.有利于课堂教学环节的设置
课堂教学环节设置得好,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觉得课堂很轻松,在良好和谐的课堂氛围中知识也深入人心。一堂课的设置应该一张一弛,既有理论知识的讲授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另一方面也应有一些小活动让学生得到一定的放松。当前有很多教师将心理游戏运用到课堂中,但声音比较吵,这需要教师有比较强的课堂控制能力,否则将影响到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以及周围班级的教学环境。心理测量则是以个人为主,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不可控因素的发生,同时也让学生的紧张度得到一定的缓解,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课堂教学环节的设置。
3.有利于提升大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如果能够真正提升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将事半功倍。个体都有好奇心和求知欲,重点是否能够激发出来,而一般来说个体对自己的内心状态是充满着探索心的。心理量表则让大学生自己参与到教学环节中,主动自觉地认识自我,而不是被动学习,在自我探索的过程中更深刻地了解自我,并且体验学习的成功与快乐。
4.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测量可以掌握学生整体健康状况及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对准确地分析学生个性特征,及时排除学生心理障碍,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起到重要作用[3]。心理量表在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同时,更主要的是帮助学生通过量表知晓自己的心理状况,而教师对测评结果的解析则是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测量结果,并提供指导的方法与技巧。如在关于自信心的量表测试过程中,很多同学反映原本我以为自己应该是自信心比较强的,结果才发现自己实际上比较自卑,感触很深。因此在解析引导的环节中,同学们对提升自信心的方法与技巧都很关注,取得了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胡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程[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
[2] 程美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的探讨[J].东方企业文化,2010,(12);146-148
[3] 刘宁宁.心理测量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与思考[J].甘肃科技纵横,2007,(2);204-206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由一系列主题鲜明的相对独立的课程组成的。课程从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精心设计的课程方案,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心理能力,处理成长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发挥潜能,促进人格的完善。根据学校心理辅导的三级预防机制,学校心理辅导可以分为初级预防、次级预防和补救介入。初级预防是针对全体学生而设计的,其目的在于协助学生合理应对在个人发展阶段中可能面对的各种危机。初级预防也可以说一种广泛性的干预,面向全体学生,尤其是80~90%的没有明显学业及行为障碍的学生。初级预防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核心,其开展的主要途径便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情绪调节、情感体验,是心灵的沟通、理念的认同,决不是干巴巴的说教所能奏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课要以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心理发展需要为前提,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给以相应的辅导和训练。“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不同于一般学科的教学,课程的目标不是单纯掌握心理学知识,而是针对学生实际,通过具体事例,使学生懂得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的道理,培养自信、自省、自我认识、自我调节的能力,实现优化心理品质的目的。课堂上应当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充分参与,通过情景体验、讨论分析、谈话沟通、行为训练、心理陈述等方式,使不良情绪得到控制,不良心理得到矫正。” 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是: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要达成目标,一堂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课程设计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
《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1998)强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科学性、实践性很强的教育工作,应遵循一些基本原则,其中首要的原则是要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所谓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也就是说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要有理论依据,同样,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必须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以严谨的心理学理论为指导,以促进成长为目标。趣味性、娱乐性和活动性并不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根本目的,相反,过强的游戏娱乐成分反而会淡化心理学理论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支柱作用。心理学理论体现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各个环节。