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对经济发展的认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经济转型 大学生 就业
经济转型与大学生就业的关系
经济转型与大学生就业的内在逻辑。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大力调整和新型工业化时代,经济转型给我国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经济转型对高等教育的发展,尤其是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如何在经济转型期,正确和认识大学生就业问题,作好大学生就业工作,引导大学生就业观念,已经成为一个关系到大学生自身利益能否实现以及我国经济发展能否成功转型的重要课题。
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和深化,将会给大学生就业环境以及心理方面,带来不断的冲击和挑战。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市场机制将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并对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产生重要的影响,这也让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科学合理的引导大学生就业观念,利用政府调控手段,逐步解决大学生结构性就业问题。
经济转型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经济转型给我国劳动力市场带来一个明显的制度性分割,即城乡之间、不同的地区之间乃至不同的行业以及企业之间劳动力的市场并非统一的。劳动力的制度性分割主要表现为劳动力主市场与次市场。在主市场劳动力一般会获得相对于次市场比较高的分割性收益。这种收益主要通过货币化或者非货币化(如福利和社会地位)等表现,而一旦进入次要劳动力市场,就可能获得比较少的分割性收益。
按照人力资本理论,受教育的程度与获得收益应该是正相关的。需要指出的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是,大学生就业难主要表现在发达地区尤其大城市。而在我国农村和落后地区,还存在很多职位空缺。在很多企业和工厂,还有很多技术型岗位缺少合适的人才。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就业难在不同的分割性市场中表现出不同的状态。
首先,经济转型意味着产业结构必须转型,而这种转型意味着社会将摆脱以往只重视量化增长,只关注低要素价格和廉价劳动力的观念,使人们更加注重高质量的劳动力,也对劳动力的素质与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经济转型会给大学生就业带来更多的机会和不确定性。
其次,经济转型意味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长期以来我国一直靠投资和出口来拉动经济的增长,但是这种方式具有很大的风险与不确定性。因此要想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进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意味着我国将对技术产品创新更加重视,由重视经济增长量的扩张到注重质的提高。“十二五”规划就是对我国经济增长方式所要实现目标的具体阐释,通过市场机制的不断改革,来解决经济发展出现的各种问题,从而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就业将面临着一个全新而又不断变化的环境,经济结构的升级和增长方式的转变将不断深化,同时存在着大量的不稳定因素,使大学生就业的环境和需求充满着巨大的不确定性。再加上劳动力市场机制的不完善和经济非均衡与传统的就业观念产生的冲突,这些都对大学生就业构成了挑战。如果不能根据这种变化及时调整,那么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可能会越来越严重。
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离不开经济转型。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经济转型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严峻的挑战,如果不对经济转型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并及时作出调整,那么大学生就业问题就会很难解决。长期以来,对于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大家莫衷一是,有些认为是大学扩招造成的,也有的认为经济的发展日益满足不了大学生的就业需求造成的等等。
事实上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它不仅仅是由于政策所带来的结果,更多的是人们就业观念的落后所致。经济转型虽然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严峻的挑战,但从长远来看,他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具有正面意义。原因是经济转型将会给大学生就业的观念带来现实的冲击,让他们认识到想要在市场经济下生存,必须转变传统落后的就业观念。同时经济转型还将逐渐解决劳动力市场分割所带来的不公平就业的现象,减少过大的城乡收入差距,减少过高的工作转化成本,改变大学毕业生“宁要城里一张床,不要农村一幢房”的想法,改变目前不合理的户籍以及用人制度,这些都将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产生重要的推动力。从这个角度来说,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缓解和解决,不仅要靠经济发展,也要靠经济转型。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对经济转型的意义
经济转型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大是大非问题。那么,大学生就业问题对我国经济转型有何意义呢?
