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陶行知的语文教育思想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育;陶行知;教育理念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2-0119-02
作为一项综合性强、实践性强,一切感悟及思想来自于实际生活中的科目——语文这门母语课程,在生活中处处都可以找到学习的机会。正如我国现代教育史上著名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要合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的生活体验,不能舍本逐末,把小学语文教学目标定为一味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系统性的语文知识,而应提供多种机会让学生在大量语文实践中去体会、总结,去自我学习。语文教学应源于生活,共鸣于生活。在《小学教师与民主运动》这篇文章中,陶行知先生还提出了现代教育必须要进行的六大解放。给学生空间,在大自然大社会中去体验、去实践;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不应用功课填满学生生活,不能联合家长以成绩论学生,不能让学生为了分数而学习。而应让学生有时间消化知识,有时间学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在学习中感受到快乐。这六大解放的观念,对于我国小学语文教学有着重要意义。
一、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
第一,目前小学语文教学流程化现象严重,对于学生主体性地位的认识不足。一般都是教师为主体,把上课内容进行讲解,然后要求学生读课文,记生字,再做习题。这样一个流程下来,一节课也就完成了。没有创新,也没有给时间让学生去表达自我,讨论课文。而在教师间的听课问题上,大部分情况都是教师先把要听课的内容全部教一遍,让学生学会怎么答,设定几个人专门回答问题等。这种表演性质下的听课,只能是让学生沦为课堂表演的配角,以教师为主体,脱离了教学实际,也就没有了真正的教学效果。第二,教学时缺少互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不足,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单调。对于学生个体间的差异与性格接受力上的差异认识不足。把教师定位于教,满堂灌的现象普遍。对于学生的反馈与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程度关注度不足。导致只能是学生适应教师,而不是教师因材施教。第三,目的性强,应试性强。教学中,对于知识的侧重点不以素质教育、思想品格教育为标准,而是考什么就教什么。这也就直接导致了应试性教学的泛滥,同时,教师受到教学任务、教学指标、升学率、奖金工资等因素的影响,在教学中,对于成绩好的学生另眼相看,对于成绩差的学生关怀不足,以成绩定学生,也就偏离了教育中“有教无类”的本义。在此氛围下,为了考试得高分,辞藻堆砌,段落拼抄,瞎编乱凑,只为符合考试要求,造成学生作文假大空现象,脱离了语文教学的本义。
二、如何树立正确的小学语文教育观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对于课堂,要讲求一个“真”字。这也就要求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写作文要朴实真实、言之有物。不能为了满足考试要求进行大量名词名句的引用与堆砌。教师应多引导学生感悟生活,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敢于说“真”话。用陶行知先生的话来说,就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教学中,不能以知识量作为评判学生的唯一标准,而要看到学生的理解力,看到学生把语文课本知识内化为自身素养的能力。课堂上要留时间给学生进行语文实践,提高学生的语文组织能力与运用能力。在不断的教学互动中,让学生形成既具有个人风格又符合语言表达规律的语言表达能力。
对于学生的创新意识要进行培养,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在现代社会中,对于人才的要求不仅仅在于其学识的积累,更在于人才的素养与创新能力。“一招鲜,吃遍天”也是说的这个道理。正因如此,我们的时代已经在信息量上有了长足的进步,每个人获得信息的能力都是一样的,都可以用现代化的信息搜集手段来取得想要的信息资源,但决定每个人能力的,却是学生对于信息的处理与再创造能力。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要求的“六个解放”中所言,对于学生的脑、眼、手都要放开,让学生在自身角度上,去发现新事物,创造新思维。而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对于创新的意识,要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进行量的积累。这种可操作性强的学习方法,可以让学生在基础牢固的同时,形成一定的知识积累。当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有思维上的质变。也就是说,只有让学生掌握了一定量的语文基础知识,才能为创新指出正确的方向,才能为有效创新打下坚实基础。
三、如何进行小学语文教育的教学提升
1.解放思想,丰富教学。在教学中,要树立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意识。让学生敢于自我表达,敢于说真话。对传统教育模式要进行大胆创新,对小学生纯真的天性要加以保护,对其在亲近大自然与社会的过程中,加以正确引导,让其自由想像,大胆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得出自己的感悟与想法。传统的教学都是教师站台上讲,学生坐下面听,在解放思想的要求下,教师可以把教室进行创新,把课堂搬到室外,把课堂放进自然中。在新的环境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于语文的真切感悟。在教学过程中,多鼓励,表扬为主,让学生时刻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当遇到小问题小挫折时,也可以尽快找回信心,积极主动地学习。而在教学手段上,可以引入更多的课堂设计,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资源,如幻灯片、视频资料、名人讲座等,用讲故事、设悬疑的各种引入方式,实现教学目的。多结合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事情,多组织小活动小比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表现欲,让学生自由的天性得以发挥,使其语文学习主动积极,快乐向上。