主题的确定、团体组成的技术、单元的设计、实施的程序、活动形式的选择、互动分享的策略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并由特定的理论指导的。那些能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产生影响的心理学理论来源甚广,在班级辅导中,为促进心灵互动、诱发成长,心理咨询和辅导的基本理论,如人本主义的心理咨询技术、心理动力学的观点及TA沟通分析等都可以是支撑课程的基础;在主题选择及单元设计上,则要依据发展心理学的理论及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来确定。针对特定的辅导领域,则要以特定的辅导理论为基础。例如在对中学生进行职业辅导时,在设计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时可以依据Holland职业兴趣理论、Super的生涯发展理论、Gottfredson职业抱负发展理论以及认知信息加工理论( CIP )的重要观点和技术,而在以促进学习动机为主题的辅导课程中,成就动机、成败归因等相关理论可以发挥作用。
二、主题的适宜性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开展的前提就是适宜性,主题适宜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成功至关重要。主题不能脱离实际,高高在上,不能太抽象化,一定要贴近学生,与学生息息相关。学生的心理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他们在每一阶段都有所要面临的主要问题。小学阶段是人格塑造、学习习惯的养成、勤奋感的获得以及基本人际关系的培养的关键阶段。而到了中学,学生开始出现人际交往困惑、青春期困惑、情感困惑、家庭冲突、职业抱负等问题。因此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师,在选材时必须考虑到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的人格发展状况以及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塑造健全人格。另外,在主题选取时还要结合本学校和本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地充实一些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目的是要切实处理学生现实生活中面临的困惑和冲突,促进学生更好地适应。一个好的主题选择必须考虑学生的年龄因素、学校环境因素、班级环境因素以及一般性的心理危机。
三、主题的连续性
针对于某一个特定领域的辅导,均由一个综合性的主题和一系列的单元主题构成,系列主题之间衔接性强,相互促进,都是大主题的特定构成方面。每一个小的单元主题需要在一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完成,单元主题与综合性主题可以是总分的关系,也可以是其中的一个环节,但单元主题要更加明确具体。例如,对于考试的心理健康教育干预,其系列单元主题可以依次设计如下:1.战胜复习逃避;2.做一个勤快的复习者;3.大目标与小目标;4.你所害怕的事情正是你的潜能所在;5.考前看不进去书怎么办;6.拥抱紧张情绪;7.学会放松――系统脱敏训练;8.考试遇到难题如何应对;9.如何防止考场上的粗心大意;10.如何排除考场上干扰;11.如何克服考前失眠。
四、内容的科学性
由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形式和内容上比较自由,这与传统课程相比有很大的差异,但必须遵循科学原则,要“言之有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施流程包括创设情境、心灵外化、情感体验、交流分享、重新调整、行为实践、泛化延伸。而在交流分享和重新调整的环节往往格外需要把握内容的科学性。学生的交流分享得出的很多观点、思路和建议并非完全正确,甚至对于一些“大是大非”的问题,心理教师更应该及时介入,加以纠正。所谓的“价值中立”倾向也是有一定限度的。另一方面,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甚大,而且不同年龄段之间的差异也很大,这就可能导致一些看似正确的法则对于某些人或者某个年龄层次的群体不一定适用。再者,心理教师在获取信息时,一定要仔细考证,同时也要通过合理的渠道获取资料,以保证内容观点的准确性,对于一些模棱两可的知识点,尽量不要引入到课程教学中,或者至少是批判地接受。
五、内容的精炼性和理解性
作为一门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课一般只有短暂的45分钟时间,而且在这短暂的一节课时间,需要完成一个单元主题的辅导,这就要求教师要把握主题的核心要素,切忌重复嗦,灌输知识。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重点在于体验,所以评价此课程的重要标准不是“知多少”,而是“懂多少”。例如,在“心理银行”的课程中,增加“心理银行”的储蓄的方法极多,而在一次课中,教师只需提取几种重要的方法加以演练。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理解性是要保证知识的浅入深出,符合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尤其是不能过多地引用心理学的专业术语,应该采用较为通俗的形象化的语言来描述,当然,也并非完全排斥专业术语,有时,好的专业术语的使用能起到更好的效果,前提是建立在学生充分理解的基础之上。同样以“心理银行”为例,为了促进学生对人际关系中的互惠互利的理解,课程的题目就是“我的心理银行”,“心理银行”的存款即自己在他人心中的价值地位,可以通过利他行为而增值,通过损人自私行为而消费,课程的目的是要让学生了解“心理银行”,并学会增加“储蓄”。
六、互动活动与主题的切合性
互动活动虽然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举足轻重,但其本质上是要通过互动使心灵外化,以更好地进行交流分享,获取体验,并得到升华。 有些教师为了增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趣味性,为活跃气氛而用很多活动及游戏,但这些活动或游戏针对性并不强,甚至活动与所教主题毫无关联。结果是为了活动而活动,不能烘托主题,娱乐性超越了价值性,学生收获少。所以,如何选择与主题很好吻合的互动活动,如何开展互动,互动的时间如何控制都是值得思考的。
七、知识的系统性
目前心理健康教育课没有统一规范的教材,实际上也很难有,因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很多情况下融入了校本文化的因素,往往还要考虑到学生当时所处的环境和发生的事件。心理教师对课程内容的设计有很大的自主性。“这样做虽然有许多优点。教学内容安排更富自由灵活性、针对性等。但长期让心理教师自己设计自己的教学内容,一方面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另一方面也会导致心理教育课的支离破碎。缺乏系统性的心理教育课是没有生命力的。”所以作为教师,选材时必须十分注重知识的科学性、连贯性以及系统性。另外,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某一分支学科理论的具体应用,而是对许多学科的综合运用,包括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咨询心理学等,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知识体系系统化,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学校应该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教育活动,一个课题来研究,而不应单纯地作为一门课程来设置。
