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范文第1篇

【关键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企业 管理创新

一、引言

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企业面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更加复杂,因此企业要想成功,必须能够适应市场变化,强化创新管理,才能成为新形势下在竞争取胜的根本保障。

二、企业管理创新的必然性

(一)企业管理创新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

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企业管理创新已成为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随着国家政策的改变,必然会牵一发而动全身,要求企业随之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除了国家政策外,市场环境的变化、科学技术的更新和群众思想层面的转变等都要求企业不断更新经营理念和战略布置,增强集约化经营意识,从战略的高度去推动企业的管理创新。

(二)企业管理创新适应资源的合理配置要求

在科技日益发展的前提下,企业的一些落后技术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并加强管理资源的开发利用,企业开始了不断加强技术的创新之路。相对于那些企业物质资源来说,企业管理作为一种企业资源的提法则较为新颖。管理将不仅仅只是开发天然资源和其他劳动对象的必要的手段,同时也是开发技术资源的必要手段,更是企业革新管理方式和方法的直接手段,管理资源一旦被开发利用,就具有十分显著的导向作用。

(三)企业管理创新适应经济结构的战略性的调整

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要求,党在十七届五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国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要求。这是因为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仍以粗放式为主,且人口数量多、流动量大、人均资源缺乏等,因此调整经济结构的发展模式刻不容缓。随着国家政策的大幅度调整,企业的生存环境必然随着改变,当前的企业管理机制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因此企业的管理模式必须向高效、集约型转变。只有适应市场,不断变革并勇于创新,企业才能在竞争领域中处于优势地位。由此可见,创新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背景下的必然要求。

三企业管理创新的途径方法

(一)企业管理观念上的创新

管理创新的灵魂是观念创新,企业管理者要切实认识到管理创新在当前经济竞争形势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紧跟时代步伐,抢抓机遇,大胆创新,不断创造和拥有更新的思想、更新的观念,不断增强企业核心技术优势,优化、调整企业内部资源配置,充分发掘企业内部潜力,增强竞争实力,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企业只有在不断的创新中才会走得更高、更远、更稳。

(二)企业管理机制上的创新

精干高效的组织结构是贯彻实施经营战略的组织保证。过去我们企业是庞大而多层次的管理组织结构,弊端很多。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和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首先,企业不应承担各种社会政府职能,且各部门注意分工合作,使企业轻装上阵且高效率。其次,强化生产过程前的市场研究,经营决策,技术开发和生产过程之后的产品销售等经营职能,使企业组织结构能够高度适应市场经济。最后,企业应削减中间管理层次,使管理组织结构由原来的高耸型结构向扁平型结构再造,降低成本,提高组织效率。

(三)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

制度创新就是把思维创新、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活动制度化、规范化,它具有引导思维创新、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的作用。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背景下,为适应市场的需求,企业必须进行管理制度的创新,它是有利于企业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它符合国家政策导向,符合国际企业管理制度发展的新趋势,符合管理本土化的要求,符合“入世”后提高企业国际竞争能力的要求。加强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是建立一种更优、更高效的管理制度,综合协调企业所有者、经营者、劳动者的权力和利益关系,使企业具有更高的管理效率。

三、企业管理创新中应注意问题

(一)建立创新型理念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力量,任何创新性管理行为都是在理念的指导下发生的。企业要不断发展,就要拥有一流的创新理念。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一特定的环境下,企业要不断对原有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和赋予特定内涵,使之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要增强员工的集体荣誉感,提高企业自身的凝集力。要有不断超越的精神。惟有超越创新思维,树立全新的管理与技术创新理念,才能适应新经济时代的要求。

(二)创新举措要尊重客观规律

企业所建立创新举措必须尊重客观规律,要有可行性和实际操作性。因为企业管理创新并不只是纸上谈兵,他要在生产经营中能够操作,在具体环境中能够实行。若违背了客观规律,终将一事无成。企业只有充分考虑了市场环境和自身实际,并充分发挥创新的能动性,才能透过现象,掌握事物的内在规律性。无数事实证明,只有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创新精神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创新活动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三)重视企业组织结构的速度和效率

新经济时代,速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不但要比创新,还要比速度,速度最快的企业就可以迅速地占领市场。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新技术的第一个拥有者,也往往是该市场的成功者和领导者。传统的企业运作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必须创建面对持续变化环境的企业运作模式。在新经济时代,重要的是营造出充分发挥知识和智能效率的组织氛围,在快速变动的竞争环境中为员工提供最快的反应机制,让员工充分发挥潜力,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总之,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背景下,加强企业管理创新是提高我国企业竞争力的根本途径,企业管理者必须要把握管理创新发展的新趋势、新要求,不断进行管理创新,把创新渗透于管理整个过程中。要为员工发挥创造性才能搭设舞台,使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创新者,并注重个性文化的培养,创造独具特色的经营模式,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徐长江.新经济下企业管理发展趋势[J].决策探索.2008;02

