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经济发展新引擎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日前,景德镇市建国陶瓷文化创意园建成开馆,这是景德镇市坚持文化发展道路,以陶瓷文化优先发展为主战略,强力打造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的又一成功力作。景德镇市坚持在传承中保护,在发展中创新的思路,在保护优秀传统手工制瓷技艺的同时,大力推进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据统计,去年1至10月,该市陶瓷文化创意产业总产值达60亿元,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该市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在传承中保护,在发展中创新,大力发展陶瓷文化创意产业。该市现拥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5家,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实体近3000家,解决就业2万余人。在深化国有陶瓷企业改革过程中,该市大力保护工业遗产,使之成为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新载体。雕塑瓷厂入驻陶瓷创意工作室190余家,已形成创意产业作坊群、创意作品展示厅及创意艺术交流厅、创意作品游客自助服务坊、高校学生实习基地等,实现年产值7000余万元,被授为全省“服务业基地”和“文化产业创意基地”。此外,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基地、景德镇传统制瓷工艺国际奖品瓷研制基地、景德镇御窑历史文化博览园等,已被列入省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重大工程项目,正在陆续开工建设。
该市还依托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将文化产业与会展业紧密结合,把该市打造成为世界陶瓷会展中心和展示陶瓷文化的窗口。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已成功举办8届,成为我国陶瓷行业国际化、专业化的品牌展会。自举办以来,瓷博会共吸引了来自世界49个国家和地区的3600多家企业前来参展,参会的专业采购商达到4万多名,前来旅游、观光人员达到100多万人次。会展业在推动该市陶瓷产业发展、提高贸易成交水平、扩大招商引资规模和增进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和影响。
以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的迅猛发展推动旅游业发展。该市把保护开发陶瓷文化资源作为壮大旅游业的突破口,突出文化观光、休闲度假、陶瓷创意等特色,打造“世界瓷都、艺术之城、千年名镇、生态家园”的旅游城市新形象。并通过抓好旅游项目招商,推进旅游产业发展壮大;加强旅游线路对接,推出面向国际国内精品线路,促进旅游区域合作,着力打造以景德镇为内核的精品旅游圈。去年1至10月,该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504.14万人次,同比增长24.12%;旅游总收入75.58亿元,同比增长38.54%。其中国内游客1482.32万人次,创收70.51亿元,境外游客21.82万人次,创汇7478.59万美元。陶瓷特色旅游已成为景德镇经济发展的主要特色。
(江西日报)
近年来,随着“两个中心、四个襄阳”建设步伐的加快,迫切需要通江达海的汉江黄金水道来支撑。襄阳市委市政府提出,将打造内河“黄金水道”作为重塑现代化“七省通衢”枢纽地位的重要工程。
根据2007年颁布的《全国内河航道与港口布局规划》,汉江是长江水系高等级航道布局方案“一横一网十线”中的重要“一线”,是全国内河高等级航道网的重要组成部分。襄阳正按照“中上游梯级开发、下游航道整治”的方略,沿汉江自下而上打造汉江650公里高等级航道网。目前已根据《汉江高等级航道建设方案》,完成了汉江兴隆以下千吨级航道整治工程。在梯级开发方面,完成了王甫洲、崔家营枢纽建设任务,特别是崔家营枢纽建成之后,在襄阳市区形成了72平方公里,回水长30多公里的库区航道,航道水深由原来的不足2米,抬高到平均5米以上,库区内船舶吨位由原来的不足300吨级,发展到现在的平均500吨级以上,梯级渠化效果明显。
襄阳正在积极推进新集和雅口枢纽建设,计划在2020年前后完成。随着1000吨级引江济汉运河的建成,“长江―运河―汉江”800公里航运圈,进一步增进了汉江黄金水道与长江黄金水道的联系。与此同时,会同河南省有关部门,就提升汉江支流唐白河、唐河航道航运能力进行了研究,并准备联合推动唐白河航运开发工程进入交通运输部“十三五”规划。在远期规划中,襄阳将通过完善库区间尾水航道整治,增建部分枢纽二线船闸等,将襄阳至汉口航道通航能力提升到2000吨级。
要构建汉江航运中心,大力发展临江产业,让“黄金水道”舞起来、活起来。
襄阳港是全省五大枢纽港之一,也是汉江上唯一的枢纽港。《襄阳港总体规划》中提出,要加快建设吞吐能力5000万吨,具有大宗散货、件杂货、汽车滚装、集装箱运输功能的襄阳港,并通过不断完善港口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综合服务水平,力争把襄阳港建设成为全国内河主要港口;《襄阳市综合运输体系发展规划》中提出,以沿江港口为枢纽,充分发挥北煤南运大通道、汉江贯通长江“黄金水道”的大能力货运优势,把襄阳打造成为服务北煤南运、汉江流域大宗物资运输的重要集散地,通江达海的现代化航运中心。
自本世纪实施“促进中部崛起”战略以来,“中部塌陷”的局面逐渐得到扭转,反映在经济数据上,就是各项经济指标占比全面回升,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经济持续加速