大学生就业可以使具有高素质的人才参与经济建设。高素质劳动力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没有高素质的劳动力,就没有经济效率的提高,也没有经济发展质的飞跃。我国经济建设的成就离不开千千万万劳动者的付出和努力,更离不开高素质人才的技术力量和创新。经济的快速增长不能建立在资源的过度使用和耗费上,也不能建立在以牺牲几代人的幸福与利益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上。
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他们将会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同时也会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使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高素质人才不但对经济增长的内容与方式具有重要的影响,其自身所蕴藏的能力和素质也可以成为自然资源和物质资本的替代力量。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当中,高素质人才将会是我国经济转型的骨干力量。大学生是高素质人才的主要构成部分,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问题,显然对促进我国的经济转型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大学生就业有助于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是我国经济转型的一个目标。之所以要进行经济转型,就是要保持我国的经济可持续增长,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些都离不开核心竞争力的提高。科技就是生产力,这一论断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证明,并正持续发挥着巨大的指导作用。经济转型意味着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而科技则是人力资本作用于经济增长的主要载体,没有科技就没有先进的生产力。显然科技需要人的作用,而大学生作为学习科技、掌握科技的高素质人才,对提高科技的利用率,对科技力量的扩散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大学生就业数量的提高,将会让科技实现全面的扩散,从而提高我国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大学生就业可以扩大内需。经济转型意味着我国经济增长不能仅仅靠出口和投资,为了减少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确定性,经济增长必须要依靠内需的方式来加以推动。大学生是高素质人才,虽然他们在就业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不可否认他们的就业对扩大内需具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只有大学生实现顺利就业,才会吸引更多的人来上大学,而大学教育投资一直是中国家庭的主要投资之一;其次,大学生就业后既具有一定的消费能力,也具有一定的消费观念,他们往往是新鲜事物的接受者和追求者,因此,大学生消费者无论从经济能力还是消费观念上都代表着积极、可持续的消费群体。
大学生就业可以减少经济发展的不稳定因素。稳定压倒一切。没有稳定,就没有经济发展和进步。要顺利推进我国的经济转型,就必须具有一个稳定的外部环境。显然大学生就业可以减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些不稳定因素,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的成功转型。原因是大学生就业可以从某种程度上减少人们由于社会不公平而带来的怨恨和埋怨,而这些怨恨往往导致人们心理失衡,从而出现一些不和谐现象,甚至犯罪现象的发生。另外大学生就业对中国家庭的和谐具有重要影响,很多家庭都对自己的孩子抱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如果上完大学就失业,这显然是他们不愿意看到的。如果这种现象持续下去,就会降低他们对社会、政府的信任程度,也加剧他们经济上的负担,从而出现一些不和谐因素。
总之,大学生就业是实现社会公平与财富理性分配的重要手段,对减少转型中的不稳定因素,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个性化发展;时代意义;未来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1-0183-02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经济文化全球化步伐的进一步加快,青少年大学生接受外部信息的渠道进一步拓展,他们的个人发展更趋向于自由和开放,青少年大学生对于个性化发展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当代大学生拥有活力和创新的思维,对新生事物充满好奇,将是我国未来发展的重要中坚力量。因此,在当前的形势下,高校教学要充分重视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的时代意义,为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支持,创造条件,将对促进我国青少年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健康成长起到非常积极的重要作用。
一、大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时代意义
1.人才强国战略的内在需求。当前,正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时期和实现中国梦的关键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大批具有独立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优秀人才去完成,这些人才的培养主要依靠我国自身的教育体系。要想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最主要的途径是加强对学生实行个性化教育,不断培养学生的独立个性。当前,我国大部分的高等院校的教育理念还比较落后,传统的应试教育的观念对在校大学生的影响仍然较深,在传统的教育理念和体系下,大学生的个性受到很大程度的压抑,大学生们的独立精神和创新观念严重缺乏。因此,必须在当前的高校教育中,加强对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支持和培育,要摒弃简单的传统培养模式,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理念和精神,促使大学生自由地发挥个性,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创新型人才。
