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当今环境污染现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绿色建材 建筑节能 作用
环境污染问题是制约当今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关键问题,治理环境污染是我国乃至整个世界的首要任务。建筑行业作为人类的支柱产业,且又是高消耗、高污染的行业,要治理环境污染问题,首先要解决建筑材料的问题,绿色建材正是今后建筑材料发展的方向。
1 绿色建材
绿色环保建材是我国新型建筑材料发展的趋势。它可以最大限度进行资源的综合利用,同时可以与土地和环境的保护要求紧密结合,还可以与社会发展、资源和环境的发展统一协调,实现了材料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它的发展符合当今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又以“综合利废、因地制宜与市场引导”为改善建筑物使用功能的原则,充分利用资源加快新型建筑材料的发展。同时,为了实现当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减少那些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的材料,通过利用工业废料、废渣进行新材料的开发和利用。
目前国内常用的建筑节能材料有①绿色混凝土。绿色混凝土的生产原料是工业废料和废弃的混凝土再循环利用,所用搅拌水来自城市中的中水系统,同时所配制的混凝土强度可以达到 C110,已经能够满足高性能混凝土的要求,同时可以节约大量的水泥和骨料,提高其耐久性,为我国节省大量的资源,减少水泥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符合绿色建材的要求。②墙体材料。原来的建筑用墙体材料采用烧结砖,其保温性能较差,且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大量的粘土做为原料,烧制过程中会产生严重的环境污染,为此,国家出台相关政策,要禁止烧结砖的使用,以保护土地资源和减少环境污染。当前我国从砖的原料出发,逐渐发展了煤矸石砖、粉煤灰砖、灰砂砖以及页岩砖; 同时增加利用天然轻集料,注重对建筑垃圾进行循环处理使用。③绿色涂料。为了减少传统涂料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同时不危害生态环境,目前生产的涂料不含有机溶剂与重金属盐,不产生有机挥发物,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减少VOC 的排放量,主要向涂料水性化、粉末化和高固体分化等方面发展。
④相变储能建筑材料。其在发生相变的过程中会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吸收或放出热量,可以控制环境温度的变化,这种材料在构建建筑维护结构时,可以降低供暖和空调的能耗、减少空气处理设备的容量,减少能耗,降低运行成本。
可见,绿色建材不仅满足了人们对健康、安全、舒适、美观的居住环境的要求,同时没有给我们的子孙后代的环境和资源造成损害,使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生态环境效益有机统一,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有效结合。
2 建筑节能
在环境污染问题成为热点话题的今天,建筑节能成为全社会节约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尤其对于发展中的中国,人口增加和生活水平提高,带来了环境的污染和气候的变化,建筑能耗将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大气的污染及建筑热环境的舒适质量,也制约了整个建筑业的发展。所以,国家将建筑节能列为全国建筑领域的一项艰巨而紧迫的战略性任务,自 2005 年至今已召开十届绿色建筑会议,讨论研究绿色建筑及建筑节能的发展,制定了相关的政策、法规,限制能耗水平,加强管理与监督,以推进建筑节能技术的不断深入和完善,来满足人们的身心健康,达到高舒适和低能耗的要求。
2. 1 绿色建材在建筑节能中的作用
2. 1. 1 绿色建材是建筑节能的前提
对于建筑节能来说,建筑材料的选择是前提,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建筑是否节能,在一定程度上要看建筑是否节约能源( 材料、用地、能源等) ,是否减少环境污染,人们使用的空间是否是高效健康的,我们的建筑与大自然是否和谐共存。这些都依赖于建筑材料是否为绿色建材,是否是节能环保建材。
2. 1. 2 建筑节能推动绿色建材的发展
绿色建材的发展必须与建筑节能相结合,与提高建筑性能、功能、质量相结合才能有发展,有生命力。建筑节能需要不断研究开发新的绿色建材,完善、限制或淘汰原有不符合绿色要求的建材,创新方法,提高绿色建材的发展进程。
建筑节能和生态环境相联系,成为当代建筑规划设计的主题,必然对建筑材料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这样大背景、大前提下,推动了绿色建材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2. 1. 3 绿色建材带动节能效益
农业废弃物的利用。绿色建材的原料可以采用来源广泛、资源丰富以及价格低廉且容易获取的农业废弃物,不仅减少污染、节省能源,所生产出来的绿色墙体板材质量轻、强度高安装方便。
建筑垃圾的利用。由于现在城市的高速发展,产生的建筑垃圾占到城市垃圾的 30% ~40%,将建筑垃圾回收再加工,可生产质轻、防火隔热以及吸声防震、可钉、可锯、可刨等加工性能好的墙体材料,在我国将有巨大的市场潜力。