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课题来研究,就是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性、规律性,找出他们各个发展阶段的主要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选择心理教育的内容,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与教育方法。我区良乡中学根据初一新生由于对新的学习环境不适应,从而产生情绪上的焦虑心理、学习上的厌倦心理、前途上的自卑心理的状况,进行了心理平衡方面的教育。他们把心理教育的目标确定为:通过自我调适,尽快适应新环境;学会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围绕这些目标,他们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开展了”由于我的存在,使集体更美好”的主体教育活动;召开了“自信伴随成功”、“我的优点”、“我为集体做贡献”等主题班会。通过这些教育活动,学生很快适应了新的学习环境,班集体的凝聚力迅速形成,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如果把心理健康教育只作为一门课程,按部就班地学理论、讲概念,缺乏针对性,恐怕很难产生如此显著的实效。
二、在教育途径的选择上,应体现出综合性。
目前,我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通过两条途径进行:一是心理咨询,一是开设心理教育课或举办系统辅导讲座。具体实施方式有三种:(1)建立心理咨询室,由专职教师进行心理辅导;(2)开设心理辅导课或举办系列辅导讲座;(3)开课,同时建立心理咨询室。
心理咨询,是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的,以帮助学生解除心理障碍为目的的心理疏导方式。这在学校是必要的,但对于以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整体心理素质为目的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来说,单纯地采用心理咨询的方式,显然有它的局限性。其原因在于:虽然社会的发展给人们带来很多心理压力,社会上普遍认为青少年学生的心理问题日趋严重,但是,真正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毕竟是少数。心理咨询的方式对全体学生来说,缺乏普遍的教育意义,因此,它只能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辅助手段。
在问题研究的基础上,开设心理教育课或举办系列的辅导讲座,是学校心理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区大部分实验学校所采取的心理教育的主要方法。这种方法的教育对象为全体学生,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一般的心理常识,并教给学生一些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提高他们整体的心理水平。但是,在这种方法中,如果没有典型个案的研究,就会缺乏教育的力度。
通过对上述三种实施方法的实验研究的定性分析,我们得出一个结论:普遍的心理健康教育加之典型的个案研究(用心理咨询的方式解决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可以增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然而,我区电业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更让我们认识到,提高全体干部、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全方位地渗透心理教育,才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更主要的途径。
电业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从干部、教师抓起,他们聘请北京师范大学的心理学专家,对全体干部、教师进行心理教育培训,为全员进行心理教育活动做理论准备。然后,在初中开设心理教育课,每周一课时,列入课表。建立心理咨询室,由有关心理学专家或学校专任教师进行心理咨询,并在学校设置了“心雨”信箱,架设起学生与教师心灵沟通的桥梁。还利用学校的广播、板报等宣传媒介,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利用家长学校,为家长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这样,多渠道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全方位地营造心理健康教育氛围,产生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全校师生团结进取,教育教学工作成绩优异。
总结我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经验,综合分析每一种教育途径的优势与局限,我们认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以全员参与,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渗透为主要途径,加之必要的心理学常识的教育,辅之以典型个案研究和心理咨询。如果能够发动和指导学生家长也积极参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将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三、心理教育课(包括心理辅导讲座)应坚持活动性原则,淡化理论,强化行为指导。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对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不断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要实现这一任务,让学生(特别是中学生)学习和掌握相关的心理知识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学校开设心理教育课或心理辅导讲座,无疑是心理教育的重要形式。但是,心理教育课的教育教学应有别于其他基础学科的教育教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