在未来十年里,中部地区能否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希望很大,难度也很大。
首先,中部面临着重大的发展机遇和挑战。由于美国、欧盟和日本分别面临金融危机、债务危机和经济停滞的困境,使得世界经济增速明显放缓,这给我国的外向型经济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部分发达国家对我国的进出口货物进行打压;周边地缘政治环境变得相当敏感。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些挑战给中部地区也带来了扩大内需、提升产品质量的发展机遇。
其次,中部崛起势头良好。以外贸为例,10年来中部地区进出口总额从2002年的182.2亿美元增至2011年的1628.2亿美元,年均增长27.7%;从经济增速来看,2010年和2011年,中部六省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固定资产投资看,2012年前三季度,中部地区增长25.8%,高于西部地区的24.1%,更高于东部地区的18.4%。这些数据表明,打造“新引擎”,中部地区不仅具有良好的自然资源、人口等条件,而且发展的势头良好。
第三,城乡统筹取得了重大进展。“三农”问题长期困扰中部地区,但随着取消农业税、实施粮食直补、取消义务教育学杂费、建立新农合制度等优惠政策的实施,以及农田水利投入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近十年来中部地区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速开始超过了城市居民,“二元”结构正在向城乡统筹发展转变。
创新合作机制
如何成为“中国新引擎”呢?我个人认为,首先要创新合作机制。
造成“中部塌陷”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条是缺乏凝聚力、经济上不合作。而珠三角、长三角地区成功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区域内部、城市之间经济合作和联系不断深化,由此不仅带来了分工效益,而且形成了区域品牌效应,做大了整体经济规模。从目前的中国经济版图上看,中部六省的GDP除河南省位列全国第五外,其余多居中游,而河南的GDP总量也只有广东省的一半。
要实现从“中部塌陷”到“中国新引擎”的转变,中部地区必须转变思维模式,形成共同的区域理念,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区域合作。在未来十年里,贯彻执行有关中部崛起的文件精神,全面落实“全方位扩大开放,加快形成互利共赢开放新格局”的要求,不断创新区域合作模式,加快区域一体化进程。
增强整体实力
其次是增强整体实力。未来十年,中部地区要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工业化为龙头,稳步提升“三基地、一枢纽”地位,不断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和竞争力,提高在全国的经济比重。
通过毫不松懈抓好粮食生产,巩固中部全国粮食生产基地的地位;通过建设煤炭生产基地和储备中心、大型发电站,加强水电和新能源开发,提高能源原材料基地发展水平;通过发挥比较优势,培养大型骨干企业,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兴产业集群,逐步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推动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通过建设以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和长江航运等为核心的现代化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降低区域内部的运行成本,提升在全国交通运输网络中的重要作用。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新年伊始,从达沃斯开始了自己繁忙而紧张的外交日程。这也是中国外交今年的开场大戏之一。继去年成功推销中国装备和富余产能后,这位“超级推销员”又担当起中国的“超级公关”,站在达沃斯的讲台上介绍中国经济形势和深化改革进展―达沃斯见证了“李”式公关魅力,以及他所展现的“中国自信”。
新年首访意味深长
对达沃斯并不陌生。2010年,时任副总理的他就出席过世界经济论坛年会。
镶嵌在阿尔卑斯山间的达沃斯虽闻名遐迩,但地理位置偏僻,去一趟不易。从20日上午乘专机离开北京,一路奔波,历时近15个小时才抵达达沃斯,其间先坐飞机到苏黎世,再换汽车,又转火车,等到下榻达沃斯酒店时已是当地时间当天晚上。
不顾舟车劳顿,新年首访选择达沃斯,看中的是其平台效应。作为全球经济界最顶级的非官方“盛会”,世界经济论坛年会是思想和观点的“集散地”,也是引导外界正确认知中国,开展高层公关的绝佳场所。近年来,中国在国际上展开多方位魅力攻势,出席达沃斯论坛完美契合这一战略。
在世界经济复苏前景不明的大背景下,外界对中国这个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表现寄予厚望,同时也对中国经济减速换挡调结构的“新常态”存在偏颇认识。
就在今年的达沃斯论坛开幕前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最新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将2015年和2016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分别下调0.3个百分点至3.5%和3.7%,下调幅度为3年来最大。这让与会者们感到丝丝寒意。巧合的是,在启程当天,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经济增长7.4%。虽创下20多年来的最低增速,但仍处于合理区间。