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开发新能源是节能减排的有效途径。我国拥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可以利用太阳能进行采暖、供水、发电等,除可以节约大量常规能源外,还减少了常规能源造成资源匮乏,环境污染的影响。
3 结语
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和资源匮乏问题已成为当今世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在建筑节能政策的影响下,相信最大限度地降低建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和对外界环境的污染,绿色建材的发展将是今后发展的趋势,对提高建筑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能源短缺已不容忽视,节约能源已受到世界性的普遍关注,因此,必须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出发,通过对新能源、新墙材的宣传,通过对生产、使用者的培训,以及通过管理、设计、科研等多部门联动,从点到面逐步采用、推广新型墙材和能源,使建筑尽可能少地消耗不可再生资源,降低对外界环境的污染,并为使用者提供健康、舒适、与自然和谐的工作及生活空间。
参考文献
[1]白媛丽. 浅析绿色建材的发展现状以及可持续发展措施[J]. 环境科学,2014( 10) : 23.
[2]刘邦禹,蔡晗. 绿色建材的研究与发展综述[J]. 环境科学导刊,2014( 4) : 56 - 58.
[3]张震. 浅谈发展新型建筑材料的意义与趋势[J]. 江西建材,2014(9) : 121 -123.
越来越多,污染物对人类环境的影响日趋严重。环境问题成为当今世界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本文对环境污染及其治理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环境污染;问题;治理
中图分类号:TE08文献标识码: A
环境问题已引起世界性的关注。人类对环境影响的深度和广度也不对拓展,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不断遭到破坏,环境问题已超越国界,发展成为区域性、全球性共同关注的国际性问题。
1环境污染概述
1.1环境的含义
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1.2环境污染的含义
环境污染指的是由于自然或人为的(生产、生活)原因,往原先处于正常状态的环境中附加了物质,能量或生物体,其数量或强调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自动调节能量),使环境质量变差,并对人或其他生物的健康或环境中某些有价值物质产生有害影响的现象。
1.3环境污染的分类
环境污染按照环境要素分为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电磁污染、热污染、光化学污染等;按照人类活动分为工业环境污染、城市环境污染、农业环境污染;按照污染性质分为化学污染、物理污染、生物污染、能源污染。
1.4环境污染的原因
总的来说,环境污染可以是人类活动的结果,也可以是自然活动的结果,或是这两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但通常情况下,环境污染更多地是由人类活动,特别是社会经济活动引起的。我们平常所指的就是这类源于人类活动的环境污染。人类活动之所以会造成环境污染,是因为人类跟其他生物有一个根本差别:人类除了进行自身的生产外,还进行更大规模的物质生产,而后者是其他所有生物都没有的。由于这一点,人类活动的强度远远大于其他生物。
1.5环境污染现状
1.5.1水环境污染。
目前中国正面临的不得不解决的最可怕的环境危机之一是缺水和水污染。中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在世界银行连续统计的153个国家中居第88位。我国江河湖泊普遍遭受污染,全国75%的湖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90%的城市水域污染严重,南方城市总缺水量的60%~70%是由于水污染造成的;对我国118个大中城市的地下水调查显示,有115个城市地下水受到污染。水污染降低了水体的使用功能,加剧了水资源短缺,未来我国水资源紧缺的形势依然严峻。
1.5.2大气环境污染
中国大气污染的程度和危害度丝毫不亚于我国的水体污染。主要分为以下几种污染:
(1)二氧化硫。中国的资源消耗主要以煤炭为主,随着煤炭消耗量的增加,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急剧上升,由二氧化硫排放引起得酸雨污染范围也不断扩大,直接造成我国粮食、素菜和水果减产,林木死亡,土壤和水体酸化。空气中的二氧化硫甚至引起人体呼吸系统疾病,造成人群死亡率增加。(2)烟尘、粉尘。烟尘的主要排放源也是火电厂和工业锅炉,由于我国目前许多电厂使用的大多为低效除尘器,因此烟尘排放量居高不下,严重危害大气环境。(3)机动车排气污染。受经济增长的推动,我国机动车近年来数量增长迅速,汽车排放的氮氧化物、一氧化碳和碳氢化合物排放总量逐年上升。此外汽车排放的铅也是城市空气中重要的污染物。铅的排放对居住在城市的居民身体健康将造成严重威胁。
1.5.3固体废弃物污染
目前我国固体废物产生量持续增长,工业固体废物每年增长7%,城市生活垃圾每年增长4%;而对于固体废物处置能力又明显不足,大部分危险废物处于低水平综合利用或简单储存状态,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仅达到20%左右。并且老的固体废物造成的环境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新问题接踵而来:废弃电器产品等新型固体废物不断增长,农村固体废物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1.5.4室内环境污染