2.引入创新,小组合作。陶行知先生对于学校的集体生活相当重视,他认为学校集体生活对学生的性格形成有着很大的影响,引导好了,对学生是莫大的助力。诚如他所言:“凡不必按班级学习之功课,都可采用集体探讨之方式。”对于小学生而言,同学间的合作学习,可以有效地弥补其长期独立学习的短处,在亲密无间的感情基础上,对其学习能力、协作能力都是一种培养与提高。基于此,教师应积极引入创新,在语文学习中引入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一般来说,其组员的构成应为动态。不对每组人数进行限定,4~8人一组都可。人数越少,小组内各成员的意见交流就越到位,也可以有效地达到小组间各成员对于知识难点、学习重点的交流。集思广益的同时,还可以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进来,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
3.动嘴动脑加动手,全面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对于语文学习而言,其大量的知识点都必须经过有效的记忆才可以内化为学生的知识资源。“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就是指的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有效地动嘴,对于学习效果的促进作用。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多读,语文教学自始至终就应该充满读书声。在琅琅读书声中,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语言符号的意义,进一步深入对语文知识的思考,也就是积极地学会动脑,用动嘴来促进动脑。一般来说,可以进行齐读、个别读等,教师还可用范读、引读、配乐读、分角色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动嘴。让学生在读书声中潜移默化地理解与记忆语文知识。而动手,则是让学生在学习语文课文时,进行表演。如进行小学语文第五册27课《群鸟学艺》这篇文章的学习时,要求学生在课下分组进行道具准备,自己动手制作了猫头鹰、凤凰等头饰。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各小组内部进行角色分配,进行自选段落的表演。把每个小组的表演的进行总评分,评出最佳表演组与最佳道具组等数个奖项。在此过程中,寓教于乐的形式大大提高了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也让其在动手的过程中,有效地学习与记忆课文中每个角色的寓意与台词,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同时,对于语文教学中的课后习题等,也要加强监督与讲解。教师应严格结合各单元的读写结合点,让学生通过做题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含义。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在读写结合的过程中,有效地提高其语言表达水平与写作水平。发挥其天性,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与品德培养水平。
四、结语
对于小学语文教育来说,其成效关系到学生最基础阶段的品格养成,也是我国文化发展与传承、社会进步与完善的基础因素之一。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以学生为主体,以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来贯彻小学语文教育的方方面面,正确理解及掌握教育的真义,在自己的岗位工作上,为提高小学语文教育工作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许静.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研究[J].科技信息,2011,(18).
【摘要】陶行知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为中心内容的“生活教育”理论对教育实践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文章结合教学实践,阐述了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的途径。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师陶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5)12-0068-02
每个学生都是唯一、独立的个体,其个性特点、兴趣爱好、行为习惯等都是千差万别的。在日常教学中如何有针对性地培养,使每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相应的提高,真正做到“人人学有价值的语文,不同的人在语文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是本文所要解决的问题。
一、创设良好氛围,好学乐学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树立服务意识,真正把课堂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把表达和实践的机会让给学生,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自主探索知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努力做到“凡是学生自己能学的、能说的、会做的,教师不教、不替代”。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思维由问题开始并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创设问题情境、解决问题的过程,它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思考问题与探索中得到思维的发展、能力的提高。此外,设置悬念是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的好办法。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各个教学环节,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参与竞争,在课文总结时让学生各抒己见,其他学生评一评自己最赞同谁的观点、谁的想法有新意等。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就会喜欢上学习,就能投入到学习中。例如,教学《蒲公英》这一课时,教师以猜谜语的形式设置情境,“小小伞兵随风飞,飞到东来飞到西,降落路边田野里,安家落户扎根深。”话音刚落,学生就争先恐后地抢答,看着如此积极的气氛,教师继续提出这样几个问题:蒲公英种子是怎样飞向广阔天地的?经过几分钟的阅读,他们很快就有了答案:是一阵阵风吹过……此时教师点拨:蒲公英种子遇见了太阳公公,太阳公公对他们说了什么呢?学生在充满乐趣的氛围中,学习的积极性很容易被调动起来,都乐意带着问题去阅读文本,在文本中寻找答案:“太阳公公亲切地嘱咐他们:‘孩子们记住,别落在表面上金光闪闪的地方,那是沙漠。也不要被银花朵朵所迷惑,那是湖泊。只有黑黝黝的泥土,才是你们生根长叶的地方。’”教师给学生创设了一系列的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积极探索文本的愿望。