2.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进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不断发展和完善,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的发展和壮大,急需大量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支持企业发展。随着全球经济文化一体化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日常物品需求的品味逐渐提高,更需要一些个性化的设计理念,因此,高校教育要不断立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要立足学生不同的特点和天赋,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形式和教学内容,进一步丰富教学形式,进一步解放学生们的个性,不断加强与学生的沟通联系,听取学生们的个性化需求,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作为教学的最终目的和主要目标,不断促进学生们个性化的发展[2]。
3.知识经济发展的未来需求。当前,世界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各国之间经济发展和竞争,已经从单纯地消耗能源的加工工业向工业污染少科技含量高的新型工业化转变,工业企业已经从传统的粗糙加工型向高新科技技术充分应用的新型企业转变,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人才的教育和培养也必须要适应知识经济发展,高校教学要注重大学生个性化发展,要引导大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价值,增强自学习和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进一步培养能够掌握高新技术的创新型人才,为企业的发展和壮大注入活力,提供人才保证。
4.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观需要。当前,我国高度重视社会管理创新,尤其注重和谐社会的构建和民生问题的解决。在和谐社会的体系下,要更加重视以人为本,更加重视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高校教育也受到了深刻影响。首先,和谐的校园环境是与大学生个人的自由和谐发展和大学生群体的和谐相处分不开的。要实现大学生群体的和谐成长,必须要促进大学生个人健康成长和个性化的发展。同时,进一步促进大学生个性化发展,可以有效地帮助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有利于大学生扬长避短,有利于大学生实现个人的发展。
二、强化大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教育途径
1.正确认识分析形势。在当前,素质教育的体系之下,高校教育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要进一步拓宽视野,要看到现代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经济文化全球化的不断进步,对全球形势带来的重要影响[3]。要从人才强国和科技兴国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大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战略意义。要充分认识到大学生个性化发展对于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正确树立的正确意义,要充分认识到大学生个性化发展对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应用高新科技能力的重要作用。要不断地增加对于高校素质教育的思想引导、资金投入与政策倾斜,要进一步确立高校对于提高大学生个性化发展的主体地位,要鼓励和引导高校根据大学生的个人特点和发展需求,合理设置专业和学科,要鼓励和引导高校根据社会市场的需求和竞争压力的影响重新调整教育方向和教学内容。政府职能部门要根据大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和高校自身建设的需求,不断地为高校发展提供保姆式服务,不断制定适合高校大学生个性化教育的政策和法规,为高校教育改革奠定基础。
2.重视教学理念和内容的革新。面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和经济文化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外部环境的变化对人才的教育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人才的知识构成和创新意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情况下,高校教育要摒弃传统应试教育的理念,要坚决杜绝以分数作为检验教学目标的评价标准,要充分将学生个性化发展作为教学的指导思想和理念。在教学方式和内容上,要注重增加教学方式的革新,要注重确定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地位,要充分尊重和吸收学生们的个性化要求,要以学生们的个性化需求为基础,重新设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让教学内容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一步增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同时可以拓展教学空间,多组织开展一些课外的学习活动,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让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与时代进步、社会变迁和文化繁荣紧密结合起来,增强大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科学性和前瞻性。
3.要注重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当前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体系下,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不能将教育目标和理念全部放在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上,要促进学生知识储备、创新思维、社会实践能力等各种能力的协调发展。要将学生的教学和社会生产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要将学生知识的提高和社会生产的需求紧密结合起来。要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增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为学生能够有针对性的增强学习奠定基础。
4.注重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的提高,教师的能力素质将起到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首先要注重对教师的教育和培养。要不断增强教师自身能力素质的提高,要定期开展培训,不断促进教师进行知识更新,以便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教育实际。其次,要在教学考评机制上下功夫,要注重提高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注重性和创造性,将教师的个人发展、职位晋升、薪酬提高等与教学质量和创新紧密结合起来,提高教师不断进行教学革新和创造的内在积极性,为大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齐宏博.科学发展观与大学生个性化发展[J].江苏高教,2009,(03).