自然环境污染固然不可小视,但室内环境污染同样威胁着人类健康。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由于建筑、装饰装修、家具和现代家电与办公器材造成室内环境污染已成为影响人们健康的一大杀手,由此产生的空气污染、噪声污染、电磁波及静电干扰、紫外线辐射等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现状统计显示,中国每年有11万人死于室内污染,几乎所有新装修办公室、居室、新购买的车辆都存在室内污染问题,某些污染物甚至超过了国家标准几倍几十倍。
1.5.5其他污染
(1)光污染: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各种建筑外墙使用镜面、瓷砖等高反射系数材料日益增多,使城市在日光照射下熠熠生辉、炫目夺彩;而夜晚的城市灯火通明、霓虹闪烁,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不夜城”。再加上近距离读写使用的书本纸张越来越光滑,使人们几乎随时随地把自己置身于“强光弱色”的人造环境中。
(2)电磁波辐射:电台、电视台的各种发射塔、雷达、卫生通讯系统、变电站,还有各种电子设备,以及随身携带的手提电话等使我们随时可能处于电磁辐射的不良环境。
1.6环境污染的影响
环境污染会给生态系统造成直接的破坏和影响,也会给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造成间接的危害,有时这种间接的环境效应的危害比当时造成的直接危害更大,也更难消除。环境污染的最直接、最容易被人所感受的后果是使人类环境的质量下降,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身体健康和生产活动。环境污染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具有十分不利的影响,污染严重时,生物在形态特征、生存数量等方面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2 环境污染的治理
目前,将环境污染完全消灭是不现实的,我们能做得只能是减少污染,并且对已经既存的事实作出更好的补救措施。
2.1环境污染治理的思路
(1)环境污染治理体系的建立。良好的环境污染治理体系必须具备的要素:完善的法律结构、先进的技术手段、充分竞争的市场和高效的政府,这些要素需要按照效力、公平、效率和弹性原则进行配置。通过在政府、媒体、企业和社会公众之间建立起有效的制度安排,包括合作机制、参与机制、奖惩机制、监督机制,实现要素在不同的治理主体间的合理配置和运行,并渗入市场调节和政府监管两种治理模式的共同作用,从而达到环境污染治理的成效。
(2)环境污染治理决策的制定。环境污染治理决策由政府有关部门制定,决策要考虑不同区域的利益代表,兼顾不同社会阶层的需求,尤其是弱势群体,真正体现多样性和代表性的原则。
(3)环境污染治理手段的确定。在治理手段上,要综合采用政府管制与市场交易两种制度;技术、法律、经济等多种手段,形成以政府为引导、市场为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治理机制。此外,政府要建设环境保护信息平台,建立公开有效的信息接收和传递、渠道,广泛接纳社会各界的有益建议,接受来自群众和企业的监督。
2.1环境污染治理的对策
(1)合理规划, 完善城市功能。遵循生态规律, 从城市环境容量和资源保证能力出发, 制定和实施城市总体规划, 合理确定城市规模和发展方向, 调整城市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 逐步解决城市功能区混杂问题,加快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2)治理城市水污染。所有城市都要制定改善水质的计划, 重点保护城市饮用水源。20 万人口以上城市要建立水源地水质旬报制度, 环保重点城市要实施生活饮用水源水环境质量报告制度。采用截污、治污、清淤、保证城市河湖用水、加快水体交换、维护城市湿地等措施, 使城市地表水按功能达标。综合运用价格、行政、科技和工程措施, 推行城市节水、污水处理及其资源化, 创建节水型城市。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量, 严禁超采地下水。
(3)治理城市大气污染。提高城市清洁能源比例, 改善能源结构, 大中城市要建设高污染燃料禁燃区, 在人口稠密的市区逐步取消直接燃用原煤。促进西气东输沿线城市积极利用天然气。加快城市供热、供气能力建设。禁止在城市的近郊区内新建燃煤电厂和其它严重污染大气环境的企业。大力发展公共交通, 鼓励开发和使用清洁燃料车辆, 逐步提高并严格执行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大中城市以及城市群地区要综合控制城市大气污染物的相互影响。按照生态要求进行绿化、美化、硬化, 加强建筑施工及道路运输环境管理, 有效控制城市扬尘。建立城市空气质量日报和重点城市空气质量预报制度。
(4)治理城市垃圾污染。加快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及综合利用、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等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垃圾分类收集、储运和处理系统, 在优先进行垃圾、固体废物的减量化和资源化的基础上, 推行垃圾无害化与危险废弃物集中安全处置。建立废旧电池回收处理体系。20 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医疗废物必须全部实现安全处置,鼓励医疗废物集中处置.