二、激发学习兴趣,和谐师生
陶行知先生说:“盖治学以兴趣为主。兴趣愈多,则从事弥力;从事弥力,则成效愈著。”“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体,所以‘学’和‘乐’是不可分离的。”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学习是学生内部的活动,谁也无法替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刻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真正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有很大的关联,小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在很大程度上受学习兴趣的影响。所以,教师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方面要多下功夫,使学生保持学习兴趣,自觉、有效地进行学习,让全体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只有以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和信任学生为前提建立深厚的师生感情,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在课堂内外以关切的眼神、和蔼的态度、热情的称赞等来缩短师生之间心灵的差距,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喜悦与满足,从而建立平等、民主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愿意、乐意与教师合作。“亲其师,信其道”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陶行知先生说:“盖治学以兴趣为主。兴趣愈多,则从事弥力;从事弥力,则成效愈著。”“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情,所以‘学’和‘乐’是不可分离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活用现代科技手段为学生创设情境,给每个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学生才更愿意听、更容易接受,也就更乐于、更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比如,教学《英英学古诗》时,学生学完课文后,教师引导学生把英英和奶奶的对话场景表演出来,让学生上台演绎,既调节学习氛围,又可以让学生进入角色,进入课文情境,对课文有更深刻的领会,锻炼学生的能力。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也敢于展示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对于问题也能够勇于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加深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培养了他们的探索精神。
俗语有云:“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可见,学习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作用。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基本的学习方法,让他们学会在学习中运用合适、良好的学习方法,不仅能够节省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更能够锻炼学生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学习方法的教学,让学生切切实实地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促进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获得能力的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也就在无形中得到提高。
三、尊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陶先生强调课程要为学生所需要:“……我们不可以为了一个人,去牺牲九十九个人;也不可以为了九十九个人,去牺牲那一个人。”
在弘扬个性的今天,教育教学活动以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为前提、弘扬学生个性为出发点,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个性。课堂上,教师面对的每个学生由于先天因素、后天环境的不同,他们是如此的千差万别。相同班级的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独特性,这就使他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产生了不同需要。所以,作为一名教师,要想方设法使不同层次、不同需要的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掌握知识的愉悦,使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从而更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树立自信,充分发挥潜力。
四、培养自主意识,勤学善思
语文新标指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就要求教师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引导学生学习、为学生学习服务的。