论文摘要:现如今大学生的职业选择是由职业价值观所决定的,它反映了大学生的职业需求与社会供求之间的关系。目前大多数的学生在求职时呈现出了一定的态势即更趋向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且对于择业的期望值普遍偏高,在具体的职业选择上又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等现象。对于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分析可以看出这是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态势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另外也与高校针对大学生求职教育的缺失有着关联。因此,为了更好的利用人才,必须从大学生的职业教育抓起,使得大学生的求职呈现出更理想化的趋势。
“职业价值观也称职业意向,是个人希望从事某项职业的态度倾向,也就是个人对某一项职业的希望、愿望和向往。”它是个人职业价值观的具体反映,一般情况下,职业价值观主要包括三个要素,第一个因素主要是从自我认定角度而言,即个人的兴趣爱好与本工作是否适合,工作是否具有挑战性,能否发挥自己的才能,能否得到培训的机会,与个人发展相关的要素成为了求职人员必须考虑的因素。第二因素是薪酬待遇方面即福利是否好、能否提供“四金一险”,工作的稳定性如何,交通是否便利快捷,一切与工作环境相关的因素构成了求职者应该考虑的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包括所就职的单位或企业是否具有社会知名度,在社会上公众对其的认知情况如何,涉及就职单位的声望因素。目前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呈现出了一定的发展态势,下文就其现状进行分析。
1 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现状解析
职业价值观是一个复杂的多维度的心理因素,对职业的选择和衡量有多种要素的参与。能发挥自己的才能是毕业生择业时考虑的首要因素,他们更注重个人才能的发挥与空间的提升,对自我价值的追求成为了反映大学生求职的一个主导需要。大学生更强调自我发展、机会均等、公平竞争。众所周知,好的发展空间是与城市经济发展有关的,发达城市自然会给毕业生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反之,小的地区在发展空间上存在着缺陷,这直接导致了大学生求职时在择业地点上优先考虑大城市、沿海开放城市,这是他们自我实现的首选地。有利于发挥自己的才能、自我发展是毕业生择业时考虑的首要因素,大学生在择业取向上也倾向于选择那些更有利于自我发展的大城市。发达城市不仅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同时也能够提供丰厚的工资收入,在保障大学生的生活同时又提供了其发展的机会,因此大学毕业生在择业取向上优先选择那些经济收入高、工作条件好的大城市及一些经济发达地区。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学毕业生在求职时对于发达城市及地区的偏向窥见一斑。然而,大学生在选择发达城市的同时也希望得到丰厚的薪酬,这也导致了目前大学生求职价值观所存在的另一个境况即择业期望值增高,也就是说大学生期望获得的职业位置对其在物质、精神上的需求满足程度。大学生在经过寒窗苦读之后都希望以后能获得一份更好的满足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求的工作,但这种需求的满足同时又受到自身条件和客观因素的制约。然而现如今的大学生却没能很好的认识自身条件的有限性,对于择业的期望值没有把握好度,走入了期望值过高的择业误区。大学生在择业时看重经济报酬的倾向不但日益明显,而且与实际薪酬水平有相当的差距,并表现出了超前的理想化。
多元化的社会发展趋势必然导致大学毕业生的择业自主性增强,同时在择业时也有了很大的选择面。大学求职生在行业选择上倾向于国有企业、科研教育部门、民营或乡镇个体企业等,传统的就业热点行业如从政经商做学问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就业热点虽带有普遍的倾向性,但分散性与多元性也日益突出。国家机关、国营企业有较强的稳定性,且有丰厚的收入,也能够为求职者提供较大的发展空间吸引了求职者的兴趣。而对于科研教育部门求职的增多也显示出了大学生愿意从事社会声望较高,实际收入稳定的职业,这是他们对自我习得知识的一种肯定。当然最大的改变在于大学生对于中小企业的青睐,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大、涉及面广、发展迅猛,经营范围几乎涉及所有行业和领域,对于大学生所学专业的社会需求也相对其他部门较大,所以大学生在择业时作出的选择更加地多元化。总而言之,目前的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现状在很多方面均有体现,上述三点仅是简单的分析了目前存在的主要的三种状况,现象的存在并然有其本质的原因,基于上述现状,下文就对现状作出思考,以引导大学生求职价值观趋向合理性。
2 对大学生求职价值观现状的思考
关键词:大学生;经济发展;就业;影响因素