(5)治理城市噪声污染。加强对建筑施工、工业生产和社会生活噪声的监督管理。限制机动车、火车市区鸣笛, 对造成敏感建筑物声环境超标的交通重负荷路段, 采取降噪措施, 控制交通噪声污染。
(6)做好重点城市环境保护工作。综合考虑城市规模、性质、区域分布和环境状况等因素, 把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城市扩大到113 个, 加大环境综合整治力度。继续开展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活动, 提升模范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综合能力。完善公众、社区和媒体参与城市环境管理的机制, 建立城市环境污染应急响应系统。
4 结束语
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在新的形势下,我们要强化和履行好环境管理职能,通过自身的努力,为社会创造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丁泉君,赵静,董爱玲.浅谈当前环境污染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国科技博览 2009(36)
[关键词]:水资源水体污染水污染罪
中图分类号: TV21 文献标识码: A
一、问题的提出
水污染是指污染物进入河流、湖泊、海洋或者地下水等水体,使水体的水质和水体底泥的物理、化学性质或生物群落组成发生变化,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和使用功能的现象。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水污染愈演愈烈,水环境每况愈下,2012年国家环境监控网实际检测的204条河流409个地表水断面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59.9%,23.7%和16.4%。2014年3月环保部的饮用水安全研究结果显示,我国有2.8亿居民使用不安全饮用水。因此加强水污染的预防和治理,完善水污染犯罪立法迫在眉睫。
二、水污染罪立法现状和不足
现行法律中,涉及到水污染犯罪的法律文件主要是《水污染防治法》、《环境保护法》、2006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1997年修订的新刑法,第六章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中单列一节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2011年《刑法修正案(八)》第46条对刑法第338条做了修改,将其中的限制内容修改为“严重污染环境”,可以说是环境刑事立法的一大进步。修订后的环境污染罪虽然降低了水污染犯罪的入罪门槛,但对司法实践中出现的一些水污染犯罪还不能起到很好的预防和惩治作用。我国水污染罪立法有以下不足:
1.水资源刑法保护的立法位阶低
现行刑法体系下,水污染是典型的的环境犯罪,环境犯罪是多种与环境相关犯罪的总称,涵括了大气污染、海洋污染、内水污染、土地污染等内容。污染环境罪隶属于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位阶太低,体现不出国家对水资源环境犯罪打击的重视程度,与保护环境作为基本国策的地位不相称,也直接导致了目前大量的严重水污染行为得不到应有的刑事制裁。
2.水污染犯罪构成要件具有模糊性
2011年《刑法修正案(八)》46条将338条的限制内容修改为“严重污染环境”,但至今还没有正式的权威的司法对“严重污染环境”进行具体的界定,导致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具有很大的模糊性。这种立法上的模糊性给具体水污染犯罪行为入罪的认定带来了难度,削弱了对水污染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和效果。
3.水污染犯罪立法中忽略了危险犯
从我国刑法338条只规定了结果犯,并未规定行为犯和危险犯。根据该条的规定,只有当犯罪人向水体排放、倾倒或者放置废物造成严重污染环境的后果才构成犯罪。水污染犯罪中水污染的作用周期比较长,如果仅仅以出现危害结果作为案件的定案依据,容易导致侦查机关收集不到足够的证据去,或者即使,也会因为证据不够充分而不能将罪犯绳之以法。水污染行为得不到有效的惩罚,降低了环境刑法在预防水污染犯罪方面的效果。
4.对于水污染犯罪处罚力度不够