当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施蒂格利茨提出,2015年,中国将取代美国成为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全球第一大经济体时,另一些人则在担心增速放缓的中国“经济快车”可能脱轨。
“在年会上阐释中国经济政策,展示中国改革决心,会使世界更好了解中国经济形势,提振世界经济的信心。”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经济所所长陈凤英说。
诙谐幽默彰显自信
当地时间1月21日下午6时许,世界经济论坛年会的全会厅里人头攒动,不少人早早地占了座位,等待聆听在开幕式上的特别致辞。
开幕式上的特别致辞历来是达沃斯年会期间最重要的一场活动,世界经济论坛把它留给了。
“我在这里要向大家传递的信息是,中国不会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中国经济不会出现‘硬着陆’。”斩钉截铁的话给在场所有人吃了“定心丸”。
这份自信源自对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准确把握。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用“双中高”三个字来形容,即经济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发展必须由中低端水平迈向中高端水平,为此要坚定不移推动结构性改革。
这份自信源自中国决策者们的政策定力。没有强刺激,只有强改革。说,我们将继续保持战略定力,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不会搞“大水漫灌”,而是更加注重预调微调,更好实行定向调控,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同时着力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这份自信更源自对发展动力的精准定位。为实现“双中高”,在论坛致辞中首次提出“双引擎”概念。一是打造新引擎,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二是改造传统引擎,重点是扩大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李稻葵认为,第一个引擎意在调动更大范围的市场力量,关键词为“创新”。第二个引擎强调政府作用,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提供,关键词是“服务”。
专家指出,“双引擎”是颇有新意的比喻,它不仅蕴含着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还将成为世界对中国的“信心之源”。
在达沃斯这个滑雪胜地,更是用“滑雪三要素”妙喻中国经济与改革。他说,滑雪有三要素:速度、平衡和勇气。这对中国经济而言,就是要主动适应新常态,保持中高速度的增长,平衡好稳增长和调结构的关系,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推进改革。
“双中高” “双引擎” “大水漫灌” “滑雪三要素”……诙谐幽默、生动形象的语言风格让现场的听众轻松捕捉到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思路,感受到浓浓的“中国自信”。
听完致辞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拉加德说:“我已亲自向总理表示敬意,演讲太精彩了。”
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则说:“我特别喜欢他谈到中国改革的一些故事,讲得非常有内容,也有味道……滑雪方面的比喻,讲得非常好,其他的老外都听得懂,也认识到他的重点是什么。”
世界期待中国方案
当中国步入“新常态”时,世界也在发生深刻变化。正因如此,世界经济论坛把今年的年会主题确定为“全球新局势:我们如何应对”。
从的致辞中,外界不仅希望读懂中国经济,还期待在如何应对全球新局势上看到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从达沃斯自身的转型经历说起,为应对全球新局势开出了“中国药方”―世界需要新“盘尼西林”。
“达沃斯曾经是治疗肺病的疗养地,因为盘尼西林的发明而转型,”说。“时至今日,达沃斯已经成为‘头脑风暴’的智力中心,世界也需要新的‘盘尼西林’来应对新挑战。”
如此独特的观察得益于致辞前登高望远的感悟。“偷得浮生半日闲”,一直忙于政务的当天上午难得抽空登上了达沃斯附近海拔1800米的沙茨阿尔卑山顶。站在那里极目远眺,达沃斯小镇尽收眼底,如此开阔的视野是打开思路的绝佳环境。
“每临大事有静气”,面对即将来临的“头脑风暴”,表现出的是淡定和从容。
具体而言,提出的中国版“盘尼西林”新药包括三方面内容:面对复杂的国际局势,要坚定维护和平稳定;面对多元的世界文明,要共同促进和谐相处;面对多变的经济形势,要大力推动开放创新。
“在达沃斯发表致辞,反映了中国力图塑造全球议题的积极外交政策,”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中国问题专家斯科特・肯尼迪如此评价。
这种参与全球议题设置的积极姿态不只是停留在官方层面。与一同抵达沃斯的是一支阵容强大的中国代表团,既包括了外交部长、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徐绍史、商务部长高虎城、央行行长周小川等政府官员,也包括了以马云、任正非等为代表的中国企业家,以及李扬、林毅夫等高校、研究机构的经济学家。
本届论坛围绕中国的话题也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包括“中国前景展望” “中国对外投资展望” “中国经济发展评析”等专题讨论。