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范文第2篇

第一,创新发展理念,重视和加强学习,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去更多强调的是抢抓机遇,追求发展速度;现在必须强调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好”字当头,更多地注重“以人为本”;掌握渊博的知识和具备较高的理论素养,是对政研工作者的基本要求。为了适应党委政府科学决策的需要,我们要善于与时俱进地学习,敏于观察形势,勤于思考问题,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观点和方法去研究解决实际问题,创造性地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融入为领导决策服务工作中。

第二,求真务实,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过去讲解放思想,更多地强调要树立敢想、敢干、敢冒精神;现在除此之外,还要增强按科学规律办事的认识,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更加合乎规律,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第三,要着力变革思维方式,以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来观察、研究未来发展。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化社会的到来,那些一维性、凝固性和僵化性的传统思维亟需变革。当前,在推进区域科学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中,我们要把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结合起来,进一步拓宽视野,敏锐地捕捉国内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信息,着重对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进行战略思考,努力提高对区域经济联系、协调发展的认识。

第四,创新调查研究的方法。在开展调查研究、服务领导决策的长期实践中,我们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如召开座谈会、研讨会、走访调查、蹲点调查、典型调查、实地考察等。这些方法感受直接、体验深刻、互动性强、人情味重。当前,政研工作者要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着力克服调研方式方法不够科学灵活、研究思路缺乏创新、调研成果质量不稳定等问题,在坚持原本行之有效方法的基础上大胆创新,积极运用统计调查、问卷调查、抽样调查、网络调查等现代方法,为调研和决策提供快捷、可信、全面、翔实的信息资料;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手段进行资料搜集、整理和加工,提高调查研究的效率和质量等。

第五,勇于超越自我。过去主要是纠“左”;现在主要是针对我们在取得巨大成就基础上出现的问题,如民生问题、社会矛盾问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等进行解放思想,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和办法。

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范文第3篇

一、科学发展观以唯物辩证法为基础,坚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

科学发展观的思维方式本质上是辨证的,以唯物辩证法为基础。矛盾即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一切事物存在的根本规律,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科学发展观的思维方式揭示了整个社会是个复杂的矛盾系统,存在着诸多矛盾,包括人与自然的矛盾、人与人的矛盾、人与社会的矛盾、社会自身的矛盾,等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同时,社会基本矛盾又表现为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矛盾。

1、科学发展观的思维方式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经济是决定性因素。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是第一要务,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科学发展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住了我国发展中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了发展链条中的关键环节。科学发展观将发展观实现了从过去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到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转变,这是我们党在发展观上的重大进步。科学发展观主张,不仅要促进经济增长,还要促进社会发展;不仅要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还要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建设;不仅要关注经济指标,还要关注社会发展指标、人文指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同志指出:“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2、科学发展观的思维方式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任何一方面的发展都与其它方面的发展相联系、相依存。科学发展观揭示了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之间存在着复杂的普遍联系。由此,要把全国发展作为一个大的系统工程,立足全局,实行全国一盘棋,统筹兼顾,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同志指出:“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3、科学发展观的思维方式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事物不断变化发展的,要求我们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科学发展观提出要正确处理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关系: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既要谋求当前利益,又必须着眼于长远利益。要抓紧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有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又要着眼于未来发展,坚决防止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为此,要坚持可持续发展,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率得到提高,建立“循环经济”的发展战略。同志指出:“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二、科学发展观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前提,主张在发展中解决发展问题

唯物史观是科学发展观的思维特征之一。恩格斯所说:“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因此,关于思维的科学,和其他的科学一样,是一种历史的科学,关于人的惠维的历史的科学。’,n[人们可以通过分析某一历史阶段人们实践活动的内容及其活动方式来把握该时代的思维方式。一定历史阶段的社会实践活动决定该时代人们思维方式的性质和状况,反过来,人们的思维方式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独立性,同时必然要对社会实践活动、历史的发展产生能动的反作用。

1、科学发展观思考的人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现实的、具体的个人,是唯物史观意义上的人。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所以人在积极实现自己的本质的过程中创造、生产人的社会联系、社会本质,而社会本质不是一种同单个人相对立的抽象的一般的力量,而是每一个单个人的本质,是他自己的活动,他自己的生活,他自己的享受,他自己的财富。’,问科学发展观中的“人”,就我国现阶段的状况而言,就是指全体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新的社会阶层及统一战线各组成部分在内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参加者。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作为价值的核心和社会的本质,做到尊重人、关爱人、依靠人,把人的生存发展作为最高价值目标,一切为了人,一切服务于人,把人民群众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坚持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把人民群众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科学发展观把社会看成是一个由经济、政治、文化等要素相互联系的系统,该系统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按照一定规律发展。因此,我们在发展过程中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科学发展观所说的发展决不仅仅是指经济的增长和发展,而是要在坚持经济建设中心地位的同时,把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当作社会主义发展进程的统一范畴,整体推进,以形成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同时并举的发展格局。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社会系统的有机性和整体性,才能在发展中保持社会的协调和稳定。