目前我国刑法对水污染犯罪的处罚仅限于自由刑与罚金刑两类,对于罚金未规定具体限额,给司法机关审判具体案件带来很大的浮动空间。在司法实践中,对于罚金的处理也不好控制。纵观当今世界各国对于水污染防治的刑罚措施中,无一例外地采用罚金刑,而且还明确规定了罚金的具体数额,这就为法律执行工作带来了方便。
三、完善水污染罪立法的建议
1.单独设立水污染罪
将水污染罪单独立法已是国际社会主流趋向,在美、德、日等环境刑法发展先进的国家,在环境污染破坏方面越来越注重刑罚的作用,刑罚手段是惩治水污染犯罪的首先和必要内容。在学习和借鉴他国先进立法经验的同时,我们要立足本国国情,从实际出发,完善中国特色水污染犯罪立法模式,充实我国环境刑法体系,更好地预防和惩治水污染犯罪。
2.增设危险犯
根据水污染问题具有很大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水环境一旦遭受污染,可能无法逆转,事后处罚具有很大的被动性,容易诱导排污者产生侥幸心理,不能很好地发挥刑法的预防和威慑效力。增设危险犯就是为了增加环境刑法的威慑力,使得生产者经营者在生产经营过程及处理污染物的时候保持谨慎的态度。同时,在具体案件的审理过程中,必须要有具备相关资质的机构对环境影响进行预评价,制作环境影响评价书,把好技术关,促使排污者提高自身的安全措施,避免水污染事件发生。
3.有条件适用严格责任
严格责任,即无过错责任,无论犯罪人主观上是否具有过错,只要其实施了犯罪行为,发生了损害后果,就必须承担法律责任。2010年7月实施的《侵权责任法》第八章专门规定了环境污染侵权,第65条规定:因污染环境造成损害的,污染者应当承担侵权责任。可见,我国侵权责任法对于环境污染侵权的归责原则为无过错原则。根据我国水污染现状,水污染罪立法不妨突破刑法犯罪主观罪过构成要件,有条件的适用严格责任。同时,由于严格责任要求极高,在采用时务必谨慎,可将适用范围予以限缩,仅限于那些严重污染破坏水环境,给财产与人身健康造成重大损失的案件,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罪刑相适应。
4.进一步完善罚金刑
如前所述,提高罚金刑的标准,明确罚金限额,是预防和惩治水污染犯罪的重要一环。个别企业单位之所以屡罚不止,主要就是处罚力度小,由于罚金数额不确定,处罚只不过是走形式,交了罚金便可以继续排污,这与我们刑罚的初衷背道而驰。因此,必须加大罚金的处罚力度,使犯罪者望而却步。同时要做好监管工作,真正将工作落到实处。
5.增加非刑罚处罚措施
在环境犯罪的刑罚体系中,非刑罚措施是刑罚的必要替代和补充。非刑罚措施的出发点要放在预防水污染,和恢复治理被污染的水环境上,例如强制安装防治污染的设施,责令恢复环境等。责令恢复环境不同于行政法上的限期治理,而是以法院的有罪判决为依据,责令水污染犯罪主体采取各种措施,对被自己污染破坏的水环境进行治理。同时,非刑罚处罚措施还可以将资格刑纳入其中,例如吊销某些企业的执照,暂时或永久剥夺个别企业从事相关行业的资格等。
参考文献:
[1] 杨风娥,我国刑法增设水污染罪立法研究[J],浙江农林大学,2010(06)
[2] 文永辉,论加强中国环境刑法的预防功能[J],社科纵横,2010(03)
[3] 王淇,对盐城水污染事件的法律思考[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 2010(03)
作者简介:
[关键词] 环境监测 监测技术的应用 监测技术的发展
中图分类号:X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8-0292-01
一、环境监测的概念及其意义
环境监测是指人们对影响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质量状况进行监视性测定的活动。它是通过对环境质量某些代表值进行长时间监视、测定,以掌握环境污染状况和判明环境质量的好坏。
环境监测的一般过程包括:调查监测设计布点样本采集分析测试数据分析整理综合分析评价。通过这一系列的流程,测试分析得出最后结果就可以了解该地区的环境质量,同时也是相关部门对环境整治的重要的数据依据。
二、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大体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被动监测阶段;20世纪70年代,主动监测阶段;20世纪80年代,污染防治监测阶段。
第一个阶段主要是发达国家针对不断发生的化学毒物造成的严重环境污染事故, 对环境样品进行化学分析以确定其组成和含量的环境分析。
第二阶段开始,发达国家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开始意识到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同时发达国家的环境法规得到完善,对企业的污染控制得更加严格,使对污染点的监测发展到对污染面的监测,形成区域的环境监测范围。