在浸入人们生活的同时,应运而生的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为“十三五”开局季增添暖色。
新现象:“点亮”经济之“春”
阿尔法狗与李世石的围棋大战刚落下帷幕,人们还在为人机“脑力比拼”争论不休时,人工智能的另一应用――无人车,已缓缓“驶来”。
不久前,在北京五环路上,由百度主导研发的无人驾驶汽车上路测试,各项性能稳定。车内有集高精度地图定位、语音图像识别、智能决策分析等功能于一身的专业“司机”,车顶有个实际路况和气候探测分析雷达,按个键,输入个地址,就能把你送到目的地。
“我们将在国内10个城市进行实际道路试点。预计5年实现量产,提高出行效率,减少交通事故。”百度高级副总裁王劲说。
尽管2016年首季经济“成绩单”尚未揭晓,这些不断涌现的新亮点已让人们切身感受到经济发展的活力,并从中感知开局季的暖意。
经济之“新”不仅体现在新的行业,一些传统产业也在新技术的带动下“老树发新芽”,找到新的发力点。
军工技术向民用领域拓展研发,为中国航天科工集团35所带来新出路。35所所长周明告诉记者,利用地磁实验和磁场检测等技术,35所自主研发的海底管道漏磁内检测器可对管道进行超高清检测,确保石油运输的安全性,目前进入推广阶段。
“过去管道检测都是国外垄断,费用高,时间长。如今拥有自己的仪器,成本低,效率高,确保了资源信息安全,也为军工企业打开新市场。”周明说,这个检测器可根据用户需求定制,拓展到陆地管道、市政管道等领域。
一些理念、模式的创新也为当前经济带来新意。减少线下店铺铺设,用网络场景销售,让电商与服装企业告别竞争走向共赢;拼车、拼饭等分享经济的兴起,让人们以更低的成本和更高的速率来配置海量闲置资源……
在这些新亮点的引领下,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加速融合,逐步探索出更宽更广的发展之路。同样,这些创新或将应用到千万产业,激活当前经济“一池春水”,带来脱胎换骨的巨变。
新思路:打造动能转换新引擎
处于深度调整阶段的中国经济,越来越倚重创新来撬动新需求、形成新动力。无论是新科技,还是新模式和新业态,都传递了当前经济发展的新思路,即从供给侧发力,从结构调整入手,打造动能转换的新引擎。
“中国经济正在经历的变革,表面上看是增速的高低变化,实质是结构的深度调整。急需加快培育新动能,改造提升传统比较优势,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恰逢其时。”在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看来,正在“萌芽开花”的新经济,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服装产业就尝到了甜头。“我们签约的一个网红,服装开业上新15分钟,销量达到160万元。”网红带来的经济效益,让服装品牌茵曼创始人方建华惊叹。他说,除了铺设线下店铺,茵曼将考虑用签约网红的模式做线上销售。
新理念、新思路,正在孕育新变化。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年1至2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7807.1亿元,同比增长4.8%,改变了2015年全年利润下降的局面。
传统行业借助新技术释放活力,新兴服务业和新业态也方兴未艾。2016年1至2月份,全国网上商品和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27.2%,网络购物带动快递业务迅猛增长。信息消费成倍增长,1月份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同比增长120.9%。
“新经济从供给侧发力,恰恰说明它并非另起炉灶,而是既包括传统产业的调整升级,又包括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中国企业联合会副会长陈经纬说,二者并行才能形成“双引擎”,推动经济持续增长、跃上新台阶。
“新经济不仅代表新技术、新模式,还是一种新理念,并带来新红利。它有望演变为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成功模式,对世界很多国家有重要借鉴意义。”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副主任王军说。
新动能:释放经济发展巨大潜力
尽管从目前看,在“十三五”开局之年崭露头角的新经济,尚不足以支撑中国经济成功迈过“转方式、调结构”这道坎儿,其发展潜力和影响力仍不可估量。
“发展新经济不仅在短期内帮助去产能、去库存,更重要的是,长远看将推动形成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以及实现结构优化。”王军说。
“十三五”规划纲要确定的一批2030年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和工程,大量涉及新经济发展,包括重点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发展壮大,智能交通、虚拟现实与互动影视等新兴前沿领域创新和产业化等,足可见星星之火的燎原之势。
作为新经济代表之一的分享经济呈蓬勃发展之势。空格CEO唐永波看好服务业在中国的发展,在去年推出了“空格”APP,个人服务者可以通过这一平台提供时间、技能、服务和资源,充分利用闲置资源。“在移动互联网平台,我们致力于让个人服务者有渠道创业,发挥自己的手艺。”
有预计说,到2025年,全球分享经济产值可达2300亿英镑,中国被预言有巨大空间。
包括分享经济在内的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既形成中国经济的新蓝海,又是迈向“双中高”的新引擎。
新经济的发展需要新的体制机制予以保障。专家指出,新旧动能交替之际,需警惕遇到困难就回到“老路子”的苗头,要坚定信心,破除机制体制障碍,降低社会资本对新经济的准入门槛,激发民营企业参与的活力。通过持续推进改革开放,发挥中国经济巨大的韧性、潜力和回旋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