三、科学发展观以客观规律为原则,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人类和自然界是共生的,人类与自然之间通过劳动这个纽带联系起来,人类社会有发展的权利,自然也有其发展的权利;人类社会有其发展的规律,自然也有其发展的规律,不能被违背。人与自然相互作用表现为自然界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一方面,人通过实践活动改变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实现着自然的人化;另一方面,自然环境又作用于人,因而要求人遵循自然规律,从而实现着人的自然化。科学发展观认识到人靠自然界而生活,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破坏自然无异于人类的自我毁灭。因而,科学发展观主张必须尊重自然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这是全面建设小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大计。

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范文第4篇

关键词:生态经济 发展 分析

0 引言

生态与经济是一对相关概念,而且这种相关是正相关,也就是说,生态制约着经济,而经济发展反过来又影响着生态,地理环境的差异,使得生态具有了一定的区域性,同一区域内的生态组成要素是彼此相互影响的,且互相交叉,这种状况的存在就使得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了不同于其他经济发展模式的特点。构建生态经济发展的一定路径也就成为保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

1 生态经济的特征

任何要素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组成,生态与经济作为人类社会不可跨越的两大环节,其组合自然也就具备了一定的特征。

1.1 协调性特征 协调是一种普遍规律,无论在自然社会还是人类社会,都起着其他要素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只有存在协调,才可以表现出整体效应,才能反映出1+1>2,但协调的关键是什么呢?就是人类不仅要懂得正反馈还要懂得负反馈,既要懂得加也要懂得减,因为在一个系统里只有有加有减才能保证它是最稳定的,才能得到良性循环。如一个地方若鸟很多,那就会使虫很少,而虫一少,树就长的好,进而就为鸟创造了更好的生存条件,这是一个良性循环,在这个循环里有一个负那就是虫少了。假如虫多了,那就会使树少,鸟也就没了生存条件,那这个系统里就不稳定了。

1.2 系统性特征 生态经济作为一个系统,是由诸多要素组成的,但在这众多要素之中,生物是第一位的,也就是说这种系统性是以生物为中心的,没有生物的存在就不存在生态系统,而生物与环境也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它们通过物质流、能量流和某些信息流使得生物得以跟环境进行交换,从而形成开放系统。这种开发系统的存在,使整个自然界处于良性循环状态,而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然界的正常循环,否则经济的发展就会产生诸多难以解决的后患问题。

再者,生态经济的系统是由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等要素构成的大系统,其要求人在考虑生产和消费时不能再置身于这一大系统之外,而是必须将自己作为这个大系统的一部分来研究符合客观规律的经济原则,只有这样,生态经济的系统性特征才能凸显出来。

1.3 循环性特征 整个自然界存在着一种循环,而这种循环也是其靠自身的力量来完成的,在这一点上,外力的作用很是有限,但人们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干预这种循环的进行,由此也才形成了“恶性循环”和“良性循环”的概念。在传统工业经济的各要素中,资本在循环,劳动力在循环,而惟独生态没有形成循环。而生态经济则要求必须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经济活动,因为如果经济活动超过资源承载能力的循环是恶性循环,就会造成生态系统退化,而只有在资源承载能力之内的良性循环,才能使生态系统平衡地发展。

此外,生态经济还具有一定的新的价值特征。生态经济在考虑自然时,已不再像传统工业经济那样仅将其作为“取料场”和“垃圾场”,也不仅仅视其为可利用的资源,而是将其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需要维持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在考虑科学技术时,不仅考虑其对自然的开发能力,而且要充分考虑到它对生态系统的修复能力,使之成为有益于环境的技术;在考虑人自身的发展时,不仅考虑人对自然的征服能力,而且更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生态经济这些特征的存在,就要求人类在采取经济发展手段时,必须在此基础上选取合适的路径,进而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范文第5篇

【关键词】售电量;预测;决策;研究

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电力企业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如何在市场中站稳自己的脚跟,为企业找到更好的发展出路。这就需要我们电力企业要转变自身的观念,一定要按照电力市场的客观规律办事,售电量的预测是电力企业的重要工作之一,以前我们都主观的对售电量进行预测,随着电力市场竞争压力的不断加大,这种预测模式也需要进行转变,应该根据电力市场运行的客观规律进行售电量的预测,只有这样才符合当前的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