第三阶段,发达国家建立了自己的自动连续监测系统和宏观生态监测系统,还大量应用现代化监测技术(如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以及全球定位系统等),这些技术有利于对生态环境的连续监测,同时可以对未来的环境质量进行预测,大大提高了对环境质量数据的获取速度和准确度。
最近几十年以来环境监测技术在我国也得到比较快的发展,在建立我国的环境监测系统后,我国的环境监测事业也取得了较大的成果,对我国的环境管理作出了重大贡献。我国的监测系统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完善已从单一的环境分析发展到物理监测,生物监测,生态监测,遥感、卫星监测, 从间断性监测逐步过渡到自动连续监测。监测范围也从地区发展为全国,已初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监测规范、监测分析方法、环境质量标准以及环境质量报告制度,并逐步与现代监测标准规范接轨。
但是,众所周知近年来,我国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各种污染使我们的环境质量受到威胁。我国环境监测起点比较低,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的环境监测在体制上、经费投入、队伍整体素质、监测管理水平、监测技术配套性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具体体现在环境监测技术总体水平不高、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技术薄弱、生物监测技术尚未得到普遍应用、环境监测信息技术落后的局面。
三、环境监测的未来发展趋势
世界各国把环境问题移到各国外交的热点上,并且就环境问题上达成一致的观点即要保护环境,防治环境问题。在此方面,各国对环境监测技术的完善各不相同,我国就从具体国情出发也建立了一系列的环境监测技术可持续发展体系。
一是我国将加强对包括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在内的重点工业污染源的采样分析监测,并且我国将以监控有机污染物质为主要的环境监测分析项目。
二是重点研发有毒有害污染物种类的筛选以及相关的监测技术。根据国际发达国家给出的监测污染物种类的相关数据,我国将着重对化工、农药、石化、轻工、钢铁、焦化、医药、有机材料、电子等行业进行有毒有害污染物种类的筛选及采样、分析。
三是加强突发性污染事故应急监测系统的建立和完善。近年来我国发生过多起突发性的污染事件,给我国经济带来严重的损失。事故在发生的第一时间,就要求环境监测部门能够快速、准确地提供事故性质、有毒有害物质类别等监测数据,这就要求完善的环境应急监测体系,我国也正朝着这样一个方向进行探索研究以建立更加完善的环境监测系统。
另外,我国的环境监测的发展还表现为:环境监测的方法逐渐向分析项目系统化方向发展;环境分析技术呈现出向连续自动化和现场快速分析方向发展;监测仪器也从向微型尖端的仪器发展;实验室管理系统(LIMS)将得到推广和应用;监测分析的精度将向痕量甚至超痕量分析的方向发展主要是为了检测出一些浓度低危害大的物质。差分光学吸收光谱技术也在当今社会的环境监测中得到较好的发展应用。
在国际上,发达国家对其国家的环境监测技术也有更高的要求。当代的许多技术都已相继应用到环境监测当中,除了我们熟知的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等技术外,还有采用到生物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以及物理、化学等相关学科的应用技术、超声波提取技术、微波技术、气体采样吸附技术、衍生技术等;监测仪器上也应用高选择性的GC检测器:PID,ELCD,NP,FP、 ECD以及吹扫一捕集仪等精密监测器。此外,在环境监控介质、监测分析项目等方面也会针对当今社会环境问题做出新的侧重方案的调整。这些将使环境监测技术更加先进和有效,对环境质量的监测数据也更精确,更有助于人类更好地管理环境。
结语:
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的基础工作,是为经济发展和环境管理服务的。随着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深入,我国政府对环境监测工作有了更深的认识及更高的要求,为此,完善我们国的环境监测技术体系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胡冠九.浅谈我国环境监测技术发展趋势[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5(5).