高校扩招,大学毕业生迅速增加,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劳动力的质量,而劳动力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要素之一,劳动力质量的提升必然会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大学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工作岗位。但是也必须认识到,我国目前正在进行产业升级优化,产业结构不断调整,随着科技以及人工智能的发展,劳动力被不断解放,第一产业以及第二产业都在不断减少劳动力需求,只有作为发达国家支柱产业的第三产业能够提供较多的就业岗位,因此经济的发展尤其是产业结构的调整,无疑对于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至关重要。
一、经济发展影响大学生的就业规模
经济快速发展能够为大学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是大学生就业的重要保障。同时经济的快速发展,能够为高校提供更多的财力支持,丰富教育资源,提升教育质量。教育的发展必然要以强大的经济做后盾,因此,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对教育的投入,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大学生的规模,待就业的大学生就会越多,就业规模扩大。
二、经济结构调整影响大学生的就业层次
目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我国的经济结构也在不断调整,产业优化升级意味着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变化。高校作为人才的主要供给力量,培养的人才可能并不满足社会的人才需求以及人才层次,从而造成社会的结构性失业。高校对人才的培养具有滞后性,高校开设的专业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结构调整,而高校对于专业的调整以及人才的培养存在滞后性,不能快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近几年,虽然我国的素质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在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方面,还有待提升。另外,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我国对于管理型以及服务型人才需求扩大,新形势下大学生的就业层次也必然受到影响。
三、经济收入影响大学生的就业选择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仍然存在,东部沿海地区发展迅猛,经济发达,中西部内陆地区发展比较滞后,导致不同地区的经济收入不同,而经济收入是大学毕业生找工作时考虑的重要指标。同时,经济发达的地区和城市,经济活跃,企业数量多,提供的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就多,对于大学生来说就业流向就会趋向于大城市等经济发达地区。
关键词:大学生;金融危机 ;就业
1金融危机下的大学生就业形势
2008年的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高达创历史纪录的559万,比2007年增加64万人,而2009年将突破600万人。与此同时,2008年我国GDP同比增长9%,这是中国经济增速自2006年以来首次降至个位数,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必然会影响就业的增长空间。尽管如此,由于我国仍然保持着GDP的高增长水平,就业需求增长的基本环境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关键问题在于经济增长的结构变化对就业需求的结构有很大影响。金融危机直接影响行业就业,并可能引发更大规模的就业冲击。原本风光无比的投资银行、证券公司、保险等金融机构,几乎都大幅削减甚至取消了校园招聘计划,而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的外资银行也放缓了发展步伐,地产、汽车、广告等实体经济受到波及,石油石化、能源、矿产、出口贸易、物流类也前景不明。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2008年《社会蓝皮书》显示,2007年全国近500万高校毕业生中,至今仍然有100万没有找到工作。与经济增速的放缓相反,逐年增加的大学生人数,给今年应届大学毕业生增加了许多就业压力。
2金融危机下的就业前景
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其潜在的经济需求是极大的。社会转型、工业基础设施与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都是最为关键的经济发展平台。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这都将是吸引就业需求的一个重要渠道。特别重要的是,伴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发展对大学生的需求将会更大。全球竞争以及中国总体生活水平的提升导致中国不能永远享受劳动力成本的优势,产业结构升级是必然趋势,对受过高等教育的专业人员的需求应该有比较大的空间。一个突出的例子是国家创新战略,这将使得我国21世纪的社会经济发展在很大的程度上有赖于基于长期人力资本投资而形成的高端劳动力群体。可以说,我国的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初步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的状态,这为大学生就业需求的增长准备了广阔的空间。