1 售电量预测及其相关决策研究的重要性

1.1 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

近些年,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了更深一步的发展。我国的电力企业也改变了以往垄断经营的态势而是选择了转向市场,这样一来,电力市场的竞争凸显的越来越明显。在现代市场经济运营下,电力企业的运营决策至关重要,其直接关系到电力企业如何把握好企业的航向,如何积极有效的开展市场营销。因此,对于电力企业来说,在有些方面的发展方向需要进一步的革新。在电力企业营销战略中,售电量的预测处于重要地位,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电力企业必须适时的转变观念,由原来的主观臆测转变成根据电力市场发展的客观规律去做,只有这样才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自身的一席之地。

1.2 为企业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有利于企业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

售电量的预测在电力企业营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售电量预测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电力企业的生产计划安排以及生产任务的顺利完成。售电量的预测是编制电力企业长期计划不可或缺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电力企业电网规划的重要内容和依据。由此可以看出,售电量预测的重要性。

2 售电量预测决策模型体系研究

对售电量的分析与预测是电力企业的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在电力市场中,通过对电力企业售电量的数据分析,可以直接考察该企业的的经营管理情况以及该企业的经营收入情况,并可以总结出上一阶段制定的电价是否科学合理,该地区的电的消费结构如何。通过这些,我们可以看出对售电量的预测是解决电力企业未来发展过程中许多需要进行决策问题的前提和保障。售电量的预测根据时间的长短划分,可以分为长期预测、中期预测、短期预测。长期预测和中期预测主要是为了对电力企业在未来较长时期内的发展进行科学性、前瞻性的规划,如发电机组是否需要增加等等。

关于以往的对于售电量预测决策模型体系,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售电量预测的需求,因此,通过研究本人克服了目前很多电力企业对售电量的预测仅凭借营销人员或高层领导的直觉和经验来估算存在的弊端,从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两个方面进行预测,具体流程如下:

首先,从电力系统的数据库中读取出以往存储的基础数据,然后根据相关预测据侧模型理论进行预测,如季节比例模型理论、改进的BP网络模型、多元模糊线性回归模型来分别预测出各个细分市场下一阶段的售电量的情况。利用以上三个模型的预测值作为组合预测模型的输入,可以求出各细分市场下一月的售电量的预测值。

其次,根据上面提供的预测值,以及我们分析过程中存在误差值,来分析预测值是否可靠。如果可靠将各个细分市场售电量的预测值的综合与电网的供电能力进行比较,如果出现两者相差过大,则说明电网供需不平衡,就需要电力企业马上进行处理,调整这种供需不平衡的状况。一般情况下有两种方式科供选择,第一,可以提高电网的供电能力;第二,可以减小各个细分市场的售电量。如果不可靠工作人员继续进行修正。

3 售电量预测的常用方法

3.1 季节比例模型

季节比例模型假定被预测变量在一个周期的特定部分的总量与周期中的总量的比例是一个常数。通过历史数据把这个常数确定后,就可以根据一个周期的前半部分的值预测后半部分未知的值。

3.2 改进的BP网络模型

BP(Back Propagation)网络是1986年由Rumelhart和McCelland为首的科学家小组提出,是一种按误差逆传播算法训练的多层前馈网络,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神经网络模型之一。BP网络能学习和存贮大量的输入-输出模式映射关系,而无需事前揭示描述这种映射关系的数学方程。它的学习规则是使用最速下降法,通过反向传播来不断调整网络的权值和阈值,使网络的误差平方和最小。BP神经网络模型拓扑结构包括输入层(input)、隐层(hide layer)和输出层(output layer)。

BP (Back Propagation)神经网络,即误差反传误差反向传播算法的学习过程,由信息的正向传播和误差的反向传播两个过程组成。输入层各神经元负责接收来自外界的输入信息,并传递给中间层各神经元;中间层是内部信息处理层,负责信息变换,根据信息变化能力的需求,中间层可以设计为单隐层或者多隐层结构;最后一个隐层传递到输出层各神经元的信息,经进一步处理后,完成一次学习的正向传播处理过程,由输出层向外界输出信息处理结果。当实际输出与期望输出不符时,进入误差的反向传播阶段。误差通过输出层,按误差梯度下降的方式修正各层权值,向隐层、输入层逐层反传。周而复始的信息正向传播和误差反向传播过程,是各层权值不断调整的过程,也是神经网络学习训练的过程,此过程一直进行到网络输出的误差减少到可以接受的程度,或者预先设定的学习次数为止。

3.3 多元模糊线性回归模型

现实生活中,客观事物的变化往往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即使其中一个因素起主导作用,其它因素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例如,在影响售电量变化的因素中,除主要与当地国民经济发展情况有关外,还与社会用电容量、售电单价、服务质量、供电可靠性等诸多因素有关,因而,多元线性回归算法也是人们在预测工作中使用较为普遍的工具,其预测原理也易为人们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