首先,鼓励学生自学,勤思多问。陶行知所倡导的“生活教育”理论主张以人的生活欲望、人的生活要求作为教育的根据;在方法上提倡用自动的方法、启发的方法、手脑并用的方法和教学做合一的方法来指导学习……“学以思为贵”,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和困难时,教师应给学生指导思路,要根据学生所提的问题教给学生思维方法。
其次,提倡合作学习,取长补短。学习中学生常遇到一些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可在小组内讨论,集思广益,寻求解法。教师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指导学生认真倾听发言,虚心听取其他同学的意见,这样,学生就能有效合作,学习质量就能提高。例如,教学二年级下册《美丽的丹顶鹤》时,把学生分成四人一小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自学课文。同时出示自学要求:丹顶鹤是什么样子的?美在哪儿?黄海之滨为什么被称为“丹顶鹤的第二故乡”?引导学生围绕三个问题展开小组合作,讨论后请小组代表发言。通过小组合作,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能力。
教学中,学生越是主动参与到课堂中,课堂教学就越有效。教师要鼓励学生自觉、主动学习,勤思考、多提问,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只有学生自己会思考、会提问、会学习,才有可能与别人较好地进行合作交流,也只有在学生个体的潜能得到发挥时,课堂教学才有效。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5A-0005-02
陶行知先生是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为我国的教育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笔者在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的过程中,深切地感悟到其博大精深。学习他的思想,对小学语文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
陶行知先生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他说:“教育可以是书本的,是与生活隔绝的,其力量极小。拿全部生活去做教育的对象,然后教育的力量才能伟大,方不至于偏狭。”
生活处处皆语文。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将社会生活的“活水”引入课堂。例如,笔者在黑板上开辟了“一句话新闻”栏目,每天让学生轮流到黑板上写上当日新闻,在语文课上课之前花上5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阅读并讨论。这项活动得到了学生的广泛支持,他们个个热情高涨,争着抢着来进行“一句话新闻”的报道。京沪高铁全线通车试运行的消息让学生们欢呼雀跃;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十大杰出人物让学生为之感动,他们在心中播下了爱国、诚信、关爱、孝顺、感恩的种子……在一次又一次的活动中,笔者把语文向生活延伸,把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从而体现了大语文的教学观。学生通过调动多种感官,以积极愉快的状态主动学习“活灵活现”的大语文,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展现个性。
生活实践是母语教学最广阔的平台。要想把本色的生活变成语文的生活,教师至少还应当做好三件事情:一是选择。纷繁复杂的生活素材并不一定符合教学需要,教师就要从自己的角度去选取其中最具“语文味”的内容,指导学生深度学习。二是加工。有时候原汁原味的生活可以直接为我所有,那是一种“偶然得之”,更多的要经过“语文化”的筛选、整合后才能为我所用。三是呈现。语文化的生活可以作为教材的补充来呈现,充实教学内容,也可以作为课外的实践来呈现,扩展语文生活。
二、“好的教师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陶行知先生强调“养成儿童自我教育的精神,使他们学会学习,掌握独立求知的方法,这比传授知识更重要”。他还强调“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知识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
教育的真谛就在于唤醒孩子心中的良知,唤醒学生对学习的渴求,唤醒孩子创造的冲动,使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最适合自己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不应将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而应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掌握了这种方法之后方能举一反三。如在教学《烟台的海》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冬日的凝重”的段落进行分析讲解,而“春天的轻盈、夏天的浪漫、秋日的高远”则留给学生自己去学习。这样的教学既节约了教学时间,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以及自学能力,同时也达到了教师对学生进行拓展训练的目的。
在语文教学中,“放手”不是一种懈怠,而是一种教学艺术。因为只有大胆放手,才能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获得经验积累,也才能让学生深刻地铭记下挫折的酸涩,从而获得经验储备。教师在教学中的“放手”,要把握好三个时机:一是“扶助”的时机。语文学法指导的功夫要做足做透,教师授“渔”的真经,学生得“渔”的真技,语文自主学习才会有一个较高的平台。二是“放手”的时机。放手过早或过迟都会影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获得,把握这个时机的过程就是让学生“试水”的过程,就是师之“渔”转为生之“渔”的过程。三是“放单”的时机。当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所学技能独立完成学习任务之时,授“渔”的过程也就告一段落,教师还需关注的就是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
陶行知先生提倡“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其实就是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他认为: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就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而不是各不相谋的过程。