同时,政府就业政策的持续优化将会为大学生从学校到工作的转换创造更好的就业环境。教育部门积极出台七大举措全力促进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一是教育系统迅速行动,逐级落实责任,关心和帮助每一个学生的就业。二是千方百计为毕业生,特别是为受经济形势影响较大专业的毕业生收集岗位信息。三是举办系列招聘活动,全面提高就业信息服务水平。四是全面加大创业支持力度,大力推动毕业生自主创业。五是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服务,重点帮扶就业困难毕业生。六是广泛组织实习实践,进一步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七是要求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高校积极应对形势变化,加强对毕业生的国际国内形势教育,引导学生理性、辩证地认识就业形势,帮助学生坚定信心,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积极主动地就业;同时,大力倡导“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劳动最光荣”的就业观,积极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西部、到基层、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此外,国家就业激励政策的实施也将会更有效地支持国家整体人力资源发展战略,支持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的要求,最终实现个人、用人单位和国家“三赢”结果。
3金融危机下毕业生的应对之策
逐年增加的数以百万计的高校毕业生与经济增速放缓的局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金融危机下的就业压力不言而喻。然而面对已成事实的严峻就业形势,大学生们更要学会冷静思考,积极行动,才能做出正确选择。
3.1调整心态、理性分析
首先,大学毕业生要相信市场是公平的。职业化程度高、学习能力强、团队合作好的大学生,永远会被市场需要;要自信通过努力,是可以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其次,大学毕业生在毕业之前就应该多了解当前的宏观经济走势和就业形势,并提早规划自己的职业,不要把自己关在学术的象牙塔里。最后,大学生要清醒客观地认识到现在的就业形势很严峻,应该变压力为动力,适当降低期望值,还要加强职业能力的培养,也就是要放低姿态,要懂得从基层做起,吃苦耐劳,这样的态度更能获得就业机会。
3.2积极行动、调整策略
俗话说,求人不如求己。要想比别人多点机会,就必须要增加自己的工作经验,尽早到单位进行实习,以此增强就业竞争力。同时,应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积极主动地就业。要多尝试,不气馁,善于总结,能客观评价自己,避免高不就低不成,应根据自己的个性、能力,作出个性化的职业选择,不要把求职的目光盯在传统的“集中”的区域、行业、单位。尽管金融危机会给毕业生就业带来不利影响,但我国政府出台的大力度拉动内需政策,将带来不少新增就业机会和岗位供毕业生选择。同时,农村基层岗位和中西部地区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缺口依然给就业开辟了新的途径,只要毕业生能正确认识自己,找到能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并不困难。
在当前的金融危机中,一些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并不特别明朗,大学毕业生的求职应有长远打算,寄希望在短期中就能找到合适工作是不现实的。
3.3掌握方法、轻松面试
让别人了解自己的最直观的方法就是制作一份清晰的简历,所以求职的第一步是要学会制作个人简历。简单明晰的简历更容易让招聘方抓住重点。因此简历一般用A4纸打印一页即可,最多不要超过2页。简历内容应该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学习经历、知识结构(所学专业及核心课程的列表)、实践经历、获奖情况、技能证书以及与工作有关的兴趣爱好。在“应聘职位”一栏,不要为了增加录取可能而填写过多的职位,一般填写一个职位,最多不超过两个职位。一般,招聘方接到求职简历后最关注的内容依次是:社会实践和兼职经历、所学专业、毕业院校、英语和计算机水平、性格及爱好特长、外在形象等。在面试中,企业最看重的首先是个人潜质,也就是应聘者与岗位的匹配度;其次是专业知识、谈吐、个性特征和形象气质。而在人的素养方面,最不能让企业负责人接受的是“不诚实”。所以在面试中要尽量放松,恰如其分地展现自己的风采,切忌夸夸其谈、虚假捏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