[2] 但德忠. 我国环境监测技术的现状与发展[ J ]. 中国测试技术, 2005(31)
[3] 陆雍森.环境监测[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环保意识;能力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建设的范围逐渐增加,同时社会经济也在迅速发展,而这些快速发展的背后,大多人都忽略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环境问题。环境污染使人类目前赖以生存的地方遭到了严重破坏,因此,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了当今社会关注的重点。对中学生环保意识的提高,成为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方式之一。
一、对中学生环保意识教育的必要性
虽然我国经济的发展在近20年来非常快速,但今后的发展也面临了许多问题,主要的问题就是资源的缺乏和环境污染。我国人口众多,但许多人的环保意识并不强,经常出现随意乱扔垃圾、浪费水资源以及乱砍乱伐等有害于环境的现象,这些现象严重导致了环境的污染,继而影响了人们身体的健康以及资源的匮乏。
在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中,主要的力量来源是环保志愿者,这些志愿者大多都是在校大学生,而大学生虽有保护环境的心,但其整体环保素质并不高,主要原因就是这些大学生在初中的时候没有接受到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
中学生是形成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人生观的最佳时期,其可塑造性非常强,因此,对于中学生环保意识的教育非常重要。中学生是未来环保的力量之一,在对其教育中,应该多教育环境的重要性,让学生积极参环境保护的活动,逐渐提高中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和能力。
二、如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提高学生环保意识和能力
(一)培养中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只有保护好人们生存的环境以及自然资源,才能使得社会长久并持续的发展下去,而对中学生进行人和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是使中学生重视保护环境的关键,也有利于提高中学生的环保意识。利用生物教学,能很好的使学生了解到目前资源以及环境的现状。
例如:在对《生物学》进行学习的时候,老师需要对生态系统、生物圈以及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详细的讲解,使同学了解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从而形成人与生态环境中的每一物都是处在同一地位的意识,并让学生在使用自然资源时心怀感激。对于我国自然资源的情况老师也要进行介绍,让学生意识到目前资源紧缺的现状。
(二)用事实使中学生重视环境污染
雾霾是近几年社会关注的比较多的问题,也是许多人能亲身感受到的环境问题,这对于教育中学生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结合现实的问题,更深刻的体会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例如:在生物课的学习中,老师可以事先收集关于出现雾霾地区的资料,当然,除了雾霾,老师还可以对当地河流、化学厂、汽车尾气等污染情况进行收集,这些资料可以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展现给学生。这些真实发生在身边的环境污染,能使学生更清楚的明白环境污染给人们带来的危害性,从而使学生意识到环境对人的重要性,而这样的教学方式无疑是提高学生环保意识的好方法。
(三)教材事例加强中学生对环保的认识
生物教学与环境问题息息相关,生物教材中关于环境污染事例也不在少数,通过对这些事例的讲解,能让学生明白环境污染给人类带来的危害是巨大的,在思想上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教育。
例如:在生物教材中关于物种灭绝的问题,有研究表明,由于人类的广泛活动的影响导致了物种灭绝的速度比其自然灭绝的速度要快上1000多倍,而目前,平均每小时都会有一个物种灭绝。由此可见,环境污染所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虽然生物教材展现给学生的是残酷的事实,但正是由于这些事件,才能让学生对环境污染的严重性有深刻的认知。
(四)多种教学方式提高中学生环保意识
在生物课堂上,教学方式多种多样,所以不同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提高中学生的环保意识。同样受到不同教学方式的影响,学生对于环境问题也会有更加深刻的印象,特别是实践教学的方式,在提高学生环保意识的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环保能力。
例如:老师可以抽出一节课时间,给学生播放关于环境保护题材的电影,如《2012》、《后天》等;老师还可以安排实践课,让学生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对附近河流、工厂等地方的进行环境的调查,然后在课上进行讨论分析;还有关于环境保护的活动,最让大家熟悉的就是每年3月12日的植树节,老师在这一天可以安排学生进行植树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环保的乐趣。
三、结束语
中学生是祖国未来的栋梁,他们担任了建设祖国未来的重任,而环境问题是现代以及未来社会发展必须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因此,培养中学生环境的保护意识和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初中的生物教学中,融入对中学生保护环境知识的教学,有利于提高中学生的环保意识,教学中老师可以要求学生将环保落实到生活中去,从身边环保的小事做起,从而提高学生的环保能力。
【参考文献】
[1]雷会贤.环保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渗透[J].读与写(上,下旬),2014(17):202-202