语文课程标准在表述新课程理念时,“体验”一词用得较多,这足以表明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如教学《公休仪拒收礼物》一文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在编排课本剧、参与表演中学习语文,通过模仿主人公的语言、动作、神情,营造出与课文内容相匹配的气氛,使学生入情入境,从而理解、领悟人物的内心世界,同时获得情感的熏陶。这样学生既锻炼了动手操作能力,又加深了对课文情节的理解,激发了学习兴趣,同时还活跃了课堂。另外,教学《三亚落日》时,可以让学生通过画画来感受三亚落日的美妙绝伦;教学《长江之歌》时,可以通过歌唱来感受长江的宏伟博大;教学《理想的风筝》,则可以通过反复朗读来感悟刘老师顽强的意志以及对生活的热爱之情……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动口,动手,也动脑,始终在积极的“做”中学习,自主性也就得到了充分体现。
体验获得离不开“做”,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做好“全身运动”,教师要练好三门功夫:一是融通的功夫。语文学习过程中“做”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能够“海纳百川”,才能让学生学到多彩的语文,获得丰富的体验,从而做到在“做上教”。二是静候的功夫。让学生在“做上学”,可能会出现五花八门的“意外”,这就要求教师能够静候学生进行自我调整。三是点睛的功夫。语文教学中的“做”不能等同于表演中的说唱、美术中的描画、劳技中的操作,否则就失却了它的“语文味”。语文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去引导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学语文,理解文本,体悟情感,升华价值观。
四、“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陶行知认为,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创新。这告诉我们要贯彻创新教学观。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如教学《夜晚的实验》,就可以引导学生对课题进行质疑:为什么要在夜晚做实验?是谁在夜晚做实验?在夜晚做什么实验?他又是怎样进行实验的?实验的结果如何?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只有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才能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在语文课堂上我们更要贯彻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解放大脑、解放双手、解放眼睛、解放嘴巴、解放时间、解放空间。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才能敢想、敢看、敢问、敢说、敢做,学生的创造潜能才能得到尽情发挥。
关键词: 小学语文 陶行知 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是我国“创造教育”和“生活教育学说”理论与实践的开拓者。他的教学思想博大精深,对当今教育有积极的指导作用。那么,如何以陶行知的教育教学思想指导教学实践呢?作者就这个问题结合语文教学实际,谈谈体会。
一、运用“教学做合一”思想,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是语文课堂的主体。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创设生动而又形象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提高学习效率,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例如在教学《小动物过冬》一课时,教师先让学生一起猜个谜语:小小白花天上栽,一夜北风花盛开,千变万化六个瓣,飘呀飘呀落下来。然后让学生联想到下雪了,冬天来了,小动物们准备过冬了,从而引出课题《小动物过冬》。接着,课件出示小青蛙、小燕子、小蜜蜂的图片,让学生说说它们是谁?并与它们打打招呼,这样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的学习气氛。有了生动有趣的导入,学生很快就能投入课文学习中。又如在教学《蚕姑娘》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可以先在黑板上贴几张白纸。孩子们不知道老师要干什么,便纷纷好奇地睁大眼睛,想看看老师要干什么。这时,教师可通过绘图的方式给孩子们创设有趣的情境。接着领读课文,用朗读的方式领着孩子们感知蚕的生长过程,边读边贴画。当读到“又黑又小”时,在白纸上点上许多黑色的小点;读到“又黄又瘦”时再贴上已画好的图,一直贴画到蚕宝宝“又白又嫩”、“又白又胖”的时候。再用箭头把这些图画连起来,就形成蚕蜕变到蛾的整个过程。同时,再伴随课件出示蚕的图片辅助教学。通过教师创设的情境,学生清晰而直观地知道蚕的演变过程。
二、运用“教学做合一”思想,让生活走进课堂
“教学做合一”这一思想有一个共同的中心――实际生活。语文学习的外延就等于生活的外延。《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要加强综合性,沟通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沟通与生活的联系,在语文课程中学到其他方面的知识和方法;在其他课程、其他场合中也可以学到语文,拓宽学语文用语文的天地。”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小,缺乏生活经验。教师教学时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立足生活实际,还原生活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通过自身的生活经验学习。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看》一课时,教师带几盆到课堂上,让学生分组观察,并出示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的美,进而理解“一朵朵,一片片,一丛丛”这句话的意思,了解人们“舍不得离去”的原因。又如:在教授《探母》一课时,我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自己生病时母亲对自己的照顾,感受和母亲之间深深的母子情,理解“一进家门,就来到母亲床前,拉着她的手,细心地询问病情”这句话的涵义,引导学生抓住句式“一……就……”和“细心”一词体会对母亲的关心和爱。由生活引入,切身体会,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
三、运用“教学做合一”思想,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一语中的地道出了教育的本质:求真知,做真人。而今天的教育,特别是承载着育人重任的语文教育,是否在求真?很多中小学语文教师对陶行知知之不多,对其理论思想更是研究甚少,教育实践中的“陶行知”越来越少了。
陶行知是现代中国著名的人民教育家,一生致力于中国的教育事业,“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为中国教育寻觅曙光”,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也曾挫败过,不曾放弃过。如今生活语文的口号越喊越响,语文教育生活化的需要越来越强,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更体现出了它的正确性和时代性。
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是生活即教育。
首先,生活具有教育的意义。生活语文亦是如此。
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因此,我们可以说:‘生活即教育’。”你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便也就受什么样的教育。例如,人们工作时便接受着工作的教育,既有业务技巧的学习,从不会到会,也有工作热情的熏陶,从讨厌到热爱。语文教育作为我国的母语教育是伴随着孩子的成长、生活而进行的,有生活,就该有语文,就可以进行语文学习。
传统的语文教育将教育与生活分开,谈教育就得上学校、进课堂、读课本、问老师、做作业;说生活就是从学校毕业之后的工作、家庭里的朝九晚五上下班、柴米油盐酱醋茶,似乎学生便不用生活,生活中的儿童便不用教育。常有家长这样教育自己的孩子:“只要你学习成绩好,什么都不要你做,你只管看书做作业就好。”难道学生的生活便只是学习,而学习只是读书,读书只为了考高分?生活即教育的理念首先应该被家长所掌握,接受,加以应用。
学龄前儿童其实早已具备学习的可能性,家长在日常生活中的引导示范教育对其日后的成长尤为重要。儿童入学以后,虽是有老师对学业加以指导,家长仍是不能对教育孩子有丝毫的懈怠,甚至是将教育孩子的责任完全推给老师,推给学校。家长应善于抓住生活中所有能够教育孩子的矛盾,让孩子在从发现矛盾到解决矛盾的过程中了解自己,发现自己,教育自己,成长,发展,做最好的自己。
当今的信息时代,在社会这所大学校里,在生活的大课堂里,若是真能做个有心的学习者,定是能学到很多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矛盾多了,解决矛盾的经验多了,在长知识的同时,长得更是智慧。
其次,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语文学习不能离开生活而空谈。
陶行知说:“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的,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离开实际生活谈教育是没有前途的,正像教学法一样,只有能适用于实践的教学法才能具有生命力。
教育、语文教育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生活的工具,儿童接受教育是为了能够有更好的生活,用教育来完善自己,靠自己来创造生活,若是死读书,为教育而教育,为学习而学习,这样的教育只会逐渐吞噬了儿童的灵性,磨灭了儿童的创造力和生活能力。如此,先不谈学有所成报家国,就单单是能否自食其力、独善其身地好好生活恐怕还是个未知数。
现在的学校教育,要培养有创造力的人才,要有知识、有能力、有道德,但是实际的操作囿于现行的评价机制难以做到目标要求的高度。教材、考试本身是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的,关键看人们怎么用它。要求学生有生气、有活力,可如今的语文课堂通常是静默的,从幼儿园到学前班,再到中学大学,高年级的学生渐渐不愿意开口说话了,为什么呢?有句话叫:平平淡淡才是真;也有句话说:生活的情节远比电视剧精彩,这两句话道出了实际生活的特质。
平淡的生活只要永葆“真“的特质,自会有精彩的表演,生活中的人们自然愿意演出真实的自己。孩子们从开始接触语文是便也是受着这样的教育,要追求真善美,但实际的效果又是怎样的呢?纵使再多的正面的言语训诫也抵不过纷繁的负面实例的影响,孩子们渐渐矛盾了,渐渐失语,甚至是被一些伪教育同化。这就又回到陶行知的那句话“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不论生活还是教育,贵在求真。
最后,生活决定了教育的内容、目的、方法等,教育必须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而生活又能为教育所改变。
语文学科和生活息息相关,将语文学习融入生活,除了发挥语文学习作为一切学科学习的基础作用之外,语文的艺术性将使生活多一点诗意,“诗意的栖居”才有可能;将生活融入语文学习,语文学科将更具有生命力。在语文学习中,特别是阅读和写作两部分,学生将生活材料化入语文学习太少,势必会影响到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这方面,不仅要老师做出努力,不断引导,学生自身的努力和领悟也是必不可少的,不能死读书,要尽可能地做践行所学的理论知识,深化,迁移。热爱语文,学好语文,又将语文和生活相融合的学习者,生活中必然能够有更多的乐趣,感悟和美好的感情,便更能够领悟生活,读懂世界。
说到语文教育的作用,正如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一样,语文教育也是一门艺术,应当来源于生活也高于生活,不能片面强调教育的实用价值。所以,除了实用主义或者是工具说等表述外,语文教育也应当有它本身存在的意义。语文教育使人发现自己,发展自己。受教育的过程应该是愉悦的享受的过程,逐渐的了解自己,发现自己,成为自己无疑是轻松自在的。
教育不应该只是“化性起伪”,不应该只是为了生活,教育和生活毕竟不是一回事,实际生活可以是教育的中心,却并不能是全部。教育应该能使人获得心灵的回归,回归自然,回归自我,有着内心的宁静和笃定,这种精神的力量,不是宗教的信仰,却可以有着信仰的力量。真正良好的教育便是可以使人从容的做自己,积极行动却淡看得失。
生活即教育,教育需求真。而实践出真知,能做自然能学,学懂方可成教。再好的理论没有将其和生活实践相融,都将是苍白无力的。新思想与实践碰撞便才有创造的可能,如此,生活和学习才能平淡中显新意,一生短短数十年,终身学习,终身求真,在生活中发现语文,在语文中感悟生活,感悟人生。
作者简介:姚宝俊(1987.8~),女,安徽人,陕西师范大学,2012级硕士研究生,文学院,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研究方向:语文教学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